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冯友兰(1895-1990)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果圣人为王,他的治道就叫做王道。照孟子和后来的儒家说,有两种治道。一种是道,另一种是道。它们是完全不同的种类。圣王的治道是通过道德指示和教育;霸主的治道是通过暴力的强迫。王道的作用在于德,霸道的作用在于力。在这一点上,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后来的中国政治哲学家一贯坚持王霸的区别。用现代的政治术语来说,民主政治就是王道,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自由结合;而法西斯政治就是霸道,因为它的统治是靠恐怖和暴力。

圣王的王道为人民的福利尽一切努力,这意味着他的国家一定要建立在殷实的经济基础上。由于中国经常占压倒之势的是土地问题,所以据孟子看来,王道最重要的经济基础在于平均分配土地,这是很自然的。他的理想的土地制度,就是以井田著称的制度。按照这个制度,每平方里土地分成九个方块,中央一块叫做公田,周围八块是八家的私田,八家合种公田,自种私田。公田的产品交给政府,私田的产品各家自留(《孟子·媵文公上》)。

孟子进一步描绘这个制度说,各家在其私田中五亩宅基的周围,要种上桑树,这样,老年人就可以穿上丝绸了。各家还要养鸡养猪,这样,老年人就有肉吃了。这若做到了,则王道治下的每个人都可以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

这不过仅仅是王道之,因为它仅只是人民获得高度文化的经济基础。还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使人人受到一定的教育,懂得人伦的道理,只有这样,王道才算完成。

行这种王道,并不是与人性相反的事情,而恰恰是圣王发展他自己的恻隐之心的直接结果。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公孙丑上》)在孟子思想中。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是一回事。我们已经知道,照儒家所说,仁,只不过是恻隐之心的发展;恻隐之心又只有通过爱的实际行动来发展;而爱的实际行动又只不过是善推其所为,也就是行忠恕之道。王道不是别的,只是圣王实行爱人、实行忠恕的结果。

孟子对宣王所说的一切,没有别的,就只是善推其所为,这正是行忠恕之道。在这里我们看出,孟子如何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孔子阐明忠恕之道时,还只限于应用到个人自我修养方面,而孟子则将其应用范围推广到治国的政治方面。在孔子那里,忠恕还只是内圣之道,经过孟子的扩展,忠恕又成为外王之道。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七章《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

材料二:

孟子的政治哲学与孔子的政治哲学有一个根本不同之处。孔子讲政治的中心学说是政者,正也,他的目的只要正名”“正己”“正人,以至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想的政治。孟子生在孔子之后一百多年,受了杨墨两家的影响(凡攻击某派最力的人,便是受那派影响最大的人。孟子攻杨墨最力,其实他受杨墨影响最大。荀子攻击辩者,其实他得辩者的影响很大。宋儒攻击佛家,其实若没有佛家,又哪有宋儒),故不但尊重个人,尊重百姓过于君主(这是老子、杨朱一派的影响。有这种无形的影响,故孟子的性善论遂趋于极端,遂成万物皆备于我的个人主义);还要使百姓享受乐利(这是墨家的影响,孟子自不觉得)。孟子论政治,不用孔子的字,却用墨子的字。但他又不肯公然用字,故用仁政两字。他对当时的君主说道:你好色也不妨,好货也不妨,好田猎也不妨,好游玩也不妨,好音乐也不妨。但是你好色时,须念国中有怨女旷夫;你好货时,须念国中穷人的饥寒;你出去打猎,作乐游玩时,须念国中的百姓有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痛苦。总而言之,你须要能善推其所为,你须要行仁政。这是孟子政治学说的中心点。这可不是孔子字的政治哲学了。若用西方政治学的名词,我们可说孔子的是爸爸政策Paternalism);孟子的是妈妈政策Maternalism)。爸爸政策要人正经规矩,要人有道德;妈妈政策要人快活安乐,要人享受幸福。故孟子所说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这一类衣帛食肉的政治,简直是妈妈的政治。这是孔子、孟子不同之处(孔子有时也说富民,孟子有时也说格君心。但这都不是他们最注意的)。后人不知道这个区别代表一百多年儒家政治学说的进化,所以爸爸妈妈的分不清楚:一面说仁民爱物,一面又只知道正心诚意。这就是没有历史观念的大害了。

孟子的政治学说含有乐利主义的意味,这是万无可讳的。但他同时又极力把义利两字分得很严。他初见梁惠王,一开口便驳倒他的字;他见宋牼,也劝他莫用字来劝秦楚两国停战。细看这两章,可见孟子所攻击的字只是自私自利的利。大概当时的君主官吏都是营私谋利的居多。他所主张的仁义,只是最大多数的最大乐利。所以孟子反对的理由,还只是因为这种究竟不是真利。

(摘编自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第十篇《荀子以前的儒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道与霸道是中国古代的两种治国之道,它们分别采用德行和暴力作为治国的策略。
B.孟子认为“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是因为实现王道还需要道德指示和教育。
C.孟子的思想不仅来源于孔子,而且还有受到其他学派思想的影响,比如杨墨、佛家。
D.孟子对君主的个人喜好没有进行道德评价,而是希望君主从个人感受出发施行仁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主张实行“井田制”,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土地问题,让民众免受阶级压迫。
B.孟子认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君王只要用爱的实际行动去推广,就能实现王道。
C.胡适认为孟子在不知不觉中借用了墨家乐利的观点,在使用时,对“利”又有区分。
D.胡适认为,不能区分孔孟之间的不同,就不能准确分清“仁民爱物”和“正心诚意”。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孟子“乐利”观点的一项是(     
A.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B.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C.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D.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4.冯友兰和胡适在引用《孟子·梁惠王上》中“五亩之宅”的材料时,有何不同?
5.冯友兰和胡适二人都对孔子和孟子的政治哲学进行了分析,请结合材料谈谈二人观点的异同。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解释为;在现代汉语中,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的定义和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态,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表达了的德性。孔子践履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旧货》第十八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话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是公正的一部分,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地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
B.“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
C.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中,认为“孝”应包括“善述人之事也”,可见,“述”与“孝”密切关联,这也暗中切合了孔子“述而不作”的观点。
D.“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并且命题答案均以四书五经为限。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第一位教师,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
B.孔子认为,儿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C.“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限于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
D.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3.下列说法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上帝为每个人的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B.“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
C.“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D.“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4.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久远,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解释为;在现代汉语中,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的定义和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态,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表达了的德性。孔子践履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实,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第十八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是公正的一部分,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地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并且大多以四书五经命题。
B.《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长期传承这种精神。
C.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中,认为“孝”就是“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述”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
D.孔子认为,儿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
B.作为第一位教师,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
C.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D.“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限于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
3.下列说法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上帝为每个人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B.“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
C.“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D.“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4.请简要说明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市上有许多所谓的“大哲学家”,他们所谈的命运是指“先定”,既有“先定”,就有人要“先知”它,以便从中获利。古人也谈命,如孔子说:“知天命。”孟子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荀子说:“节遇之谓命。”我说的“命”就是他们所说的“命”。“莫之致而至”是不想它来而来,“节遇”是无意中的遭遇。所以说“命运”就是一个人无意中的遭遇。

命和运不同:运是一个人在某一时期的遭遇,命是一个人在一生中的遭遇。在一时期中,幸的遭遇比不幸的遭遇多,是运好;在一生中,幸的遭遇比不幸的遭遇多,是命好。所谓努力能战胜“命运”,这个“命运”是指环境而言。环境是努力可以改变的,至于“命运”,人力不能战胜,否则就不成其为“命运”。孟子说:“知命者不立于岩墙之下。”一座墙快要倒了,你还以为命好,立在下面,因而压死,那是活该,不能算是知命。

人生能有的成就有三:学问、 事功、道德,即立言、立功、立德。而成功的要素亦有三:才、命、力,即天资、命运、努力。

要成为大学问家,必须有天资,即才。有人从未学过作诗,他的诗形式上虽然不好,却有几个字句很好,这种人是可以学作诗的,因为他有作诗的才。一个人的才的分量是一定的,有几分就只有几分,学力不能加以增减。譬如写字,你能有几笔写得好,就只能有几笔写得好。学力只不过将原来不好的稍加润饰,来陪衬好的,它只能增加量而不能提高质。不过诸位不要灰心,以为自己没有才便不努力。你有没有才,现在还不晓得,所谓“自有仙才自不知”,或许你大器晚成呢!既有天才,再加学力,就能在学问上有所成就。

至于事功的建立,则是“命运”的成分多。刘邦因为项羽的不行而成功,如果项羽比他更行,他绝不会成功。学问是个人之事,成功则与他人有关。康德能够成为大哲学家,并不是因为英国没有大哲学家。而希特勒能够横行,却是英国的纵容和法国的疏忽所致。所谓“时无英雄,竖子成名”,所以,事功方面的成就靠命运的成分大。“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我们不应以成败论英雄。

道德方面的成就则需要努力,和天资、命运的关系小,因为完成道德,不必做与众不同的事,只要就其所居之位,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尽伦尽职即可。能尽自己和别人的关系,做自己该做的事,就是道德,和自己的地位、事业都没关系。不论何人,只要尽心竭力,对社会的价值是没有分别的。做官发财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唯有道德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做不做的权全在自己。

(摘编自冯友兰《论命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       
A.孔孟等古人说的“命”,指人无意中的遭遇,和开头所说的“大哲学家”观点不同。
B.人的命运是人力绝对不能战胜的,而环境却是可以通过个人努力来改变和战胜的。
C.建立事功更多的靠命运,所以“以成败论英雄”是不合理的,项羽的经历即可证明。
D.因为完成道德只要居其位行其事尽伦尽职即可,所以道德的成就与人生的遭遇无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阐明“命运”内涵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人生能有的成就与成功三要素的关系。
B.文章在综述人生成就与成功要素后,以并列结构从立言、立德、立功方面进行论证。
C.文章引述孟子之言和因立于危墙下被压死的事例,论证了“命”与“运”的不同点。
D.文章采用道理和事例论据相结合的论证方式,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观点鲜明深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立志成为大学问家或大政治家,不一定能实现,但只要自己努力,定能成为道德模范。
B.某人购买福利彩票中了特等奖,说明他今年“命”好, 至于将来好不好,还不能确定。
C.成功与他人有关,如果没有英国的纵容和法国的疏忽,希特勒必然无法横扫欧洲战场。
D.既然学力不能增减才的分量,那么如果现在写不好字,即使再努力,也无法成为书法家。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按照法家的说法,治理国家并不是必须选贤任能,君王只需要把赏罚大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就可以了,这样,它就可以“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无不为”是道家的思想,也是法家的思想。法家认为,君王应当“为无为”,即君王不应当亲自动手做任何事情,一切需要办的事情都应假手别人去做,“无为而治”。韩非子说,君王应如“日月所照,四时所行,云布风动;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属轻重于权衡”(《韩非子·大体》)。换句话说,君主拥有政府运作的机制和工具,他自己不必做任何事情,而执政掌权所要办的事情却都办了。

道家和法家代表中国思想传统的两个极端:道家认为,人本来是天真无邪的,法家认为人生来性恶;道家鼓吹个人绝对自由,法家主张社会控制一切。但是在“无为”这一点上,两个极端之间具有同一性。

后期道家对法家所主张的治国之道,也持同样的看法,认为君主的存在就是为统治天下。因此,他的作用和职责不在于做任何事情,在于发号施令,让别人为他做事。另一方面,属下的职责和作用则是接受命令,按令行事,即被使用去做事。这就是《庄子·天道》中所说的“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庄子·天道》篇认为,古之王天下者,其智慧虽能通晓天地也不自行代天思虑,其能力虽海内无敌也不自去作为;统治者的职责应该想到在他统治下的一切事情,如果他去思想任何事情,就表明还有他未曾想的事情。因此,君王应该不想、不说、不做;只命令别人替他去想、去说、去做。这样,他便可以无为,而凡事都由别人办好了。

至于君王用天下的具体步骤,《庄子·天道》篇中说:“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这些具体步骤的后半,和法家的主张是一样的。但是,《庄子·天道》又说,颠倒顺序的讨论,违背顺序的辩说,怎么能去统治别人!唐突地谈论形名与赏罚,即使知晓治世的工具,也不会懂得治世的规律;可用于天下,但不足以用来治理好天下。这是道家对法家的批判。

法家的治国之道要求君王公正无私。他应当赏罚严明,即便当罚的是亲人朋友,也不徇私;即便当赏的是仇人,也不歧视。如果君王不能公正无私,哪怕只失误几次,整个机制便将崩溃。法家宣称只要具有中人之资,便能治国而实际上,只有圣人,才能具备君王的资质。

(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家认为人本是天真无邪的,鼓吹个人绝对自由,主张君王治理天下应先明道德和仁义。
B.法家认为人生来性恶,主张社会控制一切,不必选贤任能,君王治理天下关键是明赏罚。
C.后期道家和法家都认为,属下的职责和作用是“有为为天下用”,应接受命令,按令行事。
D.法家认为“机制和工具”对于治国很重要,君王中人之资即可,但要公正无私,赏罚分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无为而无不为”为切入点,对法家和道家的治国观念进行了分析。
B.文中通过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阐述了法家和道家的治国主张的异同点。
C.文章主要从治国之道和实施步骤两个方面来比较法家和道家的治国主张。
D.文章既肯定了“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也否定了法家和道家的极端思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法家和道家都主张“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这一点上的“同一性”源于两家的传承关系和相同思想基础。
B.《韩非子》中“托是非于赏罚”和《庄子》中“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都提到“赏罚”,但重要性有所不同。
C.法家和道家对君王的资质要求不高,君王也不需要亲自动手做任何事情,只需要命令别人去为他做事。
D.在治理天下的具体步骤上,道家反对法家以形名与赏罚作为工具来治世,认为法家不懂得治世的规律。
15-16高二上·湖北·期末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

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

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认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有删节)

1.下列对“人生境界”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生境界是人们所做的各种事对他自己所具有的各种意义的合成整体。
B.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完全不相同。
C.如果忽略个人差异,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可以由低到高划分为四个等级。
D.做相同的事,人们的人生境界可能不同;做不同的事,人们的人生境界可能相同。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处在自然境界的人,是自然的产物,他们只是凭着本能做事,且做的事对他们没有任何意义,如小孩和原始人。
B.处在功利境界的人,他们做事的准则便是利己主义,是人很容易就能成为的人,但他们并不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C.处在道德境界的人,他们眼界开阔,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人。
D.处在天地境界的人,为宇宙的利益做各种事,他们在社会上很少见,如各国的宇航员,研究宇宙天体的高端科学家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提升人们的觉解能力,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成为人应该成为的人。
B.为了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人们不一定非要做轰轰烈烈的大事,只要有高度觉解自己做平常小事也可以。
C.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作者也认为,在人生过程中,觉解的有无与程度的高低决定着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你的价值的大小。
D.中国的哲学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将来中国哲学可能对世界做出重要贡献。
2016-11-18更新 | 118次组卷 | 3卷引用:【全国校级联考】河北省卓越联盟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