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德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桥边

【德】海因里希·伯尔

他们替我缝补了腿,给我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要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他们以用数字来表明他们的精明能干为乐事,一些毫无意义的空洞的数目字使他们陶醉。整天,整天,我的不出声音的嘴像一台计时器那样动着,一个数字接着一个数字积起来,为了在晚上好送给他们一个数字的捷报,当我把我上班的结果报告他们时,他们的脸上放出光彩,数字愈大,他们愈加容光焕发。他们有理由心满意足地上床睡觉去了,因为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走过他们的新桥。

但是他们的统计是不准确的。我很抱歉,但它是不准确的,我是一个不可靠的人,虽然我懂得,怎样唤起人们对我有诚实的印象。

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时,就送给他们几个。他们的幸福掌握在我的手中。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当我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时,我就用五位数字来表示我的慷慨。他们多么高兴啊!每次他们郑重其事地在我手中把结果拿过去,眼睛闪闪发光,还拍拍我的肩膀。他们什么也没有料想到!然后,他们就开始乘呀,除呀,算百分比呀,以及其他我所不知道的事情。他们算出,今天每分钟有多少人过桥,十年后将有多少人过桥。他们喜欢这个未来完成式,未来完成式是他们的专长——可是,抱歉得很,这一切都是不准确的。

当我的心爱的姑娘过桥时——她一天走过两次——我的心简直就停止了跳动。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直到她转入林荫道消失为止。所有在这个时间内走过的人,我一个也没有数。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当她晚上又从冷饮店里走回来时——这期间我打听到,她在一家冷饮店里工作——,当她在人行道的那一边,在我的不出声音、但又必须数的嘴前走过时,我的心又停止了跳动,当不再看见她时,我才又开始数起来。所有一切有幸在这几分钟内在我朦胧的眼睛前面一列列走过的人,都不会进入统计中去而永垂不朽了,他们全是些男男女女的幽灵,不存在的东西都不会在统计的未来完成式中一起过桥了。

这很清楚,我爱她。但是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她不该知道,她用何等可怕的方式把一切计算都推翻了,她应该无忧无虑地、天真无邪地带着她的长长的棕色头发和温柔的脚步走进冷饮店,她应该得到许多小费。我在爱她。这是很清楚的,我在爱她。

最近他们对我进行了检查。坐在人行道那一边数汽车的矿工及时地警告了我,我也就分外小心。我象发疯似地数着,一台自动记录公里行程的机器也不可能比我数得更好。那位主任统计员亲自站在人行道的那一边数,然后拿一小时的结果同我的统计数字相比较。我比他只少算了一个人。我心爱的姑娘走过来了,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女孩子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我这个心爱的小姑娘不应该被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百分比。我的心都碎了,因为我必须数,不能再目送她过去,我非常感激在对面数汽车的矿工。这直接关系到我的饭碗问题。

主任统计员拍着我的肩膀,说我是个好人,很忠实、很可靠。“一小时内只数错了一个人”,他说,“这没有多大关系。我们反正要追加一定的百分比的零头,我将提议,调您去数马车。”

数马车当然是美差。数马车是我从来没有碰到过的运气。马车一天最多只有二十五辆,每半小时在脑中记一次数字。这简直是交了鸿运!数马车该多美!四点到八点时根本不准马车过桥,我可以去散散步或者到冷饮店去走走,可以长久地看她一番,说不定她回家的时候还可以送她一段路呢,我那心爱的,没有计算进去的小姑娘。

【注】①《在桥边》创作于1949年的短篇小说,此时二战后的德国正在重建,而创伤依然在德意志民族心中隐隐作痛。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是一个在战争中受伤并丧失一般劳动能力的人,政府给我治伤,又给我安排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可见政府战后重建工作细致到位。
B.我在数桥上走过的人时,或故意漏数、多数,或只给一个平均数,表现了我对单调、乏味工作及“他们”热衷数字行为的不满。
C.我在桥边数人数,每次都故意漏数一个可爱的姑娘,说明我已经把姑娘当作精神寄托,表现了我对美好事物的维护、坚守。
D.“我”因热恋姑娘而走神,影响了正常工作,矿工的提醒让“我”如梦初醒,发疯似的数着,它揭示了现实与梦想的尖锐冲突。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用简洁的文字交代战后这一时代背景和主人公的生存状态,为后文叙述人物心理矛盾冲突,特别是主人公对姑娘的迷恋、不舍作了铺垫。
B.“我是一个不可靠的人”,在此,“不可靠”是一个带有中性或贬义色彩的词汇,而当它与“诚实的印象”配合在一起时,就又生出几分嘲笑和自嘲。
C.姑娘的出现给主人公单调、枯燥的生活注入了一抹亮色,也给他的工作带来了烦恼,这一情节设置使小说陡起波澜,极富张力,拓展了小说的艺术空间。
D.小说结尾,主人公漏数姑娘反而获得了“数马车的美差”,这一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增加了戏剧性,也完成了人物从愤恨不满到充满感激的心理变化。
3.小说中的人物用“我”“他们”“姑娘”“主任统计员”来称呼,而没有具体的名字,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文似看山喜不平,制造情节的起伏是小说家的追求,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是如何制造情节的起伏的。
2024-04-01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的癖好五花八门,读书是其中之一。但凡人有了一种癖好,也就有了一种特别的看世界的眼光,甚至有了一个属于他的特别的世界。不过,和别的癖好相比,读书的癖好能够使人获得一种更为开阔的眼光,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也许可以据此把人分为有读书癖的人和没有读书癖的人,这两种人生活在很不相同的世界上。

一个人怎样才算养成了读书的癖好呢?我觉得倒不在于读书破万卷,一头扎进书堆,成为一个书呆子。重要的是一种感觉,即读书已经成为生活的基本需要,不读书就会感到欠缺和不安。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每个人在一生中会有各种其他的身份,例如学生、教师、作家、工程师、企业家等,但是,如果不同时也是一个读者,这个人就肯定存在着某种缺陷。

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级。一个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逸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我甚至要说,他们也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外部世界上,因为世界本无定相,它对于不同的人呈现不同的面貌。

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许多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作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人文经典是一座圣殿,它就在我们身边,一切时代的思想者正在那里聚会,我们只要走进去,就能聆听到他们的嘉言隽语。就最深层的精神生活而言,时代的区别并不重要,无论是两千年前的先贤,还是近百年来的今贤,都同样古老,也都同样年轻。

当前图书的出版量极大,有好书,但也生产了大量垃圾,包括畅销的垃圾。对于有判断力的读者来说,这不成为问题,他们自己能鉴别优劣。受害者是那些文化素质较低的人,这些垃圾把他们的阅读引导和维持在了一个低水平上,而正是他们,本来最需要通过阅读来提高自身素质。

我衡量一本书对于我的价值的标准是:读了它之后,我自己是否也遏制不住地想写点什么,哪怕我想写的东西表面上与它似乎全然无关。它给予我的是一种氛围,一种心境,使我仿佛置身于一种合宜的气候里,心中潜藏的种子因此发芽破土了。

怎么读大师的书?我提倡的方法是:不求甚解,为我所用。

不求甚解,就是用读闲书的心情读,不被暂时不懂的地方卡住,领会其大意即可。这是一个受熏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你用来理解大师的资源——人文修养——在积累,总有一天会发现,你读大师的书真的像读闲书一样轻松愉快了。

为我所用,就是不死抠所谓原义,只把大师的书当作自我生长的养料,你觉得自己在精神上有所感悟和提高就可以了。你的收获不是去采摘某一个大师的果实,而是结出你自己的果实。

读书犹如采金。有的人是沙里淘金,读破万卷,小康而已。有的人是点石成金,随手翻翻,便成巨富。

(摘编自周国平《论读书》)

材料二: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可整天待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摘编自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身份,但如果不同时是一个读者,这个人就肯定存在着某种缺陷,强调了读书与生活的关系。
B.由费尔巴哈所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可知,根据一个人选择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级。
C.黑塞生活的年代年轻人认为人生太短促、宝贵,故而及时行乐,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
D.周国平很重视“为我所用”的阅读经典的方法,赞赏随手翻翻,点石成金,反对读破万卷,沙里淘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读闲书的心情读大师的书是“不求甚解”读书法的关键。
B.垃圾图书会引导文化素质较低的人维持在了一个低水平上。
C.黑塞运用反面例子举例证明埋头读书,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
D.花气力、下功夫阅读杰作,常常不像阅读时髦读物那样适口、富有刺激性,却能学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3.下列不能用来论证人要“好读书”的一项是(     
A.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B.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C.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D.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4.材料一是如何论述的?请简要梳理行文脉络。
5.请结合两则材料内容,概括我们该如何读书并作简要分析。
2024-02-19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中学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A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声不吭

海因里希·伯尔(德国)

下班后,我在长途电话交换站的出纳处领了工资,将钱装进一只信封,给妻子写了张便条:“我想明天见你,两点钟以前再给你打电话。”我把纸条塞进信封,用舌头舔舔涂了胶水的封口,犹豫了一会儿,又把钱抽出来,将一张十马克钞票放进大衣口袋,在纸条上添了两句话:“我拿了十马克,明天还你。吻孩子们,弗雷德。”

我快步跑到一家卖炸香肠的小店的遮雨篷下,买了一份炸香肠换开了那张十马克钞票。我一面嚼着香肠,一面往小店后墙上那面大镜子里望去,第一眼差点没认出自己来。看到那顶破旧的巴斯克小帽和我那张灰白的瘦脸,我立即意识到,自己的外表同那些到我家来向母亲兜售杂货的商贩一模一样了。我小的时候,曾多次给小贩开过门,母亲从来不忍心将他们拒之门外。家里只要还有一片面包、一点钱,她准会把它们送给他们。我还清楚记得,小时候我晚上躺在床上,经常听见父亲一进家门还没走到餐室就大发雷霆。在这场可怕的吵闹中,母亲几乎总是一声不吭。

我咬着热香肠,牙龈被烫得疼痛难忍。从对面的镜子里,我看到了我的帽子、我那张灰白的瘦脸和一双阴郁的眼睛,我同那些小贩是多么相似啊!

五分钟后我从公共汽车里下来时,雨仍在下着。我跑到屋檐下按门铃,一个女佣人替我打开门,她温和的褐色眼睛向我投来怜悯的目光。

我双手捧着杯子,一边喝着滚烫的咖啡,一边对着小贝萨姆那张健康的脸,慢慢讲述着分数运算法则,心里却很清楚,这样做完全是徒劳。小家伙很可爱,但是笨得出奇。

“克莱门斯拉丁文考试得了二分。”小家伙忽然盯住我说。

我不知道他是否察觉到我的吃惊神情。他的话一下子勾起了我对儿子的回忆,一个男孩苍白的脸突然出现在我眼前。我想起来了,在课堂上,他就坐在小家伙旁边。

“很好,”我十分勉强地说,“你呢?”

“只得了四分。”他疑惑的目光从我脸上掠过,仿佛在寻找什么。我的脸有点发烫,但对此并不在意,因为我看见了我的妻子和孩子们,一架投影机将他们巨大的脸映在我的脑海里,我仿佛看见我的孩子们被抛进一条无情的人生轨道……时间在流逝,虽然是慢慢地在流逝,但我又挣到了两马克五十芬尼。

十分钟后,我已坐在城南一间弥漫着醋味的厨房里了。一个面色苍白、有一双发黄的大眼睛的小姑娘向我背诵着拉丁字母。小女孩很用功,我也很卖力,但心里却很清楚,这一切都是徒劳。一个钟头后,那个干瘦的妇人带着浓烈的醋味从隔壁房间走出来,看我一眼问道:“您认为她的功课跟得上吗?上次考试她得了三分,明天他们还得考一次。”

我摸着女孩枯黄的头发小声说:“她会学好的。”妇人说,“她一定得学好,我只有这一个孩子。我的丈夫在温尼察阵亡了。”我瞧了瞧她,眼前浮现出温尼察火车站的景象,肮脏的火车站上堆满了生锈的拖拉机。妇人突然鼓起勇气,说出她早已想说的话:“您是否能等几天,等我有了钱……”没等她说完,我便答应了。

每次到水龙头前来打水,我总要下意识地看看镜子里自己这张脸:一张瘦削、历尽生活艰辛的女人的脸。我的头发还很密,两鬓却已经斑白——这是我为两个死去的孩子哀伤的最细微的标志。他们夭折时才像弗朗茨现在这么大,刚刚能在床上站立,正牙牙学语,我的痛苦又同某种庆幸交织在一起,庆幸他们早早地脱离了这苦难的生活。

当流水声由沉浊变得清脆,我知道铅皮桶已经装满。把迷失在镜子深处的目光收回来,又看了看我的脸:颧骨微微突出,我渐渐消瘦了,苍白的脸显得发黄,我考虑着今晚也许我该用鲜红色的口红。

我现在该开始与尘土搏斗了。刚一挪动柜子,剥落的石灰块便从墙上扑面弹下来。那逐渐扩散开来的石灰烟尘意味着我又得忙碌一整天。透过小房间的板壁,我听见小儿子在咳嗽,这讨厌的灰尘呛到他嗓子里去了,我感到一阵痛苦的绝望。恐惧像一团乱麻堵在喉咙里,我竭力想把它吞下去。我打开窗户,把石灰块扫在一起,用抹布把所有的东西仔细擦一遍,再把抹布漫到水里。擦完三平方米,水已经混浊不堪。通过镜中那张脸,我仿佛看见了那两个死去的孩子。他们是孪生兄妹,是弗雷德亲手将他们的脐带剪断的。当我在阵痛中喊叫时,他就抚摸我的额头。他是开小差溜回来的。在寒气森森、散发着霉味的地下室里,当我第一次抱起双生子喂奶时,他也在我身边。那时,克莱门斯坐在一张小椅子上看图画书,炮弹从我们家的屋顶上呼啸而过。

水流声又把我从沉思中惊醒,使我回到对尘土的斗争中来,我一次又一次将空桶放到木龙头细细的水流下,眼睛怔怔地望着镜子,透过那层银白色的雾,我看见我那两个孩子被臭虫咬得周身红肿,被虱子叮得体无完肤。是虱子给我的孩子们带来了死亡,他们发着高烧,小小的身体由于注射无效的针药而红肿起来。这些药全都是卫生部长表兄弟开的工厂生产的。我永远不会忘记!

桶里的水早已满了。即使是星期天,我也得做扫除,得与尘土作斗争,多年来,我坚持不懈地与我们仅有的一间房里的尘土搏斗着。

每放满一桶水,我便向镜子投去一瞥。我的目光从镜子深处的远方回到我的脸上,这张僵死的脸冷漠地看着那无形的生活闹剧。今天是星期天,我将同弗雷德会面。从院子的方向传来一个黑人沙哑的歌声:“他们把他钉在十字架上,……不管怎样,他一声不吭……”

这歌声穿透嘈杂的喧嚣,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

(节选自长篇小说《一声不吭》)

【注】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德国二战后作家,197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53年发表的《一声不吭》,反映二战后德国“小人物”的悲苦遭遇,是“废墟文学”的代表作。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构思新颖,情节在平行、交替中展开,让回忆、现实和联想自然交织。
B.小说采用双主角赋予男女主人公平等话语权的同时,第一人称叙写也便于逼真而深刻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C.小说善于通过人物外貌描写,表现人物身份、境遇,并对情节发展起作用,如小姑娘面色苍白、头发枯黄,妇人干瘦,暗示她们生活困窘,为下文无法按时交付辅导费作铺垫。
D.小说细节刻画到位,通过女主人公“多年的搏斗”局限于打扫一间狭小房间的灰尘,表明她只能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她对艰难生活的抗争。
2.关于文中男女主人公的形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男主人公一面卖力辅导两个孩子学习,一面又在心里认为当前生活状态不能改变,所有努力最终都是“徒劳”,折射出他的无力和无助。
B.男主人公因小贝萨姆一句话勾起对儿子克莱门斯的回忆,对儿子只得两分的回应,却只用“很好”来评价,体现了他对儿子漠然置之。
C.矛盾中突显人物形象,女主人公深受丧子之痛折磨,却又“庆幸他们早早地脱离了这苦难的生活”,反映出她对悲惨生活的绝望。
D.通过内心独白塑造弗雷德夫妇的形象,反映出德国战后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命运。
3.小说在情节构建上,多次出现“照镜子看脸”这一细节,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
4.二战后,德国人民在废墟瓦砾中反思沉痛的历史,作者以“一声不吭”为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2023-11-16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声不吭

伯尔

1

下班后,我在长途电话交换站的出纳处领了工资,将钱装进一只信封,给妻子写了张便条:“我想明天见你,两点钟以前再给你打电话。”我把纸条塞进信封,用舌头舔舔涂了胶水的封口,犹豫了一会儿,又把钱抽出来,将一张十马克钞票放进大衣口袋,在纸条上添了两句话:“我拿了十马克,明天还你。吻孩子们。弗雷德。”

我快步跑到一家卖炸香肠的小店的遮雨篷下,买了一份炸香肠换开了那张十马克钞票。我一面嚼着香肠,一面往小店后墙上那面大镜子里望去,第一眼差点没认出自己来。看到那顶破旧的巴斯克小帽和我那张灰白的瘦脸,我立即意识到,自己的外表同那些到我家来向母亲兜售杂货的商贩一模一样了。我小的时候,曾多次给小贩开过门,母亲从来不忍心将他们拒之门外。家里只要还有一片面包、一点钱,她准会把它们送给他们。我还清楚记得,小时候我晚上躺在床上,经常听见父亲一进家门还没走到餐室就大发雷霆。在这场可怕的吵闹中,母亲几乎总是一声不吭。

我咬着热香肠,牙龈被烫得疼痛难忍。从对面的镜子里,我看到了我的帽子、我那张灰白的瘦脸和一双阴郁的眼睛,我同那些小贩是多么相似啊!

五分钟后我从公共汽车里下来时,雨仍在下着。我跑到屋檐下按了按门铃,一个女佣人替我打开门,她温和的褐色眼睛向我投来怜悯的目光。

我双手捧着杯子,一边喝着滚烫的咖啡,一边对着小贝萨姆那张健康的脸,慢慢讲述着分数运算法则,心里却很清楚,这样做完全是徒劳。小家伙很可爱,但是笨得出奇。

“克莱门斯拉丁文考试得了二分。”小家伙忽然盯住我说。

我不知道他是否察觉到我的吃惊神情。他的话一下子勾起了我对儿子的回忆,一个男孩苍白的脸突然出现在我眼前。我想起来了,在课堂上,他就坐在小家伙旁边。

“很好,”我十分勉强地说,“你呢?”

“只得了四分。”他疑惑的目光从我脸上掠过,仿佛在寻找什么。我的脸有点发烫,但对此并不在意,因为我看见了我的妻子和孩子们,一架投影机将他们巨大的脸映在我的脑海里,我仿佛看见我的孩子们被抛进一条无情的人生轨道……时间在流逝,虽然是慢慢地在流逝,但我又挣到了两马克五十芬尼。

十分钟后,我已坐在城南一间弥漫着醋味的厨房里了。一个面色苍白、有一双发黄的大眼睛的小姑娘向我背诵着拉丁字母。小女孩很用功,我也很卖力,但心里却很清楚,这一切都是徒劳。一个钟头后,那个干瘦的妇人带着浓烈的醋味从隔壁房间走出来,看我一眼问道:“您认为她的功课跟得上吗?上次考试她得了三分,明天他们还得考一次。”

我摸着女孩枯黄的头发小声说:“她会学好的。”妇人说:“她一定得学好,我只有这一个孩子。我的丈夫在温尼察阵亡了。”我瞧了瞧她,眼前浮现出温尼察火车站的景象,肮脏的火车站上堆满了生锈的拖拉机。妇人突然鼓起勇气,说出地早已想说的话:“您是否能等几天,等我有了钱……”没等她说完,我便答应了。

2

每次到水龙头前来打水,我总要下意识地看看镜子里自己这张脸:一张瘦削、历尽生活艰辛的女人的脸。我的头发还很密,两鬓却已经斑白——这是我为两个死去的孩子哀伤的最细微的标志。他们夭折时才像弗朗茨现在这么大,刚刚能在床上站立,正牙牙学语。我的痛苦又同某种庆幸交织在一起,庆幸他们早早地脱离了这苦难的生活。

当流水声由沉浊变得清脆,我知道铅皮桶已经装满。我把迷失在镜子深处的目光收回来,又看了看我的脸:额骨微微突出,我渐渐消瘦了,苍白的脸显得发黄,我考虑着,今晚也许我该用鲜红色的口红。

我现在该开始与尘土搏斗了。刚一挪动柜子,剥落的石灰块便从墙上扑面掉下来。那逐渐扩散开来的石灰烟尘意味着我又得忙碌一整天。透过小房间的板壁,我听见小儿子在咳嗽,这讨厌的灰尘呛到他嗓子里去了。我感到一阵痛苦的绝望,恐惧像一团乱麻堵在喉咙里,我竭力想把它吞下去。我打开窗户,把石灰块扫在一起,用抹布把所有的东西仔细擦一遍,再把抹布浸到水里。擦完三平方米,水已经混浊不堪。

透过镜中那张脸,我仿佛看见了那两个死去的孩子。他们是孪生兄妹,是弗雷德亲手将他们的脐带剪断的。当我在阵痛中喊叫时,他就抚摸我的额头。他是开小差溜回来的。在寒气森森、散发着霉味的地下室里,当我第一次抱起双生子喂奶时,他也在我身边。那时,克莱门斯坐在一张小椅子上看图画书,炮弹从我们家的屋顶上呼啸而过。

水流声又把我从沉思中惊醒,使我回到对尘土的斗争中来。我一次又一次将空桶放到水龙头细细的水流下,眼睛怔怔地望着镜子。透过那层银白色的雾,我看见我那两个孩子被臭虫咬得周身红肿,被虱子叮得体无完肤。是虱子给我的孩子们带来了死亡,他们发着高烧,小小的身体由于注射无效的针药而红肿起来。这些药全都是卫生部长表兄弟开的工厂生产的。我永远不会忘记!

桶里的水早已满了。即使是星期天,我也得做扫除,得与尘土作斗争,多年来,我坚持不懈地与我们仅有的一间房里的尘土搏斗着。

每放满一桶水,我便向镜子投去一瞥。我的目光从镜子深处的远方回到我的脸上,这张僵死的脸冷漠地看着那无形的生活闹剧。今天是星期天,我将同弗雷德会面。从院子的方向传来一个黑人沙哑的歌声……:“他一声也不吭。”

这歌声穿透嘈杂的喧嚣,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

(节选自长篇小说《一声不吭》)


【注】①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德国作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废墟文学”的代表作家。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描写了男主人公寄钱回家的场景,作为收入微薄的小职员,他不得不兼职做家庭教师以增加收入。
B.男主人公因小贝萨姆一句话勾起对儿子克莱门斯的回忆,却只用“很好”来评价,体现了他对儿子的漠视。
C.坚持做扫除,与仅有的一间房里的尘土进行“搏斗”,这已经成为了女主人公多年来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D.女主人公生活困苦不堪,却为了孩子而选择隐忍坚强,体现了一位社会底层的母亲对子女伟大而深沉的爱。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情节围绕弗雷德夫妇的周末之约在平行、交替中立体交叉式展开,回忆、现实和联想交织,结构新颖。
B.小说采用双主角的第一人称叙写,赋予男女主人公平等的话语权,逼真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C.小说以平实的语言叙述平凡人的生活,带领读者进入到弗雷德夫妇的世界,不动声色,却让人悲从中来。
D.小说通过内心独白和侧面烘托来塑造弗雷德夫妇的形象,反映出德国战后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命运。
3.“照镜子看脸”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
4.小说标题“一声不吭”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022-12-19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大练习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桥边

伯尔

①他们替我缝补了腿,给我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要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他们以用数字来表明他们的精明能干为乐事,一些毫无意义的空洞的数目字使他们陶醉。整天,整天,我的不出声音的嘴像一台计时器那样动着,一个数字接着一个数字积起来,为了在晚上好送给他们一个数字的捷报。当我把我上班的结果报告他们时,他们的脸上放出光彩,数字愈大,他们愈加容光焕发。他们有理由心满意足地上床睡觉去了,因为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走过他们的新桥……

②但是他们的统计是不准确的。我很抱歉,但它是不准确的。我是一个不可靠的人,虽然我懂得,怎样唤起人们对我有诚实的印象。

③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时,就送给他们几个。他们的幸福掌握在我的手中。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或更低的数字;精神愉快时,我就用五位数字来表示我的慷慨。他们多么高兴啊!每次他们郑重其事地在我手中把结果拿过去,眼睛闪闪发光,还拍拍我的肩膀。他们什么也没有料想到!然后,他们就开始乘呀,除呀,算百分比呀,以及其他我所不知道的事情。他们算出,今天每分钟有多少人过桥,10年后将有多少人过桥。他们喜欢这个未来完成式,未来完成式是他们的专长——可是,抱歉得很,这一切都是不准确的……

④当我的心爱的姑娘过桥时——她一天走过两次——我的心简直就停止了跳动。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直到她转入林荫道消失为止。所有在这个时间内走过的人,我一个也没有数。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当她晚上又从冷饮店里走回来时——这期间我打听到,她在一家冷饮店里工作——,当她在人行道的那一边,在我的不出声音、但又必须数的嘴前走过时,我的心又停止了跳动;当不再看见她时,我才开始数起来。所有一切有幸在这几分钟内在我朦胧的眼睛前面一列列走过的人,都不会进入统计中去而永垂不朽了:他们全是些男男女女的幽灵,不存在的东西,都不会在统计的未来完成式中一起过桥了……

⑤这很清楚,我爱她。但是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她不该知道,她用何等可怕的方式把一切计算都推翻了,她应该无忧无虑、天真无邪地带着她的长长的棕色头发和温柔的脚步走进冷饮店,她应该得到许多小费。我在爱她。这是很清楚的,我在爱她。

⑥最近他们对我进行了检查。坐在人行道那一边数汽车的矿工及时地警告了我,我也就分外小心。我像发疯似地数着,一台自动记录公里行程的机器也不可能比我数得更好。那位主任统计员亲自站在人行道的那一边数,然后拿一小时的结果同我的统计数字相比较。我比他只少算了一个人。我心爱的姑娘走过来了,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女孩子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我这个心爱的小姑娘不应该被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百分比。我的心都碎了,因为我必须数,不能再目送她过去,我非常感激在对面数汽车的矿工。这直接关系到我的饭碗问题。

⑦主任统计员拍着我的肩膀,说我是个好人,很忠实、很可靠。“一小时内只数错了一个人,”他说,“这没有多大关系。我们反正要追加一定的百分比的零头。我将提议,调您去数马车。”

⑧数马车当然是美差。数马车是我从来没有碰到过的运气。马车一天最多只有25辆,每半小时在脑中记一次数字。这简直是交了鸿运!

⑨数马车该多美!4点到8点时根本不准马车过桥,我可以去散散步或者到冷饮店去走走,可以长久地看她一番,说不定她回家的时候还可以送她一段路呢,我那心爱的、没有计算进去的小姑娘……


【注】《在桥边》是伯尔1949年创作的反映二战后德国重建及小人物命运的短篇小说。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缝补了腿的“我”在桥边数人,为战后国家重建贡献自身的力量,受到的对待还是不错的。
B.数人过桥是一件很无聊的事,但看到姑娘经过时,“我”很兴奋,心脏停止跳动了两分钟。
C.“我”明白“怎样唤起人们对我有诚实的印象”,在接受检查时未经提醒就数得分外小心。
D.“我”将被调去数马车,反而获得了与姑娘进一步接触的机会,这多多少少有点出人意料。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桥”,是德国战后重建的典型意象,而对“新桥”所通过的人员、车辆的种种统计、计算,则象征了一种十分不可靠、近乎痴妄和盲目的乐观。
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使战后重建过程中“我”在桥边统计人数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亲切感人,讲述故事时,不受叙述者的见闻的约束。
C.“精明能干”“陶醉”“捷报”“心满意足”等词语使用了言辞反讽,融细节、叙述和情绪于一体,增强了小说幽默讽刺的效果,使得行文意蕴丰富。
D.小说在极短的篇幅里,既有小人物同命运抗争的痛苦,也渗透着理想主义的欢乐。通过情节的波折,阐释了深刻而复杂的主题,带给读者无尽的思考。
3.小说的情节运行,整体上都遵循“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一基本模式。细读文本,完成下表。
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4.“我”自我评价为“不可靠的人”,但主任统计员说“我”“很忠实、很可靠”,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022-11-19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笛梦(节选)

黑塞

①“过来,”爸爸说,一边递给我一支骨制的小笛,“拿去,现在正是你见世面学本领的大好时光。但愿你永远吹奏悦耳动听的歌曲,否则,上帝赐予你的这件礼物就可惜了。”

②我那亲爱的父亲当过音乐教师,对音乐略知一二;他想,只要我一吹响这可爱的笛子,那么我凡事就会称心如意。我才不相信他的说教呢。因此我谢绝了笛子,随后便告辞起程了。一只飞得精疲力竭的蜜蜂飞到我的衣袖上停住了,我带着它一起走。

③一路上,树林和草地陪伴着我同行,河里的浪花在哗啦哗啦地奔腾;我放眼四望,这世界同家乡略有不同。树木和花卉,麦穗和榛树频频向我致意,我对着它们放声歌唱,它们也仿佛听懂了我的歌儿,此时此刻简直就像在家里一样;那蜂儿也重新振作起来,朝我肩头上慢慢蠕动,一会儿又忽地飞起,在我的头上悠闲地盘旋,舞动着长长的翅翼,发出嗡嗡嘤嘤的叫声,然后掉转了头向家乡的方向飞去。

④正在这时,从树林里走出一位年轻的姑娘,她胳膊上挎着一只竹篮,金发的头上戴一顶宽沿草凉帽。

⑤“你好,”我对她说道,“你上哪儿去?”

“我去给收庄稼的人送饭,”她说着已经来到我的跟前,“你上哪儿去,怎么今儿还往外跑?”

“我要去见见世面,爸爸让我出来的。他要我向大家推广笛子,可我自个儿吹得还不怎么好,我首先应该学点东西。”

“哦,是这样,明白了。那么你究竟会什么呢?有些东西是容易学的。”

“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我会唱歌。”

“会唱什么歌?”

“各种各样的歌都会,譬如会唱早晨和晚上,会唱树木和禽兽,还会唱花儿。现在我就能唱一首关于一个美丽的姑娘从树林里出来,去为收割庄稼的人送饭的歌儿。”

“是吗?那么你就唱一首吧!”

“好的,不过你先得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

“布里吉特。”

⑥接着我便唱起戴着草帽的美丽的布里吉特的歌儿,唱到她篮里放着的东西;花儿怎样伴随着她;花园里的香风怎样跟随她;以及她所有的一切。她全神贯注地听着,并称赞唱得好。

⑦“世界多美丽啊,”我说,“父亲的话对极了。不过我现在要分担你的活儿,我们一起到你的伙伴那儿去吧。”

⑧我提起她的篮子,两人朝前走去,她的脚步伴着我的脚步,发出嚓嚓嚓的声响,她兴高采烈,我欢欢喜喜,乐到了一块儿。我兴致勃勃地唱了好长一段时间,直唱到调门儿高得不能再唱;所唱的歌儿无所不包,什么山谷,高山,从小草到树叶,从河流到丛林,连成一片,绵绵不断。

⑨“现在我要上山了,”她说,“我们有好多人都在那上边的地里干活呢。你呢,去哪儿?不和我一起去吗?”

⑩“不了,我不能一起去了。我要走向世界。非常感谢你,布里吉特,我会想着你的。”

⑪她接过篮子,在躬身提篮子的时候,两颗充满黑影子的眸子又朝我瞥了一下,接着她的嘴唇又贴在我的嘴唇上了。我慌忙说了声“再见”后赶紧朝山下的一条路上跑去了。

⑫这时,眼前出现了一个磨坊,磨坊边的河上泊着一条小船,船上坐着一位汉子,他独自一人,像是在特意等我似的。我脱帽向他道安,刚一上船走到他的跟前,那船便飞也似的离开了河岸,朝下游漂去。我坐在船的中间,那汉子坐在后首的舵旁。当我问他我们去什么地方时,他抬起那对黯淡的灰眼睛朝我瞟了一眼。

⑬我竭力控制着自己,因为这位严肃的灰眼汉子使我生畏。我们的小船朝前疾驶,河水无声息朝后逝去。我欣然唱起歌来:有一条小河,载着许多小船,映着太阳,河岸两边人声鼎沸,旅游者络绎不绝,喜气洋洋。

⑭那汉子表情木然,我唱完歌时,他仍旧打着盹儿,一点儿声音都没有,活像一个睡着的人。过了一会儿,他竟出乎我意料地唱起歌来,而且也是唱小河,唱河水流过山谷。他的歌声优美动听,比我洪亮有力,不过听来完全是另一种调儿。

⑮小河在他的歌里却成了放荡不羁的破坏者,它从山里来,凶猛而狂暴;它不屈服磨坊的碾磨,它要摧毁桥梁,仇视驾驶在它头上的每只船只。

⑯我讨厌这些歌词,尽管音乐是那么的动听和微妙,以至使我神魂颠倒,心绪不定。如果说这个嗓音低沉的聪明的老歌手唱的都是对的,那么我所唱的都只是愚者的荒谬之词和糟糕的儿戏了。

⑰船儿一直往前驶去。我们投下的身影越来越长,我唱的歌儿听来也愈加黯然失色,嗓音也变得愈加轻弱。我每唱一首歌,这个萍水相逢的歌手都要回敬我一首,他把世界唱得更加神秘,更加可悲,不由得使我也变得更加拘束和忧心忡忡起来。

⑱我颇感扫兴,后悔没有留在岸上,待在花丛前和美丽的布里吉特跟前。我只好借助变幻着的暮色聊以自慰,不禁又引吭高歌起来,重又唱起布里吉特和她的亲吻。

⑲这时天色暗了,我也停止了歌唱。而坐在舵旁的汉子却唱了起来,然而他所唱的爱情歌儿,仍是那样的令人忧郁和不安,且变得异常的神秘,仿佛人们都是在痛苦和热恋中迷乱而又悲伤地探索着爱情,同时又在互相折磨和绞杀。

⑳我侧耳倾听着,听得非常疲倦和忧伤,真是度时如年,简直是在悲戚和痛苦中游历。从这个陌生人身上,我仿佛觉得有一丝丝哀伤而又令人恐惧的寒气在不断地朝我袭来,慢慢地潜入我的心里。

㉑我便鼓足勇气请求道:“噢,我们回去吧,先生!夜里在这种地方怪害怕的,我想回去了,去找布里吉特,如果她还在那儿的话,或者回到父亲身边去。”

㉒“倒退是没有出路的,”他既严肃又亲切地说,“既要开创世界,就必须勇往直前。我要把舵交给你,你愿意上哪儿,都悉听尊便!”

㉓我无可奈何,但也确实觉得他说的是对的。我满怀思乡之情,思念着布里吉特和故乡,思念着刚才还发生的事情和灯光,思念着我所经历过的和失去的一切。可是眼下我却要接替这陌生人的位子掌舵,这就是我要做的事情。

㉔我默默地站起身来,穿过船身朝舵位走去;那汉子也一声不吭地朝我迎面走来。当我们俩擦肩而过的时候,他两眼紧紧盯着我的脸庞,同时将灯笼递给了我。

㉕然而,当我在舵旁坐定并将灯笼搁置一边后,船上只剩下我一人了,那个汉子悄然消失了,我不禁毛骨悚然,但是我并不感到惊慌,这是我意料到的。我觉得,这天好像是我出外游历的最好的日子,布里吉特、我那老父以及故乡只不过是一场逝去的梦,我仿佛已经是航行复航行了。

㉖我知道我已经不能呼唤那个汉子。真理就像寒流一样沁入我的肌肤,使我慢慢地得以领会。

㉗为证实我所意料到的事情,我把脸探出船外,朝水面躬下身去。我举起灯笼一看,黑魆魆、平展展的水面上,一张带有两只灰色眼睛的瘦削而又严峻的脸正对着我,这是一张年迈、饱经世故的脸,再定睛一看,这脸原来就是我。

㉘既然无退路可走,那么就让我沿着这条神秘的河流,穿过黑夜一直往前驶去吧。

1.第③段的语言表达很有特色,请加以赏析。
2.结合第②至⑪段内容,分析“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及原因。
3.分析第⑭至⑳段反复写灰眼汉子唱歌的用意。
4.小说的结尾具有梦幻色彩,寓意深刻,给人启迪,请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赏评。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童年轶事

赫尔曼·黑塞

几天以来,远处的树林已经闪烁着明朗的翠绿光彩,晴朗的天空中飘浮着轻柔的四月云,那片广阔的、尚未播种的棕色田地晶莹闪烁……在这温润和煦的气候里,万物都在期待萌发,充满梦幻和希望——幼芽向着太阳,云彩向着田野,嫩草向着和风。

从童年时代起,我就总是让自己的回顾同新开垦田地的气息和树林里嫩绿的新芽联结在一起,让自己回到春天的故乡,回到那些我已淡忘并且不理解的时刻去。

我曾是一个十分顽皮而任性的孩童,从小就让父亲为我大伤脑筋,还让母亲为我操心叹气!那天半夜时分,我惊醒过来,父亲在和母亲说着什么。

你听说布洛西的情况了么?

我已经去探望过他,父亲回答说,那孩子真是受尽了折磨。

情况很严重吧?

坏极了。你看着吧,春天来临时,他就要离开人世。死神已经爬到了他的脸上。

要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去看望看望他?也许会对他有些好处。母亲问。

随你的便吧,父亲回答说,这么点儿大的小孩懂得什么呢?

双亲都已入睡,周围一片寂静,而我的心突然变得激动起来。父母的言语,我虽然似懂非懂,却像一枚果子落进水池而荡起的涟漪,那些圆圈急速而可怕地越转越大,我这不安的好奇心也为之颤动不已……

我面前浮现出一个漂亮的孩子,他比我大一岁,个儿却比我矮小,他名叫布洛西,一年前成了我们的邻居和伙伴。那个阳光灿烂的秋天上午,木匠家的鹰从停车棚里逃走了,悠闲自在地停在对面的苹果树枝上,共有十来个人站在大街上仰头望着它,一面议论纷纷地商量着对策。我自己也不明白,究竟喜欢它被重新捉住呢,还是喜欢它远走高飞。不久,那只鹰松开树枝,猛烈地鼓动双翼,慢慢地在空中划了一个大圆形,便无声无息地飞向闪烁的蓝天。

突然间,布洛西朝空中发出一声欢呼:飞吧,飞吧,现在你又得到自由啦!

当时,他那只可怜的乌鸦还活着,到处欢蹦乱跳的。有一次我向它伸出食指,开玩笑地说:喂,约可波,咬吧!于是它便啄了我的指头。我火了,想揍它一顿以示惩罚。是你自己亲口对它说‘咬吧’的!布洛西紧紧抱住我嚷嚷着,说明那鸟儿丝毫也没有错处,并要我保证不对它施加报复。见我态度僵硬,他便答应送我两只大苹果。不久,他家园子里的苹果树第一批果子成熟了,他真的送了我两只最大最红的苹果。

有一次布洛西奔跑得太热了,便脱去上装,躺卧在苔藓地上休息。当他侧转身子时,衬衫翻落到脖颈后面,我看见他雪白的肩上有一道长长的红色疤痕,吓了一跳。过去,我一向喜欢打听别人的倒霉事来取乐。但不知怎么搞的,这次我却不想打听,并且还装出一副什么也没看见的样子。然而那个巨大的伤疤让我非常难过,当初那伤口一定很痛,一定流了好多血……后来一到家我就取出我那把用最好的接骨木树干做的手枪,把它送给布洛西。

我们在小河对岸的枞树林里找小鹿,我想把岩石上那些还没有巴掌大的苔藓揭下一块来。但布洛西急忙阻止我说:别,别动它们!这是天使走过森林时留下的足迹。于是我们痴痴期待着,也许会有一位天使恰巧来到跟前。我们呆呆伫立着,整个森林死一般寂静,褐色的土地上洒落着明晃晃的斑斑驳驳的阳光。

不久到了冬天,布洛西开始卧病不起。我去看过他一两次,以后就不曾再去。这样又过了一段时期,布洛西离我越来越远,最后被我完全忘却了——直到今天晚上听见父母说:春天来时,他就要去了。我才想起了他。

第二天吃早饭时,母亲问我:布洛西生病了,你不想去看看他吗?我连忙回答说:好的。于是当天上午就去了他家。一会儿工夫,布洛西的母亲就拉着我的手站在二层楼一扇白色的门前了。这一双正在把我导向幽暗神秘而又充满恐怖的奇异环境中去的手,在我看来,不是一双天使的手,就是一双魔鬼的手。我踌躇不安地站在门边,这时布洛西向我们转过脸来。

我细细瞧着他的脸,这脸膛儿狭长尖瘦,不过我没能看出那上面的死神。只见他脸上有一层柔和的光彩,眼睛里有一些陌生的、既善良又顺从的神色,他的目光让我产生了类似那次在寂静的枞树林中伫立倾听时的心情,那时我怀着强烈的欲望屏息静气期待天使走过自己身旁。他似乎疲倦了,略略向旁边侧转身子。我忽然透过纽扣洞看见一丝红色的痕迹,这就是肩上那块大伤疤,我忍不住大声啼哭起来……

我最后一次去看他时,布洛西双目紧闭躺在床上,发出轻轻的呻吟。他的脸由于痛苦而歪扭着。他的眼睛大大的,已经变了样。他看着我时,那目光显得陌生而又冷淡。当天下午,他母亲给他讲起故事来,他听着听着就昏昏沉沉地睡着了,他那微弱的心跳动得越来越慢,终于完全停止了。

那天我一直想着布洛西,我不知道他那肩上有着大伤疤的瘦瘠身躯是否还躺在隔壁的房子里,我丝毫也没有听说埋葬的事,也没有看到埋葬他。

很长一段时期内,我脑子里尽想着这件事,直至已故者的身形在我的记忆里逐渐遥远,逐渐消失。后来,春天突然早早降临了,黄色、绿色的鸟儿飞过山头,花园里散发出草木的香味,栗树正在慢慢发芽,探出柔软卷曲的嫩叶。一道道水沟,金黄色的花朵在肥壮的茎杆上展现着灿烂的笑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那只鹰,“我”不明白“究竟喜欢它被重新捉住呢,还是喜欢它远走高飞”,体现“我”的思想是被大人左右的,还没有自己的明确立场。
B.文章多次提到布洛西肩上的大伤疤,既暗示了布洛西曾经经历过的磨难。也隐喻了布洛西之死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
C.文中写“我”最后一次去看望布洛西时,他的脸“由于痛苦而歪扭着”,他的目光“陌生而又冷淡”,从侧面表现了“我”对死亡的恐惧。
D.孩子们伫立在积树林里等待天使降临时,“死般寂静”的森林、“明晃晃的斑斑驳驳”的阳光,烘托了孩子们内心的焦急与期盼之情。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果子落进水池而荡起的涟漪”这一比喻,表明父母谈话对“我”心理产生的影响,巧妙地引出下文“我”与布洛西交往的回忆。
B.文章的语言纯净而又精准,如写鹰的“悠闲自在”、乌鸦的“欢蹦乱跳”、栗树“探出柔软卷曲的嫩叶”等,表现了高超的写作功力。
C.布治西的房间“幽暗神秘”,在“我”看来,·他母亲的手“不是双天使的手,就是一双魔鬼的手”,这些描写形象刻画了“我”探视时的复杂心理。
D.文中“我”的父母与“我”对布洛西病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父母对此是无奈、顺从以致冷漠的,“我”见是好奇、恐惧而又关心的。
3.文章结尾关于春天景色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少年布洛西有哪些可贵的品质?“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22-11-09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问津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桥边

【德】海因里希·伯尔

他们替我缝补了腿,给我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要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他们以用数字来表明他们的精明能干为乐事,一些毫无意义的空洞的数字使他们陶醉。整天,整天,我的不出声音的嘴像一台计时器那样动着,一个数字接着一个数字积起来,为了在晚上好送给他们一个数字的捷报。当我把我上班的结果报告他们时,他们的脸上放出光彩,数字愈大,他们愈加容光焕发。他们有理由心满意足地上床睡觉去了,因为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走过他们的新桥……

但是他们的统计是不准确的。我很抱歉,但它是不准确的。我是一个不可靠的人,虽然我懂得,怎样唤起人们对我有诚实的印象。

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时,就送给他们几个。他们的幸福掌握在我的手中。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或更低的数字;精神愉快时,我就用五位数字来表示我的慷慨。他们多么高兴啊!每次他们郑重其事地在我手中把结果拿过去,眼睛闪闪发光,还拍拍我的肩膀。他们什么也没有料想到!然后,他们就开始乘呀,除呀,算百分比呀,以及其他我所不知道的事情。他们算出,今天每分钟有多少人过桥,10年后将有多少人过桥。他们喜欢这个未来完成式,未来完成式是他们的专长——可是,抱歉得很,这一切都是不准确的……

当我的心爱的姑娘过桥时(她一天走过两次),我的心简直就停止了跳动。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直到她转入林荫道消失为止。所有在这个时间内走过的人,我一个也没有数。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当她晚上又从冷饮店里走回来时(这其间我打听到,她在一家冷饮店里工作),当她在人行道的那一边,在我的不出声音、但又必须数的嘴前走过时,我的心又停止了跳动;当不再看见她时,我才开始数起来。所有一切有幸在这几分钟内在我朦胧的眼睛前面一列列走过的人,都不会进入统计中去而永垂不朽了:他们全是些男男女女的幽灵,不存在的东西,都不会在统计的未来完成式中一起过桥了……

这很清楚,我爱她。但是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她不该知道,她用何等可怕的方式把一切计算都推翻了,她应该无忧无虑、天真无邪地带着她的长长的棕色头发和温柔的脚步走进冷饮店,她应该得到许多小费。我在爱她。这是很清楚的,我在爱她。

最近他们对我进行了检查。坐在人行道那一边数汽车的矿工及时地警告了我,我也就分外小心。我像发疯似地数着,一台自动记录公里行程的机器也不可能比我数得更好。那位主任统计员亲自站在人行道的那一边数,然后拿一小时的结果同我的统计数字相比较。我比他只少算了一个人。我心爱的姑娘走过来了,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女孩子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我这个心爱的小姑娘不应该被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百分比。我的心都碎了,因为我必须数,不能再目送她过去,我非常感激在对面数汽车的矿工。这直接关系到我的饭碗问题。

主任统计员拍着我的肩膀,说我是个好人,很忠实、很可靠。“一小时内只数错了一个人,”他说,“这没有多大关系。我们反正要追加一定的百分比的零头。我将提议,调您去数马车。”

数马车当然是美差。数马车是我从来没有碰到过的运气。马车一天最多只有25辆,每半小时在脑中记一次数字。这简直是交了鸿运!

数马车该多美!4点到8点时根本不准马车过桥,我可以去散散步或者到冷饮店去走走,可以长久地看她一番,说不定她回家的时候还可以送她一段路呢,我那心爱的、没有计算进去的小姑娘……

(孙坤荣译)


【注】①海因里希·伯尔,德国小说家,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桥边》是他创作于1949年的短篇小说,此时“二战”后的德国正在重建,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创伤依然在德意志民族心中隐隐作痛。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任统计员的检查”是故事情节的发展部分,虽然很短,但由于前面的铺垫足够充分,所以有助于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B.“新桥”这一物象,是德国战后重建的象征,对“新桥”通过的人员、车辆的统计,表现了一种十分不可靠、近乎痴妄和盲目的乐观。
C.小说开篇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全文虽无一字提到战争,但反映出它带来的创伤还驻留于人们的生活,由此,全篇重心仍是“战争”。
D.小说语言除了简练和不断妙用反讽之外,还有一种优美,尽管表现主人公的不幸处境,可是调子不低沉,从字里行间透出一股轻松感。
2.“过桥的姑娘”并没有正面出场,甚至连姓名都没有,但是她像一口池塘引入的一股活水,具有重要作用,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3.曲折是小说情节运行的动力之一,小说情节的运行过程,常常是曲折的过程。《在桥边》的情节在短短的篇幅中就几经曲折,“我”内心的情绪也随之变化,造就了小说的节奏感。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桥边   

【德】海因里希·伯尔

他们替我缝补了腿,给我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要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他们以用数字来表明他们的精明能干为乐事,一些毫无意义的空洞的数目字使他们陶醉。整天,整天,我的不出声音的嘴像一台计时器那样动着,一个数字接着一个数字积起来,为了在晚上好送给他们一个数字的捷报。当我把我上班的结果报告他们时,他们的脸上放出光彩,数字愈大,他们愈加容光焕发。他们有理由心满意足地上床睡觉去了,因为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走过他们的新桥……

但是他们的统计是不准确的。我很抱歉,但它是不准确的。我是一个不可靠的人,虽然我懂得,怎样唤起人们对我有诚实的印象。

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时,就送给他们几个。他们的幸福掌握在我的手中。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或更低的数字;精神愉快时,我就用五位数字来表示我的慷慨。他们多么高兴啊!每次他们郑重其事地在我手中把结果拿过去,眼睛闪闪发光,还拍拍我的肩膀。他们什么也没有料想到!然后,他们就开始乘呀,除呀,算百分比呀,以及其他我所不知道的事情。他们算出,今天每分钟有多少人过桥,10年后将有多少人过桥。他们喜欢这个未来完成式,未来完成式是他们的专长——可是, 抱歉得很,这一切都是不准确的……

当我的心爱的姑娘过桥时(她一天走过两次),我的心简直就停止了跳动。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直到她转入林荫道消失为止。所有在这个时间内走过的人,我一个也没有数。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当她晚上又从冷饮店里走回来时(这其间我打听到,她在一家冷饮店里工作),当她在人行道的那一边,在我的不出声音、但又必须数的嘴前走过时,我的心又停止了跳动;当不再看见她时,我才开始数起来。所有一切有幸在这几分钟内在我朦胧的眼睛前面一列列走过的人,都不会进入统计中去而永垂不朽了:他们全是些男男女女的幽灵,不存在的东西,都不会在统计的未来完成式中一起过桥了……

这很清楚,我爱她。但是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她不该知道,她用何等可怕的方式把一切计算都推翻了,她应该无忧无虑、天真无邪地带着她的长长的棕色头发和温柔的脚步走进冷饮店,她应该得到许多小费。我在爱她。这是很清楚的,我在爱她。

最近他们对我进行了检查。坐在人行道那一边数汽车的矿工及时地警告了我,我也就分外小心。我像发疯似地数着,一台自动记录公里行程的机器也不可能比我数得更好。那位主任统计员亲自站在人行道的那一边数,然后拿一小时的结果同我的统计数字相比较。我比他只少算了一个人。我心爱的姑娘走过来了,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女孩子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我这个心爱的小姑娘不应该被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百分比。我的心都碎了,因为我必须数,不能再目送她过去,我非常感激在对面数汽车的矿工。这直接关系到我的饭碗问题。

主任统计员拍着我的肩膀,说我是个好人,很忠实、很可靠。一小时内只数错了一个人,他说,这没有多大关系。我们反正要追加一定的百分比的零头。我将提议,调您去数马车。

数马车当然是美差。数马车是我从来没有碰到过的运气。马车一天最多只有25辆,每半小时在脑中记一次数字。这简直是交了鸿运!

数马车该多美! 4点到8点时根本不准马车过桥,我可以去散散步或者到冷饮店去走走,可以长久地看她一番,说不定她回家的时候还可以送她一段路呢,我那心爱的、没有计算进去的小姑娘……

(孙坤荣译)


【注】①伯尔,德国小说家,1972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桥边》是他创作于1949年的短篇小说,此时“二战”后的德国正在重建,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创伤依然在德意志民族心中隐隐作痛。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任统计员的检查”是故事情节的发展部分,虽然很短,但由于前面的铺垫足够充分,所以就能很快从情节的开端部分过渡到高潮。
B.“新桥”这一物象,是德国战后重建的象征,对“新桥”通过的人员、车辆的统计,表现了一种十分不可靠、近乎痴妄和盲目的乐观。
C.小说开篇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全文虽无一字提到战争,但反映出它带来的创伤还驻留于人们的生活,由此,全篇重心仍是“战争”。
D.小说语言除了简练和不断妙用反讽之外,还有一种优美,尽管表现主人公的不幸处境,可是调子不低沉,从字里行间透出一股轻松感。
2.“过桥的姑娘”并没有正面出场,甚至连姓名都没有,但是她像一口池塘引入的一股活水,具有重要作用,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3.曲折是小说情节运行的动力之一,小说情节的运行过程,常常是曲折的过程。《在桥边》的情节在短短的篇幅中就几经曲折,“我”内心的情绪也随之变化,造就了小说的节奏感。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10 . 德国诗人海涅在读后感《堂吉诃德》中,交代了自己多次读书的不同情感,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第一部分详细回忆____________,流露出那时对堂吉诃德的__________。第二部分比较简略,概括叙述了长大后再读《堂吉诃德》的心情变化,表明这部书对作者的影响大。
2022-04-03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