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契诃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乞丐

契诃夫

①“仁慈的老爷!行行好,请顾念一下我这个不幸的挨饿的人。我三天没吃东西了……我当了八年的乡村教师,现在失业了。”律师斯克沃尔佐夫打量着他,瞧瞧他那件灰蓝色的破大衣、混浊的醉眼和脸上的红斑,他觉得以前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人。

②“听着,在前天,我好像在花园街见过您,”他说,“不过那时您对我说您是被开除的大学生,没有说是乡村教师,还记得吗?这很下流,这是诈骗!”

③斯克沃尔佐夫大发脾气,毫不留情地痛斥这个求告的人。这家伙一味说谎,利用别人的仁慈,恰恰亵渎了他出于纯洁的心灵喜欢周济穷人的一片好意。破衣人起先一再辩解,对天发誓,但后来不作声了,羞愧得低下了头。“先生!”他说,一手按到胸口,“确实,我……说了谎!我不是大学生,也不是乡村教师。我原来在俄罗斯合唱团里任职,由于酗酒,我被赶了出来。不说谎又有什么办法呢?”

④“胡说!工作呀,这就是办法!您总能找到借口!那么,您愿意去劈柴吗?”

⑤“好吧,我可以劈……”

⑥斯克沃尔佐夫高兴地搓着手,把厨娘叫了出来,对她说:“奥莉加,把这位先生领到板棚里去,让他劈木柴。”斯克沃尔佐夫赶紧走进餐室,那里的窗子正对着院子,看到他们进了院子。奥莉加气呼呼地打量她的同伴,打开锁着的板棚,“砰”一声恶狠狠地推开了门。那个冒牌教师和冒牌大学生坐到木墩子上,用拳头支着红腮帮,想起心事来。

⑦厨娘将一把斧子扔到他脚旁。破衣人迟疑地拉过一块木柴,把它放在两腿中间,胆怯地用斧子砍下去。

⑧斯克沃尔佐夫的气愤已经消散,他感到有点不安,有点惭愧。他回到书房,“我这样做是为了他好。”一小时后,奥莉加来报告,木柴已劈好。“拿着,把这半卢布交给他,”斯克沃尔佐夫说,“要是他愿意,让他每月都来,活总是有的。”从此,他经常出现:有时把雪扫成堆,有时收拾板棚里的杂物。斯克沃尔佐夫搬家也雇他来帮忙。破衣人没有喝酒,很少说话。搬运完之后,斯克沃尔佐夫吩咐人把他找来。

⑨“我看得出来,我的话对您起了作用,”他说着,递给他一个卢布,“这是您的工钱。我看得出来,您没有喝酒,也不反对工作。您叫什么?”

⑩“卢什科夫。”“那么,卢什科夫,我现在介绍您去做一份工作,您拿上这封信,明天去找我一个同行,他会给您一份抄写的工作。好好工作,把酒戒了,别忘了我对您说的话。”斯克沃尔佐夫很得意,自己总算把这个人拉到了正道上。

两年过去了。有一天,斯克沃尔佐夫站在剧院的售票处付钱买票,看到身旁站着一个身材矮小的人,翻着羊羔皮领子,戴一顶旧的海狗皮帽子。“卢什科夫,是您呀?”斯克沃尔佐夫问,“喂,怎么样?现在做什么事?日子过得好吧?”

“还可以,现在我在一位公证人那里工作,每月拿三十五个卢布,先生。”

“哦,谢天谢地。太好了!我为您感到高兴,非常非常高兴,卢什科夫!要知道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我的教子。要知道这是我把您推上了正道。”

“我既感激您,也感激您家的厨娘,求上帝保佑这个善良而高尚的女人身体健康!您那时讲得很正确,这一点,我当然至死都感激不尽。不过,说实在的,真正救我的是您家的厨娘奥莉加。”

“这是怎么回事?”

“当初我去您家劈柴,我一到,她总是这样开始:‘唉,你这个酒鬼!你这个天地不容的人!你怎么不死呀!’然后坐在我对面,发起愁来,瞧着我的脸,哭着说:‘你是个不幸的人!你活在世上没有一点快活,就是到了另一个世界,你这酒鬼,也要下地狱,也要遭火烧!你这苦命人啊!’您知道,尽是这类的话。她为我耗了多少心血,为我流了多少眼泪,这些我没法对您说。但重要的是,她替我劈柴!要知道,先生,我在您家里连一根柴也没有劈过,全是她劈的!为什么她要挽救我,为什么我瞧着她就决心痛改前非,不再酗酒,这些我对您也解释不清。我只知道,她的那些话和高尚的行为使我的心灵起了变化,是她挽救了我,这件事我永世不忘。不过现在该入场了,里面正在打铃。”卢什科夫鞠躬告辞,找他的楼座去了。

(有删改)

1.第①段和第段关于“乞丐”的外貌描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写“乞丐”破败的穿着、醉酒的外貌,表现其潦倒落魄。
B.第段写“乞丐”穿的是“羊羔皮”“海狗皮”,表现其生活境遇的好转。
C.作者通过这两段对卢什科夫的外貌描写,运用对比,为情节的展开留下了悬念,埋下了伏笔。
D.在律师看来,卢什科夫外貌的变化是因为他对“乞丐”的帮助,表现了律师自以为是的性格特点,与厨娘对“乞丐”的帮助相映成趣,使情节展开更为虚幻、曲折。
2.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斯克沃尔佐夫开头毫不留情痛斥乞丐,是因为乞丐利用了他的仁慈,亵渎了他的好意。这与两年后他见到卢什科夫时感到非常高兴形成鲜明的对照。
B.卢什科夫以冒牌教师、冒牌大学生的身份行乞,只是因为失业、挨饿,才沦落到如此地步。虽然工作能力强,有手艺,但别人不要。
C.斯克沃尔佐夫“高兴地搓着手”“气愤已经消散”,说明他被乞丐的可怜身世感动了,动了恻隐之心,想要帮助他,为下文做伏笔。
D.奥莉加先“恶狠狠地推开”,后骂“到了另一个世界,你这酒鬼,也要下地狱,也要遭火烧!你这苦命人啊!”可见她对乞丐始终没存丝毫好感、同情。
3.假如小说从卢什科夫的视角运用第一人称叙事,与原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相比较,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请简要阐述。
4.有人说本文结尾画龙点睛,构思巧妙,请结合材料分析其妙处。
2024-04-01更新 | 20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池州市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统一监测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勋章

契诃夫

我有事找你商量。军事初级中学教员,十四品文官列甫·普斯佳科夫对他的朋友列坚佐夫中尉说,要不是极其需要,我也就不来麻烦你了。好朋友,请你把斯坦尼斯拉夫勋章借给我。今天,我要到商人斯皮奇金家里去赴宴。你是知道斯皮奇金那个混蛋的:他非常喜欢勋章,他把那些脖子上或者纽扣眼上没挂着什么勋章的人几乎都看成坏人。再者他又有两个女儿……娜斯嘉和齐娜,……我是把你看做朋友才跟你说的……你借给我吧,劳你的驾!普斯佳科夫这些话是结结巴巴、涨红脸,不住胆怯地回过头去看房门而说出口的。

中尉骂了几句,然后同意了。

普斯佳科夫坐上出租马车到斯皮奇金家去。他略微敞开皮大衣,看他的胸口,别人的勋章在他胸口金光闪闪,釉子发亮。

不知怎么,自己都对自己多添了几分敬意呢!教员想着,嗽了嗽喉咙,区区一个小玩意儿,至多也不过值5个卢布,却造成多么大的声势!

到斯皮奇金的家门口,他敞开皮大衣,开始慢吞吞地把车钱付给赶车的。赶车的,依他看来,一见到他的肩章、纽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似乎就愣住了。普斯佳科夫得意地嗽一下喉咙,走进房子里,在前厅脱掉皮大衣,昂起头,挺起胸脯,走进大厅里。

可是这时他看见一件可怕的事,他的同事,法语教员特兰勃良,同齐娜并排坐着。普斯佳科夫头一个想法就是扯下勋章,或者往回跑。可是勋章缀得很结实,往后退也已经不可能。他赶紧用右手盖住勋章,拱起背来,很别扭地向大家一鞠躬,同谁也没握手,沉重地在空椅子上坐下,恰好坐在他的法国同事对面。

仆人在普斯佳科夫面前摆下一盆汤。他用左手拿起汤匙来,然而又想起在上流社会不宜于用左手吃东西,就赶紧声明已经吃过饭,不想再吃了。

普斯佳科夫灵魂里充满钻心的苦痛和煎熬般的烦恼,汤盆里腾起馋人的香气,清蒸鲟鱼冒出异常开胃的热气。教员有心放开右手,用左手盖住勋章,可是这显得颇不方便。

天主啊,快点结束这顿饭!我要到饭馆里去吃它一顿!他对自己说。他胆怯地用一只眼睛瞥了一下法国人。发现对方正瞧着他,却也是极其忸怩不安,也是什么东西都没吃。两个人互相看着,越发慌张,就低下眼睛看面前的空碟子。

他识破了,这个混蛋!普斯佳科夫暗想。

吃第五道菜了,有人提议:为在座的女士们的青春干杯!宴席上的人乱哄哄地站起来,普斯佳科夫也站起来,用左手拿起酒杯。列甫·普斯佳科夫,请您把这杯酒交给娜斯嘉!有人递给他一杯酒。这令普斯佳科夫大为恐慌,他不得不使用右手了。勋章和勋章上那根揉皱的红丝带终于见了天日!教员脸色煞白,低下头去,心虚地往法国人那边瞥一眼———法国人正在看他,眼睛里满是惊讶和疑问,嘴唇却很快露出狡猾的笑意,困窘神情也很快消失了。

尤里·特兰勃良!主人对法国人说,请您把这瓶酒放回原处!

特兰勃良迟疑不定地伸出右手去接那个酒瓶,于是……啊,真是时来运转!普斯佳科夫看见他胸前原来也有一枚勋章。而且是安娜勋章!法国人也在捣鬼!普斯佳科夫高兴得笑起来,往椅子上一坐,浑身松了劲。如今再也不必遮盖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了!啊啊,……嗯!……斯皮奇金看见教员胸前的勋章,哼哼哈哈地说。是啊!普斯佳科夫说,真是怪事,尤里·特兰勃良!年前我们那儿呈报上去领勋章的人多么少呀!我们那儿的人那么多,可是领到的却只有您和我!这可真是怪事!

特兰勃良快活地频频点头,亮出他的左边衣领,那上面赫然闪着一枚安娜三级勋章。饭后,普斯佳科夫走遍各处房间,让那些小姐看他的勋章。虽然他饥肠辘辘,可是心里却轻飘飘的,逍遥自在。

要是我早知道这样,他嫉妒地瞧着同斯皮奇金谈勋章的特兰勃良,心里暗想,那我就会戴上一枚符拉季米尔勋章。唉,真没想到啊!

只有这个想法才使得他难过。至于其余方面,他倒是完全幸福的。

(选自《契诃夫小说全集》,朱逸森译,有删改)

【注】安娜三级勋章比斯坦尼斯拉夫三级勋章高一个等级,而符拉季米尔勋章又比安娜三级勋章高两个等级。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到斯皮奇金的家门口,赶车的一见到普斯佳科夫的肩章、纽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似乎就愣住了。
B.“普斯佳科夫,请您把这杯酒交给娜斯嘉!”这看似稀松平常的一句话,却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一环。
C.特兰勃良看到了普斯佳科夫佩戴的勋章后的神态变化,表现了他对普斯佳科夫追慕虚荣、弄虚作假的不屑与嘲讽。
D.小说结尾普斯佳科夫的“难过”虽然具有浓烈的讽刺意味,但人物的转变比较突然,不在情理之中。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第三人称叙事方式,便于细致地描述主人公“普斯佳科夫”的心理活动以及其他人物在宴会场合内外的表现。
B.小说运用语言、神态、心理等人物描写的方法,刻画出俄国社会不同身份、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对社会地位、身份或者显赫的头衔的追求。
C.小说独特的叙述方法,自然质朴的文风,不拖泥带水,高度浓缩与深入浅出的表现,更增加了作品的韵味。
D.《勋章》同《套中人》一样,都通过对“小人物”的描写,采用非现实主义的手法,揭露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
3.进入宴会大厅后,普斯佳科夫的心理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请结合作品内容进行梳理。
4.一般认为,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契诃夫这篇小说以“勋章”为题的用意。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装在套子里的人

契诃夫

别里科夫跟我同住在一所房子里。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房里又热又闷,风推着关紧的门,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

可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有一个新的史地教员,一个原籍乌克兰,名叫密明益·沙维奇·柯瓦连科的人,派到我们学校里来了。他是带着他姐姐华连卡一起来的。后来,由于校长太太的尽力撮合,华连卡开始对我们的别里科夫明白地表示好感了。在恋爱方面,特别是在婚姻方面,怂恿总要起很大的作用的。人人——他的同事和同事的太太们——开始向别里科夫游说:他应当结婚。况且,华连卡长得不坏,招人喜欢:她是五等文官的女儿,有田产;尤其要紧的,她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于是他昏了头,决定结婚了。

但是华连卡的弟弟从认识别里科夫的第一天起,就讨厌他。

现在,您听一听后来发生的事吧。有个促狭鬼画了一张漫画,画着别里科夫打了雨伞,穿了雨鞋,卷起裤腿,正在走路,臂弯里挽着华连卡;下面缀着一个题名《恋爱中的anthropos》。您知道,那神态画得像极了。那位画家一定画了不止一夜,因为男子中学和女子中学里的教师们、神学校的教师们街门里的官儿,全接到一份。别里科夫也接到一份。这幅漫画弄得他难堪极了。

我们一块儿走出了宿舍。那天是五月一日,礼拜天,学生和教师事先约定在学校里会齐,然后一块儿走到城郊的一个小林子里去。我们动身了,他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

“天下竟有这么歹毒的坏人!”他说,他的嘴唇发抖了。

我甚至可怜他了。我们走啊走的,忽然间,柯瓦连科骑着自行车来了,他的后面,华连卡也骑着自行车来了,涨红了脸,筋疲力尽,可是快活,兴高采烈。

“我们先走一步!”她嚷道,“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得要命!”

他俩走远,不见了。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他站住,瞧着我。……

“这是怎么回事?或者,也许我的眼睛骗了我?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

“这有什么不成体统的?”我问,“让他们尽管骑他们的自行车,快快活活地玩一阵好了。”

“可是这怎么行?”他叫起来,看见我平心静气,觉得奇怪,“您在说什么呀?”

他似乎心里乱得很,不肯再往前走,回家去了。

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从他的脸色分明看得出来他病了。还没到放学的时候,他就走了,这在他还是生平第一回呢。他没吃午饭。将近傍晚,他穿得暖暖和和的,到柯瓦连科家里去了。华连卡不在家,就只碰到她弟弟。

“请坐!”柯瓦连科冷冷地说,皱起眉头。别里科夫沉默地坐了十分钟光景,然后开口了:

“我上您这儿来,是为要了却我的一桩心事。我烦恼得很,烦恼得很。有个不怀好意的家伙画了一张荒唐的漫画,画的是我和另一个跟您和我都有密切关系的人。我认为我有责任向您保证我跟这事没一点关系。……我没有做出什么事来该得到这样的讥诮——刚好相反,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

柯瓦连科坐在那儿生闷气,一句话也不说。别里科夫等了一会儿,然后压低喉咙,用悲凉的声调接着说:

“另外我有件事情要跟您谈一谈。我在这儿做了多年的事,您最近才来,既然我是一个比您年纪大的同事,我就认为我有责任给您进一个忠告。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宜的!”

“怎么见得?”柯瓦连科问。

“难道这还用解释吗,密哈益·沙维奇?难道这不是理所当然吗?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昨天我吓坏了!我一看见您的姐姐,眼前就变得一片漆黑。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

“您到底要怎么样?”

“我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忠告您,密哈益·沙维奇。您是青年人,您前途远大,您的举动得十分十分小心才成;您却这么马马虎虎,唉,这么马马虎虎!您穿着绣花衬衫出门,人家经常看见您在大街上拿着书走来走去;现在呢,又骑什么自行车。校长会听说您和您姐姐骑自行车的,然后,这事又会传到督学的耳朵里……这还会有好下场吗?”

“讲到我姐姐和我骑自行车,这可不干别人的事。”柯瓦连科涨红了脸说,“谁要来管我的私事,就叫他滚!”

别里科夫脸色苍白,站起来。

“您用这种口吻跟我讲话,那我不能再讲下去了。”他说,“我请求您在我面前谈到上司的时候不要这样说话;您对上司应当尊敬才对。”

“难道我对上司说了什么不好的话?”柯瓦连科问,生气地瞧着他,“请您躲开我。我是正大光明的人,不愿意跟您这样的先生讲话。我不喜欢那些背地里进谗言的人。”

别里科夫心慌意乱,匆匆忙忙地穿大衣,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这还是他生平第一回听到别人对他说这么不客气的话。

“随您怎么说,都由您好了。”他一面走出门道,到楼梯口去,一面说,“只是我得跟您预先声明一下: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我不能不这样做。”

“报告他?去,尽管报告去吧!”

柯瓦连科在他后面一把抓住他的衣领,使劲一推,别里科夫就连同他的雨鞋一齐乒乒乓乓地滚下楼去。楼梯又高又陡,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站起来,摸了摸鼻子,看了看他的眼镜碎了没有。可是,他滚下楼的时候,偏巧华连卡回来了,带着两位女士。她们站在楼下,怔住了。这在别里科夫却比任何事情都可怕。我相信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是啊,这样一来,全城的人都会知道这件事,还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还会传到督学耳朵里去。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说不定又会有一张漫画,到头来弄得他奉命退休吧。……

(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有删改)

文本二:

契诃夫能寥寥几笔给你勾画出一幅人物肖像,而就是这寥寥几笔,却把人物勾画得那么逼真而自然,使人看不出任何雕琢的痕迹。他笔下的人物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他们满怀空泛的美好理想,却缺乏坚强的意志,往往软弱无能,满口豪言壮语,却从来不见其行动。

他曾说:“与小说无关的一切都要无情地抛弃。要是你在第一章里写了墙上挂着一只枪,到了第二或者第三章,这支枪就必须发射子弹。”他的短篇小说都有非常出色的开头。往往只用几句话就把事情交代清楚,抓住要点,不加修饰,却又十分准确。他能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某个地方某片风景、某段对话或者某个人物,不需要详细地解说或长篇描述,只消精确地把事物勾勒出来,便可做到这一点。我想,这是他善于用异常质朴的眼光观察事物的缘故。契诃夫的人物不是有血有肉的真实形象,他们过着一种奇特的、非人间的生活。他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能力,把文中的人物笼罩在某种气氛中。他们不是生活在太阳底下的平常人,他们仿佛是意识的化身,相互之间即使没有语言也能直接交往。他的人物没有各自固定的特性,而是通过临时构想奇妙地混合而成,因此,他们实际上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毛姆《读契诃夫》,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别里科夫胆小多疑,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蒙上脑袋,关紧门,战战兢兢,生怕出事,任何小事都会让他“心慌得很”。
B.“促狭鬼”画了一-张恋爱中的别里科夫的漫画,对于被生活挤压得心理扭曲的他来说,这张小纸片足以让他心神不宁。
C.为了避免自己和柯瓦连科的谈话被人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来,别里科夫慎重地选择向上汇报,这是一种善意的通告。
D.契诃夫运用直白、生活化的语言来表现华连卡的浪漫气息与生命活力,与别里科夫的胆小、迂腐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
2.认识华连卡姐弟后,别里科夫有着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结合文本一,请简要分析。
3.请结合文本一,分析文本二中毛姆所论契诃夫小说的创作特色。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苦恼

契诃夫

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

暮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车夫约纳周身雪白,像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 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即使有一个大雪堆倒在他的身上,仿佛他也会觉得不必把身上的雪抖掉似的……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也是一动不动。

约纳和他的瘦马停在那个地方已经很久了。他们在午饭前就从大车店里出来,至今还没拉到一趟生意。现在傍晚的暗影已经笼罩全城。街灯的黯淡的光已经变得明亮生动,街上也变得热闹起来了。

赶车的,到维堡区去!约纳听见了喊声,赶车的!约纳猛地哆嗦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穿一件带风帽的军大衣。

到维堡区去!军人又喊了一遍。

约纳抖动了一下缰绳,于是从马背上和他肩膀上就有大片的雪撒下来……军人坐上雪橇车。约纳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然而从他的喉咙里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发出咝咝的声音。

什么?军人问 。

约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 这个星期死了。

哦! ……他是害什么病死的?

约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谁知道呢!多半是得了热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这是上帝的旨意哟。

赶你的车吧…… 乘客说,照这样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快点走!

车夫就又伸长脖子,用一种稳重的优雅姿势挥动他的鞭子。后来他有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客闭上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他把乘客拉到维堡区以后,就把雪橇赶到一家饭馆旁边停下来,坐在赶车座位上伛下腰,又不动了……湿雪又把他和他的瘦马涂得满身是白。一个钟头过去,又一个钟头过去了……

人行道上有三个年轻人路过,把套靴踩得很响,互相诟骂,其中两个人又高又瘦,第三个却矮而驼背。

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那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

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一个卢布也罢,五戈比也罢,如今在他都是一样,只要有乘客就行……

三个人一齐抢到座位上去,驼子用破锣般的嗓音说:走吧,快点跑!嘿,老兄,瞧瞧你的这顶帽子!全彼得堡也找不出比这更糟的了……

嘻嘻,……嘻嘻……约纳笑着说,凑合着戴吧……

喂,你少废话,赶车!莫非你要照这样走一路?是吗?要给你一个脖儿拐吗?……”“嘻喜!约纳笑道,这些老爷真快活!

呸,见你的鬼!……驼子愤慨地说,你到底赶不赶车,老不死的?难道就这样赶车?你抽它一鞭子!嘀!使劲抽它!

约纳感到他背后驼子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他听见那些骂他的话,看到这几个人,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约纳不住地回过头去看他们。正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他就再次回过头去,嘟嘟哝哝说:

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大家都要死的……驼子咳了一阵,叹口气说,得了,你赶车吧!赶车吧!诸位先生,照这样的走法,他什么时候才会把我们拉到呢?"

约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声明说,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约纳收下二十戈比以后,久久地看着那几个游荡的人的背影,后来他们走进一个黑暗的大门口,不见了。他又孤身一人,寂寞又向他侵袭过来……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重又出现,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约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然而人群奔走不停,谁都没有注意到他,更没有注意到他的苦恼……那种苦恼是广大无垠的。如果约纳的胸腔裂开,那种苦恼滚滚地涌出来,仿佛就会淹没全世界,可是话虽如此,它却是人们看不见的。这种苦恼竞包藏在这么一个渺小的躯壳里,就连白天打着火把也看不见……

约纳瞧见一个扫院子的仆人拿着一个小蒲包,就决定跟他攀谈一下。老哥,现在几点钟了? 他问。

九点多钟……你停在这儿干什么?快把你的雪橇赶开!

约纳把雪橇赶到几步以外去,伛下腰,听凭苦恼来折磨他……他觉得向别人诉说也没有用了……可是五分钟还没过完,他就挺直身子,摇着头,仿佛感到一阵剧烈的疼痛似的;他拉了拉缰绳……他受不住了。

回大车店去,他想。回大车店去!

大约过了一个半钟头。约纳已经回到大车店,在一个肮脏的大火炉旁边坐着了。炉台上,地板上、长凳上,人们鼾声四起。约纳照着那些睡熟的人,后悔不该这么早就回来……

连买燕麦的钱都还没挣到呢。他想,这就是我会这么苦恼的缘故了。一个人要是会料理自己的事……让自己吃得饱饱的,自己的马也吃得饱饱的,那他就会永远心平气和…… 墙角上有一个年轻的车夫站起来,带着睡意嗽一嗽喉咙,往水桶那边走去。你是想喝水吧?约纳问。是啊,想喝水。

那就痛痛快快地喝吧……我呢。老弟,我的儿子死了…… 约纳看一下他的话产生了什么影响,可是一点影响也没看见。那个青年人已经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如同那个青年人 渴望喝水一样,他渴望说话。他的儿子去世快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谈一下这件事……应当有条有理、详详细细地讲一讲才是……应当讲一讲他的儿子怎样生病,怎样痛苦,临终说过些什么话,怎样死掉……是啊,他现在可以讲的还会少吗?听的人应当惊叫,叹息,掉泪……

去看一看马吧,约纳想,要睡觉,有的是时间……不用担心,总能睡够的。

他穿上衣服,走到马房里。他的马就站在那儿。他想起燕麦、草料、天气……关于他的儿子, 他独自一人的时候是不能想的……跟别人谈一谈倒还可以:至于想他,描摹他的模样,那太可怕,他受不了……

你在吃草吗?约纳问他的马说,好,吃吧……既然买燕麦的钱没有挣到,那咱们就吃草好了……是啊……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我不行了……他才是个地道的马车夫……如果他活着就好了……

约纳沉默了一会儿,继续说:就是这样嘛,我的小母马……库兹马不在了……他下世了……他无缘无故死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你就是这个小驹子的亲娘……忽然,比方说这个小驹子下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约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小说发表于1886年,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约纳与《祝福》中的祥林嫂都不停向世人倾诉自身的悲惨遭遇,约纳的“无人围观”与祥林嫂的“被围观”情节,同样都批判现实,震撼人心。
B.契诃夫小说塑造了不少漫画式人物,如约纳与别里科夫,作者以简洁的笔法勾勒人物的精神特征,于夸张变形中批判冷漠畸形的社会现实。
C.小说开头描绘了一幅风雪黄昏车马图,渲染悲凉凄苦的氛围,为人物设定了晦暗冷酷的背景,折射当时社会的黑暗冷漠。
D.小说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作者没有主观说教,但读者却能从其客观真实的描述中感受到人物心态和社会状况。
2.关于小说写马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尾约纳向小马诉说心里话,小马“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说明在这个冷漠的社会中还存在着温情,给这个悲惨的故事增添一抹暖色。
B.小说多处描写马的处境、状态,暗示了约纳牛马般的社会地位和现实处境,丰富了约纳这一人物形象,充分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
C.小说结尾处约纳向马倾诉苦恼,与开头“向谁诉说”呼应,使全文结构紧凑,反映了孤苦无告的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读来让人倍感心酸。
D.没有人耐烦听约纳的诉说,马却静静地听着,“人与人”和“人与马”对比强烈,反映了世态炎凉,深化了主题。
3.小说塑造约纳这一人物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有人比较本文与鲁迅先生的《祝福》,认为“一样孤苦,两种诉说。请结合两个文本,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列小题。

第六病室(节选)

契诃夫

一个秋天的早晨,伊万·德米特里奇竖起大衣的领子,蹚着烂泥,穿过后街和小巷,带着一张执行票到一个小市民家里去收钱。

在一条小巷里,他遇见四个荷枪实弹士兵押着两个戴镣铐的犯人。以前伊万·德米特里奇也常常遇见犯人,每一次他们都引起他怜悯和不安的感觉,可是这回的相逢却在他心上留下一个异样的、奇怪的印象。不知什么缘故,他忽然觉得他也可能戴上镣铐,像那样走过泥地,被人押送到监狱里去。在邮政局附近,他碰见一个认识的警官,那人跟他打招呼,并排顺着大街走了几步,不知什么缘故,他觉得这很可疑。他回到家里,他一整天都想着两个犯人和荷枪实弹的士兵,一种莫名其妙的不安心理搅得他没法看书没法思考。

傍晚他没有在自己屋里点灯,晚上也睡不着觉,老想着他可能被捕,戴上镣铐,送进监狱。他知道自己从来没做过犯法的事,而且能够保证今后也绝不会去主动犯罪。可是,难道不会有人诬陷吗?难道法院不会出错吗?难怪老百姓的年代久远的经验告诫人们:谁也不能保证不讨饭不坐牢。在眼下这种审判程序下,法院的错判是不足为怪的。凡是对别人的痛苦有职务上、业务上的关系的人,如法官、警察、医师等,时候一长,由于习惯的力量,会变得麻木不仁,即使不愿,也不能不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对待他们的当事人;在这方面,他们跟在后院屠宰牛羊却看不见血的农民没有区别。在这种情况下,法官们剥夺无辜的人的一切公民权,判他苦役刑,就只需要一件东西,那就是时间。只要有时间完成一些法定程序,就大功告成了,法官就是凭这个领取薪水的。事后,你休想在这个肮脏糟糕的小城里得到正义和保障!

从此,这种担心被捕入狱的念头不分白天黑夜的折磨着伊万·德米特里奇。在他眼里,所有路过他窗下的人和走进院子里的人,都可能是奸细和暗探。中午,县警察局长照例坐着马车经过大街,这是他从近郊的庄园到警察局去上班,可是伊万·德米特里奇每回都觉得他的车子走得太快,他的神色很异常:他分明急着要去报告,说城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犯人。每逢有人敲门或拉铃,伊万·德米特里奇就浑身哆嗦。每逢在女房东屋里碰到生客,他就坐立不安。

尽管他明白,从事实和常理来看,他的这些恐惧都荒诞不经;另外,如果看开点,只要问心无愧即使被捕坐牢也没什么可怕的。但他的思考越是理智,越是合乎常理,他的内心就越是惶恐不安,他所遭受的折磨就越厉害。这种感觉就像一个隐士想在一片从未遭受砍伐的树林中,开出一小块空地,他越是辛辛苦苦用斧子砍,树林反而长得越密越盛。最终,伊万·德米特里奇意识到,想得再多也无济于事,就索性不再考虑,完全听凭绝望和恐惧来折磨自己了。

他开始过隐居的生活,躲开人们。他深怕被人陷害,趁他不防备往他口袋里塞一点贿赂,然后揭发他,或者他自己不小心在公文上出错,看起来像伪造文书,或者弄丢了别人的钱。他的脑子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活跃过,每天想出成千种不同的理由来担忧他的自由和名誉。他对外界的兴趣,特别是对书的兴趣大大降低,他的记性衰退了。

一天清晨,太阳还没出来,几个修理炉灶的工人来找女房东。伊万·德米特里奇明明知道这些人是来翻修厨房的炉灶的,可是恐惧却告诉他说,他们是假扮成修理炉灶工人的警察。他悄悄溜出住所,没穿外衣,光着脑袋,沿着大街飞跑,一副惊骇万分的样子。狗汪汪叫着在他身后追来,有人在他身后呼喊,风在他耳边呼啸,伊万·德米特里奇觉得在他背后,全世界的暴力合成一团,正在追他。

终于,有人拦住他,送他回家,打发他的女房东去请医师。医师给他做了个检查,在他额头上放个冰袋,要他服一点儿镇静药水,之后忧虑地摇摇头走了。伊万·德米特里奇在家里没法生活和接受治疗,不久就给送到医院里去了。他整晚不睡觉,任性胡闹,搅扰病人,不久就被转送到第六病室去了。

过了一年,城里人已经完全忘掉了,他的书被女房东搬出房间,胡乱堆在一个敞棚底下的一辆雪橇上,很快就被一些小孩子陆续拿光了。

(节选自《第六病室》,有删改)


【住】第六病室:专住精神病患者的病室。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伊万·德米特里奇凭执行票向小市民收钱以及写公文等内容,可以推测出其小公务员的身份。
B.“在眼下这种审判程序下,法院的错判是不足为怪的”,这正说明了俄国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荒唐与昏庸无能。
C.女房东这一人物虽然着墨不多,但其作用不可低估,她在某些情节中适当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小说虽然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但情节紧凑,波澜起伏,多角度塑造了一个“被害妄想症”患者的形象。
2.伊万•德米特里奇是契诃夫笔下极具代表性的形象之一,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一形象的思想性格特征。
3.有人评价契诃夫的小说“在荒诞外表下包裹着讽刺的内核”,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六病室

契诃夫

一个秋天的早晨,伊凡·德米特里翻起大衣领子,在泥泞中啪嗒啪嗒地走着,穿过小巷和一些偏僻的地方,费力地去找一个个小市民的家,凭执行票向他们收款。

在一条巷子里他遇到四个荷枪实弹的士兵押送着两名戴着手铐的犯人。以前伊凡·德米特里经常遇见犯人,每一次他们都引起他怜悯和不安的感觉,可是这一次相遇却给他留下一个异样的、奇怪的印象。不知为什么他突然觉得,他也可能戴上手铐,就这样由人押着,走在泥地里,送进监狱去。在邮局附近,他遇见一个认识的警官,对方跟他打了招呼,还和他一道走了几步,不知为什么他又觉得这很可疑。回到家里,他一整天都想着两个犯人和荷枪的兵,一种莫名其妙的惶恐不安的心情妨碍了他阅读和集中精力思索。

晚上他在屋里没有点灯,夜里也不睡觉,老想着他可能被捕,戴上手铐,关进监狱。他想不出自己有什么过失,而且可以保证他今后也绝不会去主动犯罪。可是,难道不会有人诬陷吗?难道法院不可能出错吗?难怪千百年来人民的经验告诫我们:谁也不能发誓不讨饭,不坐牢。而在现行的诉讼程序下,法院的错判是完全可能的,不足为怪的。那些对别人的痛苦有着职务或事务关系的人,如法宫、警察和医生,久而久之,出于习惯势力,会变得麻木不仁,以致对他们的当事人即使不愿意也不能不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从这方面讲,他们同在后院里杀羊宰牛而看不见血的农民没有丝毫区别。在对人采取这种敷衍塞责、冷酷无情的态度的情况下,为了剥夺一个无辜的人的一切公民权利并判他服苦役,法官只需一件东西:时间。只要有时间去完成某些法定程序,然后就万事大吉——法官就是凭这个领取薪水的,事后你在这个离铁道二百俄里的肮脏的小城去寻找公正和保护吧!

从此,这种担心被捕入狱的念头,不分白天黑夜地折磨着伊凡·德米特里。在他眼里,所有路过他窗下的人和走进院子的人,都可能是奸细和暗探。中午,县警察局长通常坐着双套马车从街上经过,他这是从城郊的庄园去警察局上班。可是伊凡·德米特里每一次都觉得:马车跑得太快,他的神色异样,显然他急着跑去报告,城里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犯人。每逢有人敲门或者拉铃,伊凡·德米特里就吓得浑身哆嗦,一看见女房东家里有生人,惶惶不安的感觉就侵袭了他。

尽管他明白,从事实和常理看来,他的这些恐惧都荒诞不经;另外,如果看开一点来说,只要问心无愧即使被捕坐牢也没什么可怕的。但他的思考越是理智,越是合乎常理,他的内心就越感到强烈的惶恐不安,他所遭受的折磨就越厉害。这种感觉就像一个隐士想在一片从未遭受砍伐的树林中,开出一小块地方来搭建个小屋,以作安生之地,他用斧子砍得越起劲,树林却长得越茂盛一样。最终,伊凡·德米特里意识到,想得再多也无济于事,于是索性不再思考,放任自己完全沉溺在绝望与恐惧之中。

他开始喜欢一个人待着,尽量避免与人接触。他特别害怕有人使坏整他,偷偷塞贿赂在他的口袋里,然后去告发他。或者他自己无意中写错了公文,看起来就像他在伪造文书,或者他把别人的钱给弄丢了。他的脑子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活跃机敏过,每天都能想出成千上万条各种各样的理由,证明自己确实应该担忧自己的自由和名誉。对自身的极度担忧,使得他对外界,尤其是对书籍的兴趣大大降低,他的记忆力也衰退得十分厉害。

天亮后,太阳还没有升起来,几个修炉匠敲响了女房东的门。尽管伊凡·德米特里心里清楚,这几个人是来翻修厨房里的炉灶的,但内心强烈的恐惧掌控了他,使他相信他们是打扮成修炉匠的警察。于是他悄悄地溜出屋子,光着脑袋,上衣也没穿,沿着大街拼命奔跑,一副惊骇万分的样子。在他身后,有几条狗汪汪叫着追他,有个男人在不住地喊叫,风在他耳边呼啸,这一切都让伊凡·德米特里觉得:全世界的暴力都聚集在我的背后,现在要来抓住我。

最终,有人拦住了他,并把他送回了住处,又打发女房东去请医生。医生安德烈·叶菲梅奇给他做了个检查,然后开了一张有在头上冷敷的药液和一种镇静剂的药方,然后皱着眉头、摇着头离开了。伊凡·德米特里在家里无法生活和接受治疗,人们只好把他送进医院。伊凡·德米特里被安置在性病病室里,他每天夜里不睡觉,发脾气,搅得其他病人不得安宁,不久,在安德烈·叶菲梅奇的指令下,他被转到了第六病室[注]

一年后,伊凡·德米特里完全消失在了城里人的生活中,他的书被女房东搬出房间,胡乱堆在屋檐下的雪橇里,这引起了顽皮的孩子们的兴趣,很快就被一本本地拿光了。

(节选自《第六病室》,有删改)


【注】第六病室:专住精神病患者的病室。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伊凡·德米特里凭执行票向小市民们收费以及写公文等情节,可以推测出其小公务员的身份。
B.“法院的错判是完全可能的,不足为怪的”,这正说明了俄国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荒唐与昏庸无能。
C.女房东这一人物虽着墨不多,但其作用不可低估,她在某些情节中适当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小说虽然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但情节紧凑,波澜起伏,多角度塑造了一个“被害妄想症”患者形象。
2.伊凡·德米特里是契诃夫笔下极具代表性的形象之一,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一形象的思想性格特征。
3.有人评价契诃夫的小说“在荒诞外表下包裹着讽刺的内核”,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演说家

[俄]契诃夫

早上,八等文官基里尔·伊凡诺维奇·瓦维洛诺夫下葬。在送殡行列离开教堂前往墓地的时候,死者的同事,一位姓波普拉夫斯基的人,去找他的朋友格里戈里·彼得罗维奇·扎波伊金。这个扎波伊金,具有一种罕见的才能,他擅长在婚礼上,葬礼上,各种各样的周年纪念会上发表即席演说。

“我呀,朋友,找你来了!”波普拉夫斯基正碰到他在家,说,“快穿上衣服,跟我走。我们有个同事死了,这会儿正打发他去另一个世界,要是死个把小人物,我们也不会来麻烦你,可这人是秘书——某种意义上说,是办公厅的台柱子。给这么一个大人物举行葬礼,没人致辞是不行的”。

“啊,秘书!”扎波伊金打了个哈欠,“是那个酒鬼吧?”

“没错,就是那个酒鬼。这回有煎饼招待,还有各色冷盘……你还会领到一笔车马费。走吧,亲爱的!到了那边的墓地,你就天花乱坠地吹他一通,到时我们就千恩万谢啦。”扎波伊金欣然同意。

“我知道你们那个秘书,”他说着坐上出租马车,“诡计多端,老奸巨猾,但愿他升天,这种人可少见”。

“得了,骂死人可不妥啊。”

“那当然。对死者要么三缄其口,要么大唱赞歌,不过他毕竟是个骗子。”

为死者做了安魂祈祷,等大家安静下来,扎波伊金朝前跨出一步,向众人扫了一眼,开口了:

“能相信我们的眼睛和听觉吗?这棺木,这些热泪涟涟的脸,这些呻吟和号哭,岂不是一场噩梦?唉,这不是梦,视觉也没有欺骗我们!眼前躺着的这个人,不久前我们还看到他是如此精力充沛,像个年轻人一样活泼而纯洁,这个人不久前还在我们眼前辛勤工作,像一只不知疲倦的蜜蜂,把自己酿的蜜送进国家福利这一总的蜂房里。如今却已变成一堆骸骨,化作物质的幻影。不可弥补的损失啊!现在有谁能为我们取代他呢?好的文官我们这里有很多,然而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却是绝无仅有的!他直到灵魂深处都忠于他神圣的职责,他不吝惜自己的精力,通宵达旦地工作,他无私,不收受贿赂。他疾恶如仇,那些想方设法损害公共利益的人,那些利用种种诱人的生活福利来拉拢他,让他背弃自己职责的人,统统遭到他的鄙视!由于他忠于职守,一心行善,他不知道生活的乐趣,甚至拒绝享受家庭生活的幸福。你们都知道,他至死都是一个单身汉!就在此刻我也能看到他那张刮得干干净净的、深受感动的脸,它对我们总是挂着善意的微笑,就在此刻我也能听到他那柔和的、亲切友好的声音。愿你的骸骨安宁,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安息吧,诚实而高尚的劳动者!”

扎波伊金继续说下去,可是听众却开始交头接耳。首先,大家弄不明白,为什么演说家称死者为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死者明明叫基里尔·伊凡诺维奇呀。其次,大家都知道,死者生前一辈子都同他的合法妻子吵架,因此他算不得单身汉。最后,他留着红褐色的大胡子,为什么演说家说他的脸向来刮得干干净净的。

“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演说家眼睛望着墓穴,热情洋溢地继续说道,“你总是愁眉苦脸,神色严厉,可是我们大家都知道,你有一颗正直而善良的心!”

不久,听众开始发现,演说家本人发生了某种奇怪的变化。他定睛瞧着一个地方,不安地扭动身子,自己也耸起肩膀来了。突然他打住了,吃惊得张大了嘴巴,转身对着波普拉夫斯基。

“你听我说,他活着呢!”他惊恐万状地说。

“谁活着?”

“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呀!瞧他站在墓碑旁边呢!”

“他本来就没有死!死的叫基里尔·伊凡诺维奇!”

“可是你刚才亲口说的,你们的秘书死了!”

“基里尔·伊凡诺维奇是秘书呀。你这怪人,都搞乱了!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是我们的前任秘书,他两年前就调到第二科当科长了。”

“咳,鬼才搞得清你们的事!”

“你怎么停住了?接着讲,不讲可不妙!”

扎波伊金又重新对着墓穴,凭他三寸不烂之舌继续致中断了的悼词。墓碑旁果真站着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一个脸面刮得干干净净的年老文官。他瞪着演说家,气呼呼地皱着眉头。

“不好呀,年轻人!”行完葬礼,跟扎波伊金一道返回时,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埋怨道,“您的这些话说死人也许合适,可是用来说活人,这简直是讽刺挖苦,先生!天哪,您都说了些什么话?什么无私呀,不被收买呀,不受贿呀!这些话用来说活人只能是侮辱人格,先生!”

一八八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波普拉夫斯基没有反驳扎波伊金私下对死者表达的看法和评价,这既暗示死者与其前任具有共同特点,又为后文扎波伊金的失误埋下伏笔。
B.小说详细描写扎波伊金在葬礼上即席所致的悼词,主要目的在于与题目“演说家”相照应,突出其所具有的杰出的语言才能。
C.在作者笔下,听众只对扎波伊金所致悼词的对象是谁暗自怀疑,却没有怀疑悼词中对死者品格不切实际的称颂,这样写饱含着作者的深意。
D.契诃夫的小说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这篇小说讽刺的对象几乎是文中涉及的所有人物,包括听众,而不只是“演说家”扎波伊金。
2.契诃夫是19世纪后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大师,请分析这篇小说对当时现实作了哪些批判。
3.这篇小说是如何取得很好的批判性效果的?请简要分析。
2021-12-29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宣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勋章

契诃夫

军事初级中学教员,十四品文官列甫·普斯佳科夫同他的朋友列坚佐夫中尉比邻而居。元旦早晨,他迈步走到他朋友的房间里去。

你要知道,格利沙,我有一件事想找你商量,他按照常例拜过年后对中尉说。要不是极其需要,我也就不来麻烦你了。请你,好朋友,把你的斯坦尼斯拉夫勋章借给我用一下。今天,你知道,我要到商人斯皮奇金家里去赴宴。你是知道斯皮奇金那个混蛋的:他非常喜欢勋章,他把那些脖子上或者纽扣眼上没挂着什么勋章的人几乎都看成坏人。再者他又有两个女,……娜斯嘉和齐娜,你知道……我是把你看做朋友才跟你说的……你了解我,我亲爱的。你借给我吧,劳你的驾!

普斯佳科夫这些话是结结巴巴,涨红脸,不住胆怯地回过头去看房门而说出口的。中尉骂了几句,然而同意了。

午后两点钟,普斯佳科夫坐上出租马车,到斯皮奇金家去。他略微拉开皮大衣,看他的胸口。别人的斯坦尼斯拉夫勋章在他胸口金光闪闪,釉子发亮。

不知怎么,自己都对自己多添了几分敬意呢!教员想着,嗽了嗽喉咙。区区一个小玩意儿,至多也不过值五个卢布,却造成多么大的声势!

他到斯皮奇金的家门口,解开皮大衣,开始慢吞吞地把车钱付给赶车的。赶车的,依他看来,一见到他的肩章、纽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似乎就楞住了。普斯佳科夫得意地嗽一下喉咙,走进房子里。他在前厅脱掉皮大衣,往大厅里瞥一眼。那儿有一张长方形饭桌,周围已经坐着大约十五个人吃饭。是谁拉铃?主人的嗓音响起来。啊,列甫·尼古拉伊奇!欢迎欢迎。您来迟了一步,不过这没什么关系。……我们也只是刚刚坐下呢。

普斯佳科夫挺起胸脯,昂起头来,搓着手,走进大厅里。

可是这时候他看见一件可怕的事。他的同事,法语教员特兰勃良,恰好也在桌子旁边,同齐娜并排坐着。让那个法国人看见勋章,就会招来一大堆不愉快的问话,就会从此丢尽脸,名誉扫地。……普斯佳科夫的头一个想法就是扯下勋章来,或者往回跑。可是勋章缀得很结实,而往后退也已经不可能。他就赶紧用右手盖住勋章,拱起背来,很别扭地向大家一鞠躬,同谁也没握手,沉重地在空椅子上坐下,恰好坐在他的法国同事对面。

他多半已经喝醉了!斯皮奇金看着他困窘的脸色,暗想。

仆人在普斯佳科夫面前摆下一盆汤。他用左手拿起汤匙来,然而又想起在上流社会不宜于用左手吃东西,就声明说他已经吃过饭,不想再吃了。

我已经吃过了。……谢谢,……他喃喃地说。我去拜望过我的舅舅,大司祭叶列耶夫,他硬要我……那个……留下吃饭。

普斯佳科夫灵魂里充满钻心的苦痛和煎熬般的烦恼:汤盆里腾起馋人的香气,清蒸鳄鱼冒出异常开胃的热气。教员有心放开右手,用左手盖住勋章,可是这显得颇不方便。

这会引起人家注意……那样一来,把一条胳膊横过整个胸脯,倒象是我打算唱歌了。

天主啊,只求这顿饭快点结束才好!我要到饭馆里去吃它一顿!

上过第三道菜后,他胆怯地用一只眼睛瞥一下法国人。不知什么缘故,特兰勃良极其忸怩不安,正瞧着他,也是什么东西都没吃。两个人互相看着,越发慌张,就低下眼睛看面前的空碟子。

他识破了,这个混蛋!普斯佳科夫暗想。我凭他那副嘴脸就看得出来,他识破了!

他,这个坏蛋,是个喜欢搬弄是非的人。明天他就会到校长那儿去揭我的短!

主人和客人们吃完了第四道菜,然后,也是他命该如此,他们又吃第五道菜……一个高身量的先生站起来了,生着钩鼻子,鼻孔宽,鼻毛多,天生来眼睛老是眯缝着。他摩乳一下头发,讲起来:呃……呃……我提议为在座的女士们的荣华富贵干杯!

宴席上的人乱哄哄地站起来,端起酒杯。嘹亮的欢呼声响遍所有的房间。那些女人微笑着,举起酒杯来碰杯。普斯佳科夫站起来,用左手拿起酒杯。

列甫·尼古拉伊奇,请您费神把这杯酒交给娜斯嘉!一个男人对他说,递给他一杯酒。您要逼着她喝下去啊!

这一次使得普斯佳科夫大为恐慌的是,他不得不使用右手了。斯坦尼斯拉夫勋章和勋章上那根揉皱的红丝带终于见了天日,大放光彩。教员脸色煞白,低下头去,心虚地往法国人那瞥一眼。那一个正在看他,眼睛里现出惊讶和疑问的神情。他的嘴唇露出狡猾的笑意,原来的困窘神情倒渐渐在那张脸上消失了。……尤里·阿甫古斯托维奇!主人对法国人说。请您把这瓶酒放回原处!

特兰勃良迟疑不定地伸出右手去接那个酒瓶,于是……啊,真是时来运转!普斯佳科夫看见他胸前原来也有一枚勋章。而且那不是斯坦尼斯拉夫勋章,却是地地道道的安娜勋章!

可见法国人也在捣鬼!普斯佳科夫高兴得笑起来,往椅子上一坐,浑身松了劲……如今再也不必遮盖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了!两个人同犯一种罪,因而谁也不会去告密,败坏人家的名誉了……啊啊……嗯!……斯皮奇金看见教员胸前的勋章,哼哼哈哈地说。

是啊!普斯佳科夫说。真是怪事,尤里·阿甫古斯托维奇!年前我们那儿呈报上去领勋章的人多么少呀!我们那儿的人那么多,可是领到的却只有您和我!这可真是怪事!

特兰勃良快活地频频点头,亮出他的左边衣领,那上面赫然闪着一枚安娜三级勋章。饭后,普斯佳科夫走遍各处房间,让那些小姐看他的勋章。虽然他饥肠辘辘,可是心里却轻飘飘的,逍遥自在。

要是我早知道这样,他嫉妒地瞧着同斯皮奇金谈勋章的特兰勃良,心里暗想,那我就会戴上一枚符拉季米尔勋章。此时和主人聊天的就应该是我了。唉,真没想到啊!

只有这个想法才使得他难过。至于其余方面,他倒是完全幸福的。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一个低等文官借勋章赴宴的故事为题材,戏剧性的情节充满讽刺意味,展示了一幅十九世纪末俄罗斯社会风俗画。
B.一枚小小的勋章却让人平添了对普斯佳科夫的敬意,连赶车的见到衣服上的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也对普斯佳科夫肃然起敬。
C.法国教员特兰勃良的勋章显然也是借来的,而且他戴的安娜三级勋章比普斯佳科夫的要高级,也因此更受主人青睐。
D.小说细节描写是一大亮点: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充分揭示了人物性格特征和起伏跌宕的心理变化。
2.小说开篇部分写主人公找朋友借勋章这一情节,试分析其作用。
3.契诃夫的小说以批判现实主义风格著称,将犀利的笔触指向整个社会。请结合文章情节,概括小说主旨的几个层面。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假病人

(俄)契诃夫

将军夫人玛尔法·彼得罗夫娜·贝纲基娜,十年以来,行着类似疗法的医道,五月里的一个星期二,她在自己的屋子里诊察着病人。她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一个类似疗法的药箱,一本类似疗法的便览,还有一个类似疗法药的算盘。挂在壁上的是一幅神甫亚理斯泰尔夫的像,那是将军夫人的恩人,否定了有害的对症疗法,教给她认识了真理的。客厅里等候着病人们,大半是农人。他们除两三个人之外,都赤着脚,这是因为将军夫人吩咐过,他们该在外面脱掉那恶臭的长靴。

玛尔法·彼得罗夫娜已经看过十个病人了,于是就叫十一号:“格夫里拉·克鲁慈提!”

门开了,走进来的却不是格夫里拉·克鲁慈提,倒是将军夫人的邻居,败落了的地主萨木弗利辛,一个小身材的老头子,昏眼睛,红边帽。他在屋角上放下手杖,就走到将军夫人的身边,一声不响地跪下去了。

“您怎么了呀!您怎么了呀,库士玛·库士密支!”将军夫人满脸通红,发了抖。“罪过的!”

“只要我活着,我是不站起来的!”萨木弗利辛在她手上吻了一下,说,“请全国国民看看我在对您下跪,您这保佑我的菩萨,您这人类的大恩人!这慈仁的精灵,给我性命,指我正路,岂但下跪,我连火里面还肯跳进去呢,您这我们的神奇的国手,鳏寡孤独的母亲!我全好了呀!我复活了呀,活神仙!”

“我……我很高兴……!”将军夫人快活到脸红,吞吞吐吐的说,“那是很愉快的,听到了这样的事情……请您坐下罢!上星期二,您却是病得很重的!”

“是呀,重得很!只要一想到,我就怕!”萨木弗利辛一面说,一面坐。“我全身都是风湿痛。我苦了整八年,一点安静也没有……不论是白天,是夜里,我的恩人哪!我看过许多医生,请喀山的大学教授们对诊,行过土浴,喝过矿泉,我什么方法都试过了!这些医生们单喜欢要钱,至于人类的利益,他们是不大留心的。如果没有您,我的菩萨,我早已躺在坟里了!上礼拜二我从您这里回家,我刚吃下一小粒,我所有的病可是一下子统统没有了。

萨木弗利辛用袖子擦一擦眼,从椅子上站起,好像又要下跪了,但将军夫人制住他。

“您不要谢我,”她说,兴奋得红红的,向亚理斯泰尔夫像看了一眼。“不,不要谢我!这时候我不过是一副从顺的机械……这真是奇迹!”

“您真好,给了我三粒。一粒是中午吃的,立刻见效!别一粒在傍晚,第三粒是第二天,从此就无影无踪了!上礼拜二到您这里来,我还蹩着脚的,现在我可是能够兔子似的跳了……我还会活一百来年哩。不过还有一件事情困住我——我的精穷。我是健康了,但如果没有东西好过活,我的健康又有什么用处呢。拿这样的事来做例子罢……现在是种燕麦的时候了,但叫我怎么种它呢,如果我没有种子的话?我得去买罢,却要钱……我怎么会有钱呢?”

“我可以送您燕麦的,库士玛·库士密支……您坐着罢!您给了我这么大的高兴,您给了我这样的满足,应该我来谢您的,不是您谢我!”

“您是我们的喜神!敬爱的上帝竟常常把这样的好人放在世界上!我们罪人却没有什么好给自己高兴……我们是微末的,小气的,无用的人……蚂蚁……”

萨木弗利辛又讨到一匹母牛,一封介绍信,是为了他想送进专门学校去的女儿的,而且被将军夫人的大度所感动,感激之至,呜咽起来,嘴巴牵歪了,还到袋子里去摸他的手帕……将军夫人看见,手帕刚一拉出,同时也好像有一个红纸片,没有声响的落在地板上面了。

“我一生一世不忘记的……”他絮叨着说,“我还要告诉我的孩子们,以及我的孙子们……一代一代……”

将军夫人送走了病人之后,就用她眼泪汪汪的眼睛,看了一会神甫亚理斯泰尔夫的像,于是又用亲密的,敬畏的眼光,射在药箱,备览,算盘和靠椅上,被她救活的人就刚刚坐在这里的,后来却终于看见了病人落掉的纸片。将军夫人拾起纸片来,在里面发现了三粒药草的丸子,和她在上礼拜二给与萨木弗利辛的丸药,是一模一样的。

将军夫人的心里,在她那十年行医之间,开始生出疑惑来了……她叫进其次的病人来,一切病人,没有一个不是首先恭维她的如神的疗法的,佩服她医道的学问,骂詈那些对症疗法的医生,待到她兴奋到脸红了,于是就来叙述他们的困苦。这一个要一点地,另一个想讨些柴,第三个要她许可在她的林子里打猎。她仰望着启示给她真理的神甫亚理斯泰尔夫的善良的,宽阔的脸,但一种新的真理,却开始来咬她的心了。那是一种不舒服的,沉闷的真理。

(选自鲁迅译《坏孩子和别的奇闻》,有删改)


注:①类似疗法:用相类似的毒来治病的医法。②红边帽:帝俄时代贵族戴的帽子。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契诃夫小说的一大艺术特点就是高度的简洁,为了达到这种凝练,小说开门见山,一开头故事的主要人物将军夫人就直接出场。
B.“一个小身材的老头子,昏眼睛,红边帽”,小说几乎不在人物的外形描写上浪费笔墨,“红边帽”却一针见血,极具讽刺意味。
C.将军夫人在病人的恭维中自我陶醉,兴奋到脸红,然后就慷慨解囊,表明她是一个庸俗、爱慕虚荣的女人。
D.小说取材于生活,幽默中不乏讽刺。除了生理上的疾病,道德、心理、人类自身的弱点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的入侵已成为人类疾病中不容忽视的部分。
2.契诃夫善于透过医学视野来呈现世界,选择医生、病人作为艺术形象塑造的代表。请以“假病人”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小说中多次写到神甫亚理斯泰尔夫的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不见的眼泪

契诃夫

在一个八月的夜晚,军事长官列布罗捷索夫和一伙人从俱乐部里走出来。他是陆军中校。这会儿,先生们,要是能吃顿晚餐就好了。”“是呀,要是这会儿能吃点什么就好了……宗教学校学监伊方·德沃耶托奇耶夫颇有同感地呼应道,还用手指比划着美味佳肴的形状,弄得那些正望着他的人都舔了舔嘴唇。

要是能再吃上几根腌黄瓜就更好…列布罗捷索夫突然停止了说话,他回忆起1856年他曾在大寺院喝过的美味鲢鱼汤,竟未留心一脚踩在水洼里,胶皮套靴里灌满了脏水。

不,不行!这位军事长官热情急切地说,这样吧,先生们,都到我家去吧!咱们随便吃点什么,拌黄瓜也罢……我妻子正在睡觉,不过咱们可以……悄悄地不去惊动她……好啦,咱们走吧!

大家都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这里就不再多描写他们那种兴高采烈的劲头了。我只想说一句,列布罗捷索夫像今天晚上这样充满善意、殷勤好客还是第一次。

列布罗捷索夫领着客人走进昏暗的前厅时,大声地对勤务兵说:快去把茶炉生上,并告诉玛莎,让她……总之一句话,就是做些菜来……明白吗?

客人们脱下胶皮套靴,走进昏暗的大厅。

咱们马上就……主人一边低声说,一边轻轻地把折叠桌的两侧支起来,我妻子玛莎有点不舒服,诸位不要见怪……

勤务兵走进来,趴在主人耳根上低声说了句什么。列布罗捷索夫耸动了一下眉毛……

嗯……他小声含糊地说,我去去就回来……要知道,我的玛莎随身带着钥匙,我要去拿钥匙……

列布罗捷索夫站起来,踮着脚尖,到他妻子那儿去了。

亲爱的玛莎!他小心翼翼地走近床边说,亲爱的,我只打扰你几秒钟!

是你吗?你要干什么?

是我,亲爱的玛莎……我的天使,请把钥匙交给我,你不必起床为我们张罗……你睡你的觉好啦……我给他们每人弄根黄瓜,别的什么也不需要……只有几个人……他们都是非常好的人……普鲁仁斯基还得过一枚四级弗拉基米尔勋章哩…他非常尊敬你…

你又在哪儿喝醉了?

瞧,你又生气了吧……你呀……我只给他们弄根黄瓜就打发他们走……

别胡编乱造了!在俱乐部里和你那些游手好闲的狐朋狗友喝足了酒,这会儿又彻夜喧闹!你可是个有孩子的人呀!

我……我是有孩子,不过你也别发火动怒呀,亲爱的玛莎……你不要伤心……我尊重你,爱你……至于孩子嘛,上帝保佑,我会把他们安排好的……他们都很同情你,尊重你。我只让他们吃根黄瓜,喝杯酒,就……就让他们各自回家……

这个时候还接待什么客人?哪有深更半夜还要到别人家去做客的人?……让他们吃饱喝足,他们明天还会来的!

嗯……你说出了这种话……看来,你并不是我生活中的伴侣,就像《圣经》上所说……你简直是一条毒蛇……

天呀,你居然张口骂人。

夫人欠起身来,啪的一声扇了他一个耳光……军事长官揉揉自己的脸:

你打吧,打吧,把你惟一的丈夫打死好了!……好吧,我给你下跪……我求求你啦……请把钥匙交给我!我的天使!你可千万别让我在大伙面前丢脸呀!……

夫妻二人就以这种方式交谈了很久。列布罗捷索夫跪在那里,哭了两次,时而破口大骂,时而揉擦自己的面颊。待到最后,夫人从床上欠起身来,啐了一口:

看来,我这一辈子是非得受罪不可了!把衣服递给我!

列布罗捷索夫小心翼翼地把衣服递给她,理了理自己的头发,便到客人那里去了。客人们正站在墙上画像前谈论着什么。

我的玛莎马上就来……军事长官打断了他们的争论。

我们打扰您了,真的……哎呀,您的脸怎么搞的?眼睛下面还有一块青!

我的脸?主人不好意思起来,唉呀,可不是吗!……刚才卧室太黑了,我一不小心碰在床上了!哈……

玛莎走了进来,她睡眼惺松,但却神采奕奕,喜笑颜开。

你们都乐意到我家来,这真是太好了!她开口说道,列布罗捷索夫让我躺着,别出来,嘿,可是我却忍不住……

夫妻二人跑进厨房,晚餐开始了……

做个结了婚的人真好啊!一个钟头以后,一伙人从军事长官家里出来,普鲁日纳·普鲁仁斯基感慨颇深地说,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列布罗捷索夫真是太幸福啦!

学监德沃耶托奇耶夫一声不响,他在想心事。到家以后,他一边脱衣服,一边大声地叹了一口长气,于是妻子被弄醒了。

你别把皮靴跺得咯咯响,笨蛋!她粗声粗气地说,你妨碍我睡觉了!

你就知道骂人,学监叹息道,你去看看人家列布罗捷索夫吧,瞧瞧人家是怎么过日子的!我的天哪!人家日子过得真幸福啊!看着别人那种幸福的生活,我真想痛哭一场。只有我一个人才这么不幸,你都快变成一个泼妇了。快挪开点地方!

学监蒙上被子,一边在心里抱怨自己的不幸,一边就睡着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众人从俱乐部里出来,谈论起晚餐,学监伊方的呼应和比划,列布罗捷索夫因回忆美食而不慎踩到脏水,为下面的邀请作了铺垫。
B.小说中列布罗捷索夫和夫人的交涉,主要是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人物的语言极具个性化,夫妻二人的不同性情及家庭地位在此一览无余。
C.小说中写列布罗捷索夫这样好客是第一次,接着,他回到家后说话的小心、踮着脚走路等细节都暗示着后面和妻子商量请客的过程比较艰难。
D.小说在宴会结束后追叙了学监德沃耶托奇耶夫回到家中夫妻拌嘴的情景,和列布罗捷索夫的幸福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学监的婚姻不幸。
2.从邀请客人去他家做客到宴会结束,列布罗捷索夫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以“看不见的眼泪”为标题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