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契诃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俄]契诃夫

旋匠格里戈里·彼得罗夫,这个当年在加尔钦乡里早已出名的出色手艺人,同时又是早已出名的最没出息的农民,此刻正赶着一辆雪橇把他生病的老伴送到地方自治局医院去。

这段路有三十来俄里,道路糟透了,连官府的邮差都很难对付,而旋匠格里戈里则又是个大懒汉。迎面刮着刺骨的寒风。空中,不管你朝哪方看,到处都是密密层层飞旋着的大雪。雪大到叫你分不清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还是从地上刮起来的。除了茫茫大雪,看不到田野、电线杆和树林。每当强劲的寒风袭来,弄得格里戈里都看不见眼前的车轭。那匹瘦弱的老马一步一步吃劲地拖拉着雪橇。它的全部精力全耗在从深雪里拔出腿来,并扯动着头部。

旋匠抽他的瘦马,哀伤向旋匠突然袭来,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弄得他现在怎么也不能清醒过来,平静下来,认真想一想。在此之前,他一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就像处在醉后那种昏昏沉沉的状态,既不知道哀伤,也不知道欢乐,可是现在却突然感到心情沉重,十分痛苦。无忧无虑的的懒汉和酒鬼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另一个人,居然忙碌起来,心事重重,急着赶路,甚至跟暴风雪对着干了。

“你呀,玛特廖娜,别哭了……”他小声嘟哝,“你忍着一点儿。上帝保佑,我们会赶到医院的。你的那个病……巴维尔·伊凡内奇会给你药水喝,或者吩咐人给你放血,或者他老人家高兴,用酒精给你擦身……可是巴维尔·伊凡内奇会把眉头一皱,嚷道:‘我早就知道你!大概你一路上进过五家酒馆吧!’我就对他说:‘您老人家!难道我是坏蛋,还是异教徒?我的老太婆正在把灵魂交给上帝,快死了,我还有心从这个酒馆到那个酒馆!您这是什么话呀,求主恩典吧!什么酒馆不酒馆,滚它的!’于是巴维尔·伊凡内奇吩咐人把你抬进医院里去,我呢,在他的面前跪下来……”

“你呀,玛特廖娜,那个……”他又小声嘟哝,“要是巴维尔·伊凡内奇问起我打不打你,你就说:‘从来没打过!’往后我再也不打你了。我凭十字架向上帝起誓!再说,难道我是生性狠毒才打你的?随手就打了,没有道理。我心疼你哩。换了别人就不会这么伤心,可我现在急着送你去看病……我尽力了。瞧这风雪,好大呀!上帝啊,你发怒吧!只求你保佑我们别迷路。玛特廖娜,你怎么老不答应?我问你呢,腰还痛吗?”

他感到奇怪,老太婆脸上的雪怎么老也不化。奇怪,那张脸不知怎么显得特别瘦削,灰白里透着蜡黄,面容严厉而刻板。

旋匠放下缰绳,犹豫起来。他不敢回头看一眼老太婆:他害怕!问她什么,她不答应,同样叫人害怕。最后,为了探个明白,他没有回头,只是去摸她的手。手冰冷,拉起后像鞭子一样落下去。

“这么说她死了。麻烦事!”

这下旋匠哭了。他不只可怜老太婆,更感到懊丧。他想:这世上的事变得真快!他的哀伤刚开了个头,怎么立即有了结尾。他还没来得及跟老太婆好好过日子,对她表表心意,疼爱她,怎么她已经死了。他跟她共同生活了四十年,但这四十年像在雾里一般过去了。酗酒,打架,受穷,没过上一天好日子。而且,像故意气他似的,正当他感悟到要疼爱老太婆,离了她就没法生活,他实在对不起她的时候,老太婆却死了。

“是啊,她还常常去讨饭!”他回想往事,“是我打发她去向人家讨面包皮的,麻烦事!她,蠢婆娘,再活上十年就好了,要不然,恐怕她以为我当真是那种人。圣母娘娘,我这是往什么鬼地方赶呀?现在不用去看病了,现在该下葬了。往回走!”

旋匠掉转马头,使劲抽他的马。道路变得越来越难走了。现在,连车轭都看不见了。雪橇有时撞到小枞树上,黑糊糊的东西擦伤他的手,在眼前闪过。视野之内又变得白茫茫一片,风雪飞旋。

“再从头活一次就好了……”旋匠想道。

密密层层的大雪渐渐变得灰暗了。黄昏已经来临。“我这是往哪儿赶呀?”旋匠突然惊醒过来,“该把她埋了,我却去医院,……像变傻了!”

旋匠又掉转雪橇,又抽起马来。老马鼓足全身的劲,喷着鼻子,开始小跑起来。旋匠接二连三地抽它的背……身后响起撞击声,他虽然没有回头,也知道那是死去的老太婆的头在撞着雪橇。天色变得越来越黑,风变得越来越冷,越来越刺骨……….

“再从头活一次就好了……”旋匠想道,“我要添置一套新工具,接受定货……把钱都交给老太婆……是的!”

后来他无意中把缰绳弄丢了。他寻找起来,想把缰绳捡起来,却怎么也不行。他的手活动不了了……

“算了……”他心想,“反正马认路,它会拉回家的。这会儿真想睡一觉……趁下葬以前,安魂祭以前,最好歇一歇。”

旋匠闭上眼睛,开始打盹。不久他听到马站住不走了。他睁眼一看,自己面前有一堆黑糊糊的东西,像是小木屋,又像大草垛……

他真想从雪橇上爬下来,弄清楚是这么回事,可是全身懒得宁愿冻死,也不想动弹了……于是他安静地睡着了。

他醒过来时,发现已经躺在一间四壁油漆过的大房间里。窗外射进明亮的阳光。旋匠看到床前有许多人,第一件事他就想表明自己是个稳重而懂事的人。

“请来参加老太婆的安魂祭,乡亲们!”他说,“还要告诉东家一声……”“唉,算了,算了!你躺着吧!”有人打断他。

“天哪,是巴维尔·伊凡内奇!”旋匠看到身边的医生吃惊地说,“老爷哪!恩人哪!”他想跳下床,扑通一声给医生跪下,但感到手脚都不听他的使唤,“老爷!我的腿在哪儿?胳膊呢?”

“你跟胳膊和腿告别吧……都冻坏了!唉,唉,你哭什么呀,你已经活了一辈子,谢天谢地吧!恐怕活了六十年了吧——你也活够了!”

“伤心呀,老爷,我伤心呀!请您宽宏大量原谅我!要再活上那么五六年就好了……”

“为什么?”

“马是借来的,得还人家……要给老太婆下葬……这世上的事怎么变得那么快!老爷!巴维尔·伊凡内奇!卡累利阿榨木烟盒还没有做得,槌球还没有做得……”

医生一挥手,从病房里走了出去。这个旋匠——算是完了。

一八八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注】①旋匠:对手工艺人的称呼。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作者便几笔勾勒出了主人公形象,既“出色”又“最没出息”,是一个令人赞赏又令人鄙夷的小人物形象。
B.“哀伤向旋匠突然袭来”,是因为旋匠意识到依恋的妻子可能会死去,自此之后,他无忧无虑的生活将随之消逝。
C.“再从头活一次就好了……”,旋匠反复想着,这表现了他对妻子没能过上好日子的深深歉疚和想重振精神、重走人生的愿望。
D.小说结尾部分,从旋匠的恳切的哀求来看,他想做一个有责任心、讲信誉且对美好生活有向往追求之人。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细节描写客观、冷峻,如写旋匠老婆的死,“脸上的雪怎么老也不化”“手冰冷,拉起后像鞭子一样落下去”,读来十分辛酸、悲凉。
B.“风变得越来越冷,越来越刺骨……”的环境描写,为后面旋匠想检缰绳但“手活动不了”“开始打盹”等情节理下伏笔。
C.作者将老旋匠和他老婆婚后40年的生活状态集中在一天的时间和一个场景来揭示,以一件不幸之事唤醒一个人灵魂,叙事凝练,意味深长。
D.大房间中医生巴维尔·伊凡内奇的言行既深化了“哀伤”意蕴,又暗示了旋匠这类小人物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
3.作品在叙述旋匠的故事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4.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写作比较关注下层人物的生活,语言诙谐,故事辛酸,可称作“含泪的微笑”。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特点。
2024-04-08更新 | 2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九校联盟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法庭上

契诃夫

县城有一幢深棕色的房子,平时,地方自治局执行处、调解法官会审法庭以及掌管农务、酒类专卖、军事的衙门和其他许多衙门,轮流在那儿开会。这一天,地方法院分院巡回到此,在那所房子里开庭审案。

这所房子好比营房,旧得快要坍了,里里外外一点也没有舒适的影子。甚至在春光明媚的日子,它也好像被浓重的阴影覆盖着。看起来也真奇怪,那班风度优雅的检察官、委员、首席贵族,在自己家里往往因为屋里有一点淡淡的煤烟味就大吵大闹,如今在这儿,通气窗嗡嗡地响,冒烟的蜡烛发散着刺鼻的气味,污黑的墙壁老是挂着水珠,他们反倒满不在乎了。

地方法院九点多钟开庭。审讯毫不迟延地进行,结案很快。人们的动作、发言、灾难、真情、假话也一闪而过……下午两点钟,庭长宣布审问“农民尼古拉·哈尔拉莫夫被控杀害妻子”一案。

被告事先已经押来,这时候往被告席走去。他是个高大壮实的农民,身后跟着一个矮小孱弱的兵,荷着枪。

差不多就在被告席旁边,押解兵忽然脚底下绊一下,手里的枪掉下来,枪托猛地砸在膝盖上。旁听席上响起了轻微的笑声,这个兵满脸涨得通红,大概是因为砸痛了,或者因为自己笨手笨脚而害臊。

庭长还不算老,脸容极为疲倦,眼睛近视,坐在圈椅上纹丝不动,把手掌放在额头旁边,仿佛在挡住阳光,不让它照到眼睛似的。

副检察官是个丰满而福泰的黑发男子,戴着金边眼镜,坐着不动,好比一尊塑像。他偶尔往椅背上一靠,冷漠地瞧着前面出神。

辩护人那年轻的脸上没有别的表情,只有呆板而冷漠的烦闷,这样的表情只有那些每天必须坐在同一个地方,看见同样的脸和同样的墙的职员们才会有。

被告先是焦躁不安地对着袖口嗽喉咙,脸色煞白。他呆板而恭敬地瞧着法官们的制服,瞧着陪审员们疲乏的脸。原先他关在监狱里,一想起法庭的环境和审讯就提心吊胆,如今他倒十分放心了。

庭长懒洋洋地转动着舌头问道:“被告,您承认六月九日傍晚犯了杀害妻子的罪行吗?”

“不承认,老爷。”被告站起来,回答说。

这以后法庭匆匆忙忙着手审问证人,一连审问了两个农妇、五个农民和一个调查过案情的乡村警察。他们的供词一模一样。他们供道:哈尔拉莫夫像大家一样;跟他的老太婆相处得“不错”;只有喝多了酒才动手打她。六月九日太阳下山的时候,有人发现老太婆倒在前堂里,身旁一滩血里丢着一把斧子。大家就找尼古拉,可是他既不在家,也不在街上。大家跑遍所有的农舍和酒店,都没找到他。到第三天,他却在乡公所里出现,脸色苍白,衣服破烂,周身发抖。

“被告,”庭长对哈尔拉莫夫说,“您能向法庭说明一下发生凶杀案以后那两天您在什么地方吗?”

“我在野外走来走去。……什么也没吃,什么也没喝。……”

“如果您没杀人,那为什么躲起来呢?”

“我吓坏了。……我怕吃官司。……”

“哦。……好,坐下吧!”

最后一个受审的是给死去的老太婆验尸的县医师。庭长眯细眼睛瞧着他那身乌黑发亮的新衣服,瞧着他活动的嘴唇,不知怎的,却有个懒洋洋的想法在他头脑里自动冒出来了:“现在大家都穿短上衣,为什么他做了件长的呢?”

庭长身后传来皮靴慎重的响声,这是副检察官走到桌子这边来。

副检察官低下头凑着庭长的耳朵说:“这个柯烈依斯基办理的侦讯工作马虎得出奇。被告的亲哥哥他没审问,村长他也没审问,那所小屋的情形也没有写清楚,一点也看不懂。……”

法庭开始检查那把使老太婆死于非命的斧子。

“这不是我的斧子。”被告申明说。

“那么是谁的呢?”

“我不知道。……我没有斧子。……”

“庄稼人一天也不能没有斧子。您的邻居伊凡·季莫费伊奇跟您一块儿修理过雪橇,他供述这正好就是您的斧子。……”

“我不知道。不过,我敢当着上帝起誓,”哈尔拉莫夫往前伸出一只手,张开手指,“……我敢当着真正的造物主起誓。”

“我以前什么时候有过斧子,现在可记不清了。以前倒真是有过那么一把,好像比它小一点,可是我的儿子普罗霍尔把它弄丢了。在他当兵的大约两年前,他去砍柴,跟伙伴们喝开了酒,就把它弄丢了。……”

“好,坐下吧!”

“我敢在上帝面前起誓!”他颧骨上泛起红晕,伸直脖子,继续说,“要是您不相信,那就请您问我儿子普罗霍尔吧。普罗霍尔,斧子哪儿去了?”他猛地转过身对着押解兵,忽然用粗声粗气的男低音问道:“哪儿去了?”

这真是沉重的一刹那!……凡是法庭里的人,头脑里统统掠过同一个吓人的、令人无法相信的想法:这可能是不祥的巧合吧。人人都情愿不相信自己的想法,认为自己听错了。

“被告,同看押人讲话是不许可的。”庭长赶紧说。

谁也没看见押解兵的脸,恐怖像肉眼看不见的人,戴着面具,飞过法庭。民事执行吏悄悄离开位子站起来,踮起脚尖,张开胳膊,稳住身子,走出法庭去了。过了半分钟就传来兵士换岗所常有的那种脚步声和响声。

大家就都抬起头来,极力装得好像没有发生什么事似的,继续做他们的工作。……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些风度优雅的检察官、委员、首席贵族,对深棕色房子内部恶劣的环境满不在乎,暗示了他们对于自身工作的态度。
B.法院开庭之后,审讯进行的速度很快,是因为审讯人员的审案能力和办事效率,他们一直在一刻不停地审案。
C.被告在审讯之前提心吊胆,但到了“法庭”临近受审之时反倒十分放心,是因为他看到法官和检察官那敷衍的表情,感到有些放松。
D.审判的过程中,庭长就“斧子”这一物证连续发问,被告反复回答“我不知道”却不被信任后,情绪明显激动,变得焦躁起来,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对“深棕色的房子”进行了描述,体现了阴森、破旧、压抑的特点,奠定了小说的基调,为下文的审判工作作铺垫。
B.在审判过程中,庭长注意到县医师与众不同的穿着,体现了他对待案件的认真和细心。
C.文章借证人之口:交代被告和其他农民一样,跟“老太婆”相处得“不错”,只有喝多了酒才动手打她,此处起到反讽的效果。
D.本文叙述语言克制,没有愤怒,没有严厉的批判,叙述的是平常的情形和普通的事件,但正是这些日常工作突出了事件的戏剧性。
3.文中两次出现“押解兵”,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一人物的作用。
4.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小说是谎言,但是是庄严的谎言。”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谎言”与“庄严”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契诃夫

这时候已经是晚上十点钟,一轮明月照着花园。娜佳看见大厅里饭桌上正在摆小吃,祖母穿着华丽的绸衫在忙这忙那。隔着窗子望过去,母亲在傍晚的灯光下,显得很年轻。

花园里安静,凉快,宁静的黑影躺在地上。人可以听见远处有些青蛙呱呱的叫声。现在有五月的气息了,可爱的五月啊!你深深地呼吸着,热切地想着:眼下,不是在这儿,而是在别的什么地方,在天空底下,在树木上方,远在城外,在田野上,在树林里,春天的生活正在展开,神秘、美丽、丰富、神圣。

娜佳,已经二十三岁了。她从十六岁起就热切地盼望着出嫁,现在总算做了安德烈·安德烈伊奇的未婚妻,这个青年现在正站在窗子里面。她喜欢他,婚期已经定在七月七日,可是她并不高兴,夜里也睡不好,兴致提不起来⋯⋯不知什么缘故,她觉得整个生活似乎会永远像现在这样过不下去,没有变化,没有尽头!

有一个人从正房走出来,在门廊上站住。这人是萨沙。他是从莫斯科来到她们家里做客的。很久以前,祖母的一个远亲,常到她们家来请求周济。她有个儿子名叫萨沙。不知什么缘故,大家都说他是出色的画家。

“我正坐在这儿,瞧着妈妈,”娜佳说,“从这儿看过去,她显得那么年轻!”

“是的,她很好⋯⋯”萨沙同意道,“可是⋯⋯怎么跟您说好呢?这儿的人什么事都不做。您母亲一天到晚走来走去,奶奶也什么事都不做,您也一样。您的末婚夫也是什么事都不做。”

等他们走进大厅,大家已经坐下来吃晚饭了。祖母长得很胖,相貌难看,说话很响,凭她说话的声音和口气可以看出她是一家之长。她的财产包括集市上好几排的商店和这所有圆柱和花园的旧式房子,可是她每天早晨祷告,求上帝保佑她别受穷。娜佳的母亲,尼娜·伊万诺芙娜,生着金黄色头发,腰身束得很紧,戴着夹鼻眼镜,每个手指头上都戴着钻石戒指。安德烈·安德烈伊奇,娜佳的未婚夫,是一个丰满而漂亮的青年。他们三个人正在谈催眠术。

晚饭以后,安德烈·安德烈伊奇拉小提琴,尼娜·伊万诺芙娜弹钢琴为他伴奏。十年以前,他从大学毕业,可是从来没在任何地方做过事,也没有固定的工作。

后来,钟敲十二下,大家开始告辞。

娜佳醒来的时候,大概是两点钟。娜佳在床上坐起来,想心事。

“滴克搭克,滴克搭克⋯⋯”守夜人懒洋洋地敲着,“滴克搭克⋯⋯

“我的上帝啊,为什么我这样苦恼!”也许每个新娘在婚前都有这样的感觉吧。谁知道呢!要不然这是萨沙的影响?

时间过得很慢。下午两点钟,他们坐下来吃午饭。萨沙说:“您要出去念书才好!只有受过教育的、神圣的人才是有趣味的人,也因有他们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你们这种游手好闲的生活是多么不干净,多么不道德。您的母亲,您的祖母,什么事也不做,那就是说别人在为你们工作,你们在吞吃别人的生命,难道这样干净吗,不肮脏吗?”

娜佳想说:“不错,这话是实在的。”她还想说她自己也明白,可是眼泪涌上她的眼眶,她就回到自己房间里去了。

将近傍晚,安德烈·安德烈伊奇来了,照例拉了很久的小提琴。

如同前一天夜里一样,天刚刚亮,娜佳就醒了。她睡不着,心神不宁。她坐起来,把头抵在膝盖上,想到她的未婚夫,想到她的婚礼⋯⋯她想起母亲并不爱她那已经去世的丈夫,现在她一无所有,完全靠她婆婆,也就是奶奶过活。她其实是个普通的、平凡的、不幸的女人。

“不过,还是不想的好,还是不想的好⋯⋯”她小声说,“我不应该想这些。”

“滴克搭克⋯⋯”守夜人在远远的什么地方打更,“滴克搭克⋯⋯滴克搭克⋯⋯”

时间过得很快。“昨天萨沙责备我什么事也不做,”安德烈·安德烈伊奇说,“他的话对极了!我什么事也不做,而且也做不了。这是什么缘故?就联想到将来有一天,我也许会在额头上戴一枚帽章,去办公,我都会觉着那么厌恶,这是为什么?啊,俄罗斯母亲!啊,俄罗斯母亲,你至今还驮着多少游手好闲的、毫无益处的人啊!”他对他什么事不做这一点,得出一个概括的结论,认为这是时代的特征。

娜佳心里觉着气愤,身子也不舒服。

早晨喝完茶以后,娜佳走进萨沙的房间。“我忍不下去⋯⋯”她说,“以前我怎么能一直在这儿生活下来的,我真不懂!我在这儿连一天也过不下去了。明天我就离开这儿。”

等到她在车厢里坐定,火车开动,过去就缩成了一小团,同时以前她不大留意的广阔未来,却铺展开来。欢乐忽然使她透不出气来:她想起她在走向自由,去念书,这就跟许多年前大家所说的“出外做自由的哥萨克”一样。一时间,她又笑,又哭。

五月间,考试完结以后,娜佳动身回家去,身体很好,兴致很高。她从车站坐着马车回家,觉着房子又小又扁,街上没有人。所有的房子都好像盖满了灰尘。祖母已经十分苍老,仍旧肥胖、相貌难看。尼娜·伊万诺芙娜也老多了,丑多了,可是仍旧像以前那样束紧腰身,钻石戒指仍在她手指头上发亮。

娜佳走上楼去,看见先前那张床,先前那些挂着素白窗帘的窗子,窗外也仍旧是那个花园。傍晚,她上床睡觉,盖好被子,不知什么缘故,她觉着躺在这暖和的、很软的床上有点可笑。

“滴克搭克⋯⋯”守夜人打更,“滴克搭克,滴克搭克⋯⋯”

五月过去,六月来了。娜佳在家里已经住惯,她在花园里和街道上溜达,瞧那些房屋和灰色的围墙,她觉得这城里样样东西都早已老了,过时了,只不过在等着结束,或者在等着一种年轻的、新鲜的东西开始罢了。眼前,虽然奶奶的家里搞成这样:四个女仆挤在一个房间里,住在地下室里,住在肮脏的地方⋯⋯

这时在她面前现出一种宽广辽阔的新生活,那种生活虽然还朦朦胧胧,充满神秘,却在吸引她,召唤她。

她走上楼去,回到自己的房间里收拾行李,第二天早餐向家人告辞,生气蓬勃、满心快活地离开了这个城,她觉得,她从此再也不会回来了。

1903年(有删改)

文本二:

当她正在逃离的时候,也就是此刻,克拉克仍在她的生活中占据着一个位置,可是等逃离结束,她自顾自地向前走了自己的路时,她又用什么来指他的位置呢?

她把他看作是二人未来生活的设计师,她自己则甘于当俘虏,她的顺从既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心悦诚服的,又能有什么别的东西,别的人能成为如此清晰鲜明的一个挑战呢?

这是一种什么感觉呢,你有没有在生活中遇见过:

自己十分渴求一件事,或许是一次考试的成功,或许是一次事业上的突破,但是这种幸福和满足感只会存在一刹那,之后就怅然若失,不知道自己该去干什么了。

那种巨大的空虚感会吞噬你,感觉自己缺了一角,你甚至想回归到那种旧有的生活节奏中去,最好每天都是这么一成不变的,这种感觉会持续到你找到下一件让自己拼尽全力的事为止。

卡拉就是这样,只不过,她将克拉克视作了自己的精神支柱,她的所有一切都围绕着克拉克转,而当有一天失去了他,她的生活就不知道该如何继续了。

(节选自爱丽丝·门罗《逃离》)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萨沙这一人物虽笔不多却至关重要,他的感慨震撼了娜佳的心灵,他是娜佳的亲戚,也是娜佳的精神导师。
B.娜佳十六岁起盼望出嫁,七年后正式订婚,婚期临近时却对未婚夫安德烈非常失望,于是她选择离家出走,借读书之名来逃避这桩婚事。
C.吃晚饭时,祖母、母亲和娜佳的未婚夫安德烈讨论催眠术;晚饭后,安德烈拉小提琴,母亲弹钢琴伴奏。生活看似丰富,实际上单调、空虚、无聊。
D.娜佳乘火车离家,直到五月考试结束才回到家乡,她在外地的生活文章虽未描绘,但应该是她所向往的崭新生活。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塑造了祖母、母亲、安德烈等一系列人物形象,为我们描绘了20世纪初期俄国社会的人物风貌,展现了真实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
B.小说结尾“灰色的围墙”“这城里样样东西都早已老了”与开篇“一轮明月照着花园”形成鲜明对比,以人物对环境的不同感受,反映人物思想的转变。
C.小说几次写到守夜人懒洋洋的打更声,既暗示了家乡生活的一成不变、枯燥乏味,同时也反衬出主人公在不同的场合下不变的心情。
D.小说不以情节取胜,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平淡无奇的场景变换,推进娜佳思想情感裂变的演进过程,留下足够的空白,让读者想象。
3.请简要概括娜佳的心理变化过程。
4.安德烈和娜佳都对现有生活感到不满,二者之间有何不同?娜佳向往的“宽广辽阔的新生活”的内涵是什么?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乞丐

契诃夫

“仁慈的老爷!行行好,请顾念一下我这个不幸的挨饿的人,我三天没吃东西了……我当了八年的乡村教师,现在失业了。请帮帮忙,行行好!”律师斯克沃尔佐夫打量着他,瞧瞧他那件灰蓝色的破大衣,混浊的醉眼和脸上的红斑。他觉得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人。

“听着,在前天,我好像在花园街遇见过您,”他说,“不过那时您说您是被开除的大学生,还记得吗?这很下流,这是诈骗!”

斯克沃尔佐夫大发脾气,毫不留情地痛斥这个求告的人。这家伙一味说谎,利用别人的仁患,恰恰亵渎了他出于纯洁的心灵喜欢周济穷人的一片好意。破衣人起先一再辩解,后来不作声了,羞愧得低下了头。

“先生!”他说,一手按住胸口,“确实,我……说了谎!我原来在俄罗斯合唱团里任职,由于酗酒,我被赶了出来。不说谎又有什么办法呢?”

“什么办法?”斯克沃尔佐夫大喝一声,逼近他,“工作呀,这就是办法!您应该工作!”

“这个我自己也明白,可是上哪儿去找工作呀?去当看门人吧,谁也不会要我,工厂也不会要我,工人要有手艺,我却什么也不会。”“胡说!您总能找到借口!那么,您愿意去劈柴吗?在我家里劈柴,您愿意吗?”

“好吧,我可以劈……”

斯克沃尔佐夫高兴地搓着手,把厨娘叫了出来。对她说:“奥莉加,把这位先生领到板棚里去,让他劈木柴。”破衣人耸了耸肩,似乎感到纳闷。话已出口的他犹豫不决地跟着厨娘走了。斯克沃尔佐夫赶快走进餐室,那里的窗子正对着院子,斯克沃尔传夫看到他们进了院子。奥莉加气呼呼地打量地的同伴,打开锁着的板棚,“砰”的一声恶狠狠地推开了门。那个冒牌教师和冒牌大学生坐到木墩子上,用拳头支着红腮帮,想起心事来。

厨娘把一把斧子扔到他脚旁,破衣人迟疑地拉过一块木柴,把它放在两腿中间,胆怯地用斧子砍下去,木柴摇晃起来,倒了,那人又把它拉过来,很小心地砍下去,木柴又倒下了。

斯克沃尔佐夫的气愤已经消散,他感到有点不安,有点惭愧。他回到书房里,“我这样做是为了他好。”

一小时后,奥莉加来报告,木柴已经劈好。“拿着,把这半卢布交给他,”斯克沃尔佐夫说,“要是他愿意,让他常来,活总是有的。”从此,他经常出现:有时把雪扫成堆,有时收拾板棚里的杂物。斯克沃尔佐夫搬家时,雇他来帮忙。破衣人没有喝酒,很少说话。搬运完之后,斯克沃尔佐夫吩咐人把他找来。

“噢,我看得出来,我的话对您起了作用,”他说着,递给他一个卢布,“这是给您的工钱。我看得出来,您没有喝酒,也不反对工作。您叫什么?”

“卢什科夫。”

“那么,卢什科夫,我现在介绍您去做另一份工作。您拿上这封信,明天去找我的一个同行,他会给您一份抄写的工作。好好工作,把酒戒了,别忘了我对您说过的话。再见吧!”

斯克沃尔佐夫很得意,自己总算把这个人拉到了正道上。两年过去了。有一天,斯克沃尔佐夫站在剧院的售票处付钱买票,看到身旁站着一个身材矮小的人,翻着羊羔皮领子,戴一顶旧的海狗皮帽子。

“卢什科夫,是您呀?”斯克沃尔佐夫问,“喂,怎么样?现在做什么事?日子过得好吧?”

“还可以,现在我在一位公证人那里工作,每月拿三十五个卢布,先生。”

“我为您感到高兴,非常非常高兴,哦,谢天谢地。太好了!卢什科夫!要知道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我的教子。要知道是我把您推上了正道。”

卢什科夫说:“我既感激您,也感激您家的厨娘,求上帝保佑这个善良而高尚的女人身体健康!说实在的,真正救我的是您家的厨娘奥莉加。”

“这是怎么回事?”

“当初我去您家劈柴,我一到,她总是这样开始:‘噢,你这个酒鬼!你这个天地不容的人!’然后发起愁来,瞧着我的脸,哭着说:‘你是个不幸的人!你活在世上没有一点快活,就是到了另一个世界,你这酒鬼,也要下地狱!你这苦命人啊!’您知道,尽是这类的话。但重要的是,她替我劈柴!先生,我在您家里连一根柴也没有劈过!为什么她要挽救我,为什么我瞧着她就决心痛改前非,这些我对您也解释不清。我只知道,她的那些话和高尚的行为使我的心灵起了变化,是她挽救了我,这件事我永世不忘。该入场了,里面正出在打铃。”

卢什科夫鞠躬告辞,找他的楼座去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什科失谎称自己是失业的乡村教师等被揭穿后羞愧低头的表情动作,说明卢什科夫并非顽固不化,毫无廉耻之心。
B.奥莉加“气呼呼地打量”“恶狠狠地推开了门”“发起愁来”等细节描写写出了她对卢什科夫自暴自弃行为的痛心及担忧。
C.卢什科夫答应到斯克沃尔佐夫家劈柴是因为他急需一份糊口的营生,解决失业问题,因此对斯克沃尔佐夫充满感激之情。
D.文章主要运用顺叙、插叙方式,情节富有波澜;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了一个立体有变化的乞丐形象,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卢什科夫以冒牌教师、冒牌大学生身份行乞,是因为他失业。虽然他工作能力强,有手艺,但还是被人赶出来了。
B.卢什科夫先在谎称自己是失业的乡村教师时神情慌张,后来又主动道出了实情,说明卢什科夫撒谎实属无奈。
C.斯克沃尔佐夫“高兴地搓着手”“气愤已经消散”,说明他被乞丐可怜的遭遇感动了,想要帮助他。
D.这篇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重视人物心理刻画,并且通过人物之间的对比与衬托,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3.“奥莉加”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小说叙述了卢什科夫“乞讨”“劳动”“释疑”等行为,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苦恼

契诃夫

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

暮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车夫约纳周身雪白,像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即使有一个大雪堆倒在他的身上,仿佛他也会觉得不必把身上的雪抖掉似的……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也是一动不动。

约纳和他的瘦马停在那个地方已经很久了。他们在午饭前就从大车店里出来,至今还没拉到一趟生意。现在傍晚的暗影已经笼罩全城。街灯的黯淡的光已经变得明亮生动,街上也变得热闹起来了。

“赶车的,到维堡区去!”约纳听见了喊声,“赶车的!”约纳猛地哆嗦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穿一件带风帽的军大衣。

“到维堡区去!”军人又喊了一遍。

约纳抖动了一下缰绳,于是从马背上和他肩膀上就有大片的雪撒下来……军人坐上雪橇车。

约纳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然而从他的喉咙里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发出咝咝的声音。

“什么?”军人问。

约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哦!……他是害什么病死的?”

约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谁知道呢!多半是得了热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这是上帝的旨意哟。”

“赶你的车吧……”乘客说,“照这样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快点走!”

车夫就又伸长脖子,用一种稳重的优雅姿势挥动他的鞭子。后来他有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客闭上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他把乘客拉到维堡区以后,就把雪橇赶到一家饭馆旁边停下来,坐在赶车座位上伛下腰,又不动了……湿雪又把他和他的瘦马涂得满身是白。一个钟头过去,又一个钟头过去了……

人行道上有三个年轻人路过,把套靴踩得很响,互相诟骂,其中两个人又高又瘦,第三个却矮而驼背。

“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那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

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一个卢布也罢,五戈比也罢,如今在他都是一样,只要有乘客就行……?

三个人一齐抢到座位上去,驼子用破锣般的嗓音说:“走吧,快点跑!嘿,老兄,瞧瞧你的这顶帽子!全彼得堡也找不出比这更糟的了……”

“嘻嘻,……嘻嘻……”约纳笑着说,“凑合着戴吧……”

“喂,你少废话,赶车!莫非你要照这样走一路?是吗?要给你一个脖儿拐吗?……”

“嘻嘻!”约纳笑道,“这些老爷真快活!”

“呸,见你的鬼!……”驼子愤慨地说,“你到底赶不赶车,老不死的?难道就这样赶车?你抽它一鞭子!唷!使劲抽它!”

约纳感到他背后驼子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他听见那些骂他的话,看到这几个人,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约纳不住地回过头去看他们。正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他就再次回过头去,嘟嘟哝哝说:

“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大家都要死的……”驼子咳了一阵,叹口气说,“得了,你赶车吧!赶车吧!诸位先生,照这样的走法,他什么时候才会把我们拉到呢?”

约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声明说,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约纳收下二十戈比以后,久久地看着那几个游荡的人的背影,后来他们走进一个黑暗的大门口,不见了。他又孤身一人,寂寞又向他侵袭过来……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重又出现,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约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然而人群奔走不停,谁都没有注意到他,更没有注意到他的苦恼……那种苦恼是广大无垠的。如果约纳的胸腔裂开,那种苦恼滚滚地涌出来,仿佛就会淹没全世界,可是话虽如此,它却是人们看不见的。这种苦恼竟包藏在这么一个渺小的躯壳里,就连白天打着火把也看不见……

约纳瞧见一个扫院子的仆人拿着一个小蒲包,就决定跟他攀谈一下。

“老哥,现在几点钟了?”他问。

“九点多钟……你停在这儿干什么?快把你的雪橇赶开!”

约纳把雪橇赶到几步以外去,伛下腰,听凭苦恼来折磨他……他觉得向别人诉说也没有用了……可是五分钟还没过完,他就挺直身子,摇着头,仿佛感到一阵剧烈的疼痛似的;他拉了拉缰绳……他受不住了。

大约过了一个半钟头。约纳已经回到大车店,在一个肮脏的大火炉旁边坐着了。炉台上,地板上,长凳上,人们鼾声四起。约纳瞧着那些睡熟的人,后悔不该这么早就回来……

“连买燕麦的钱都还没挣到呢。”他想,这就是我会这么苦恼的缘故了。一个人要是会料理自己事……让自己吃得饱饱的,自己的马也吃得饱饱的。那他就会永远心平气和……”

墙角上有一个年轻的车夫站起来,带着睡意嗽一嗽喉咙,往水桶那边走去。

“你是想喝水吧?”约纳问。

“是啊,想喝水。”

“那就痛痛快快地喝吧……我呢。老弟,我的儿子死了……”约纳看一下他的话产生了什么影响,可是一点影响也没看见。那个青年人已经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如同那个青年人渴望喝水一样,他渴望说话。他的儿子去世快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谈一下这件事……应当有条有理、详详细细地讲一讲才是……应当讲一讲他的儿子怎样生病,怎样痛苦,临终说过些什么话,怎样死掉……是啊,他现在可以讲的还会少吗?听的人应当惊叫,叹息,掉泪……

“去看一看马吧,”约纳想,“要睡觉,有的是时间……不用担心,总能睡够的。”

他穿上衣服,走到马房里。他的马就站在那儿。他想起燕麦、草料、天气……关于他的儿子,他独自一人的时候是不能想的……跟别人谈一谈倒还可以:至于想他,描摹他的模样,那太可怕,他受不了……

“你在吃草吗?”约纳问他的马说:“好”吃吧……既然买燕麦的钱没有挣到,那咱们就吃草好了……是啊……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我不行了……他才是个地道的马车夫……如果他活着就好了……”

约纳沉默了一会儿,继续说:“就是这样嘛,我的小母马……库兹马不在了……他下世了……他无缘无故死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你就是这个小驹子的亲娘……忽然,比方说,这个小驹子下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

约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小说发表于1886年,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绘了一幅风雪黄昏车马图,渲染悲凉凄苦的氛围,为人物设定了晦暗冷酷的背景,折射当时社会的黑暗冷漠。
B.约纳想要向军人说话,却只发出咝咝的声音,表现了他内心积聚了丧子之痛,想要倾诉却不知从何说起的巨大悲伤之情。
C.约纳不为三个年轻人的辱骂而痛苦愤怒,反而觉得孤单的感觉逐渐消散,这一细节写出了他为了生计而宁愿被辱的心理。
D.小说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作者没有主观说教,但读者却能从其客观真实的描述中,感受到人物心态和社会状况。
2.美于小说写马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约纳和马在风雪中都一身白,一动不动,说明人与马都孤立无援,命运悲苦,两者互相映衬,都作为小说的主角表现主题。
B.小说多处描写马的处境、状态,暗示了约纳牛马般的社会地位和现实处境,丰富了约纳这一人物形象,充分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
C.小说结尾处约纳向马倾诉苦恼,与开头“向谁诉说”呼应,使全文结构紧凑,反映了孤苦无告的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读来让人倍感心酸。
D.没有人耐烦听约纳的诉说,马却静静地听着,“向主人手上呵”,“人与人”和“人与马”对比强烈,反映了世态炎凉,深化了主题。
3.小说大量使用短句和省略号,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4.有人比较本文与鲁迅先生的《祝福》,认为“一样孤苦,两种诉说”。请结合两个文本,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您一定听说过他。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上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

别里科夫把他的思想也极力藏在一个套子里。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我们教师们都怕他。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很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冶,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

别里科夫跟我同住在一所房子里。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可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有一个新的史地教员,一个原籍乌克兰,名叫密哈益·沙维奇·柯瓦连科的人,他是带着他姐姐华连卡一起来的。后来,由于校长太太的尽力撮合,华连卡开始对我们的别里科夫明白地表示好感了。在恋爱方面,特别是在婚姻方面,怂恿总要起很大的作用的。况且,华连卡长得不坏,招人喜欢;她是五等文官的女儿,有田产;尤其要紧的,她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于是他昏了头,决定结婚了。

但是华连卡的弟弟从认识别里科夫的第一天起,就讨厌他。

现在,您听一听后来发生的事吧。有个促狭鬼画了一张漫画,画着别里科夫打了雨伞,穿了雨鞋,卷起裤腿,正在走路,臂弯里挽着华连卡;下面缀着一个题名《恋爱中的anthropos》。您知道,那神态画得像极了。男子中学和女子中学里的教师们、神学校的教师们、衙门里的官儿,全接到一份。别里科夫也接到一份。这幅漫画弄得他难堪极了。

天下竟有这么歹毒的坏人!他说,他的嘴唇发抖了。

我甚至可怜他了。我们走啊走的,忽然间,柯瓦连科骑着自行车来了,他的后面,华连卡也骑着自行车来了。他们涨红了脸,筋疲力尽,可是快活,兴高采烈。

我们先走一步!她嚷道。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得要命!

他俩走远,不见了。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到发白。他站住,瞧着我。

这是怎么回事?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

这有什么不成体统的?我问,让他们尽管骑他们的自行车,快快活活地玩一阵好了。

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从他的脸色分明看得出来他病了。还没到放学的时候,他就走了,这在他还是生平第一回呢。他没吃午饭。将近傍晚,他穿得暖暖和和的,到柯瓦连科家里去了。华连卡不在家,就只碰到她弟弟。

请坐!柯瓦连科冷冷地说,皱起眉头。别里科夫沉默地坐了十分钟光景,然后开口了:

有个不怀好意的家伙画了一张荒唐的漫画,画的是我和另一个跟您和我都有密切关系的人。我认为我有责任向您保证我跟这事没一点关系。……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

柯瓦连科坐在那儿生闷气,一句话也不说。别里科夫等了一会儿,然后压低喉咙,用悲凉的声调接着说:另外我有件事情要跟您谈一谈。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宜的!

怎么见得?柯瓦连科问。难道这还用解释吗,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我一看见您的姐姐,眼前就变得一片漆黑。一位小姐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

您到底要怎么样?

我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忠告您,您前途远大,您的举动得十分十分小心才成;校长会听说您和您姐姐骑自行车的,然后,这事又会传到督学的耳朵里……这还会有好下场吗?

讲到我姐姐和我骑自行车,这可不干别人的事。柯瓦连科涨红了脸说,谁要来管我的私事,就叫他滚!

别里科夫心慌意乱,匆匆忙忙地穿大衣,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这还是他生平第一回听到别人对他说这么不客气的话。

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我不能不这样做。

报告他?去,尽管报告去吧!

柯瓦连科在他后面一把抓住他的前领,使劲一推,别里科夫就连同他的雨鞋一齐乒乒乓乓地滚下楼去。楼梯又高又陡,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站起来,摸摸鼻子,看了看他的眼镜碎了没有。可是,他滚下楼的时候,偏巧华连卡回来了,带着两位女士。她们站在楼下,怔住了。这在别里科夫却比任何事情都可怕。我相信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是啊,这样一来,全城的人都会知道这件事,还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还会传到督学耳朵里去。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说不定又会有一张漫画,到头来弄得他奉命退休吧。……

等到他站起来,华连卡才认出是他。她瞧着他那滑稽的脸相,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以为他是一不小心摔下来的,就忍不住纵声大笑,笑声在整个房子里响着:

哈哈哈!

这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他没听见华连卡说什么话,他什么也没有看见。一到家,他第一件事就是从桌子上撤去华连卡的照片;然后他上了床,从此再也没起过床。

过了一个月,别里科夫死了。我们都去送葬。

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像那样的感情,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做小孩子的时候,遇到大人不在家,我们到花园里去跑一两个钟头,享受完全自由的时候,才经历过。

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有删改)

文本二:

契诃夫能寥寥几笔给你勾画出一幅人物肖像,而就是这寥寥几笔,却把人物勾画得那么逼真而自然,使人看不出任何雕琢的痕迹。他笔下的男人都是些影子式的人物,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他们满怀空泛的美好理想,却缺乏坚强的意志,往往软弱无能、言行不一,满口豪言壮语,却从来不见其行动。

他在指导苏金写作时曾这么说:与小说无关的一切都要无情地抛弃。要是你在第一章里写了墙上挂着一只枪,那么到了第二或者第三章,这支枪就必须发射子弹。他的短篇小说都有非常出色的开头。往往只用几句话就把事情交代清楚,抓住要点,不加修饰,却又十分准确,你一看就知道下面将在怎样的环境中出现怎样的任务。在一些较短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语言的简洁风格,则简直可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他有无与伦比的才华,能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某个地方、某片风景、某段对话或者某个人物,不需要详细的解说或长篇描述,只消精确地把事物勾勒出来,便可做到这一点。我想,这是因为他善于用异常质朴的眼光观察事物的缘故。契诃夫的人物不是有血有肉的真实形象,他们过着一种奇特的、非人间的生活。他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能力,把他文中的人物笼罩在某种气氛中。他们不是生活在太阳底下的平常人,而是蒙在神秘阴影里的一群游魂。他们仿佛是意识的化身,相互之间即使没有语言也能直接交往。他的人物没有各自固定的特性,而是通过临时构想奇妙地混合而成,因此,他们实际上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毛姆《读契诃夫》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别里科夫既有如衣着、住行和古希腊语言等有形的“套子”,又包括了如他思想上的各种禁锢等无形的“套子”。
B.从华连卡快活地骑自行车、爽朗清脆地笑这一情节可知,她是一个率真爽朗、具有新思想、敢作敢为、向往爱情的年轻人。
C.别里科夫把自己藏在套子里是因为他害怕新生事物和改变。他既是陈腐、专制的旧秩序的守卫者,又是沙皇制度的受害者。
D.小说结局“生活又恢复了旧样子”意味着别里科夫已经消失,禁锢人们思想的“套子”仍在,社会生活已经回复到原来的样子。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采用插叙的手法,一开始就讲述别里科夫在两个月前去世的结局,为故事的发展制造了悬念。
B.小说运用夸张的手法刻画别里科夫,将他的荒谬和可憎的面目用一本正经的姿态和语言表述出来。
C.作者采用了神态、语言、肖像等手法描写别里科夫的僵化和顽固,暗示出他对大家言论和思想的钳制。
D.别里科夫自诩是“正人君子”,这和作品中别人对他的印象形成反差,增强了小说的幽默讽刺意味。
3.文本一的叙述人称有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4.概括文本二中毛姆关于契诃夫小说的创作特色,并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纸里包不住火

[俄]契诃夫

彼得·帕夫洛维奇·波苏金收到一封匿名检举信,于是遵循最严格的微服私访原则,乘坐平民的马车,沿着乡间道路到某个小县城去。

当场抓住,给他们来个冷不防,他把脸蒙在大衣领子里幻想道,他们干了肮脏龌龊的事,大概正在庆祝胜利,以为他们把罪证全都掩盖起来了。哈哈!当他们正在欢庆胜利的时候,突然听见一声‘把季亚普舍—利亚普金带上来!’,可以想象出他们会多么恐惧和吃惊。准会一片惊慌!哈哈!……

波苏金尽情地幻想够了之后,便开始同马车夫闲聊。作为一个醉心于自己声望的人,他首先便问到他自己。

你知道波苏金吗?

怎么会不知道!车夫笑着说,我们都知道他!

你看他这个人怎么样?好吗?

还不错,车夫打了个呵欠,是个好老爷,很在行,来这里还不到两年,已做了许多事。他多方奔走把铁路修起来了,把我们县的霍赫留科夫解职了,那个霍赫留科夫简直无法无天,是个滑头、骗子,所有的前任官都包庇他,可是波苏金一来,霍赫留科夫就完蛋了。老兄!波苏金这个人,是收买不了的,绝对收买不了!哪怕给他一百,一千,他也不会昧良心,绝对不会!

感谢上帝,人们至少在这个方面是了解我的,波苏金心里想,这很好。

这是一个有教养的老爷,车夫继续说,不摆架子,我们乡下人去找他告状,他就像接待老爷们似的:拉起大家的手,‘您请坐!’他是个急性子,办事麻利,干什么事都力求快一点,快一点!他一来,就把事情全办好了,一个钱也不要。比他的前任强多了!只有一点遗憾,现任在各方面都好,却是一个酒鬼!

你怎么知道我……知道他是个酒鬼?波苏金问。

当然,老爷,我自己没有看见他喝醉过,我不能乱讲,但大家都这么说。其实大家也都没有看见他喝醉过,却流传着他的这种名声,说他在公众面前,在交际场所,或是去做客,从来不喝酒。他是在家里喝,整天灌酒。你说怪不怪,这样喝法,却一点也不醉!连鼻子也不红一红!他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拼命喝。为了不让别人发现,他把自己办公桌的抽屉改装了一下,安上一根细管子。抽屉里随时都放着酒,他把头一低,衔着那根管子一吸,就喝上酒了;在马车里也一样,酒瓶放在公文包里……

他怎么会知道呢?一个庄稼汉,马车夫,从来不到城里去!

这些事你怎么全知道?他气冲冲地问。

大家都这么说,我自己没有看见,而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不过,要打听这些,事有什么难的?又不能把波苏金的贴身仆人或马车夫的舌头割掉。这个波苏金还采用一种微服私访的做法:一听到什么事,立即悄悄地出去查访,不让任何人看见。不让任何人知道,真有意思!他悄悄从家里溜出来,不让任何官员看见,登上火车,到达他要去的车站后,既不坐驿车,也不坐舒适的出租马车,而宁愿雇一辆庄稼汉的马车。他像娘儿们似的把自己兼得严严实实,一路上像头老狗似的嘶哑着嗓子说话,免得被人认出来。他这傻瓜坐在马车里,以为谁也认不出他来。其实对一个明白人来说,认出他大容易了,不费吹灰之力!

究竟怎样认出他呢?

很简单。波苏金不是那种容易将就的人。他一来,比方说,即使来到一个驿站,也会立即开始……他又嫌臭,又嫌闷,又嫌冷……他要吃童子鸡,要吃水果,还要吃各种各样的果酱……所以驿站上的人都知道:如果有人大冬天要吃童子鸡和水果,这人便是波苏金。如果有人对驿站长称‘我最亲爱的’,并派人去干各种各样的杂事,保证这人便是波苏金。他不仅身上的气味与众不同,而且睡觉的习惯也很独特,躺在驿站的长沙发上,在身边洒上香水,吩咐在枕头旁给他摆上三支蜡烛,他就躺着看公文。这一来别说驿站长,连猫也能认出这是何许人。

讲得对,讲得对!波苏金暗想,怎么过去我不知道这一点呢!

波苏金还没从家里动身,对不起,这里已经全准备好了!他来的目的是当场抓住他们,送交法庭审判,或是撤换什么人,可是他们却在嘲笑他。他们说:‘大人,即使你是悄悄来的,可是你瞧,我们这里一切都干干净净!’他转来转去,转来转去,结果怎么来的,还是怎么回去,甚至还夸奖他们,同他们一一握手,请他们原谅他的惊扰,就是如此!你以为会怎么样?哈哈,老爷!这里的人都是机灵鬼,一个比一个机灵!真有意思!就拿今天的事来说吧,我今天早晨赶着空车出来,从车站迎面跑来小吃店的店主——一个犹太佬。我问:‘犹太老爷,你上哪儿去?’他说:‘给城里送酒和菜去。今天那里的人正等着波苏金呢。’机灵吧?波苏金也许还没有动身,或者刚刚把脸捂严实免得被人认出来。也许他已经在路上,正在想,谁也不知道他来了,可是你瞧瞧,人家已经为他准备好了一切。怎么样?他一路上心里想:‘你们完蛋了,小子!’可这些小子满不在乎!让他来吧!他们早就把一切都掩盖好了!

回去!波苏金沙哑着嗓子叫道,往回走,畜生!

困惑不解的车夫只好掉转马头往回走。

(选自《契诃夫中短篇小说全集》,有删减)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波苏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因此他幻想着通过自己的微服私访能出人意料地惩治犯罪的人,从而增加声望,让百姓认为他是一个好官员。
B.在车夫等乡下人的眼中,波苏金修了铁路,不包庇做坏事的霍赫留科夫,办事特别利索,热情接待乡下人,所以是个很有教养的好老爷。
C.虽然马车夫和其他人对于波苏金喝酒的事只是道听途说,但是波苏金听了那些关于他在家里随时随处整日喝酒的事仍然感到非常恼怒。
D.大冬天也要吃童子鸡,睡觉时的独特习惯,这些都是波苏金没有意识到的自己的癖好;这次微服私访一出发就已被公开,更让他始料未及。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情节并不复杂,但随着事件的进展,波苏金的形象在读者心目中发生了大的变化,形成了内容上强烈的冲突,震撼力强。
B.小说刻画波苏金的形象,欲抑先扬,明褒实贬,先突出他的优秀的品质,再描摹他的缺点,这样,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
C.波苏金的心理变化是小说的暗线。和马车夫的对话中,他曾两次由惊讶到愤怒,而小说的情节伴随着他的第二次愤怒走向高潮。
D.本文运用第三人称,借助上帝视角,虽无抽象的议论,但简繁有度的文笔和个性化的语言,都使主题表现得非常深刻。
3.小说标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从日常生活中取材,笔触伸向人物纵深处,由此反映社会现实,写出事物的本质,是为“日常生活中的现实主义”。本文和《装在套子里的人》都是这类作品的典型,但在具体表现上却同中有异,请结合小说中的主人公简要说明。
2022-07-02更新 | 16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醋栗

[俄]契诃夫

这天,兽医伊万·伊万内奇和中学教师布尔金讲起了弟弟的故事:

弟弟尼古拉·伊万内奇,比我小两岁。我们的童年是在乡间自由自在度过的。我们跟所有农家孩子一样,喜欢待在田野上、树林里,看守马匹、捕鱼,以及诸如此类的事情……

尼古拉从十九岁起就坐进省税务局的办公室。多年过去了,他还是坐在同一个位子上,抄写那些老一套的公文,喜欢看报,只读广告栏,说某地有若干俄亩耕地,连同草场、庄园一并出售。他总想着一件事情:怎样回到乡下去。他的这种念头渐渐成为一种明确的愿望、一种理想,要在什么地方的河边或湖畔买下一座小小的田庄。他脑子里经常幻化出花园的小径、花丛、果树等画面,可是不知为什么,所有的画面里必定有醋栗丛。他不能想象一座庄园,一处饶有诗意的安乐窝,居然会没有醋栗。

他是个温和善良的人,我喜欢他,可是这种把自己关在自家小庄园里过一辈子的愿望,我素来不同情。人们通常说:一个人只需要三俄尺的土地。三俄尺的土地是死尸所需要的地方,不是活人需要的。盼望有个庄园,像是不错。可要知道,这种庄园也就是三俄尺土地。离开城市,离开斗争,离开生活的喧嚣,隐居起来,躲在自己的庄园里,这算不得生活。人所需要的不是三俄尺土地,也不是一个庄园,而是整个地球,整个大自然。在那广大的天地中,人才能够尽情发挥他自由精神的所有品质和特点。

他生活节俭,省吃省喝,上帝才知道他穿的是什么衣服,活像叫花子,可是他不断地攒钱,存在银行里。我一瞧见他就痛心,常给他点钱,可是他连这点钱也收藏起来。

几年后他被调到另一个省工作,已年过四十,还在读报上的广告,还在攒钱。后来听说他结婚了,目的还是买一座有醋栗的庄园。他娶了一个年老而难看的寡妇,他对她毫无感情,只因为她手里有几个臭钱。他俩一起生活,他变得很吝啬,经常让她吃个半饱,把她的钱存进银行却写在自己名下。她原先的丈夫是邮政支局局长,她过惯了吃馅饼、喝果子露酒的生活。现在,家里连黑面包也不多见,三年不到干脆把灵魂交给了上帝。当然,我的弟弟从来没有想过对她的死负有责任。金钱如同伏特加,能把人变成怪物。

妻子死后,他通过代售人买了一个百余俄亩的田庄,有主人的正房,有仆人的下房,有花园,但没有果园,没有醋栗。我的尼古拉·伊万内奇毫不气馁,立即订购了二十丛醋栗,动手栽下,过起地主的生活来了。

我去探望过他。那天的天气很热,到处都是沟渠、圆墙、篱笆,和栽成一行行的杉树,弄得人不知道怎样才能走进院子里去。我朝一幢房子走去,迎面来了一条毛色红褐的狗,皮球似的。它想叫几声,可又懒得张嘴。厨房里走出来一个厨娘,光着脚,很胖,像刚灌好的香肠。她告诉我,老爷吃过饭正在休息。我走进屋里,他坐在床上,膝头盖着被子,他老了,胖了,皮肉发松,他的脸颊、鼻子、嘴唇,全都往前拱出去,看上去,跟猪那样陷进被窝里。

哦,你在这儿过得怎么样?我问他。

感谢上帝,我过得挺好。

他已经不是从前那个胆小怕事可怜的小职员了,而是真正的地主老爷。他已经习惯这里的生活,过得很有滋味,吃得很多。他已经跟村社和两个工厂打过土地官司。农民若不称呼他老爷,他就大为恼火。他还带着老爷气派做起好事来,然而那是什么样的好事啊!他用苏打和蓖麻子油给农民治各种病,到了他的命名日就在村子中央作一回谢恩祈祷,然后摆出半桶白酒来请农民喝,自以为事情就该这么办。当初在税务局里他甚至害怕持有个人的见解,现在呢,说的都是至理名言,而且用的是大臣的口气。

我了解老百姓,我会对付他们。他说,老百姓都喜欢我。我只消动一动手指头,他们就会替我办好我想要办的所有事情。这些话,他都是面带精明而善良的微笑说出来的。他不下二十遍反反复复地说:我们这些贵族,我,作为一名贵族……显然他已经不记得我们的祖父是个农民。

傍晚,我们喝茶的时候,厨娘端来满满一盘自家种的醋栗,头一回收摘。尼古拉·伊万内奇眉开眼笑,足有一分钟默默地、泪汪汪地看着醋栗,他激动得说不出话来。随后他把一枚果子放进嘴里,得意地瞧着我,那副神态就像一个小孩子终于得到了自己心爱的玩具。

真好吃!他贪婪地吃着,不断地重复道,嘿,真好吃!你也尝一尝!

那些醋栗又硬又酸,可是普希金说得好:我们喜爱使人高兴的谎话,胜过喜爱许许多多的真理。我看见了一个幸福的人,他的心心念念的梦想显然已经实现,他的生活目标已经达到,他所向往的东西已经到手,他对他的命运和他自己都满意了。不知什么缘故,往常我一想到人的幸福,就不免带一点哀伤的感觉,这一回亲眼看到幸福的人,我竟生出一种跟绝望相近的沉重感觉。那天夜里,我心头特别沉重……

(有删改)


[注]《醋栗》创作于1898年,正值俄国民主解放运动繁盛时期,作家致力于探索新生活。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园是尼古拉人生的全部理想,是他心中饶有诗意的安乐窝,他希望回到乡下感受自然风光,过上乡间自由自在的生活。
B.“我”不认可尼古拉这种狭隘且庸俗的追求,而希望人们能够在广阔的天地里展现自己的精神,并为幸福不断探索斗争。
C.尼古拉娶了和自己毫无感情的年老而难看的寡妇,而且对妻子吝啬无情,这源于他为过贵族生活而将金钱看得高于一切。
D.契诃夫的《醋栗》同《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样,以社会下层小人物作为主角,深刻地剖析了当时的社会弊病,见微知著。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醋栗”在小说中不断出现,既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始终推动情节,又象征了尼古拉为之一生苦苦追求的幸福和欲望。
B.“到处都是……弄得人不知道怎样才能走进院子里”,此处环境描写突出了庄园规模之大,戒备之森严,安保之严密。
C.小说中写狗、厨娘、弟弟尼古拉都肥得像猪,作者用极富漫画式的夸张描写暗示了贵族和庄园主庸俗萎靡的生活状态。
D.小说叙事看似平淡,实则细节刻画精准到位,多处运用前后呼应的创作手法,令作品浑然一体,真实自然而结构严谨。
3.本文以“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这种叙述视角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4.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尼古拉·伊万内奇的性格特征。
2021-10-26更新 | 16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东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醋栗[注]

[俄]契诃夫

我们弟兄两个,我伊万•伊万内奇和弟弟尼古拉•伊万内奇,他比我小两岁。家父本来是骑兵,立有战功升做军官,给我们留下贵族的身份。我们的童年是在乡间自由自在度过的。我们跟所有农家孩子一样,喜欢待在田野上、树林里,看守马匹、捕鱼,以及诸如此类的事情……

尼古拉从十九岁起就坐进省税务局的办公室。一年一年过去了,他还是坐在同一个位子上,抄写那些老一套的公文,喜欢看报,只读广告栏,说某地有若干俄亩耕地,连同草场、庄园一并出售。便总想着一件事情:怎样回到乡下去。他的这种念头渐渐成为一种明确的愿望、一种理想,要在什么地方的河边或湖畔买下一座小小的田庄。他脑子里经常幻化出花园的小径、花丛、果树等画面,可是不知为什么,所有的画面里必定有醋栗丛。他不能想象一座庄园,一处饶有诗意的安乐窝,居然会没有醋栗。

他是个温和善良的人,我喜欢他,可是这种把自己关在自家小庄园里过一辈子的愿望,我素来不同情。人们通常说:一个人只需要三俄尺的土地。三俄尺的土地是死尸所需要的地方,不是活人需要的。盼望有个庄园,像是不错。可要知道,这种庄园也就是三俄尺土地。离开城市,离开斗争,离开生活的喧嚣,隐居起来,躲在自己的庄园里,这算不得生活。人所需要的不是三俄尺土地,也不是一个庄园,而是整个地球,整个大自然,在那广大的天地中,人才能够尽情发挥他自由精神的所有品质和特点。

几年过去,他被调到另一个省工作,已年过四十,还在读报上的广告,还在攒钱。后来听说他结婚了,目的还是买一座有醋栗的庄园。他娶了一个年老而难看的寡妇,他对她毫无感情,只因为她手里有几个臭钱。他俩一起生活,他变得很吝啬,经常让她吃个半饱,把她的钱存进银行却写在自己名下。她原先的丈夫是邮政支局局长,她过惯了吃馅饼、喝果子露酒的生活,现在,在第二个丈夫家里连黑面包也不多见。这种生活把她弄得憔悴不堪,三年不到干脆把灵魂交给了上帝。当然,我的弟弟从来没有想过对她的死负有责任。金钱如同伏特加,能把人变成怪物。

妻子死后,他通过代售人买了一个百余俄亩的田庄,有主人的正房,有仆人的下房,有花园,但没有果园,没有醋栗。我的尼古拉•伊万内奇毫不气馁,立即订购了二十丛醋栗,动手栽下,过起地主的生活来了。

我去探望过他。那天天气很热,到处都是沟渠、围墙、篱笆,和栽成一行行的杉树,弄得人不知道怎样才能走进院子里去。我朝一幢房子走去,迎面来了一条毛色红褐的狗,皮球似的。它想叫几声,可又懒得张嘴。厨房里走出来一个厨娘,光着脚,很胖,像刚灌好的香肠。她告诉我,老爷吃过饭正在休息。我走进屋里,他坐在床上,膝头盖着被子。他老了,胖了,皮肉发松,他的脸颊、鼻子、嘴唇,全都往前拱出去,看上去,跟猪那样陷进被窝里。

“哦,你在这儿过得怎么样?”我问他。

“感谢上帝,我过得挺好。”

他已经不是从前那个胆小怕事可怜的小职员了,而是真正的地主老爷。他已经习惯这里的生活,过得很有滋味。他吃得很多,常去澡堂里洗澡。他已经跟村社和两个工厂打过土地官司。农民若不称呼他“老爷”,他就大为恼火。他关心自己的灵魂得救,做好事装模作样,不是实心实意的。当初在税务局里他甚至害怕持有个人的见解,现在呢,说的都是至理名言,而且用的是大臣的口气。

“我了解老百姓,我会对付他们,”他说,“老百姓都喜欢我。我只消动一动手指头,他们就会替我办好我想要办的所有事情。”这些话,他都是面带精明而善良的微笑说出来的。他不下二十遍反反复复地说:“我们这些贵族,我,作为一名贵族……”显然他已经不记得我们的祖父是个农民。

傍晚,我们喝茶的时候,厨娘端来满满一盘醋栗,放在桌子上。这不是买来的,而是自家种的。自从栽下那些灌木以后,这还是头一回收摘果子。尼古拉•伊万内奇眉开眼笑,足有一分钟默默地、泪汪汪地看着醋栗,他激动得说不出话来。随后他把一枚果子放进嘴里,得意地瞧着我,那副神态就像一个小孩子终于得到了自己心爱的玩具。

“真好吃!”他贪婪地吃着,不断地重复道,“嘿,真好吃!你也尝一尝!”

醋栗实在又硬又酸。不过正如普希金所说:“对我们来说,喜爱使人高兴的谎话,胜过喜爱许许多多的真理。”我看到了一个幸福的人,他心心念念的梦想显然已经实现,达到了生活中的目标,得到了想要的一切,他对自己的命运和他本人都感到满意了。不知什么缘故,往常我想起人的幸福,思想里不免夹杂着伤感的成分。现在,面对着这个幸福的人,我的内心充满了近乎绝望的沉重感觉。入夜,我辗转难眠,不要容自己昏睡!生活要有意义和目标!

(选自《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有删改)


[注]《醋栗》创作于1898年,正值沙皇俄国民主解放运动高潮时期,作家致力于探索新生活。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醋栗》讲述了一个小人物人生全部理想就是为了拥有一座小庄园,而丧失原有的优秀品质,变得庸俗、冷酷的故事。
B.“醋栗”在小说中不断出现,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始终,还象征了主人公尼古拉•伊万内奇为之一生追求的幸福和欲望。
C.醋栗果实其实又硬又酸,主人公尼古拉•伊万内奇却装出它真好吃的模样,毕竟醋栗是他大半生向往的幸福生活的标志。
D.《醋栗》末尾借普希金的话表达对真理以及真幸福的思考,对社会中沉浸于个人小幸福的狭陋思想和行为进行了批判。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小见大,通过一个痴迷醋栗的小职员的故事再现沙皇制下的凡俗人生,揭示当时社会只关心个人小幸福的人是极少数,具有批判性。
B.小说采用对比手法塑造尼古拉•伊万内奇这一前后反差巨大的形象。他原本善良,喜欢田野,热爱自由;却为一已梦想,将整个人性扭曲了。
C.小说按顺序展开一幅幅平淡却寓意深刻的生活图景,尼古拉童年时的原野、青年时的税务局办公室、当地主时的田庄等环境,都具有典型性。
D.小说并非一味地讲述,作者借伊万•伊万内奇的口发出了呐喊:生活要有意义和目标,幸福生活所需要的不是三俄尺土地,而是整个大自然。
3.简要分析“我”的形象及作用。
4.简要分析契诃夫小说《醋栗》中的讽刺艺术。
10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假面

[俄]契诃夫

在某某公共俱乐部里,以慈善募捐为目的,举办了一次假面舞会。

深夜十二点时,几个不跳舞从而也没戴假面具的知识分子坐在阅览室一张大桌子的旁边,把鼻子和胡子藏到报纸里,在看报、打盹。从大厅里传来舞曲的音响。仆役们常在门边跑来跑去,发出响亮的踏步声和盘碟的叮当声。阅览室里却是一片静寂。

“到这边来玩,到这边来,朋友们!”伴随着一个低沉的声音,门打开了,一个宽肩、敦实的男子走进阅览室来,他穿着马车夫的号衣,帽子上插着孔雀的羽毛,脸上戴着假面具。跟着他进来的是两个女人和一个端着托盘的仆人。托盘上有一个盛着烈性酒的大肚瓶和三瓶红酒,以及几个杯子。

“到这边来,这里凉快一些。”那位男子大声叫嚷,“把托盘放到桌子上……而你们,几位先生,请让开……这里没有你们的事了!”

说着,那男子身体一歪,手一挥,把那些杂志从桌子上扫掉。

“把托盘放在这里!而你们,读者先生们,请让开,这里不是看报和搞政治的地方……你们都别看了!”

“我请你安静一点。”其中的一个知识分子说,透过眼镜打量了一下戴假面具的人,“这里是阅览室,而不是小吃部……这里不是喝酒的地方。”

头上插着孔雀羽毛的男人猛地欠起身来,一下子从戴眼镜的先生手里把报纸夺了过来,那位先生被气得脸色一阵红一阵白。

“您忘乎所以了,阁下!”他愤怒地说,“您把阅览室当成了酒馆,您肆无忌惮地胡作非为,竟从我手里把报纸夺过去!我不能容忍!您不知道您这是在跟谁较量,阁下,我可是银行经理热斯佳科夫!……”

“我可不管你是什么热斯佳科夫!至于你的报纸嘛,瞧,我可以给它这样的荣耀……”.

那男子举起报纸,把它撕成碎片。

“先生们,这是什么意思?”热斯佳科夫喃喃地说,一时被惊呆了,“这真荒唐……简直不可思议……我简直不明白……一个无赖闯到这里……还……突然说出这种混账话。”

“什么是无赖?”插孔雀羽毛的男子大喊一声,火冒三丈,一拳打在桌子上,托盘上的杯子被震得蹦起来。“你是在对谁说话?你以为我带着假面具,你就可以对我胡说八道了吗?尊敬的先生们,不开玩笑了,我可没有心思跟你们闲扯。你们全都滚出去,赶快滚吧!”

“咱们这就等着瞧吧!”热斯佳科夫说道,激动得连镜片都蒙上了一层水汽,“去把叶夫斯特拉特叫来!”

“叶夫斯特拉特!”俱乐部里响起了呼叫声,“叶夫斯特拉特在哪里?”

叶夫斯特拉特是一个穿警服的老头,他应声迅速来了。“请您离开这里!”他哑着嗓子说,瞪着一双可怕的眼睛,抹了油膏的胡子在微微颤动。

“这可把我吓坏了!”那男子说,乐得哈哈大笑起来,'真的是把我吓坏了!你这愚蠢的东西,瞧这胡子,就像猫胡子,两只眼睛就要鼓出来……嘻—嘻一嘻!”

“少废话!”叶夫斯特拉特气得全身哆嗦,声嘶力竭地喊道,“滚出去!不然我就叫人把你扔出去!”

阅览室里响起了一阵无法想象的喧嚣声。舞会被霎时的一团混乱中断了,群众纷纷从舞厅拥向阅览室。

叶夫斯特拉特召集了在俱乐部的所有警察,并坐下来进行笔录。

“你写,你写。”戴假面具的人用手指在他的笔下指指点点地说,“现在我这个可怜虫将是什么下场呢?我真是个可怜虫!哈哈。喂,怎么啦?笔录做好了吗?全都记上了?好吧,你们现在就瞧一瞧吧! ……一……二……三!”

那男子站起来,全身挺直,摘下自己的假面具。他露出了自己的醉脸,看着大家,欣赏所产生的效果。他倒在圈椅里,高兴地放声大笑。而所产生的效果也的确非同寻常。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张皇失措地面面相觑,脸色发白,有的还在挠后脑壳呢。叶夫斯特拉特像是干了意外的大蠢事的人那样,后悔地发出呷呷声。

大家都认出来了,这个爱胡闹捣乱的人正是当地的百万富翁、工厂主、世袭荣誉公民皮亚季戈罗夫。

“怎么样,你们走开还是不走?”沉默了一会儿之后,皮亚季戈罗夫问道。

那些知识分子一句话也不敢说,踮起脚尖,默默地从阅览室里走出去了。皮亚季戈罗夫随后便把门锁上了。

“你当然早就知道这是皮亚季戈罗夫!”过了片刻,叶夫斯特拉特低声地沙哑地问那个仆人,“你为什么不说?”

“吩咐不许说,长官!

“吩咐不许说……等我把你这该死的家伙送进牢里几个月后,你就知道什么叫‘不许说’了。滚出去!而你们呢,诸位先生,你们倒好,”他又转过身来对那几位知识分子说,“居然造起反来了,连离开阅览室十分钟都不肯!现在你们就去收拾这个烂摊子吧。唉,先生们,先生们……找可不喜欢,真的!”

那些知识分子在俱乐部周边走来走去,垂头丧气,惘然若失,心里充满愧疚,絮絮叨叨,好像预感到大难就要临头了……

深夜两点钟,皮亚季戈罗夫才从阅览室里出来。他还是醉醺醺的,走路摇摇晃晃。

热斯佳科夫动手去搀扶皮亚季戈罗夫,其他几个知识分子也跑了过来,高兴地微笑着把这位世袭荣誉公民扶起来,小心翼翼地把他送到马车上。

把皮亚季戈罗夫送回家之后,这些知识分子着实快活了一阵,并终于放下心来。

“他还伸手跟我握别呢,”十分得意的热斯佳科夫说道,“这就意味着,没有事了,他没有生气……”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几个没戴假面的知识分子躲在阅览室里,是因为他们热爱国家,关心政治,不愿意将时间浪费在假面舞会上。
B.小说没有广阔复杂的社会背景,主要采用大量人物对话推动故事的发展,使情节紧凑,矛盾冲突更加集中。
C.叶夫斯特拉特在皮亚季戈罗夫揭掉假面前后的表现,与《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知道狗的主人前后的表现异曲同工。
D.小说使用第三人称叙述,叙述人能随时观察每个人物言行,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既全面客观又灵活自由。
2.简要分析热斯佳科夫等知识分子对待皮亚季戈罗夫的前后表现及心理变化。
3.小说题目意味深长,有评论认为,“假面”可以称为“真面”,“真面”可以变成“假面”。如何理解这句话,结合作品谈谈你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