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莫泊桑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绳子

莫泊桑

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十分拥挤。只见牛的犄角,富裕农民的长毛绒高帽,农妇们的头巾在集市上攒动。尖厉刺耳的嘈杂声嗡嗡一片,持续不断。不时还可听到一声从乡下人结实的胸脯里发出的开怀大笑,或者系在墙边的母牛的一声长鸣。整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酸臭气。

奥什科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什科纳大爷认为凡是有用的东西都该捡起来,以作他用。他弯下身去,因为患风湿病而十分吃力。他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马具商马朗丹在自家门口瞅着他。他们过去为了一个笼头曾有过纠葛,至今互不理睬。现在奥什科纳大爷在粪土里捡绳头,被自己的冤家对头看见了,他颇感丢脸,于是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又装模作样在地上寻找什么东西,但没有找到,便向市场走去,脑袋向前冲着,身子因风湿病而像弓一样弯着。

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差役拉开嗓门背起来:“戈德维尔的居民以及所有赶集的乡亲们,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乌勒布雷克大爷家。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特此通告。”

于是大家就这件事议论开来。突然宪兵大队长出现在店堂门口:“布雷奥戴村奥什科纳大爷在这儿吗?”

坐在餐桌尽头的奥什科纳大爷回答说:“在。”

“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乡长有话要对您说。”

这位农民既感到诧异又觉得不安。他一口喝完了杯里的酒,起身上路,他每当休息之后,起步特别困难,所以身子比早晨弓得更加厉害了。

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奥什科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天早上在勃兹维尔大路上捡到了乌勒布雷克大爷遗失的皮夹子。”

这位乡下人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瞅着乡长,自己也不知为什么,已经被这种对他的怀疑吓呆。

“我,我,我捡到了那只皮夹子?”

“是的,是您亲自捡到的。”

“我以名誉担保,我连皮夹子的影子也没见过。”

“有人看见您啦。”

“有人看见我啦?谁看见的?”

“马朗丹先生,马具商。”

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啊!他看见啦,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乡长先生,您瞧!”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

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奥什科纳大爷,马朗丹先生是个值得信赖的人,我不会相信他把这根绳子错当成了皮夹子。”

他和马朗丹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根据奥什科纳大爷的请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抄着。

这位老农气呼呼地举起手来,向身边吐了一口唾沫,表示以名誉起誓,再次说:“老天有眼,这可是千真万确。我再说一遍,这件事,我可以用我的良心和生命担保。”

乡长又说:“您捡起皮夹子之后,甚至还在地上找了很久,看看是否有票子从皮夹子里漏了出来。”

老人又气又怕,连话都说不上来了。

“竟然说得出!……竟然说得出……这种假话来糟蹋老实人!竟然说得出!……”他抗议也是白费,别人不相信他。

消息已经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

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不停地讲他的遭遇……但是没有一个人相信他。

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维尔村的农民布列东大爷的长工马利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乌勒布雷克大爷。

奥什科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他胜利了。“要知道,使我伤心的是,”他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而是污蔑。由于污蔑而遭众人非难,这种事是再损人不过的了。”

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向过路的人讲,在酒馆里向喝酒的人讲,星期天在教堂门口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

下一个星期二,他需要解释清楚他的事情,特地到戈德维尔来赶集。他朝克里格多村的一位庄稼汉走过去。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心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转身就走。

奥什科纳大爷目瞪口呆。为什么人家叫他“老滑头”呢?蒙迪维利埃村的一位马贩子对他大声说:“老爹,别说了。有个人捡着了,又有个人送还了。俗话说,没人见,没人晓,骗你你也不知道。”

奥什科纳气得连话也说不上来。他想抗议,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在一片嘲笑声中他走了。他眼看着消瘦下去。现在,爱开玩笑的人为了逗乐而请他讲绳子的故事,就像人家请打过仗的士兵讲他亲身经历的战斗故事一样,他那鼓到顶点的士气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垮了下来。

将近年底的时候,他卧病不起。弥留之际,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一根细绳……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

(选自《莫泊桑短篇小说选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奥什科纳捡起路上的绳子藏入裤子口袋后,又装模作样在地上寻找东西,是因被对头看见让他觉得颇为丢脸,也为后文马朗丹告发他埋下伏笔。
B.在乡政府里对簿公堂时,马朗丹列举证据咬定他亲眼看见奥什科纳捡了钱包,虽然没有从奥什科纳身上搜出钱包,但奥什科纳依然无法自证清白。
C.当真相大白后,奥什科纳如释重负,到处游说,宣告自己的清白,但周围的人并不相信,反而继续怀疑嘲弄他,这让奥什科纳无比伤心和憋屈。
D.小说讲述了一件因为绳子引发的冤案,奥什科纳背上贪利说谎的名声,最终卧病在床,抑郁而终,主要展现了作为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性格悲剧。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详尽描绘拥挤、喧嚣、脏乱的集市环境,为绳子故事的发生提供了典型的社会背景,直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本文人物对话贴合人物形象,比如奥什科纳在证明清白时反复说“以名誉起誓”,表现了他老实真诚、不善言辞的特点。
C.本文通过富有特征的动作、神态来展现人物心理,比如“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形象地表现了乡民的嘲弄心理。
D.本文通过叙写一个农民因捡拾绳子而被诬陷的不幸遭遇,揭示旧社会荒唐的道德偏见,从平常现象中思考生活本质。
3.小说以“绳子”为题,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4.本文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请简要概括情节,并分析这样安排情节的效果。
2024-02-03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州2023-2024学年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高二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蛮子大妈

【法】莫泊桑

普法之间已经正式宣战的时候,小蛮子的年纪正是三十三岁。他从军去了,留下他母亲单独住在这所房子里。

那是坐落在树林子边上并且和村子相隔很远的一所房子。她并不害怕,这位蛮子大妈在她的茅顶房子里继续过着通常生活。每周,她到村子里走一次,买点面包和牛肉以后就仍旧回家。当时大家说是外面有狼,她出来的时候总背着枪,她儿子的枪,锈了的,并且枪托也是被手磨坏了的。

某一天,普鲁士的队伍到了。有人把他们分派给居民去供养,人数的多寡是根据各家的贫富做标准的,大家都晓得这个老太婆有钱,她家里派了四个。

那是四个胖胖的少年人,虽然他们到了这个被征服的国度里,脾气却也都不刁。早上,有人看见他们四个人穿着衬衣绕着那口井梳洗,而蛮子大妈这时候却往来不息,预备去煮菜羹。后来,有人看见他们替她打扫厨房,揩玻璃,劈木柴,削马铃薯,洗衣裳,料理家务的日常工作,俨然是四个好儿子守着他们的妈。但是她却不住地记挂她自己的那一个,每天,她必定向每个住在她家里的兵问:“你们可晓得法国第二十三边防镇守团开到哪儿去了?我的儿子在那一团里。”他们用德国口音说着不规则的法国话回答:“不晓得,一点不晓得。”后来,明白她的忧愁和牵挂了,他们也有妈在家里,他们就对她报答了许多小的照顾。她也很疼爱她这四个敌人。当地的人谈到蛮子大妈家里的那四个德国兵,总说道:“那是四个找着安身之所的。”

谁知有一天早上,那老太太恰巧独自一个人待在家里的时候,远远地望见了乡村邮差向着她家里走过来。他拿出一张折好了的纸头交给她:

蛮子太太,这件信是带一个坏的消息给您的。您的儿子威克多,昨天被一颗炮弹打死了。差不多是分成了两段。我们在连队里是紧挨在一起的,他从前对我谈到您,意思就是他倘若遇了什么不幸,我就好当天告诉您。现在我亲切地向您致敬。

第二十三边防镇守团二等兵黎伏启

她看了并没有哭。她呆呆地待着没有动弹,很受了打击,连感觉都弄迟钝了,以至于并不伤心。她暗自想道:“威克多现在被人打死了。”随后她的眼泪渐渐涌到眼眶里了,悲伤侵入她的心里了。各种心事,难堪的,使人痛苦的,一件一件回到她的头脑里了。

但是这时候,她听见一阵嘈杂的说话声音了。正是那几个普鲁士人从村子里走回来,她很快地把信藏在衣袋里,并且趁时间还来得及又仔仔细细擦干了眼睛,用平日一般的神气安安稳稳接待了他们。

她和那四个兵同桌吃饭了,但是她却吃不下,甚至于一口也吃不下,他们狼吞虎咽般吃着并没有注意她。她一声不响地从旁边瞧着他们,满脸那样的稳定神情。

忽然,她问:“我连你们的姓名都不晓得,然而我们在一块儿又已经一个月了。”他们费了好大事才懂得她的意思,于是各人说了各人的姓名。这办法是不能教她满足的;她叫他们在一张纸上写出来,还添上他们家庭的通信处,末了,她在自己的大鼻梁上面架起了眼镜,仔细瞧着那篇不认得的字儿,然后把纸折好搁在自己的衣袋里,盖着那封给她儿子报丧的信。

入夜,她搬了许多干草搁在他们睡的那层阁楼上,她对他们说明这样可以不会那么冷。四个德国人都踏上那条每晚给他们使用的梯子,爬到他们那四面都是草墙围着的舒服寝室里了。那块做楼门用的四方木板一下盖好了以后,她就抽去了上楼的梯子。她赤着脚在雪里一往一来地走,从容得教旁人什么也听不见,她不时细听着那四个睡熟了的士兵的鼾声,等到她判断自己的种种准备已经充分以后,就取了一束麦秸扔在壁炉里。它燃了以后,她再把它分开放在另外无数束的麦秸上边,随后她重新走到门外向门里瞧着。

不过几秒钟,一阵强烈的火光照明了那所茅顶房子的内部,随后那简直是一大堆骇人的炭火,一座烧得绯红的巨大焖炉,焖炉里的光从那个窄小的窗口里窜出来,对着地上的积雪投出了一阵耀眼的光亮。一阵旋风样的火焰冲上了阁楼,烧穿了茅顶,如同一个巨大火把的火焰一般升到了天空;最后,那所茅顶房子整个儿着了火。雪白的原野被火光照得像是一幅染上了红色的银布似的闪闪发光。

许多人都到了,有些是农人,有些是德国军人。他们看见了这个妇人坐在一段锯平了的树桩儿上,安静的,并且是满意的。

一个德国军官问她:“您家里那些兵到哪儿去了?”

她用一种洪亮的声音回答:“在那里面!”

大家团团地围住了她。那个普鲁士人问:“这场火是怎样燃起来的?”

“是我放的。”

大家都不相信她,以为这场大祸陡然教她变成了痴子。她就从衣袋里面取了两张纸,口里说道:“这张是给威克多报丧的。”又拿起另外一张,偏着脑袋向那堆残火一指:“这一张,是他们的姓名,可以照着去写信通知他们家里。您将来要写起这件事的来由,要告诉他们的父母说这是我干的。请您不要忘了。”

一道口令喊过,立刻一长串枪声跟着响了。

她那只拘挛不住的手里,依然握着那一页满是血迹的报丧的信。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写普法之间正式宣战,为小说创设了时代背景,并把主人公放置于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中,交代了这个平淡无奇的普通人的生存现状。
B.小说用“疼爱”一词概述蛮子大妈对四个敌人的照顾,主要是想体现他们会让她联想到自己也在外征战的儿子。
C.蛮子大妈在听到士兵们回来时,把信藏起来、把眼泪擦干,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是为了不打草惊蛇,其实复仇的序幕在此时已经拉开了。
D.儿子的战死终于唤醒了蛮子大妈作为一个法国人民的斗志,她不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设计烧死了住在她家的敌人,捍卫了自己民族的尊严。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多处设下伏笔,比如蛮子大妈以保暖为由,当晚给四个德国士兵睡的阁楼搬了许多干草,并在离开时抽走梯子,就是为后文放火烧死他们埋下了伏笔。
B.蛮子大妈“架起了眼镜,仔细瞧着那篇不认得的字儿,然后把纸折好搁在自己的衣袋里,盖着那封给她儿子报丧的信”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体现了她复杂而痛苦的内心活动。
C.故事结尾处蛮子大妈拘挛的手仍紧握的报丧信,和《百合花》结尾的“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都是小说的线索,结尾再次出现,设计精巧,深化主题。
D.《百合花》和《蛮子大妈》都是战争题材的短篇小说,但作者选材都非常讲究,没有正面去描写战场的惨烈,而是把故事安置在战场背景下的前沿包扎所和农村茅草屋。
3.请赏析文中画线部分对“火”的描写。
4.小说中蛮子大妈的性格有何变化?请根据这一变化概括小说主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魔鬼

【法国】莫泊桑

这个农民面对大夫,站在临终女人的床前。床上的老太婆很平静,她认命了,但神志还清醒,望着两个男人,听他们交谈。她快要死了,但并不抗争,她已经活到九十二岁了,她的寿数已尽。

七月的阳光,从敞开的门窗投射进来。田野的气味,也随着灼热的熏风涌进屋里。

大夫提高嗓门说道:“奥诺雷,您不能丢下您母亲一个人,她这种状态,随时都可能过去!”

这农民愁眉苦脸,反复说道:“可我还得把麦子收回来,撂在地里的时间太长了。现在正逢好天气。你说呢,妈妈?”

可是,大夫却火了,跺着脚说道:“你真是个畜生,你给我听着,我不准你这么干,明白吧!如果今天,你非得收回小麦不可,那就请拉佩太太来……”

这个农民又高又瘦,动作迟缓,心里正七上八下,拿不定主意,他既害怕大夫,又酷爱节俭,因而犹豫再三,反复盘算……

拉佩太太是个老太婆,专给人熨衣服,还为本村和周围一带人家看守死者或临终的人。她像头年的苹果,满脸皱纹,而生性狠毒。

奥诺雷•本唐走进她家,见她正在调靛蓝水,好为村里的妇女染细布皱领。

他招呼一声:“嘿!您好,拉佩大妈,一切都如意吧?”

大妈朝他转过头去,答道:“还可以吧。您家呢,都好吧?”

“唔!我嘛,倒挺顺心的,可是我母亲,快要不行了。”

“您母亲不行了?”

“对,我母亲不行了。”

“您母亲怎么啦?”

“她快翻白眼儿了!”

她突然以同情的语气问道:“怎么到了这一步了?”

“大夫说她挺不过下午。”

“那她肯定就不行了!”

奥诺雷还犹豫不决,他想不出要说什么,就干脆开门见山:“您去守护我母亲,一直到咽气,您向我要多少钱?您也清楚,我根本不是有钱的主儿,连一个女佣的工钱都付不起。正因为这样,我那可怜的母亲太操劳,太累了,才卧床不起。别看她九十二岁了,干起活儿来还像个十岁的孩子。她那身子骨,谁也比不了!……”

拉佩太太一本正经地解释:“有两种价钱:若是有钱人家,那就白天四十苏,夜晚三法郎(一法郎等于二十苏);其他人家,白天二十苏,夜晚四十苏。您就给我二十苏和四十苏吧。”

这个农民心里嘀咕起来。他非常了解自己的母亲,知道她特别能折腾。大夫说她不行了,可她还可能挺上一个星期。

他果断地说道:“不,我还是愿意您要个一口价,守护到我母亲咽气的价钱。咱们双方都碰碰运气。大夫说她眼看就不行了。如果真是这样,您就算捡了便宜,我就算吃了亏。如果她还能拖到明天,或者拖更长时间,那便宜了我,您倒了霉!”

看护婆十分惊诧,注视着这个男人。以这种承包的方式给人送终,她从来没有先例,不免犹豫不决,但她倒真想碰碰运气。继而,她又怀疑对方想要耍弄她。

“我还没有见到您母亲,这之前我还不能说什么。”老太婆回答说。

“那就去我家看看她。”

老太婆擦了擦手,随即跟他走了。

快要到他家时,奥诺雷•本唐咕哝道:“也有可能,万一她死了呢?”

然而,老太婆并没有死。

拉佩太太走到床前,仔细察看要死的女人……她已经判定,老太婆挺不过当天夜晚。奥诺雷也跟着出来,问道:“怎么样?”

看护婆妇答道:“怎么样,她要拖两天,或许三天,全算上,您就付我六法郎吧。”

“六法郎!六法郎!您敢情疯了?我跟您说了,我母亲这样,只有五六个钟头了,不会再长了!”

两个人讨价还价,激烈争论了好久。奥诺雷终于同意了,说道:“好吧,就这么定了,六法郎,全算上,直到入殓。”

“说定了,六法郎。”

…………

夜幕降临,奥诺雷回来,走到床前,看看母亲还活着,就问了一声:“怎么样?”

就像从前母亲身体不舒服时那样问道。

然后,他打发拉佩太太回去,还叮嘱一句:“明天,五点钟。”

她回答道:“明天五点钟。”

天刚亮,她果然就来了。

奥诺雷自己做了汤,喝完好下地。

看护婆问道:“怎么样,您母亲过去了吗?”

他眼角狡黠地眨一下,回答说:“倒是稍微见好。”

说罢,他就走了。

拉佩太太心头一紧,不安起来,到床前瞧了瞧,看到垂危的老太婆还是老样子。

看护婆心下明白,这种状态还可能延续两天、四天,乃至一星期。于是,一阵惊恐突袭了她这个吝啬鬼的心,她不由得怒火中烧,怨恨这个耍弄了她的狡猾的家伙,也怨恨这个不肯咽气的老太婆。

她还是干起活计,等待着,眼睛一直盯住本唐大妈皱皱巴巴的脸。

奥诺雷回家吃午饭,他那样子挺高兴,几乎带点嘲笑的意味。吃完饭,他又去干活了。显而易见,他的麦子都收回来了,收得干净利落。

拉佩太太真是气急败坏,现在每过一分钟,都好像是窃取她的时间,也就等于窃取她的金钱。她渴望,疯狂地渴望掐住这头老母驴,只要稍微卡紧些,就能制止住窃取她的时间、窃取她的金钱的这股微弱而急促的气息。

接着,她考虑到这样干的危险,于是头脑里又闪现出别的念头。她又凑至床前。

她问道:“您见过魔鬼了吗?”

本唐大妈咕哝道:“没有。”

于是,看护婆便讲起来,给生命垂危的老太婆讲故事,以便恫吓她那虚弱的灵魂。

……

垂危的老人惊慌失措,眼神惶恐,使出超人的力气想要爬起来逃走。她的双臂和胸口甚至都挪出了被窝,接着她却长叹一声,倒了下去。人已经咽气了。

奥诺雷回到家,已是傍晚时分,他看到拉佩老太婆在祷告,立即算出她多赚了二十苏,因为她只看守了三天一夜,一共应付五法郎,而他又不得不给她六法郎。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九十二岁的本唐大妈临终时,她的儿子奥诺雷•本唐却不听从医生的建议,毫不犹豫地选择去收割地里的庄稼。
B.奥诺雷•本唐很了解母亲,他虽然与拉佩太太讨价还价,但是心里很清楚母亲活不过三天,因此答应支付六法郎。
C.拉佩太太身兼多职,不仅给人烫衣物,还帮人家看守死者或者临终之人,她做事讲规矩,守诚信,但不愿意吃亏。
D.本唐大妈最终在惶恐中咽气了,奥诺雷回家时看到拉佩太太在祷告,算出她多赚了二十苏,但不得不给她六法郎。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天气很好,为奥诺雷•本唐丢下自己临终的母亲而去收割麦子做了铺垫。
B.“心里正七上八下……反复盘算”,心理描写很生动,表现了奥诺雷•本唐的形象。
C.“她像头年的苹果”运用比拟修辞,形象地刻画出了拉佩太太年老色衰的外貌特征。
D.小说虽是节选,但情节内容相对完整,小说人物关系和情节简单却有波澜,引人深思。
3.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拉佩太太的性格特点。
4.有评论认为,莫泊桑的小说《魔鬼》塑造的人物形象不多,但表现的矛盾冲突很突出。请简要分析选文部分的矛盾冲突。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光

[法]莫泊桑

马里尼昂长老完全配得上他这个富有战斗意义的姓氏。他是一个瘦高个子的神父,他为人正直,具有狂热的信仰。他真心实意地认为自己了解他的天主,洞悉天主的图谋、愿望和意旨。他脑子里有时会涌出这样一个疑问:天主为什么这样做?他于是在思想上处在天主的地位,坚持不懈地寻找原因,而几乎每次都能找到。

但是他憎恨女人,不自觉地憎恨她们,本能地蔑视她们。

照他的看法,天主创造女人仅仅是为了诱惑男人,考验男人。跟她们接近的时候必须抱着防御性的谨慎态度和身临陷阱的警惕心情,他只是对修女们还能宽容,她们许过的心愿,已经使她们不会伤害人了。但是他对待她们也还是很严厉的,他每次走出女修道院,都要抖一抖他的道袍,并且迈开大步匆匆走开,好像是要逃避什么危险似的。

他有一个外甥女,跟着母亲住在附近的一所小房子里。他决心要让她当修女。

她长得好看,轻率,好嘲笑人,长老训斥的时候,她就嘻嘻地笑;他要是对她发怒,她就使劲地抱他,把他紧紧搂在心口上,这时候他就会不知不觉地竭力从这个拥抱里挣脱出来,然而这个拥抱还是使他享受到一种甜蜜的快乐,在他的心坎里唤醒了在每个男子身上沉睡着的那种父爱的情感。

圣器室管理人的老婆替马里尼昂长老操持家务。有一天她委婉地告诉他说,他的外甥女有了情人。

他感到万分激动,站在那儿连气都透不过来了,满脸的肥皂沫,因为他正在刮脸。等到他恢复过来以后,他高声喊了起来:这不是真的,你撒谎,梅拉尼!

我要是撒谎,让天主惩罚我,神父先生。告诉您,每天晚上您的姐姐一睡下,她就去了。他们在小河边上碰头。您只要在晚上十点到十二点之间去看看就行了。

他停止了刮下巴,急急匆匆地走了起来,在严肃思考的时候,他总是这样走来走去的。等到他再想起了刮胡子,从鼻子到耳朵接连割破了三道口子。

这一整天,他满肚子愤懑和怒火,没有说一句话。吃完晚饭,他试着读一点书,但是办不到。十点刚敲过,他就拿起他的手杖,推开门出去;可是他在门口停住了,使他感到无比惊讶的是那一片几乎从来没有见过的皎洁的月光。

眼前一片白茫茫的夜色,那种崇高而宁静的美一下子打动了他,使他感到心神不定了。他的小花园整个地沉浸在温柔的光芒里,排列成行的果树把刚换上绿装的细枝的阴影投落在小径上;爬在屋墙上的大忍冬藤,吐着香喷喷、甜津津的气息,使得温暖清明的夜里好像有一个芬香馥郁的灵魂在飘荡着。

他大口大口地呼吸起来,像醉汉喝酒似的喝着空气,慢腾腾地往前走去,心里充满了喜悦和惊奇,几乎忘掉了他的外甥女。

他一到田野上,就立刻停了下来欣赏整个平原,他沉浸在这温柔的光辉里,淹没在这宁静的夜的情意绵绵的魅力里。青蛙一刻不停地把它们短促而响亮的鸣声投向空间;远处的夜莺把它们那种使人耽于幻梦而不促使人深思的婉转歌声混杂在月光之中。

长老又走了起来,自己不知是为什么,竟然失去了勇气。他觉得自己好像忽然衰弱了,一点气力也没有了;他一心只想坐下,留在那里,从天主的创作中去思索、赞美天主。

那边,沿着那条曲折的小河,有一行蜿蜒不绝的杨柳。在河岸的周围和上空,悬着一片薄雾,一片白色的水汽,月光穿过它,使它变成银白色,闪闪地发光,那弯弯曲曲的河道整个儿像是包在一种轻飘的、透明的棉絮里。

神父又停了下来,他心灵深处受到的感动越来越强烈,使他无法抵挡。可是他还有一种怀疑,一种叫不出名堂的焦虑。

草地的边上,在亮闪闪的薄雾笼罩中的那两行大树的拱形树荫下出现了两个人影,他们肩并肩地走着。

男的个子比较高,搂着他那女伴的肩膀。这静止不动的景致,好像是专为他俩安排下的一个美妙的背景,把他俩包围起来,他们的出现突然使得那景致有了生气,他们俩个人看上去好像合成一个人,这个宁静沉寂的夜正是为这一个人预备的。

他默默思道:上帝造这些夜也许就是为了把人间的爱情掩护在理想的意境里。

他在这对互相拥抱着走路的情人前面朝后退。那个女的正是他的外甥女;不过现在他考虑的并不是会不会违反天主的意旨,天主既然明显地用了这样的光辉围绕爱情,难道不允许有爱情吗?

他逃走了,不但心慌意乱,而且几乎感到羞愧,就仿佛他曾经闯入了一座他无权进入的庙堂。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用评述的写法介绍主人公马里尼昂的外貌、性格、对天主教的信仰等等,在帮助读者迅速走近人物的同时,还可以引发阅读兴趣。
B.小说虽然短小,但情节紧张曲折。从马里尼昂僧恨、蔑视女人到他得知外甥女有了情人,小说的情节发展一浪高过一浪,不断走向高潮。
C.小说中对外甥女的拥抱“唤醒了”马里尼昂心坎里沉睡着的父爱的情感的叙写,为马里尼昂后来的转变做了铺垫,展现了小说布局的匠心。
D.“他感到万分激动,站在那儿连气都透不过来了”准确刻画了马里尼昂得知外甥女有了情人后的情绪变化,表现了他正直、不偏私的性格特点。
2.月光下,小说主人公马里尼昂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简要概括。
3.小说的结尾有什么特点?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巴蒂斯特太太

莫泊桑

还得等两小时十分钟才能乘上去巴黎的快车。我在车站门前站住,一心想找点什么事情做做。

街上看不见一个人,只不时地有一只猫轻巧地跳过水沟,一条小狗急匆匆地在一棵棵树根旁闻来闻去。这时,我望见了一支送葬的队伍!

这队伍有些奇怪。送葬的只有八位先生,一位哭着,其余人友好地谈着话,没有神父伴送。队伍走得匆忙,一切从简,也没有宗教仪式。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悄悄跟上最后面的先生,打听起死者和这奇怪的送葬仪式。那先生真是热心肠,他压低声音告诉我:这是一位年轻的太太,自杀的,所以不能举行宗教仪式安葬。走在最前头哭着的是她的丈夫。

死者保尔·哈莫夫人,是本地一位富商丰塔内尔先生的女儿。11岁那年,她遭到了一件可怕的意外:一个仆人把她糟蹋了。她受到严重摧残,几乎送了命。

小姑娘带着耻辱的烙印,慢慢地长大。在全城人的心目中,她是妖魔、怪物。她从街上走过,人人都转过脸去。人们低声地这样说:“您知道吧,那个小丰塔内尔!”女孩子们下午都到林荫大道上玩耍,她总是一个人脸色凄怆地看着。有时她实在想跟她们一起玩,于是畏畏缩缩、提心吊胆地往前移动,自惭形秽似地偷偷混到孩子中间。这时候,坐在长凳上的那些母亲、女仆、姑母、姨母都立刻奔过来,抓住由她们照看的小姑娘们的手,粗暴地把她们拉走。剩下小丰塔内尔一个人惊慌失措,抽噎哭泣……

她长大了,情形更糟了。每次上街她都低垂着眼皮。很少有人招呼她。那些年轻姑娘像躲鼠疫患者那样躲着她。有几个小流氓管她叫“巴蒂斯特太太”,这是侮辱了她,毁了她一生的那个仆人的名字。

没有人知道她内心的痛苦;因为她不大说话,从来不笑。她的父母见了她,也显得很不自在,好像她犯了不可补救的过错,应该恨她一辈子似的。

她长得很好看,白净脸,细高个儿,文雅脱俗。如果没有那件事,我也会很喜欢她的。一年半以前,我们这儿来了一位新区长,还带来了他的私人秘书,一个有点古怪的年轻人。他看见丰塔内尔小姐,一见钟情。他追求她,向她求婚,娶她做了妻子。他脸皮厚,带了新娘到处拜客,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后来,大家有点忘怀了,她在社会上也有了地位。

她把她丈夫当成神那样崇敬。是他恢复了她的名誉;是他蔑视舆论,抵挡了各种侮辱; 一句话,他完成了一桩很少人干得出的勇敢行为。

她怀了孕。消息传开后,连最斤斤于小节的人也为她打开大门,好像怀孕把她的污点一下子洗干净了……

一切都变得越来越好了,这时正碰上我们庆祝节日。区长主持音乐比赛,让他的私人秘书发奖牌。

您也知道,在这种事情里,总会有嫉妒和竞争。

轮到莫尔米隆镇的乐队队长领奖了。他们只得了个二等奖。总不能让大家都得一等奖啊,是不是?

秘书把奖牌递给这个人的时候,这个人竟把奖牌朝他的脸上扔过去,一边大声喊道:“你可以把这个奖牌留给巴蒂斯特。你甚至应该发给他一等奖牌。”

当时有很大一堆老百姓在场,他们笑了起来。老百姓是没有慈悲心,也不大知道分寸的。于是所有的眼睛都转向这位可怜的太太。

先生,您看见过一个女人发疯吗?她一连三次站起来,又倒在她的座位上,她好像要逃走,可又明白自己决不能穿过周围这一大堆人。

人群里不知哪个地方有人又喊了起来:“喂!巴蒂斯特太太!”于是,人声鼎沸,有欢笑声,也有喊叫声。这一片人海波涛汹涌,闹声喧天;所有的人头都在攒动。大家都在重复说那句话,都踮起脚要看看这个女人的表情;有些做丈夫的把老婆举高了看;还有人在打听:“是哪一个?穿蓝的那个吗?”孩子们学公鸡叫:到处都响起了狂笑声。

她不再动弹了,好像被陈列在那里供大家观赏一样。她不能逃走,不能动一动,也不能把脸掩藏起来。她的眼皮急促地眨巴着,好像有一道强烈的光刺得她的眼睛睁不开;她像一匹爬高坡的马那样喘着气。

她这样子真叫人心都碎了。

哈莫先生掐着那个粗暴无礼的家伙的脖子,他们在一片可怕的混乱之中,倒在地上滚来滚去。庆祝仪式中断了。

一个钟头以后,哈莫夫妇回家去,那年轻的妇人从受到侮辱的那一刻起没有说过一句话,但是浑身哆嗦得好像有一根弹簧弹动了她全身所有的神经,她突然跨过桥上的栏杆,跳进了河里,她的丈夫没有来得及抓住她。

桥洞下水很深。隔了两个钟头才把她捞起来。当然她已经死了。

说到这儿,讲故事的人住了口。过了一会儿他又说:“就她的处境,这也许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有些东西是没法擦掉的。”

我们这时已走进了公墓。棺材放进墓穴后,我走到那个呜咽着的可怜的年轻人身边,使劲握了握他的手。

他眼泪汪汪,惊奇地看看我,然后说:“谢谢,先生。”我没有后悔跟着灵车走了这一趟。

(有删改)

在这篇看似简单平静的故事中,却藏着浑浊不堪的社会风气和不忍直视的丑恶人性,两者的相互交织,像是翻云覆雨的手掌,将人物命运玩弄于其中。读这篇故事,就像是一根细针缓缓戳进内心深处,随着不断加深的刺痛感,让人顿然醒悟并开始反思当今。

如果说众人的排斥和厌恶是因为自身愚昧而产生的非善意行为,那么亲生父母的种种表现则无法让人轻易地归咎在愚昧中;因为这种愚昧俨然超越了道德和亲缘的力量,它不再是单纯的认知悲剧,而是更深层次的因素所导致的认知灾难。

社会制度是不公平的,但是身为女性的人们却无法拥有强大的力量与之对抗,便只能选择麻木的妥协,并且强迫说服自己身处在美好公正的世界中;为了维护这种虚幻的美好表象,也只好把恶性事件的责任归罪到受害者身上。所以啊,这抹不掉的东西,不再是丰塔内尔的不幸,而是世人眼中黑白颠倒的丑与恶。当内心的认知和评判发生了错乱,人们所信奉的真善美和神灵救赎也成了最大的笑话。丰塔内尔的葬礼便是莫泊桑对愚昧众生的最大讽刺。

生活在社会的大染缸中,虽然我们无法彻底消除种种荒诞和愚昧,但可以选择保持自己的善良来向冷漠的社会传递丝丝温暖。能够对身外之事保持清醒的认知,以怜悯之心摘除自身偏见,才不会让自己在浊世中失去应有的颜色。

(摘自葶子《巴蒂斯特太太:用荒唐控诉社会风气,用悲剧诘问丑恶人性》)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始写送葬队伍的“奇怪”。人少、没有悲伤氛围、没有宗教仪式,这不合乎西方人习俗葬礼,既暗示当时的社会环境,也巧设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B.“于是畏畏缩缩、提心吊胆地往前移动,自惭形秽似地偷偷混到孩子中间”。孩童的天性是好玩。“移动”“混”等与孩童天真活泼的本性完全不同的细节描写充分显示了小姑娘害羞和胆小的心理。
C.音乐会丰塔内尔丈夫发奖牌招来嫉妒,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得故事又起波澜,丰塔内尔的厄运再次来临。
D.“浑身哆嗦得好像有一根弹簧弹动了她全身所有的神经”,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丰塔内尔受到侮辱后惊恐不安的神态,为她最终跳河充分蓄势。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我”看到猫、狗的情景,既写出“我”的百无聊赖,也衬托出街道的冷清,与接下来送葬队出现的气氛相吻合。
B.小说运用点面结合和夸张手法,写全城人对小丰塔内尔的鄙弃和歧视,这些自然给小姑娘幼小的心理造成巨大的伤害。
C.“他脸皮厚,带了新娘到处拜客,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厚脸皮”为贬词褒用,赞扬哈莫先生敢于同浑浊的社会风气和丑恶的人性作斗争的精神与勇气。
D.小说语言简约朴实,但内涵很丰富。在看似平常的叙事中,表达的作者复杂的情感,更彰显出深刻的批判现实的力量。
3.哈莫夫人被“无形的枷锁”所绞杀,小说中“枷锁”具体指哪些?
4.小说最后说“我没有后悔跟着灵车走了这一趟”,请结合文本分析这句话的作用。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乡下

[法国]莫泊桑

两所茅屋并排坐落在小山脚下。蒂瓦什、瓦兰两户庄稼人为了养活各自的一群孩子,终年辛苦劳作。两个母亲在这堆孩子里勉强可以认出哪些是自己的,两个父亲则常常要叫错三个名字才叫对自己的孩子。两家人都勉强靠着汤、土豆和新鲜空气活下去。吃饭的时候,孩子们坐在那张用了50年的木桌子前,每人面前的盆子里盛着土豆、白菜、洋葱煮的汤。星期日,汤里熬上块牛肉,对大家来说就跟吃酒席一样丰盛。

八月里的一天下午,有一辆轻便马车突然停在两所茅屋前面,一个年轻女人从车上跳下来,向孩子们跑过去,抓住两个最小的孩子中间的一个,蒂瓦什家的那一个,把他抱起来,亲热地吻他肮脏的脸蛋儿、沾满泥土的黄金色鬈发和为了躲开她讨厌的爱抚而不停挥动的小手。以后她每天都来,口袋里总是装着糖果和零钱。她叫亨利·德·于比埃尔太太。

一天早上,来了以后,她的丈夫跟她一起下车,径直走进了蒂瓦什家的茅屋。那个年轻女人用发抖的、断断续续的声音开始说:“我好心的人们,我想把你们的……你们的顶小的男孩……带走……”

那个乡下女人问:“您想带走我们的夏洛?不行,绝对不行。”

于是德·于比埃尔先生出来调停:

“我的妻子没有说清楚。我们想收养他,不过他以后会来看你们的。……我们也考虑到你们,我们要送给你们一笔终身年金,每月一百法郎。你们听明白了吗?”

那个农妇勃然大怒,站了起来:“你们是要我把夏洛卖给你们吗?啊!不行。这种要求根本就不应该对做母亲的提出来!啊!不行!那简直是太卑鄙了!……快给我出去,以后别让我再在这儿看见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夺走人家的孩子!”

德·于比埃尔太太朝外走着,忽然想起顶小的男孩一共有两个,于是她固执地问:“那另外一个小的不是你们的吧?”蒂瓦什大伯回答:“不是,是邻居的;你们愿意的话,可以到他们家去。”说完他就回到自己的屋里,从屋里传来了他的妻子气愤不平的声音。

瓦兰夫妇正在吃饭;饭桌上在他们两人中间放着一碟黄油,他们用刀子挑一点,十分节省地抹在面包片上,慢慢吃着。

德·于比埃尔先生又一次提出他的建议。两个乡下人摇头拒绝,但是知道每个月可以得到一百法郎以后,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使着眼色互相询问,决心已经有七八分动摇了。

德·于比埃尔太太急得浑身哆嗦,她跟他们谈起孩子的未来,他的幸福,以及他以后可能给他们的钱。那庄稼汉问:“这一千二百法郎的年金在公证人面前立字据吗?”德·于比埃尔先生回答:“当然,从明天就开始。”那乡下女人想了想,说:“每月一百法郎换咱们一个孩子太少了一点,再过几年这个孩子就可以干活儿了;我们要一百二十法郎。”

已经急得跺脚的德·于比埃尔太太立刻答应了。村长和另一位邻居也很乐意当证人。年轻女人欢天喜地,像从铺子里买到一样喜爱的小玩意儿似的,抱着啼哭的小娃娃走了。蒂瓦什夫妇立在门口,一声不响,也许有点懊悔不该拒绝吧。

从此,蒂瓦什夫妇和邻居闹翻了。蒂瓦什大婶大骂他们无耻,有时候她抱着夏洛,炫耀地说:“我没有钱,可我不卖我的孩子!”

一连好几年,她天天含沙射影地骂。到最后,蒂瓦什大婶竟然相信自己比当地任何人都高出一等。人们也以她为榜样,都说:“那条件可是非常吸引人的。蒂瓦什大婶真是个好母亲。”夏洛长到18岁了,他从小听惯了别人不断重复的话,也认为自己比同伴们都高出一等,因为他没被卖掉。

瓦兰夫妇靠着年金生活得很舒适,蒂瓦什夫妇无法平息的怒火就是从这一点来的,他们一直很贫困。

夏洛二十一岁那年,有一天早上来了一辆华丽马车停在两所茅屋门口,一位挂着金表链的年轻先生搀扶着一位贵妇人走进了瓦兰的茅屋,就像走进他自己家一样。

年轻人说:“你好,爸爸。你好,妈妈。”瓦兰夫妇惊讶地立起来。那乡下女人激动得连肥皂都掉在水里,她结结巴巴地说:“是你吗,我的孩子?是你吗,我的孩子?”老头儿全身哆嗦着,说:“你回来啦?”

他们相认后,做父母的一定要立刻领儿子出去见见当地的人。他们领他去见村长,见村长助理,见教堂神父,见小学教员。

夏洛站在自己的茅屋门口,望着他们走来走去。

晚上吃饭的时候,夏洛对两个老人说:“你们一定是傻瓜,才会让人家把瓦兰家的孩子带走。”母亲固执地回答:“我们不愿意出卖我们的孩子。”蒂瓦什老大爷生气地说:“你要责备我们把你留下吗?”年轻人粗暴地回答:“对,我要责备你们,你们简直是糊涂虫。像你们这样的父母,只会给孩子带来不幸。我要是离开你们,这也是你们自作自受。”

老妇人眼泪哗哗流到汤盆里,她低声哭着说:“累死累活把孩子们养大了,落这么个下场!”那小伙子冷酷地说:“与其像现在,还不如不生下来。我刚才看见那一个,肺都要气炸了。我对自己说:瞧,我本来应该是这个样子。”

两个老人垂头丧气,流着眼泪,却一声不响。他接着又说:“不行,想到这件事太痛苦了。我宁可到别的地方去谋生。”他打开门,一片说话声传进来,瓦兰一家正在庆祝孩子的归来。

于是夏洛跺了一下脚,朝他的父母转过身来,嚷道:“土包子!”

他消失在黑夜里。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两家人就餐场景的描写,突出他们的贫穷,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不满。
B.瓦兰夫妇将自己的亲生骨肉当做商品一样出售,说明他们对自己的孩子并没有爱。
C.瓦兰夫妇带着荣耀归来的儿子出去见当地有身份的人,感谢他们曾经帮助过自己。
D.蒂瓦什大婶对靠年金过得很舒适的瓦兰夫妇充满了愤怒,反映了她内心的不平衡。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情节曲折,出人意料。“卖”了孩子的瓦兰一家,过上了令人羡慕的生活,而坚持留下孩子的蒂瓦什夫妇却一直贫困,最后还“失去”了儿子。
B.小说行文缜密,注意铺排情节。例如,德·于比埃尔太太初见孩子们的反应,就为下文她提出收养一个孩子,并且开出优厚的条件埋下了伏笔。
C.小说善于运用对比来刻画人物心理。例如,原本相信自己比当地任何人都高出一等的蒂瓦什大婶,在小瓦兰回来之后,反而羡慕起邻居一家来。
D.小说的结尾寓意深刻,发人深思。“他消失在黑夜里”,消失的不仅仅是夏洛这个人,还有夏洛那颗为人子女的心、作为一个人正常的灵魂。
3.小说多次变化对同一人物的称谓,试举两例简析它们的作用。
4.作者想借在乡下的蒂瓦什、瓦兰两家人的经历表现怎样的主题?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归来

莫泊桑

大海用它短促而单调的海涛拍打着海岸。一朵朵被疾风吹送着的白云像鸟儿似的掠过一望无际的蔚蓝色的天空。坐落在这条向海边倾斜的小山沟的村子在太阳下面晒得暖烘烘的。

男的出海捕鱼去了,女的在屋前修补一张棕色大渔网的网眼。渔网挂在墙上,仿佛一面其大无比的蜘蛛网。园子门口,一个十四岁的小姑娘,坐在一把向后倾斜的草垫椅子上,背靠着栅栏,正在缝补穷苦人家那种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的衣服。另一个小姑娘,比她小一岁,摇摇晃晃地哄着怀里抱着的一个婴儿;婴儿还不会说话,没有表情,也不会做动作。两个男孩子,一个两岁,一个三岁,屁股坐在地上,面对着面,用他们还不灵巧的小手在挖泥,抓起沙土,你朝我脸上扔一把,我朝你脸上扔一把。

在园子门口补衣服的那个小姑娘突然喊道:

妈妈!

妈妈答道:

什么事啊?

他又来了。

从早晨起来她们就非常不安,因为有个男人在他们家四周转来转去。这是一个上了年纪的男子,样子像个穷苦人。她们送父亲上船的时候就看到过这个人坐在门对面的沟边上,当她们从海滨回来的时候,发现他还坐在那里,直瞪瞪地望着房子。

他好像有病,样子很穷困。坐在那里一个多钟点一动未动。后来他看出人家把他当做坏人,这才站起来,拖着两条腿走了。

但没有多久她们又看见他拖着缓慢无力的步子走回来了。他又坐下来,只不过这一次坐得稍微远一点,他坐在那里似乎专门为了窥探她们。

母亲和两个女儿都怕起来。特别是母亲最担心,因为她天生就是一个胆小的人,加上她的男人莱韦斯克要到天黑才能从海上回来。

她丈夫名叫莱韦斯克,她自己名叫马丹,人们就喊他们马丹·莱韦斯克。原因是这样的:她结过两次婚,第一个丈夫是个名叫马丹的水手,他每年夏天都要到纽芬兰岛上去捕鳕鱼。

结婚后两年中,她为他生了两个女儿;当载着她丈夫的那艘大海船,迪耶普的三栀船两姐妹号失踪时,她已经又怀着六个月的身孕了。

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得到这艘船的任何消息,船上的水手一个也没有回来。大家只好认定这艘船连人带货全都遇难了。

马丹大婶等了她男人十年,历尽艰辛,好不容易将两个孩子拉扯长大,由于她身体健壮,为人善良,后来当地的一个名叫莱韦斯克的渔民,有着一个男孩的鳏夫,向她求婚,她嫁给了他。三年中间,她又为他生了两个孩子。

天黑后莱韦斯克回来了。她们告诉他这件事。他肯定地说:

要么是个爱管闲事的人,要么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家伙。

九点光景,去买面包的马丹大婶的大女儿气急败坏地跑回来,神色紧张地叫道:

妈妈,那个人又来了!

你去对他讲,莱韦斯克,叫他不要再像这样窥视我们了,我被他搞得神魂不安。

他不慌不忙走出去,来到这个流浪汉身边。

他们交谈起来。

突然,那个陌生人起身和莱韦斯克一同向房子走来。

他们俩走进屋里,马丹大婶和孩子们跟在后面。这个流浪汉坐下,在众人的眼光下低着头吃起来。

莱韦斯克问他道:

您在这里有熟人吗?

很可能有。

他们都不再讲话了。他尽管很饿了,但吃得很慢,每吃一口面包后就喝上一口苹果酒。他的脸很憔悴,干瘪瘦削,满是皱纹,看上去是个饱经苦难的人。

莱韦斯克突然问他:

您叫什么名字?

他低着头回答说:

我叫马丹。

这个母亲浑身不由得一哆嗦,她跨上一步,好像要靠得更近一些看一看这个流浪汉似的,她张着嘴,垂着双手,一动不动地站在他的面前。没有人再说一句话。

他终于抬起了头。这个女人的眼睛和他的眼睛相遇后,两个人的眼睛都一下子停住不动了。他们的目光混合在一起,好像被摄住了似的。

她突然开口了,声音却变了样子,低低的,她颤抖地说:

是你吗,当家的?

他缓慢却清楚地回答说:

不错,是我。

莱韦斯克吃惊多于激动,结结巴巴地说:

是你吗,马丹?

那一个答得很简单:

不错,是我。

第二个丈夫问道:

那么你是从哪里来的呢?

第一个丈夫谈开了:

从非洲海岸来的。我们的船触礁沉没了,只有皮卡尔、瓦蒂内尔和我,我们三个人得救。后来我们被野人捉住,将我们一扣就是二十年。皮卡尔和瓦蒂内尔都死了。一个英国游客路过那里将我救出来,带到赛特,然后我就回来了。

马丹大婶用蓝布围裙蒙着脸,在低声抽抽噎噎地哭泣着。两个大女儿走到母亲身边来,不安地望着她们的父亲。

他吃完了。这一下他也发问了:

我们怎么办呢?

莱韦斯克想出一个主意:

到神甫那里去吧,他会帮我们做出决定的。

马丹站起来,朝他妻子走过去;她扑到他的怀里,呜呜咽咽地哭着说:

我的丈夫!你回来啦!马丹,我可怜的马丹,你回来啦!

她紧紧抱住他,过去种种回忆突然纷至沓来,掠过脑际,她回想起他们二十岁时的生活和最初的拥抱。

马丹也非常激动,吻着她的帽子。在壁炉里玩耍的两个小男孩听见他们的妈妈哭了,一齐跟着大喊大叫;马丹大婶第二个女儿抱着的那个婴儿也直着嗓子尖声尖气地啼哭起来,声音像走了调子的笛子。

莱韦斯克站在那里等候着。

走吧,他说,先去把事情办妥吧。

随后两个男人一起走出去了。

他们走过友谊咖啡馆门口时,莱韦斯克说:

我们去喝一杯,怎么样?

好啊,我赞成。马丹说。

他们走进来,在还没有上座的店堂里坐了下来。莱韦斯克叫道:

喂!希科,来两杯白兰地,要好的。你知道吗,马丹回来了,就是我女人原来的丈夫那个马丹,‘两姐妹’那条船上失踪的马丹。

小酒馆老板一只手拿着三只玻璃杯,一只手拿着一只长颈大肚小酒瓶,腆着大肚子走过来;他一身肥肉,满脸通红,脸色安详地问道:

啊!你回来啦,马丹?

马丹回答道:

我回来啦!

(有删减)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马丹、莱韦斯克、马丹大婶三人见了面内心都很矛盾、感慨,但却没有任何争吵打斗,可见人性的冷漠和世态的炎凉。
B.“这个母亲浑身不由得一哆嗦……她张着嘴,垂着双手,一动不动地站在他的面前”,从这句话看出马丹大婶很震惊。
C.“她紧紧抱住他……她回想起他们二十岁时的生活和最初的拥抱”,看出她完全不顾莱韦斯克的感受,并不爱莱韦斯克。
D.小说描写马丹一家的故事虽然悲惨却又温馨感人,这蕴含着作者对社会伦理道德和人性的反思,也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描绘了一幅温馨和谐的图画,暗示了马丹大婶一家幸福美好的生活。
B.“当她们从海滨回来的时候直瞪瞪地望着房子”,这句话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C.《归来》这篇小说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均有独到之处。
D.《归来》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空白,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3.鲁迅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你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马丹大婶的命运进行分析。
2022-07-21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家子

[法]莫泊桑

三十年来,没有什么能改变卡拉望先生的生活规律,因为除了升职和奖金,任何事件都与他无关。

这天,卡拉望回家时,晚饭已准备好,他拿起扫帚把,往天花板上捅了三下,通知他母亲下来吃饭。老太太九十岁了,卡拉望想到母亲的高寿就很激动,因为母亲高寿也是他长寿的预兆。可是左等右等,不见老太太下来,卡拉望让女儿玛丽去叫奶奶。

门开了,只有女儿一个人回来:“奶奶倒在地上了。”

卡拉望猛地站起来,楼梯上响起他沉重而急促的脚步声。老太太趴在屋子中间,翻过身来,只见她两眼紧闭,牙关紧咬,干瘦的身躯已经发硬。卡拉望跪在她身边,一边呜咽一边喊:“妈妈呀,我可怜的妈妈呀!”卡拉望太太端详了一会儿,肯定地说:“得啦,她又晕过去了,没什么大事,不过是耽误咱们一顿饭罢了。”

他们把老太太抬到床上,给她揉搓身子,费了半天劲,也不见她苏醒。随后赶来的舍奈医生给老太太量了脉搏,听了心脏,然后宣布:“人不行了。”卡拉望扑在母亲身上,伤心痛哭,眼泪像水滴似的洒在死者的脸上。卡拉望太太也适可而止地哭嚎了几声。

在卡拉望太太的挽留下,舍奈医生留下来吃了晚餐。里昂风味的牛肚散发着洋葱的香味,卡拉望太太也决定尝一点。卡拉望喝了好几杯酒,他那被打击和悲伤搅乱了的头脑,已经变得轻飘飘的。医生喝起酒来更像个无底洞,临走时他抓住卡拉望的胳膊说:“出去走走,新鲜空气对您有好处。”对方听从了劝告,两人臂挽着臂,在星光下向塞纳河走去。

河水迎面送来清风,对面堤岸上漂浮着淡淡的白雾。卡拉望戛然止步,河流的气息将他内心深处的记忆搅动起来。他蓦地又看见母亲,在他童年的时候,在流经园子的小溪边洗一大堆衣裳。悲情哀思重又袭上心头,他扒着医生的肩膀,肥胖的身躯随着哭声哆嗦着:“妈妈,我可怜的妈妈呀!……”但是,他那个醉醺醺的同伴,被他猛然发作的哀伤弄得很不耐烦,借口给人看病,撇下他走了。

卡拉望哭了很久,眼泪哭干了,也可以说痛苦全流走了,他感到一种轻松。月亮升起了,高大的白杨树泛着银光,河面仿佛铺满了珍珠。空气和煦,微风馥郁,大地进入温柔的梦乡。卡拉望深深地呼吸着,一股清新宁静的感觉,似乎也随之渗透他的全身。

等他回到家的时候,妻子身穿睡衣等着他:“你妈立过遗嘱吗?”

他迟迟疑疑地说:“我……我看没有……大概没有,她没有立过。”

卡拉望太太盯着丈夫的脸,愤愤不平:“真不像话!我们辛辛苦苦服侍她,供她住,供她吃!我是白辛苦、白忙活了!真卑鄙!啊!真卑鄙!”

卡拉望心烦意乱。

她数落了半天,渐渐平静了下来:“明天上午应该通知你妹妹了。”

他一下子蹦了起来:“我居然没有想到,天一亮我就去发电报。”

“不,10点至11点之间再发;在你妹妹到来以前,咱们得有时间把要做的事情安排好。”

卡拉望太太忽然又变得烦恼起来:“你妈已经把她的座钟给你了,对不对?”

他想了一会儿,说:“是的,她确实说过,‘如果你待我好,这个座钟将来就归你了。’”

卡拉望太太吃了定心九,愁眉顿时舒展了,说:“既然说过,就应该拿过来;等你妹妹来了,她就不让我们拿了。”

他有些迟疑,说:“你真的这样想吗?……”

她生气了:“当然!只要神不知鬼不觉搬到这儿来,就是我们的了。她屋里的那个大理石面的五斗拒也一样。有一天她脾气好的时候答应过给我。”

他就这样被说服了,于是两人悄悄上楼,小心翼翼地推开门;老太太在那里直挺挺地躺着,佣人罗萨丽躺在扶手椅上早睡着了。

卡拉望捧起座钟。“给我,”他的妻子说,“你搬五斗柜的大理石面。”他遵照吩咐,气喘吁吁,费了好大的劲才把大理石面扛到肩上。

夫妇二人往外走,卡拉望抖着腿,提心吊胆地下楼梯;他妻子倒退着走,一手拿着蜡烛给他照亮,一手抱着座钟。

到了自己的屋里,她松了一大口气。“最难的办完了,”她说,“再去搬剩下的。”

他们把五斗柜抽屉里老太大的衣裳取出来,放进一个松木箱里,接着先把抽屉都搬下去,然后又一人抬一头把拒体搬下去。他们花了很长时间琢磨五斗柜的摆放位置,最后决定放在卧室里。五斗柜刚摆好,卡拉望太太就把她的衣物放了进去。座钟放在饭厅的壁炉台上,两口子又仔细检查了一下布置的效果,他们感到满意极了。

卡拉望睁开眼时,天已经大亮了。等他办完相关手续,已是晚上八点钟光景。卡拉望上楼来看母亲,已经很平静了,他看惯了那具尸体。

吃晚饭时,没有灯油了,于是玛丽上楼去拿蜡烛。

突然,玛丽急急忙忙地跑下楼,脸色煞白:“爸爸,奶奶在穿衣裳!”

卡拉望一下子蹦了起来,疯了似的奔向楼梯,大惊失色的妻子紧随其后。屋子中间一个高瘦的人影在走动,是老太太。她从昏睡中醒来,见五斗柜不翼而飞,有些迷惑,后来在木箱里找到了她的衣裳。儿子和儿媳进来的时候,她穿好了衣裳,正准备下楼。

卡拉望冲过去,抓住她的手,拥吻她,热泪盈眶;他妻子在他背后虚情假意地连声说着:“太好啦,真是太好啦!”

但是老太太的脸绷得像一座雕像,目光冰冷冷:“晚饭好了吗?”他已经昏了头,结结巴巴地说:“早好了,妈,我们正等你吃饭呢。”他殷勤地挽住她的胳膊。卡拉望太太端起蜡烛,像夜间替扛大理石柜面的丈夫照路一样,一级一级地倒退着引路。

到了二楼,她差点跟正在上楼的人撞个满怀。原来是卡拉望的妹妹到了,布罗太太见此情景,吓得目瞪口呆,她丈夫却没有大惊小怪,只是低声说:“咦,怎么回事?活过来啦!”

卡拉望打个圆场说:“老太太有点不舒服;不过现在好了,完全好了。是不是,妈妈?”

老太太一边继续往前走,一边回答:“一下子昏过去了。不过你们做的事我都知道。”她说话的声音那么微弱,就像是从遥远的地方传来似的。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卡拉望对母亲的高寿感到激动,一方面是因为他深爱母亲,另一方面因为母亲的长寿对他来说是个好预兆。
B.面对变故,卡拉望太太“适可而止地哭嚎”和“决定尝一点”牛肚的举动,表现出了她冷静与理性的一面。
C.舍奈医生真诚善良、乐于助人,他替卡拉望着想,建议他出去走走,虽然已有醉意,但依然不忘给人看病。
D.卡拉望太太嘱咐10点至11点间发电报这一情节,既刻画了她的形象,也和后文布罗太太的到来形成照应。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围绕老太太的昏厥展开,讲述了卡拉望家一天两夜的故事,在情节发展中铺叙了一家人的心理变化过程。
B.小说画线部分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营造了温馨宁静的氛围,烘托了卡拉望在痛哭之后轻松平静的心情。
C.小说中物具的安排富有匠心,如布设“座钟”“大理石面的五斗柜”来写出卡拉望夫妇二人争夺遗产的丑态。
D.小说以“一家子”为标题,打破了读者对一家人相亲相爱、美满幸福的情感期待,看似寻常,却饱含讽刺意味。
3.小说以老太太“死而复苏”为结局,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4.关于小说创作,莫泊桑曾说,“莫做珍奇辞藻的收集者”“避免一切复杂的解释和一切关于动机的议论,限于使人物和事件在我们眼前通过。”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2022-01-30更新 | 19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个朋友

[法]莫泊桑

巴黎陷入重围,忍饥挨饿,痛苦呻吟。屋顶上的麻雀显著地稀少了,连阴沟里的老鼠也数量骤减。莫里索先生,职业是钟表匠,因为时局变化成了家居兵。一月里的一个早晨,天气晴朗,他两手揣在制服的裤袋里,肚子空空,在环城林荫大道上溜达。他突然在一个同样身穿军服的人面前站住,因为他认出对方是他的一个朋友。那是索瓦热先生,他在洛莱特圣母院街开服饰用品店,也是个钓鱼迷。

他们常常手执钓鱼竿,两只脚在水面上摇晃着,并排坐在那里度过半天的时光。他们就这样互相产生了友情。即使一言不发,他们也能彼此心领神会,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爱好和一样的情怀。

春天,上午十点钟左右,恢复了青春活力的阳光,在静静的河面上蒸起一层薄雾,顺水漂移;也在两个痴迷的垂钓者的背上洒下新季节的一股甜美的暖意。偶尔,莫里索会对身旁的伙伴说:“嘿!多舒服啊!”索瓦热先生会回答,“真是再舒服不过了。”

秋天,白日将尽的时候,在夕阳照射下天空如血,猩红的云彩倒映在河面上,整个河流变成了紫红色,天际仿佛燃起了大火,两个朋友被笼罩在火一样的红光里,预感到冬天将至而瑟瑟发抖的枯黄的树木也披上了金装。索瓦热先生微笑着看看莫里索,慨叹道:“多美的景致啊!”而心旷神怡的莫里索,眼睛不离浮子,回答道:“比林荫大道美多了,嗯?”在这样迥然不同的情况下不期而遇,他们都十分激动地用力握了握手,然后他们心事重重、闷闷不乐地并肩走着。莫里索接着说:“还记得钓鱼吗?回想起来多么有趣呀!”

索瓦热问:“咱们什么时候再去?”

莫里索停下来,说:“咱们现在就去。”没多久,他们就越过前哨阵地,来到几小块葡萄园边上。下面就是塞纳河。

索瓦热先生指着河对面那些山岗,低声说:“普鲁士人就在那上头。”面对荒无人烟的原野,一阵莫名的恐惧令他们毛骨悚然。

莫里索结结巴巴地说:“喂!万一碰上他们呢?”

尽管情况险恶,索瓦热先生依然以巴黎人特有的幽默口吻回答:“咱们就请他们吃一顿生煎鱼。”

但是周围是那么寂静,是否还冒险穿越田野,他们被吓得犹豫不决了。

最后,索瓦热先生还是下了决心。他们弯着腰,利用葡萄藤作掩护,睁大眼睛,竖直耳朵,从一片葡萄园里爬了下去。

莫里索把脸紧贴地面,当确定只有他们后,于是放下心来,开始钓鱼。

他们小心翼翼地把一个个银光闪闪、活蹦乱跳的鱼放到一个织得很密的网兜里,内心喜滋滋的;这种喜悦,是一个人被剥夺了某种心爱的乐趣,时隔很久又失而复得的时候,才能感受到的。

突然震耳欲聋的一声巨响,仿佛是从地下传来一样,大地都应声发抖。那是大炮又轰鸣起来了。

莫里索正在紧张地望着他的一次又一次往下沉的浮子;突然,这个性情平和的人,对这些如疯子般热衷于战争的人怒从中来,低声抱怨道:“一定是傻瓜才会这样自相残杀。”

索瓦热先生接着他的话说:“连畜生也不如。”

但是他们突然被吓得打了个寒战,因为他们真切地感觉到有人在他们身后走动。他们回过头去一看,只见四个全副武装的彪形大汉,手中端着枪指着他们的面颊。

两根钓鱼竿从他们手中滑落,掉进河里。

几秒钟的工夫,他们就被抓起来,绑起来,带走,然后扔进一只小船里,划到对面的岛上。

一个满脸胡须的巨人似的家伙,用一口纯正的法语说:“我认为,你们两个是间谋,是派来侦察我的。你们假装钓鱼,是为了更好地掩盖你们的企图。你们是从他们的前哨阵地过来的,肯定知道回去用的口令。把口令告诉我,我就饶了你们。”

两个朋友脸色煞白,并排站在那里,紧张得两手微微颤抖,但他们一句话也没说。

那军官接着说;“谁也不会知道的。说出来,你们就可以平平安安地回去了。可是如果你们拒绝交出来,那就是死,而且马上就死。由你们选吧。”

他们一动不动,一声不吭。

普鲁士军官依然平心静气,伸手向河那边指了指,说:“你们想想看,再过五分钟你们就要淹死在这条河里了。再过五分钟!你们想必都有亲人吧?”

两个钓鱼人始终站在那里,沉默不语。

那军官又说:“我再给你们一分钟,多一秒都不给。”

然后,他猛地站起来,走到两个法国人跟前,抓住莫里索的胳膊,把他拉到一边,低声对他说:“快说,口令是什么?你的伙伴绝对不会知道的;我就假装心软了。”

莫里索先生没有回答。

普鲁士人于是又把索瓦热先生拉到一边,向他提出同样的问题。

索瓦热先生没有回答。

他们又并排站在一起了。

那军官开始发令。士兵们举起武器。

莫里索先生说:“再见了,索瓦热先生。”

索瓦热先生回答:“再见了,莫里索先生。”

他们握了握手。

那军官喊了声:“开枪!”

十二支枪同时响起。

索瓦热先生脸朝下,一头栽倒。比较高大的莫里索晃了几晃,身子打了个半旋,仰面倒在他伙伴的身上。他们被打穿的制服的前胸涌出一股股鲜血。

一八八三年二月五日

(有删改)


【注】①指普法战争(1870一1871)期间,普鲁士军队围困巴黎。②家居兵:普法战争期间巴黎的国民自卫军,因不执行任务时住在家里,故有此俗称。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宏大的背景中叙述了一波三折的故事,在简洁的语言中塑造人物形象,在典型的细节中表现人物心理,震撼了读者的心灵,引起读者的共鸣。
B.在战争中,作为钟表匠和服饰店老板的普通市民,因时局变化而成了家居兵,显示出战争的残酷,突出了反战、反侵略的主题。
C.小说中插叙了战争发生之前的两次垂钓生活,恬静美好的环境,让人感到轻松愉悦,与下文钓鱼的环境形成巨大的反差。
D.“钓鱼”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在隆隆的大炮轰鸣声和硝烟弥漫的战场中垂钓,又可以表现出两个人对和平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2.小说善于表现人物细腻的心理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两个朋友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3.文学之所以能够引人入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它对人性的深入探究与挖掘。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人的本性的赞美和歌颂。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小说中的人性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两个朋友

[法]莫泊桑

巴黎被普鲁士军队包围,古老的城市已经奄奄一息。鸟雀、老鼠全无了踪迹。

一天早上,肚内空空的钟表修理师莫利梭先生在大街上闲逛,遇到了针线杂货店老板索瓦日先生。他们因为钓鱼而相熟。

战前,每逢周日,两人时常肩并肩坐着,手握钓竿,双脚悬在水面上,消磨上半天的功夫,天高气爽时,余晖洒落大地,落日将天空浸染得一片血红,水中荡漾着绯霞美景,染红了河身,地平线上仿佛烈火一团在燃烧,两个朋友的脸儿也红得像火一样,那些在寒风里微动的黄叶似乎镀了金,此时此刻,索瓦日会笑着说:“多好的景致!”莫利梭的回答是:“比林荫大道的景致更美。”

他们进了一家酒馆。出来的时候,都很有了醉意。天气是暖的,和风拂面,吹得两人脸直发痒。

那位被暖气陶醉了的索瓦日先生停住脚步:“到哪去?”

“哪儿?”

“钓鱼啊!”

“可到什么地方去钓鱼呢?”

“老地方,那个沙洲。我们法国兵的前哨设在哥隆白村附近。我认识杜木兰团长,有他帮忙过去还不是小菜一碟。”

莫利梭高兴得直哆嗦:“好。算我一个。”于是他们分了手,各自回家取他们的渔具。

一小时以后,他们到了那位团长办公的别墅里。随后,他们带着一张通行证穿过了前哨,穿过了那个荒芜了的哥隆白村,就到了塞纳河的小葡萄园的边上。

对面的阿让德衣镇一片死寂,宛如坟墓。麦芽山和沙诺山的高峰俯临四周的一切。索瓦日指着那些山顶低声慢气地说:“普鲁士人就在那上面!”

他们弯着腰,张着眼睛,倒着耳朵,在地上爬着走,利用一些矮树掩护自己,然后举足狂奔来到河岸,隐身在干枯的芦苇丛中。四下里毫无响动,他们放下心来,动手钓鱼。

在他们对面是荒凉的马郎德洲,从前在洲上开饭馆的那所小房子现在关闭了,仿佛已多年无人问津。

索瓦日钓到第一条鲈鱼,随后他们时不时地举起钓竿。他们郑重地把这些鱼放在一个浸在水里的网袋里。一阵甜美的快乐透过他们的心,世上人每逢找到了一件久已被人剥夺的嗜好,这种快乐就抓住了他们。

晴朗的日光,在他们的背上洒下了它的暖气。他们不去思虑什么了,不知道世上其他的事了,他们只知道钓鱼。

瓦雷良山的炮声突然响起来了。

索瓦日耸着双肩说:“他们这会儿又动手了。”

莫利梭正闷闷地盯着他钓丝上的浮子不住地往下沉,忽然这个性子温和的人发起火来,愤愤地说:“像这样自相残杀,真是太蠢了。”

索瓦日回答道:“真是禽兽不如。”

接着他们开始讨论起来,讨论战争的大问题。炮火摧毁了好些法国房子,捣毁了好些生活,压碎了好些生命,结束了许多梦想、快乐、幸福。

然而,他们都张皇地吃了一惊,明显地觉得他们后面有人走动。转过眼来一望,四个黑洞洞的枪口正瞄着他们的脸。

他们被绑好,抬走,扔进一只小船里,最后渡到了对面的那个沙洲上。

在那所他们以为已无人理睬的房子后面,站着二十来个士兵。

一个小兵在军官的脚跟前,放下了那只由他小心翼翼地带回来的满是鲜鱼的网袋。那个普鲁士军官微笑着:“喂,先生们,我想你们两个是被派来侦查的奸细。你们以钓鱼为掩护,不过真倒霉,你们落入了我的手中,等待你们的将是被枪毙的命运。不过你们既然从前哨走得出来,自然知道回去的口令,我们做个交易吧,一个口令,两条性命。”

两个朋友靠在一起,呆立着,面无人色,四只手神经质地颤抖着,他们一言不发。

那军官接着说:“谁也不会知道这件事,你们可以平安地走回去。倘若你们不答应,那就非死不可,并且是立刻就死。你们,选择吧。”

他们仍然一动不动,依然一言不发。

瓦雷良山的炮声一直轰鸣不止。

两个钓鱼的人依然站着没有说话。那个普鲁士军官发了命令。随后来了12个兵士,站在相距二十来步远的地方。

军官接着说:“给你们一分钟时间考虑,就一分钟。”

随后,他突然站起来,伸出胳膊挽着莫利梭,把他引到了远一点的地方,压低嗓门说:“快点,那个口令呢?你那个伙伴什么也不会知道的,我可以装作不忍心的样子。”

莫利梭一个字也没回答。

那普鲁士人随后又引开了索瓦日,并且对他提出了同样的问题。

索瓦日也没有说话。

两个朋友再次肩并肩紧靠在了一起,依然没有开口。

军官发了命令,兵士们举枪瞄准。

这时候,莫利梭的眼光偶然落在那只盛满了鲈鱼的网袋上面,那东西依然放在野草里,离他不过几步。

一道日光使得那一堆还能够跳动的鱼闪出反光。于是一阵悲伤教他心酸了,尽管极力镇定自己,眼眶里却已满是眼泪。

他结结巴巴地说:“永别了,索瓦日先生。”

索瓦日回答道:“永别了,莫利梭先生。”

他们互相握过了手,不可抑制地浑身发抖了。

军官喊道:“放!”

十二支枪合为一声响了。

他们的尸体被绑上石头,扔进了河里。河水飞溅,翻腾,荡开的涟漪向两岸扩去,接着,复归平静。一缕鲜红的血丝从水底升起。

瓦雷良山的炮声一直轰鸣着。

那位神色始终泰然的军官忽然望见了野草里那只盛满了鲈鱼的网袋,他笑了,喊道:“威廉,来!趁这些鱼还活着,赶快给我炸一炸,味道一定很鲜。”

(节选自《莫泊桑短篇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莫利梭听说可以去老地方钓鱼时既高兴又害怕,高兴的是可以解决饥饿问题,害怕的是前往的地方是封锁区,十分危险。
B.“炮火摧毁了好些法国房子,捣毁了好些生活,压碎了好些生命,结束了许多梦想、快乐、幸福”,作者借两人对战争的讨论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的看法与态度。
C.“河水飞溅,翻腾,荡开的涟漪向两岸扩去,接着,复归平静。”两条生命转眼之间的消失,令人深感生命在战争面前多么微不足道,以此揭露战争的残酷。
D.这篇小说通过写两个法国平民相约钓鱼、一同钓鱼、钓鱼被杀的故事,揭露了普法战争给法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伤害。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并不着力战争场面的描写,只有三次“瓦雷良山的炮声”算是对战争的正面描写,以莫利梭和索瓦日的视角,借助听觉,来烘托出战争的紧张气氛。
B.“晴朗的日光,在他们的背上洒下了它的暖气。”通过环境描写,烘托出两人钓鱼时的愉快心情,以及放松了警惕,为下文被发现做铺垫。
C.小说精心设计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心理,譬如两次写到普鲁士军官的“笑”,都集中展现了军官的冷酷无情。
D.“两个朋友再次肩并肩紧靠在了一起,依然没有开口。”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两人并肩面对死亡、不离不弃的情谊。
3.小说第三段写了战前秋日垂钓一事,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4.以小见大是文学作品中常运用的表现手法,即通过“小事件””“小人物”“小事物”等来反映大主题。请结合本文具体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