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莫泊桑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瞎子

法·莫泊桑

看到初升的太阳我们何以会感到如此欣喜?那普照大地的阳光何以会让我们如此幸福?天空是蔚蓝的,田野是碧绿的,房舍是洁白的。我们愉悦的双眼畅饮这些鲜艳的色彩,又把它们化为我们心灵的欢乐。于是我们萌生出强烈的欲望,想尽情地舞蹈、奔跑、歌唱,体味精神上的轻松愉快、内心的博大的爱,我们简直想拥抱着太阳吻它一下。

但是门洞底下那些生活在永恒黑暗里的瞎子,却对这一切无动于衷。他们置身于新的快乐之中,但莫名其妙,所以总是静静地待在那里,只不时地吆喝着他们那老想撒撒欢的狗,叫它们安分点儿。

白天过去了,他们就搀着小弟弟或小妹妹的胳膊回家。如果那孩子说:“今天的天气真好啊!”瞎子会回答:“我觉出来了,今天天气好,因为鲁鲁不肯老实待着了嘛。”我认识一个瞎子,他受尽磨难的生活是那么残酷,一般人根本无法想像。

他是乡下人,一个诺曼底农场主的儿子。父母在世的时候,好歹总算有人照看他,他痛苦的只是他那可怕的残疾。可是自从两老去世,悲惨的人生就开始了。有个姐姐收留了他,农场里的人都把他当作靠他们吃饭的穷鬼,每顿饭都怪他吃得太多,叫他懒汉、饭桶。他姐夫霸占了他那份遗产,却连汤也舍不得给他多喝一口,只给他不至于饿死的那么一点。他面如土色,两只灰白的大眼睛就像两块糊信封用的小面团。他遭到辱骂时总是毫无反应,他是那么能够隐忍,别人甚至无法知道他是否感觉到挨了骂。再说,他也从来没有尝到过疼爱的滋味,母亲不喜欢他,对他总是有点儿凶巴巴的。因为在农村,没有用就等于有害,母鸡会把它们中间有残疾的啄死。必要时,乡下人也完全会这样干。

喝完汤,夏天他就到大门口去坐着,冬天他就待在壁炉边,直到天黑,不再动弹。他手不动,脚也不挪。只有他的眼皮,受某种神经性的疼痛的骚扰,会偶尔垂下来盖住两个灰白的眼珠。他是不是有智力,有思想?是不是对自己的生活有清楚的意识?谁也没有想过这些问题。

一些年以来,情况就是这样。可是,由于他什么事也不能做,再加上他对什么都无动于衷,久而久之惹恼了他的亲戚们,就这样他成了受气包,成了任人戏弄的小丑,成了他周围那些大老粗发泄他们天生的兽性和野蛮的乐趣的牺牲品。

他双目失明让人想到的残忍的恶作剧,都被想象出来了。为了让他为所吃的东西付出代价,他的几顿饭成了邻居们开心而这残疾人受罪的时刻。

附近几户农民也都来参加这种消遣。他们一户传一户,这个农场的厨房里每天都挤得满满的。有时他们把一只猫或者一只狗放在饭桌上,他喝汤的盘子前面。那动物凭它的本能嗅出这是个残疾人,便慢慢地走过去,不声不响地吃起来,有滋有味地舔起来。万一咂舌时发出一点响声,引起那可怜虫的注意,它就会小心地走开,躲避他朝它的脸胡乱抡来的汤匙。

这时候,挤在墙边的观众就开怀大笑,你推我搡,还连连跺脚。而他呢,总是一声不吭,又用右手吃起来,同时把左手伸到前面护着他的汤盘。

有时候他们会弄些瓶塞子、木头、树叶甚至垃圾让他嚼,他也分辨不出来。

后来,人们连玩笑也开腻了。他姐夫因为老这样养着他,气急败坏,就打他,不停地扇他耳光。看他躲躲闪闪甚至还想举手还击时那瞎费力气的样子,真是好笑。从此又有了新的玩法:扇耳光。那些农工、杂工、女佣,高兴起来就给他一巴掌,打得他眼皮直眨。他不知该往哪儿躲,只好不停地伸出两只胳膊,防着有人接近。

最后,人们又逼他去要饭。赶集的日子,他被带到大路边,听见脚步声或者车轮声,他就伸出帽子,结结巴巴地叫喊:“求求您,行个好吧。”

可是乡下人是不喜欢乱花钱的,要了几个星期,他一个苏也没带回来。

对他的憎恶简直到了既强烈又残酷的程度。请看他是怎么死的。

有一年冬天,地面被积雪覆盖,天寒地冻,可是他姐夫还是一大早就把他带到很远很远的一条大路上乞讨。他把他一整天都撂在那里,到了晚上,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没有找到他。然后他又说:“算了吧!用不着担心,一定是有人见他冷把他带走了。没错!丢不了,明天早上他准会回来喝汤的。”

可是第二天,他并没有回来。

原来瞎子等了又等,等了好几个钟头,冷得实在受不住,感到自己快要冻死了,就开始往回走。路埋在大雪下面,何况他也看不见,只能连蒙带撞地瞎走,掉在沟里又爬起来,始终一声不吭,想找到一个人家。

不过刺骨的严寒冻得他渐渐麻木了,两条腿软得再也支持不住他的身体了。他在莽莽原野中坐下,他再也没有站起来。

鹅毛大雪不停地下着,盖在他身上。他僵硬的身体在越积越高的雪下消失了,没有一点儿痕迹标明尸体所在的地点。

他家里的人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故作姿态地到处打听他的消息,到处找他,他们甚至还哭了几声。

那年的冬天十分寒冷,解冻也很迟。一个星期日,乡里人去教堂望弥撒,发现一大群乌鸦在平原上不停地盘旋,然后像一阵黑色的雨点一般扎堆儿扑向同一个地方,一会儿飞走,一会儿又飞回。

接下去的一个星期,这些不祥的鸟儿还在那里。天空像飘着一片乌云,似乎天涯海角的乌鸦都聚集到这里来了。它们连声大叫着落在银光闪烁的雪地上,在上面布下古怪的斑点。它们在一个劲地搜寻什么。

一个小伙子走过去看看它们究竟在干什么,这才发现瞎子的尸体,已经支离破碎,被吃掉一半了。他那双无光的眼睛已经没有了,让贪婪的长喙啄走了。

现在我每逢阳光灿烂的日子感到心情愉悦的时候,脑海里就不禁浮现出这段凄惨的记忆,不无伤感地想到这个瞎子:他在人世上是那么运乖命苦,他的惨死在所有认识他的人看来反倒是一种解脱。

(节选自《莫泊桑短篇小说》)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瞎子”在没有亲情、没有温暖的世界里麻木地生存着,成了社会的多余人,因此死是必然的,而且他的死在所有认识他的人看来是一件好事。
B.当“瞎子”失踪后,他家里的人假装打听其消息,“甚至还哭了儿声”,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这些人冷酷、虚伪、狠毒的嘴脸。
C.因为乌鸦最先发现瞎子已经死了,乌鸦在人们心中是不祥的,这也是人们讨厌瞎子的原因。
D.从“瞎子”的悲惨遭遇可看出人类对待弱势群体时所表现出的丑陋的一面。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渲染了一种欢快、愉悦的气氛,与下文瞎子的命运形成鲜明的对比。
B.小说中瞎子在大雪里冻死这一情节,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折射了人间的冷漠。
C.本文通过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刻画了瞎子这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形象。
D.在对瞎子的描绘上,莫泊桑追求色彩浓重的形象、表情夸张的面目与难以置信的遭遇。
3.有人认为这篇文章在刻画人物的手法上和《祝福》有异曲同工之妙,你认为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莫泊桑在小说《白与蓝》中写道:“我想到了可怜而渺小的人类,想到了多如尘埃的生命,那么细小,那么痛苦……他们如此疯狂,如此虚荣,如此喜欢争吵,他们互相残杀,而且只有几天好活。……这是怎么一回事?”请结合文本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绳子

莫泊桑

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十分拥挤。只见牛的犄角,富裕农民的长毛绒高帽,农妇们的头巾在集市上攒动。尖厉刺耳的嘈杂声嗡嗡一片,持续不断。不时还可听到一声从乡下人结实的胸脯里发出的开怀大笑,或者系在墙边的母牛的一声长鸣。整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酸臭气。

奥什科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什科纳大爷认为凡是有用的东西都该捡起来,以作他用。他弯下身去,因为患风湿病而十分吃力。他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马具商马朗丹在自家门口瞅着他。他们过去为了一个笼头曾有过纠葛,至今互不理睬。现在奥什科纳大爷在粪土里捡绳头,被自己的冤家对头看见了,他颇感丢脸,于是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又装模作样在地上寻找什么东西,但没有找到,便向市场走去,脑袋向前冲着,身子因风湿病而像弓一样弯着。

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差役拉开嗓门背起来:“戈德维尔的居民以及所有赶集的乡亲们,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乌勒布雷克大爷家。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特此通告。”

于是大家就这件事议论开来。突然宪兵大队长出现在店堂门口:“布雷奥戴村奥什科纳大爷在这儿吗?”

坐在餐桌尽头的奥什科纳大爷回答说:“在。”

“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乡长有话要对您说。”

这位农民既感到诧异又觉得不安。他一口喝完了杯里的酒,起身上路,他每当休息之后,起步特别困难,所以身子比早晨弓得更加厉害了。

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奥什科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天早上在勃兹维尔大路上捡到了乌勒布雷克大爷遗失的皮夹子。”

这位乡下人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瞅着乡长,自己也不知为什么,已经被这种对他的怀疑吓呆。

“我,我,我捡到了那只皮夹子?”

“是的,是您亲自捡到的。”

“我以名誉担保,我连皮夹子的影子也没见过。”

“有人看见您啦。”

“有人看见我啦?谁看见的?”

“马朗丹先生,马具商。”

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啊!他看见啦,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乡长先生,您瞧!”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

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奥什科纳大爷,马朗丹先生是个值得信赖的人,我不会相信他把这根绳子错当成了皮夹子。”

他和马朗丹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根据奥什科纳大爷的请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抄着。

这位老农气呼呼地举起手来,向身边吐了一口唾沫,表示以名誉起誓,再次说:“老天有眼,这可是千真万确。我再说一遍,这件事,我可以用我的良心和生命担保。”

乡长又说:“您捡起皮夹子之后,甚至还在地上找了很久,看看是否有票子从皮夹子里漏了出来。”

老人又气又怕,连话都说不上来了。

“竟然说得出!……竟然说得出……这种假话来糟蹋老实人!竟然说得出!……”他抗议也是白费,别人不相信他。

消息已经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

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不停地讲他的遭遇……但是没有一个人相信他。

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维尔村的农民布列东大爷的长工马利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乌勒布雷克大爷。

奥什科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他胜利了。“要知道,使我伤心的是,”他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而是污蔑。由于污蔑而遭众人非难,这种事是再损人不过的了。”

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向过路的人讲,在酒馆里向喝酒的人讲,星期天在教堂门口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

下一个星期二,他需要解释清楚他的事情,特地到戈德维尔来赶集。他朝克里格多村的一位庄稼汉走过去。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心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转身就走。

奥什科纳大爷目瞪口呆。为什么人家叫他“老滑头”呢?蒙迪维利埃村的一位马贩子对他大声说:“老爹,别说了。有个人捡着了,又有个人送还了。俗话说,没人见,没人晓,骗你你也不知道。”

奥什科纳气得连话也说不上来。他想抗议,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在一片嘲笑声中他走了。他眼看着消瘦下去。现在,爱开玩笑的人为了逗乐而请他讲绳子的故事,就像人家请打过仗的士兵讲他亲身经历的战斗故事一样,他那鼓到顶点的士气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垮了下来。

将近年底的时候,他卧病不起。弥留之际,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一根细绳……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

(选自《莫泊桑短篇小说选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奥什科纳捡起路上的绳子藏入裤子口袋后,又装模作样在地上寻找东西,是因被对头看见让他觉得颇为丢脸,也为后文马朗丹告发他埋下伏笔。
B.在乡政府里对簿公堂时,马朗丹列举证据咬定他亲眼看见奥什科纳捡了钱包,虽然没有从奥什科纳身上搜出钱包,但奥什科纳依然无法自证清白。
C.当真相大白后,奥什科纳如释重负,到处游说,宣告自己的清白,但周围的人并不相信,反而继续怀疑嘲弄他,这让奥什科纳无比伤心和憋屈。
D.小说讲述了一件因为绳子引发的冤案,奥什科纳背上贪利说谎的名声,最终卧病在床,抑郁而终,主要展现了作为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性格悲剧。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详尽描绘拥挤、喧嚣、脏乱的集市环境,为绳子故事的发生提供了典型的社会背景,直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本文人物对话贴合人物形象,比如奥什科纳在证明清白时反复说“以名誉起誓”,表现了他老实真诚、不善言辞的特点。
C.本文通过富有特征的动作、神态来展现人物心理,比如“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形象地表现了乡民的嘲弄心理。
D.本文通过叙写一个农民因捡拾绳子而被诬陷的不幸遭遇,揭示旧社会荒唐的道德偏见,从平常现象中思考生活本质。
3.小说以“绳子”为题,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4.本文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请简要概括情节,并分析这样安排情节的效果。
2024-02-03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州2023-2024学年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高二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

莫泊桑

木栅栏门打开了。一个四十岁上下看上去却大概有六十岁的男子走进来。他满脸皱纹,腰弯背驼。一个农妇也从屋子里出来。她穿着塞满麦秸的木鞋。她头上那顶白色软帽已经发黄,盖着紧贴在头顶的几根稀稀拉拉的头发。

那男的问:他怎么样啦?

女的回答:神父先生说他完了,过不了今天晚上。

他们穿过厨房,走进卧室。那卧室又低矮又昏暗,只有一块玻璃窗可以透进亮光,玻璃上还蒙着一块破旧的诺曼底印花布。从一个放在阴暗角落的小床上,传来有规律的嘶哑的声音,艰难、气喘、带着哨音的呼吸声,还夹杂着破损的唧筒似的咕噜声。原来那里躺着一个奄奄一息的老人,他是那个农妇的父亲。

女婿说:这一次,真要完了。他今天晚上都过不去。

农妇接着说:从中午起他就这么呼噜呼噜地喘。

沉默了很久以后,女婿表示:只好眼看着他死了。我们没有一点办法。不过总会耽误一点油菜田里的活儿,你看天气多好,明天本该移苗的。

他妻子想到这一点,心里也不自在。她琢磨了一会儿,说:就是他死了,也用不着在星期六以前下葬,你明天照样可以去侍弄油菜。

农夫思量了一下,说:对。不过明天我得去请送葬的客人;从图尔维尔到玛纳托,一家家都跑到,怎么也得五六个钟头。

妻子想了两三分钟,说:现在还不到三点;你满可以今儿晚上就通知起来,先跑图尔维尔这一片。你可以说他已经过世了,反正看样子他连今天晚上也拖不到了。

他正要走出去,又回过身来,犹豫了一下,然后说:你这会儿没事做,不如先摘些苹果,做四打烤苹果,准备给来送葬的人吃;他们总得吃点什么提提神。你就用搁床的棚子下面的细树枝生炉子吧,那是干柴。

他穿过院子,喝住那只又欢叫起来的狗,便走出院门,沿着圩沟边的路,朝图尔维尔方向走去。

她打开装面粉的大箱子,准备和面做苹果馅饼。她把面揉了好长时间,翻过来覆过去地揉,又是拧,又是摔,又是碾。然后她再把和的面做成一个白里透黄的大面球,搁在案板的一个角上。接着就去摘苹果。她怕用长竿子打苹果会伤了树,就搬来一个凳子爬上去用手摘。她精挑细选,拣最熟的摘,把摘下来的用围裙兜住。

五点钟光景,她男人回来了就问:完了吗?

她回答:一点也看不出,还在呼噜呼噜地喘呢。

他们走近去看。老人的情况绝对是老样子。女婿端详了一会儿,说:就像一根蜡烛,你不用想着他,他自己就灭了。

第二天刚有一抹亮光,丈夫就醒了。他的岳父仍然活着。老人这么能拖,让他不安起来。他摇晃醒妻子:喂,菲米,他根本没有死的意思呢。你看怎么办?

她回答:他过不了今天白天,我敢肯定。用不着担心。不管怎么样,还是明天就把他下葬了,村长不会反对;勒纳尔先生的父亲过世的时候正赶上播种,就是这么做的。

六点钟,收工回来了,岳父还在喘气。女婿心里终于发毛了。她也一筹莫展。他们像前一天一样上床并且很快就睡着了。他们响亮的鼾声和老人略弱一些的喘声交相呼应。

等他们一觉醒来,他仍然没有死。他们真是走投无路了。女婿问:咱们现在怎么办?她也无计可施,只能回答:这真是让人恼火!

七点差十分光景,第一批客人出现了。妇女们身穿黑色的衣服,头上蒙着一条大面纱,一脸悲戚地走来。男人们穿着呢子上衣,有点儿拘束,不过比女人们要神情自若一些,两个两个地一边走一边谈笑风生。

希科先生和他的妻子,一边道歉,一边迎上前去。他们两人走近第一拨客人的时候,就突然不约而同地哭起来。他们解释发生的事多么令人意外,又令他们多么尴尬;他们搬椅子让座,手忙脚乱,一边不住地表示歉疚:“我们万万也没有想到会有这种事;他居然拖这么久,真让人难以相信!

客人们大为惊讶,不免有些失望,就像等着看热闹的人落空了一样,希科先生挽留他们说:不管怎么样,请吃点儿东西。我们做了一些烤苹果,吃了再走吧。

听说有烤苹果吃,众人脸上豁然开朗。院子里逐渐挤满了人,先来的把新闻告诉后到的。人们交头接耳聊着天。想到有烤苹果吃,人人都兴高采烈。人太多,厨房里挤不下,于是把桌子搬到房门前面。四打烤苹果摆在两个大托盘里,金黄金黄的,让人垂涎欲滴,吸引着大家的目光。每个人都伸长手臂去拿自己的一份,就怕不够分的。

希科太太心疼这笔开销,可还是一趟趟地去地窖里取苹果酒。一罐跟着一罐地拿来,一罐接着一罐地被喝光。现在大家有说有笑,说话也抬高了嗓门,并且像吃酒席一样喧喧闹闹起来。

突然,一个乡下老太尖声大喊:他过去啦!他过去啦!

果然,他已经死了,他不再嘶喘。男人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低下头来,很扫兴的样子。他们嘴里的烤苹果还没有嚼完。这老无赖,死都不挑个好时候。

现在,希科两口子不哭了。完事了,他们可以安心了。他们唠叨着:我们就知道他拖不长的。要是他昨儿夜里下决心死了,也就用不着费这么大周折了。

客人们陆续离去,一边走一边谈论着今天的事儿。他们很高兴能看到这个场面,同时也很满意能够再打个牙祭。

等只剩下夫妻俩脸对脸的时候,她满面愁容地说:还得再做四打烤苹果!要是他昨儿夜里就下决心死了多好!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人的临终时期正好是希科夫妇忙于移栽油菜苗等农活繁忙的时候,希科夫妇顾不上悉心照料老人。
B.尽管老人呼吸艰难,奄奄一息,但神父对他的判断并不准确,老人还是坚持挨到了第三天才死去。
C.送葬的客人们虽然白跑一趟,但他们并不难过,因为下次真正送葬时又可以吃烤苹果,喝苹果酒了。
D.希科夫妇热情地招待送葬的客人们,不仅是因为他们生活富足,更是因为他们对父亲的后事很重视。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的语言朴实简练,含义丰富,如“这真是让人恼火”,简单的语句就把希科夫妇的心表露无遗。
B.说以“老人”为题,主要刻画了老人的形象,还通过老人之死刻画了社会群生相,如希科夫妇和客人等。
C.小说的情节一波三折,引人人胜,这得益于作者详略得当的叙事手法和真实深刻的社会现实反映。
D.“那卧室又低矮又昏暗……破旧的诺曼底印花布”运用环境描写,渲染了令人感到沉闷、窒息的氛围。
3.小说中有两个没有直接出场的人物——村长和勒纳尔先生。请简要说说这两个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
4.这篇小说主题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绳子

莫泊桑

戈代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只见牛的犄角,富裕农民的长毛绒高帽,农妇们的头巾在集市上攒动。尖厉刺耳的嘈杂声嗡嗡一片,持续不断。不时还可听到一声从乡下人结实的胸脯里发出的开怀大笑,或者系在墙边的母牛的一声长哞。整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气味。

奥什科纳老爹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作为真正的诺曼底人他十分勤俭,认为一切有用的东西都该捡起来。他弯下身去,因为患风湿病而十分吃力。他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马具商玛朗丹站在自家门口瞅着他。他们过去为了一根笼头吵过架,至今互相记仇、互不理睬。现在奥什科纳在粪土里捡绳头,被自己的冤家对头看见了,他颇感尴尬,于是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又装模作样在地上寻找什么东西,但没有找到,便向市场走去,脑袋冲在前面,身子因风湿病而像弓一样弯着。

茹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嗓门背诵起来:戈代维尔的居民以及所……有赶集的乡亲们,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伯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拾到者立即交到……镇政府,或者到玛纳维尔村福蒂内。乌尔布雷格先生家。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特此通告。乡丁说完便走。

于是大家就这件事议论开来。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布雷奥戴村奥什科纳先生在这儿吗?

坐在餐桌尽头的奥什科纳老爹回答说:在。

请跟我到镇政府走一趟。镇长有话要对您说。

这位农民既感到诧异又觉得不安。他一口喝完了杯子里的咖啡,起身上路,嘴里连连说:我在这里,我在这里。他每当休息之后,起步特别困难,所以身子比早晨弓得更加厉害了。

镇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奥什科纳先生,他说,有人看见您今天早上在伯兹维尔大路上捡到了乌尔布雷格先生遗失的皮夹子。

这位乡下人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瞅着乡长,自己也不知为什么,已经被这种对他的怀疑吓呆啦。我,我,我捡到了那只皮夹子?

是的,是您亲自捡到的。

我以名誉担保,我连皮夹子的影子也没见过。

有人看见您啦。

有人看见我,我啦?谁看见的?

玛朗丹先生,马具商。

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啊!是这个坏家伙看见我捡的!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镇长先生,您瞧!他在口袋科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但是镇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奥什科纳先生,玛朗丹先生是个值得信赖的人,我不会相信他把这根绳子错当成了皮夹子。这位老农气呼呼地举起手来,向身边吐了一口唾沫,表示以名誉起誓,再次说:老天有眼,这可是千真万确。我再说一遍,这件事,我可以用我的灵魂和灵魂得救担保。

镇长又说:您捡起皮夹子之后,甚至还在地上找了很久,看看是否有张把票子从皮夹子里漏了出来。

老人又气又怕,简直透不过气来了。

竟然说得出!……竟然说得出……这种谎话来糟蹋老实人!竟然说得出!……

他抗议也是白费,别人不肯相信他。消息已经传开了。老人一走出镇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

他生气,着急,不住地叨念,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不停地讲他的遭遇……但是没有一个人相信他。

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维尔村的农民布雷东先生的长工马利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玛纳维尔村的乌尔布雷格先生。

奥什科纳老爹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他胜利了。要知道,使我伤心的是……他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而是污蔑。由于污蔑而遭众人非难,这种事是再损人不过的了。

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向过路的人讲,在酒馆里向喝酒的人讲,星期天在教堂门口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下一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代维尔来赶集。他朝克里格多村的一位庄稼汉走过去。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转身就走。

奥什科纳老爹目瞪口呆。为什么人家叫他老滑头呢?蒙迪维利埃村的一位马贩子对他大声说:老爹,别说了。有个人捡着了,又有个人送还了。俗话说,没人见,没人晓,骗你你也不知道。

奥什科纳气得连话也说不上来。他觉得蒙了这不白之冤,就像当胸挨了一刀。他想抗议,但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他眼看着消瘦下去。现在,爱开玩笑的人为了逗乐而请他讲绳子的故事,就像人家请打过仗的士兵讲他亲身经历的战斗故事一样,他那鼓到顶点的士气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垮了下来。

将近年底的时候,他卧病不起。他死在正月初,临终昏迷的时候,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一根细绳……一根细绳……镇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

(本文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奥什科纳老爹作为真正的诺曼底人,他十分勤俭,认为一切有用的东西都该捡起来,这为后面的悲剧结局埋下伏笔。
B.小说善于运用比拟手法来刻画人物,“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奥什科纳老爹的情绪的变化。
C.小说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心理,如“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又装模作样在地上寻找什么东西”,反映了奥什科纳尴尬的窘迫心态。
D.小说语言质朴简练而有深意,比如写奥什科纳的“气”和“满座的人”的“笑”,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深思。
2.下列关于文本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三人称来叙述故事,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B.有人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转身就走。说明了奥什科纳老爹圆滑世故的性格为世人所普遍讨厌。
C.小说中的次要人物镇长先生是一个滥用权力,面对别有用心的玛朗丹的诬告,不做调查随意散布信息的昏庸之徒,他对奥什科纳老爹的死负有间接责任。
D.这篇小说在悲剧性质上与鲁迅小说的《祝福》有异曲同工之妙。两个主人公的死都与人性的冷漠无情有关。
3.小说开头对戈代维尔的集市广场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4.小说以“绳子”为题,请探究其作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蛮子大妈

【法】莫泊桑

普法之间已经正式宣战的时候,小蛮子的年纪正是三十三岁。他从军去了,留下他母亲单独住在这所房子里。

那是坐落在树林子边上并且和村子相隔很远的一所房子。她并不害怕,这位蛮子大妈在她的茅顶房子里继续过着通常生活。每周,她到村子里走一次,买点面包和牛肉以后就仍旧回家。当时大家说是外面有狼,她出来的时候总背着枪,她儿子的枪,锈了的,并且枪托也是被手磨坏了的。

某一天,普鲁士的队伍到了。有人把他们分派给居民去供养,人数的多寡是根据各家的贫富做标准的,大家都晓得这个老太婆有钱,她家里派了四个。

那是四个胖胖的少年人,虽然他们到了这个被征服的国度里,脾气却也都不刁。早上,有人看见他们四个人穿着衬衣绕着那口井梳洗,而蛮子大妈这时候却往来不息,预备去煮菜羹。后来,有人看见他们替她打扫厨房,揩玻璃,劈木柴,削马铃薯,洗衣裳,料理家务的日常工作,俨然是四个好儿子守着他们的妈。但是她却不住地记挂她自己的那一个,每天,她必定向每个住在她家里的兵问:“你们可晓得法国第二十三边防镇守团开到哪儿去了?我的儿子在那一团里。”他们用德国口音说着不规则的法国话回答:“不晓得,一点不晓得。”后来,明白她的忧愁和牵挂了,他们也有妈在家里,他们就对她报答了许多小的照顾。她也很疼爱她这四个敌人。当地的人谈到蛮子大妈家里的那四个德国兵,总说道:“那是四个找着安身之所的。”

谁知有一天早上,那老太太恰巧独自一个人待在家里的时候,远远地望见了乡村邮差向着她家里走过来。他拿出一张折好了的纸头交给她:

蛮子太太,这件信是带一个坏的消息给您的。您的儿子威克多,昨天被一颗炮弹打死了。差不多是分成了两段。我们在连队里是紧挨在一起的,他从前对我谈到您,意思就是他倘若遇了什么不幸,我就好当天告诉您。现在我亲切地向您致敬。

第二十三边防镇守团二等兵黎伏启

她看了并没有哭。她呆呆地待着没有动弹,很受了打击,连感觉都弄迟钝了,以至于并不伤心。她暗自想道:“威克多现在被人打死了。”随后她的眼泪渐渐涌到眼眶里了,悲伤侵入她的心里了。各种心事,难堪的,使人痛苦的,一件一件回到她的头脑里了。

但是这时候,她听见一阵嘈杂的说话声音了。正是那几个普鲁士人从村子里走回来,她很快地把信藏在衣袋里,并且趁时间还来得及又仔仔细细擦干了眼睛,用平日一般的神气安安稳稳接待了他们。

她和那四个兵同桌吃饭了,但是她却吃不下,甚至于一口也吃不下,他们狼吞虎咽般吃着并没有注意她。她一声不响地从旁边瞧着他们,满脸那样的稳定神情。

忽然,她问:“我连你们的姓名都不晓得,然而我们在一块儿又已经一个月了。”他们费了好大事才懂得她的意思,于是各人说了各人的姓名。这办法是不能教她满足的;她叫他们在一张纸上写出来,还添上他们家庭的通信处,末了,她在自己的大鼻梁上面架起了眼镜,仔细瞧着那篇不认得的字儿,然后把纸折好搁在自己的衣袋里,盖着那封给她儿子报丧的信。

入夜,她搬了许多干草搁在他们睡的那层阁楼上,她对他们说明这样可以不会那么冷。四个德国人都踏上那条每晚给他们使用的梯子,爬到他们那四面都是草墙围着的舒服寝室里了。那块做楼门用的四方木板一下盖好了以后,她就抽去了上楼的梯子。她赤着脚在雪里一往一来地走,从容得教旁人什么也听不见,她不时细听着那四个睡熟了的士兵的鼾声,等到她判断自己的种种准备已经充分以后,就取了一束麦秸扔在壁炉里。它燃了以后,她再把它分开放在另外无数束的麦秸上边,随后她重新走到门外向门里瞧着。

不过几秒钟,一阵强烈的火光照明了那所茅顶房子的内部,随后那简直是一大堆骇人的炭火,一座烧得绯红的巨大焖炉,焖炉里的光从那个窄小的窗口里窜出来,对着地上的积雪投出了一阵耀眼的光亮。一阵旋风样的火焰冲上了阁楼,烧穿了茅顶,如同一个巨大火把的火焰一般升到了天空;最后,那所茅顶房子整个儿着了火。雪白的原野被火光照得像是一幅染上了红色的银布似的闪闪发光。

许多人都到了,有些是农人,有些是德国军人。他们看见了这个妇人坐在一段锯平了的树桩儿上,安静的,并且是满意的。

一个德国军官问她:“您家里那些兵到哪儿去了?”

她用一种洪亮的声音回答:“在那里面!”

大家团团地围住了她。那个普鲁士人问:“这场火是怎样燃起来的?”

“是我放的。”

大家都不相信她,以为这场大祸陡然教她变成了痴子。她就从衣袋里面取了两张纸,口里说道:“这张是给威克多报丧的。”又拿起另外一张,偏着脑袋向那堆残火一指:“这一张,是他们的姓名,可以照着去写信通知他们家里。您将来要写起这件事的来由,要告诉他们的父母说这是我干的。请您不要忘了。”

一道口令喊过,立刻一长串枪声跟着响了。

她那只拘挛不住的手里,依然握着那一页满是血迹的报丧的信。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写普法之间正式宣战,为小说创设了时代背景,并把主人公放置于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中,交代了这个平淡无奇的普通人的生存现状。
B.小说用“疼爱”一词概述蛮子大妈对四个敌人的照顾,主要是想体现他们会让她联想到自己也在外征战的儿子。
C.蛮子大妈在听到士兵们回来时,把信藏起来、把眼泪擦干,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是为了不打草惊蛇,其实复仇的序幕在此时已经拉开了。
D.儿子的战死终于唤醒了蛮子大妈作为一个法国人民的斗志,她不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设计烧死了住在她家的敌人,捍卫了自己民族的尊严。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多处设下伏笔,比如蛮子大妈以保暖为由,当晚给四个德国士兵睡的阁楼搬了许多干草,并在离开时抽走梯子,就是为后文放火烧死他们埋下了伏笔。
B.蛮子大妈“架起了眼镜,仔细瞧着那篇不认得的字儿,然后把纸折好搁在自己的衣袋里,盖着那封给她儿子报丧的信”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体现了她复杂而痛苦的内心活动。
C.故事结尾处蛮子大妈拘挛的手仍紧握的报丧信,和《百合花》结尾的“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都是小说的线索,结尾再次出现,设计精巧,深化主题。
D.《百合花》和《蛮子大妈》都是战争题材的短篇小说,但作者选材都非常讲究,没有正面去描写战场的惨烈,而是把故事安置在战场背景下的前沿包扎所和农村茅草屋。
3.请赏析文中画线部分对“火”的描写。
4.小说中蛮子大妈的性格有何变化?请根据这一变化概括小说主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魔鬼

【法国】莫泊桑

这个农民面对大夫,站在临终女人的床前。床上的老太婆很平静,她认命了,但神志还清醒,望着两个男人,听他们交谈。她快要死了,但并不抗争,她已经活到九十二岁了,她的寿数已尽。

七月的阳光,从敞开的门窗投射进来。田野的气味,也随着灼热的熏风涌进屋里。

大夫提高嗓门说道:“奥诺雷,您不能丢下您母亲一个人,她这种状态,随时都可能过去!”

这农民愁眉苦脸,反复说道:“可我还得把麦子收回来,撂在地里的时间太长了。现在正逢好天气。你说呢,妈妈?”

可是,大夫却火了,跺着脚说道:“你真是个畜生,你给我听着,我不准你这么干,明白吧!如果今天,你非得收回小麦不可,那就请拉佩太太来……”

这个农民又高又瘦,动作迟缓,心里正七上八下,拿不定主意,他既害怕大夫,又酷爱节俭,因而犹豫再三,反复盘算……

拉佩太太是个老太婆,专给人熨衣服,还为本村和周围一带人家看守死者或临终的人。她像头年的苹果,满脸皱纹,而生性狠毒。

奥诺雷•本唐走进她家,见她正在调靛蓝水,好为村里的妇女染细布皱领。

他招呼一声:“嘿!您好,拉佩大妈,一切都如意吧?”

大妈朝他转过头去,答道:“还可以吧。您家呢,都好吧?”

“唔!我嘛,倒挺顺心的,可是我母亲,快要不行了。”

“您母亲不行了?”

“对,我母亲不行了。”

“您母亲怎么啦?”

“她快翻白眼儿了!”

她突然以同情的语气问道:“怎么到了这一步了?”

“大夫说她挺不过下午。”

“那她肯定就不行了!”

奥诺雷还犹豫不决,他想不出要说什么,就干脆开门见山:“您去守护我母亲,一直到咽气,您向我要多少钱?您也清楚,我根本不是有钱的主儿,连一个女佣的工钱都付不起。正因为这样,我那可怜的母亲太操劳,太累了,才卧床不起。别看她九十二岁了,干起活儿来还像个十岁的孩子。她那身子骨,谁也比不了!……”

拉佩太太一本正经地解释:“有两种价钱:若是有钱人家,那就白天四十苏,夜晚三法郎(一法郎等于二十苏);其他人家,白天二十苏,夜晚四十苏。您就给我二十苏和四十苏吧。”

这个农民心里嘀咕起来。他非常了解自己的母亲,知道她特别能折腾。大夫说她不行了,可她还可能挺上一个星期。

他果断地说道:“不,我还是愿意您要个一口价,守护到我母亲咽气的价钱。咱们双方都碰碰运气。大夫说她眼看就不行了。如果真是这样,您就算捡了便宜,我就算吃了亏。如果她还能拖到明天,或者拖更长时间,那便宜了我,您倒了霉!”

看护婆十分惊诧,注视着这个男人。以这种承包的方式给人送终,她从来没有先例,不免犹豫不决,但她倒真想碰碰运气。继而,她又怀疑对方想要耍弄她。

“我还没有见到您母亲,这之前我还不能说什么。”老太婆回答说。

“那就去我家看看她。”

老太婆擦了擦手,随即跟他走了。

快要到他家时,奥诺雷•本唐咕哝道:“也有可能,万一她死了呢?”

然而,老太婆并没有死。

拉佩太太走到床前,仔细察看要死的女人……她已经判定,老太婆挺不过当天夜晚。奥诺雷也跟着出来,问道:“怎么样?”

看护婆妇答道:“怎么样,她要拖两天,或许三天,全算上,您就付我六法郎吧。”

“六法郎!六法郎!您敢情疯了?我跟您说了,我母亲这样,只有五六个钟头了,不会再长了!”

两个人讨价还价,激烈争论了好久。奥诺雷终于同意了,说道:“好吧,就这么定了,六法郎,全算上,直到入殓。”

“说定了,六法郎。”

…………

夜幕降临,奥诺雷回来,走到床前,看看母亲还活着,就问了一声:“怎么样?”

就像从前母亲身体不舒服时那样问道。

然后,他打发拉佩太太回去,还叮嘱一句:“明天,五点钟。”

她回答道:“明天五点钟。”

天刚亮,她果然就来了。

奥诺雷自己做了汤,喝完好下地。

看护婆问道:“怎么样,您母亲过去了吗?”

他眼角狡黠地眨一下,回答说:“倒是稍微见好。”

说罢,他就走了。

拉佩太太心头一紧,不安起来,到床前瞧了瞧,看到垂危的老太婆还是老样子。

看护婆心下明白,这种状态还可能延续两天、四天,乃至一星期。于是,一阵惊恐突袭了她这个吝啬鬼的心,她不由得怒火中烧,怨恨这个耍弄了她的狡猾的家伙,也怨恨这个不肯咽气的老太婆。

她还是干起活计,等待着,眼睛一直盯住本唐大妈皱皱巴巴的脸。

奥诺雷回家吃午饭,他那样子挺高兴,几乎带点嘲笑的意味。吃完饭,他又去干活了。显而易见,他的麦子都收回来了,收得干净利落。

拉佩太太真是气急败坏,现在每过一分钟,都好像是窃取她的时间,也就等于窃取她的金钱。她渴望,疯狂地渴望掐住这头老母驴,只要稍微卡紧些,就能制止住窃取她的时间、窃取她的金钱的这股微弱而急促的气息。

接着,她考虑到这样干的危险,于是头脑里又闪现出别的念头。她又凑至床前。

她问道:“您见过魔鬼了吗?”

本唐大妈咕哝道:“没有。”

于是,看护婆便讲起来,给生命垂危的老太婆讲故事,以便恫吓她那虚弱的灵魂。

……

垂危的老人惊慌失措,眼神惶恐,使出超人的力气想要爬起来逃走。她的双臂和胸口甚至都挪出了被窝,接着她却长叹一声,倒了下去。人已经咽气了。

奥诺雷回到家,已是傍晚时分,他看到拉佩老太婆在祷告,立即算出她多赚了二十苏,因为她只看守了三天一夜,一共应付五法郎,而他又不得不给她六法郎。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九十二岁的本唐大妈临终时,她的儿子奥诺雷•本唐却不听从医生的建议,毫不犹豫地选择去收割地里的庄稼。
B.奥诺雷•本唐很了解母亲,他虽然与拉佩太太讨价还价,但是心里很清楚母亲活不过三天,因此答应支付六法郎。
C.拉佩太太身兼多职,不仅给人烫衣物,还帮人家看守死者或者临终之人,她做事讲规矩,守诚信,但不愿意吃亏。
D.本唐大妈最终在惶恐中咽气了,奥诺雷回家时看到拉佩太太在祷告,算出她多赚了二十苏,但不得不给她六法郎。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天气很好,为奥诺雷•本唐丢下自己临终的母亲而去收割麦子做了铺垫。
B.“心里正七上八下……反复盘算”,心理描写很生动,表现了奥诺雷•本唐的形象。
C.“她像头年的苹果”运用比拟修辞,形象地刻画出了拉佩太太年老色衰的外貌特征。
D.小说虽是节选,但情节内容相对完整,小说人物关系和情节简单却有波澜,引人深思。
3.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拉佩太太的性格特点。
4.有评论认为,莫泊桑的小说《魔鬼》塑造的人物形象不多,但表现的矛盾冲突很突出。请简要分析选文部分的矛盾冲突。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光

[法]莫泊桑

马里尼昂长老完全配得上他这个富有战斗意义的姓氏。他是一个瘦高个子的神父,他为人正直,具有狂热的信仰。他真心实意地认为自己了解他的天主,洞悉天主的图谋、愿望和意旨。他脑子里有时会涌出这样一个疑问:天主为什么这样做?他于是在思想上处在天主的地位,坚持不懈地寻找原因,而几乎每次都能找到。

但是他憎恨女人,不自觉地憎恨她们,本能地蔑视她们。

照他的看法,天主创造女人仅仅是为了诱惑男人,考验男人。跟她们接近的时候必须抱着防御性的谨慎态度和身临陷阱的警惕心情,他只是对修女们还能宽容,她们许过的心愿,已经使她们不会伤害人了。但是他对待她们也还是很严厉的,他每次走出女修道院,都要抖一抖他的道袍,并且迈开大步匆匆走开,好像是要逃避什么危险似的。

他有一个外甥女,跟着母亲住在附近的一所小房子里。他决心要让她当修女。

她长得好看,轻率,好嘲笑人,长老训斥的时候,她就嘻嘻地笑;他要是对她发怒,她就使劲地抱他,把他紧紧搂在心口上,这时候他就会不知不觉地竭力从这个拥抱里挣脱出来,然而这个拥抱还是使他享受到一种甜蜜的快乐,在他的心坎里唤醒了在每个男子身上沉睡着的那种父爱的情感。

圣器室管理人的老婆替马里尼昂长老操持家务。有一天她委婉地告诉他说,他的外甥女有了情人。

他感到万分激动,站在那儿连气都透不过来了,满脸的肥皂沫,因为他正在刮脸。等到他恢复过来以后,他高声喊了起来:这不是真的,你撒谎,梅拉尼!

我要是撒谎,让天主惩罚我,神父先生。告诉您,每天晚上您的姐姐一睡下,她就去了。他们在小河边上碰头。您只要在晚上十点到十二点之间去看看就行了。

他停止了刮下巴,急急匆匆地走了起来,在严肃思考的时候,他总是这样走来走去的。等到他再想起了刮胡子,从鼻子到耳朵接连割破了三道口子。

这一整天,他满肚子愤懑和怒火,没有说一句话。吃完晚饭,他试着读一点书,但是办不到。十点刚敲过,他就拿起他的手杖,推开门出去;可是他在门口停住了,使他感到无比惊讶的是那一片几乎从来没有见过的皎洁的月光。

眼前一片白茫茫的夜色,那种崇高而宁静的美一下子打动了他,使他感到心神不定了。他的小花园整个地沉浸在温柔的光芒里,排列成行的果树把刚换上绿装的细枝的阴影投落在小径上;爬在屋墙上的大忍冬藤,吐着香喷喷、甜津津的气息,使得温暖清明的夜里好像有一个芬香馥郁的灵魂在飘荡着。

他大口大口地呼吸起来,像醉汉喝酒似的喝着空气,慢腾腾地往前走去,心里充满了喜悦和惊奇,几乎忘掉了他的外甥女。

他一到田野上,就立刻停了下来欣赏整个平原,他沉浸在这温柔的光辉里,淹没在这宁静的夜的情意绵绵的魅力里。青蛙一刻不停地把它们短促而响亮的鸣声投向空间;远处的夜莺把它们那种使人耽于幻梦而不促使人深思的婉转歌声混杂在月光之中。

长老又走了起来,自己不知是为什么,竟然失去了勇气。他觉得自己好像忽然衰弱了,一点气力也没有了;他一心只想坐下,留在那里,从天主的创作中去思索、赞美天主。

那边,沿着那条曲折的小河,有一行蜿蜒不绝的杨柳。在河岸的周围和上空,悬着一片薄雾,一片白色的水汽,月光穿过它,使它变成银白色,闪闪地发光,那弯弯曲曲的河道整个儿像是包在一种轻飘的、透明的棉絮里。

神父又停了下来,他心灵深处受到的感动越来越强烈,使他无法抵挡。可是他还有一种怀疑,一种叫不出名堂的焦虑。

草地的边上,在亮闪闪的薄雾笼罩中的那两行大树的拱形树荫下出现了两个人影,他们肩并肩地走着。

男的个子比较高,搂着他那女伴的肩膀。这静止不动的景致,好像是专为他俩安排下的一个美妙的背景,把他俩包围起来,他们的出现突然使得那景致有了生气,他们俩个人看上去好像合成一个人,这个宁静沉寂的夜正是为这一个人预备的。

他默默思道:上帝造这些夜也许就是为了把人间的爱情掩护在理想的意境里。

他在这对互相拥抱着走路的情人前面朝后退。那个女的正是他的外甥女;不过现在他考虑的并不是会不会违反天主的意旨,天主既然明显地用了这样的光辉围绕爱情,难道不允许有爱情吗?

他逃走了,不但心慌意乱,而且几乎感到羞愧,就仿佛他曾经闯入了一座他无权进入的庙堂。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用评述的写法介绍主人公马里尼昂的外貌、性格、对天主教的信仰等等,在帮助读者迅速走近人物的同时,还可以引发阅读兴趣。
B.小说虽然短小,但情节紧张曲折。从马里尼昂僧恨、蔑视女人到他得知外甥女有了情人,小说的情节发展一浪高过一浪,不断走向高潮。
C.小说中对外甥女的拥抱“唤醒了”马里尼昂心坎里沉睡着的父爱的情感的叙写,为马里尼昂后来的转变做了铺垫,展现了小说布局的匠心。
D.“他感到万分激动,站在那儿连气都透不过来了”准确刻画了马里尼昂得知外甥女有了情人后的情绪变化,表现了他正直、不偏私的性格特点。
2.月光下,小说主人公马里尼昂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简要概括。
3.小说的结尾有什么特点?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绳子的故事

莫泊桑

这是个赶集的日子。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只见牛的犄角、富裕农民的长毛绒高帽、农妇们的头巾在集市上攒动。尖利刺耳的嘈杂声嗡嗡声一片,持续不断,气息粗犷。不时还可以听到一声从乡下人结实的胸脯里发出的大笑,或者系在墙边的母牛的一声长哞。

整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气。

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高纳大爷具有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他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冤家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颇感坍台【注】。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很快便消失在赶集的人群中去了。

教堂敲响了午祷的钟声,集市的人群渐渐散去。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嗓门背诵起来;“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家。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

午饭已经用毕,这时,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他问道;“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在这儿吗?”坐在餐桌尽头的奥士高纳大爷回答说;“在。”于是宪兵大队长又说:“奥士高纳大爷,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乡长有话要对您说。”

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奥士高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早捡到了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遣失的皮夹子。马朗丹先生,马具商,他看见您捡到啦。”

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啊!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您瞧!”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 “奥士高纳大爷,马朗丹先生是个值得信赖的人,我不会相信他把这根绳子错当成了皮夹子。”

这位老农气呼呼地举起手来,向身边吐了一口唾沫,表示以名誉起誓,再次说:“乡长先生。我再说一遍,这件事,我可以用我的良心和生命担保。”

乡长又说:“您捡起皮夹子之后,甚至还在地上找了很久,看看是否有票子从皮夹子里漏了出来。”老人又气又怕,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根据奥士高纳大爷的请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抄着。最后,乡长不知如何处理,便叫他先回去,同时告诉奥士高纳大爷,他将报告检察院并请求指示。

消息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 一味地笑。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

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维尔村的农民布列东大爷的长工马利于斯·博迈勒,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纳维尔村的乌勒布雷克大爷。这位长工声称确是在路上捡着了皮夹子,但他不识字,所以就带回家去交给了东家。

消息传到了四乡。奥士高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向过路的人讲,在酒馆里向喝酒的人讲,星期天在教堂门口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截。

下一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他朝克里格多村的一位庄稼汉走过去。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转身就走。奥士高纳大爷目瞪口呆,越来越感到不安。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是叫一个同伙,一个同谋,把皮夹子送回去的。

他想抗议。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他回到家里,又羞又恼。愤怒和羞耻使他痛苦到了极点。他遭到无端的怀疑,因而伤透了心。于是,他重新向人讲述自己的遭遇,故事每天都长出一点来,每天都加进些新的理由,更加有力的抗议,更加庄严的发誓。他的辩解越是复杂,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

他眼看着消瘦下去。将近年底时候,他卧病不起。年初,他含冤死去。临终昏迷时,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 一再说:“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

(有删改)

【注】坍台:丢脸。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马具商发现奥士高纳大爷捡了一小段绳子时,特意交代两者是“冤家对头”,为下文马具商的诬告埋下了伏笔。
B.奥士高纳所面对的众人,跟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所面对的百姓一样,他们都是封闭守旧、麻木冷漠的。
C.虽然小说对马具商着墨不多,但是他却并非可有可无,文章的关键情节都由他推动,在文本中起到串联文本的线索作用。
D.奥士高纳在赶集路上捡到一段绳子,这本来最为普通的一件小事却使主人公忧郁而死,小说借此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性格悲剧。
2.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的一二两段属于环境描写,它写出了集市广场的污秽、嘈杂和混乱,为奥士高纳的命运提供社会背景。
B.小说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篇没有华美的辞藻,戏谑的风趣与辛辣的嘲讽相交织,使全文呈现出含蓄冷峻的风格。
C.小说结尾奥士高纳的死亡在前文的铺垫中凸显其合理性,这样的处理方式增添了文章的悲剧色彩,更能引发读者深思。
D.小说叙事详略得当,巧妙处理了“赶集”这样一个特定环境中的群众场面和主要人物关系,使主要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
3.小说围绕着奥士高纳展开,为什么以“绳子的故事”为题?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中的奥士高纳与《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最终都走向了死亡,两者在死因上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2023-06-05更新 | 174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个幸运的贼

莫泊桑

他们坐在巴比佐恩一家旅馆的餐厅里,老画家讲起了他的故事:

那晚,我们三个年轻人在索里尔家聚餐,最后都喝得有几分醉意了。普瓦特文头脑还比较清醒点儿,索里尔仰面朝天地躺着,讨论什么战争和皇帝的服装之类的事情,说着说着他突然一跃而起,拿出他收藏的轻骑兵制服穿在身上,然后又拿出一套掷弹兵的制服让普瓦特文穿上,普瓦特文说什么也不肯穿,但我俩硬给他套上了。我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甲胄骑士,待一切都准备停当以后,索里尔大声地说:“既然我们都当了军人,就让我们喝得像军人的样子。”

我们拿出大碗,再次开宴。尽管已喝得酩酊大醉,我还是说:“静一静,我敢保证我听见了画室里有人走动的声音。”

“有贼!”索里尔摇摇晃晃地站起来,唱起马赛进行曲:“拿起武器,公民们!”

然后他从墙上摘下几件武器,我得到的是一把火枪和一把长剑,普瓦特文拿着一支上着刺刀的长枪,索里尔没有找到称心的武器,抓起一把手枪插到皮带上,还握着一把大板斧,小心翼翼地打开了画室的门。当我们走到画室中央的时候,索里尔说:

“我是将军,你是甲胄骑士,负责切断敌人的退路。你掷弹兵,做我的护卫。”

我们查看了画室的每一个角落,足足查了有20分钟也没找到任何可疑之处。普瓦特文认为应该检查碗橱。由于碗橱很深,里面很暗,我端着蜡烛过去查看,可把我吓坏了,一个人,一个活人站在里面往外看我,我马上镇定下来,忽地一下子就把柜门锁上了。然后我们退后商量对策。

我们各有各的想法:索里尔想用烟呛,普瓦特文想用饥饿制服,我是想用炸药炸。最后我们还是采纳了普瓦特文的意见。我们把酒和烟拿到画室来,坐在碗橱前,为俘虏的健康开怀畅饮。我们又饮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酒,索里尔建议把俘虏押出来瞧一瞧。

“对!”我大声附和。我们抓起武器,一起朝碗橱疯狂地冲去,索里尔端着没有上子弹的手枪冲在前面,普瓦特文和我像疯子似的叫嚷着跟在后面。打开柜门押出俘虏。那是个白发苍苍、面容憔悴、衣衫褴褛的老头。我们将他捆上,放在椅子上,他没吭声。

“我们审讯这个恶棍。”索里尔厉声说。我也认为应该审讯这个家伙,普瓦特文被任命为辩护人,我被任命为执行人。最后俘虏被判处死刑。

“现在就枪毙他!”索里尔说,“不过,不能让他不做忏悔就死啊,”他又有所顾虑地加了一句,“我们去给他请一个神父来。”

我没同意,深夜不便去打扰神职人员,他们让我代为行使神父的职权,并立刻命令俘虏向我忏悔罪过。老人早已吓得魂不附体,他不知道我们是哪类暴徒,开口讲话了,声音空洞沙哑:

“你们要杀死我吗?”

索里尔逼他跪下,由于心虚,他没有给俘虏施洗礼,只往他头上倒了一杯兰姆酒,然后说:“坦白你的罪过吧,不要把它带到另一个世界去。”

“救命啊!救命!”那老头在地板上边打滚边拼命地号叫,怕他吵醒邻居,我们塞住了他的嘴。

“来,我们把他结果了吧。”索里尔不耐烦地说。他用手枪对准老头勾动了扳机,我也勾了扳机,可惜我们俩的枪没有子弹,只听枪空响了两下,在一旁看着的普瓦特文说:“我们真有权力杀死这个人吗?”

“我们不是已经判处他死刑了吗?”索里尔说。

“那倒是,不过我们没有权力枪毙一个公民,我们还是把他送到警察局去吧。”

我们同意了。那个老头不能走路,我们把他绑到一块木板上,把他抬到了警察局。局长认识我们,知道我们爱搞恶作剧,但认为闹得有点过分,笑着不让我们把在押犯抬进去。索里尔非要往里抬,局长沉下脸来,让我们不要再发傻了,赶快回家去清醒一下头脑。无奈我们只好把他再抬回索里尔的家。

“我们拿他怎么办呢?”我问道。

“这个可怜的家伙一定很累了!”普瓦特文怜悯地说。

他看上去已经半死了,我也不禁来了恻隐之心,把他嘴里塞的东西掏了出来。

“喂,你感觉怎么样啊?”我问他。

“哎呀,我实在受不了。”他呻吟着。

这时索里尔的心也软了下来,给他松了绑,开始像对一个久别的老朋友一样款待起来。我们马上斟满了几碗酒,递给我们的俘虏一碗,他连让都没让,端起碗一饮而尽。我们几人觥筹交错痛饮起来。那老人真是海量,比我们三个人加在一起还能喝。天蒙蒙亮时,他站起来心平气和地说:“我得告辞了。”

我们再三挽留,但他坚持不依,我们怀着惋惜的心情送他至门口,索里尔高举着蜡烛说:“你的晚年可要当心啊!”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敢保证我听见了画室里有人走动的声音”这句话,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后面捉贼的故事。
B.普瓦特文语言不多,前后说了两句话,却都影响了“我们”的行为,与开头写他“比较清醒点”相呼应。
C.小说对“一个幸运的贼”(老头)着墨不多,个性也就不够鲜明,但他是小说主人公,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D.老头告辞,三人“再三挽留”也未能如愿,只能“惋惜”地“送他至门口”,这与前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契诃夫在谈到短篇小说创作的体会时说:“短篇小说的首要魅力是朴素和诚恳。”这篇小说的“朴素”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3.小说情节在后面出现逆转,出乎意料,其实文中已多次暗示,文中有哪些暗示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09-03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巴蒂斯特太太

莫泊桑

还得等两小时十分钟才能乘上去巴黎的快车。我在车站门前站住,一心想找点什么事情做做。

街上看不见一个人,只不时地有一只猫轻巧地跳过水沟,一条小狗急匆匆地在一棵棵树根旁闻来闻去。这时,我望见了一支送葬的队伍!

这队伍有些奇怪。送葬的只有八位先生,一位哭着,其余人友好地谈着话,没有神父伴送。队伍走得匆忙,一切从简,也没有宗教仪式。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悄悄跟上最后面的先生,打听起死者和这奇怪的送葬仪式。那先生真是热心肠,他压低声音告诉我:这是一位年轻的太太,自杀的,所以不能举行宗教仪式安葬。走在最前头哭着的是她的丈夫。

死者保尔·哈莫夫人,是本地一位富商丰塔内尔先生的女儿。11岁那年,她遭到了一件可怕的意外:一个仆人把她糟蹋了。她受到严重摧残,几乎送了命。

小姑娘带着耻辱的烙印,慢慢地长大。在全城人的心目中,她是妖魔、怪物。她从街上走过,人人都转过脸去。人们低声地这样说:“您知道吧,那个小丰塔内尔!”女孩子们下午都到林荫大道上玩耍,她总是一个人脸色凄怆地看着。有时她实在想跟她们一起玩,于是畏畏缩缩、提心吊胆地往前移动,自惭形秽似地偷偷混到孩子中间。这时候,坐在长凳上的那些母亲、女仆、姑母、姨母都立刻奔过来,抓住由她们照看的小姑娘们的手,粗暴地把她们拉走。剩下小丰塔内尔一个人惊慌失措,抽噎哭泣……

她长大了,情形更糟了。每次上街她都低垂着眼皮。很少有人招呼她。那些年轻姑娘像躲鼠疫患者那样躲着她。有几个小流氓管她叫“巴蒂斯特太太”,这是侮辱了她,毁了她一生的那个仆人的名字。

没有人知道她内心的痛苦;因为她不大说话,从来不笑。她的父母见了她,也显得很不自在,好像她犯了不可补救的过错,应该恨她一辈子似的。

她长得很好看,白净脸,细高个儿,文雅脱俗。如果没有那件事,我也会很喜欢她的。一年半以前,我们这儿来了一位新区长,还带来了他的私人秘书,一个有点古怪的年轻人。他看见丰塔内尔小姐,一见钟情。他追求她,向她求婚,娶她做了妻子。他脸皮厚,带了新娘到处拜客,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后来,大家有点忘怀了,她在社会上也有了地位。

她把她丈夫当成神那样崇敬。是他恢复了她的名誉;是他蔑视舆论,抵挡了各种侮辱; 一句话,他完成了一桩很少人干得出的勇敢行为。

她怀了孕。消息传开后,连最斤斤于小节的人也为她打开大门,好像怀孕把她的污点一下子洗干净了……

一切都变得越来越好了,这时正碰上我们庆祝节日。区长主持音乐比赛,让他的私人秘书发奖牌。

您也知道,在这种事情里,总会有嫉妒和竞争。

轮到莫尔米隆镇的乐队队长领奖了。他们只得了个二等奖。总不能让大家都得一等奖啊,是不是?

秘书把奖牌递给这个人的时候,这个人竟把奖牌朝他的脸上扔过去,一边大声喊道:“你可以把这个奖牌留给巴蒂斯特。你甚至应该发给他一等奖牌。”

当时有很大一堆老百姓在场,他们笑了起来。老百姓是没有慈悲心,也不大知道分寸的。于是所有的眼睛都转向这位可怜的太太。

先生,您看见过一个女人发疯吗?她一连三次站起来,又倒在她的座位上,她好像要逃走,可又明白自己决不能穿过周围这一大堆人。

人群里不知哪个地方有人又喊了起来:“喂!巴蒂斯特太太!”于是,人声鼎沸,有欢笑声,也有喊叫声。这一片人海波涛汹涌,闹声喧天;所有的人头都在攒动。大家都在重复说那句话,都踮起脚要看看这个女人的表情;有些做丈夫的把老婆举高了看;还有人在打听:“是哪一个?穿蓝的那个吗?”孩子们学公鸡叫:到处都响起了狂笑声。

她不再动弹了,好像被陈列在那里供大家观赏一样。她不能逃走,不能动一动,也不能把脸掩藏起来。她的眼皮急促地眨巴着,好像有一道强烈的光刺得她的眼睛睁不开;她像一匹爬高坡的马那样喘着气。

她这样子真叫人心都碎了。

哈莫先生掐着那个粗暴无礼的家伙的脖子,他们在一片可怕的混乱之中,倒在地上滚来滚去。庆祝仪式中断了。

一个钟头以后,哈莫夫妇回家去,那年轻的妇人从受到侮辱的那一刻起没有说过一句话,但是浑身哆嗦得好像有一根弹簧弹动了她全身所有的神经,她突然跨过桥上的栏杆,跳进了河里,她的丈夫没有来得及抓住她。

桥洞下水很深。隔了两个钟头才把她捞起来。当然她已经死了。

说到这儿,讲故事的人住了口。过了一会儿他又说:“就她的处境,这也许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有些东西是没法擦掉的。”

我们这时已走进了公墓。棺材放进墓穴后,我走到那个呜咽着的可怜的年轻人身边,使劲握了握他的手。

他眼泪汪汪,惊奇地看看我,然后说:“谢谢,先生。”我没有后悔跟着灵车走了这一趟。

(有删改)

在这篇看似简单平静的故事中,却藏着浑浊不堪的社会风气和不忍直视的丑恶人性,两者的相互交织,像是翻云覆雨的手掌,将人物命运玩弄于其中。读这篇故事,就像是一根细针缓缓戳进内心深处,随着不断加深的刺痛感,让人顿然醒悟并开始反思当今。

如果说众人的排斥和厌恶是因为自身愚昧而产生的非善意行为,那么亲生父母的种种表现则无法让人轻易地归咎在愚昧中;因为这种愚昧俨然超越了道德和亲缘的力量,它不再是单纯的认知悲剧,而是更深层次的因素所导致的认知灾难。

社会制度是不公平的,但是身为女性的人们却无法拥有强大的力量与之对抗,便只能选择麻木的妥协,并且强迫说服自己身处在美好公正的世界中;为了维护这种虚幻的美好表象,也只好把恶性事件的责任归罪到受害者身上。所以啊,这抹不掉的东西,不再是丰塔内尔的不幸,而是世人眼中黑白颠倒的丑与恶。当内心的认知和评判发生了错乱,人们所信奉的真善美和神灵救赎也成了最大的笑话。丰塔内尔的葬礼便是莫泊桑对愚昧众生的最大讽刺。

生活在社会的大染缸中,虽然我们无法彻底消除种种荒诞和愚昧,但可以选择保持自己的善良来向冷漠的社会传递丝丝温暖。能够对身外之事保持清醒的认知,以怜悯之心摘除自身偏见,才不会让自己在浊世中失去应有的颜色。

(摘自葶子《巴蒂斯特太太:用荒唐控诉社会风气,用悲剧诘问丑恶人性》)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始写送葬队伍的“奇怪”。人少、没有悲伤氛围、没有宗教仪式,这不合乎西方人习俗葬礼,既暗示当时的社会环境,也巧设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B.“于是畏畏缩缩、提心吊胆地往前移动,自惭形秽似地偷偷混到孩子中间”。孩童的天性是好玩。“移动”“混”等与孩童天真活泼的本性完全不同的细节描写充分显示了小姑娘害羞和胆小的心理。
C.音乐会丰塔内尔丈夫发奖牌招来嫉妒,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得故事又起波澜,丰塔内尔的厄运再次来临。
D.“浑身哆嗦得好像有一根弹簧弹动了她全身所有的神经”,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丰塔内尔受到侮辱后惊恐不安的神态,为她最终跳河充分蓄势。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我”看到猫、狗的情景,既写出“我”的百无聊赖,也衬托出街道的冷清,与接下来送葬队出现的气氛相吻合。
B.小说运用点面结合和夸张手法,写全城人对小丰塔内尔的鄙弃和歧视,这些自然给小姑娘幼小的心理造成巨大的伤害。
C.“他脸皮厚,带了新娘到处拜客,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厚脸皮”为贬词褒用,赞扬哈莫先生敢于同浑浊的社会风气和丑恶的人性作斗争的精神与勇气。
D.小说语言简约朴实,但内涵很丰富。在看似平常的叙事中,表达的作者复杂的情感,更彰显出深刻的批判现实的力量。
3.哈莫夫人被“无形的枷锁”所绞杀,小说中“枷锁”具体指哪些?
4.小说最后说“我没有后悔跟着灵车走了这一趟”,请结合文本分析这句话的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