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莫泊桑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瞎子

法·莫泊桑

看到初升的太阳我们何以会感到如此欣喜?那普照大地的阳光何以会让我们如此幸福?天空是蔚蓝的,田野是碧绿的,房舍是洁白的。我们愉悦的双眼畅饮这些鲜艳的色彩,又把它们化为我们心灵的欢乐。于是我们萌生出强烈的欲望,想尽情地舞蹈、奔跑、歌唱,体味精神上的轻松愉快、内心的博大的爱,我们简直想拥抱着太阳吻它一下。

但是门洞底下那些生活在永恒黑暗里的瞎子,却对这一切无动于衷。他们置身于新的快乐之中,但莫名其妙,所以总是静静地待在那里,只不时地吆喝着他们那老想撒撒欢的狗,叫它们安分点儿。

白天过去了,他们就搀着小弟弟或小妹妹的胳膊回家。如果那孩子说:“今天的天气真好啊!”瞎子会回答:“我觉出来了,今天天气好,因为鲁鲁不肯老实待着了嘛。”我认识一个瞎子,他受尽磨难的生活是那么残酷,一般人根本无法想像。

他是乡下人,一个诺曼底农场主的儿子。父母在世的时候,好歹总算有人照看他,他痛苦的只是他那可怕的残疾。可是自从两老去世,悲惨的人生就开始了。有个姐姐收留了他,农场里的人都把他当作靠他们吃饭的穷鬼,每顿饭都怪他吃得太多,叫他懒汉、饭桶。他姐夫霸占了他那份遗产,却连汤也舍不得给他多喝一口,只给他不至于饿死的那么一点。他面如土色,两只灰白的大眼睛就像两块糊信封用的小面团。他遭到辱骂时总是毫无反应,他是那么能够隐忍,别人甚至无法知道他是否感觉到挨了骂。再说,他也从来没有尝到过疼爱的滋味,母亲不喜欢他,对他总是有点儿凶巴巴的。因为在农村,没有用就等于有害,母鸡会把它们中间有残疾的啄死。必要时,乡下人也完全会这样干。

喝完汤,夏天他就到大门口去坐着,冬天他就待在壁炉边,直到天黑,不再动弹。他手不动,脚也不挪。只有他的眼皮,受某种神经性的疼痛的骚扰,会偶尔垂下来盖住两个灰白的眼珠。他是不是有智力,有思想?是不是对自己的生活有清楚的意识?谁也没有想过这些问题。

一些年以来,情况就是这样。可是,由于他什么事也不能做,再加上他对什么都无动于衷,久而久之惹恼了他的亲戚们,就这样他成了受气包,成了任人戏弄的小丑,成了他周围那些大老粗发泄他们天生的兽性和野蛮的乐趣的牺牲品。

他双目失明让人想到的残忍的恶作剧,都被想象出来了。为了让他为所吃的东西付出代价,他的几顿饭成了邻居们开心而这残疾人受罪的时刻。

附近几户农民也都来参加这种消遣。他们一户传一户,这个农场的厨房里每天都挤得满满的。有时他们把一只猫或者一只狗放在饭桌上,他喝汤的盘子前面。那动物凭它的本能嗅出这是个残疾人,便慢慢地走过去,不声不响地吃起来,有滋有味地舔起来。万一咂舌时发出一点响声,引起那可怜虫的注意,它就会小心地走开,躲避他朝它的脸胡乱抡来的汤匙。

这时候,挤在墙边的观众就开怀大笑,你推我搡,还连连跺脚。而他呢,总是一声不吭,又用右手吃起来,同时把左手伸到前面护着他的汤盘。

有时候他们会弄些瓶塞子、木头、树叶甚至垃圾让他嚼,他也分辨不出来。

后来,人们连玩笑也开腻了。他姐夫因为老这样养着他,气急败坏,就打他,不停地扇他耳光。看他躲躲闪闪甚至还想举手还击时那瞎费力气的样子,真是好笑。从此又有了新的玩法:扇耳光。那些农工、杂工、女佣,高兴起来就给他一巴掌,打得他眼皮直眨。他不知该往哪儿躲,只好不停地伸出两只胳膊,防着有人接近。

最后,人们又逼他去要饭。赶集的日子,他被带到大路边,听见脚步声或者车轮声,他就伸出帽子,结结巴巴地叫喊:“求求您,行个好吧。”

可是乡下人是不喜欢乱花钱的,要了几个星期,他一个苏也没带回来。

对他的憎恶简直到了既强烈又残酷的程度。请看他是怎么死的。

有一年冬天,地面被积雪覆盖,天寒地冻,可是他姐夫还是一大早就把他带到很远很远的一条大路上乞讨。他把他一整天都撂在那里,到了晚上,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没有找到他。然后他又说:“算了吧!用不着担心,一定是有人见他冷把他带走了。没错!丢不了,明天早上他准会回来喝汤的。”

可是第二天,他并没有回来。

原来瞎子等了又等,等了好几个钟头,冷得实在受不住,感到自己快要冻死了,就开始往回走。路埋在大雪下面,何况他也看不见,只能连蒙带撞地瞎走,掉在沟里又爬起来,始终一声不吭,想找到一个人家。

不过刺骨的严寒冻得他渐渐麻木了,两条腿软得再也支持不住他的身体了。他在莽莽原野中坐下,他再也没有站起来。

鹅毛大雪不停地下着,盖在他身上。他僵硬的身体在越积越高的雪下消失了,没有一点儿痕迹标明尸体所在的地点。

他家里的人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故作姿态地到处打听他的消息,到处找他,他们甚至还哭了几声。

那年的冬天十分寒冷,解冻也很迟。一个星期日,乡里人去教堂望弥撒,发现一大群乌鸦在平原上不停地盘旋,然后像一阵黑色的雨点一般扎堆儿扑向同一个地方,一会儿飞走,一会儿又飞回。

接下去的一个星期,这些不祥的鸟儿还在那里。天空像飘着一片乌云,似乎天涯海角的乌鸦都聚集到这里来了。它们连声大叫着落在银光闪烁的雪地上,在上面布下古怪的斑点。它们在一个劲地搜寻什么。

一个小伙子走过去看看它们究竟在干什么,这才发现瞎子的尸体,已经支离破碎,被吃掉一半了。他那双无光的眼睛已经没有了,让贪婪的长喙啄走了。

现在我每逢阳光灿烂的日子感到心情愉悦的时候,脑海里就不禁浮现出这段凄惨的记忆,不无伤感地想到这个瞎子:他在人世上是那么运乖命苦,他的惨死在所有认识他的人看来反倒是一种解脱。

(节选自《莫泊桑短篇小说》)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瞎子”在没有亲情、没有温暖的世界里麻木地生存着,成了社会的多余人,因此死是必然的,而且他的死在所有认识他的人看来是一件好事。
B.当“瞎子”失踪后,他家里的人假装打听其消息,“甚至还哭了儿声”,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这些人冷酷、虚伪、狠毒的嘴脸。
C.因为乌鸦最先发现瞎子已经死了,乌鸦在人们心中是不祥的,这也是人们讨厌瞎子的原因。
D.从“瞎子”的悲惨遭遇可看出人类对待弱势群体时所表现出的丑陋的一面。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渲染了一种欢快、愉悦的气氛,与下文瞎子的命运形成鲜明的对比。
B.小说中瞎子在大雪里冻死这一情节,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折射了人间的冷漠。
C.本文通过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刻画了瞎子这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形象。
D.在对瞎子的描绘上,莫泊桑追求色彩浓重的形象、表情夸张的面目与难以置信的遭遇。
3.有人认为这篇文章在刻画人物的手法上和《祝福》有异曲同工之妙,你认为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莫泊桑在小说《白与蓝》中写道:“我想到了可怜而渺小的人类,想到了多如尘埃的生命,那么细小,那么痛苦……他们如此疯狂,如此虚荣,如此喜欢争吵,他们互相残杀,而且只有几天好活。……这是怎么一回事?”请结合文本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2024-05-14更新 | 34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九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两个朋友

[法]莫泊桑

巴黎陷入重围,忍饥挨饿,痛苦呻吟。屋顶上的麻雀显著地稀少了,连阴沟里的老鼠也数量骤减。莫里索先生,职业是钟表匠,因为时局变化成了家居兵。一月里的一个早晨,天气晴朗,他两手揣在制服的裤袋里,肚子空空,在环城林荫大道上溜达。他突然在一个同样身穿军服的人面前站住,因为他认出对方是他的一个朋友。那是索瓦热先生,他在洛莱特圣母院街开服饰用品店,也是个钓鱼迷。

他们常常手执钓鱼竿,两只脚在水面上摇晃着,并排坐在那里度过半天的时光。他们就这样互相产生了友情。即使一言不发,他们也能彼此心领神会,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爱好和一样的情怀。

春天,上午十点钟左右,恢复了青春活力的阳光,在静静的河面上蒸起一层薄雾,顺水漂移;也在两个痴迷的垂钓者的背上洒下新季节的一股甜美的暖意。偶尔,莫里索会对身旁的伙伴说:嘿!多舒服啊!索瓦热先生会回答:真是再舒服不过了。

秋天,白日将尽的时候,在夕阳照射下天空如血,猩红的云彩倒映在河面上,整个河流变成了紫红色,天际仿佛燃起了大火,两个朋友被笼罩在火一样的红光里,预感到冬天将至而瑟瑟发抖的枯黄的树木也披上了金装。索瓦热先生微笑着看看莫里索,慨叹道:多美的景致啊!而心旷神怡的莫里索,眼睛不离浮子,回答道:比林荫大道美多了,嗯?

在这样迥然不同的情况下不期而遇,他们都十分激动地用力握了握手,然后他们心事重重、闷闷不乐地并肩走着。莫里索接着说:还记得钓鱼吗?回想起来多么有趣呀!

索瓦热问:咱们什么时候再去?

莫里索停下来,说:咱们现在就去。没多久,他们就越过前哨阵地,来到几小块葡萄园边上。下面就是塞纳河。

索瓦热先生指着河对面那些山岗,低声说:普鲁士人就在那上头。面对荒无人烟的原野,一阵莫名的恐惧令他们毛骨悚然。

莫里索结结巴巴地说:喂!万一碰上他们呢?

尽管情况险恶,索瓦热先生依然以巴黎人特有的幽默口吻回答:咱们就请他们吃一顿生煎鱼。

但是周围是那么寂静,是否还冒险穿越田野,他们被吓得犹豫不决了。

最后,索瓦热先生还是下了决心。他们弯着腰,利用葡萄藤作掩护,睁大眼睛,竖直耳朵,从一片葡萄园里爬了下去。

莫里索把脸紧贴地面,当确定只有他们后,于是放下心来,开始钓鱼。

他们小心翼翼地把一个个银光闪闪、活蹦乱跳的鱼放到一个织得很密的网兜里,内心喜滋滋的;这种喜悦,是一个人被剥夺了某种心爱的乐趣,时隔很久又失而复得的时候,才能感受到的。

突然震耳欲聋的一声巨响,仿佛是从地下传来一样,大地都应声发抖。那是大炮又轰鸣起来了。

莫里索正在紧张地望着他的一次又一次往下沉的浮子;突然,这个性情平和的人,对那些如疯子般热衷于战争的人怒从中来,低声抱怨道:一定是傻瓜才会这样自相残杀。

索瓦热先生接着他的话说:连畜生都不如。

但是他们突然被吓得打了个寒战,因为他们真切地感觉到有人在他们身后走动。他们回过头去一看,只见四个全副武装的彪形大汉,手中端着枪指着他们的面颊。

两根钓鱼竿从他们手中滑落,掉进河里。

几秒钟的工夫,他们就被抓起来,绑起来,带走,然后扔进一只小船里,划到对面的岛上。

一个满脸胡须的巨人似的家伙,用一口纯正的法语说:我认为,你们两个是间谍,是派来侦察我的。你们假装钓鱼,是为了更好地掩盖你们的企图。你们是从他们的前哨阵地过来的,肯定知道回去用的口令。把口令告诉我,我就饶了你们。

两个朋友脸色煞白,并排站在那里,紧张得两手微微颤抖,但他们一句话也没说。

那军官接着说;谁也不会知道的。说出来,你们就可以平平安安地回去了。可是如果你们拒绝交出来,那就是死,而且马上就死。由你们选吧。

他们一动不动,一声不吭。

普鲁士军官依然平心静气,伸手向河那边指了指,说:你们想想看,再过五分钟你们就要淹死在这条河里了。再过五分钟!你们想必都有亲人吧?

两个钓鱼人始终站在那里,沉默不语。

那军官又说:我再给你们一分钟,多一秒都不给。

然后,他猛地站起来,走到两个法国人跟前,抓住莫里索的胳膊,把他拉到一边,低声对他说:快说,口令是什么?你的伙伴绝对不会知道的;我就假装心软了。

莫里索先生没有回答。

普鲁士人于是又把索瓦热先生拉到一边,向他提出同样的问题。

索瓦热先生没有回答。

他们又并排站在一起了。

那军官开始发令。士兵们举起武器。

莫里索先生说:再见了,索瓦热先生。

索瓦热先生回答:再见了,莫里索先生。

他们握了握手。

那军官喊了声:开枪!

十二支枪同时响起。

索瓦热先生脸朝下,一头栽倒。比较高大的莫里索晃了几晃,身子打了个半旋,仰面倒在他伙伴的身上。他们被打穿的制服的前胸涌出一股股鲜血。

一八八三年二月五日

(有删改)


【注】①指普法战争(1870一1871)期间,普鲁士军队围困巴黎。②家居兵:普法战争期间巴黎的国民自卫军,因不执行任务时住在家里,故有此俗称。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插叙了战争发生之前的两次垂钓生活,恬静美好的环境,让人感到轻松愉悦,与下文钓鱼的环境形成巨大的反差。
B.小说在宏大的背景中叙述了一波三折的故事,在简洁的语言中塑造人物形象,在典型的细节中表现人物心理,震撼了读者的心灵,引起读者的共鸣。
C.在战争中,作为钟表匠和服饰店老板的普通市民,因时局变化而成了家居兵,显示出战争的残酷,突出了反战、反侵略的主题。
D.“钓鱼”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在隆隆的大炮轰鸣声和硝烟弥漫的战场中垂钓,又可以表现出两个人对和平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2.小说善于表现人物细腻的心理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两个朋友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2022-07-05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乡下

莫泊桑

两所茅屋,两家人。一所住的是蒂瓦什夫妇,另外一所住的是瓦兰夫妇。两家人的生活本是其乐融融,却因德·于比埃尔夫妇的到来而被打破。

蒂瓦什夫妇狠狠地拒绝了德·于比埃尔太太的要求,她又走向了瓦兰夫妇。

瓦兰夫妇正在吃饭;饭桌上在他们两人中间放着一碟黄油,他们用刀子挑一点,十分节省地抹在面包片上,慢慢吃着。

德·于比埃尔先生又一次提出他的建议。两个乡下人摇头拒绝,但是知道每个月可以得到一百法郎赡养费以后,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使着眼色互相询问,决心已经有七八分动摇了。他们在苦恼中长时间地保持沉默,心里犹豫不决。那乡下女人最后问道:孩子他爹,你看怎么样?乡下男人一本正经地说:我看这并不丢脸。

德·于比埃尔太太急得浑身哆嗦,她跟他们谈起孩子的未来,以及他以后可能给他们的钱。那乡下男人问:这赡养费会在公证人面前立字据吗?德·于比埃尔先生回答:当然,从明天就开始。那乡下女人想了想,说:每月一百法郎换我们一个孩子太少了一点,再过几年这个孩子就可以干活儿了;我们要一百二十法郎。

德·于比埃尔太太听了以后立刻表示同意。她想把孩子快点带走,因此在她丈夫立字据的时候,又额外送了一百法郎,立即请来了村长和一位邻居,他们也很乐意当证人。德·于比埃尔太太欢天喜地,抱着啼哭的小娃娃走了。

蒂瓦什夫妇立在门口,望着那孩子给抱走,他们一声不响,也许心里有点懊悔不该拒绝吧!

从此以后就再也听不到小让·瓦兰的消息了。他的父母每个月到公证人那里去领一百二十法郎。他们和邻居闹翻了,因为蒂瓦什太太骂他们无耻,挨家挨户对人说,除非是丧失人性才会出卖自己的亲生儿子,这简直是一件伤风败俗的事。有时候她故意炫耀自己,抱着儿子夏洛,大声对他说:我没有卖掉你,我的孩子。我没有钱,但是我不卖我的孩子。一连多少年天天都是如此。……蒂瓦什太太到最后竟然相信自己比当地任何人都高出一筹,因为她没有卖掉夏洛。

瓦兰夫妇靠着赡养费生活得很舒适。蒂瓦什夫妇无法平息下去的怒火就是从这一点来的,他们一直很贫困。他们的长子服兵役去了,第二个儿子死了,剩下夏洛一个人和上了年纪的父亲辛勤劳动。

夏洛二十一岁那年,有一天早上来了一辆华丽马车停在两所茅屋门口,一位挂着金表链的年轻人从车上下来,他们走进瓦兰家的茅屋,就像是他自己家一样。那乡下女人正在洗围裙,身体衰弱的乡下男人在壁炉旁边打盹。两个人都抬起了头,年轻人说:你好,爸爸。你好,妈妈。他们惊讶地站立起来。那乡下女人激动得连肥皂都掉在水里,她结结巴巴地说:是你吗,我的孩子?是你吗,我的孩子?他搂住她,一边吻她,一边又说了一遍:你好,妈妈。这当儿,那乡下男人全身哆嗦着,说:你回来啦,让?他们相认后,做父母的立刻领着儿子出去见了当地有身份、有地位、有影响力的人。他们领他去见了村长,见了村长助理,见了教堂神父……

夏洛站在自己的茅屋门口,望着他走过去。晚上吃饭的时候,他对自己年迈的父母说:你们一定是傻瓜,才会让人家把瓦兰家的孩子带走。我本来应该是那个样子,像你们这样的父母,只会给孩子带来不幸。

老母亲眼泪哗哔流到汤盆里,她低声哭着说:累死累活把孩子们养大了,落这么个下场!夏洛冷酷地说:与其像现在,还不如不生我下来。这件事我永远不会饶恕你们!

可怜的蒂瓦什夫妇垂头丧气,流着眼泪,却一声不响。夏洛接着又说:不行,想到这件事太痛苦了。我宁可到别的地方去谋生。他打开门,一片说话声传进来,瓦兰一家正在庆祝孩子的归来,于是夏洛跺了一下脚,朝自己的父母转过身来,嚷道:土包子!

他消失在黑夜里……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③段描写瓦兰夫妇吃饭,着力表现“卖子事件”之前过着贫穷、拮据的生活,突出金钱对他们的重要性,为下文他们做出的选择埋伏笔。
B.“卖子事件”之后,蒂瓦什夫妇心理有些许懊悔,并嫉妒、仇视瓦兰夫妇,心理很不平衡。
C.瓦兰夫妇因为生活贫困和对金钱的渴望,最终将自己的孩子“售卖”,说明他们极度自私,对自己的孩子没有爱,这种行为让人鄙视。
D.当夏洛二十一岁那年再见到小瓦兰时,内心极为嫉妒,并把这种嫉妒转化为对父母的仇恨。在金钱的诱惑下人性变得不堪一击,作者以此来批判金钱对人性的扭曲与伤害。
2.这篇小说写法独特,一方面通过对比,展示人物形象;另一方面通过层层伏笔,推动情节发展。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结合小说分析。
3.小说结尾为什么说“他消失在黑夜里”?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疯女人

莫泊桑

普鲁士人入侵高尔梅依镇。当时,我与一个疯女人为邻,她那年二十五岁,却在短短一个月中失去了父亲、丈夫和新生婴儿,接二连三地打击使她精神失常。

死神好像走了一样,经常光顾这所房子,几乎不离开这里。

这位年轻可怜的女人经受不住这种惨痛的摧残,便卧病不起了,整整一个半月始终是慌慌张张的。当这一切过去之后,随之而来的又是一种宁静的倦怠。她像植物人一样躺在那里,动也不动,不进食,只是眨着眼睛。每当别人要她起来的时候,她便大喊大闹,好像别人要杀了她似的。没办法,只好随她这样。

另有一个年级很大的女佣守在她身旁,不时地给她水喝,或吃一点冷食。而这个濒临绝望的生命究竟想什么呢?她伤心的想着却又什么都想不起来?或者,她的头脑像死水一样停止不转了?她就这样不死不活,闭门不出地躺在床上长达十五年之久。

战争又发生了。普鲁士人长驱直入攻到这里。

那天的事,我亲身体验过,天气异常地寒冷,都快要把石头冻裂了。我伤寒发作,正躺在沙发上,哪里也不能去,我听见了普鲁士人沉重而节奏鲜明的脚步声,我趴在床上,见他们列队依次而过。

整个队伍纵队前进着,一眼望左边,个个如出一辙,全都是特有的那种木偶似的机械地进行着,接着长官们把这些士兵分到各个居民家里去住宿,有17人到我家来住,那疯女人家也分配了12名,还有一个指挥官,一副十足的兵痞,模样凶狠残忍。

刚开始几天倒也没有什么,大家都相安无事,因为事先有人跟这名军官打了招呼,说明这里的女主人有病,开始他对此也并不在意,但隔不多久,这个女主人不露面让他很恼火,他向别人打听病人的情况,别人回答他,让他深受刺激,像这样已有15年之久,毫无疑问这些让他根本不满意,他想这个疯子是出于傲慢无礼才不出来的,因为她不想见到普鲁士人,更不想和他们说话,所以不出来见他们。

于是,他想见见这个疯女人,别人把他带进疯女人的卧室,他语气生硬的说:“太太,请您起来,到楼下也,让大家见见您。”

而她似乎对声音有本能的反应,她漠然地看着他;没说话。

他接着说道:“你这么无礼,令我难以忍受,您不心甘情愿地起床,我总会有办法的。”

她仍旧一动不动,始终毫无表示,好像根本没有听到有人说话一样。

这军官恼羞成怒,认为是奇耻大辱,于是他又说道:“给你一天时间,她还不下楼的话……”

话往下什么也没说,就走了。

第二天老佣人很害怕,想替她穿衣服,但她声嘶力竭的嚎叫挣扎,不肯穿衣起来,楼下的那个军官听见后立刻上楼来,老佣人惊慌失措地跪倒在他面前,苦苦哀求:“她起不来,军官先生,我家主人起不来,请您放过她吧,她是那么的不幸啊!”

这个残忍的军官怒不可遏,他很为难,毫无办法,突然他放声大笑,用德语对部下喊话。

片刻,就见一队士兵不知从哪里抬一张床垫出来,她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只要能躺着就行。始终默不作声的疯女人仍然安详的躺在这张丝毫没有弄乱的床上。一名士兵跟在后面,手里拎着一包女人衣服。

军官嘿嘿一笑,说道:“我倒要看看你能不能自己穿衣服。去散步。”

然后,这一行人朝依莫维森林的方向出发了。

大约两个小时,出去的士兵空手而返。

这个疯女人消失了。他们究竟如何处置了她?究竟把他弄到哪里去了?没有人知道。

大雪日夜不停地下,整个世界全都掩没在皑皑白雪之中,冷彻透骨,狼群来回乱跑,在我们屋子面前嗥嗥地叫着。

这个疯女人一直让我放心不下,我多次向对方交涉,始终毫无结果,还差点儿把命搭上。

春暖花开,德军撤走了。邻居院子仍旧紧闭着,里面杂草丛生。

那个忠心耿耿的老女佣人已在那年冬天死去了。这件事从来没有人记起,惟独我还总是念念不忘。

这群可恶的魔鬼,究竟把这个疯女人弄到哪里去了呢?她自己跑了,或是有人收留了她,把她送进医院了?任何想法都不能解答我的疑惑,时光渐渐让我把它放在一边了。

第二年秋天,我去村中打山鹬,我已击毙了四五只山鹬。不久,我又击毙了一只,可它却掉进充满乱物的渠沟不见了,我赶忙跳下去寻找,却意外的见到了一堆骷髅!

我顿时明白了……

(选自《羊脂球》,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先点明普鲁士人入侵高尔梅依镇这一战争背景和社会环境,然后交代因不堪屡遭打击而精神失常的女主人公疯女人,故事情节由此而展开。
B.“节奏鲜明的脚步声”“木偶似地机械地进行着”——小说从听觉和视觉角度形象地刻画出训练有素、像战争机器似的麻木不仁的普鲁士军人形象。
C.“手里拎着一包女人衣服”“出去的士兵空手而返”,这两个句子在结构上前后呼应。内容上暗示了疯女人的不幸遭遇,也蕴含着作者深沉的情感。
D.“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我”亲眼见证了普鲁士军人的入侵,亲眼看见了疯女人惨死的情景;以“我”的口吻叙述故事,使得情节真实可信。
2.文中划线句子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3.请概括小说的主题。
2021-05-22更新 | 14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届江西省赣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狗皮埃罗

【法】莫泊桑

寡妇乐斐佛太太是一名乡绅太太,她和仆人洛斯,住在乡下一所不大的房子里。一天夜里,有人偷走了她们园子里的十二棵洋葱。想到盗贼可能还会再来,她们决定养一条狗。但乐斐佛太太声明,她绝不会花钱去买。

一天早上,面包店老板带来了一只“小怪兽”:全身黄毛,四条腿短得跟没有似的,身子像鳄鱼,脑袋如狐狸,尾巴长似身子。它名叫“皮埃罗”,惨遭主人遗弃。一个子儿不花,太太立刻觉得这条小脏狗挺好看的。

刚喂一次,乐斐佛太太嘀咕:“等它在家待熟了,就可以放出去随便跑。它在附近转悠,总能找到吃的。”小狗果然放出去了,可是它仍旧免不了饥饿。日子一长,乐斐佛太太逐渐习惯了,甚至有点喜欢这小狗了,还亲手喂它几口蘸了菜汤的面包。

然而,她根本就没有想到养狗还要交税,收税员登门向她要八法郎:“八法郎,夫人!”她一听,大叫一声,差点昏过去。就这么一条小破狗,要交这么多钱!

她当即决定,把皮埃罗送人。可谁也不要。万般无奈,只好决定让它去“啃石头”。

所谓“啃石头”,就是“吃泥灰岩”。旷野上的泥灰石井有二十来米深,要给田地施加泥灰石时,才有人下井挖掘。平时,这种矿井只是充当遗弃狗的坟场。一条狗扔下去,先依靠那些先到者的遗体做食物,眼看就要饿死,忽然又扔下来一条狗,饥饿催促它们为生存而搏击,最后,强者把弱者活活吃掉……

让皮埃罗去“啃石头”,就得物色一个执行人。有个护路工人跑这趟要半个法郎辛苦费。乐斐佛太太认为这是漫天要价。洛斯于是提议由她们亲自送去。

这天傍晚,特意给皮埃罗烧了一盒香肠,还加了一点黄油。皮埃罗大口吃下去,舔得一滴不剩。趁它正满意地摇着尾巴,洛斯一把抓住,将它裹在围裙里。

她们大步流星,不大工夫,就到了坑口,俯身听了听,矿井下没有狗。皮埃罗下去也只有它一条。这时,洛斯流下眼泪,抱着吻了吻它,然后就往洞里一扔。 接着,两个女人又俯下身去,侧耳细听。

先是听见一声闷响,随即是动物受伤时的惨叫,接着又是连声哀鸣,再后就是绝望的呼唤,是狗仰头望着洞口,苦苦哀求救助的声音。

两个女人忽然感到后悔,不知为何怕得要命,于是慌忙逃离现场。

这天夜里,她们受噩梦纠缠,场景十分恐怖。

乐斐佛太太梦见自己坐在餐桌前准备吃饭,一掀开汤盆盖子,皮埃罗就从盆里蹿出来,一口咬住她的鼻子。惊醒后再次入眠,又梦到皮埃罗咬住她的手,她拼命逃跑,而小狗咬住不放,就吊在她的手臂上。

天蒙蒙亮她就起床,几乎疯了一样,跑到那口泥灰岩矿口。

皮埃罗还在汪汪叫,就这样汪汪叫了一整夜。太太失声痛哭,用各种各样亲昵的称呼叫它。皮埃罗一一回应,狗声也那么哀婉温柔。

于是,太太又要把小狗救出来,决定让它快乐一生。

她跑去找一个开采泥灰岩的矿工,对他说了自己的要求。那人说道:“那您就付四法郎吧。”

太太大吃一惊,她的全部痛苦顿时烟消云散。

“四法郎!你就不怕撑死!四法郎!”

太太气冲冲走了。——哼,四法郎!

她一回到家,叫来洛斯,告诉她那矿工如何漫天要价。洛斯也附和道:“四法郎!这可是钱啊,太太。”

接着,她说道:“要是给可怜的皮埃罗扔吃的东西,不让它饿不行吗?”

乐斐佛太太满心欢喜地同意了。于是,两个女人带上黄油面包又去那个矿井。

她们把面包切成小块,一块一块丢下去,还轮流跟皮埃罗说话。那小狗吃完一块,就立刻汪汪叫,又讨下一块。

傍晚她们又来了。第二天照旧,后来天天如此,只不过每天只跑一趟了。

不料有一天早晨,她们要投下头一块面包时,忽然听见井下一声巨吼。里面有两条狗了!又有一条狗被丢进矿井,还是条大狗!

洛斯呼唤一声:“皮埃罗!”皮埃罗就汪汪答应。扔下面包后,她们就清晰地听见井下激烈的抢夺声,接着又听见皮埃罗被同伴咬疼的哀号。另一条狗强壮,就全抢着吃了。

她们在上面呐喊:“这是给你的,皮埃罗!”这毫不顶用,皮埃罗什么也没有得着。

两个女人面面相觑,没了主张。乐斐佛太太口气尖刻地说道:“所有丢进井里的狗,总不能全由我来喂养吧。只好放弃不管了。”

她一想到井下所有的狗,全要靠她花钱养活,心口就堵得慌,于是扬长而去,连剩下的面包也带走了,并且边走边吃起来。

洛斯在后面跟随,不停地拿自己的蓝布围裙擦着眼泪。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小见大,通过叙述小狗皮埃罗遭受遗弃的悲惨故事,展现了当时的世态人情,暗含作者的批判,令人深思。
B.女仆洛斯流着眼泪将皮埃罗扔进矿井,最后她擦着眼泪离开矿井,两次流泪都可以看出她对皮埃罗的不舍与同情。
C.皮埃罗在矿井中的连声哀鸣,它回应呼唤时的哀婉温柔,被咬疼时的哀号,这些细节十分生动,读来让人动容。
D.小说刻画普通人物用语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收税员、矿工等人自私贪婪的特点,表达出作者对他们的厌恶。
2.文中插入介绍“啃石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突出乐斐佛太太的吝啬?请结合文章分析说明。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巴蒂斯特太太

莫泊桑

还得等两小时十分钟才能乘上去巴黎的快车。我在车站门前站住,一心想找点什么事情做做。

街上看不见一个人,只不时地有一只猫轻巧地跳过水沟,一条小狗急匆匆地在一棵棵树根旁闻来闻去。这时,我望见了一支送葬的队伍!

这队伍有些奇怪。送葬的只有八位先生,一位哭着,其余人友好地谈着话,没有神父伴送。队伍走得匆忙,一切从简,也没有宗教仪式。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悄悄跟上最后面的先生,打听起死者和这奇怪的送葬仪式。那先生真是热心肠,他压低声音告诉我:这是一位年轻的太太,自杀的,所以不能举行宗教仪式安葬。走在最前头哭着的是她的丈夫。

死者保尔·哈莫夫人,是本地一位富商丰塔内尔先生的女儿。11岁那年,她遭到了一件可怕的意外:一个仆人把她糟蹋了。她受到严重摧残,几乎送了命。

小姑娘带着耻辱的烙印,慢慢地长大。在全城人的心目中,她是妖魔、怪物。她从街上走过,人人都转过脸去。人们低声地这样说:“您知道吧,那个小丰塔内尔!女孩子们下午都到林荫大道上玩耍,她总是一个人脸色凄怆地看着。有时她实在想跟她们一起玩,于是畏畏缩缩、提心吊胆地往前移动,自惭形秽似的偷偷混到孩子中间。这时候,坐在长凳上的那些母亲、女仆、姑母、姨母都立刻奔过来,抓住由她们照看的小姑娘们的手,粗暴地把她们拉走。剩下小丰塔内尔一个人惊慌失措,抽噎哭泣……,]

她长大了,情形更糟了。每次上街她都低垂着眼皮。很少有人招呼她。那些年轻姑娘像躲鼠疫患者那样躲着她。有几个小流氓管她叫“巴蒂斯特太太”,这是侮辱了她,毁了她一生的那个仆人的名字。

没有人知道她内心的痛苦;因为她不大说话,从来不笑。她的父母见了她,也显得很不自在,好像她犯了不可补救的过错,应该恨她一辈子似的。

她长得很好看,白净脸,细高个儿,文雅脱俗。如果没有那件事,我也会很喜欢她的。

一年半以前,我们这儿来了一位新区长,还带来了他的私人秘书,一个有点古怪的年轻人。他看见丰塔内尔小姐,一见钟情。他追求她,向她求婚,娶她做了妻子。他脸皮厚,带了新娘到处拜客,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后来,大家有点忘怀了,她在社会上也有了地位。

她把她丈夫当成神那样崇敬。是他恢复了她的名誉;是他蔑视舆论,抵挡了各种侮辱;一句话,他完成了一桩很少人干得出的勇敢行为。

她怀了孕。消息传开后,连最斤斤于小节的人也为她打开大门,好像怀孕把她的污点一下子洗干净了……

一切都变得越来越好了,这时正碰上我们庆祝节日。区长主持音乐比赛,让他的私人秘书发奖牌。

您也知道,在这种事情里,总会有嫉妒和竞争。

轮到莫尔米隆镇的乐队队长领奖了。他们只得了个二等奖。总不能让大家都得一等奖啊,是不是?

秘书把奖牌递给这个人的时候,这个人竟把奖牌朝他的脸上扔过去,一边大声喊道:“你可以把这个奖牌留给巴蒂斯特。你甚至应该发给他一等奖牌。”

当时有很大一堆老百姓在场,他们笑了起来。老百姓是没有慈悲心,也不大知道分寸的。于是所有的眼睛都转向这位可怜的太太。

先生,您看见过一个女人发疯吗?她一连三次站起来,又倒在她的座位上,她好像要逃走,可又明白自己决不能穿过周围这一大堆人。

人群里不知哪个地方有人又喊了起来:“喂!巴蒂斯特太太!”于是,人声鼎沸,有欢笑声,也有喊叫声。这一片人海波涛汹涌,闹声喧天;所有的人头都在攒动。大家都在重复说那句话,都踮起脚要看看这个女人的表情;有些做丈夫的把老婆举高了看;还有人在打听:“是哪一个?穿蓝的那个吗”孩子们学公鸡叫;到处都响起了狂笑声。

她不再动弹了,好像被陈列在那里供大家观赏一样。她不能逃走,不能动一动,也不能把脸掩藏起来。她的眼皮急促地眨巴着,好像有一道强烈的光刺得她的眼睛睁不开;她像一匹爬高坡的马那样喘着气。

她这样子真叫人心都碎了。

哈莫先生掐着那个粗暴无礼的家伙的脖子,他们在一片可怕的混乱之中,倒在地上滚来滚去。

庆祝仪式中断了。

一个钟头以后,哈莫夫妇回家去,那年轻的妇人从受到侮辱的那一刻起没有说过一句话,但是浑身哆嗦得好像有一根弹簧弹动了她全身所有的神经,她突然跨过桥上的栏杆,跳进了河里,她的丈夫没有来得及抓住她。

桥洞下水很深。隔了两个钟头才把她捞起来。当然她已经死了。

说到这儿,讲故事的人住了口。过了一会儿他又说:“就她的处境,这也许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有些东西是没法擦掉的。”

我们这时已走进了公墓。棺材放进墓穴后,我走到那个呜咽着的可怜的年轻人身边,使劲握了握他的手。

他眼泪汪汪,惊奇地看看我,然后说:“谢谢,先生。”我没有后悔跟着灵车走了这一趟。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我”看到猫、狗的情景,既写出“我”的百无聊赖,也衬托出街道的冷清,与接下来送葬队出现的气氛相吻合。
B.哈莫先生在当地人眼中“有点古怪”“脸皮厚”;但在哈莫夫人眼中,他“蔑视舆论”“勇敢”,这些评价也隐含着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C.哈莫夫人被人群嘲讽时,先是“一连三次站起来”“又倒在她的座位上”,后来“她不再动弹了”,表现了她在无助处境中的麻木和绝望。
D.哈莫夫人和祥林嫂的“死”都具有悲剧性色彩,但哈莫夫人死于自杀,而祥林嫂是“穷死”,她们死亡的方式不同,根源也完全不同。
2.小说为什么以“巴蒂斯特太太”为标题?请结合全文分析。
3.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展开叙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0-06-05更新 | 261次组卷 | 5卷引用:2020届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爱情:某猎人笔记上的三页

【法】莫泊桑

我刚从某报纸的琐事趣闻栏里读到一则爱情悲剧。一个男的杀了一个女的,然后自杀了,这样着来他一定还很爱她。这爱情使我意志消沉,使我十分惊恐,使我思绪万千,并唤起了我的一段年轻时期的关于打猎的异乎寻常的记忆。在那次打猎时,爱神就像天空中的十字架向早期基督徒显圣一样,向我显现了一次。

那一年深秋,我表兄卡尔邀我和他大清早一起去沼泽地打野鸭。他住的房子坐落在一片谷地。谷地里,一条小河流散开来成了一片开阔的沼泽地,那沼泽地是我见过的最好的猎场,那是我表兄视之如宝的地方,他一直把它作为禁猎区保护着。

再没有什么地方能比一大片低洼的沼泽地更令人种往,更令人不安,甚或更令人惊惧了。为什么在那片被水覆盖着的洼地里竟会笼罩着一种模糊的恐惧呢?是那蒲草在沙沙作响,是那磷火在依稀明灭,是那夜气弥漫的静谧,是那帷幕般迤逦在水面上的沉沉雾霭,还是那捉摸不定的噗噗声息?这声息是那样微细,那样温柔,然而听来却比人们的大炮甚或天上的响雷更为吓人。难道就是这些,才使那沼泽地显得像是个梦境般的国度——那令人胆寒的国度,显得那样神秘莫测又危险四伏吗?

傍晚时分,我到了表兄家里。餐间,他告诉我,明晨打猎所需的一切都已准备就绪了。我们将在三点半出发,以便在四点半左右到达他进好的可供潜伏瞭望的地方。那里已经有用冰块砌好的一间小屋,用来抵挡黎明前令人难耐的寒风。一吃完饭,我就钻进被窝,在壁炉的熊熊炉火发出的亮光里睡着了。

三点钟,表兄把我叫醒。我穿了一件羊皮大衣,而卡尔表兄穿着一件熊皮大衣。我们每人灌下两杯滚烫的咖啡,又喝了几杯浓烈的白兰地就出发了,和我们一起去的还有一个猎场看守人和两只狗——勃朗金和皮埃罗。

刚一迈出大门,我就觉得寒气直侵骨髓。卡尔和我肩走着,很快到了沼泽地,进了那间冰块砌成的小屋,因为我们还得等上个把小时那些野鸟才会醒来四处漫游。从冰的沼泽地里腾起的寒气,从冰墙上逼拢来的寒气,加上从上面压下的寒气,使我彻骨贯心地发冷。

我们在冰屋中央生起一堆火,一阵奇特的叫声,一阵迷惘而飘忽的叫声,在我们头上回荡而过,借着那间冰屋子里的火光,我们看见了那些野禽。在这冬日凌晨曦光尚未现于天际之时,听到生命的呼唤声,尤其是只闻其声而不见其面,听着这生命的呼声迅速地穿过昏暗的寒气然后消失在大地的尽头,这是何等美妙,又是何等动人!在这五更寒彻的时刻,我觉得,那随着鸟翼渐渐远去的呼唤声就像是来自这世间的灵魂的叹息!

天亮了,成群的野正一字排开,疾飞而过,随即在长空里消失了。

一道火光划破若明若暗的晨空,卡尔开了一枪,两只狗飞奔向前。

这之后,几乎每一分钟,不是他,就是我,只要一看见水草上空有一群飞禽的影子掠过,便马上举枪瞄准。至于皮埃罗和勃期金,则气喘吁吁、欢蹦乱跳地街回血淋的野禽,那些野禽的眼睛有时还朝我们瞪着哩。

太阳升起了,是个碧空万里的大晴天。我们打算离开此地。这时,有两只飞禽正展翅从我们头上飞掠而过。我开了枪,打落了其中的一只,它几乎就落在我的脚旁,这是一只银色胸脯的水鸭。这时,就在我们头上的蓝天里我听见一种声音,那飞禽的叫声,声音很短促,叫个不停,似乎哀痛欲绝。那只禽鸟,那只逃过枪弹的小动物,在我们头顶上空兜着圈子,眼睛注视着已被我抓在手里的它那死去的伴侣。

卡尔蹲下身子,把枪举到肩上,紧紧盯住那只飞禽,等它进入自己的射程。“你打下那只的,“他说,“这只雄的是不会飞走的。”

雄野鸭果然没有飞走,它在我们头上一圈一圈地兜着,不住地哀鸣。从未有过什么痛苦的呻吟能像这阵阵哀鸣,像这只空中失偶的可怜的飞禽发出的悲怨指责之声这样使我心痛。

有时,它也避开那紧盯着它的枪口的威胁,似乎准备只身继续它的长途飞行,然而它终于了决心,又飞回来寻觅它失去的伴侣。

“你把那只雌的扔在地上,”卡尔对我说,“雄的过一会儿就会飞进射程的。”雄鸭果真不顾危险,向我们飞近,由于对它那刚被我杀死的情侣的痴情,它已经不顾一切了。

卡尔开枪了,正如一只放在空中的纸鹞被人一刀剪了放飞它的牵绳,我看到一个黑糊糊的东西跌落下来,又听见那东西跌到枯草间的声响。皮埃罗跑去把它衔来给了我。

我把它俩——它们已经冰凉——一起装进猎物袋。当天晚上我就回巴黎去了。

节选自《小说鉴赏》,布鲁克斯、沃伦〔美国〕编著)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使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我”的见闻和感受;而题目中“笔记”二字则更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感。
B.小说由明暗两条线构成,明线是叙写人以及动物的爱情,暗线是对人性的思考与映射,明线暗线相互交织,共同完成小说主题的揭示。
C.文中两个划线的句子是对卡尔的语言描写,虽然着墨不多,但寥寥数语就生动地刻画了卡尔这一深野鸭习性、技艺精湛的猎手形象。
D.结尾“当天晚上我就回巴黎去了”一句,既暗示了“我”的心理变化,升华了人物情感,深化了小说主题,可谓言近旨远,意味深长。
2.请赏析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小说开篇所写的“爱情悲剧”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0-05-24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江西省赣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修软垫椅的女人

【法】莫泊桑

三个月以前,我被叫到这个临终的老婆子的床边。本堂神父已经先到了。她请我们俩做她的遗嘱执行人。为了让我们真正理解她的遗嘱,她把她的一生都讲给我们听。

她的父母都是修理软垫椅子的。她从来就没有一个固定的住所。从小她就到处流浪,穿得又破又烂。他们到一个村子,就在村口路沟边停住,她的父亲和母亲在路边的榆树底下修理从当地收来的旧椅子。孩子们常常朝她扔石头。有些太太给她几个苏,她仔细地收藏着。

在她11岁时,有一天,她路过此地,在公墓后面遇见小舒盖,一个同学抢了他两个小铜子儿,他正在那里啼哭。在她的心里,一个有钱人家的孩子应该是一个永远心满意足、快快活活的,他居然流了眼泪,这深深地打动了她的心。她走过去,知道他为什么难过以后,就把自己的全部积蓄,七个苏,都倒在他手上。他擦着眼泪,老老实实地把钱收下。她当时高兴得发了狂,大着胆子吻了他一下。他只顾看着手上的钱。她看到自己没有遭到拒绝,就紧紧搂住他,热情地吻过以后就逃走了。

她爱上了这个男孩。是因为把自己流浪所得的全部财产献给他了呢,还是因为把第一个温柔的吻送给了他?这在孩子和成人身上,同样都是一个谜。

有好几个月,她一直想念公墓里的这个角落,想念这个孩子。她怀着再和他见面的希望,在修理椅子或者买食物的时候向父亲报虚账,这儿赚一个苏,那儿赚一个苏。

她再次来到这儿,口袋里已经有了两个法郎,可是她只能隔着他父亲的药房的玻璃窗,张望一下这个打扮得干干净净的小老板。然而,这使她更加爱他了。

她心里保留着无法磨灭的回忆。第二年,她在学校后面遇到了他。她一下扑到他身上,搂住他拼命地吻,吓得他哇哇乱叫。为了让他安静下来,她给他钱:三法朝二十生丁,这真算得上一笔财产了。他收下钱,任凭她尽情地抚爱他。

四年里面,她把一笔笔积蓄都倒在他的手里。他心安理得地把钱放进口袋,因为这是他同意接吻的代价。

她除了他,别的什么也不想。后来,他不见了,他被送到中学去念书。于是她采取了无数巧妙的手段,好让父母在假期里路过这儿。她已经有两年没能见到他,差点认不出他来了,他变得那么多,个子长高了,相貌漂亮了,穿着他那件金扣子的学生装显得十分神气。他假装没有瞧见她,高傲地从她身边走过。

她哭了两天,从此以后,她忍受着永无尽期的痛苦。每一年她都要回来,从他面前走过,却不敢招呼他:他呢,甚至不屑看她一眼。她的父母去世了,她继续干着父母的行业。

有一天,她回到她念念不忘的这个村子,看见一个年轻女人挽着她心上人的胳膊,从舒盖药房出来。那是他的妻子,他已经结了婚。

当天晚上,她跳进了村广场上的那片池塘,一个深夜走过的醉汉把她救起来,送到药房。小舒盖穿着长睡衣,下楼来为她医治。他装着不认识,替她脱掉衣装进行按摩,然后厉声对她说:“你疯了!不应该傻到这个地步!”这就足以把她治好了。他跟她说话啦!有好长一段时间,她觉得很幸福。

她的一生就这样过去了。她一边修椅子,一边想着舒盖。

她在今年春上死了。她把自己的这段伤心史从头至尾讲给我听了以后,要求我把她一生的积蓄全部交给她死心塌地爱着的那个人。因为,照她自己的说法,她工作就是为了他。她交给我两千三百二十七法郎。

第二天,我到舒盖家里去,激动地说明来意。舒盖刚听我说到这个到处流浪的女人,这个修软垫椅的女人,这个跑码头的女工爱他,就气得跳了起来,那副神气看上去倒好像是她偷走了他的好名声,上等人的尊严,他个人的荣誉,对他说来比生命还要宝贵的东西。他的妻子也跟他一样气愤,接着说:“这个臭要饭的!这个臭要饭的!……”似乎找不到别的话好说了。

他站起来,走来走去,嘟哝着说:“大夫,您了解这件事的意义吗?这件事情实在太可怕了!怎么办呢?啊!我要是在她活着的时候知道,一定叫警察把她抓起来,扔进监狱里。我可以向您担保,她一辈子也出不来!”

我楞住了,没想到自己一片好心却落了这么个结果,简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可是受人之托,总得终人之事呀。于是我又说:“她托我把她的积蓄交给您,总共是两千三百法郎。既然我刚才说的话好像使您很不愉快,也许最好还是把这笔钱舍给穷人吧。”

他们夫妻俩大吃一惊,呆呆地望着我。我从口袋里掏出钱,这笔可怜巴巴的钱,有各个国家的,有各种花纹的,有金的,也有铜的,混杂在一起。我又问:“你们怎么决定?”

舒盖太太先开口了:“既然是这个女人的最后愿望……我看,我们也很难拒绝了。”

她的丈夫有点难为情地说:“我们总可以拿这个钱替我们的孩子们买点东西。”

我冷冷地说:“随你们的便。”我放下钱,行过礼就走了。舒盖朝我伸过手来,我只好握了握。有什么办法呢?在乡下,当医生的总不能跟药房老板作对呀。

他用那笔钱买了五股铁路股票。

我一生中见到的最动人的爱情,就是这一桩。

(据郝运译文删改)

【注】①苏:法国旧货币单位,一法郎等于二十苏。②生丁:法国旧货币单位,一法郎等于一百生丁。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修软垫椅的女人把全部积蓄送给舒盖,为的是让舒盖能够因这笔钱而想到自己,她觉得能在对方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就满足了。
B.舒盖听说修软垫椅的女人爱着自己,愤怒地声称要把她扔进监狱,是因为舒盖害怕她说出自己年少时为了钱与她保持亲密关系的不堪往事。
C.小说通过语言、行为、神态描写,塑造了舒盖这个虚伪冷酷、薄情寡义的男性形象。
D.小说讲述了一段与金钱有关的爱情故事,反映了19世纪末期法国社会金钱观念和等级意识对爱情和人性的腐蚀。
2.修软垫椅的女人有何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我”的视角讲述故事有何作用?
2019-03-01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江西省上饶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保护人 【法】莫泊桑

玛兰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官运!

有天早上,他从报上看到从前一位同学新近当了议员。玛兰重新成了他那位同学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朋友。

不久议员摇身一变当了部长,半年后玛兰就被任命为行政法院参事。

  起初,他简直有点飘飘然了。为了炫耀,他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仿佛别人只要一看见他,就能猜到他的身份。后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有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压抑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他都高兴地迎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说:“您知道,我现在当参事了,很想为您出点力。如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您甭客气,尽管吩咐好了。我在这个位置上,是有点权力的。”

  一有机会,他对任何人都主动给予无限慷慨的帮助。他每天都要给人写十封、二十封、五十封介绍信,他写给所有的官吏。他感到幸福,无比幸福。

一天早上,他准备去行政法院,屋外已经下雨了。

雨越下越大。他只好在一个房门口躲雨。那儿已有个老神父。在当参事前,他并不喜欢神父。自一位红衣主教在一件棘手的事情上客气地向他求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他看看神父,关切地问:“请问您到那一区去?”

神父有点犹豫,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朝王宫方向去。”

  “如果您愿意,神父,我可以和您合用我这把伞。我到行政法院去。我是那里的参事。”

  神父抬起头,望望他:“多谢,我接受您这番好意。”

玛兰接着说:“您来巴黎多半是为散心吧。”

神父回答:“不,我有事。”

  “哦!是件重要的事吗?如果您用得着我,尽管吩咐好了。”

  神父好像挺为难。吞吞吐吐地说:“啊!是一件无关紧要的私事……一点小误会。您不会感兴趣的。是……是一件内部的……教会方面的事。”

“哎呀,这正属行政法院管。您尽管吩咐我好了。”

“先生,我也正要到行政法院去。您心肠真是太好了。我要去见勒尔佩、萨翁两位先生。说不定还得见珀蒂帕先生。”

  “哎呀,他们都是我最好的朋友,刮刮叫的同事。我都恳切地去替您托托关系。包在我身上好了。”

神父嘟囔着说了许多感恩的话。

玛兰高兴极了。“哼!您可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神父。瞧吧,瞧吧,有了我,您的事情解决起来一定非常顺利。”

  他们到了行政法院。玛兰把神父领进办公室,请他坐在火炉前面,然后伏案写到:“亲爱的同事:请允许我恳切地向您介绍德高望重的桑蒂尔神父,他有一件小事当面向您陈述,务请鼎立协助。”

他写了三封信,那受他保护的人接了信,千恩万谢地走了。

这一天平静地过去了。玛兰夜里睡得很好,第二天愉快地醒来,吩咐人送来报纸。他打开报纸念到:

  有个桑蒂尔神父,被控告做过许多卑鄙龌龊的事……谁知他找到一位叫玛兰的行政法院参事做他的热心辩护人,该参事居然大胆地替这个披着宗教外衣的罪犯,给自己的同事们写了最肯切的介绍信……我们提请部长注意该参事令人不能容忍的行为……

他一下就蹦起来去找珀蒂帕。

珀蒂帕对他说:“唉!您简直疯了,居然把那老阴谋家介绍给我。”

他张皇失措地说:“别提了……您瞧……我上当了……他这人看上去那么老实……他耍了我……卑鄙可耻地耍了我。我求您,求您设法狠狠地惩办他一下,越狠越好。我要写信。请您告诉我要办他,得给谁写信?……对,找总主教!”

他突然坐下了,伏在珀蒂帕的桌子写道:“总主教大人:我荣幸的向阁下报告,最近有一个桑蒂尔神父欺我为人忠厚,用尽种种诡计和谎言陷害我。受他花言巧语哄骗,我竟至于…”

他把信封好,扭转头对同事说:“您看见了吧,亲爱的朋友,这对您也是个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 (据郝运译文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玛兰被珀蒂帕训斥后,急于为自己辩解,并马上归罪于桑蒂尔神父。这足以看出他似乎很想保护别人,但实际上更关心自己的利益。
B.桑蒂尔神父起初并不想用“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麻烦玛兰,因此他回应玛兰的请求时吞吞吐吐,这种神情表现了他内心的犹豫。
C.由于同学的帮助,玛兰才当上了行政法院参事。因此他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都主动 向对方提供帮助,这是他回报的方式。
D.给总教主写信后,玛兰告诫同事要牢记自己的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这表明他力图文过饰非,变被动为主动。
E.在当参事前,玛兰并不喜欢神父,但是在一位红衣主教向他请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这样描写达到了照应上文的目的。
2.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那些作用?
4.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2019-01-30更新 | 1249次组卷 | 23卷引用:2014-2015学年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三校高二1月联考语文试卷
14-15高三上·江西宜春·阶段练习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乡下
[法国]莫泊桑
两所茅屋并排坐落在小山脚下。蒂瓦什、瓦兰两户庄稼人为了养活各自的一群孩子,终年辛苦劳作。两个母亲在这堆孩子里勉强可以认出哪些是自己的,两个父亲则常常要叫错三个名字才叫对自己的孩子。两家人都勉强靠着汤、土豆和新鲜空气活下去。吃饭的时候,孩子们坐在那张用了50年的木桌子前,每人面前的盆子里盛着土豆、白菜、洋葱煮的汤。星期日,汤里熬上块牛肉,就觉得跟吃酒席一样丰盛。
一天下午,一辆从城里来的马车停在茅屋前。一对年轻夫妇中的女人跳下车向孩子们跑去,她抱住两个最小的孩子中的一个——蒂瓦什家的那一个,亲热地吻他肮脏的脸蛋、沾满泥土的金色卷发。下星期她又来了,把那个娃娃抱在怀里,拼命塞给他蛋糕吃。以后她每天都来,口袋里装满糖果和零钱。她是亨利·德·于比埃尔太太。
一天早上,她丈夫和她一起下了车,径直走进了蒂瓦什家的茅屋。年轻女人说:“好心的人,我想把你们最小的男孩带走,我们想收养他。”德·于比埃尔先生表态:“孩子将来就是我们的继承人,我们还要送你们一笔终身年金,每月100法郎。”农妇勃然大怒,站了起来。“你们要我把夏洛给卖了吗?不行!那简直太卑鄙了!”男的也表情严肃,不断点头,赞成妻子的话。乡下女人怒不可遏:“出去!给我出去!”
德·于比埃尔太太固执地问:“那另外一个小的不是你们的吧?”蒂瓦什大伯回答:“不是,是邻居的。”瓦兰夫妇正在吃饭,他们用刀子挑一点黄油。节俭地抹在面包片上。德·于比埃尔先生提出了他的建议,两个乡下人摇头。但是得知每月可以得到100法郎,两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决心已有七八分动摇了。
他们在苦恼中长时间沉默,犹豫不决。那庄稼汉问:“这1200法郎年金立字据吗?”得到肯定后,乡下女人说:“100法郎换孩子太少了,我们要120法郎。”
已经急得跺脚的德·于比埃尔太太立刻答应了。她丈夫立字据的时候,她又额外送了100法郎给瓦兰夫妇。村长和另一位邻居也很乐意当证人。年轻女人欢天喜地,像从铺子里买到一样喜爱的小玩意儿似的,抱着啼哭的小娃娃走了。蒂瓦什夫妇立在门口,一声不响,也许有点懊悔吧。
从此,蒂瓦什夫妇和邻居闹翻了。蒂瓦什大婶大骂他们无耻,挨家挨户对人说,除非是丧失人性才会出卖自己的亲生儿子,简直卑鄙龌龊。有时候她抱着夏洛,炫耀地说:“我没有钱,可我不卖我的孩子!”
一连好几年,她天天含沙射影地骂。到最后,蒂瓦什大婶竟然相信自己比当地任何人都高出一等。人们也以她为榜样,都说:“那条件可是非常吸引人的。蒂瓦什大婶真是个好母亲。”夏洛长到18岁了,他从小听惯了引人不断重复的话,也认为自己比同伴们都高出一等,因为他没被卖掉。
瓦兰夫妇靠着年金生活得很舒适,蒂瓦什夫妇无法平息的怒火就是从这一点来的,他们一直很贫困。
夏洛21岁那年,一天早上,一辆华丽的马车停在两所茅草屋前。一位挂着金表链的年轻先生搀扶着一位贵妇人走进了瓦兰的茅屋,就像是他自己的家一样。
“你好,爸爸;你好,妈妈。”瓦兰夫妇不胜惊讶地站起来,
乡下女人结结巴巴地说:“是你吗,我的孩子?是你吗?”年轻人搂住她,一边吻她,一边又说:“你好,妈妈。”
他们相认以后,做父母的立刻领儿子见了村长,见了村长助理,见了教堂神父.见了小学教员。
夏洛站在自己茅屋门口,望着他们走来走去。
晚上吃饭的时候,夏洛对两个老人说:“你们一定是傻瓜,才会让人家把瓦兰家的孩子带走。”
母亲固执地回答:“我们不愿意出卖孩子。”
蒂瓦什老大爷生气地说:“你责备我们把你留下了吗?”
年轻人粗暴地回答:“你们简直是糊涂虫,只会给孩子带来不幸。我要是离开你们,也是你们自作自受。”
老妇人低声哭着说:“累死累活把你养大,竟落得这么个下场!”
那小伙子冷酷地说:“与其现在这样,还不如不生我。我看见那一个,肺都要气炸了。我本来应该是那样子的。这件事我永远不会饶恕你们!”
两个老人流着泪,一声不响。
年轻人打开门,一片说话声传进来。瓦兰家正在庆祝孩子的归来。
夏洛踩了一下脚,朝他父母嚷道:“土包子!”
他消失在黑夜里。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两个同样贫困而快乐的家庭,两对同样艰难地做出了选择的夫妇,当初和睦亲近的邻里,在金钱的浸染下,都偏离了原本的轨迹。
B.城里来的年轻女人亲热地吻小夏洛肮脏的脸蛋,拼命塞给他蛋糕吃,又不惜花大价钱带走小瓦兰,表现了她善良且喜爱孩子。
C.“100法郎换孩子太少了,我们要120法郎。”这里没存眼泪,没有犹豫,提高价码的要求,显示了乡下女人的冷静、精明、善于算计。
D.蒂瓦什夫妇没有卖掉自己的孩子,一直贫困;瓦兰夫妇让人带走了孩子,靠年金生活得很舒适:看来幸福只会垂青明智、务实的选择。
E.小说带我们走入了法国19世纪下半叶的农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多样,看到偶然机会对人的重要影响,更看到了被金钱扭曲的心。
2.小说多次变化对同一人物的称谓,试举两例简析它们的作用。
                  
3.小说中蒂瓦什大婶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的结局和贯穿全文的对比历来为人称道,你更欣赏哪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016-11-18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江西省上高二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