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文阅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批评都是因应当时文坛的现状与问题而展开,体现出当时的时代精神和文学的价值诉求,一个时代的文坛生态、文学风气的健康维系与发展,离不开这样的批评。苏轼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其文学批评散见于他的诗歌、游记、书信、序跋等之中,无不立意高远、意蕴丰厚,并显示出美文化的特征,具有浓厚的抒情化色彩,对当时的文学创作既县引领作用,又有匡正弊端的指向。

苏轼反复强调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在今天就是作家干预生活、干预政治。可见,生活在12世纪的苏轼,已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这和当代知识分子是一脉相通的。这种文学价值思想也体现在他的文学批评观中。在《答乔舍人启》中,苏轼言道:“某闻人才以智术为后,而以识度为先;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苏轼以“华采”即形式因素为“末”节,以“体用”即作品的思想内容与社会功能为根本。“以体用为本”是为了实现文章“有补于国”的价值目的,这就必须充分发扬文章的社会批判功能,“言必中当世之过”。文人当秉持“有为而作”的写作态度,敢于申发己见,而非甘言媚世、炫才自售。苏轼曾言:“去岁在都下,见一医工,颇艺而穷,慨然谓仆曰:‘人所以药为?端为病耳。若欲以适口,则莫若刍豢,何以药为?’今孙氏、刘氏,皆以药显,孙氏期于治病,不择甘苦;而刘氏专务适口……而刘氏富倍孙氏,此何理也?”苏轼在此以医喻文,所言之“期于治病,不择甘苦”与“专务适口”,为两种截然对立的文章体用观。

在《答毛滂书》中苏轼这样讲道:“世间唯名实不可欺。文章如金石,各有定价。先后进相汲引,因其言以信于世,则有之矣。至其品目高下,盖付之众口,决非一夫所能抑扬。”苏轼认为,文章之优劣决定于其“实”,并非一人之褒贬可以左右。苏轼此言,是针对当时文坛不正的批评之风,意在提倡开展健康的文学批评,并且提出了如何衡量文章优劣的标准,或曰文学批评的一个基本的伦理准则。

(摘编自党圣元《苏轼的文学批评观》)

材料二:

在百年新文学批评的发展进程中,如何处理与传统文论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西方文学批评是以哲学为逻辑起点,通过哲学观照文学,讲究逻辑、体系与思辨。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文学是一种直觉式、总体性观照,强调妙悟、比喻,表现了一个早熟民族的审美体验、人生感悟与生命旨趣。在《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等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经典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其独特的批评风格:常以充满情感色彩的形容词对批评对象进行总体性概括;并借助山水日月、花草树木等自然景物,或玉、镜等人文器物设喻,对批评对象进行形象化描述;体现出把文学与人视为异质同构的评价特色。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眼中,文学批评与其说是一种审美考察,不如说是一种生命对话。

然而自晚清“小说界革命”兴起,叙事文学逐渐成为文学主流。传统文学批评中那种印象点评的审美感悟方式主要是面对以诗歌为主的抒情文学,其审美目标是对意境的追求,而现代叙事文学是以对社会问题的探寻、人性世界的考察为重心。传统文学批评中的妙悟、神思、气韵等关键词,面对新的文学世界多少有点无能为力。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要发挥对时代文学的阐述能力,必须进行现代转化。这种转化从王国维开始。他借用康德的美学概念、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论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对《红楼梦》进行迥异于传统的批评。他把作品视为作家人生体验的一种符号和象征系统,运用相关推理分析,并从中读解普遍的人生和审美价值。在随后的《屈子文学之精神》中,王国维选择西方文学批评的概念,利用传统批评对相关问题的阐释,从历史文化环境、诗人的人格特征与创作心态、作品的审美特征等方面出发,进行概念推理与审美分析,从而显现其对传统文学批评进行现代转化的思路:不是以外来的批评理论取代传统的批评观念,而是以外来的批评理论照亮、调适与补充传统的批评,寻求两者之间的最佳契合点,最终达到“中外汇通”的理想状态。这在《人间词话》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许多学者纷纷在批评实践中尝试着王国维开创的路径,以寻求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现代之路。其中,李健吾、钱锺书最具有代表性。李健吾综合西方“印象批评”和传统“意象点评”的得失,采用钟嵘开创的象喻式批评,对批评对象进行整体的直观感悟,以亲切平易、生动形象、诗意抒情的语言,阐释自己的审美体验和表达自己的社会关怀。钱锺书在《谈艺录》中,则以传统的诗话体,表达一种现代的文学观念。从文本的字、词入手,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的“涵泳本文”与“通观圆览”相互打通,同时把西方的文本细读与心理分析等方法融入其中,在理论阐释的文字里渗透着对人性、人情、人心的深切体察。

此二人的文学批评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感性特质与人文内涵的同时,融合西方文学批评的辩证分析,将审美感悟与逻辑思辨、生动形象与辩证深刻等对立面有机融合在一起,构建起一套具有深刻学理性与现代性又不失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体系。这在传统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化与今天中国文学批评的话语建构中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摘编自明飞龙《让传统文论焕发现代风采的时代活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扬文章的社会批判功能,引领文学风气,维系健康的文坛生态,是优秀的文学批评所应承担的社会和文化职能。
B.苏轼主张文学必须充分发挥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药石作用,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一直沿袭传承的文学价值取向。
C.苏轼以医药、金石为喻,形象化阐释自己关于文学批评准则的观点,体现出其文论美文化、抒情化的艺术特色。
D.中国传统文论不以逻辑、体系见长,但蕴含直觉式的审美体验和人生感悟,比西方文论更适合中国的文化语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侧重论述文学批评的方法,材料二侧重论述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现代化转型。
B.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思想价值取向与当代知识分子仍有相通之处,是一种文化认同。
C.单纯借鉴西方批评理论并不能实现传统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化,对此王国维早有认识。
D.从学者的实践来看,传统文论在中国文学批评话语建构中呈现出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曹丕《典论》:“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B.苏辙追悼苏轼:“少与辙皆师先君。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
C.谢杭得评韩愈之文:“有顿挫,有升降,有起伏,有抑扬,如层峰叠峦,如惊涛怒浪。”
D.《颜氏家训》中云:“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
4.苏轼在《答李方叔书》中评价后辈李离诗文说:“惠示古赋近诗,词气卓越,意趣不凡,甚可喜也。……足下之文,正如川之方增,当极其所至,霜降水落,自见涯涘,然不可不知也。”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一段文论的特点。
5.在新文学批评的发展进程中,如何处理与传统文论之间的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柳先生的正骨膏

刘玲海

邾镇东大街新开张的药铺叫汉春堂,坐堂的先生姓柳,人称柳先生,从东北躲战乱来到邾镇。柳先生擅长骨科,跌打损伤脱臼骨折手到病除,据说,他熬制的外敷膏药正骨膏更是神奇,无论多严重的骨折,经柳先生手法复位后,贴上正骨膏再用竹片固定,少则十日多则一月,断骨愈好如初。

日本人攻打邾镇的那天,一颗炮弹落在颜老爷的家里,三间大堂屋成了废墟,颜老爷正在前厅伺候他的花树,震得昏了过去。半日后醒来,他看到养在莲花缸里的那株花树,如小臂粗的树干被炸断,仅连接着一部分树皮,颜老爷两眼一黑又昏过去。那株树是儿子带回来的,儿子的喜好,颜老爷视为珍宝。儿子和他的部队在台儿庄与日本人决战时,壮烈殉国,老人把儿子的一捧骨灰埋在树根下,更是视树为生命。

现在,儿子的树被日本人毁了,颜老爷像被挖了心一样。他失魂落魄地在院子的残垣断壁间转圈,不知如何是好。许久,他一下子想起柳先生,救人的命和救树的命都是救命,也是心急乱求医,柳先生成了他救命的稻草,一路跌跌撞撞来到柳先生的药铺,全不顾大街上枪弹横飞,见到柳先生,颜老爷扑通一声就跪下了。

柳先生来到花树前,小心地扶起来,把断茬对齐捏实贴上正骨膏,周匝固定木棍。三日后,树叶竟振作起来,十日后,树叶重新泛绿,一月后,树干断处长好了。

颜老爷一脸泪痕,紧抓着柳先生的手说:“你救了我儿子,也救了我啊!”

邾镇沦陷后,病人挤满了柳先生的药铺,断胳膊断腿的病人很多。这天,柳先生在药铺里配药,心里默念着药方,川续断十钱,右手去药匣抓药,放进左手的戥子里一称,正好。继续一味味抓药,骨碎补十钱、藏红花十钱……

汉春堂的大门咣当一声开了,听声音不是手推开的,是脚踢开的。一群日本兵涌进来,后边还抬着一个嗷嗷乱叫的军官,候诊的病人吓得四处躲藏。

翻译官提着手枪走近柳先生,说:“听说你医术高明,请你为少佐先生治伤,伤愈后重赏。”说着指指乱叫的日本人,“少佐先生率兵进山剿匪,被八路的地雷炸伤,两条腿骨头断了。”

柳先生一怔,然后缓步上前,看看担架上那张被疼痛扭曲的脸,认识。邾镇沦陷后,这个日本人牵着一条凶犬,在大街上咬死咬伤的人不计其数。

柳先生指点把病人放到诊床上,然后双手在断腿上拿捏,病人忽然疼得又叫起来,日本兵哗哗地拉枪栓,黑洞洞的枪口一齐对着柳先生。柳先生好像没看见,继续接骨,修正碎骨后外敷正骨膏再竹片固定。一条腿整好换另一条腿,有条不紊。

“好了,隔日过来换膏药。”柳先生说着直起身去洗手,不再说话。翻译官放下大把银元,日本兵抬着少佐走了。

隔日,翻译官抬着那个日本少佐来换膏药,又放下大把银元。

又隔日,那个日本少佐被抬过来换膏药,翻译官再放下大把银元。

这些日子,柳先生药铺里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少,以致门可罗雀。

半月后,日本少佐是拄着拐杖来的,两个日本兵扶着,见了柳先生露出一脸笑,不住地说:“你的,良民大大的!”柳先生也笑,只是不多说话。日本少佐换完药走了,当然还留下许多银元。

柳先生听到大门口哗啦一声响,出门看,是颜老爷把他的莲花缸摔碎在柳先生的门口,还把莲花缸里的花树嘎吱一下当腰折断,丢在地上愤愤而去,街上好多围观的人,恨恨地吐下唾沫,转身散去。

柳先生一脸淡然。

一个月后,是日本少佐自己走着来的,翻译官跟在后面抱着一坛酒。柳先生和日本少佐已成了熟人,最后一次换完药开始喝酒,喝酒的时候,推杯换盏很是热闹,一坛酒喝光还没尽兴,柳先生提议翻译官再去拿一坛酒来。

翻译官抱着酒坛子回来时,日本少佐躺在地上已经死了,面目狰狞,胸口插着一把刀,刀柄深入,污血满地。

柳先生在院里正给颜老爷的那棵花树换药,莲花缸换了新的,缸里的花树折断处周匝固定着木棍,花树枝青叶绿,一派盎然。

刑场上,翻译官问柳先生:“你当初为什么给少佐先生医伤?”

“我是医病的先生,不能坏了先生的名声。”柳先生说。

“那你干嘛又杀死他?”翻译官追问。

“我是中国人,不能坏了中国人的名声!”柳先生脱口而答。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有改动)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逐渐康复的日本军官“露出一脸笑”,说“你的,良民大大的”,这是在肯定柳先生的医术和他对日本人合作的态度。
B.柳先生最初尽自己的努力治好了日本军官的腿伤,最后却在伤好后亲手杀了他,反映了柳先生内心的纠结和挣扎。
C.以前病人挤满药铺,后来药铺里病人变少,表明老百姓不理解柳先生医治日本人的行为,表达了老百姓对日本人的恨。
D.小说通过诸多细节描写,准确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叙事语言流畅自然,朴实无华,却能打动人心。
2.小说中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3.文中多次提到颜老爷的花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0-11-13更新 | 330次组卷 | 47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五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