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学类文本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鱼香大抄手

陈美桥

春雨浸润,泥土幸福得浑身起酥,暧昧地粘在赶路人的鞋帮鞋底。于是,街道上交错着各式黄泥鞋印。有一双大头皮鞋,在无名饭店前停留很久,鞋头已经磨损,鞋带也因长时间拉扯,失去了张力。

蒙蒙细雨落在穿皮鞋的老人头上,花白的头发丝像吐出了细微的气泡。他退移到饭店屋檐下躲雨,久久打量着斜对面的“鱼香大抄手”店铺。

店老板张瘸子正在涮洗客人刚刚吃完的面碗,洗洁精的泡沫和红油的残余,在那双厚实的手掌上四处游移。这间不到三十平方米的小店,生意十分兴隆。他操持这家抄手店,亲自揉面团,压面皮,做得很精细。特制的抄手皮,比普通抄手皮更方更大,更有韧劲,包着鲜嫩润泽的肉馅,量足饱满。他发明了用辣椒油、酱油等作料调和的鱼香汁干拌吃法,滋味醇厚,食客忍不住赞赏:“张瘸子,你这是菜刀剃头——与众不同哦。”

每每这时,张瘸子习惯性地挤出憨笑,向大家拱拱手。他为人仁义,如果有人身上钱揣得不够,他便说:“下回一起给嘛。”

这天的洗碗量比平常更多一些。急涌的自来水撞在碗壁,又弹出来,砸在他的眼角,他用手肘去擦水的瞬间,视线移到远处,发现有双眼睛盯着他。目光撞过之后,又各自移到了别处。

无名饭店的老板云巧出门去张罗一些杂事,在街上走了个来回,见老人还立在门口,便问道:“大爷躲雨呀,外边风大,进屋坐一会儿嘛。”

风确实吹得老人的脸颊有些泛红,双手冻得微红。他干咳了两声,说道:“那就多谢老板了。”

老人在一张条凳上坐下,云巧递来一杯热茶。他双手捧住杯子,轻轻呷了一口,问道:“你这饭店咋没营业呢?”

“快了。大爷想吃点儿啥子?”

“我肚子确实饿了,能不能帮我到对面买一碗抄手?”

云巧好生奇怪,老人在门口站那么久,为何不自己到抄手店里吃上一碗?但她看老人的气色确实欠佳,便朝着对面的抄手店喊道:“张叔,还有抄手没得?”

张瘸子抬头,看看托盘里的抄手,赶忙答复:“不够一碗呢!”

老人听后,对云巧说:“不要紧,喊他煮起。”

“煮起哈!”不一会儿,云巧撑着伞过去端抄手。张瘸子给煮好的抄手淋上鱼香汁,又加了小半勺蒜泥和葱花。老人看到碗里鼓胀的大抄手,瞬间眼睛明亮,精神抖擞。云巧将筷子递过去,只见大爷央起抄手咬了一口,突然走神似的并不吞咽。

“大爷,抄手不对味吗?”

“不是不是。”

“那您……”

“这个张瘸子是本地人吗?”

“不是,是前几年来镇上租那间屋开的店。”

“哦?”

张瘸子是单身汉,勤快老实,除了那条瘸腿,挑不出别的毛病。有媒婆主动为他介绍过好几回对象,他都以残疾为由笑着婉拒,也有人揣测,他心里已经有人了。

他隔壁是一家裁缝铺,铺子的主人,是带着八岁儿子的寡妇严琼花。每当集日,严琼花铺子里人多,来不及做午饭,便打发儿子到隔壁吃抄手。张瘸子知道孩子不吃辣椒,特意做成清淡口味。孩子快要吃完,他又拌上一碗鱼香味的,让孩子端给妈妈吃,而碗里抄手的数量总要比别人多上几个。严琼花端着抄手对着张瘸子笑,两个酒窝显露出来特别好看。

街坊有意撮合他们,但张瘸子总是笑而不答。时间长了,严琼花觉得张瘸子嫌弃自己,便不想和他再有任何瓜葛。张瘸子想向她解释,却又不知如何开口。严琼花也只冷冷回他一眼,那张圆脸再没泛起过一丝涟漪。

老人端着空碗走到抄手店,把钱递给张瘸子,夸赞道:“这个鱼香大抄手味道安逸,跟我在永川吃的差不多。”

“难得您夸奖。”张瘸子的脸一下子红了。

老人没有马上离开,他往旁边瞅着张瘸子调完作料,用勺子点一滴沾在指尖尝了尝:“浓稠、咸鲜、甘香,就是这个味!”接着从裤兜里拿出一张照片,叫了声,“刘道义!”

正埋头往瓶里装调料的张瘸子听到这声呼唤,瞬间呆立,手中的汤勺坠落在地。

“当真是你啊!尽管你隐姓埋名,可你的手艺出卖了你。这世上的瘸子多,但会做鱼香大抄手的瘸子不多。”

“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啊!”

“告诉你,你那个老板,坟上都长树了!”

“老板死了?我不是故意的,是他误会我偷钱,跑到厨房来打我,我顺手一推,他撞在厨台角上了……”。

“那你为啥子要跑?你晓不晓得,我从警队退休到现在,因为你这桩没有破的命案,一直到处找你。”

“我害怕说是我杀了人……我……没有杀人,真的没有杀人……”张瘸子双膝跪在老人面前。

老人一把将他拉起来,要带他去自首。他瞬间又跪着央求道:“警官,请相信我一回,办完这件事,明早就跟你走。”

黎明时分,张瘸子写好两封信,一封塞进严琼花的门缝,又将一大包钞票藏到她放置废布的纸箱。另一封塞进无名饭店门内,便随老人一起搭乘汽车进了城。

云巧展开门缝里塞进来的信,上面详细地记录着鱼香大抄手的制作方法,包括肉品的选用、肉馅的调配,以及鱼香汁的调法。

云巧觉得十分惊诧,失落地凝视那店铺门外贴着的“停业”二字。严琼花从信中读出男人的深情和无奈,拉着儿子,流着泪往进城的方向追去,嘴里不断地喊着“瘸子”。那些眼泪比春雨来得热烈,来得滚烫。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鞋头已经磨损,鞋带也因长时间拉扯,失去了张力”的细节描写,暗示了老人追踪案犯过程的艰辛与持久。
B.“目光撞过之后,又各自移到了别处”,写出了二人不同的心理活动,张瘸子是心虚慌乱,老人则是不动声色。
C.面对云巧的疑惑,老人转换话题问“张瘸子是本地人吗”,进一步了解张瘸子的信息,体现出老人办案的严谨细致。
D.“两个酒窝显露出来特别好看”和“那张圆脸再没泛起过一丝涟漪”形成对比,折射出严琼花对张瘸子态度的转变。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场景描写独具匠心,运用动态视角描写画面,由面到点,由下到上,由物及人,富有镜头感。
B.文中对鱼香大抄手做了详细介绍,突出了鱼香汁干拌的独特吃法,为后文老人凭此追踪到他埋下伏笔。
C.小说的语言极富特色,既细腻又质朴,文中对话多采用日常口语,“味道安逸”“为啥子”等词带有地域色彩。
D.小说补叙张瘸子与严琼花的爱情故事,一方面补充了文章内容,另一方面丰富了人物形象,同时还设置了悬念。
3.小明要将小说中张瘸子招呼食客的内容(文章第3—4段)改写成一个话剧表演的台本,请你根据文本内容帮小明完成下列表格。
项目内容
舞台说明(环境、动作)
对话设计“张瘸子,你这是菜刀剃头——与众不同哦。”
“忘带钱了,您看……下回一起给嘛。”
旁白(人物介绍)

4.作者在创作小说时一直斟酌末段是否删去,你认为删与不删哪个效果好?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2024-04-20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危险任务

[美]蒂姆•高特罗

韦斯利载着他的女友博妮塔,将车停在皮坎街坑坑洼洼的车道上。在这辆老旧的庞蒂亚克里,他们争吵了起来。博妮塔绷着脸,声音粗得如锉刀锉物一样让人难以忍受。她想去听特里特的音乐会,要韦斯利去买两张四十元一张的门票。可是,韦斯利却坚持买二十元一张的,他的解释是,这样的票价更适合他们。

韦斯利嘎嘎作响地磕起他的牙齿,发现自己的耐心快要消失殆尽,感觉自己就像酗了酒,在醉眼矇眬的幻境中操起一把椅子正要扔下。博妮塔把双臂叉在胸前,称他为路易斯安那州派因油区最吝啬的约会者。

“你可以回家了,你去等着有人捧着一束玫瑰爬进你的窗口吧!”他嘶喊道,“记住,不要等我了!”

韦斯利转身走进父亲的厨房,父亲正坐在餐桌边,喝着一杯冰茶。

“我想,你应该回来揽下店里斩肉的活。和我以前一样,你这方面是个行家。这远比为砾石公司开车靠谱,你不是做那事的料。”

韦斯利朝窗口走去。“我运砾石已有好一阵子了,我觉得这活不错。”他靠在木制的窗框上,凝视自己破旧的庞蒂亚克,一缕带着油气的黑烟从发动机罩壳的小孔逸出,腾腾升起。

父亲继续喝他的冰茶,没有搭他的腔。

事实上,韦斯利比砾石场里其他司机都要跑得勤快,他每天以飞快的车速运送石头到建筑工地去,他渐渐习惯途中空气突然发出的爆破声,那是因为车底的轮胎遭道路磨损而引起的。他觉得驾驶卡车比摆弄自己那辆庞蒂亚克强多了,由于被重以吨计的碎石压着,车子仿佛是贴着路面飞行,这让他觉得自己开着一辆运输机。要是前面车道上有辆大轿车以六十五码的速度行驶,他会以九十码的速度飞一样冲上前去超越它,让车轮溅起一片水花;而后面的挂车,有五十英尺长,一块松开的油布在它上面狂乱地飞舞着,煞像巫婆的披风。

第二天一早,他像往常一般到公司等活干,然后就看到工头摇摆着他的大肚腩从简易工棚里跑出来,攀到卡车的阶梯上,向窗内探进他那张长满胡须的黑脸。“如果到九点钟你还不能将这鬼东西送到新奥尔良,”他说,“你就别再回来干这行当了,当掉卡车,在乡下待着吧。”

韦斯利迟疑了一下,接着从驾驶座底下抽出一根钢棒,狠命地敲打每只轮胎,检查它们是不是都充足了气。这是一辆超长的拖车,里面堆满潮湿的碎石,韦斯利很快把它开上了弯弯曲曲的两车道柏油路。在每次换挡时,他都会重重地踩下油门。他一点儿也不考虑行车的危险,他将眼前的挡风玻璃当作是一块视频游戏的硕大屏幕,窗外向他呼啸涌来的不过是一些滑向真空显像管的电子图像。他看了看表,八点零五分,新奥尔良的建筑工地在九点钟必须用这些砂砾来混水泥,否则就只好把前来轮班的工人打发回家。“岩石之王”在他脚下跳跃着、奔跑着,就像一头在惊鹿后面穷追不舍的狼。

他的车风驰电掣,在一个斜坡的底部,他为了超过一辆疾驰的灰狗巴士,让车轮打了一个弧线,飞快地插入右边的车道。这时他觉得车轮在快速转动和不规则地跳动,仿佛马上就要飞离路面。“天啊,”他带着惊慌和恐惧大声嚷了起来。但是,当他进入笔直平坦的路段时,他反倒像是在经历一段晦暗平庸的人生,觉得异常空虚、乏味。他打开雷达探测器,心想,这趟运载任务一定得完成,如果能在九点钟之前进入市中心,他就可以获得三倍的报酬。

卡车被加速到八十码。韦斯利急匆匆踩下制动器,从后轮胎冒出一些黑烟。此刻,这个视频游戏必须完美地进行。他驾车的速度无人可以匹敌,这速度简直令他陶然若醉,直到他的车爬上一个红顶小丘的坡峰,他看见倾斜弯曲的下坡路在他脚下蜿蜒而去。他只管驾驭他的机器,如同少年时任意驱驰的单车,完全不关乎铁和岩石。他的车驶入山坡底下的弯道,开到一辆停着的校巴后面,校车前面摆着一块模糊不清的锡皮警示牌,十几个儿童正牵着一根绳子依次过马路。韦斯利卡车的轮胎好像受到了惊吓,发出惊人的嚎叫。那些堆在车上的碎石块纷纷落下,敲在驾驶室顶上,他能够听出,翻新过的轮胎一个个爆脱了外胎。当孩子们一张张小脸从眼前闪过,他似乎刚从“视频游戏”中惊醒过来,双臂上的汗毛一根根竖了起来,腿上的肌肉在痉挛,当卡车向前冲撞要超越校巴时,他不敢正视眼前即将发生的一切,他紧闭双眼喊叫着,终于这辆车像是淘气的孩子在父亲的掌掴下畏缩了。

他睁开眼睛,卡车已经滑出柏油路面,闯入路边一个泥坑里。韦斯利的双臂和双腿就像是没有感觉的橡胶。他转过头对着旁边反射镜里映出的视觉空间,心想那里面一定有后面灾难的缩影。这时候有三四个小脑袋从路边的沟渠里探了出来,朝他的方向张望,这证明似乎没有人受伤。他听到陷在污泥中的轮胎在发出嘶嘶的声响,空气中散着焦物的恶臭。此刻,他恐慌极了,也动弹不得,所能做的就是局促不安地蠕动身体。

(选自蒂姆•高特罗《死水恶波》,原题为《空路不堪望》,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斯利和女友为音乐会门票价而争吵,这表明他生活拮据,这也是他拒绝父亲建议而坚持继续为砾石公司开车的原因之一。
B.韦斯利开车时产生驾驶“运输机”的错觉,这是因为运送的货物过重,而他驾驶速度极快,这一交待也是为展开后面的情节作铺垫。
C.“危险任务”的故事反映了一部分现代人的生活状况,他们试图改变现状,于是只能肩负重担冒险前行,韦斯利的遭遇正是他们生活的写照。
D.韦斯利极速行车险些撞向校巴和儿童,卡车最终滑出路面陷入泥坑,这场事故使他无法准时到达目的地,他因为这一点而感到极度恐慌。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韦斯利冒险驾车为中心情节,叙事简洁,节奏紧张。主人公对三倍报酬的憧憬与故事出人意料的结局形成强烈反差。
B.小说把韦斯利的人物刻画置于和女友、父亲的人物关系中,既交待他的生活现状,也在不同个体的形象比照中突出其性格特点。
C.小说有意渲染韦斯利极速驾驶卡车的“陶然若醉”,把主人公开车过程描述为“视频游戏”,展现人物极端的精神状态。
D.小说中把卡车比作受惊的狼,并用“嚎叫”一词写轮胎发出的声音,这些描写手段有助于衬托人物形象,并营造紧张的气氛。

(3)作者在故事的叙述中,多次提到“九点钟”这个时间点,这一细节的安排有什么效果?
(4)弗洛姆在《健全的社会》中引用了斯蒂文森的一句警语:“的确,我们不再有成为奴隶的危险,可是我们却有成为机器人的隐忧。”请结合这篇小说的文本内容作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尊严

王培静

我们家在鲁西南的一个普通村子里。

母亲这次病得很重,她把我和妹妹叫到跟前,断断续续地说:我告诉你们,你们的爹没死……他还活着。

我和妹妹都以为母亲在说胡话。

父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就牺牲在了战场上,奶奶和母亲曾说过,我的记忆里也有些印象。

有一天,家里收到一封信,信上说:我是鲁国仁的战友,他在战场上牺牲了,请允许我叫你们一声爹、娘。你们放心,从今以后,有我一口吃的就不会让你们饿着。嫂子,你带着一双儿女更不容易,等孩子大点儿,你就再向前走一步吧,相信国仁大哥也是能理解的。从那以后,父亲的那个战友一年四季经常往我家汇钱和粮票,也经常写信来。

有一年夏天,父亲的那个战友写信来说:我要来看看爹和娘。

一个傍晚,父亲的那个战友来了,是搭村里送公粮的驴车来的。他几乎是被宋三抱进屋的,昏暗的灯光下,他被宋三放在了凳子上。

他的一条腿没了,双手也没了,两只胳膊都只剩半截儿,头上没有一根头发,脸上的五官全都移了位,而且头上全是疤痕,下嘴唇也没了,说话含混不清。他从凳子上移下来,给爷爷奶奶跪下,费劲地哭着说:爹、娘,我代国仁回来看你们了。爷爷和奶奶忙上去扶起了那个人。爷爷、奶奶和母亲都哭得像泪人似的。

奶奶和母亲做了丰盛的晚饭,爷爷一边和那个人吃饭,一边打听些父亲的事情。

母亲回屋后蒙上被子大哭了一场。我想,看到父亲的战友,她可能想起了父亲。

第二天早上,在院子里,他费劲地用还剩半截儿的胳膊抚摸了一下我的头,对我说:一贤,你爹活着时经常和我提起你,他打心底喜欢你。他是英雄,他死得值。你要好好学习,代替你爹孝敬爷爷奶奶。你娘拉扯你和你妹妹不容易,你要听你娘的话,别惹她生气,多替她干些活儿。家里有困难,我会按时寄钱来。

许多乡亲都来看他……

他好像一次也不敢和爷爷、奶奶、母亲对视。吃中午饭时,他提出要走,爷爷和奶奶让他多住几天,他说:我还要回河北自己的老家去看看。

爷爷问他:你家里还有什么人?

他说:和咱家一样,爹、娘,还有媳妇和一双儿女。

爷爷问:你爹多大岁数了?

他想了想,说:和您年龄差不多。

儿子多大了?

和一贤差不多大。

爷爷、奶奶、母亲的眼神都有些异样。

临别时,爷爷声音沉重地说:孩子,你不走了,行不行?

奶奶说:我侍候你一辈子。

母亲抹着眼泪说:你就听老人的话,别走了,我侍候你,你看这两个孩子多可怜。

那个人思考了许久,流着泪说:爹、娘、嫂子,你们的心意我领了,可我必须回部队,部队休养院的条件很好,你们不用挂念我。你们放心,我走后会按时寄钱回来补贴家用。

爷爷说:你要真走,今后钱就不用寄了。政府把我们照顾得很好,你不用挂念我们,自己在外边多保重吧。

爷爷叹着气去了队里,让队里的驴车去送那个人一程。

那个人走时又给爷爷和奶奶跪了下来,他用沙哑的嗓音说:爹、娘,你们多保重吧,儿子不能留在跟前侍候你们了。他转身对母亲说,嫂子,你拉扯两个孩子长大不容易,我代国仁大哥谢谢你了。

爷爷和母亲忙一起架起了他。

那个人果然说话算数,直到现在,每两个月他都汇一次钱来,但汇款单上从没留过地址。

母亲临终时说:我后悔呀,真是后悔,当时没把他留下来。当时你爷爷、奶奶、我,都看出来了,那个自称你爹战友的人,就是你们的亲爹。

(选自《读者》2022年第12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成功塑造了父亲这一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既表现了他的孝心与温情,又彰显了他的坚强与刚毅。
B.“有我一口吃的就不会让你们饿着”,父亲的“战友”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从中看出他有责任心。
C.小说中父亲借“战友”之口,让“我”好好学习,孝敬爷爷奶奶,多替妈妈干活,表现他对“我”的关爱。
D.临别时,一家人对父亲的“战友”恳切挽留,想侍候他一辈子,是因为他们心地善良,心怀感恩之情。
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母亲病重时告诉“我”和妹妹父亲还活着,话说得断断续续,因此“我”和妹妹认为她在说胡话。
B.父亲的“战友”总往“我”家汇钱和粮票,也经常写信,却从没留过地址,母亲无法主动联系他。
C.家人眼神的“异样”,表明他们在与父亲“战友”的交流中逐渐确信眼前的人就是“我”的父亲。
D.父亲的“战友”思考许久,流着泪说出回部队的决定,可见他眷恋亲人,又不想成为他们的负担。
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篇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具体地点,同时以第一人称视角来讲述故事,使叙述更加真实可信。
B.小说用顺叙的方法安排故事情节,开篇时母亲告知“我”和妹妹的话与结尾时临终遗言前后照应。
C.小说中父亲的“战友”被宋三抱进屋,放在凳子上,“抱”“放”的动作从正面刻画他伤残严重。
D.小说中“他好像一次也不敢和爷爷、奶奶、母亲对视”,写出他对家人的愧疚,暗讽其自私自利。
E.小说以“尊严”为题,表现父亲伤残后不愿意拖累家人,选择独自面对伤痛来维护生命的尊严。
4.在《军魂》一书的选稿研讨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尊严》这篇小说虽然没有对激烈战争场面的刻画,没有对军旅生活的描写,但应该将其收录书中。请结合文本说明收录理由。
4 .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以这样一句话解释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的特点:“以‘己’为中心向外推伸,范围可伸可缩。”试结合上图贾府的座位安排解释费孝通先生的这句话。
2022-03-16更新 | 31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蒲松龄

有乡人货梨于市,颇甘芳,价腾贵。有道士破巾絮衣,丐于车前。乡人之亦不去,乡人怒,加以叱骂。道士曰:“一车数百颗,老衲止丐其一,于居士亦无大损,何怒为?”观者劝置劣者一枚令去,乡人执不肯。肆中佣保者,见喋聒不堪,遂出钱市一枚付道士。道士拜谢,谓众曰:“出家人不解吝惜。我有佳梨,请出供客。”或曰:“既有之,何不自食?”曰:“我需此核作种。”于是掬梨啖。且尽,把核于手,解肩上镵,坎地深数寸,纳之而覆以土。向市人索沃灌。好事者于临路店索得沸沈,道士接浸坎上。万目攒视,见有勾萌出,渐大。俄成树,枝叶扶疏。倏而花,倏而实,硕大芳馥,累累满树。

道士乃即树头摘赐观者,顷刻向尽。已,乃以镵伐树,丁丁良久,乃断。带叶荷肩头,从容徐步而去。 初,道士作法时,乡人亦杂立众中,引领注目,竟忘其业。道士既去,始顾车中,则梨已空矣。方悟适所俵散,皆己物也。又细视车上一靶亡,是新凿断者。心大愤恨。急迹之,转过墙隅,则断靶弃垣下,始知所伐梨木,即是物也。道士不知所在,一市粲然。

异史氏曰:“乡人愦愦,憨状可掬,其见笑于市人,有以哉见乡中称素封者,良朋乞米,则怫然,且计曰:‘是数日之资也。’或劝济一危难,饭一茕独,则又忿然,又计曰:‘此十人、五人之食也。’甚而父子兄弟,较尽锱铢。及至淫博迷心,则顷囊不吝。刀锯临颈,则赎命不遑。诸如此类,正不胜道,蠢尔乡人,又何足怪。”

(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镵(chán):古代一种柄长而弯曲的掘土工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人之亦不去                    咄:呵斥
B.需此核作种                    特:只是,不过
C.向市人索沃灌                    汤:热水
D.见乡中称素封者                 每:每次
2.下面全都属于道士作法的一项是(       
①解肩上镵,坎地深数寸             ②见有勾萌出,渐大
③硕大芳馥,累累满树                 ④丁丁良久,乃断
⑤则梨已空矣                              ⑥车上一靶亡
A.①②③⑥
B.②④⑤⑥
C.②③⑤⑥
D.①③④⑤
3.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具体分析理解,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说的是一个乡人在集市上卖梨,一个道人万端乞讨,卖梨者因梨所剩不多就没有施舍给他,旁人同情道士就买了一个给他。
B.卖梨者待道人走后发现一车梨已经化为乌有,才恍然大悟道士所施之梨就是自己车上的梨。
C.《种梨》所叙故事是一个滑稽剧,轻松而幽默,但其后的评议却是沉重与愤慨的。
D.蒲松龄一生贫苦,遭遇坎坷,历尽世道辛酸,从本文可见其对吝啬者之恨。
4.把原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车数百颗,老衲止丐其一,于居士亦无大损,何怒为?
②乡人愦愦,憨状可掬,其见笑于市人,有以哉。
2018-04-18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渤海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爬墙虎

祁云枝

五年前初夏,张阿姨在西墙根种了两株爬墙虎,说日头西晒得楼板都要着火了。

瘦瘦弱弱手掌般高的小苗,在淡黄色的高墙下面,看起来弱小又无助。我心想,它能活下来就不错了,咋好指望它抵挡骄阳?

爬墙虎不语,在傍晚的阳光中垂头耷脑,像是默许了我的想法。

只三四天工夫,缓苗后的爬墙虎,一下子睡醒了似的,左伸一只触角,右伸一只触角,一步一串脚印,一步染绿一寸墙壁地往上爬。这一爬起来,就止不住了。西墙上,留下一串串赛跑的脚丫子。

下午下班后,我常常绕到西墙边,看它们在夕阳里葱茏。

看久了,竟觉得爬墙虎长在墙壁上的样子,是一幅动态水墨画,葳蕤、娟秀,处处透着生机。挥毫的,自然是爬墙虎。它的用色很简单,只深深浅浅的绿和嫩生生的红。但每一处皴染,都很传神。每一笔用色,都恰如其分。真佩服爬墙虎,算得上高明的艺术家,比我见过的最厉害的画家功力都要强。

爬墙虎的根里,似乎也盛着一部能量永动机。从春到夏,打根底冒出的能量,翻腾着江河般的力量,顺着爬墙虎褐色的茎干,奔涌着流向绿叶,流向千千万万个小脚丫,在淡黄色的墙布上一寸寸泼墨、一厘厘游走,让绿,叠盖着绿。

一个夏天过后,两株爬墙虎蓬勃的“画作”,已经占到了墙面的五分之一。一阵风过,顺溜的碧叶间,会依次轻轻地翻腾起一层细浪,闭上眼睛细听,似乎还有音乐叮当作响。

坚硬的墙面,从这年开始,有了呼吸,有了美丽的衣裳,有了无数关注的眼眸。太阳暴晒、电闪雷鸣、狂风骤雨中,爬墙虎的脚步,都不曾停歇过。

第二年,爬墙虎“挥毫”的力度明显大多了。每一天,它长出的新梢,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用手掌丈量的范畴。那满墙的绿,犹如潺潺的溪水,在竖直的墙壁上,向上、向前蜿蜒。

之后的岁月,这两株爬墙虎,用绿叶和奔跑的点点脚丫,给我展示出了“虎”一样的气势。这气势,也让我对自己当初的幼稚想法羞愧不已。真佩服为爬墙虎起名字的人,只三个字,就切中了“命脉”,描摹出了这种植物的外形和精神。

当秋风漫过头顶的天空,张阿姨家西墙上的画,渐渐呈现出别样的神韵——红霞,一点点从绿叶中泛出,像一片片火苗,也像一颗颗红心,将夏天里凝聚的热情,一股脑儿诉说出来。“满目苍凉意,忽来照眼红”,如花非花的红叶,成了长在淡黄色墙壁上的一首抒情诗。

当抒情诗片片退去,透出笔走龙蛇般的枝干,依然是震颤人心的景致——血管一样的构图、凛然的筋骨、灵魂般的质感。生命的坚韧、张力和走向,剪纸般凝固在西墙上……

如此这般,叶儿绿了红,红过又绿。当初孱弱的爬墙虎,渐渐织就了整整一面西墙的“壁挂”。这壁挂,也像一片竖起来的绿莹莹的湖水,可以静静地流进心里。

炎炎夏日,看到它的人都不由得驻足赞叹:“真美啊”!燥热的心,瞬间像是被爬墙虎举着的绿色“小扇子”扇过一般,渐渐安宁下来。

曾经看到过一则报道,说一株四岁的爬墙虎,已经爬到七层楼房的墙面上。在爬墙虎的眼里,生命,大概是永无止境的吧。

我不知道爬墙虎最终能爬到多高,但它的生命力委实让我吃惊。资料上说,一株爬墙虎,一个季度可以蹿高一米;一根茎粗两厘米的藤条,种植两年,墙面的绿化覆盖面,可以是三十到五十平方米。这本领,其他植物,怕是望尘莫及的。

几乎用不着人去浇灌,也不需要施肥、修剪,单是依靠伸向大地的根,探寻能量,就可以用自己的身体织成浑厚的“挂毯”,消噪、蔽日、除尘„„爬墙虎,真的是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典范呢!

西墙上,两株爬墙虎的碧叶虬茎,还在一点点丰盈,一步步延伸、厚重。

夏天见到张阿姨时,她笑逐颜开。说大热天里,有了爬墙虎,家里比外面低三四度呢,都不怎么开空调啦。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和联想来表现内心的情感,由风吹碧叶联想到细浪和叮当作响的音乐,流露出对爬墙虎的喜爱。
B.深秋时节,其他植物都已萧条,而爬墙虎却一墙飘红,作者即景引用“满目苍凉意,忽来照眼红”的诗句,表达出内心的惊喜。
C.文章引述资料介绍爬墙虎的相关知识,把爬墙虎与其他植物相比较,丰富了作品的内容,表明了作者鲜明的褒贬态度。
D.文章以爬墙虎随时间推移而产生的外部形态变化为明线,以作者对爬墙虎的认识和情感变化为暗线,行文脉络分明。
2.“一幅动态水墨画”形象的写出了作者对爬墙虎生长状态之美的总体感受,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张阿姨、“驻足者”和作者对爬墙虎的喜爱有何不同?这种不同蕴含着什么道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