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学类文本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48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默契(节选)

林斤澜

①韩姐,小孙,大聪,是店里百货组的售货员。她们三个人中间,如果细细看起来,有一种十分动人的东西。好比这一天,是轮着韩姐出车下乡的日子,可是有个生产队来了电话,她得去专门解决水车牙轮呀。韩姐还没挂电话呢,小孙已经去检点车上百货,准备替班出车了。小孙还在车跟前站着呢,大聪已经来到柜台,操持着开店了。她们中间,还没有来得及商量研究。就是来得及,好像也用不着什么解释说明等等。听说那赛球的运动场上,一号一起跑,二号就知道悄悄地插到哪个方向去接应,三号立刻张手跺脚,堵住那一路……这叫做默契

②三个人当中,韩姐来得最早。一九五八年的时候,许多家庭妇女走上了工作岗位。

韩姐就是其中的一个。刚来,也是有些不习惯。她说:在家侍候人,出来还是侍候人呀。

③因此接待顾客中间,不免生些闲气。按她的秉性,本当发作发作,可又只能闷着,

不久闹了场病,吃饭不香,睡觉不甜。商店里的书记,就在这间东厢房里,给她煎药熬稀的,刷洗脏衣裳,守着炉子谈心。把侍候一个人一个家和为人民服务,作了种种比较。等她恢复康健,又带她上了当时热火朝天的水利工地,那是锻炼思想的大学校。她这才走出家庭小圈子,跨进了建设的行列。她为工地上的铁丝草绳、水碗土筐,四处奔走。她的腿勤嘴快,日渐出了名。水利工程结束,大家还是找她,她更加一抓到底,决不半路撒手。好比早晨来的电话,水车缺个牙轮。百货根本不卖五金零件,商店也从不修理机器。可是生产队不往别处打电话,径直来找韩姐。听说有时候,有的队长为买点东西意见不合,也来韩姐这里告诉呢。

④韩姐又到哪里去找牙轮呢?生产资料门市部,没有。修理合作社,没法解决。她一点也不奇怪,要是眼面前办得到的,生产队还会来找她吗?又上建筑仓库绕了一转,紧跑紧赶,已经晌午了,这才有些着急起来。麦子浇不上返青水,少打多少粮食呀,她这里问那里打听,有人帮她出主意,说改装了电井的地方,作兴还有水车零件闲着。又打听什么地方新近改装,跑出去四十多里,可是人家的旧水车,已经处理了。又跑了十来里,才从刚卸下来的一个水车上,现拧下一个对口的牙轮来。

⑤韩姐是一员闯将,一员先锋。远近知名,来去如风。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

⑥一九六一年,小孙高小毕业。本来进工厂学车工,可是厂里一时用不着那么多人,转到商店来了。她虽说不吭声,可是不高兴,闷着头走进走出。韩姐几次拉着手问她,也只说了个:头疼。

⑦后来着了凉,真正头疼发烧。也就在东厢房里,这回是韩姐给熬药熬稀的,刷洗脏衣裳,守着炉子谈心。小孙没有家庭的牵挂,她们谈的是劳动,社会主义的劳动。不论是坐着写字,或是站着干活。站在车床跟前,或是柜台里边,都不分高低贵贱。她们谈的是前途,只要为人民服务,都有光荣前途,行行出状元……

⑧小孙的思想一打开,就坚守岗位,稳稳当当,到现在也有几个年头了。可是要搜集她的先进事迹,又很不容易。仿佛只不过韩姐的许多奔走,有她在后边替班吧。替班站柜台,替班进货盘货,替班出车。替韩姐出车,又想着家里要盘货,搭给大聪一人太繁重,她一蹬一个劲,一身的汗水。论在外边跑牙轮,是韩姐跑的。论家里独自盘了货呢,是大聪。可是里里外外,少得了这位蓝布衣服青布鞋,不多言不多语的小孙吗?

⑨小孙是一员硬里子,一员守将。她的事迹,往往藏在别人的事迹里边。今年百货组选组长,选的是她。

⑩大聪是一位中学毕业生。去年来到商店,挺拔利落,水葱一般。可是她的脑子里,有不知从哪里来的一副对子:十年寒窗卖针线,一生事业站柜台。

⑪有这么两句话作怪,水葱一般的人,也得三天两头头疼脑热呀。韩姐常不在家,这回是小孙在东厢房里,为她煎药熬稀的,刷洗脏衣裳。她们三个,日常守着炉子读毛主席的书,联系实际,讨论为什么卖针线,柜台又是个什么岗位。你看现在,韩姐孙姐一不在家,她就是店堂里领头掸土开张的人。你看站柜台才多少日子呀,一个人顶一堆,一清二楚盘了货,还挤在布匹组里量布头呢。

⑫这是一员心灵手巧的新人。她的面前,展开了广阔的天地。可是究竟是怎样的一员将呢?目前好像还不能定型。前些日子,推选她进城去参加售货技术比赛大会。这位初生之犊,竟只用了十八秒钟,把四个玻璃瓶捆扎牢固,还带有手提环,荣获第三名。可是高高兴兴往回走的时候,竟又用了九元多钱,买了一双鹿皮扎花手套。这要在农村里戴出去,一不合用,二来也太显眼了。

⑬当天晚上,为了这十八秒钟的捆扎瓶子,也为了这九元多钱的扎花手套,三个人围在炉边,谈了小半夜。还听说最后又是三双筷子,一齐向又酸又辣的酸菜进攻一番,东厢房里好不热闹。

⑭她们就是这样走到一块来的。如果这中间真有那叫做默契的东西,那么这东西在奔腾的运动场上,博得了千万人的喝彩。这东西在万里长空,英雄战斗的长机僚机之间,又如惊雷急电,振奋人心。在乡村商店,十分家常的劳动中间,这东西又溶溶如山泉村酒,让人心醉。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三位人物“联袂”出场,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颇具深意,旨在表现其团队精神,暗合主题“默契”。
B.第⑩自然段中出现的对联,符合大聪的中学毕业生的身份,也隐含着他屈心抑志的不甘。
C.韩姐费了许多时间,跑了很多地方,最终找到了急需的牙轮,作者想要借此说明“功夫不负有心人”的道理。
D.小说中的三位主人公之前的人生经历不同,但是到百货组工作时却有相同的经历,都经历了思想转变的过程。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③段的记叙章法井然,不蔓不枝,作者记叙韩姐思想转换前后始末,前因后果,滴水不漏。
B.围绕韩姐找牙轮这件事,叙写侧重于其行踪,一个动词接一个动词,节奏急促,塑造出了其鲜明的人物形象。
C.小说刻画三位人物时,侧重于表现人物的“共性”,但同时也不乏表现人物的“个性”,如大聪的爱美之心、生性慷慨等。
D.小说结尾用借代手法,形象地说明了三个人之间分工不同但密切配合,表现了同事之间在工作中配合默契的愉悦和快乐的感受。
3.为什么说“韩姐是一员闯将,一员先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本文在整体上构思极为巧妙,颇具匠心,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2024-05-31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绿油油的麦芽

王哲

在我国的最北边,大雪封山的时候很冷,冷到一口唾沫掉地上都能结冰碴子。大栓在村口发现洪恩的时候,洪恩已经被雪埋住了。大栓开始以为是傻狍子被人撵急了钻雪窠子里了,他上去一脚踢在隆起的雪包上,然后便看见一个人撅着屁股趴在雪地上。

大栓费了很大劲儿才把洪恩弄到家里,但洪恩浑身都是冻伤,躺在炕上已经不能说话了。

这时候大栓想到了老胡,老胡懂点儿医道,村里谁有个小灾小病的都先找他捅咕捅咕,他要没辙了,再去镇上请郎中。

老胡给洪恩把了脉,又把眼睛翻开看看,然后说,没事儿,都是冻伤,缓一阵子就好了。

洪恩敷上了老胡用獾子油熬制的冻疮膏,躺了没几天勉强可以开口说话了。他告诉大栓和老胡,他是一家生药铺的二柜,因为和大柜有矛盾被东家开除了,他本来是来投一个朋友的,可朋友如今已经不在了……说到这里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大栓说,洪大哥没事儿,你要不嫌弃以后就在这儿待着吧!

老胡说,大栓说得对,你现在无家可归了,以后就把这儿当你的家吧!

洪恩看着大栓和老胡不说话,只是一个劲儿流泪。

老胡说,大栓,洪恩既然倒在咱村口,那说明和咱村有缘,好人也不能让你一人做了。

尽管大栓不愿意,但老胡还是说服大栓把洪恩送到自己家里。

老胡说,不管怎么说我也是半拉郎中,他现在还有病,你有啥能耐和我争?

洪恩对大栓千恩万谢,住在了老胡的家里。后来村里人知道有个外乡人遇难了住在老胡家里,都纷纷拿着东西前来看望,还有人拎着酒和肉。

洪恩在这个村子一住两个月,病好得也差不多了。他几乎成了吃百家饭的,只要随便走进一家,大家都会热情地招待他。

但最让他感动的还是老胡,他全身大面积都有冻疮,开始的时候躺也不是坐也不是,很难受,老胡就给他熬草药喝,让他少受不少痛苦。

另外老胡给他单独收拾出一间屋子,从不让老婆孩子进去。他虽然是个落难之人,但老胡对他一向很敬重,跟他说话也是商量的口气。

洪恩曾经问过老胡,为什么对自己这么好?

老胡说,谁让你遇上我了?

洪恩明白,换做任何一个人落难了,只要遇上老胡,他都会这样对待的。

洪恩感叹地说,老胡哥,我真不知怎么谢你了!

老胡说,我又不是为了让你谢我!

洪恩本来对人性丧失信心了,他一门心思地为东家劳碌从无二心,可东家还是不信他,把他扫地出门了。是这个村子和这个村子的人让他对生活又有了希望。

老胡在听完洪恩对往事的诉说后,对洪恩说,但凡人做事儿,老天都看着哪!不是老天没长眼,是我们求的太多了。

老胡家过得还不错,在村南有好几垧地的麦田,播下种子以后,洪恩经常陪着老胡在麦地边儿走走。

天蓝得仿佛像刚用水洗过了一样,几只山鸟儿落在麦田里吱吱地叫着,刚刚萌芽的麦田绿蒙蒙的,有一股清香飘浮在空中,很好闻。

洪恩说,老胡哥,我看种地真不错,比做生意强多了!

老胡说,种地是靠天吃饭,旱涝成灾的,弄不好就会颗粒无收。

洪恩说,起码省心。

老胡说,我天生就是吃这碗饭的,你不一样。总有一天你会离开这里的。

老胡说得没错儿,刚要收麦子的时候,洪恩所在的生药铺东家不知通过什么途径找到这里,说错怪洪恩了,现在他已经把大柜撵走了,要请洪恩回去当大柜。

洪恩临走的时候,全村人都出来送他。老胡和大栓套了一挂马车一直把洪恩送到城里。

洪恩拽着老胡和大栓的手说,大恩不言谢!

送走了洪恩,大栓和老胡回到村里天已经黑了。

大栓对老胡说,哎,你说这小子以后发达了,能不能把咱哥俩忘了?

老胡说,你说啥呢?

大栓说,我怎么看他不把咱哥俩当回事儿了?

老胡说,你知道啥!依我看洪恩是个有心人,再说了,我们帮他是看他落难了,又不是图他啥!

三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了,洪恩走了以后再也没回来。一次大栓去城里看亲戚,听说洪恩做了生药铺大柜后发了大财,便去生药铺看他。他一到生药铺门口,正好洪恩从屋里出来上了一辆黄包车,他赶紧喊洪恩的名字,可洪恩连头也不回坐着车走了。

大栓很生气,回村便把这件事儿告诉了老胡。

老胡沉吟一下说,他可能没听见呢!

大栓说,我离得那么近,他咋会听不见?明明是听见了也不搭理我!

老胡说,大栓,这事儿过去了,以后不要再提了!

大栓说,怎么能不提呢?当年我们那么帮他,要不是我把他背回来,他早冻死了。

因为这年天旱,附近的几个村子都颗粒无收,大家都是勒紧了裤腰带过日子,好不容易盼到春天要下种了,大家都很犯愁。

这时候,洪恩忽然派了一个伙计赶着大车挨家送麦种,只是没有老胡和大栓的。

大栓问赶车的伙计,为什么没我的。

伙计说,这你要去问我们东家。

大栓气得真想揍洪恩一顿。

老胡呵呵地笑了,然后调侃大栓说,你也别着急,也许咱的恩太大了,他一时还不上。

大栓说,啥?小恩都还了,大恩反倒不还了,这世上就没这个理儿啊?

所有的村民得了麦种以后,都在欢天喜地地播种。只有老胡和大栓的地里冷冷清清的。

老胡架不住大栓撺掇,还是套了一挂车准备到城里去看看洪恩。他只想和洪恩叙叙旧。

当车经过自己和大栓家地头儿的时候,老胡被两片地里绿油油的麦芽惊呆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恩被东家开除,在投靠朋友不得之后遭遇雪难,而恰巧被大栓发现,故事便由此展开。
B.大栓和老胡都是热心肠,他们争着收留洪恩,最后还是老胡以懂医道的理由占了上风。
C.村民纷纷看望洪恩,热情招待他,体现出费孝通所说的“乡土社会”具有温暖人情的特点。
D.大栓从城里生气而归,一是气洪恩三年都没有回村里看看,二是气洪恩故意不搭理他。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细节描写生动,如洪恩“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只是一个劲儿流泪”,这些细节表现出洪恩对被开除的往事难以释怀。
B.小说的语言独具匠心,如“傻狍子”“獾子油”等北方物产,“雪窠子”“捅咕捅咕”“半拉”等方言,都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C.小说插叙老胡为洪恩单独收拾出一间屋子的情节,既体现出老胡对洪恩的敬重,突出人物形象,又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D.小说善用对话来塑造人物形象,如老胡多次说帮洪恩不图什么,表现了老胡不求回报的心理,反衬了大栓的自私狭隘。
3.小说中画横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并非闲笔,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作用。
4.高三(1)班举办“学写小小说”主题活动,李老师提出小小说要注意写好结尾,通过巧妙构思在结尾处完成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突转。请据此简要赏析本篇小说的结尾。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白色罕达犴

海勒根那

那年冬末快开春的光景,乌力楞(氏族公社)的几个男人——图嘎、乌讷、尼日特和我,带着猎狗牵着十几头驯鹿去呼玛河狩猎,这个季节是“鹿胎期”,幸运的话会收获上等的鹿胎膏。我在学校里学的是兽医,毕业后干的也是给驯鹿治病的活计,枪法不准胆子也小,捕猎小组通常不会带我,可是作为鄂温克的子孙,我不能认怂。这次,我向图嘎保证,绝不会拖他们的后腿。

差不多走了两天,我们才到达呼玛河畔。之所以跑这么远狩猎,是因为这里还存有兴安岭最后的原始森林,而距离我们较近的金河、得耳布尔河流域的成材林差不多都被开发光了,很难见到狍子、马鹿、野猪这些大型野生动物的踪影了。为了证明自己的勇气,我跟图嘎他们约定,要独自一人去打猎。我朝着东南方向的山林爬去,一路上收获了几只灰鼠、松鸡。

正准备返程的时候,山岭忽然刮起了呼啸的北风,整个森林都跟着披头散发地摇曳起来,地上的雪屑像游蛇似的四处乱窜,我来时的脚印很快被抹掉了。真糟糕,我想找到自己留下的返程标记,却因为天黑辨认不清树上的刀痕,等我莽莽撞撞地进入到一片落叶松林里,便彻底迷失了方向,林子彻底黑下来了,手电筒照见的只有纷乱的雪花和树林,望不出一米远的距离。风雪很快把我变成了雪人,脸上和手脚又麻又胀,时而一阵刺痛,像被蛇咬了似的。不知走了多久,又似乎在原地踏步,我始终不能走出森林的围困,两条腿比整座山还沉,眼睛也不停地被雪片封冻住。我背靠一棵大树坐下来,猎枪早已不知去向,我像刺猬一样蜷缩成一团,任凭大雪将我覆盖,自顾自晕晕沉沉地睡去。

后来,我是被一股温暖的气息唤醒的,像是星神奥伦的手指在触摸我的脸、我的耳鼻,我睁开眼睛,看到一团模糊又晶亮的白,像闪电的光芒突兀在大雪中,把雪色都比得黯淡了。一头白色的高得像雪丘似的罕达犴,就是它,这头神兽,用它的鼻息、它的嘴唇,热热的舌尖和火炭一样的躯体唤醒了我,然后不声不响地转过身去,待我爬起身跟上它,它就一耸一耸地走在前面,不紧不慢,带我从林中穿行。这么走了不久就钻出了落叶松林,我朝四周望一望,发现呼玛河就在山坡下,被雪覆盖的河床像条白哈达飘在那里。等我再去看那头白犴,它已转身入林,只留下一片空茫,要不是森林间传来稀里哗啦的响动,我还以为刚刚的一切只是梦境。

我能活着归来,乌讷他们几个都很钦佩,一改过去对我的鄙视,戏谑我:“大英雄,还记得你是怎么找回营地的吗?”拗不过他们的追问,我把昨天雪夜里的遭遇一股脑地与他们讲了。

可是,我没想到这给我的救命白犴带来了灭顶之灾……

“好吧,阿日坤,实话和你说了吧,我们找那头罕达犴去了。”图嘎话音刚落我就惊呆住了,“你们……你们真的去找白犴了?”我一把抓住图嘎的衣领,“告诉我,你们把它怎么样了?”

“放开手!”图嘎以他塔坦达的威严命令我。

“不!”那一刻我的眼泪不争气地流下来了,“你们这几个骗子,是不是杀了它?”

乌讷走过来使劲掰开我的手,他力大无比,把我推倒在地,“要知道我们是猎民,别说一头犴,就是一头熊我们也要替乌鸦啄了它。可惜,中了两枪还是让它跑了……”

我决定要去看看白犴。我揣了砍刀,背了医药箱钻入林子。如果不是神灵相助,在重重密林中要想找到一头犴真像在大海里捞针。突然,白桦林深处传来一个微弱的声音,我侧耳谛听,没错,那是罕达犴的叫声,曲曲弯弯传来,像一只大鸟粗憨的嗯鸣。顺着声音的方向寻去,透过密密匝匝的林木间隙,我看见了它。喜极的泪水一时迷蒙了我的眼睛。我走近了它,小心地,生怕它受到惊吓起身逃掉。可眼前的罕达犴却不像我二十几天前见到的那头大兽了,它满身泥土和污垢、血迹,身上溃烂的枪伤正流着脓水,散发着腥甜的味道,而它的身躯也缩小了一半似的,瘦削得就剩下了一把骨头。它望着我,眼神像烛火一样黯淡,没有惊恐也没有喜悦。嚯,原来它想逃也逃不得了,一根粗如手指的钢丝套勒紧了它的脖颈,深入到血肉里去了。它的周边,所有能够到的树皮都被它啃食光了,包括地上的积雪、腐叶。“我的白纳查神啊!”我颤抖着手,试图给它松绑,可钢丝套似乎连针都插不进去。手忙脚乱地,我掏出了铁钳、锤子、钢锥,白犴见到这些亮晃晃的工具惊恐起来,一股逃生的力量让它像条抛到岸上的大鱼,好一阵狂蹦乱跳,直到钢索让它窒息,让它皮开肉绽,鲜血淋漓。它喘吁着,嘴里喷吐着白沫,绕在一棵白桦树后躲避着我。可我要救下它,否则它会随时死掉。我急得满眼是泪,我努力向罕达犴证明自己只是一个施救者,没有一点儿恶意。终于,白犴似乎听懂了我的话,剧烈起伏的身体渐渐平复下来,我趁机上前,费好半天劲儿才将铁钳嵌入钢索里,又努力用最快的速度帮它取出了弹片。……

终于,罕达犴行动自如起来,摇晃犄角左跳右跳的,最后定定地瞅着我这个施救的人,目光像五岁的孩童那么清澈,里面充满了情感,原来不只是人类才懂得爱啊。如果这世界真像人们祈愿的那样该有多好啊,白犴的伤口隔不了多久就会愈合,它奔入泰加森林深处就脱离了危险境地,而我也要返回乌力楞去,从此不会再摸一下猎枪,我不能阻止别人打猎,可我能做好我自己,逢人就讲一讲白犴的故事。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申请跟随捕猎小组到呼玛河狩猎是因为恰逢“鹿胎期”,可能得到上好的鹿胎膏。
B.文章描写“我”初次见到的白犴与后来受伤的白犴样子全然不同,表现了它受到的伤害之深。
C.作者用了大量细节描写呈现白犴受伤的情况及救治过程,表达了“我”对它的担心和心疼。
D.白犴在获救之后像孩童一样的动作和眼神,让“我”的内心深深触动,我下定决心不再狩猎。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交代“我”是兽医,为后文“我”救治白犴埋下了伏笔,使情节更加合理。
B.文章描写“我”被困森林时风雪交加的恶劣环境,烘托了白犴极强的生存能力。
C.文章结尾采用了浪漫主义手法,表达了期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
D.文章塑造了一个通人性的白犴形象,使小说富有传奇色彩,别具民族风情。
3.文中三次写到了“我”的泪水,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
4.本文是一篇生态主义小说,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类小说在内容方面的特点。
2024-05-13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云南省曲靖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统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想成为神的巴士司机

【以】埃特加·凯雷特

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巴士司机的,他从不为迟到的人打开车门,不管是谁。遇到压抑的高中生跟在巴士旁一边跑一边巴巴地望着巴士,他不会打开车门;遇到身穿风衣的人激动地猛敲车门,仿佛他们并未迟到,而是巴士司机故意刁难,他自然更不会打开车门;甚至遇到瘦小的老妇抱着装满食品杂货的棕色包装纸袋,艰难地挥着颤抖的手,示意他停下,他也不会打开车门。这位司机为人一点也不刻薄,他不开车门,并非出于无情;他不开车门,是出于某种理念。这位司机的理念如下:如果,比方说,有个人迟到了,为他打开车门只耽误不到三十秒时间,而不开车门意味着,那个人最终会损失人生中的十五分钟,那么对整个社会而言,不开车门仍然更加公平,因为打开车门会导致车上每位乘客人均损失三十秒时间。如果,比方说,车上共有六十位乘客——没做错任何事,也都准时到达巴士站——那么加起来,他们共损失半个小时,两倍于十五分钟。这就是这位司机从不为迟到的人打开车门的唯一理由。他知道,无论是乘客还是追赶巴士并示意他停下的人,都完全不理解他不开车门的原因。他知道,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认为他是狗娘养的;他们也知道就个人而言,让迟到的人上车,并接受他们的微笑与感谢,远比不开车门容易。

只是当面临选择——一方面是微笑与感谢,另一方面是社会的整体利益——这位司机知道该怎么做。

因为这位司机的理念而遭遇最多麻烦的人,名叫埃迪。但与故事中的其他人不同,埃迪既懒惰又消极,甚至不会去追巴士。埃迪在“牛排外卖餐馆”做帮厨。那家餐馆的食物没什么值得细说的,但埃迪为人非常不错。有时,当他烹饪的食物不太完美时,他会亲自把食物端上桌,并向食客道歉。正是在其中一次向食客道歉时,他遇见了幸福——至少,是一次获得幸福的机会。那食客是一位善良的姑娘。为了不让埃迪难过,她努力吃完了埃迪端来的整份烤牛肉。但当他向姑娘询问她的名字和电话号码时,姑娘不愿告诉埃迪,但她人太好了,答应次日五点在两人约定的地点——准确地说,是在海豚馆——与埃迪见面。

埃迪患了一种病,因此一事无成。这种病不会引发腺体肿大或任何类似症状,但仍给埃迪造成了极大困扰。这种病总是导致他睡过头十分钟,而且任何闹钟都不管用。这是他在“牛排外卖餐馆”上班经常迟到的原因,也是他在那位视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发展的巴士司机那儿总是迟到的原因。不过这次,因为事关幸福,埃迪决定战胜病魔。他采取的措施是下午不睡觉,保持清醒,看电视。稳妥起见,他甚至在身旁连着摆了三个闹钟,而且还预约了电话催醒服务。然而,这病是不治之症:在看少儿频道时,埃迪像孩子一样呼呼地睡着了。最后,他听到犹如无数个闹钟发出的尖叫声,在一身大汗中猛然惊醒——睡过头十分钟啦!他顾不上换衣服,急忙冲出屋子,跑向巴士站。他几乎忘了怎么跑步,双脚一离开人行道,就变得跌跌撞撞。埃迪上一次跑步,还是在大约六年级时,在他发现体育课可以逃课之前。但与当年上体育课时不同,这次跑步,他拼了命,因为他担心失去幸福。他胸口阵阵发疼,并因为交好运而激动得气喘吁吁,但这一切都不能阻碍他对幸福的追求。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除了前文提到的那位巴士司机。那位司机刚刚关闭车门,正要发动巴士,离开巴士站。然后,司机通过后视镜瞧见了埃迪,但正如我们前面讲过的,他有自己的理念——很有说服力的理念,主要基于对公正的偏爱,基于简单的算术运算。有生以来第一次,埃迪真的很想准时到达一个地方。正因此,他径直追赶起那辆巴士来,哪怕根本没有追上的可能。突然,埃迪似乎要交好运了,但只是在半路上:巴士站前面一百码处设有红绿灯。就在巴士到达那里的前一秒,红灯亮了。埃迪终于追上了巴士,拖着沉重的身体,径直走向驾驶室的门。他累极了,甚至没力气抬手敲门上的玻璃,只是用湿润的双眼望着司机,并跪倒在地,呼哧呼哧喘起气来。这一幕勾起了司机的回忆——多年以前,还不想做巴士司机之前,他想成为神。这是一段悲伤的回忆,因为司机最终没能成为神;但这也是一段愉快的回忆,因为他实现了自己的第二梦想,做了巴士司机。突然,那位司机想起曾向自己许诺:如果最终成为神,他将慈悲为怀,倾听每一个由他创造之人的祈求。因此,坐在驾驶座上,瞧见埃迪跪在柏油马路上,他简直于心不忍,并最终违背自己的理念和算术,打开了车门。埃迪上了巴士,但因为已经上气不接下气,连“谢谢”都没说。

到这里最好别再往下读了,因为即使埃迪真的准时抵达海豚馆,幸福也不可能出现——那位姑娘已经有男朋友了。只是她心地太好,没法自己告诉埃迪真相,所以宁愿不去赴约。埃迪坐在两人约定的长椅上,等了快两个小时。坐着的时候,他的脑袋里不断涌现关于人生的各种悲观念头。他专心地坐着,望着绚丽的落日,心想自己的肌肉过些时候会变得多么僵硬。他迫不及待地想回家,就走在回去的路上,远远望见要坐的巴士刚好进站下客。但他知道,即便自己有力气奔跑,也绝对赶不上那辆巴士。因此,他继续慢腾腾地往前走;每走一步,他都感到浑身的肌肉疲惫不堪。最后,他终于走到了巴士站,却看见那辆巴士仍在原地等他。

乘客们大声嚷嚷,催促快点开车,但巴士司机仍然在等埃迪。一直到埃迪落座,他才踩下油门。巴士发动时,埃迪看到,司机通过后视镜忧伤地冲他眨了眨眼——不知怎的,这让整件事变得还算可以忍受了。

(楼武挺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巴巴地”“激动地”“艰难地”等词,生动再现了迟到者们不能上车时的不同状态:或渴求、或愤怒、或无奈。
B.司机虽然明知所有乘客和追赶者都不理解他,甚至大部分人憎恨他,但他仍然不开车门,可见他为人过于苛刻。
C.善良的姑娘接受了埃迪的道歉,却不愿把自己的名字和电话号码告诉他,这为后文埃迪的约会失败埋下伏笔。
D.司机由选择“社会的整体利益”到愿意倾听埃迪的个人祈求,这一变化引发的思考,能帮助读者深入领会小说的主题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即反复强调巴士司机从不为迟到的人打开车门,既展现人物特征,让人物形象更鲜明,也暗示着“例外”或将出现。
B.文中两次虚写“微笑与感谢”,与现实中巴士司机遭遇的被误解、被责骂相对比,表现出司机的不易,反映了他内心的纠结
C.本文在“但与故事中的其他人不同”的话头之后,转入了对埃迪这一人物的介绍,引出下文他与善良姑娘的相识,过渡自然。
D.本文借助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全面展现事件发展过程,叙述中还与读者对话,劝告读者“别再往下读了”,叙事灵活自由。
3.请简要分析第四段“约会事件”中埃迪的心理变化过程。
4.巴士司机最后为埃迪打开了车门,与前文形成巨大反差,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情节设计的合理性。
2024-05-10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云南省昆明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上英雄

袁静 孔厥

春天,大淀口给敌人占领了。鬼子的汽船来来往往,老百姓打的鱼,养的鸭子……常给他们抢去。

一天,大水集合队员们研究,想治治那汽船。他的兄弟小水,十六岁了,一听说要打汽船,心里乐得怪痒痒的,急忙喊:哥!我有个好主意!大水一脸正经地说:这是开会,什么哥不哥的!众人都笑了。

小水吐了吐舌头,说:不准叫哥,我就报告队长,我有个意见。大水说:好,你说吧。这是工作,你可别闹着玩儿!小水说:我这么寻思,大枪一枪一个子儿,打不准就完蛋啦。使咱们的火枪打他兔崽子,只要离得近,一打就是一大片,准叫他喂王八!——我的意见完啦!

有些队员笑着说:嘿,这个主意倒使得!打过十年水中围猎的赵五更说:我看咱们要使火枪,干脆弄上几十支,说打一齐打,他没个跑!大水想了一下,说:我看这个办法倒不错,咱们就这么试试看,再用手枪大枪配合着。

这一天,汽船又过去了,估摸它下午回大淀口,大水他们划着二十只小船,出发了。五月,水面上苇芽子一人多高了。这苇塘方圆好几里,里面横一条,竖一条,都是沟濠;一长串小船儿钻进去,一个也不见了。敌人的汽船要回去,准得从苇塘前面过。

日头歪了。听得见西边鸣儿地叫。大水说:来了!大伙儿手里都拿着火香,从苇丛里向外张望。一只绿色的小汽船刚一到,大水喊声打,几十支土枪一齐轰隆隆地打出去,也看不清打得怎样了,光听见汽船突突突地响。小水低声说:真邪门儿!怎么回事儿?人死了没有呀?又不还枪,又不开船走!大水说:别作声!瞧!

烟散了,看得见汽船上一个人也没有了,那汽船在水面上打转儿呢。赵五更忙说:我去探探!他拿了小水的一把短而尖的刀,跳下水,一个猛子扎过去。那精瘦的身上流着水,悄悄地扒着船帮,往里瞧,见一个日本鬼子趴在船尾巴上瞄着枪呢。他连忙翻进船里,鬼子一回头,尖刀已经插进了这鬼子的后心窝,再一刀,就死了。

船可还是突突突地往前开,赵五更朝后面招手喊:快来哟!这玩艺儿弄不住,别给跑喽!立时二十只小船像赛跑似的,哗哗哗划着,都来捉汽船。汽船直冲直撞,一下子闯到一片苇子地,嘟嘟嘟地还想往里钻;大伙儿追上来,才把它捉住了。

小水看着汽船说:哈!这玩艺儿可怎么弄回去呀?大水听说过,这号小汽船可以卸开来,就叫大家拧螺丝钉,一下子把汽船都拆开了。机器搬到小船上。船壳儿被大伙儿七手八脚地抬上小船。弄停当,才欢天喜地地划回来。二十条小船走成个人字形了。村里的老百姓,听说打了汽船,都聚在岸上看。有个老先生,捋着长长的白胡子,笑呵呵地指着说:哈,你们瞧!真好看!旁边一个老渔民拍着手大喊瞧瞧瞧,这是个雁翎队啊!老百姓都拍手叫好,喊着:雁翎队!雁翎队!从此,雁翎队的名儿就传开了。

晌午,雁翎队又出发了。这一次,侦察来的消息,说敌人有二十几个,坐着两只大汽船过去了。大水他们找了个更好的地点,两边都是苇塘。队伍分成两拨子:大水一拨在南边,准备打第一只汽船;赵五更一拨在北边,准备打第二只汽船,两拨子错开。这会儿苇叶子唰唰唰地响。风吹过来一阵阵清香味儿。原来是苇塘东边,南北两大片荷花都开了;望过去,千朵万朵,在风里摇摆……

大家等了很久,汽船还不来。天变了,黑云远远地拥过来。大家着急地说:糟了!一下雨,火药淋湿了,就打不成啦!有的说:汽船怕不回去了,咱们走吧!大水说:别忙!咱们再等等看吧。一句话没说完,就听见咔哒咔哒的响声,像是汽船过来了。大水忙叫:快准备!又给斜对面一拨子打暗哨。队员们急忙擦洋火点香,风很大,一擦着就灭了。几个人碰成堆,费了很大的劲儿,才把香点着。响声越来越近,果然是汽船来了。

一霎时,第一只汽船快到大水这一拨的跟前;第二只汽船也快到赵五更那一拨的跟前了。大水看见那桅杆顶上的瞭望哨——猴儿——尽朝远处望,就偷偷地用枪瞄准他。那猴儿一低头,忽然发现苇丛里有人拿枪瞄着他,吓得抱着桅杆立起来。大水不等他喊叫,一枪打中他的小肚子,猴儿向后一仰,就两腿朝天地从上面摔了下来。

接连着两声霹雳似的轰响,烟和云黑成了一片。听得见第二只汽船撞到南边苇塘里,不响了。第一只汽船可还咕咚咕咚地响着,机关枪一个劲儿往这边扫射。大水他们都在苇塘的边上,没想到敌人有机枪,大水忙指挥队伍转移阵地。人们纷纷乱乱地抱着大枪往水里跳,连跑带游,向苇丛的深处钻。赵五更那一拨打了一排枪,小船也都钻了濠,转走了。

风把黑烟刮跑,雨点儿也过去了。那汽船又打了一阵机枪,就开到这边苇塘来,发现了许多小船,船上都绑着很长很长的枪。日本人没见过这号枪,觉得很了不起,嘀哩嘟噜地说着话儿,把土枪都弄到汽船上去了。

突然一声枪响,汽船上的机枪手倒下了。紧接着一阵排子枪,鬼子都打死在船里。有两个打伤的,着慌跳了水,也给淹死了。原来大水一伙从苇塘里绕过来,偷偷藏在南边一大片荷花丛里,每人头上顶着大荷叶,多半个身子浸在水里,说是荷叶军,一齐埋伏着……

风吼着,雨又下起来,雨点儿打在荷叶上,像珠子一样乱转。平静的水面,起了波浪。天连水,水连天,迷迷蒙蒙一大片。

(节选自《新儿女英雄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听说要打敌人的汽船,小水马上心痒痒,言语间表现出跃跃欲试的兴奋。
B.高高的苇芽子,加之地方大,使苇塘隐蔽性强,成为大水他们占据的“地利”。
C.雁翎队用小船和土枪,战胜了敌人的汽船和机枪,表现出英勇无畏,机智善战。
D.“众人都笑了”,老先生“笑呵呵地指着说”,这两处“笑”满含赞赏之情。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赵五更、小水等人物个性鲜活,与作者善用对话描写、细节刻画等多种手法有关。
B.文中写队员们争先恐后合力追缴汽船的过程,当中连用两个“捉”字,描写生动传神。
C.“风吼着,雨又下起来”,水面动荡,天地迷蒙,暗示战斗未结束,更大的危险即将到来。
D.“雁翎队”的称呼表达了村民的赞许和支持,这与《荷花淀》中全庄人来送水生异曲同工。
3.“火枪打他兔崽子”“准叫他喂王八!”“快来哟!这玩艺儿弄不住,别给跑喽!”等语言,有何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概括。
4.文中的两次战斗,都发生在苇塘,都是伏击敌人汽船,都以我方取胜为结果,但读来并无雷同之感,请分析其原因。
2024-05-06更新 | 1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云南省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凡的世界

路遥

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在这样雨雪交加的日子里,如果没有什么紧要事,人们宁愿一整天足不出户。只有在半山腰县立高中的大院坝里,此刻却自有一番热闹景象。午饭铃声刚刚响过,从石窑洞里,就跑出来了一群一伙的男男女女,向南面总务处那一排窑洞的墙根下蜂涌而去。各班的值日生正在忙碌地给众人分饭菜。每个人的饭菜都是昨天登记好并付了饭票的,现在值日生只是按饭表付给每人预订的一份。菜分甲、乙、丙三等。甲菜以土豆、白菜、粉条为主,里面有些叫人嘴馋的大肉片,每份三毛钱;乙菜其它内容和甲菜一样,只是没有肉,每份一毛五分钱。丙菜可就差远了,清水煮白萝卜。不过,这菜价钱倒也便宜,每份五分钱。

各班的甲菜只是在小脸盆里盛一点,丙菜也用小脸盆盛一点,只有乙菜各班都用烧瓷大脚盆盛着,海海漫漫的,显然大部分人都吃这种既不奢侈也不寒酸的菜。主食也分三等:白面馍,玉米面馍,高粱面馍;白、黄、黑,颜色就表明了一种差别;学生们戏称欧洲、亚洲、非洲。

排队的人群大部分都来自农村,脸上和身上或多或少都留有体力劳动的痕迹。贫困山区的农民大都少吃缺穿。在整个荒凉而贫瘠的黄土高原,一个县的县立高中,天好天坏,大家都是露就餐。今天天气不行。所有打了饭菜的人,都护着碗跑回自己的宿舍去了。

现在,只有高一(1)班的值日生,一个跛女子,一个人留在空无人迹的饭场上。她面前的三个菜盆里已经没有了菜,馍筐里也只剩了四个焦黑的高粱面馍。她端着自己的饭菜,满脸不高兴地立在房檐下,显然是等待最后一个姗姗来迟者!

雨中的雪花陡然间增多了,远远近近愈加变得模模糊糊。城市寂静无声。

就在这时候,在空旷的院坝的北头,走过来一个瘦高个的青年人。他胳膊窝里夹着一只碗,缩着脖子在泥地里蹒跚而行。小伙子脸色黄瘦,而且两颊有点塌陷,显得鼻子像希腊人一样又高又直。

他撩开两条瘦长的腿,扑踏扑踏地踩着泥水走着。他那身衣服看起来是学生装,但分明是自家织出的那种老土粗布,而且黑颜料染得很不均匀,肮肮脏脏。脚上的一双旧黄胶鞋,已经没有了鞋带,凑合着系两根白线绳;一只鞋帮上缀补着一块蓝布补丁,且裤子显然是前两年缝的,人长布缩,现在已经短窄得吊在了半腿把上;幸亏袜腰高,否则就要露肉了。(可是除过他自己,谁又能知道,他那两只线袜子早已经没有了后跟,只是由于鞋的遮掩,才使人觉得那袜子是完好无缺的)。

他径直向饭场走过来了。现在可以断定,他就是来拿这几个黑面馍的。值日女生在他未到馍筐之前,就早已经迫不及待地端着自己的饭碗一跛一瘸地离开了。

他独个儿来到馍筐前,先怔了一下,然后便弯腰拾了两个高粱面馍。筐里还剩两个,不知他为什么没有拿。

他直起身子来,眼睛不由地朝三只空荡荡的菜盆里瞥了一眼。他瞧见乙菜盆的底子上还有一点残汤剩水。房上的檐水滴答下来,盆底上的菜汤四处飞溅。他扭头瞧了瞧:雨雪迷蒙的大院坝里空无一人。他很快蹲下来,慌得如同偷窃一般,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着雨水的剩菜汤往自己的碗里舀。铁勺刮盆底的嘶啦声像炸弹的爆炸声一样令人惊心。血涌上了他黄瘦的脸。一滴很大的檐水落在盆底,溅了他一脸菜汤。他闭住眼,紧接着,就见两颗泪珠慢慢地从脸颊上滑落了下来——唉,我们姑且就认为这是他眼中溅进了辣子汤吧!

他站起来,用手抹了一把脸,端着半碗剩菜汤,来到西南拐角处的开水房前,在水房后墙上伸出来的管子上给菜汤里搀了一些开水,然后把高粱面馍掰碎泡进去,就蹲在房檐下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他突然停止了咀嚼,然后看着一位女生来到馍筐前,把剩下的那两个黑面馍拿走了。是的,她也来了。他望着她离去的、穿破衣裳的背影,怔了好一会。在心里猜测:她之所以也常常最后来取饭,原因大概和他一样。但他对她的一切毫无所知。因为班上一天点一次名,他现在只知道她的名字叫郝红梅。

她大概也只知道他的名字叫孙少平吧?

孙少平上这学实在是太艰难了。家里能让他这样一个大后生不挣工分白吃饭,让他到县城来上高中,就实在不容易了。

按说,这么几口人,父亲和哥哥两个人劳动,生活是应该能够维持的。但这多少年来,庄稼人苦没少受,可年年下米常常两手空空。队里穷,家还能不穷吗?再说,父母亲一辈子老实无能,老根子就已经穷到了骨头里。年年缺空,一年更比一年穷,而且看来再没有任何好转的指望了……

大哥当年为了让他和妹妹上学,十三岁高小毕业,连初中也没考,就回家务了农。至于大姐,从小到大连一天书也没有念过。

他现在除过深深地感激这些至亲至爱的人们,怎么再能对他们有任何额外的要求呢?

(选自《平凡的世界》第一、二章,有删改)

注:①1975年处于文革末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值日女生在孙少平未到之前,就端着自己的饭碗离开,是为了保住同学的自尊心,不至于让他吃不起饭的样子暴露在别人的面前。
B.孙少平看到馍筐里的四个黑馍,先怔了一下,之后看到郝红梅拿着剩下的离开,又怔了好一会,他猜测二人同病相怜,但又不确定。
C.孙少平用铁勺刮盆底舀混合着雨水的剩菜汤时,刮盆底发出的嘶啦声异乎寻常的令人惊心,可见他内心的慌乱与紧张。
D.孙家父兄善良忠厚,贫穷并没有压垮他们,反而养成了他们善良淳朴的性子,哥哥勤勉懂事,在苦难中舍己为人、重情重义。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用雨雪营造阴冷、萧瑟的氛围,奠定了选文压抑的基调。
B.甲乙丙三种等级的菜色,显出小说里的人物不一样的生活境遇,而农村子弟中还有孙少平这样更贫穷的。
C.现实主义作品以其真实性和形象性打动读者,如鞋子里隐藏的没有后跟的袜子等细节体现了饱满的人物形象。
D.小说主要刻画了小人物在大时代背景下艰难曲折的生存道路,孙少平兄弟的困境是因父辈老实无能,当然也有时代的原因。
3.《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全景式表现中国现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巨著,选文里哪些地方可见当时社会的时代特点。
4.路遥刻画的孙少平形象鲜活且有时代性,请分析选文是如何刻画他的形象的。
2024-04-30更新 | 216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普洱市三新教研联合体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亮咬住了狗尾巴

阿微木依萝

喏,那庞然大物就是我爹的老年代步三轮车,它有个响亮的称呼:宝马。这是我爹考虑了一个月才定下来的名号。

我爹是个固执的老头,也是个幽默的老头。

是个脾气暴躁的老头,也是个冠心病患者。

是个上网积极分子,也是个有追求的吃货。他的追求是:每顿有肉,多少不限,一小片也行。他也是个有审美情趣的人,喜欢房子周围种满花草和果木。他六十多岁了还很天真,很自恋,很自信,很骄傲,很冲动,也很冷静,是个相当复杂的矛盾体。退役后,他的兴趣是改造任何可以改造的东西,改造不好的就扔出门去,比如我。

宝马刚买回来那会儿是原装货,按照设计师喜好打造的外观,算不上特别好看,但也不丑。现在嘛,您一定想亲眼瞧一瞧,用我爹的话说:整个镇找不出比它漂亮的。它经过一番改造,已经不是原来的它了。

我爹最先看中的就是这辆老年代步车的小巧,按照心理上居高临下的看法,这么小的车子就算想飞起来,他也能一把摁住。车子的体积正是他这种反应逐渐迟钝的老头能驾驭的。但毕竟现代化的东西不可小瞧,年轻时上过战场,学会了怎样保命,他便十分清醒地下了决定,不轻举妄动,改造的事暂放一边。因此第一天,他并没有着手改造它,而是上车熟悉环境,就好比古时候买了马匹,要跑一跑才知道马的耐心和脚力。他上车试了几圈,都是开在最慢的挡位,摇摇晃晃速度恰好。到了第三天下午,他有点底气了,玩起了飙车,把它开在最快那个挡位。当然啦,只在直路上放开缰绳,拐弯处还是比较遵守交通规则的,减速慢行。

我妈觉得这种小心翼翼的举动纯粹就是怕死,她会骑摩托车,我爹不会,这项技能是她在我爹面前永远的骄傲。有时为了炫技吵嘴,她会昂起脑袋:老子骑摩托车,‘呼’一下就过去了,你连灰尘都吃不到一滴,你信不信?我爹也会昂起脑袋并摇起他的二郎腿:如果翻车,你也‘呼’一下就过去了,你信不信?

吵架,已经是他们两个一辈子的事业。像月亮咬住了狗尾巴,我爹我妈,他们的生活里大部分光阴都用在了吵架上。

我爹改造宝马车是在半个月以后,陆陆续续,网购的各种工具和材料也收到了。他首先给车子安装框架,四根空心不锈钢架子,就像四根开天辟地的顶天柱子,把一块遮风避雨的灰色顶盖架在了车子上,等于给它弄了个吊顶。之后网购一些围帘,都是不透雨的材质,帘子的颜色很讲究,迷彩色——他一辈子的审美终结色。把帘子往四根柱子上一挂,厢式老年代步车的样子就出来了,也终于有了过去时候的轿子的味道,如果把轮子取掉,走嘞一声,四个人就可以抬着轿子出门。车轮胎三个,每一个轮子都有自己的备胎,打气筒从手动到电动各一个,车子喇叭揪下来换了新的,因为战场上打聋了一只耳朵,他觉得自己听不到的声音别人都听不到。车头上的灯也都有备用的,就连车屁股上的两颗刹车灯也有备用。他在机械方面极有天赋,年轻时候会组装机械手表,修理电视机,各种家电维修全都无师自通,对于老年代步车的简单维修,不在话下。这么一番下来,国家发给他的优抚补助,几乎都用在了宝马身上。我们有时候怂恿他发个红包在家人群里,让儿孙们试一试手气,让大家都高兴高兴,他一直不肯,他说他不高兴,他要勤俭持家。

每日骑车到镇上,是他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候,不管有事没事,没事就创造一件事,也要去一趟。

宝马车现在什么活都干,每日驮着我爹去赶集,还负责家里添补柴火的工作。它的主人虽然爱惜它,但主人偏又是个怕冷的动物,冬天来临之前,它的车厢里就塞满了柴疙瘩。长久的工作使它逐渐露出疲相,爬坡开始费劲,每到快要熄火断气的时候,主人就给它打气:冲啊,兄弟,快上去了,你,可以的。

我爹是个遵从自然法则的人。周边如果有人去世,别人都在说可惜了,怎么怎么,他不一样,他搞不好抬起下巴就是一通大笑,他经常把谁的死亡称为翘辫子翘脚。总之,死亡从他的语气里流出来,就仿佛变成了一件平常事。

其实,我爹根本没有从战场上回来,当然,他只会跟您说,他回来了,他多么幸运,没有阵亡,退伍的那天,他走在月光下,走向了回家的路,我们的确跟他鲜活的生命生活在一起,可他的灵魂没有回来,至少好像没有全部回来。他年轻时喜欢东奔西走,结婚后也很少在家,几乎是个有家的流浪汉,我觉得他就是在寻找一些从自身散落出去的东西。当然,您问他,他也说不出自己丢了什么。这是我妈极不满意的,他们两个如今最大的遗憾,就是年轻时没有离婚。我爹的世界里有月亮,但月亮咬住了狗尾巴,而我爹,就是那只忧伤的狗。

世界上如果有一个鬼的话,那就是你妈。这是我爹说的。

世界上如果有一个恶鬼的话,那就是你爹。这是我妈说的。

世界上如果有两个鬼的话,那就是我爹妈。这是我说的。

忘记是在什么时间说的了。只记得我说完这句话,他们终于同心协力,跟我说了一个字:滚。

(摘自《散文》2022年第10期,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第一人称叙事,从“我”的视角,主要记叙了“我”眼中的父亲的趣事,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有助于表达主题。
B.“改造不好的就扔出门去,比如我”“他们终于同心协力,跟我说了一个字:滚”,暴露了我与父亲不可调和的矛盾。
C.文中父亲和母亲关于骑车的拌嘴吵架情节生动有趣,真实形象地展现了父母的日常,从吵架中透出别样的生活乐趣。
D.文章叙述“我爹根本没有从战场上回来”等相关内容,意在表达父亲虽然退伍回家了,但他仍有难以割舍的军旅情结。
2.关于文中父亲改造并使用“宝马”的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根据他在战场上的保命经验,选择了这辆体积小巧的老年代步车。
B.文中运用了比喻手法描写父亲在着手改造“宝马”前,先上车熟悉环境。
C.为了改造宝马,父亲一直不舍得在儿孙身上花一分钱,显得有些吝啬。
D.父亲为了炫耀他改造的“宝马”,每天没事找事都要骑车去一趟镇上赶集。
3.请简要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特征。
4.文章以“月亮咬住了狗尾巴”为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2024-04-14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报施(节选)   

茅盾

朦胧中听得响亮的军号声,张文安便浑身一跳。眼皮重得很,睁不开,但心下有数,这热惹惹地吹个不歇的,正是紧急集合号。

三年多的生活习惯已经养成了他的一种本领:半睡半醒,甚至嘴里还打着呼噜,他会穿衣服。刚穿上一半,他突然清醒了,睁开眼,纸窗上泛出鱼肚白,号声却还在耳朵里响。他呆了一会儿,便自己笑起来,低声说:呸!做梦!

睡意是赶跑了,他靠在床上,愣着眼,暂时之间像失掉了思索的能力,又像是有无数大小不等的东西没头没脑要挤进他脑子里来,硬不由他做主;但渐渐地,这些大小不等、争先抢后的东西自脑子里长出一个头儿来了,于是张文安又拾回了他的思索力,他这时当真是醒了。他回忆刚才那一个梦。

半月以前,因为一种军医不大有办法的疙瘩病,他迟疑了相当时间,终于向师长请准了长假,离开那服务了三年多的师部,离开那敌我犬牙交错、随时会发生激战的第×战区。他刚进那师部的时候,是一位文书上士,现在他离开,却已是文书上尉。他得了假条,得了一千元的盘缠,额外又得了师长给的一千元,说是给他买药的。临走的上一晚,同事们凑公份弄几样简单的酒菜,给他饯行。可是刚喝在兴头上,突然的,紧急集合号吹起来了。这原是家常便饭,但那时候,有几位同事却动了感情,代他惋惜,恐怕第二天他会走不成。后来知道没事,又为他庆幸。当时他也激动得很,平时不大善于自我表现的他,这时也兴奋地说:要是发生战斗,我就不回去也没关系,我和大家再共一次生死!

现在到了家了,不知怎地,这在师部里遇到的最后一次紧急集合号却又闯进了他在家第一晚的梦魂里。

像突然受惊而四散躲藏起来的小鸡又一只一只慢慢地躲躲闪闪地从角落里走了出来,梦境的节目也零零碎碎在他记忆中浮起。这是惊慌和喜悦,辛酸和甜蜜,过去和未来,现实和梦想,搅在了一起的。他闭着眼睛,仿佛又回到梦中:他出其不意地把一头牛买好,牵回家来,给两位老人家一种难以形容的惊喜,正跟他昨日傍晚出其不意走进了家门一样;但正当父亲含笑拍着牛的肩项的当儿,紧急集合号突然响了,于是未来的梦幻中的牛不见,过去的现实的军中伙伴们跳出来了。

张文安裂开嘴巴无声地笑了起来,虽然是梦,他心里照样是甜甜蜜蜜的。回来时他一路上老在那里盘算那密密缝在贴身口袋里的几个钱,应做如何用途。师长给这一千元的时候,诚恳地嘱咐他:千万别胡乱花了,回家买药保养身体。他当时感动得几乎掉下眼泪来,他真诚地回答道:报告师长:我一定遵守师长的训示。身体第一,身体是我们最大最重要的本钱!但上路后第一天,他就有了新的意见,师长的身体第一的训示,他还是服膺的,可是他又一点一点自信他这疙瘩病只要休养一个时期,多吃点肉——至多像那位不爱多开口的军医说的多吃鸡蛋,就一定会好的;他觉得他应该省下这一千元孝敬父母,让父母拿这一千元去做一件更合算的事情。但父母拿这一千元又将怎样办呢?这一点,却费去了他半月旅程中整整大半时间的思索。母亲的心事他是知道的:把房子修补修补,再给他讨一房媳妇。父亲呢,老早就想买一头牛,他家自从最后一次内战时期损失了那壮健的花牛以后,父亲好几次筹划款项,打算再买一头,都没有成功。他料得到,父母将因此而发生争执,而结果,父亲一定会说:文儿,师长给你买药的,你不可辜负人家的好意。整整一星期,在路上闲着的时候,他老是一边伸手偷偷地摸着贴身口袋里那一叠钞票,一边思索着怎样解决这难题。后来到底被他想出一个很巧妙的办法来了:他将不说出他有这么一注钱,到家歇一天,他就背着父母买好一头牛,亲自牵回家,给父母骤然的一喜。

张文安越想越高兴,他的眼前便出现了一头美丽的黄牛,睁大了两只润泽有光的眼睛,嘴巴一扭一扭的,前蹄跪着,很悠闲地躺在那里。

张文安又忍不住笑了:这回却笑出声来,而笑声亦惊破了他的梦幻,他抬头一看,纸窗上已经染满了鲜艳的粉红色。邻家的雄鸡正在精神百倍地引颈高啼。隔壁父母房里已经有响动,父亲在咳嗽,母亲在倾倒什么东西到蔑箩里。

张文安也就起身,穿好了衣服,一边扣着组子,一边他又计划着,如何到镇上找那熟识的董老爹,如何进行他那梦想中的机密大事。也许钱不够,——他担心地想,但又立刻自慰道,差也差不了多少罢,好在路费上头还有得剩呢,这总该够了。于是他又一度隔着衣服扪一下贴身口袋里那一叠票子,脸上浮过一个得意的微笑。

昨天到家,已经不早;两位老人家体恤儿子,说他路上辛苦了,略谈了几句家常话便催他去睡了。可是两位老人家自己却兴奋得很,好像拾得了一颗夜明珠,怕没有天亮的时候,连夜就去告诉了左邻右舍。老头子还摸黑走了一里路,找到他平日在茶馆里的几个老朋友,郑重其事倾吐了他心里的一团快乐。他又打听人家:文书上尉这官阶有多大?老头子心里有个计较:为了庆贺儿子的荣归,他应当卖掉一担包谷摆两桌酒请一次客,他要弄明白儿子的官阶有多大,然后好物色相当的陪客。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从张文安梦中听到军号声写起,然后穿插他在军营中的简单的经历,照应了梦中的军号声,也交代了他回家的原因。
B.“这些大小不等、争先抢后的东西自脑子里长出一个头儿来了”描写生动形象,写出了张文安醒来时各种思绪由混杂到逐渐清晰的过程。
C.张文安并没有把师长的训示当回事,是因为他对自己的身体状况非常自信,相信自己的身体很快就会好的,不如省下这笔钱来。
D.儿子回来,两位老人家都非常兴奋,连夜奔走相告,而且老头子打算卖一担包谷摆两桌酒请客,颇以儿子在部队升官了为荣。
2.关于文中倒数第三段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纸窗上已经染满了鲜艳的粉红色”,“已经染满了鲜艳的粉红色”表明时间是清晨,“鲜艳”一词表现了张文安内心的喜悦。
B.“邻家的雄鸡正在精神百倍地引颈高啼”给人一种充满希望的感觉,与张文安打算买牛减轻父母劳作负担的憧憬相照应。
C.“父亲在咳嗽”表明父亲病体沉重,这也是张文安用这一千块钱打算买牛而并不打算按母亲的心思先修补房子再娶一房媳妇的原因。
D.这段中的环境描写与《祝福》中“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觉得沉寂”都起到了衬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3.张文安既有着军人的作风,也有着农民的特点,请结合文本概括。
4.作者设置张文安做梦的情节有什么巧妙之处?请结合文本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煤桶骑士

卡夫卡

所有的煤都用尽了;煤桶已经空了;铲子也没有用了;炉子里灰烬散发着丝丝的凉气;屋子里只剩下了严寒;窗外的树在白霜之中僵立着;此时的天空就像是一块银色的盾牌,挡住了所有向它求救的人。

我必须要得到煤!我不能冻死!这是我唯一的念头。我的身后是冰冷的炉子,眼前是冰冷的天空。所以,我现在必须要做的就是快马加鞭地到煤贩子那里去寻求帮助。基于经验,我觉得对于我一般的请求,这个煤贩子一定会充耳不闻,对我麻木不仁。因此,我必须非常清楚地向他表明我的境况:我连一粒煤渣都没有了,而他对我来说就像是天空中的太阳。我必须像乞丐一样去获取他的乞怜——当一个乞丐因为饥饿而浑身无力地靠在门槛上奄奄一息的时候,主人家的女厨师通常都会给他喂点残剩的咖啡——虽然煤贩对我的请求很气愤,但他一定会在“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戒律光芒的照射下,不得不把一铲煤扔进我的煤桶里。

要怎么去?——这无疑决定了此行借煤成功与否的结果,所以我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决定骑着煤桶去。于是,就像骑士那样,我双手抓住桶把手——一个最简单的辔具,我好不容易地转下了楼梯。不过,到了楼下,我的桶就立马上升起来,了不起,真了不起!那些伏在地上的骆驼,在指挥者的棍棒下晃晃悠悠地站立起来时,也不过如此。

我骑着煤桶以均匀的速度穿过了冰冷的街道,它的高度特别合适,有几次我被升到了二楼那么高,但从来没有下降到门房那么低。我就那么高高飘浮在煤贩的地下室门前,这时的煤贩子正蹲在地下室的一张小桌子旁边写着什么。似乎是为了放掉屋里多余的热气,他还把门敞开着。

“煤店老板!”我急切地喊,我似乎能感觉到我低沉的声音刚一发出就被罩在呼出的哈气中,这声音在严寒中听上去显得十分混浊,“老板,求你给我一点煤吧!你看我的煤桶已经空了,我甚至都能骑在它上面了。你就行行好,我发誓,只要我一有钱,马上就付给你。”

煤贩听完我的话,把手拢在耳朵边。“我没有听错吧?”他带着疑惑的神情转过身问他的妻子,那妇人此时正坐在炉边长凳上织毛衣,煤贩看着妻子再次确认说,“我听得对吗?有一个买主。”

“我什么都没有听到。”妇人说,说完她继续织着毛衣,平静地喘着气,惬意地背靠着炉子取暖。

“噢,是的,”我殷切地喊道,“是我,是你们的一个老主顾,我向来忠诚老实,只是眼下确实没有法子了。”

“老婆,”煤贩子说,“是有一个人在说话,我不会弄错的;一个老主顾,肯定是一个老主顾,所以说话才这么中听。”

“你这是怎么了,老头子,”妇人把手里织着的毛衣贴在胸脯上,停顿了一下,接着说,“这里一个人也没有,街道是空的,我们给所有的顾客都供了煤,现在我们可以把煤店关几天门休息一下了。”

“可我呢,我还在这儿,正坐在煤桶上。”我着急地喊着,没有知觉的眼泪冷冰冰地溢出来,模糊了我的双眼,“恳请你们向上面看一眼,你们会马上发现我的,我只求你们给我一铲煤,如果你们能给我两铲,我一定会高兴得发疯的。其他的顾客你们确实都关照了,但还有我呢,啊,但愿我能听到煤在桶里发出的格格的滚动声。”

“我来了。”煤贩子说着便站起身来迈起他的短腿踏上了地下室的台阶。可那妇人却抢先一步站在他面前,紧紧抓住他的胳膊说:“你就在这里待着吧,如果你坚持要上去的话,那就让我上去吧。想想你夜里吓人的咳嗽声,唉,为了这么一桩生意,况且还是你臆想出来的生意,你就忘了老婆孩子,也不想要你的肺了。既然这样,就让我去吧。”

“那你告诉他我们仓库中所有煤的种类,至于价格我在下面给你报就好。”

“好吧。”妇人说完,便踏着楼梯来到了街道上。当然她马上就看到了我。

“老板娘,”我喊道,“衷心地问你好。我只要一铲煤,一铲最差的煤就好,就放在我这个桶里,我自己把它拉回去,当然,我一定要如数付钱的,只是现在还不行,现在不行。”“现在不行”这几个字就像一声钟响,它又刚好和附近教堂塔尖上传来的晚钟声混合在一起,几乎让人分辨不清。

“他想要点什么?”煤贩在下面问道。

“什么都不要,”妇人向下面大声喊,“外面什么都没有,我什么都没有看见,什么都没有听见,除了6点的钟响。所以,我们还是关门吧,天太冷了,或许明天我们又有的忙了。”

她什么也没有听到,什么也没有看到,但她却急着解下她的围裙,试图用它把我赶走。遗憾的是她成功了。我的煤桶拥有着其他骑乘动物的一切优点,它没有反抗力,它太轻了,一个妇人的围裙就足以把它从地上赶走。

“你这个恶魔,”当那个妇人用一副半是蔑视、半是得意的神情在空中挥动着手转身回店时,我回头喊着,“你这个恶魔!我求你给一铲最差的煤你都不愿意。”于是,我能做的只有爬上冰山,让自己永远消失。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冷的冬天里,因缺煤“我”的屋子里显得极度冰冷,“我”期望煤贩子能给“我”一铲煤炭。
B.第一段中“此时……的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冷酷,暗示了“我”的结局。
C.第二段通过心理描写反映了“我”的艰难处境与内心世界,并引出后文“我”的一系列的行动。
D.第三段中“那些伏在……也不过如此”运用类比的手法,突出了“我”骑着煤桶飞行时的壮观。
2.关于小说中“我”与煤贩子夫妇对话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煤店内,老板向老板娘反复确认门外是否有一位主顾,但老板娘对“我”的呼喊毫不关心。
B.煤店老板听完“我”的恳求后准备起身来找“我”,表现了煤店老板对“我”的同情。
C.“我”向老板娘求助,请求她给“我”铲最差的煤,可她却不愿意,体现了她的冷漠。
D.“我”的声音十分混浊,“我”的呼喊被钟声吞没,“我”的请求难以被煤贩子听清。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煤店老板的性格特点。
4.学习小组为深入理解小说,提炼出小说要点。甲组提出一组要点:轻与重。乙组提出一组要点:虚构与现实。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要点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家带你游泰山

宫立

1仰望泰山,普普通通,比起任何你随处可见的俗山,并不更雄伟或更壮丽或更神奇或更险峻或更潇洒飘逸(王蒙),但世世代代的人们依然乐此不疲地登泰山,写泰山。①不过描写泰山是很困难的(汪曾祺),要想写出新意并非易事。要跟谁过不去,想看他出丑,最好的办法就是请他写泰山(邓友梅)。

2)泰山只有1545米,但登起来需要费一番大功夫。登泰山,如在巨人的身上攀登,从岱宗坊起步,先是沿巨人脚面而行,红门宫以上登其小股,胡天阁以上跨其大股,至中天门则如入巨人怀中。然后登十八盘,才是攀巨人之体,上南天门等于接住了巨人的脖子,游玉皇顶恰如摩巨人之顶(孙荪)。登泰山很累,②第二天几乎起不来了,浑身酸痛,双腿尤甚。每抬脚动步,就会情不自禁地呲牙咧嘴皱眉头(蒋子龙)。

3)十八盘是泰山最陡峻的一段,不足1公里,垂直高度却有400米,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从开山到龙门坊是‘慢十八’,有393级台阶;龙门坊到升仙坊是‘不紧不慢又十八’,有767级台阶;升仙坊到南天门是‘紧十八’,有473级台阶,加起来共有1633级台阶。不登不知道,一登吓一跳,登十八盘,初时感觉很平常。我和同伴边走边议论古人游历此地的论述。大家嘲笑古人所谓‘登天’‘扪天’等等未免陈言俗套,过甚其辞可是走着走着,就觉有些异样。前身愈来愈往前倾,上肢似欲探地,拐杖忽觉长出了一截,双脚用力愈来愈移往足尖,膝盖则愈来愈高,石级也觉比下面的更厚,石质也比先前更坚硬了。总好像有风迎面吹来,又像有水浪冲来,行人在顶风逆水而进。于是,游客们收敛了笑容,删去了闲言碎语,一心一意地躬身书写这难写的‘登攀’二字(孙荪),偶一注视,如身在百尺云梯,凌空下落,令人目眩,不敢复瞬(蒋维乔)。

4)③用最后一点力气登上十八盘最后一个台阶,你以为登上了泰山之巅,而实际上你仅刚刚叩开了天门只有当你看到了极顶石才算到了泰山之巅,石前有碑,顶部刻着五岳之首的泰山山符,下书:‘泰山极顶——1545米’几个红字(张抗抗)。

5)到了泰山之巅,当然要到日观峰看海上日出。山顶上夜里很冷,风大等着看日出,要受一点罪(汪曾祺),但只要能看到日出,这点罪又算得了什么呢。徐志摩尽管过江海与印度洋无比的日彩,但他对于在泰山顶上看日出,依然充满无餍的好奇心,盼望一种特异的境界。泰山的日出果然没有让徐志摩失望,我们初起时,天还暗沉沉的,西方是一片的铁青,东方有些微白意。宇宙只是——如用旧词形容——一体莽莽苍苍的。但这是我一面感觉劲烈的晓寒,一面睡眼不曾十分醒豁时约略的印象。等到留心回览时,我不由得大声地狂叫——因为眼前只是一个见所未见的境界。原来昨夜整夜暴风的工程,却砌成一座普遍的云海。除了日观峰与我们所在的玉皇顶以外,东西南北只是平铺着弥漫的云气。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地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骋,云海也活了,再看东方——海句力士已经扫荡了他的阻碍,雀屏似的金霞,从无垠的肩上产生,展开在大地的边沿。起……起……用力,用力。纯焰的圆颅,一探再探地跃出了地平,翻登了云背,临照在天空

6)④起大早攀山观日出,从天色乌黑等到东方发白,结果却带着湿漉漉的雾气败兴而归,好在泰山的云景同泰山的日出一样诱惑游人(柳萌)。

7)泰山吸引人的不只是自然景观,还有历史文化的斑斓色彩。泰山是文化之山,泰山上有1300多处石刻,每一处石刻既是书法妙品,又是文学佳作。文宗的结构和所表达的意境,与风景、历史文物、游人心境极为和谐、贴切,和泰山精神、泰山气象融为一体(蒋子龙)。让汪曾祺记忆最深的是经石峪的石刻,在半山的巉岩间忽然有一片巨大的石板,石色微黄,是一整块,极平,略有倾斜,上面刻了一部《金刚经》,字大径斗,笔势雄浑厚重,大巧若拙,字体微扁,非隶非魏郭沫若断为齐梁人所书,有人有不同意见经石峪成为中国书法里的独特的字体经石峪字颇肥重,但是骨在肉中,肥而不痴,笔笔送到,而不板滞。假如用一个字评经石峪字,曰:稳这样的字和泰山才相称,刻在他处,无此效果。汪曾祺极为看重经石峪,他甚至说:泰山即使没有别的东西,没有碧霞元君祠,没有南天门,只有一个经石峪,也还是值得来看看的。

8)泰山魅力无穷,它是经得住读、经得住写、经得住说的山(蒋子龙)。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1)段,王蒙连用形容自然景观的词语,通过与“俗山”进行多角度的比较,写出了泰山的普普通通。
B.徐志摩“饱过江海与印度洋无比的日彩”,却对泰山顶上看日出依然充满“无餍的好奇心”,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C.文章第(3)段,蒋维乔用“如身在百尺云梯”等语句描写登山之难,这与孙荪引用“登天”“扪天”等古语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第(5)段,站在徐志摩的角度,按时间推移描写在泰山顶上等待日出和观赏日出的情景,笔墨酣畅,文采斐然。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汪曾祺“描写泰山是很困难的”,暗含的意思是写泰山的篇章很多,要想写出新意很难。
B.句子②,蒋子龙从身体感受的角度描写登泰山的困难,“呲牙咧嘴皱眉头”通俗俏皮,生动形象。
C.句子③中,张抗抗不仅把十八盘最后一个台阶比作天门,还使用夸张手法描写泰山之高大雄伟。
D.句子④,作者认为,柳萌登上泰山之巅不见日出,败兴而归。但泰山的云景也能抚慰这种遗憾。
3.文章第(7)段写出了泰山石刻怎样的特点?请简要说明。
4.在文章第(2)段中,孙荪是怎样描写登泰山的?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