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传承文化遗产过程中,我们总能看到商业化的身影。在现代商业社会,商品化其实就是传统文化遗产的商业化衍生品。将文化遗产与现代商品、服务相互结合,很容易取得消费者的共鸣,能够提升文化和商品的传播性,甚至会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许多国产白酒的名称都取自于历史典故或者遗迹,消费者在享受美酒之时,难免追思历史。对于商人来说,这就足够了。因为商品化不仅有助于拓展文化遗产的内涵、增强文化遗产的传播力,还同时开启了通往财富的大门。很多时候,追求经济利益,已经成为商人不遗余力开拓文化遗产市场的直接动力。

文化遗产是独占的,文化遗产的商品化必须是有序的,文化遗产商品化并非必然破坏文化遗产,它甚至有助于传播传统文化遗产。但在现实社会中,破坏文化遗产的商品化举动又相当普遍和严重。一方面,商品化有时会破坏文化遗产的真实内涵。为了实现最大利益,商人可能会对文化遗产断章取义或者任加演绎,让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从而打破了传统文化遗产的完整内涵。经过无度演绎,后人很难再享受到原汁原味的文化遗产。从文化遗产本身来说,这种演绎是篡改性的。另一方面,商品化有时会损害文化遗产或者自然遗产的真实面貌。

其实,文化遗产的商品化还会引发文化遗产衍生品市场中新的利益安排。端午节更像是一种文化,它衍生很多特有的精神内涵。但当端午节与商业结合起来,就给原本平静的文化生活带来新的问题。韩国原来要将端午节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这着实让国人着了很长时间的急。后来有消息说,韩国准备和中国一起办理申报,这又给国人带来某种安慰。文化遗产不仅已转变成为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而且还给商人带来了实际利益。在民间,韩国某公司申请注册了“端午节.cn”的网名,又听说某国内企业花钱买回了这个网名。类似例子很多,连我们从小阅读的“三国”、“水浒”等古代名著的名字,也被日本人抢注了商标或者网名。祖先留给我们太多的遗产,也给我们留下很多担心。从商业来看,我们不得不佩服那个韩国公司的创办者,他注册“端午节。cn”的中文网名,或许就是为了在注册后把中文网名卖给中国人。

我们应该认真关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了,这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或者纯粹的商业利益问题,而是忠实传承、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使然。日本在100多年前就开始制定《文化遗产保护法》,韩国也紧跟其后制定了类似法律。我国几乎没有针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立法,甚至很少将保护文化遗产当作战略问题加以对待,这种状况难以与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相互匹配。我们祖先留下了太多的精神财富,历史也在不断创造着新的文化,我们大可不必为文化遗产商品化而过度担心。但是,作为文化遗产的承继者,我们无权浪费祖先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作为极富智慧的中华民族,我们应当更善于制定和利用法律规则。

1.为本文选择一个最恰当的标题,应是(     
A.怎样保护我国的文化遗产?
B.文化遗产商品化的利与弊
C.商品化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传播
D.商品化破坏了文化遗产的传播
2.下列各项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继承优秀文化遗产的人们在如何保护文化遗产的问题上一直有着不同的认识。
B.文化遗产商品化的利:有助于拓展文化遗产的内涵;增强文化遗产的传播力;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
C.文化遗产商品化的弊:有时会破坏文化遗产的真实内涵(或完整内涵);有时会损害文化遗产或自然遗产的真实面貌。
D.文化遗产商品化中,商人对文化遗产断章取义或任加演绎就可实现最大利益。
3.下列理解与分析,不属于“今天我们关注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的一项是(     
A.文化遗产保护不应从狭隘的民族主义或者纯粹的商业利益角度出发,而应当担负忠实传承、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
B.针对文化遗产专门立法(制定和利用法律规则),将保护文化遗产当作战略问题加以对待。
C.不必为文化遗产商品化而过度担心,也绝无权浪费优秀的文化遗产。
D.要将保护文化遗产当作国家战略核心问题加以对待,以与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相互匹配。
2023-04-14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内蒙古满洲里市远方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阐述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时谈到,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在走向深海的过程中,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的成功研制和交付使用是一个里程碑。2012年9月,科学号在青岛正式交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运行管理,拉开了我国从海洋系统视角开展深海大洋研究的序幕,引领了中国海洋科学调查由近岸到大洋、由浅海到深海的历史性跨越。这十年,科学号见证了我国海洋科技事业迅猛发展的光辉历程,也是我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坚实迈进的缩影。

十年来,科学号已安全执行50多个海上调查航次,安全航行2100余天,累计航程30余万海里,装备的发现号水下缆控潜器(ROV)完成了超过300个海洋科学考察潜次任务,支撑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等课题420余项,航迹遍布中国近海、西太平洋、北太平洋、中太平洋等广袤的海域,实现了诸多从0到1的突破。

科学号使我国海洋科学研究从近海迈向远海,从浅海迈向深海,为我国开展远洋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乃至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强有力的能力支撑,是国际上公认的最先进的综合科学考察船之一。

(选编自王凡《科学号,十年科考在深海》)

材料二:

近十年我国CDP总量一览(万亿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朝着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不仅国内生产总值屡创新高,国际影响力也不断提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6.6%,高于同期世界2.6%和发展中经济体3.7%的平均增长水平。其中,2014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相继跨越60、70、80、90、100万亿元大关,2021年更是突破110万亿元,达到114.4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为2012年的1.8倍。

人均CDP实现新突破。2021年,我国人均GDP达80976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12年增长69.7%,年均增长6.1%;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551美元,连续3年超过1万美元,稳居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接近世界银行划分的高收入国家门槛值。

此外,我国经济占全球份额稳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按年平均汇率折算,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比2012年提高7.2个百分点,居世界第二位。2013年至2021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30%,居世界第一。

(摘编自《中国基金报》)

材料三:

从田间地头到抗疫现场,从祖国边疆到异国他乡,从足球赛场到绚丽舞台,从扫黑一线到绿色军营,创作者将十年间无数为国家、为社会、为生活努力奋斗的身影浓缩进11个故事中,以点带面地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时下播出的众多迎接党的二十大重点剧目中,《我们这十年》以宏大的时代格局、鲜明的主题立意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格外引人注目。那些默默坚守的奋斗者令人敬佩”“演的都是身边事,特别有代入感”“开创了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新境界……该剧甫一播出,就引发了强烈社会反响,获得骄人的收视成绩和观众口碑。这部作品的成功说明,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呼应新征程人民期盼,应成为当下现实题材创作的重要方向。

2012年到2022年是非凡的十年。这十年,中国的变化举世瞩目,这十年,中国人的奋斗历程值得礼赞。《我们这十年》立足十年辉煌成就,聚焦十年里的我们,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建设、外交等方面的11个主题,采取单元组合式结构,将新时代国家在各个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概括提炼成11个故事,进行全面展现。

《一日三餐》《心之所向》《砺剑》《热爱》《未来已来》《理想生活》《前海》《沙漠之光》《西乡明月》《唐宫夜宴》《坚持》……在我们这十年作品主旨的统御下,该剧多维聚焦,全线出击,11个单元围绕11个重大时代命题,将蓬勃宏大的时代发展图景转换为真实生动、鲜活可感的现实生活故事,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小人物折射大时代,对新时代中国重大发展成就进行集中巡礼。在创作格局、题材视野和叙事角度上,该剧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高度出发,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全方位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发展的辉煌历程,为作品赋予了海纳百川的深度、广度、力度与温度,具有宏大的历史视野、高远的创作格调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郝戎《<我们这十年>:热忱描绘新时代宏伟气象》)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3年以后的近十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率均高于同期世界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平均增长水平。
B.我国经济朝着高质量方向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2014年到2020年,每年以8%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
C.截至2021年,扣除价格因素,我国人均CDP相比2012年增长接近70%,实现了人均GDP的新突破。
D.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达到18.5%的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已经连续多年居于世界首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以“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为例,重点介绍十年来我国科技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B.材料二把关注重点放在了经济发展领域,主要介绍了我国十年来经济总量(CDP)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
C.材料三以电视剧《我们这十年》为例,以鲜明的主题立意展示了我国部分领域十年来的巨大成就。
D.三则材料分别从科技创新、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的视角,精细化、特写式地展现了我国十年来的发展成果。
3.《我们这十年》的播出引发了社会强烈反响,这部作品的成功为当下现实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哪些经验?请简要概述。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包括表现在收入、财产及物质生活条件上“看得见”的显性富裕,又包括表现在社会公平正义和“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均等化、生态环境改善和精神文化生活条件上“容易忽视”或“看不见”的隐性富裕。因此,要实现它必须坚持系统观念,通过高质量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再依托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后劲。

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因此,要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全民共同密裕,一是必须用好创新发展这个第一动力。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切实保持中高速增长,继续做大经济规模和扩大中等收入人群。是全民共同富裕的根本基础。二是必须依靠协调发展这个内生特点。协调发展解决的是我国存在的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三是必须借助绿色发展这个普遍形态。绿色发展既是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需求的手段,也是实现一些欠发达地区居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四是必须依托开放发展这条必由之路。加大中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的对外对内双向开放,让更多产业、资本、技术、知识、数据等生产要素流向这些地区,不断增强它们的发展能力和发展后劲。五是必须用好共享发展这个关键一招。共享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

(摘编自韩保江《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材料二: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我国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的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差异,家庭之间的收入和财富不平等程度仍然较高。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是在高质量发展中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这就需要市场与政府协同推进共同富裕。

在促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既要发挥好市场的作用,也要发挥好政府的功能。政府在市场层次、产业层面、家庭层面发挥作用,按照“提低、扩中、限高”原则对不同收入水平群体设定不同政策路径。“提低”,政府和市场要形成合力。坚持按劳分配,强化和发挥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制度对低收入群体的兜底功能。“扩中”,主要依靠市场力量。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构建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制度体系,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限高”,在依法保护合法财产和收入的同时,健全和完善再分配体系,合理调节过高收入。优化市场结构,依法破除垄断对市场运行秩序的干扰,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摘编自赵忠教授《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材料三:

如果只是缩小中等收入人群和高收入人群的差距,不解决低收入人群的问题,社会还不能叫共同富裕社会,共同富裕要聚焦在最关键的问题上,而其关键问题可能是低收入人群的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划分标准,我国60%-70%的人群是低收入人群,农村95%以上的人群是低收入人群。要让这个庞大的低收入群体富起来,让他们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公共服务,能够有更多的财产积累,需要有一个最低富裕标准。

将共同富裕的重点放在让低收入人群富裕起来,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观和共享社会的建设。具体来说,要解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领域的诸多问题。要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作用,增加民营企业的相对工资水平。采取切实措施控制垄断行业对收入差距扩大的负面影响,使国民收入在政府、企业、居民之间得到合理分配。

(摘编自李实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共同富裕研究院举办的“共同富裕论坛”发言,2022年9月25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高质量发展中,要以共享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创新发展为第一动力,依靠协调发展、绿色发展等来实现全民共同富裕。
B.让更多的生产要素流向中西部和“老少边穷”地区来不断增强其发展能力和发展后劲,应加大它的对外对内双向开放。
C.目前我国城乡、区域和家庭之间的收入和财富,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就要缩小中等收入人群和高收入人群的差距,同时要解决低收入人群这个关键问题。
D.政府按照“提低、扩中、限高”原则对不同收入水平群体设定不同政策路径,在多层面发挥作用能有利促进共同富裕。
3.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实现共同富裕的措施。
2023-03-12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民艺泛称民间艺术,是相对所谓的“文人艺术”“宫廷艺术”“贵族艺术”而对乡野艺术所做的界定,也就是“草根艺术”。广义的民间艺术是指民间艺术从业者或劳动者个人根据自己的审美喜好,为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日用问题或为满足民俗民风的需求而创造的各种物品或者文化艺术形式的总称,涵盖了民间工艺美术、民间(地方)音乐、民间(地方)舞蹈和民间戏曲等多种艺术门类;狭义的民间艺术则偏向民间(地方)造型艺术,包括了乡土美术(绘画)、乡土手工艺等各种物的表现形式。民艺创作者(民间艺人)往往以生活所需就地取材,以传统的手工艺方式满足日用和仪式需要。作品往往与生活密切相关,与民俗活动密切相关,从而使得作品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

民艺的根本在民间生活,其政治、经济、文化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区域性地方特色。传统手工艺的生存或消亡,并非来自人们的一厢情愿或是政府的大力扶持,更多取决于它与市场经济的适应程度,与现代生活文化的融合程度。

市场化的运作模式结合民族传统文化形态的渗透植入,民族性与商业性可以在生态旅游平台上寻找到一个最佳的均衡点。把可持续性民艺、可持续性村寨、可持续性农业等统一规划在特色地域发展规划中,立足于民族的区域性文化传承,推进产业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催生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在民族特色产品的活态开发、生产、流通的同时,推动注重民族文化传播的人文生态旅游,甚至延伸到发展地方农业生态体系。让民艺回归民间、回归生活,给本土生活附加更多的舒适感和幸福感。

(摘编自李红梅《让民艺回归“民艺”》)

材料二: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造型,并不考虑表现对象的生理及物理的科学属性。那是一种不受什么透视学、解剖学限制的自由创造:只要能表现作者心中的意念,任何自然界的或外在的客观形象都可加以改造、变形或组合。民间艺术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是意念的表现,或规整概括,或装饰均衡,或模糊抽象,或大胆夸张,只要作者认为好看,便都合情合理,却不必符合科学之理。三头六面,人首蛇身,鸟腹有兽,象中有象,只要能为意念服务,俱无不可。一言以蔽之,民间艺术是一种从意念出发的“意念艺术”。

民间艺术的意念不是沿袭本源艺术的阴阳哲学、生殖繁衍观念,就是结合民俗习尚的祈福消灾、趋吉辟邪思想。因此,民间艺术所选取的形象,有一部分是从先人处传承下来的,诸如鱼、蛙、葫芦、十二生肖等;另一部分是从生活中来的,随意念而组合,手法多样:有象征,有谐音取意,有会意,有直喻,有隐喻。象征是用多个形象组成一整套的“语言”,以表达一个复杂的意念。如鱼枕是在双鱼的造型上再绣五毒形象,又在耳孔上加桃子的轮廓,使此鱼枕具有辟邪和保佑生殖繁衍、长寿等一整套互相关联的意念。因为鱼是从本源艺术传承而来的生殖保护神形象,五毒代表邪,桃子代表生殖繁衍和长寿。

民间艺术对于空间的处理,从不受焦点透视、解剖学或比例观点影响。但它们有一个共同要求,即让作者想表现的所有东西都看得见。这样一来,所创造的画面就在互不遮挡的平面上展开了,重要的就放大,次要的就缩小,不受视觉空间的限制,取其神,保其意。

中国民间艺术的色彩,是根据华夏民族古老的五行、五色观进行组织搭配的。历代的中国平民百姓,觉得只有强烈的色彩才可以与大自然匹配,与天地协调,往往喜爱对比强烈、鲜艳明亮的颜色。因此,原色是民间艺术的基调。但五行、五色观和民俗的影响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民间艺人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去突出某一种颜色,以表达审美和生存功利上的追求。例如喜事的民艺品尚红,丧事的尚白;纸马与神灵和祈福有关,所用颜色就根据五行、五色观:金白、木青、水黑、火红、土黄。此外就是个别作者的主观用色,那就更自由、更意念化了。

(摘编自杨先让《追寻中国民间艺术的源与流》)

材料三:

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民间文化现象,其话语体系是几千年来文艺创作者在社会实践基础上遵循一定的语言规范、规则和规律而形成的用来交往、描述、解释、评价艺术活动的言语符号系统。所以,提升民间艺术话语体系的时代性,是推动民间艺术创新发展的前提。时代认同需要经过情感共鸣、价值认同与理性升华三个阶段。首先,情感共鸣是适应时代性的起点,主要是指话语主体对民间艺术产生的情感共振。其次,价值认同是中心环节,是对民间艺术价值的认可与同意。再次,理性升华是最终环节。在经过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后,话语主体经过理性思考,廓清民间艺术形成的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弘扬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是民间艺术具有时代性的根本要求,一方面要向优秀传统文化寻求灵感,另一方面要转化为新时代的话语表达。原有的民间艺术话语内容主要由意识形态话语构成,显得呆板、生硬与滞后。因此,在新时代场域下,必须在原有民间艺术话语内容的辩证分析基础上实现一种积极的扬弃。一是对传统民间艺术话语内容重新进行梳理、整合和提炼,结合时代特征,实现民间艺术话语的再生产。二是对传统民间艺术话语内容进行革新。也就是说,保留和提炼传统具有价值的话语,摒弃不能再加工、再生产的话语内容,从而实现话语创新。除此之外,考量和分析民间艺术话语体系的创新,不能脱离经济全球化这个宏大的叙事背景,要让先进思想、有效内容和时代精神,有机地升华改造民间艺术,不断推进民间艺术话语内容的转换与创新。

(摘编自王宏硕《推动民间艺术创新发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艺术属于乡野艺术和“草根艺术”,与文人、宫廷、贵族艺术不同,它的创造者和欣赏者都来自底层民众。
B.民间艺术主要指民间造型艺术,如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土绘画等,民间艺人往往在艺术上表现自己的意念。
C.民间艺术基于民间生活,其作品本是为了满足日用需要,因此能反映民间生活和风俗,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D.民间艺术是一种“意念艺术”,其意念往往能体现阴阳哲学、生殖繁衍观念或祈福消灾、趋吉辟邪的思想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创作者侧重于表现自己的意念,因此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品中的人或物往往给人失真感和荒谬感。
B.中国民间艺术往往选择传承先人或生活中的形象,运用象征、谐音取意、会意、直喻、隐喻等手法来表达思想愿望。
C.只有用新的表现形式来表达民间艺术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
D.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也难免有缺点,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创新,不可能摆脱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种先进思想的影响。
3.民间艺术是指掌握了既定传统风格和技艺,也指普通老百姓所制作的艺术、手工艺和装饰性装饰物。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在当今时代我们应如何传承民间艺术。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中国老年人才网正式上线,老年人可以通过网站向有意向的岗位投递简历,招聘企业也可以通过人才库招聘需要的人才,用人单位与求职者借此实现“双向奔赴”。据网站相关运营方消息,目前该网站已有超过5000名中老年求职者、超过100家招聘企业注册。

可以明确,当前,促进“银发族”再就业问题正式提上公共政策议程。如此“议程设置”,背后是“慢变量”与“快变量”的交织影响。

所谓“慢变量”,主要指向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的持续改善与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据官方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已提高至78.2岁,相比1978年提升了10岁有余。社会教育水平的普遍提升,也意味着老年人口具备更高的社会参与意愿与能力。而至于“快变量”,则与我国加速的人口老龄化有关。

日前,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推进老龄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显示,“十四五”时期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203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4.2亿左右,占比将超过30%。这意味着,未来10年,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并加速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虽然人口结构的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接连跨越临界点所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觑。老龄人口的增多,将进一步加重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劳动年龄人口的大批退出,加剧了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进而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构成影响。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将这一不可逆转的人口趋势变化视作“快变量”。

照此逻辑,“银发族”再就业,虽然不能改变人口统计学意义上的老龄化曲线,但却实现了“社会时钟”概念上的“延缓衰老”,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迟滞老龄化所带来的冲击,如社会养老增负及用工难题等。不仅如此,“银发族”,尤其是低龄老年人口的部分群体,积累有一定的人力、文化资本等,他们重返劳动力市场、参与社会建设,对经济发展乃至文明涵育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老年人的就业权利和需求一度不被重视,大量仍具有劳动能力的退休人员被排除出劳动市场,当他们重返职场时,也多遭遇不同程度的歧视和排斥。此次中国老年人才网的上线,或将提醒人们,该从权利的视角重新看待老年人口再就业问题,走出相关的观念误区,进而推动构建更具包容性的老年友好型社会。

在人口老龄化已成全球大趋势的当下,重视并开发老年人的经济社会价值已成为普遍共识,促进“银发族”再就业、开发利用该群体人力资源成为通选之一。不论其再就业的目的是发挥和延长个人社会价值,还是仅出于储备养老财富的经济考虑,老年人口的就业权利都需要被正视和保障。

这不仅需要有关部门主动搭建平台、畅通渠道,让就业信息和机会更便捷抵达想要“老有所为”的人群;同时也应填补针对这一人群的技能培训空白,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使他们持续积累人力资本成为可能。对于备受关注的老年人口就业权益保障,如劳动风险、社会保障等,也亟须给予关注。传统劳动用工背景下的相关法律法规如何因时制宜,如何为老年再就业群体提供完备的社会支持,这些问题已经确确实实摆在了我们面前。

深度老龄化是大势所趋,恐慌大可不必,前瞻应对必不可少。探索实现积极老龄化社会的路径,丰富“老有所为”的内涵,不妨就从应对就业问题着手。

(摘编自王丹《“银发族”再就业提速意味着什么》,光明日报2022.9.20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老年人才网正式上线,表明促进老年人再就业问题已正式提上了公共政策议程。
B.老年人再就业问题凸显,主要原因是老年人健康状况持续改善和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C.社会对老年人再就业有不同程度的歧视和排斥,应改变观念,正视他们的权利问题。
D.面对深度老龄化趋势,“银发族”再就业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老龄化造成的社会压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中国老年人才网正式上线”为引,提出了中国正在快速走向老龄化的问题。
B.文章引用相关数据,论证了“慢变量”与“快变量”的交织对我国制定公共政策的影响。
C.文章采用对比论证的结构,论证了在“促进老年人再就业问题”上存在的两种态度。
D.文章提到“劳动风险、社会保障”等,是为了论证有关部门应主动搭建平台、畅通渠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中国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凸显,就业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B.为使我们未来社会的构建更具包容性,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老年人口再就业问题。
C.老年人的再就业,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发挥余热”观念,而是有了更多的内涵。
D.促进“银发族”再就业是积极应对并解决由于深度老龄化带来的社会诸多问题的前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到数十米的建筑物,小到微纳米尺度的元器件,愈发成熟的3D打印技术如今正深入多个行业,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各个领域。与模具成型或切削加工的传统制造方式不同,3D打印的制造理念具有显著的技术优势、成本优势和品质优势。3D打印技术已成为先进制造的有力工具,在诸多领域大显身手,市场空间较为广阔。从产业化应用看,汽车、电子、航空航天、文化创意等行业主动拥抱3D打印技术,推动创新应用,为加快产品开发、优化产品性能提供助力。

从产业链分工看,随着技术不断成熟,3D打印将延展出更专业的产业链分工,上下游企业共同驱动这一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经过多年发展,3D打印技术已取得长足进展,在推动现代制造业发展和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拥有完备的产业体系、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以此为依托,3D打印技术有望不断拓展应用广度和深度,培育新的发展增长点,推动中国制造向更高技术水平、更高附加价值、更加绿色低碳的方向持续升级。

(摘编自韩鑫《3D打印正孕育新增长点》)

材料二:

作为决定未来经济的12大颠覆技术之一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引擎,3D打印标志着从传统制造迈向智能制造的巨大产业变革,引发了新的技术革命浪潮。3D打印技术与3D游戏、电影、电视不同,不仅仅是停留在创造。看起来立体的平面视觉效果3D打印技术是通过采用分层加工、叠加成型,逐层增加材料来生成3D实体的。首先是运用计算机设计出所需零件的三维模型,然后再根据工艺需求,按照一定规律将该模型离散为一系列有序的单位,通常在Z向将其按照一定的厚度进行离散,把原来的三维CAD模型变成一系列的层片;然后再根据每个层片的轮廓信息,输入加工参数,自动生成数控代码;最后由成型系统接受控制指令,使一系列层片自动成型并将它们连接起来,得到一个三维物理实体。

(摘编自网络)

材料三:

对产品设计师而言,3D打印最大地解放了想象力。以往,设计师往往要向工厂的大批量生产妥协,受材料、强度、脱模等要求限制,使产品外形和结构同质化。3D打印则能保证从手绘草图到电脑上的高精度曲面建模,再到最终成品的连贯,制造微米级其至纳米级的精确造型,更接近于所见即所得。对制造业而言,3D打印可以缓解大规模与个性化生产之间的矛盾,让某些复杂产品的开发周期大大缩短,如造价不菲的汽车部件、电影道具、医用仪器等。对消费者而言,3D打印能提供为自己设计、制造的个性化产品,更贴合自己的身形和需求,也减少了选购过程中的浪费。因为不需要模具,产品的外观很容易被修改,这意味着未来的消费者也能设计出独二无一的个性产品。

3D打印也引发了一系列版权及道德问题。近期,美国专利商标局收到了一项打印控制系统的专利申请,该系统可以限制用户打印用作个人用途的违禁品,比如枪支。可以想象,如果只是把3D打印作为复制技术,只会助长各种滥用和山寨。然而在缺乏成熟的法律机制监管的条件下,通过软体系统界定和控制3D打印侵权或违规的行为只能算是缓兵之计。

(摘编自黄晓靖《3D打印是谁的魔术棒?》)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3D打印流程中,最开始的图像存在计算机中,它是一个三维模型,而最后成型的则是一个三维物理实体。
B.3D打印时,要按一定规律将模型变换成任意的单位,再在Z向将这些任意单位按一定厚度离散成一系列层片。
C.3D打印中,计算机在系统自动生成数控代码之前,需要根据前面每个层片的轮廓信息输入加工参数。
D.3D打印的最后一个环节是3DQbject的成像,这一成像不需要人工拼凑,而是由成型系列层片自动连接而成。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3D打印也是一种制造方式,它的理念与传统制造理念不同,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已经覆盖制造业的所有领域。
B.目前,我国3D打印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产业体系完备,其生产规模居于世界前列,将会和更多行业融合。
C.3D打印技术是巨大的产业变革,它最终呈现的图像具有3D游戏、3D影视的平面视觉效果,成品接近于所见即所得。
D.软体系统界定和控制3D打印侵权或违规行为等手段可以代替法律解决好伴随3D打印出现的一系列版权和道德问题。
3.3D打印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哪些益处?请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全国上下万众一心防疫之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强基计划方案陆续发布,令人为之一振。强基计划破土而出,恰似一场及时雨,必将对基础学科研究领域及高精尖人才的选拔培养产生深远影响。

推出强基计划,是切合中国发展实际,更好地应对即将到来的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清晰地描绘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两个一百年中的第一个百年即将到来,在奔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路上,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中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外部压力,各种黑天鹅或者灰犀牛事件给我们带来很多难以预料的影响,甚至正在产生不利影响。在有些领域,我们受到国外原创性技术的制约,高新技术发展还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人。我们缺少研究基础学科的高精尖人才,从长远来讲制约着国家的整体发展。

强基计划就是要补短板,抓急需,降危险。如果现在我们还不着力培养基础学科的高端人才,那么在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路上,我们遇到的危机可能比今天更加严重。强基计划写得很清楚,要在那些原创性、卡脖子的关键领域招收和培养人才。我们现在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从原始创新的人才培养抓起,改革人才培养体系,为时未晚。

强基计划的,我想应该至少有这样三个含义。首先,指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基。中国之的核心是国家的综合国力。能够在多少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这是国家竞争力的根基所在。而现在我们的一些科技成果、应用成果,是踩在人家的基础研究成果基础上,从应用层面做文章,根基不稳。强基计划就是要夯实中国科技发展的根基,特别是冲破西方技术封锁线,掌握核心技术。同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基还体现在文化建设上,强基计划直接提到培养古文字学方面的人才,其实就是在强调中国文脉的传承,强调文理融合对于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我们要在发展的同时,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持好中国之基。

其次,指的是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之基。基础学科看起来不能直接应用,但它是比工程类、技术类学科更基础、更原始的东西。基础学科的研究成果往往是本质性、原理性、规律性的东西,揭示一些别人揭示不了、解释不了的现象,发现一些别人未曾发现的规律。基础学科是许多高科技领域研究和发展的基石,许多高科技领域的突破性进展,都是基础学科研究领域创新成果的直接应用。

基础学科是最容易出原创性、原理性成果的,但是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和持之以恒的研究积淀。近年来,大众注意力集中在工程类、技术类等出成果相对比较快的领域,而需要多年研究才有可能出成果的基础学科领域的研究相对而言受关注程度不高。科研评价体系也往往更注重成果的数量,急功近利的倾向导致现在基础研究的水平较低。另外,在一些学科领域也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重视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利用而轻视基础研究的问题,这些领域的研究人员往往更多投身到了应用研究和开发方面。

再次,这个还指基础研究人才之基。未来国家之间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强基计划就是要选拔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优秀人才,经过若干年的培养使他们能够承担起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满足基础研究需要的重任。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撑起基础研究的蓝天,才能使我国的基础研究始终走在发达国家前列。基础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我们寄希望于这批学生在研究生毕业时就研究出什么惊天动地的成果,那么我们将又陷入了一个急功近利的怪圈。有一句话叫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对于被选入强基计划的人,要用心培养,坚持数年必有成果,不要指望这个计划结束之后马上会出现一批领军人才,其成效的显现需要一个过程。强基计划应该带来持续的力量,而不是短暂的昙花一现。强基计划主要是为这些未来的人才苗子奠定一个深厚广博的发展基础。

综合来看,强基计划是中国处在特殊的发展时期、结合国情制定的一个贯穿招生和培养全过程的整体的人才培养新体系。强基计划的任务不仅是选才,还要引导高中的培养方式变革,多元评价、多维度评价,就是要引导学生在中学阶段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而且还要个性特长突出。作为一个人才培养计划,强基计划要承上启下,承上就是能够选对苗子,培养出高水平人才;启下就是要正确引导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对中学教育产生深远影响,改变当前基础教育人才选拔评价中的一些顽瘴痼疾。如果高校热热闹闹,中学风平浪静,那么强基计划的使命完成得就不够彻底。

(摘编自王殿军《未来急需的人才是这样的》)


【注】黑天鹅事件:通常指小概率难预测的突发风险。灰犀牛事件:通常指大概率、可预测,波及范围大的风险。
1.下列关于“强基计划”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防范各种危机对中国之“基”的影响,强基计划应运而生。
B.强基计划的目的只在夯实中国科技发展的根基,为原创性的关键领域招收和培养人才。
C.强基计划重视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因为基础学科可以出原创性、原理性成果。
D.科研评价和人才培养两方面都要防止急功近利的倾向,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强基计划。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强调强基计划是要选拔培养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
B.文章引用“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生动而恰当地阐述了人才培养要放眼长远的道理。
C.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围绕强基计划“基”的含义,逐层深入展开论述。
D.文章在结尾时把高校和中学结合起来展开论述,这使文章的论点得到进一步深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推出强基计划,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一个宏伟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B.“强基计划”今后将倒逼中学调整育人模式,更好地实现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
C.强基计划有利于“双一流”高校招收优质学苗和正确引导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D.因为新高考取消文理分科,所以强基计划直接提到培养“古文字学”方面的人才。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激活校园诗歌不仅需要“情怀”

①校园诗歌是一个寄寓着太多“情怀”的词汇。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校园,可谓是诗意的栖居地,读诗写诗俨然是一种潮流,加入高校诗社更是众多学子的梦想。但如今的大学校园,诗歌氛围遇冷,诗社普遍萎缩,正如媒体报道所说,尽管有爱好诗歌的学子的坚守,但今非昔比——过去诗社活动成百上千人的盛况不再,如今已锐减至十余人至六七十人不等。

②校园诗歌的这份“情怀”缘何难以安放?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使得诗歌可供阐述的空间缩减。另外新媒体的兴起,也导致人才不断流失,加之影视、综艺等娱乐化产品更多地吸引社会注意力,也吸引了“内容生产者的生产力”。

③有人说,中国人的诗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中国诗词大会》受追捧,其背后就反映了国人对诗歌的需求。北京连续举办三届诗歌节,也向人们展示了让诗歌回归校园的努力。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学诗社不单是激情昂扬、闲情逸致的所在地,还越来越跟生存挂上钩。正如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社长直言,“以前能从学校得到一些支持,最近一两年争取不到钱。上世纪八十年代学校那么困难,还给我们资金支持,现在为什么做不到呢?”

④显然,激活校园诗歌,不仅需要“情怀”,还需经费、“人气”、政策等多方面支持。除了高校应在经费上给予诗社有力保障、吸引更多诗歌爱好者参与外,更重要的是还要强化诗歌的“内核”,拓展诗歌的“外延”。从海子到余秀华,包含的一个事实便是,当今时代产生“现象级诗人”的土壤始终存在,现在的问题并不是公众“情怀”的缺乏,而恰恰是诗歌创作上的乏味。

⑤从政策上说,校园诗歌最好的时代即将到来。正如教育部部长今年“两会”在人民大会堂“部长通道”被问及《中国诗词大会》现象时表示,要探索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之路,“从小学到大学,各个教育学段都覆盖”“融汇到教材体系中去”“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将使校园诗歌成为推动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大学校园将重新让诗歌生发起来。

(节选自《中华读书报》2017年11月29日付彪)

1.下列对于文章前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世纪八十年代,因为读诗写诗是一种潮流,所以众多学子把加入高校诗社作为自己的梦想。
B.如今的大学校园,诗社普遍萎缩,诗歌遇冷,虽然依旧有爱好诗歌的学子的坚守,但今非昔比。
C.校园诗歌的这份“情怀”之所以难以安放,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使得诗歌可供阐述的空间缩减。
D.新媒体的兴起,导致诗歌创作的人才不断流失,影视、综艺等娱乐化产品也吸引了“内容生产者的生产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诗词大会》受追捧反映了国人对诗歌的需求,这说明中国人的诗心一直都在,只是需要被激活。
B.如今,大学诗社在表现激情昂扬、闲情逸致的同时,也不得不考虑到与生存有关的物质问题。
C.从海子到余秀华,说明当代产生“现象级诗人”的土壤始终存在,只是需要在经费、人气和政策多方面予以支持。
D.要激活校园诗歌,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在于强化诗歌的“内核”,拓展诗歌的“外延”,使诗歌创作逐渐突破“乏味”的怪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校园诗歌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形成潮流,但如今,不管是从诗歌氛围还是诗社规模来说,都已经大大不如从前了。
B.校园诗歌如今盛况不再,不仅仅只是“情怀”的缺失,还涉及到经费、政策等其他方面的原因,另外诗歌创作本身也需要再强化。
C.上世纪八十年代学校虽然困难,但依旧给予诗社经济上的支持,而现如今却做不到,说明当今社会看重物质更加拜金,这种风气已经开始影响校园。
D.让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校园,贯穿到校园教育的过程之中,将会使校园诗歌成为推动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2022-07-26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内蒙古满洲里市远方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黄河中游地区绝大部分属黄土高原。因土壤强烈侵蚀、水土严重流失,大量泥沙流入黄河,其中80%来自河口镇与潼关间的多沙区。恒河多年平均输沙量与黄河花园口站相差不大,但多年平均径流量是花园口的8倍,黄河这一特点,导致由暴雨洪水和冰凌洪水造成的水灾几乎遍及上中下游及其支流。

不少学者认为在黄河流域采取自然修复的手段,是对生态最有效的保护。但黄河难治的症结在于沙多,其治理必须与依靠工程措施对黄土高原的治理相结合,不能仅局限于水土保持的传统模式。面向我国经济发展将向西部转移的大势,按照现在的经济实力、技术水平与施工能力,利用现代工程措施减弱黄土侵蚀强度,主动拦减入黄泥沙量,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的角度讲是必要的。此外,水少是黄河冲积河段河床不断淤积升高的主要动力因素,也是黄河难治的另一原因,水资源客观上是华北与黄河中上游地区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最大制约因素,应着实提高黄河流域水安全保障水平,将从外流域调水入黄作为国家水资源安全保障的重大举。

(摘编自张红武《黄河流域保护和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材料二:

黄河流域各省区2018年水资源总量状况及近年来GDP总量全国占比

区域水资源GDP总量全国占比
总里(亿立方米)全国占比(%)20192013200820031999
黄河流域总计2947.810.7321.9523.3623.8521.1520.82
上游青海961.93.500.320.340.310.280.28
甘肃333.31.210.951.030.971.021.10
宁夏14.70.050.410.420.370.320.30
中游内蒙古461.51.681.882.742.621.741.59
陕西371.41.352.822.622.251.891.83
山西121.90.441.862.052.252.081.92
下游河南339.81.245.935.215.555.015.19
山东343.31.257.778.959.528.818.61

(摘编自郭晗等《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机理诠释与现实策略》)

材料三:

历代的黄河治理活动为黄河安澜、保障社会生产、维持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大禹为了治理洪水,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历经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北宋熙宁年间,为疏浚黄河及汴河中的泥沙,人们创制了铁龙爪与浚川耙,近代的浚河机船即由浚川耙演变而来。元代贾鲁亲自踏勘了黄河下游河道,掌握第一手资料,据此设计了下游河道的综合治理方针,用短短七个月时间结束了将近九年的黄河水患。明代潘季驯一生多次治河,始终心系治黄大计,离职前还对神宗皇帝说去国之臣,心犹在河。他主张束水攻沙,即在河两岸高筑堤防,以堤束水,既可防洪,又可冲刷河槽中的泥沙,使河道不致淤塞。康熙皇帝不仅重视黄河治理,还在六次南巡河工的过程中,特别注重问询民生情况,解决民生疾苦。乾隆年间的御史胡定在治河实践中发现,黄河泥沙多出自三门以上及山西条山一带的破涧中,于是让地方官于涧口筑坝堰来拦截上中游支流河段裹挟而下的大量泥沙,大大减少下游的泥沙淤积与洪涝灾害。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独有的黄河精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不断发展科技与机制创新,黄河流域的饮水安全、粮食生产等普遍获得了充足的水源保障。从1999812日至今,黄河已实现连续20年不断流。

(摘编自张建松《讲好历史上黄河治理故事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河上游的青海与下游的河南相比,水资源更充足,但经济相对落后;河南经济发展水平更高,水资源短缺的状况更明显。
B.总体来看,黄河流域经济在1999-2013年间发展很快,之后减缓了速度,在近20年走出一条从快到慢的变化曲线。
C.黄河流域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从经济发展水平分布来看,总体按照上游、中动、下游表现出从低到高的阶梯型分布。
D.黄河上游地区GDP总量小,发展速度相对稳定,而中游、下游地区内部则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的趋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河花园口站径流量大约为恒河的八分之一,河水年均输沙量却差不多。大量泥沙流入黄河导致水灾几乎遍及黄河上中下游。
B.土壤强烈侵蚀导致大量泥沙入黄,是黄河难以治理的主要原因,黄河治理应以自然修复手段为主,以其他工程措施为辅。
C.虽同样是修筑堤坝以治理黄河,但潘季驯的“束水攻沙”主张以堤束水冲刷泥沙,胡定则强调筑坝堰来拦截泥沙。
D.黄河流域水安全事关国家水资源安全的大局。近20年来黄河未曾断流这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对前人黄河精神的传承。
3.黄河精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黄河精神的内涵。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字具有记录和传递信息的重要功能,世界各地的先民在创立文字之初对于文字都有一种崇拜的心理,把文字的创造归功于神灵或上帝。古埃及人称他们的文字为圣书字(或译神字);古印度人把他们的文字叫梵文,即梵天的文字,梵天是印度教中最高的神;古希腊也有普罗米修斯神教人类文字的传说。

作为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当然也有许多神圣起源的传说。流传最广的就是黄帝史官仓颉造字。战国的法家经典《韩非子》的《五蠹》篇中提到仓颉之作书也。西汉初期刘安的《淮南子》中有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认为文字是能通鬼神的创造。而许慎作为一位严谨的文字学家,对仓颉造字的传说描述得比较合乎理性逻辑: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远蹄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王充在《论衡》中说仓颉四目,说他有四只眼睛,就已经把这位传说中的史官抬到神的位置了。近年来上海博物馆整理的战国竹简中有一篇《容成氏》,其中又说仓颉是上古时的帝王。帝王也好,神灵也好,这些传说都说明汉字从古至今在中华文化中都有着崇高的地位,这种汉字崇拜心理的体现,就是周有光先生在《汉字改革概论》中指出的:测字、画符、敬惜字纸……到处风行。文字是神的创造,一开始就是这个样儿,永远将是这个样儿。从这种心理出发,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多将文字的整理作为统一的象征和文治的功绩,用来美化自己、夸耀自己,甚至神化自己。

而从根本上来说,历代政府重视文字的整理还是出于加强统治、利于各地交流的需要。中国古代统一和分裂不断交替,在分裂动荡的时期,由于各个政权的割据统治,地区之间交流不便,这时就会产生大量的文字俗体和异体。尤其是在汉字尚未定型为楷书的唐代以前,各种书体先后形成、互相影响,更加剧了俗体和异体的泛滥。南北朝末期北齐著名学者颜之推说:吾昔初看《说文》,蚩薄世字,从正则惧人不识,随俗则意嫌其非,略是不得下笔也。这段话说明当时俗体使用之广,竟然达到了若写正字则无人认识的程度。所以颜之推这样深受《说文解字》影响的学者既鄙薄俗字,不愿使用,又担心使用正字无法与人交流,可谓手足无措,进退两难。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每个大分裂时期都出现过,因此当分裂结束,一个统一国家建立起来的时候,政府必然要进行文字整理的工作。

文字整理的重要性是由文字的性质决定的。李荣先生说:语言是交际工具,文字记录语言,也是一种交际工具。交际工具有收发双方。发的一方要求简单,收的一方要求明白。这就要求文字要有准确性,能够准确记录并传达信息。文字是大众使用的信息媒介,不能轻易改变,这就要求文字具有稳定性。一个相对准确、稳定的文字系统既有利于文字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也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摘编自范子靖《历代政府为什么大多重视文字的整理》)

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字的创造归功于神灵或上帝,在这方面,中国和世界其它地区人们的认识是一致的。
B.许慎对汉字起源的描述相较于《淮南子》“能通鬼神的创造”之说,更趋理性和严谨。
C.中国历代统治者出于文字崇拜心理,整理汉字主要是为了美化、夸耀甚至神化自己。
D.颜之推维护正字的地位,即使使用正字影响与人交流也不使用流行甚广的俗体和异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文字的功能为立论基点。从心理需求、政治需求和文字性质三方面展开论证,分析历代政府重视文字整理的原因。
B.文章在论证中国古人与世界各地先民一样也有对文字崇拜的心理时,引用了一些古代典籍中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
C.文章通过交代文字俗体和异体产生的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交流不便的状态,论证了政府进行文字整理工作的必要性。
D.文章末段引用李荣先生的话说明语言具有准确性,以此来论述当今社会进行文字整理工作对于文化发展与传承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古代先民认识到文字具有记录和传递信息的功能,所以对文字产生了崇拜心理。
B.“文字是神的创造”,并且“永远是这个样儿”,这是周有光对古代汉字崇拜状况的描述。
C.梁朝太子萧统《文选》中有些字被质疑书写不规范,说明当时俗体和异体影响范围之广。
D.文字是大众用来记录并传达信息的媒介,应该具有准确性和稳定性,不应轻易改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