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面向现实”,已成为近年来网络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转向。不少优秀的网络小说跳出虚幻走向现实,努力与时代同频共振,从各个角度书写时代变迁与蓬勃向上的新风尚,呈现出一种可喜的新气象。

虽然近年来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创作质量有了提升,体现出了强烈的现实关怀,努力实现真实性与向上性的统一,但现实题材网络小说依然是建立在“爽文模式”上的一种通俗文学,深度思考的缺乏与阅读快感的追求,使得这类小说努力表现生活真实的同时习惯于简化生活的矛盾。现实题材网络小说常常赋予主人公“金手指”的方式去解决现实问题。

《春雷1979》的主人公韩春雷,原本是90后青年,穿越到1979年,先知先觉的“金手指”让他成为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弄潮儿。《网络英雄传》《中国铁路人》虽然没有穿越重生,但主人公也具有隐性“金手指”。《网络英雄传》中的网络创业英雄郭天宇、刘帅虽然也面临重重困难,但每个困难都只是一个小考验,他们最终在商场上战无不胜。《中国铁路人》中的主人公白玉传从一个普通的铁路电气工人逆袭为手握数项国家专利的铁路高级工程师,这一系列的传奇行为难以具有现实普遍性。主人公的拼搏奋斗就是现实版的“打怪升级”,整个阅读过程就是享受“攻关”快感的“爽”的过程。

好的文学作品并不排斥阅读快感,阅读快感也有可能转化成精神上的提振,也具有积极意义。但在追求阅读快感的同时,也要尽量淡化“金手指”,过于依赖“金手指”会减弱书写的力度。近年来现实题材网络小说的现实感很大程度上源于内行的专业知识,而不是深入时代肌理,写出深层次的“真实”。不少网络小说故事的展开依托专业数据与专业术语,网文作家表现的时代冲突主要是一种外部冲突,人物的拼搏与成功也主要体现为物质的获得,是一种外在描述,既没有深入人物灵魂深处,也没有写出时代变革中真正的精神变革。此外,情节推进简单化、重复化,人物形象以扁形为主,不够立体丰满。这些都是目前现实题材网络小说创作中存在的问题。

与玄幻类小说相比,现实题材网络小说已经尽量淡化“金手指”的存在,努力表现时代新风尚,但网络小说作为一种通俗文学,具有特定的创作模式,不应该过于苛求也不应该过于拔高。网络文学是时代的产物,在新媒介高速发展的今天具有诸多天然的发展优势,“发掘和培养出一大批有梦想、有情怀、有故事的网络作家”,鼓励他们“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必然走向。近年来的现实题材网络小说应该是一个美好的开端,随着创作的丰富,期待能有更多表现生活复杂性与深广度的优秀作品问世。

(摘编自马宇飞《网络文学的现实书写要有深度追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不少网络小说转向“面向现实”,但仍常以“金手指”的方式去解决现实问题。
B.现实题材网络小说是一种通俗文学,对阅读快感的追求使之缺乏对生活的深度思考。
C.目前现实题材网络小说创作主要存在情节推进简单化、人物形象不够立体丰满等问题。
D.现实题材网络小说很大程度基于内行的专业知识来表现现实感,而不去表现时代冲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基于现实题材网络小说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网络文学书写现实也要有深度追求。
B.文章第三段列举网络文学的例子,旨在论证其不仅具有阅读快感,也有积极的意义。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提出可喜的新气象,再重点分析问题,最后提出要求和期望。
D.文章以“金手指”为喻证,旨在说明不具有现实普遍性的传奇行为,说理通俗生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A.《网络英雄传》中的创业英雄在商场上战无不胜的经历体现出作者对阅读快感的追求。
B.网络小说一般追求阅读快感,这体现出其通俗文学的特性,对此我们应辩证客观看待。
C.能否“真实”表现生活复杂性与深广度是我们评判现实题材网络小说质量的重要标准。
D.现实题材网络小说淡化“金手指”的存在,面向现实,可见其质量要比玄幻小说更高。
2021-02-25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综观人类的文明史,实际上就是人类不断抗击灾难的历史。不同的灾难对人类文明的意义也不一样。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方式,文艺也在对灾难的表现中不断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优秀的灾难文艺总是能超越局部灾难的表现,接通人类有关灾难的思想传统,不断攀升精神与审美的高度。所以,如何真实地描绘灾难,刻画灾害中的人物,挖掘特殊情境中人性的复杂性,并进而对灾害进行反思,从而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更理性地面对自然和人类自身,是文艺家们应该长久探索的问题。可以想见,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灾害将长久地留在中国和世界人民的记忆中,对它的书写也将继续下去。

②如果对世界文艺史上优秀的灾难文艺进行考察,它们大概体现出如下的特点,可以作为此次抗疫文艺创作的参照。

③首先是强烈的现场意识。现场感最能体现出文艺在灾难面前的人类担当意识。在富于现场感的灾难文艺作品中,灾难仿佛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它们以逼真的方式将灾难告诉世界,为人们的记忆提供了完整的灾难地理坐标,复现出真实的灾难场景,特定的事件、人物、气氛如在眼前,从而给人以身临其境的强烈震撼。当然,这一切要经过精心的选择、剪裁,力求将有代表性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与事件呈现出来,从而构成完整的灾难叙事。优秀的灾难文艺总是能提供令人难忘的人物与故事,尤其是那些堪称中流砥柱的英雄,他们可能本身就是杰出人物,但也可能是平头百姓。许多作品都将镜头对准了“草根”阶层,普通的、来自各行各业的平头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平凡得让人无法记得住他们的面孔,但当灾难来临时,却迸发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和智慧。人民创造历史,正是他们在灾难中的人生轨迹、性格命运,灾难中的生存与死亡、希望与绝望,彰显出人类社会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

④其次是自觉的超越意识,在发现与反思中建构人文精神。在优秀的灾难文艺中,反思型的作品令人瞩目,它们常常从一些新的角度去把握,去打量,将灾难中的一切作为思考对象去反思,以忏悔之心检讨错误与教训,以善良的愿望祈祷人类的平安,以建设性的态度呼吁社会的改革,帮助社会成员树立自觉的灾难意识。对此次新冠肺炎而言,可以预见,我们的文艺将会从人与自然、生命,自我与他人,个人利益与公共关系,疾病与病毒的意义,药物与医疗的本质,国家制度与卫生防控体系及其国民安全保障体系,国际间的救助合作机制,业科技创新与科研伦理,直至社会的文明水平等方面作出思考。它应该,也必将会把十几年前的非典文艺的灾难美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⑤最后,优秀的灾难文艺总是能对灾难文艺本身的发展做出贡献。它们不断丰富世界文艺史上灾难美学的含义,使灾难文艺成为有别于一般文艺的特殊类型。从题材、主题、情节结构、人物塑造、思考方式、抒情手段等诸多方面,灾难文艺已经形成和积累出属于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作为重大题材,优秀的灾难文艺从不以为题材就能决定一切,更不会企图只以悲情换取眼泪,它们时刻警惕以浅薄的心灵鸡汤拉低精神的天际线,杜绝以虚假和恶劣的个性化哗众取宠、博人眼。唯有坚持艺术良心与艺术理想,椎心泣血,精益求精,才会创作出感天动地的优秀之作。正因为志存高远,伟大的灾难文艺常常因为其无可比拟的独特性超越其自身,站到了人类思想与艺术的巅峰。

⑥客观地说,中国的灾难文艺总体水平并不高,与中国多灾多难的历史与现实相比,中国为世界贡献出的优秀灾难文艺作品还不多。现在,中国的文艺家们又一次站在了灾难面前。相信我们的文艺家们一定会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继承灾难文艺的优秀传统,创新创造,奉献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能与世界灾难文艺经典对话的作品。

(摘自汪政《我们需要怎样的“抗疫文艺”?》原载:《文艺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优秀的灾难文艺总是能超越局部灾难的表现,接通人类有关灾难的思想传统,不断攀升精神与审美的高度,从而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B.灾难文艺作品以逼真的方式将灾难告诉世界,复现出真实的灾难场景,给人以身临其境的强烈震撼。
C.新冠病毒丰富了世界文艺史上灾难美学的含义,定会把十几年前的非典文艺的灾难美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D.从客观地角度看,与西方相比,中国的灾难文艺总体水平并不高,中国为世界贡献的优秀灾难文艺作品还很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对应于提出问题,结合优秀灾难文艺特点解决问题,最后结合现实发出呼吁三步骤。
B.文章概括分析了世界文艺史上优秀的灾难文艺的三个特点,旨在探讨“如何书写抗疫文艺”的中心问题。
C.第⑤段拿灾难文艺与一般文艺进行了正反对比论证,以证明优秀的灾难文艺作品能为其自身的发展做出贡献。
D.文章结尾处明确指出我国虽然有着多灾多难的历史,但优秀的灾难文艺作品并不多的现状,分析客观且有警醒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新冠疫情,文艺家们应长久探索如何挖掘特殊情境中人性的复杂性,对灾害进行反思,而不能随着疫情的停止而停止对疫情的书写。
B.许多作品都将镜头对准了“草根”阶层,普通的、来自各行各业的平头百姓,可见这些平民英雄比杰出人物更值得书写。
C.伟大的灾难文艺常常凭借其在题材、主题、情节结构、人物塑造等诸方面无可比拟的独特性超越灾难文艺自身,从而站到了人类思想与艺术的巅峰。
D.灾难面前,我国的文艺家,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守正出新,力争创作出能与世界灾难文艺经典对话的作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