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毫无疑问,公众苦网暴久矣。近年来,网暴引发的悲剧不少,有的是个人、自媒体账号或组织为了流量等利益刻意为之,有的是人们在不以为意状态下攻击他人形成的规模效应,还有的是法不责众心理驱使下的跟风讨伐、地域黑、群体黑等。

每一起网暴事件,看起来似乎都是新闻上的故事,但它其实离我们很近,不少人甚至也曾在有意或无意中充当了导致雪崩发生的一片片雪花

治理网暴,现在已有民法典、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也有《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电信条例》等行政法规。这些规定和要求的重点大多是在末端治理,即网暴发生后如何规制和救济。而在现实中,追责的难度依然较大,比如定性难——侮辱、诽谤的认定标准,受害与网暴的关联性,精神伤害程度认定,等等。

在此背景下,此番国家网信办的征求意见稿主要聚焦平台方的作为、责任和义务,更加强调源头治理和过程治理。这也意味着,源头治理+过程治理+末端治理,形成了更完整的治理链条,织密了治理之网,其效果值得期待。

网暴发生在网络空间,网络平台是技术和服务的提供方,离网暴最近,有技术能力去对网暴进行监测预警、发现识别和及时处置,这也是平台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

近年来,有关平台也为此做了一些技术尝试。比如,跟帖留言显示用户IP地址所在省、评论框设置友善发言提示、为遭受网暴的受害者提供便捷求助渠道,等等。要有效遏制网暴,平台还应在技术响应上多一些探索。比如,一些直播平台对诸如斗狠PK”、引导用户低俗互动、组织煽动粉丝互撕谩骂、拉踩攻击等涉嫌违法违规的主播或内容进行断播、封号,采用的技术多为机审+人工巡检,即通过热度阈值”“以图比图”“声纹识别转文字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介入处置。在治理网暴上,此类技术也应该派上用场。上述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平台应当建立健全网络暴力信息分类标准和典型案例样本库,区分舆论监督和善意批评,增强识别准确性;应当建立健全网络暴力信息预警模型,及时发现、预警网络暴力风险等,这对平台提出了现实又迫切的要求。

(摘编自吴迪《治理网络暴力需要更多技术响应》)

材料二:

为切实加大网络暴力信息治理力度,营造良好网络生态,国家网信办起草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近日已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明确提出,网络信息服务者应当履行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建立完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机制。

如今,网络暴力已成为网络生态环境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其并非单纯将社会中的传统/暴力形式迁移至网络空间,而是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而不断迭代升级,具有诽谤性、诬蔑性、煽动性、侵犯名誉和损害权益等特点,呈现出参与主体众多、传播链条复杂、扩散速度迅速、社会危害性大等特征。

网络暴力之所以屡屡发生,背后成因有很多。其中,一些平台缺乏有效管控是重要因素。在利益驱动下,某些平台为了追求流量和热度,对不良信息予以默认纵容甚至推波助澜。因此,治理网络暴力,强化平台责任无疑是重要环节。无论是有关部门启动的清朗·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要求网站平台认真抓好集中整治,还是《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明确要求网站平台建立网暴预警、保护、防扩散等治理机制,都说明网站平台在网络暴力治理中承担着重要责任。

其实,平台在网络暴力的治理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其一,平台作为信息中介的角色,对于形成中的网络暴力事件具有更强的动态感知力和预测力;其二,平台能够更为直接地对接网络暴力被害人,并于第一时间对网暴被害人诉求作出回应;其三,平台作为信息传输中枢,能够相对快速地追踪信息源头与流向,从而及时对传播中的涉网络暴力信息采取引流、拦截、清除等处置措施;其四,作为涉案数据的控制者或占有者,平台能够更为有效地与网络暴力治理的其他主体相对接,同时留存相关证据以备执法或司法之用。

平台只有切实履行好责任,才能把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在实践中,一些平台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履行网络暴力治理责任,如对违法违规信息和账号采取禁言、屏蔽或关闭处理;建立智能过滤、一键防护等网络暴力被害人保护机制,并加强对未成年人等群体的保护等。但也有一些平台存在履职尽责不到位、制度机制不完善、管理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如对于不同形式网络暴力信息的拦截和处置能力存在差异、防护功能开启复杂程度不一、举报举证途径不畅通且响应迟缓等。

此次,征求意见稿主要围绕监测预警、信息处置和保护机制三个方面展开,核心就在于进一步明确平台的网络暴力治理义务及相关法律责任。在监测预警方面,征求意见稿要求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建立网暴信息分类标准、案例样本库、预警模型,并针对重点账号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从而实现对网络暴力的治早治小。在信息处置方面,进一步明确不同情形下不同类型的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可以采取的具体处置措施,使得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在处置违法违规信息时能更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提升其治理行为的规范性和合法性。在保护机制方面,对此前一些平台探索的一键防护、私信阻断等做法予以确认,有助于统一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的治理实践,提升整体信息治理效能。此外,征求意见稿还进一步明确了不同主体违反相关规定的法律责任,使其治理义务形成完整闭环。

(摘编自裴炜《遏制网暴,平台要有更大作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末端治理,指网暴发生后如何规制和救济,但在现实中却无法实施,所以要加强对网络暴力的源头治理和过程治理。
B.近年来,有关平台为治理网暴做出了一些技术尝试,建立了健全的网络暴力信息预警模型,及时发现、预警网络暴力风险。
C.及时对传播中的涉网络暴力信息采取引流、拦截、清除等处置措施是网络平台在治理网暴中的明显优势,也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
D.各个网络平台都具有超强的网络暴力信息拦截和处置能力,能够更为有效地与网络暴力治理的其他主体相对接。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指出网络暴力屡屡发生与一些平台缺乏有效管控息息相关,因此要强化平台在网络暴力治理中的责任。
B.平台在网络暴力的治理方面具有诸多优势,因此遏制网络暴力只能依靠拥有高端技术的平台来提升治理效能。
C.明确平台的网络暴力治理义务、相关法律责任和不同主体违反相关规定的法律责任,是治理网暴的必要举措。
D.建立智能过滤、一键防护等网络暴力被害人保护机制,并加强对未成年人等群体的保护等,是针对网络暴力的有效治理措施。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由法律法规在治理网暴中存在的局限性引出对网络平台在治理网暴中应承担的责任和可采取的措施的论述。
B.材料一结尾主要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述了有关平台在治理网暴时所做出的一些技术尝试,并指出今后还需要更多技术响应。
C.材料二第二段详细论述了网络暴力的严重危害性,及其呈现出参与主体众多、传播链条复杂、扩散速度迅速等特征。
D.材料二第五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强调平台只有切实履行好责任,才能把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4.结合材料内容,从个人角度谈谈对于网络暴力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做法。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平台治理网暴的重要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2024-04-10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返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郑和开通了横渡印度洋的中非海上航线,直抵东非沿海诸国,成功开启古代的中非官方外交。中非学界对此的研究,对打破以“欧洲发现非洲论”和“中国威胁论”为代表的“西方中心论”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学术界长期讨论的重要话题。郑和航行的目的历来众说纷纭,有“踪迹建文说”“贸易说”“外交说”以及所谓的“原始殖民主义说”等。大部分史学家认为“踪迹建文说”经不起推敲。“贸易说”是学界较多接受的说法。不少学者认为,对外交往才是郑和下西洋的主因。

尽管国内学界大多在“外交说”和“贸易说”之间讨论,国外亦有不少学者表示赞同,但仍有一些海外学者强调郑和下西洋的军事性,甚至冠以“原始殖民主义”。这些学者仅看到郑和率领了军队,却无视远洋航海防卫的必要性,诚可谓让偏见遮住了眼睛。郑和使团虽拥有精兵,但并非用以征服他邦、掠夺别国领土、财富,而仅用以自卫。总括诸说,可以发现,郑和远航非洲基于平等尊重而非高人一等,基于和平交往而非军事目的,基于平等贸易而非掠夺欺诈。

郑和远航开启了中非文明互鉴的新面貌。首先,中非两大文明共同推崇的和平理念的思想根源是双方背后的哲学默契。在非洲传统部落,人们信仰乌班图,以慷慨之心分享所得所有,建立稳固的团体关系。很显然,这些基本理念与中国儒家哲学颇为契合。例如,“仁”与“和”是中华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养成我们崇尚和平、亲仁和美、协和万邦的民族性格。这种精神育于郑和身心之中,使他对到访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一视同仁、一律平等,给予较高礼遇。

此外,中非文明之间的共通性还建基于双方的社会基础均植根于古代的农业文明。这与追求海权与扩张、崇尚武力与征服、重视金钱与利益的殖民主义价值观形成鲜明反差。从思想根源追溯,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传统注重冲突,轻视和合,很容易导致极端的排他性。与此不同,亚非文明则崇尚多元与包容,认为只有尊重文明多样性,才能避免走向单向度的世界,人类才有光明的前途。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主席提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非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使中非关系得到升华,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成为中非友谊的真实写照。郑和精神以“仁和为先、宽容开阔、以义统利、太平共享”的内涵,为新时代的中非关系奠定了历史根基。郑和的“和平之旅”“友好之旅”已成为一个象征符号,是当今人类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宝贵历史资源。

(摘编自李新烽《郑和远航非洲与中非文明互鉴》,有删改)

材料二:

“中西文论互鉴”是指具有不同文论传统的中西文论相互学习、彼此借鉴、各自发展,具体表现为“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两种形式。中西文论互鉴是中西文化互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中西文论互鉴并非想象中的其乐融融。“多样”意味着“差异”,“差异”必会有“分歧”,“分歧”则易生“矛盾”。因此,“互鉴”的过程必然面临一系列亟待破解的难题。

首先,中西文论互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转型时代之后“西学东渐”的强势冲击与“中学西传”的被动反应之间的不对等对话问题。这种不对等体现在将西方启蒙运动以来形成的民主、科学视为先进文化,进而将传统视为封闭、落后、需要革新的对象。从晚清到五四,在这种西学先进、“中学”落后的文明等级的逻辑下,“中学”唯有现代化,才能除旧布新,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中国古代文论也唯有进行现代转化,才能适应现代文学及其未来发展的要求。

其次,中西文论互鉴中长期存在的弱者心态问题。所谓“弱者心态”是指在中国近代以来在中西文化交流互鉴中长期自卑于积贫积弱的中国而形成的文化心态。这种弱者心态导致中西文论互鉴时呈现出一种偏执型的情感结构:或者认为西方全部都好,应该追求“西化”;或者有选择地将目光更多关注西方的“弱小民族”及“弱小民族文学”;或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才是博大精深,西方文化都是奇技淫巧,甚至提出“西学中源”说。当然还会进一步引发一系列焦虑:比如我们要西传的是怎样的“中学”?是中国古代传统文论,还是当代中国文论?进而,当代中国文论是否已经形成成熟的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再比如“西传”的方式问题,即主动性西传还是被动性西传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文论界也曾提出了“文化输出”的口号,这是主动性西传的一种姿态;而被动式西传的代表恐怕就是海外汉学。

最后,新时代“文化走出去”战略下“主动性中学西传”的策略与方法问题。

一方面,进入新时代后,对“西学东渐”背后包含的西方中心主义的反思和批判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学术立场。如张志扬在对“西学东渐”的检讨中就曾非常尖锐地指出:“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而言,是‘唯一的’、是‘最好的’,还是‘独立互补的’?一百多年来,这个问题今天是否到了有以明断的时候?”为此,他明确提出用“西学中取”来替代“西学东渐”,借用“西天取经”的“取”字的主体性姿态来改变中国在此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型的“授受”地位。这其实也是鲁迅的“拿来主义”的当代版本。

另一方面,面对中西文论互鉴中的不对等对话现实,中国文论如何在“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中获得对等、平等的主体性地位,成为当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既要认识到历史上“西强中弱”的格局长期存在,也要意识到当下正在发生的“东升西降”的发展趋势。

(摘编自曾君、林非凡《“化”作为方法:中西文论互鉴的方法论反思》,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在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多种诠释,综合各种理论来看,其中“外交说”才是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原因。
B.如果那些指责郑和下西洋是一种“原始殖民主义”的学者,能够正视远洋航海防卫的必要性,就不会对郑和率领精兵护航产生这种误解。
C.郑和远洋航海的精神内涵奠定了新时代和平友好、合作共赢的中非关系的历史根基,符合新时代建设“一带一路”的发展原则。
D.中国近代,西学东渐,中国传统文论封闭、落后的面貌唯有接受先进西学的影响,才能除旧布新,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传统哲学“仁”和“和”的理念对郑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对到访国家,无论大小贫弱,一视同仁,均给予较高礼遇,也使他的远航成为了和平友好的象征符号。
B.中西文论互鉴过程中,因为中西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难免会导致在互相学习、彼此借鉴中产生分歧和矛盾,因此,“互鉴”的过程需要我们有克服各种难题的心理准备。
C.21世纪以来,“文化输出”的口号代表了中国文论界在中西文论互鉴中的主动性姿态,这标志着中国文论打破了弱者心态,实现了对等交流。
D.张志扬提出将曾经影响深远的“西学东渐”改为“西学中取”,这是对“西学东渐”背后西方中心主义的批判,“西学中取”类似于鲁迅的“拿来主义”。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材料二中,“中西文论互鉴中平等对话”的论据的一项是(     
A.钱锺书笔记体著作《管锥编》采取“以西注中”方式,推动了此后互释、互通的中西比较诗学的发展。
B.王仁俊《格致古微》中主张“西学中源”说,提出“表古籍之微,发西学之覆,将以严华洋之辨,大中外之防”。
C.曾国荃《遵旨筹议防务疏》曰:“形而下者为器,此外夷之所擅长也;形而上者为道,此中华郅治之隆也。”
D.茅盾在《小说月报》开辟《被损害民族的文学号》特刊,并在引言中为西方的“弱小民族”发声:“所以一切民族的精神的结晶都应该视同珍宝。”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美国政治学家萨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把当今世界格局划分为八大文明,并认为未来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将是“文明的冲突”。结合两则材料,请简要分析当今中国处理多元文明碰撞的智慧与之有何不同?
2023-02-21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七彩阳光浙南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返校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未来中国的乡镇建设,应该是“软硬兼施”的:“美丽乡村”建设注重的是硬件的改造,“美好乡村”建设注重的是经济建设。只有到了“美学乡村”建设阶段,才真正注意到了内在文化的复兴与外在设计的重构及其统一。“美学”是一个社会发展的高级尺度,“生活美学”是中国人在追求好生活基础上对美生活的延伸,而美生活恰恰可以让好生活升华。

当前乡村小镇的改造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也出现了若干值得关注的问题:一些地方以工业化思维进行改造开发,将城市生活模式照搬到乡镇,破坏了原有的生活习惯、聚落形态和自然风貌,甚至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以文旅开发为主导的特色小镇,容易出现以商业文化驱逐本地文化的问题,大型建筑拔地而起,景观设计突兀生硬,原住民被驱赶出原来的生活空间,只留下旅游商品的空间。出现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在于,小镇的规划者、建设者缺乏必要的审美感受力,对于何为美、何为特色没有准确的认识。要解决当下“万乡一貌”“千村一样”的窘境,就需要美学的多样化参与进去。

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很早就提出,中国乡镇应该像繁星一样,各自有各自的发展局面,而不是以城市为中心,一个恒星吸纳了其他的星。因此,中国美学小镇应以“生活美学”为导向,重点在于突破城乡融合一体化、城乡融合发展的问题。“生活美学”作为知行合一与体用不二的美学,尤其和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传统结合起来,文化包括美学在内一定能够促进中国乡村的极大发展,美学在里面也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我们想为中国小镇树立一个生活美学的标准,涉及我们怎么为乡村塑美形,如何为生活铸美魂等非常重要的问题,这关系到中国农民,包括来到农村的城市人,他们共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其实,“小镇美学榜样”的征集发布,是中国人理想乡居生活落地实现的重要方式,为国际提供一个农耕文明的美学标准,一个中国人独特美学的生活方式。

目前,国内特色小镇的建设尚未把审美提到应有的高度,作为乡镇的规划者、建设者,如何建立必要的审美感受力,同时具备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意识,就成为当前的急需。同时,这也是对于中国的生活美学在乡镇落地生根的一次巨大推动。从美丽乡村注重硬件改造,到美好乡村注重经济建设,到美学乡村注重文化复兴,归根结底,那就是聚焦在乡村文化保存与现代性转化之上。在综合国外优秀的城镇改造经验基础上,乡村文化保存意味着保持原有的生活形态及其所蕴含的文化传统。现代性转化则意味着利用现代化的技术科技化手段,将高品质的生活需求融入乡村,由此改善乡村的生态环境,提升乡村的生活品质,进而拉近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生活水平。

那么,什么是美学乡镇呢?我想可以用三句话来说:生活的乡镇,生态的乡镇和生产的乡镇。

首先,乡镇是一个生活的乡镇,是一个活着的乡镇,并不是像某些特色乡镇开发之后的那一刹那就已经死掉了,既没有本地的居民,也没有外来的游客。其次,我们强调这样的美学乡镇还应该是一个生态的乡镇,乡镇的发展并不是以牺牲环境和生态美作为代价的。最后,这个乡镇一定是既有生产又有消费的乡镇,即它是有经济活力的乡镇,是有经济动力推动它继续生产、生活、生态地发展下去的乡镇。这样的乡镇才是符合我们标准的美学乡镇。

乡村与小镇的美学,追求的乃是“小而美”的美学,而不是“大而全”的美学。每处小镇乡村都应该找到具有土著性的生活方式与文化情境,从自然的水、森、田、湖、草、海到环境、建筑、景观,都要实现一种没有工业气息的融景与融艺。其中最核心的还是让这些外在的改造皆与民众的乡土生活之间形成血脉相通的关联,只有这样的乡村小镇才是“活的”且是“美的”。

(刘悦笛《让“生活美学”在乡镇落地生根》,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美学乡村”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美学乡村”建设,是乡镇建设的最高阶段,是在“美丽乡村”“美好乡村”等“硬”建设基础上的“软建设”。
B.“美学乡村”以体用不二的“生活美学”为导向,使之与中国悠久的农耕文化传统相结合,促进了中国乡村的极大发展。
C.“美学乡村”建设注重文化复兴,聚焦于乡村文化保存与现代性转化上,这意味着要用现代科技改造乡村文化传统。
D.乡村的发展绝不应该以牺牲环境和生态为代价,保障生态美的同时保障它的经济活力,这样才可能成为“美学乡村”。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前乡村小镇在改造建设中出现了以工业化思维进行开发、照搬城市生活模式的问题,破坏了乡村原有的生活习惯,甚至对当地的人际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
B.乡镇的规划者、建设者缺乏必要的审美感受力,缺少对“美”和“特色”的准确认识,这不利于在乡村小镇改造建设中出现“各自有各自的发展局面”的理想状态。
C.征集发布“小镇美学榜样”,可以让我国理想乡居生活落地实现;也可以为中国小镇树立一个生活美学的标准,还可以为国际提供一个农耕文明的美学标准。
D.乡村小镇能否找到具有土著性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情境,能否让外在的改造与民众的乡土生活之间血脉相连,是能否实现乡村小镇是“活的”且是“美的”的关键。
3.请用自己的话逐层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022-02-22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通典》云:“舞急转如风,俗谓之胡旋。”胡旋舞又称为团乱旋、团圆旋等,是从西域康居传入中原的一种民间舞蹈,与《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舞》一道成为唐代最流行的三大乐舞。与传统中原舞蹈柔美、舒缓、婉约的风格不同,胡旋舞节奏迅疾、风格刚劲,白居易的诗句“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描述的正是女舞者“心应弦,手应鼓”翩翩舞胡旋的情景。

②也许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想象胡旋舞在唐代有多么流行。如果白居易所说的“臣妾人人学圈转”或许有文学家夸张的成分,那么《新唐书》《册府龟元》中,西域多国在开元年间屡献胡旋舞的记载更为可信。史料显示,唐代尤其是开元、天宝年间,胡风在中原地区盛行,各大乐坊的舞伎、街头巷尾的百姓,许多都是胡旋舞的爱好者,在大型游乐活动、节庆活动中,也必然少不了胡旋舞的身影。

③在唐代红极一时的胡旋舞已经失传,人们只能在影视作品和历史资料中领略其风采、想象其神韵。近日,《王者荣耀》与敦煌研究院合作,邀请青年舞蹈家共同创作,演绎了敦煌胡旋主题舞蹈《遇见敦煌》。借助当代艺术家的智慧和现代科技的力量,胡旋舞仿佛从敦煌壁画中走来,以鲜活灵动的方式与人们重逢,传统乐舞文化也因而走向更广阔的受众,寻找当代知音。

④敦煌莫高窟220窟的壁画《东方药师经变画》,场面恢弘、色彩瑰丽,望之有梦回盛唐之感。壁画上,舞伎脚踩圆毯、翻翩起舞,从飞动的舞巾中不难推断她们正在做急速旋转,令人想起唐代诗人对胡姬舞姿的描写,也印证了《新唐书·音乐志》中“胡旋舞,舞者立球(毯)上,旋转如风”的记载。

⑤对照《王者荣耀》推出的“遇见胡旋”皮肤作品,舞者赤足而立,上身穿紧身戎服短装,下身着绿色绫罗浑裆裤,衣带飘逸,流沙飞舞,跳起胡旋,急转如风,这种造型、气质全然不同于《王者荣耀》以往女性英雄皮肤的婉约之美,而是颇为硬朗,有英武之气,好像从《东方药师经变画》中走出来。服装“缠枝石榴捲草纹”的纹样配饰搭配垂蔓、菱格纹、圆叶纹、斜方格纹边饰等帷幔造型,臂有钏、腕戴镯,身饰璎珞、手持绸带,莲花型发冠中包含莫高窟中藻井元素,实战中弹出的“不鼓自鸣”来自敦煌乐舞中极具特,点的乐器图像,人物形象尽显敦煌乐舞文化的鲜明特征。在《王者荣耀》中,人们通过经典的人物形象、动作,遇见了敦煌、遇见了胡旋。

⑥一种流行极广的艺术形式中,往往包含着特定时代的文化密码。胡旋舞热烈、奔放、豪健,充满激情与生命力,它的精神气质与包容开放、昂扬向上、气象磅礴的大唐非常吻合。基于同样的理由,胡旋舞也应该属于自信从容地面向世界、蓬勃发展的当代。《王者荣耀》联合学者、艺术家推出“遇见敦煌”系列文艺作品,正是秉承当代人文化传承的自觉与情怀,对历史资源的挖掘与回望。

⑦除了传统乐舞、敦煌文化,近年来,《王者荣耀》与传统戏曲如京剧、昆曲、越剧以及传统武术等都有精彩合作。传统文化正借助现代科技,绽放出非凡的魅力。

(摘编自夕君《在<王者荣耀>上“遇见胡旋”:千年乐舞,在科技中新生》)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胡旋舞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一种民间舞蹈,因舞姿急转如风而又被称为团圆旋。
B.胡旋舞在唐代非常流行,这可以从白居易“臣妾人人学圜转”中得到证实。
C.胡旋舞节奏迅疾、风格刚劲,在唐代传入中原后逐渐成为最流行的三大乐舞之一。
D.胡旋舞已经失传,但舞蹈《遇见敦煌》让它从敦煌壁画中走出,重现在观众眼前。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胡旋舞走入中原民间,在很多场合、很多活动中都可以看到胡旋舞的表演。
B.“遇见胡旋”皮肤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从服装纹样配饰搭配的帷幔造型,到发冠设计等,都与敦煌乐舞文化特征相符。
C.胡旋舞热烈、奔放、豪健,它的精神气质与自信从容地面向世界的当代非常吻合。
D.“遇见胡旋”皮肤作品舞者形象的造型、气质与《东方药师经变画》相仿,是大唐文化密码的体现。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地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胡旋舞在唐代红极一时,可惜已失传,现代人可以从敦煌莫高窟的一些壁画上领略到它的风采。
B.诸如胡旋舞这样的与当代精神气质吻合的传统文化形式,正借助现代科技,绽放出非凡的魅力。
C.在《王者荣耀》“遇见胡旋”皮肤作品中,人们通过经典的人物形象、动作,遇见了敦煌、遇见了胡旋。
D.《王者荣耀》联合学者、艺术家推出“遇见敦煌”系列文艺作品,是对历史资源的挖掘与回望。
4.简要分析文章的结构。
5.当今社会,传统文化似乎成了“流量密码”“财富密码”,许多商家或商品追求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称自己是“国潮(中国潮流)品牌”。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迅速走红,与纪录片一起走红的还有主人公——故宫文物修复师。55岁的王津师傅是他们的代表,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代钟表修复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进入故宫工作已经39年了。每天早八晚五,在办公室一坐就是一天,几十年如一日,和蒙尘多年的文物打交道。

人们尊崇工匠精神,更多的是钦佩其所蕴含的认真细致、精雕细凿、精益求精以及出神入化的技艺。其实,这些精湛非凡的工匠技术,并非仅有天赋便可成就。后天的刻苦学习、甘于寂寞、坚守如一,才是工匠精神形成的源头活水与真正底色。

自古而今,在工匠精神的光芒下,诞生无数工匠大师。如在中国古代,就有鲁班、李春、李冰等,他们几乎全靠手工制作,赢得了生前身后名。如果其没有儿时就开始从师学艺,没有汗水擦亮前路,没有坚持不懈地努力,当然就难以成为一名巨匠之师。

像过去,一个学徒工,要从小时候到长大成人,学上十多年才能出师。此中之艰苦,可想而知。如果没有一种安静如初的心态和坚守不懈的精神,学艺而成,青出于蓝,就很难做到。

即使到了当代,像瑞士的钟表工业,一些意大利的制鞋业,仍然在沿用手工工艺,就是因为机器的流水线上,很难达到工匠手艺之精致的程度。像故宫钟表修复师,至今仍默默地坚守着这一古老行业,他们因此成了另类“网红”。这其实正是人们对其于时光的静中不惧寂寞、无声坚守之工匠精神的推崇与尊敬。

当下时代,社会嬗变,人心浮躁,人们的脚步匆匆。其实,在这样的环境与心态下,我们更需要有时能静下来、慢一些,让步伐走得更稳些;在耐心中更多些深入思考,让我们的行动来得更为礼实、有力些。

在生活中,一些看似“慢”的行为,其实正寻育着快速提升的质变;在看似静无声息的环境里,其实正磨炼和生成着动若脱兔的飞跃;在看似无言而寂寥的坚守中,其实也正昭示着成功目标的一步步逼近……所谓工匠精神,就是在这种不惮于寂寞、不畏于静默、不躁于坚守中,让技艺超凡脱俗,令手中精品选出,成就更多传世经典,并让这种技艺与精神代代传承不息。

就像故宫钟表修复师王津师傅所言:“干这一行要坐得住,必须安静、安静、再安静。”是的,当我们从纪录片中,看着这些故宫工匠那种宁静致远、坚韧不拔、精益求精、有条不紊、禅意十足的工作与生活状态时,便能真切地感受和体会到,如果大家都多了些安静中坚守的工匠精神之底色,就能更多地修复那些尘世间的浮躁心态,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为从容淡定、执着内敛;让我们的工作,更为细致入微、飞得更高更远……

(摘编自陈怀瑜《“安静与坚守”是工匠精神的底色》)

材料二:

一部《战争与和平》,草婴翻译了6年。他一生追求像原著一样的艺术标准,翻译作品始终遵从六道工序:研读原著、译文、读译文、请人朗读、交编审、打磨求“神韵”。连环画泰斗贺友直的作品被称为“把故事画活了”,生前却自称是个“大匠人”,“蜗居”闹市数十年,每日挥毫不止,在中国传统线描中融入西画写实造型方法,将线描艺术推向高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独具匠心,终而造诣精深,成其大器。

匠心之道,看似无着处,实则有迹可循。有一本叫《匠人精神》的书,这样讲成为一流工匠的“守破离”;跟着师傅修业谓之“守”,在传承中加入自己想法谓之“破”,开创自己新境界谓之“离”。我们由此也可以引申为各行业的匠心之道。守,以理想为基,久久为功而不改初衷,精益求精而臻于至善;破,以思考为底,无思考则无变化,无变化则始终是老样子,学而思才能“芳林新叶催陈叶”;离,以创新为核,有非同寻常的构想,方能“人无我有,人有我强”。草婴、贺友直等的艺术造诣,可说是对此的生动诠释,善于“守破离”,何愁不能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守,意味着长久等待和超常吃苦。当年,法拉第要弟子每天记录实验结果,弟子觉得这事枯燥乏味没意义,不久就走了。后来,法拉第因电磁学方面的重大发现而获得殊荣,面对一事无成又找上门来的弟子,他说自己不过是把弟子认为没意义的事坚持了10年,在记下数千个“NO”之后,终于写下了一个“YES”。今天,有的研究者缺少坐“十年冷板凳”的决心和毅力,耐不住寂寞,稳不住心神。有的人在立项资助“诱惑”下,频繁转换科研“频道”,甲地优惠到甲地,乙地优惠又跑回乙地,心上长草“守不住”飘移不定,又如何能把一件事干到极致?

破,意味着在突破和完善中超越,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要后人不能止步于临幕,而要学其神的善突破。一种现象存在已久,学某某而安于做“小某某”或“小小某某”,如同“受过训练的跳蚤”,即使盖板已拿掉,也不会越过原有高度。前人技艺再高,也终究有局限性。小疑小进,大疑大进。

离,意味着在颠覆成见中寻求新发现,当年,女科学家麦克林托克发现“跳跃基因”。因其“离经叛道”,同行骂她疯了。多年后,其成果才得到承认,她也因此获诺贝尔奖。“破”属于推陈出新,是横向进步;“离”属于颠覆性创新,是纵向进步。历史的高峰水无止境,“不日新者必日退”。

“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匠心是精雕细刻和精益求精之心,是追求卓越不断超越之心是破除成见不断创新之心。匠心之道贵在“守破离”。

(摘编自刘根生《匠心之道“守破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认真细致、精雕细凿、精益求精、有出神入化技艺的工匠,能够赢得人们的尊崇,这体现了人们对工匠精神的重视。
B.从容淡定、执着内敛的人生,更细致入微更高更远的工作,都要在安静中坚守工匠精神,这证明工匠精神贵在淡泊。
C.跟着师傅修业,在传承中加入自己想法并开创自己新境界,也能引申为各行业的匠心之道,可见“守破离”的重要意义
D.齐白石认为,仅仅模仿别人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在别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不断创新,才能迎来事业的灿烂春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炉火纯青的工匠技术,天赋是至关重要的,当然,后天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但难补天赋不足。
B.现实生活中,快节奏是常态,面一些想静下来、慢一点、走稳点的,却一念之间,就再赶不上了。
C.匠心之道“守”很重要,讲究不忘初心、久久为功,还要能超常吃苦,文中法拉第的例子很典型。
D.匠心之道的“守破离”中,“守”是关键,没有“守”,“破”就是无源之水,“离”就是空中楼阁。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守,意味着长久的等待和超常吃苦”观点的一项是(     
A.孔夫子领七十二弟子周游列国十余年。风霜雨雪没有阻止他前进的步伐,饥饿贫寒没有扑灭他胸中的炽热,国君冷眼没有磨灭他克己复礼的意志。
B.心细如发,探手轻柔,李峰高倍显微镜下手工精磨刀具,5微米的公差也要“执抛”返工。
C.中国高飞集团高级饭金工王伟,在肉眼难辨的误差里,手工打造精美弧线,托举中国大飞机翱翔蓝天。
D.马宇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修复师,他能在毫厘之间,把握分寸,重现旷世兵马俑。
4.材料一和材料二开头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作用?
5.我们应如何践行工匠精神?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归纳。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娱乐、出行到支付手段,人工智能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带来社会建设的新机遇,同时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带来了新挑战。在这些新挑战中,最令普通人关注的,或许就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高阶人工智能有没有失控风险?未来的机器会不会挑战人类社会的秩序,甚至获得自主塑造和控制未来的能力?随着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发展,很多人有了这样的担心。

近年来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无形中也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以音源库和全息投影技术为支撑的“二次元”虚拟偶像上台劲歌热舞,人工智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与深度学习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攻占了人类智力游戏的高地……尤其是一些以“人机对战”为噱头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为渲染了一种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既无必要,也缺乏科学性。

事实上,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因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

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服务人类社会。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共识。微软、谷歌等巨头也因人工智能的发展风险而成立了AI伦理委员会。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猛,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面对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在这方面,相信中国文明传统会比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更有用武之地,更有助于开拓兼顾科技与人文的“中国智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但它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也使很多人对“人机关系”产生了担心。
B.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从积极层面肯定了人工智能在如今与未来的重大作用。
C.“人机对战”的综艺节目,只能人为加剧人机间的对立气氛,进而加重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
D.目前,不少国家为智能社会划出了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其的就是让人工智能能够服务人类社会。
2.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若能抓住人工智能带来的经济发展机遇,必将会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升我国未来的国际竞争力。
B.科学而又道德的人工智能,能够促使人们更深刻地探索自身存在的本质,并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
C.如果形成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并有法律和伦理道德的明确规定,人工智能必将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
D.中国人工智能发展迅猛,再加上中国文明传统优于西方文明,因而“中国智造”更能兼顾科技与人文。
3.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说思路。
2020-04-18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春季返校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阿里巴巴金融对小微企业实行贷款,目前已有几十万家企业得益。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不断蚕食,传统金融行业如果不利用大规模的电商交易数据建立信用模型,将会很快被时代抛弃。虽然信用模型的建立受到技术、资金、设备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而其中最易被忽略、但却最关键的因素则是社会关系诚信资本的原始积累。

成功企业都有着一定的诚信资本原始积累,腾讯微信从一开始凭借大量用户的社会关系诚信资本一步一个脚印地逐渐发展,先是社交平台,后来发展到支付平台,最后是理财,最终涉足金融领域。基于这种社会诚信资本,才会有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聚集,从而实现更加精准的分析。在金融服务领域,社会关系的诚信资本能够提升对资金的需求和供给双方借贷的成功概率,有效降低违约率和交易成本,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它需要被银行重视。

虽然小微企业的年均银行贷款金额的攀升速度比较快,但是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满意度仍然很低。对于信贷来讲,传统金融理念与普惠金融的内涵有着较大差距,普惠信贷重视社会性和公益性,旨在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而传统金融则注重盈利性。中小企业贷款,由于抵押担保的信用程度比较低,信息出现了极大的不对称,贷款机构的风险成本相对而言较高。此外,中小企业贷款的额度一般较小,因此,以盈利为目的的传统金融,显然并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政府为了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采取了多种奖励措施,但是仍旧不能有效弥补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贷款而出现的风险和效率损失。

营业点数量少、业务经理人数有限是国有银行推行普惠金融的重要制约因素,而互联网低成本、广覆盖的优势为普惠金融的推进提供了重要机遇。近几年,作为电商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银行发展缺乏主动性,加上完全脱离了银行支付形式的支付宝等新的、操作更为便捷的支付形式的出现为银行业敲响了警钟。银行作为我国金融机构的中流砥柱,急需借助互联网来拓宽自身的业务领域,应对互联网金融下几何级增多的客户量。传统的商业银行逐渐开办网络银行办理业务,同时紧跟互联网潮流开设了各自的银行微信公众号。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就是开放与连接。传统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中的难点就是信息成本较高,而双赢的互接平台可以解决该问题。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平台在不断壮大,其所拥有的大数据优势,使得供应链金融可以得到高效发展。供应链金融脱离了仅仅针对借款人信用状况的评估,通过深化和核心企业的合作,结合贸易背景实行真实的审查,在中小企业交易中的应收账款和存货资产基础上,提供配套金融业务。在电子商务的供应链融资服务基础上可以极大解决融资流程中原始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融资和担保难等问题。

(删改自《互联网金融之问——中国互联网金融的现在与未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受到诸如阿里巴巴金融等互联网金融的不断蚕食,传统金融行业将会很快被时代抛弃。
B.由于缺乏社会关系诚信资本的原始积累这一最主要的原因,传统金融难以建立起信用模型。
C.由于抵押担保信用度较低、贷款额度较小,中小企业至今难以在银行那里获得满意的融资。
D.开办网络银行办理业务,开设银行微信公众号,标志着传统金融实现了向互联网金融的转型。
2.下列对全文主要论证目的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阐明诚信资本的原始积累无论对互联网金融还是对传统金融都是极为关键的因素。
B.对比互联网普惠金融的内涵与传统金融理念的差距,论证普惠金融优于传统金融。
C.阐述互联网金融优势,阐明传统商业银行必须运用互联网思维,兼容互联网金融。
D.揭示传统金融行业自身的不足,阐明互联网金融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美好前景。
3.根据文意,概括互联网时代,传统金融自身有哪些不足之处。
2020-04-15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返校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