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2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当代世界,一方面文化多元性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另一方面强势文化往往可以对弱势文化产生主导作用。中国文化要想在世界文化中保持住特色,就需要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吸取营养。因为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特性与精神诉求,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文化自觉的目的不是复旧,也不是全盘西化,而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也就是说,我们要思考在当今世界不同文化碰撞的情况下,如何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价值这一深刻问题。

文化是代代相传的,是有子有孙的。它靠一个个人在他们生活中表现、改变和发展着。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就应当深入到生活中去认识自己文化的历史和现状。所以,要想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应该关注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生活的影响。

当一个人对某种文化了解、掌握并认同以后,这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生活方式都可能会发生改变。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决定着他的文化范式,同时一个人的文化范式也影响着他的生活方式。所以,当下我们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两个重要作用与意义:第一,从精神层面来说,这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与美好,从而引起国人重视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找到中国人的信仰与精神归宿。第二,从实践层面来说,通过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让更多的中国人热爱中国文化,进而构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方式。因为文化不是空洞的,它也需要生存发展的土壤和语境,而这最好的土壤和语境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那些经常在《红楼梦》等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出现的诸如对诗、焚香、品茗、弹琴等生活场景,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当下的生活中,这可谓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方式。这种中国范儿的生活方式,或许能够在日趋同化的全球社会的背景下成为区别于其他民族、国家的中华民族的标记或符号。

总之,我们应借着文化自觉的东风,让中国文化在多元的世界文化中既能与异文化和谐交流,又能保持住自己的独特性与民族性,让中国文化从自觉走向自信,从自信走向自强。

(摘编自张新科《如何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材料二:

中华文明是世界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传承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孕育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深入挖掘根植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优秀文化特质,对其进行创新性发展,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系统的思想体系。从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源看,它生长于西方文化土壤中,如何将这样一种“外来文化”融入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是非常重要的时代课题。毛泽东注重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命题解读马克思主义,他创造性地用“实事求是”来阐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用“知行观”生动阐述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内涵,其治国理政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治国安邦修齐治平思想的超越与转化。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义利观有助于遏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拜金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私利化倾向。在义利关系上,传统儒家倡导“先义后利”的价值取向。传统宗法社会,义利观根植于小农经济形态土壤中,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重义轻利”“以义抑利”的倾向,没有充分尊重个人正当利益,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为指导,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合理要素,在充分尊重个人正当利益的同时,主张义利统一,有利于规导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私利化倾向,有利于构建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继承并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蕴涵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传统儒家强调“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主张“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宗法社会虽以家为本位,但注重将以血缘为基础的道德规范扩展到社会中,仁义不仅是个人的道德,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它也是社会价值。孔子讲“仁者,爱人”已经由血缘关系延展到“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中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观念都体现在社会维度中,为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提供价值支撑。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从未如此紧密,人类正共同面对恐怖主义、环境污染等诸多全球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世界人民共同协作。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流动着“和”的基因,始终崇尚和平、和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存在共同利益,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博施众利”,秉持正确义利观,主张互利共赢。西汉时期开辟了联结中亚、西亚、地中海各国的“丝绸之路”,新时代我们提出了“一带一路”构想,积极发展与沿线各国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带动沿线经济发展,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等主张人与万物平等,构建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提供价值参考。

(摘编自史焕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代代相传,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存在于日常的意识和行为中,依靠人们的生活得以表现、改变和发展。
B.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精神与实践两个层面的重要作用与意义,体现了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决定他的文化范式。
C.为使马克思主义思想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毛泽东、习近平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对其进行创新性改造。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并发展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出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代世界,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便可保持住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民族性,有利于中国文化从自觉走向自信,从自信走向自强。
B.如果越来越多的国人真正热爱中国文化,并且投入到有中国范儿的生活中去,那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方式的愿景就可能实现。
C.中华文明孕育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根植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优秀文化特质进行创新性的发展,是为了全面展示传统文化的价值。
D.“以义抑利”“重义轻利”等义利观,根植于小农经济形态的土壤中,使得个人的正当利益没有办法得到保障,这是一种历史的落后。
3.下列有关材料中举例论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费孝通对文化自觉的看法,意在引出在当今社会文化碰撞的情况下,如何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问题。
B.文章以《红楼梦》中对诗、焚香、品茗等为例,说明传统生活方式的回归有助于我们的文化保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C.文章列举孔子讲仁的内容,说明了仁在古代就已突破血缘基础,为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提供支撑。
D.文章列举从古代丝绸之路到新时代“一带一路”构想的发展变化,意在论述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在论证方面的特点。
5.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具有的价值。
2022-07-18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东辽县二中等五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你在网上消费时,可能不知不觉中已经被商家平台宰了。

同一时间的同一航班,老用户的机票比新用户更贵;VIP用户买东西,需要比新用户花更多的钱;游戏中经常充值的“氪金”玩家,抽到珍品的概率比新人更低。像这样,同样的商品和服务,老客户得到的不是优惠礼遇,相反是更高的价格,更高的成本,这就是“大数据杀熟”。

大数据杀熟,不止线上,线下也存在;不止餐饮、服装、交通、旅游等行业都存在。

常言道,熟人好办事,这适合放到人情交际的语境中。放到市场上,经济的理性反而会拿熟人下手谋取利益。随着大数据的发展,愈演愈烈,杀熟仿佛成为了平台一个心照不宣的规则。目前,平台上的“杀熟套路”基本可以分为两种:其一、提高价格。对于那些更加急需、更加大方、更加忠诚的用户,平台会神不知鬼不觉地提价。而这部分人对价格不敏感,便糊里糊涂当了“冤大头”。其二、减少优惠。有些人更容易抽中优惠券、领到红包,不是因为他们运气好,而是因为平台套路深,要用这些东西来留住新用户。老用户已经养成了使用习惯,不管有没有优惠券,都会保持忠诚。

材料二:

谈杀熟,就必须了解一个词:价格歧视(price discrimination)。商家和平台会费尽心机,搜集用户的各项数据,找到每人对每件商品的“最高承受价格”。在以前,寻找“黄金价格”只能靠商家仔细观察,默默揣度。而这些年随着电商平台、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用户的各项数据都被拿来分析,商家所设置的价格越来越“完美”,也能够最大限度的割消费者韭菜。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耶鲁大学教授Robert Shiller曾对Netflix做过一个实验,研究发现,如果Netflix 仅依据种族、收入、邮编这些传统因素来定价,可以把利润提高 0.3%。但如果收集人们线上平台使用数据,并以此作为定价依据,可以把利润提升至14.6%

马克思说,有50%的利润,资本家就会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家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资本家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去绞首的危险。通过大数据杀熟,可以给商家带来更多的利润。商家平台明白商品和服务的成本,因此可以在保证成本的基础上灵活定价,相比之下,用户对商品的成本、商家定价策略基本上一无所知,这就导致商家在“杀熟”的时候,一般情况下,用户很难发现。此外,商家垄断资源使得很多消费者明明知道可能被杀熟,但是因为没得选只能心甘情愿被宰。

杀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用户为什么愿意挨这个打?因为“背叛成本”太高了。“背叛成本”一方面是经济上的。一个用户在平台充值或者买了会员,那么他对平台的容忍度会明显提高,谁都不愿意自己花的钱白白浪费掉。另一方面,这个成本又是心理上的。这几年,有一个很火的词叫做“情怀”,罗永浩可以说是这两个字的代言人,当初,他把强烈的理念和情感作为锤子手机的卖点,引发众多粉丝追捧。

现在的互联网公司,卖情怀的也不在少数,除此之外,产品的理念、设计……都成为了平台加码用户“背叛成本”的筹码,筹码越多,用户就越难出走。

继大数据杀熟之后,又有人提出了一个更加可怕的假设——大数据售假。如果一个用户在电商平台购物,几乎不会给出差评,有些商家可能会“以德报德”,把优质产品发给你,有些商家却看你好欺负,把假货、残次品发给你。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条规定,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即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

材料三:

831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将于2020101日起正式施行。规定要求,在线旅游经营者不得滥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基于旅游者消费记录、旅游偏好等设置不公平的交易条件,侵犯旅游者合法权益。

著名学者周汉华认为,新规有进步意义,“新规在在线旅游经营服务领域将以前电子商务法的规定进行细化,更具有指导性”。不少业内人士还认为,规定出炉标志着万亿元规模的在线旅游行业进入规范引导的新发展阶段。

新规能否遏制“大数据杀熟”,多为专家认为,“向前迈了一步”的同时还需要看其落实情况。电商分析师陈礼腾认为,新规仍未明确违规行为的判定,在线旅游平台是否存在“杀熟”等违规行为在判定上仍存在一定难度。显然,如何准确界定“杀熟”而又不损害新业态的活跃性,对执法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大数据杀熟”几乎涉及衣食住行等多个领域的数据平台。

专家认为,“大数据杀熟”说到底是依据大数据所形成的用户画像和消费习惯进行精准溢价,既可以“向恶”杀熟,也可以“向善”为用户服务,选择权在商家手中,也在法律法规和环境的改善上。因此,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对消费者的数据实施更精细的保护,对于一些确实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

从消费者个人的角度说,当遇到疑似大数据杀熟时,消费者可以“货比三家”,如果确实存在价格歧视,应通过手机截屏或是录制视频等方式留存证据,并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如果为了保证证据效力,用于起诉,一般需要对操作过程进行公正取证。

要终结“大数据杀熟”,是一个体系性工作。在纸币时代,货币的天然匿名性保护了消费者。如今,大数据的时代已经到来,我们不能逆势而行,往后,“干掉”杀熟,或许可以寄希望于区块链,让它从根本上把个人数据的控制权交换到用户自己手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去实体店消费显然更为合适,因为网上消费随时会被商家平台宰割。
B.大数据时代杀熟现象的产生正是电商洞悉“熟人好办事”的人情规则,抓住其漏洞,将其成功运用在市场经济中,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C.不同消费水平的人,对同一个物品的心理价位是不一样的,如果统一定价,商家就不能定高价。定中间价,大家虽然能接受,但是收入相对固定,所以针对不同的人进行差异性定价才能获得更高的利润,这是“杀熟套路”的形成机理。
D.用户在电商平台购物,不会给出差评,有些商家就会“以德报德”,看你好欺负,把假货、残次品发给你,这就是更可怕的大数据售假。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杀熟并非善举,然而由于它的隐蔽性非常强,相关部门监管起来相当吃力。
B.利益的驱动、商家和消费者信息不对称以及商家垄断是大数据杀熟存在的主要原因。
C.部分用户之所以心甘情愿地被大数据平台宰割无外乎背叛成本过高,包括经济及心理层面的成本。
D.“大数据杀熟”是根据不同消费类型消费者数据的“消费者画像、判断其偏好、用户粘合度、价格敏感度”等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这是“大数据滥用”行为,深深伤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事例论据来支撑大数据杀熟观点的一项是(     
A.某旅客拿手机以VIP身份预定酒店的价格要比新注册会员预定的价格高。
B.腾讯视频利用《庆余年》粉丝对明星的忠诚度提前点播获得超值溢价。
C.椰树矿泉水在大润发超市卖2元,而在海口火山口地质公园卖5元。
D.某网友用不同手机定9月26日从佳木斯飞往上海的航班,发现“同一航班、同一时间”预定的价格相差约1000元。
2022-07-07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大安市六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现在,一台电脑已经可以完成几乎所有人从一出生就能做的事——识别人们的脸。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在一开始是能够认出妈妈的能力。养育孩子的乐趣之一,就是在进入家门的时候看到蹒跚学步的孩子激动地向你扑来。这种会一直持续到青少年时期的反应有赖于人类天生的人脸识别能力。虽然这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基础,但我们几乎从不停下来思考是什么使它成为可能

事实证明,我们的脸和指纹一样独特。我们的面部特征包括瞳孔之间的距离、鼻子的大小、微笑的样子和下巴的轮廓。计算机可使用照片来绘制这些特征并将它们编织在一起,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个数学方程,这些数学方程可以通过算法来访问。

人们正在把这项技术应用到世界各地,以便改善人们的生活。在某些情况下,这样做是为了方便消费者。澳大利亚国民银行正在利用微软的人脸识别技术开发一种服务,可以让顾客走到ATM前,无须银行卡即可安全取款。这些ATM可以识别顾客的面孔,然后他们就可以输入取款密码并完成交易。

在其他场景中,这种技术可带来更大的好处。在华盛顿特区,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正在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帮助医生诊断一种被称为DiGeorge综合征(DGS)或22q11.2缺失综合征的疾病。这是一种多发于非洲、亚洲或拉丁美洲人口的疾病。它会导致各种严重的健康问题,包括心脏和肾脏的损伤。患有这种病的人也常常带有特定的面部特征,这些特征可以通过电脑使用人脸识别系统加以识别,从而帮助医生诊断出需要帮助的病人。

这些场景说明了一些重要和具体的方法,以便使人脸识别可以用于造福社会。这是21世纪的新工具。

(摘编自布拉德·史密斯、卡罗尔·安·布朗《工具,还是武器?》)

材料二

近一两年来,继语音识别技术的逐渐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之后,人脸识别成为又一广受关注的领域,甚至有公司将人脸识别技术融合于文化娱乐行业,视其为业务拓展的又一风口。不过,互联网时代普遍存在数据安全问题,引发人们对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中可能出现的个人隐私泄露、社会伦理等风险的担忧,让业界对该技术在文化娱乐领域的运用不得不有更多更深层次的考虑。

基于对未成年人上网保护的进一步加强,有游戏企业公布了其关于未成年人上网保护工作的最新措施,其中就包括人脸识别技术在未成年人上网防沉迷系统中的进一步深化应用,在对已实名未成年人“限玩、限充、宵禁”的基础上,新的防沉迷措施专门针对“孩子冒用家长身份信息绕过监管”的问题,扩大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范围,对疑似未成年人用户进行甄别。然而,对于人脸识别技术在游戏中的应用可能带来的隐私安全问题,游戏企业还是持十分谨慎的态度。

“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尖端的技术往往会在游戏等文化娱乐行业中先行使用,把一个偏‘重’的技术变成一个轻型的娱乐休闲应用。这对普通公众对技术的认知和体验是有好处的,但同时也存在一定风险,因为这些被识别出的信息本身也是公民个人信息的一部分。”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周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认为,无论是在金融领域还是文化娱乐活动中运用人脸识别技术,技术应用者都一定要有保护用户隐私的意识。不是所有文化娱乐行业都适用人脸识别技术,有些行业的用户主体的信息不宜被采集,比如涉及未成年人的相关应用。“一些产生负面影响的技术应用,可能是出于很好的想法和创意,但好的想法在落实时一定要足够严谨,要考虑周全。”

的确,目前的人脸识别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并且在刷脸支付、犯罪监控等场景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游戏等文化娱乐场景中是否有必要全面推行人脸识别技术,仍是一个值得商榷的议题。人脸识别的危险在于,人脸和指纹一样,在生物特征上具有唯一性,因此,人脸识别能够根据个体面部特征分析和发现种族、年龄等个人隐私。其次,基层治理主体掌握了诸多数据库,一旦将人脸信息与其他信息结合,个人隐私甚至个人具体活动将无所遁形。此外,人脸识别要依靠人脸信息数据库,理论上,该数据库储存的人脸信息越多,其识别的精确性就越高,但是反过来,这种人脸信息数据库越大,其被滥用或者泄露所造成的危害也就越大,一旦掌握了该数据库,就等于掌握了“通往个人隐私和其他个人权利”的“钥匙”。因此,在当前无法充分保障人脸信息数据库安全的情况下,人们对人脸识别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说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科技的进步更多的是在促进人类生活的便利,提升人类的工作效率,那么今天,互联网技术在便利了我们生活的同时,也为我们制造了一些麻烦,如果不能合理规范使用,很快,人脸识别技术或将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文化问题。

(摘编自周志军《“人脸识别+文化”,风口还是风险?》)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脸识别能力是人类天生的一种能力,科学家据此研发出了电脑人脸识别技术,目前正应用到世界各地。
B.澳大利亚国民银行正在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开发一种服务,可以让顾客在ATM前通过刷脸即可完成取款业务。
C.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帮助医生治疗一种多发于非洲、亚洲或拉丁美洲人口的疾病。
D.人脸在生物特征上具有唯一性,人脸识别技术能够根据个体面部特征发现种族、年龄甚至疾病等个人信息。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在现在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人脸识别技术,就可以使之造福社会;反之就会给社会带来诸多的问题。
B.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它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让人们感到担忧。
C.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而且在一些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有的领域并不适合运用这种技术。
D.在运用人脸识别技术时,只有充分保障人脸信息数据库的安全,才能消除人们对运用这一技术的担心。
3.有人认为,在对待人脸识别技术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滑雪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生活技能,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滑雪器具不断得到新的改良,滑雪活动不再仅仅出于维持生存的本能需求,逐鹿雪原与赛场成为深融于中华民族血液的基因密码。

20世纪9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新疆阿勒泰市汗德尕特蒙古自治乡东北约4公里的敦德布拉克河上游沟谷东侧的1号岩棚内,发现了早期人类的滑雪岩画。其中第三组画面中,10人为一字排开,皆呈弓身屈腿站立状,脚下有延伸物。从画面中人物上体前倾、膝部前屈,具有明显动感的特点来看,符合滑雪者的姿态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左边四人脚踏的滑雪板非常明显,滑雪者手持单杆滑雪的动作形态栩栩如生。通过研究,滑雪专家认为,岩画中这类滑雪者或为多人呈纵排式滑雪,也可能是一位滑雪者流畅地由眼前滑向远方的连续性的练习动作。而滑雪者的姿态,与阿勒泰地区至今农牧民穿用古老滑雪器具的滑雪姿态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关于这组滑雪岩画产生的年代,经考古、历史和民族学专家的研究与论证,应属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一万余年左右,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我国范围内较早的反映滑雪内容的形象资料。

在唐代的《隋书》中,有北室韦气候最寒,雪深没马……地多积雪,惧陷坑阱,骑木而行的记载。意即北室韦所在地区气候最寒冷,积雪深厚,甚至淹没高头大马。而人们怕陷入积雪的深坑之中,于是出门便骑木而行。这里骑木而行,实为脚踏木马器具而行,木马即为古代滑雪板。由于木板制作的滑雪器具可以增加受力面积,减少局部压强,而且行走迅速,犹如骏马,故称木马骑木而行,即骑木马而行。

元朝官修地理志《元一统志》还记载:开元路有狗车、木马轻捷利便。木马形如弹弓,长四尺,阔五寸,一左一右,系于两足,激而行之雪中、冰上,可及奔马。狗车以木为之,其制轻简,形如船,长一丈,阔二尺许,以数狗拽之,二者止可于冰上、雪中行之。生活在开元路一带的部落,寒冷的冬天会踏着木马滑雪板或乘坐狗车出行,非常便利。

历史延至明清,滑行于雪上的雪橇已十分普及。明人吕毖的《明宫史》记载说:冬至河冻,可拖床,以木作平板,上加交床或稿荐(草垫),一人在前引绳,可拉三二人,行冰如飞……这时的雪橇又叫拖床,一般在木板上添加折叠椅(胡床),或者在木板上垫以草席,由一人牵引拖曳,可以坐两三人。除了驰骋于雪上,亦可滑行于冰上,雪橇成为人们冬季休闲的重要娱乐形式。

清代末年,西方现代雪上竞技项目开始传入华夏大地。193212月,黑龙江省阿城市玉泉镇北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建有越野和高山滑雪线路的现代化滑雪场;20世纪30年代,现代雪橇运动出现在东北地区的哈尔滨铁路局。伴随着这些西方现代雪上竞技项目的传入,由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传统雪上活动,与西方现代雪上竞技一起,在共同发展中,融进了中国近现代雪上运动的历史大潮中,并最终走入当代生活之中。

(摘编自崔乐泉《骑木而行的中国古代雪上运动》,《光明日报》2022215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国发现的滑雪岩画属旧石器时代,是现存最早的反映滑雪内容的形象资料。
B.木板制作的滑雪器增加了受力面积,减少了局部压强,所以行走迅速,犹如骏马。
C.“木马”“狗车”都是木制,两者作为常用交通工具,也可以在雪上、冰上滑行。
D.20世纪30年代,我国东北地区出现了建有越野、高山滑雪线路的现代化滑雪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通过描述岩画中滑雪者穿用的滑雪器具,论证了随着社会进步,滑雪器具在不断改良。
B.作者以详实的考古实证和文字史料为依据,介绍了我国古代雪上运动的历史沿革,写作态度严谨。
C.明代刘若愚《酌中志》所载:“坐拖床者艳素相间,交拉如织。亦有豪兴乘醉而频频往返者。”可作第六段论据。
D.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雪上交通工具,较为清晰地展现了我国雪上活动的历史传承与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滑雪工具的不断变化中,可见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又“善假于物”。
B.明清时期雪橇已十分普及,因此到了近代,雪上运动能够发展为冰雪竞技活动。
C.从因生存需求产生的“骑木而行”,到雪上竞技,雪上运动精神价值也在发展。
D.依据历史规律可知,随着东西方冰雪文化的不断融合,必将衍生出新的冰雪文化。
2022-07-01更新 | 15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吉林省吉林市高三四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认为,抗疫成果折射出的国家治理成功之道令中国年轻人更具有民族自豪感、更加自信。《环球时报》环球舆情调查中心近日围绕中国年轻人开展了民调。

调查显示,中国年轻人在回答相对于5年前,今天提到西方国家,您心里是什么感觉这一问题时,选择仰视西方国家者仅占8.1%;选择平视者有48.3%;回答俯视者则上升至41.7%。在过去数年里,西方国家在经济、科技、疫情防控、社会治理等多个领域出现了一系列失败,使中国民众整体进入了一个对西方再审视的时代。而中国青年成长在祖国飞速崛起的时代,在与西方的交往中,他们有更强的自信和更足的底气。

新冠肺炎疫情让全世界看到了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制度弊端,这是中国年轻人对西方态度发生转变的主要因素。针对哪些是中国‘平视’西方国家的标志性事件,选择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中国防控成效全球瞩目的受访者最多(53.8%),排在第二位的是中国与众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40.5%);选择世界经济遭重创,中国成唯一正增长主要经济体中国脱贫攻坚战收官的受访者分别有37.6%和30.3%。

在有关对西方国家好感度的问题上,逾四成受访者青年回答变差,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包括西方打压中国科技企业,恶意炒作新疆、香港、台湾等问题,以及西方国家种族歧视、种族骚乱不断等。

(摘编自《中国青年西方观因疫情改变》,中国青年网2021420日)

材料二

(摘编自《环球时报》环球舆情调查中心,2021年4月20日)

材料三

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的主流是自由主义,在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西方社会公民不服从防疫措施的现象表现得非常突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分化难以使全社会具有统一的正义观,不同阶层对正义的不同看法演变成激烈的社会冲突和对抗。

西方一些国家政府的错误引导和民众的价值观混乱对疫情防控措施的效果产生了较为负面的影响。有限政府理论弱化了政府的力量,使政府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不能高效率地解决紧迫性问题。而中国社会能够普遍遵守疫情防控措施,同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是分不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和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摘编自陈树鹏《新冠疫情背景下中西方价值观比较和启示》)

材料四

坚持正确义利观是中国开展国际发展合作的价值导向。正确义利观恪守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原则,这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也是中国国际主义精神的体现。中国希望全世界共同做大发展蛋糕,特别是希望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共享开放发展的机遇和成果。重视和照顾其他国家的利益需求,对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继续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各国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还存在不足和短板,各国应团结合作,共同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国将同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速度和疾病防控能力。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白皮书)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国家打压中国科技企业、西方国家种族歧视等多种原因,导致有超四成受访者青年对西方国家好感度的问题上,回答“变差”。
B.中国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经验的“科技”和“国民素质”两个领域的占比分别是最高和最低,前者是后者的2倍多,翻了一番多。
C.“中国脱贫攻坚战收官”和“社会治安”被近三成的中国青年看作平视西方国家的标志性事件和西方可借鉴的中国经验。
D.中国青年“西方观”因疫情发生改变,有着复杂的成因,由材料二可知西方国家在医疗卫生领域做得不够好是其中一个原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国家的消极应对疫情充分暴露了西方社会体制的弊端,是中国青年对西方态度发生转变的主要因素。
B.中国的迅速崛起和文化自信,使中国民众进入对西方“再审视的时代”,也使中国青年在与西方的交往中更有自信。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大的感召力;阶级分化严重的西方发达国家则难以使全社会具有统一的正义观。
D.与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能表明中国希望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共享开放发展的机遇。
3.新时代的中国要如何加强国家发展合作?请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概括和分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涵养平和的心态

盛玉雷

进入互联网时代,公共生活愈发由线下延伸到线上。从热衷跟帖盖楼,到频频微博互动,从个性表达观点,到社群互帮互助,人人都能手持麦克风,公共舆论场从未像今天这般热闹。

但热闹里往往也少不了喧嚣。一段时间以来,大声嘶吼成了部分人表达自己的惯常方式,一言不合就……甚至入选了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粽子和豆腐脑要吃咸的还是甜的,相声圈师徒反目应该支持师傅还是徒弟,熊孩子与路人打闹谁更占理……简单的议题讨论轻易就会开撕,使得海纳百川的舆论场变成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炙烤着网民焦躁的情绪,冰冻着并不复杂的真相。

从以前不懂得生气,变得倾向一言不合就生气,这一现象本身也在网上引发争论。有人说,会生气是个人权利意识的觉醒,恰恰是种社会进步。司机路怒是因为前车不遵守规则,用餐突然暴起是缘于孩子吵闹影响公共秩序,面对侵犯个体权利的行为,生气成为一些人表达社会是非观念、提醒公民素养的主动选择。

然而,当许多这样的个体反应,通过社交网络的放大发酵,就会成为互相点燃的引信。只和持相同意见的人们抱团,使得人们难以发现自己思考方式的漏洞,增加了走向极端的可能,这便是社会心理学中集群极化效应。在集群刺激之下,看似正当的生气,逐渐演变成对自身权利的过度反应。

在一个多元社会,利益的冲突与妥协、价值的碰撞与交融、观念的萌生与变迁不可避免。碰撞冲突中,生气无可厚非,但表达生气的方式却应该有的放矢。任何时候,灼伤彼此”“以毒攻毒都不是消解分歧、化解矛盾的良策。

吃瓜群众身陷情绪泥沼,就需要有人挺身相助。对那些有能力定纷止争的人来说,绝不能仅仅满足于当一个网红或者大V,而要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性精神,引导网民共建当代中国公共舆论领域的罗伯特议事规则,通过和谐有序的探讨、条分缕析的解惑,避免网民陷入集群极化的陷阱。

去年9月,围绕要不要建大型对撞机,丘成桐和杨振宁在网络上各抒己见;紧接着,针对要不要产业政策,林毅夫和张维迎公开辩论。这样的理性交锋,没有动辄挥舞道德大棒,而是思维碰撞、火花四射。在尊重对方前提下切磋观点,不仅没有让哪一位当事人掉价,反而让真理越辩越明,让真相荡浊涤清。

色彩斑斓的世界离不开每一种颜色的汇聚。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形成,都要经过从分歧到最大公约数的阵痛;任何一件舆论争议的解决,也是依赖感同身受的换位思考,而不是党同伐异的不断争吵。说到底,不合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言不合不合生气的简单粗暴。多些彼此尊重宽容,少些一言不合,方能让弥漫社会的戾气、火气,转变成弥合差异的和气、弥足珍贵的朝气。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的多元化,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碰撞冲突,以致“以毒攻毒”“灼伤彼此”。
B.司机因前车不遵守规则而路怒,这种正当的“生气”体现了个人权利意识的觉醒。
C.在互联网时代,公共舆论场热闹非凡,但同时也存在着各种“大声嘶吼”的喧嚣。
D.只要换位思考、彼此尊重,就能够弥合差异、消除分歧,使社会充满和气与朝气。
2.下列对原文的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篇是通过对社会上弥漫的各种戾气、火气的批判,来论证作者的观点的。
B.文章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严密。
C.文章标题“涵养平和的心态”即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观点,开宗明义。
D.文章分析具有较强的辩证性,作者认为“生气”无可厚非但也不应该反应过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声嘶吼”的喧嚣,使得网民的情绪变得更加焦躁,即使是简单的议题,其真相往往也容易被掩盖。
B.丘成桐和杨振宁围绕要不要建大型对撞机的交锋,以尊重对方为前提,理性交锋,进而让真理越辩越明。
C.共建当代中国公共舆论领域的“罗伯特议事规则”,需要和谐有序的探讨、理性分析、细致释疑等方式。
D.所谓“‘集群极化’效应”,即放大发酵个体的反应,它必然导致人们走向极端,对自身权利反应过度。
2022-06-22更新 | 71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吉化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复课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网上有一个看似有趣、实则很严肃的讨论话题——“我经历的语言‘通货膨胀’现象”,向网友征集当今用语越来越夸张、描述经常大幅超出事实的例子。

比如,今人把沉溺于网购时兴奋刺激、事后又懊悔不迭的经历叫作“剁手”,把奇巧怪诞的想象叫作“开脑洞”,把竭尽所能叫作“使出洪荒之力”,面对美食的诱惑会说“馋哭了”,实用效果不错的东西被称为“神器”……现代人正在鼓励并加深语言的虚浮不实程度,就像20世纪初的表现主义流派,他们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改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和色彩呈现主题。观众必须收敛着去解读欣赏,才能还原画作里传递的感情与思想。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写道,每当新旧媒介交替,新的媒介载体会对信息内容产生巨大影响。当今语言不断“贬值”便如实反映了信息介入的微妙变化——相比传统媒体,互联网开创了一个以速度和消费为重点的时代。信息严重过剩,关注度成了最有价值的资源,发布者只有通过夸张的语言描述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该现象日趋常态化,形成了语言上的“内卷”。

美国心理学教授阿尔伯特·麦拉宾在研究信息传播时,发现人们面对面交流时,通过语言有效传递的信息仅为7%,另有38%的信息由语气和音量传递,55%的信息靠面部表情传递。通过网络交流时,人们无法面对面,只能用文字沟通,产生理解错位是常有的事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语言“通胀”现象。如有中学教师在网上开展培训教程,教导老师平时和学生用社交软件交流,如果表示知道了,不能简单回答“嗯”或“哦”,以免学生因看不到老师的面部表情,误以为被敷衍;老师必须用“嗯嗯”“哦哦哦”加强语气,表示自己很上心很重视,这样才能和学生拉近距离,打成一片。

不过,这种虚火亢奋的表达方式,并没有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反而消解了许多事物的严肃性,给人一种不负责任的放纵感。例如,“炸裂”“燃爆”这些极度夸张的词,除了可以吸引人的注意力,本身并没有任何含义,对表达毫无增色作用。这些都是语言泡沫化消耗词义效力的例子。语言的功能是让大众共享事实,而不是本末倒置,让信息内容成为语言的背景。

人们一旦习惯了语言表达中的“通胀”现象,那么当某个词语的新鲜感一过,该词语就会立即失去意义,人们就需要寻找更令人亢奋、更情绪化的新词。如此循环往复,最终将导致文化枯萎。即使站在观众的角度,人也需要给自己的情绪留下一定的空间,总是处于强烈的感官刺激下,对自己毫无益处。只有当每个人都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时,才是改变现状的开始。

(摘编自陶琦《语言“通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通货膨胀”现象,即加深语言的虚浮不实程度,描述经常大幅超出事实的语言现象。
B.网络交流时缺少可以辅助表达的动作、面部表情,这是加深语言“通胀”现象的因素之一。
C.使用极度夸张的词是语言泡沫化消耗词义效力的表现,这样本末倒置对表达没有增色作用。
D.语言“通胀”现象令人担忧的是,人们已习惯于此并不断追求更令人亢奋、更情绪化的新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剁手”“神器”等例子,是为了论证描述夸张、超出事实的语言现象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B.文章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介绍了表现主义流派的创作特点,以帮助读者理解语言“通胀”现象。
C.文章介绍尼尔·波兹曼、阿尔伯特·麦拉宾的相关观点,论证了语言“通胀”现象产生的原因。
D.文章第五段举“炸裂”“燃爆”等词,是为了说明虚火亢奋的表达方式不能帮助语言发挥其功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旧媒介交替会对信息内容产生巨大影响,如语言的“贬值”现象。因此文化枯萎在所难免。
B.在以速度和消费为重点的互联网时代,关注度愈发重要,这导致语言的“内卷”现象日益严重。
C.老师在用社交软件与学生交流时要少用单字,多用重叠词,来表示对学生的关注,以拉近距离。
D.长期处于强烈的感官刺激下有害无益,若人们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语言“通胀”现状就能改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始终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持续推出了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

以近来备受关注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为例。《只此青绿》以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为背景,跟随一位现代故宫研究员的视角,进入千年前少年画家王希孟的内心世界,以画中主色调“青绿”为视觉线索,深入探查画作形成的篆、绢、颜料、笔、墨等工艺的产生,古往今来的工匠精神与中国式的古典美学交相辉映,传达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创造者、传承者的崇高敬意。作品在题材选择上别出心裁,从画作的成型工艺入手,将其演绎为一幅国之工匠的人文画卷。剧中描绘的主体是中华民族历代勤勤恳恳的工匠形象,灿烂优秀的历史文化正是由这些平凡劳动者创造的。舞剧为他们画像,用他们的故事唤醒沉睡的文物、唤起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记忆与执着信念,将舞台艺术与非遗工艺相结合,为时代背景下的文旅融合赋予更丰富深刻的内涵。

在创作手法上,《只此青绿》向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寻根溯源,通过诗性表达和舞台呈现的平衡,引发当今创作者对于戏剧本体的思考。作品打破舞台上常规的线性叙事手法选择淡化戏剧情节与冲突,强调人物超越古今的内心情感,也更突出“舞蹈诗剧”的诗化色彩。在舞蹈编排上,作品较多运用“颗粒状”的动作连成舞蹈句子,形成与众不同的质感、风格、韵味和舞蹈语汇。

在审美风格上,作品传达了《千里江山图》中表现的宋代清雅的审美志趣,服饰和道具突出淡雅、简约的“理性之美”。舞台画面通过“出画入画”、客体与主体观感的链接,从不同角度引领观众感受传统绘画之美。这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也充分发挥了艺术作品“润物细无声的特性和方式。

酒香也怕巷子深。不断加强传播能力建设,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条件。《只此青绿》首演3场就成功“破圈”、首轮巡演未半便引发热议,其成功不仅因为创新性的艺术表达,也得益于创新性的传播手段。而这两者,又都源于制作理念及模式的创新2021年12月31日,作品以舞段形式亮相哔哩哔哩跨年晚会,播出时间段内,实时在线观看观众达1.8亿。2022年1月31日除夕夜,《只此青绿》选段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节目一经播出,相关话题便开始频繁登上新浪微博、抖音等平台的热搜。节目中高难度的“青绿腰”也成功出圈,引发了一大批专业舞者和爱好者的模仿和挑战。

此外《只此青绿》充分发掘利用线上传播渠道走出国门。人民网在海外平台的多元化媒体宣传,初步在海外市场上营造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巡演期间,一共以9个外文语种发布海外报道数十篇,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讨论热潮。

——摘编自景小勇《始终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

材料二:把古画转化为文艺节目,是把平面转化为立体,使原本需要想象力介入的二维空间变成了可以直接感知的三维世界。在这一过程中,宋韵文化的沉浸感得到了富有技术性的当代表达。

所谓“沉浸感”,在绘画中可以名为“空间意识”。观《富春山居图》最为人称道者,莫过于其散点透视带来的沉浸之感,人观画如在画中,人随景移,又阔大高远,使人失却在景中;而《千里江山图》的独特在绢本设色,以青绿山水呈现江南风貌,有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又有捕鱼、驶船、游玩、赶集。这种动静结合、人景同一的空间意识,以宋人郭熙《林泉高致》中的名言论,即“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富春山居图》与《千里江山图》无疑都是妙品,只是其妙何以体现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沉浸感,今人对此种理论概括,难免有隔靴搔痒之痛。

而春晚的节目《只此青绿》与《忆江南》就把这种沉浸感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舞蹈《只此青绿》不但化人为山,以山作人,还把《千里江山图》变为整个演播大厅声光电的山水屏,曲折典雅;《忆江南》更将“家在富春江上”的生存体验通过演员的直接演绎,表现为毫无阻隔感的“诗意地栖居”,使中华美学的韵味扑面而来。其实,人们对宋韵并不陌生,陆游、苏轼的诗词可谓妇孺皆知。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是沉浸式审美体验得以生发的重要缘由。

在宋代,中华传统美学就是丝绸、茶酒、瓷玉、园林,就是饮食、服饰、花饰、香道,就在普通人的寻常生活之中。今人传承中华传统美学,要紧的就是打造这种富有当代生活气息的“文化”——一种令人愿意长久沉浸其间的文化。

--摘编自林玮《〈只此青绿〉〈忆江南〉:宋韵文化的当代呈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舞台画面通过“出画入画”、客体与主体观感的链接,让观众从不同角度感受传统绘画之美。
B.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成功,不仅离不开创新性的艺术表达,也得益于创新性的传播手段。
C.宋韵文化的沉浸感在二维空间变成三维世界的过程中,得到了富有技术性的当代表达。
D.陆游、苏轼的诗词给人的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是沉浸式审美体验得以生发的重要缘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历代勤勤恳恳的工匠创造了灿烂优秀的历史文化,唤醒了沉睡的文物、唤起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记忆与执着信念。
B.为了通过诗性表达和舞台呈现的平衡来引发当今创作者对于戏剧本体的思考,《只此背绿》选择在创作手法上向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寻根溯源。
C.《只此青绿》亮相哔哩哔哩跨年晚会时的实时在线观众达1.8亿,在央视春晚播出后频繁上热搜,这些成果的取得源于制作理念和模式的创新。
D.《富春山居图》与《千里江山图》无疑都是妙品,都体现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沉浸感,但只有后者体现了动静结合、人景同一的空间意识。
3.屈原是从长江流域走出的第一诗人,湖北省歌舞剧院拟将屈原的作品改编成优秀的舞蹈诗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改编的建议。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724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克服功利化、短视化教育行为,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保障每个儿童的健康成长作出的重大决策。实施双减政策,不仅是对我国教育格局的重大调整,更是教育观念的大变革。

基础教育不是生意,是国家必须提供的公共产品,不能让资本肆意横行。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校外培训机构,都必须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不能把良心的事业,变为逐利的产业,更不能成为一些人逐利的工具。从维护公平正义来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教育不能成为奢侈品,更不能让优质教育成为少数有钱人的专利。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施双减政策,是党和政府坚持教育事业公益性,着力降低家庭教育支出,制止逐利性教育行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

(选编自《双减背后教育观念的大变革》)

材料二:

在市场化、信息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的社会进程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心理被加倍激化,加上教育被逐利的资本裹挟,唯分数”“唯升学等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使得考高分——读好学校——上好大学——找好工作,成为一些家庭的终极目标。双减政策出台后,部分家长的焦虑并没有得到缓解。在观望中,有不少家长开始更加焦虑地自行补位:有的花更多的钱选聘高端私人家教给孩子在家补课,有的千挑万选买齐各类复习资料。这些补位的误区,深刻反映出内卷和焦虑已经成为家长的一种惯性。只有打破这种惯性,家庭教育才能正确补位,才能实现双减的根本目标。

(选编自《双减落地后家庭教育须正确补位》)

材料三:

如何继续推动双减落实,真正实现基础教育生态的大变革,学校要如何妥善解决过去几个月实践中的重难点问题?

谢家湾学校校长刘希娅认为:若将落实双减的着力点仅仅放在作业、课后辅导的种类和花样研究上,将难以达到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要求。双减背景下的改革路径,必定是基于学校办学脉络、整体化推进的系统变革。而东北育才教育集团党委书记高琛则对作业管理有自己的看法:作业是教育的显性呈现,背后承载的是教学、课程、教育观。两届全国人大代表吴明兰教师也认为:教师需要对班级每个学生有全面、准确的了解,根据实际学情分层设计作业。

在日前中国教育报发布的‘双减’之下,教师工作如何提质增效调查中,有近五成教师也认为创新作业形式,减少简单、重复性作业是减轻作业负担的最佳方式。

(选编自中国教育报《双减后如何更好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代表委员热议双减中的学校责任》)

材料四:

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双减政策出台,无疑给校外培训机构上了紧箍咒,不少机构都在谋求转型,一些培训机构已经宣布推出新产品,开拓更多领域,比如网易有道推出6款素质教育产品,包括少儿编程、围棋、科学、美术、机器人等内容。

但转型并不容易。K12(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是两个赛道,两种经营模式和人才需求。就像新东方、好未来、猿辅导等很早就在做兴趣教育,但一直不瘟不火。如何转型发展,成了培训机构思考的焦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秉林指出,校外培训机构在兴趣爱好类的校外教育供给方面具有优势,在学科教育方面也可以补差,但不能违背规律进行超纲教学、应试教学。他提醒,政府要履行在提供公共教育服务中的责任,严格规范校外教育培训,不是要将校外培训一棒子打死,也要注意发挥教育培训市场的有益补充作用。

(选编自《双减政策出台,校外培训如何夹缝求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双减”政策实施,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B.“双减”政策背景下,家长只要打破内卷和焦虑的惯性,就能正确补位,达成“双减”根本目标。
C.刘希娅校长认为,落实“双减”应把达到“整体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根本要求。
D.新东方、好未来、猿辅导等做兴趣教育,却一直不瘟不火,由此可见校外培训机构转型并不容易。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基础教育并非功利化、短视化教育,而是“良心事业”,只有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才能使人民对教育满意。
B.“双减”政策出台,不仅没有缓解家长的焦虑,反而使焦虑加重,不少家长开始通过选聘家教补课等形式自行“补位”。
C.中国教育报调查结果显示,只有少数教师认同“创新作业形式,减少简单、重复性作业”是减轻作业负担的最佳方式。
D.校外培训机构不能把教育变为“逐利的产业”,不能违背规律进行超纲教学、应试教学,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3.“双减”时代下,如何继续推动“双减”落实,真正实现基础教育生态的大变革?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2-05-27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高三质量监测(五)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距离持续增大,网对网的交流模式逐渐成为人际沟通的主要方式,被称为无接触时代,该情况预计将延续到新冠疫情结束之后,成为新技术系统性创新的突破口。20211028日,扎克伯格宣布将Facebook 更名为Meta,这意味着其将在今后发展中转向以元宇宙(Metaverse)生态为主的发展领域。以此为分界点,元宇宙概念正式引发全球广泛关注,与元宇宙相关的虚拟货币、社交模式、沙盒游戏等探索形式纷纷涌现,其中既有对元宇宙技术、理念的合理期待与切实实践,也有对元宇宙非理性炒作的资本跟风与概念误用。因此,站在元宇宙概念发展的转折点,对其本质概念、发展逻辑与风险隐忧进行框限、厘清显得尤为重要。

元宇宙概念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技术发展的长期驱动之下有机生成的,从欧美洞穴探险的游戏史前史,到计算机技术及其图形化应用的深入发展,元宇宙在理念构想与技术储备层面已具备现实基础。对元宇宙最常见的误解就是,将元宇宙等同于虚拟现实,事实上虚拟现实只是体验元宇宙的一种方式。

1992年,元宇宙概念在美国作家尼尔·斯蒂芬森的科幻小说《雪崩》中首次被提出,书中描绘了人类通过数字替身在虚拟世界中生活的图景,这一与现实世界平行的虚拟世界被称为元宇宙。从词源角度看,意为更高、超越,据此,元宇宙可以被理解为由计算机生成的超越现实物质世界的宇宙空间,其发展的目标在于创造出虚拟与现实边界融合的新世界。

元宇宙成为全球关注焦点以来,在世界各地已取得诸多新进展、新实践,出台了新政策,这对于进一步理解元宇宙发展前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元宇宙的具体实践正在逐渐廓清未来方向,发展逻辑也将在实践中逐渐明朗。目前的相关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业已产出的成果也大多停留在理念构想与虚拟现实的阶段。然而在目前的实践领域,元宇宙+已成为资本市场的热点方向,大量公司企业涌入元宇宙领域。元宇宙概念在这一过程不但没有逐步厘清,反而在不同主体的自我表达中走向更加模糊的概念状态。这一隐忧体现的是新兴概念或领域出现之后,概念炒作的显性风险。具体而言,在元宇宙发展初期就预想未来发展的最优解,这一趋势的落点可能并不在于元宇宙发展本身,更多地在于追求资本市场与流量市场的曝光率。对这一现实情况,大量专家与媒体也开始进行反思追问,试图让元宇宙的发展回归有序的正轨。

对元宇宙的反思追问是理性声音的外化,但同样存在对元宇宙发展全盘否定的声音,这与元宇宙概念炒作一样,都属于不明概念本质的自说自话。元宇宙本身是一个系统的技术性概念,涉及一整套产业链发展,传统领域与新兴领域的碰撞既有可能促进产业发展,但也有可能阻碍新兴产业的布局。此外,对新兴领域,社会舆论本身也存在分化与排斥。因此,面对元宇宙的发展,学界与业界应当时刻保持理性状态,避免概念炒作的不利局面,同时也要避免对新兴领域的直接拒斥,保障技术发展对整个社会系统的可能性推动。

(摘编自黄楚新、陈智睿《元宇宙探源与寻径:概念界定、发展逻辑与风险隐忧》,《中国传媒科技》2022115日)

1.下列关于“元宇宙”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元宇宙的概念产生于新冠疫情暴发之后,因Facebook更名而受到广泛关注。
B.元宇宙不等同于虚拟现实及其衍生技术,就如同互联网不能等同于应用程序。
C.元宇宙是为了使人们能在虚拟世界中生活而存在的、与现实平行的虚拟世界。
D.对元宇宙的反思追问和元宇宙概念炒作,都是因概念不清而产生的偏见行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介绍时代背景及元宇宙发展现状,旨在明确本文出发点,突出研究意义。
B.文章以小说《雪崩》内容为例,直观地解释了元宇宙,为后面的概念阐释作准备。
C.文章用概念炒作和全盘否定两种极端情况,来说明元宇宙的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
D.文章从概念界定、发展逻辑与风险隐忧三方面,分析了元宇宙的内涵与未来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已经到来的“无接触时代”,元宇宙成为新技术产业发展创新的突破口之一。
B.元宇宙产生的背后,既有技术长期发展的历史基础,也有技术演进的未来前景。
C.用计算机生成虚拟与现实边界融合的全新世界,是促进元宇宙发展的主要途径。
D.对元宇宙风险隐忧的反思不是对其本身的“唱衰”,而是在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
2022-05-19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吉林省吉林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