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73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我国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不断扩大同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共识,在众多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已经从大写意1发展为工笔画2

基础设施是互联互通的基石,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十年来,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持续推进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传统基础设施项目合作扎实推进,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合作亮点纷呈。如今,中国境内已铺画时速120公里的中欧班列运行线86条,联通中国境内112个城市,通达欧洲25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00个城市,以及11个亚洲国家和地区超过100个城市。像中欧班列这样开放的大通道为发展经贸和产能合作、拓展能源资源合作空间奠定了坚实基础。

政策沟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保障。十年来,我国已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覆盖我国83%的建交国,遍布五大洲和主要国际组织,构建了广泛的朋友圈,政策沟通更加广泛深入。我国已成功举办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各参与国家和国际组织深化交往、增进互信、密切往来提供了重要平台。

在资金融通方面,我国与共建国家及有关机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推动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网络化布局,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强大动力。截至2022年底,已在17个共建国家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参与者、业务量、影响力稳步提升。

数字丝绸之路建设不断推进,叠加中国已经形成的数字化金融服务能力,不断弥合国家间的数字鸿沟,为更多国家参与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提供新的机遇,也将进一步拓展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等数字基础设施投资新机遇,进而加速产业链供应链革命,催生一带一路数字经贸合作新模式。

我国工业体系健全,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产业链供应链与共建国家互补性较强,分工协作、协同发展潜力巨大。我国与共建国家及有关机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推动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网络化布局,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强大动力。

(取材于《光明日报》刘坤、董蓓文章)

[注](1)写意: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2)工笔: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工整,注重细部的描绘。

材料二

霍尔果斯在蒙古语中意为驼队经过的地方,自古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隘口,有着一百多年的通关历史,是我国面向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距离最近、最便捷的窗口。中国在2013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而霍尔果斯正处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

位于中哈边境的霍尔果斯铁路口岸,是中欧(亚)班列西线大通道之一。20121222日开通试运营,按照中哈双方协定,当时铁路口岸实行7天×12小时勤务模式,但每天出入境货运列车只有七八列。20163月,开通了中欧(亚)班列,凭借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成为国际物流陆路运输的黄金通道。为了更好地适应不断增长的通关需求,铁路口岸调整为365天×24小时勤务模式,任何时候都能对出入境班列做到即到即检即放。口岸逐步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查验流程,强化科技手段,对出入境班列进行全方位监护。

在铁路口岸西北方向矗立着20189月启用的第六代国门。每天都有数百辆货车从公路口岸出境,将中国制造源源不断地运往中亚和欧洲。新国门的设计理念更先进,旅客只需要指纹、刷脸,仅用15秒就可通关;货车采用一站式查验和一次性通关,提高通关效率。202311日至721日,出入境车辆突破10万辆次,超过以往历年公路口岸全年的通关量。2023815日,开始试行24小时货运通关。越来越多的旅客到霍尔果斯观光旅游,各国的淘金者也在不断涌入,这座边城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取材于《南方人物周刊》刘李、张文文文章,有删改)

1.根据材料一,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础设施建设是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开始。
B.数字“一带一路”拓宽了“一带一路”的内涵。
C.在不断努力下“一带一路”合作空间更加广阔。
D.“一带一路”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境内已铺画中欧班列运行线86条,通达36个国家和地区,证明了“一带一路”构架基本形成。
B.目前我国已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多种共建合作文件,这表明中国的朋友圈在不断扩大。
C.至2022年底,17个共建国家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说明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影响力在稳步提升。
D.在联合国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证明了我国工业体系健全。
3.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霍尔果斯因为是丝绸之路重要隘口,所以处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
B.霍尔果斯口岸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因此一直以来人员车辆经济贸易往来密切。
C.边境勤务模式的变化要适应边境通关的需求,边境通关有赖于科技成果的运用。
D.霍尔果斯口岸包括铁路口岸和公路口岸,随着交流扩大,口岸周边地区日益繁荣。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放的大通道为发展经贸和产能合作、拓展能源资源合作空间奠定了坚实基础。
B.十年来,“一带一路”自倡议提出到现在的稳步推进见证了中国的大国担当。
C.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为更多国家参与“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提供新的机遇。
D.改变勤务模式使霍尔果斯口岸每天通关的列车由原来的七八列到现在的几百列。
5.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解释材料一中画线句的含义。
2024-02-25更新 | 73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延庆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文化是乡村社会特定文化场域的产物,它植根于乡村社会独有的生存空间和生存样态,是乡村社会长久以来生产生活实践的智慧结晶。教育是文化的一种生命机制,乡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育的广泛参与。同时,作为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乡土文化教育的开展又依赖于乡村社会特有的社会结构、社会空间等。然而,后乡土社会的到来,给乡土文化的教育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存在于生产、生活实践中的非正规教育,另一种是学校教育。无论是哪一种途径,乡土文化教育都离不开理解和掌握乡土文化的文化传递者对文化学习者施加广泛的影响。在乡土社会中,乡土文化的传递者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年长者和乡贤士绅,第二类是家庭中的父母长辈,第三类是乡村教师。乡土社会的闭塞性以及文化的稳定性决定了这些文化传递者与文化学习者长期共处于乡村之中。他们世代保持着对乡土文化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并共同承担起向村庄内部年轻一代传递地域文化经验的责任和义务。

在后乡土社会中,中国社会结构转型所推动的一系列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使乡村社会的社会结构和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乡村社会人员大量流动以及人们观念的变化,使传统乡村的文化传递者在主动与被动间逐渐放弃了对乡村文化的传递。首先,农村土地改革的实施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大批识文断字、通晓乡土文化的乡村精英为了谋求生计不得不离土入城,被迫放弃了对子女或是乡村年轻一代进行乡土文化教育的责任。其次,返乡的村庄成员带回了异地文化,再加之文化传播媒介的增多,村庄内部的年轻一代接触到了新文化,并且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经验。长辈经验在年轻一代的文化活动中逐渐丧失权威性,年长一辈不得不急流勇退,主动放弃了地域文化经验传递的责任。最后,随着国家撤点并校的实施,乡村教师作为文化人身份的场域被大量削减。这使得年长的乡村教师失去了工作,年轻的乡村教师或是到其他村庄继续任教,或是跳槽至城镇谋求更好的工作待遇,而新入职的乡村教师又多为村庄以外的外来者,对村庄内部的风俗习惯等乡土文化知识又不甚了解。由此,乡村教师作为村庄内部文化代言人的身份被瓦解,他们或主动,或被迫地放弃了乡土文化传递者的身份。

在乡土社会,村落是人们在一起居住生活的共同体,其中的血缘和亲缘关系在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方面会发挥重要影响,宗族与家族力量的形成,某种意义上就是这种影响的形式之一。生活在村落共同体中的村民有着共同的风俗习惯、公共话语以及文化需求。基于这些村庄内部的传统、习惯与现实需求,村民们自发形成了许多正式的或是非正式的公共空间,赋予乡土文化教育不拘于地的特点。每一个村庄成员都可以自由出入这些公共空间,自由地进行情感交流、分享信息或是享受闲暇的时光。村落公共空间是乡村民众在长期集体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区域文化和社会规则的特定载体,往往扎根于村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承载着村民的集体记忆,潜含着乡土文化肌理,既是触发乡村社会日常交往的重要媒介,又是乡土文化代际传承的重要场所。

在后乡土社会中,随着国家权力对乡村的全面注入,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或是在乡村改造中被打压,或是被行政规划下的新式空间所取代,逐渐丧失了原有的文化功能。此外,受市场化的冲击,乡村社会流动性和异质性不断增强,村民个体对于集体(如宗族、家族等)的依赖性逐渐降低,村庄内部公共活动及村民间的公共交往日益减少,个体家庭的私密性空间逐渐开始取代村庄内部公共性、集体性空间。由此,以亲缘、血缘构建起来的地域共同体在失去了赖以生成的群体性基础后,逐渐走向衰落,尤其是一些以自然景观为基础生成的非正式的公共空间渐已消亡殆尽。

在城市文化还处于从草昧中发轫、缺少对乡村社会的辐射力的时候,乡土文化通过自己的方式蔚然成风。彼时,乡土文化是村民在所处乡村社会之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立身之本,乡土文化教育的内容也因此囊括了生活在这个乡村社会之中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经验,如生产经验、传统习俗、衣着服饰、祭祀礼仪等,这些内容无论是在村庄、家庭之中,还是在学堂之中都是一贯的,具有同质同构性,并且会被毫无保留、没有掺兑地传递给下一代。而在改革开放之后,城市文化逐渐占据了社会文化的主流地位,并且无孔不入地向乡村社会灌注和贩卖自己的理念与精神。当外来文化处于压倒一切的强势地位之时,本土文化就成了个人急于摆脱的衣襟。在城市文化的强势介入下,村民长久以来所依赖的乡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较量中明显落于下风,逐渐走向边缘化,乡村社会失去了统一的和有效的文化权威。乡土文化原本稳定的价值理念和生存空间开始出现松动,村民原有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甚至语言习惯都潜移默化地发生了变化。

在后乡土社会中,村庄或家庭成员多奔波于城乡之间,传统内部公共性事务不断减少,乡土文化无法在处理公共事务中得到再生产与再规范。与之相应,出于谋求生计的需要,村庄社会成员更需要掌握的是如何融入城市社会的现代文化,同时他们也更希望自己的下一代生活在更为优越的城市,掌握现代社会的主流文化,而非土里土气的传统礼仪、习俗等观念层面的乡土文化。由此,众多以往被尊为立身之本的知识经验在冠以无用之标后被遗忘或抛弃,乡土文化教育的内容在村庄和家庭内部开始缩减。此外,乡村学校虽在乡村,却已发展成为了城市文化的代言人,乡土文化教育的内容在学校教育中被不断削减。

(摘编自苏泽《后乡土中国语境下乡土文化教育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社会独有的生存空间和生存样态是乡土文化生长的土壤,乡土文化在乡村社会特定文化场域中产生。
B.乡土社会中,年长者和乡贤士绅、家庭中的父母长辈及乡村教师共同承担了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责任。
C.宗族与家族力量的形成为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教育主体,也提供了正式的或是非正式的公共空间。
D.社会转型背景下,外来文化强势介入,人们错误认识乡土文化,乡土文化教育内容在学校教育中被削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村土地改革带来剩余劳动力,乡村精英离土入城,原本稳定的乡村具有了流动性。
B.长辈经验在年轻一代的文化活动中逐渐丧失权威性,这意味着长老权力被动摇。
C.某些非正式的公共空间渐已消亡殆尽,这消解了乡土文化教育“不拘于地”的特点。
D.乡土文化教育内容的同质同构性特点导致了它在和外来文化的较量中落于下风。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树荫纳凉等现象正在逐渐消失。
B.农村劳动力逐渐外流,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规模在扩大。
C.《乡土中国》进入课堂后,学生表示很难理解文本内容。
D.温州近九十所学校开展舞龙舞狮等民俗体育进课堂活动。
4.阅读《乡土中国》等学术著作可以先“粗”后“细”,逐步推进,请结合相关经验,补充完成表格。

阅读策略

本文内容要点

阅读标题,预测推想本文标题为《后乡土中国语境下乡土文化教育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推测其内容大致为具体的困境和路径。
抓住“乡村文化主体”“传统公共空间”“城市文化”等信息,了解各段的内容。
观照全篇,把握论证方法
5.近年来,贵州贞丰县大力探索乡土教育,打造乡村孩子成长乐园,但在推行过程中遇到如教育者外流、教育空间窄化、教育内容落后等问题。请结合材料,谈谈贞丰县应如何解决相关问题。
2024-02-25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B)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为个体成长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与精神力量。青年网络流行文化作为影响青年价值观塑造的一个重要方面,越来越呈现出圈层化的特点。

青年网络流行文化圈层化是青年实现自我价值诉求的有效渠道。传统社会中,社会交往受时空限制较大,往往以局部小圈子为限,很难形成相对集中的圈层。而在网络时代,时空限制被消弭,网生代青年在网络空间中更易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使自身个性化特点得到社会层面的确证与肯定。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这些共同点会不断凝聚和放大,形成自我价值的群体性体现,并最终以种类繁多的青年网络流行文化类型呈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继续吸引与凝聚着拥有相似爱好的人群,进而不可避免地形成圈层化现象。

圈层化也是网络文化市场发展的重要方式。文化资本本身具有逐利性,跨越圈层以及创新试错的成本比较高昂,相比而言,在既有圈层中深耕高热度题材,可有效降低风险。投资者通过特定的文化产品,不断引导和加深圈层中的文化认同度,从而促使该文化圈层不断发展。这又刺激投资者进一步加大文化资本投入,以追逐更高的利润。这种文化需求和文化产品的互相促进,客观上助推了青年网络流行文化圈层化

严格来说,圈层化只是一种普遍性现象,其本质是具有某种特质的群体性集中,是中性的,没有优劣好坏差别,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年轻人是否圈层化,而在于圈层化如何影响青年的价值观。如果特定圈层内的青年要把所谓的圈层看作一堵密闭墙,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断强化圈层外部的壁垒,那确实有疏离现实社会的可能,进而对生活和个人发展产生很多消极的态度,不利于人社会化本质的实现。但也有青年把圈层作为一个立足点,以包容开放自信的状态,积极向外延伸和发展,对社会也可以产生积极效应。

(摘编自《青年网络流行文化圈层化的价值引导》)

材料二:

信息革命中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圈层文化的繁荣。认识圈层文化,要将其置于信息革命的大环境中,辩证地看待信息技术给圈层文化带来的发展与挑战。

在互联网未普及之前,受交往手段的局限,文化圈层较为狭小,彼此之间无法联动,因此所具有的影响力也相对较小。而信息化时代交往和传播的便捷化,就使得同一文化种类可以同时影响世界各地,文化大圈层成为可能。群体变大了,基于传播过程中的人性特征,羊群效应随之产生,这时领头羊占据了主要的注意力,整个羊群会不断模仿领头羊的一举一动。其后果就是整个圈层走向极端化,形成群体极化现象。

与此同时,信息化时代,在圈层内部,同一性质的文化可以无障碍地快捷沟通,而不同性质的文化往往被圈内人集体排斥抵制。随着文化圈层的发展、固化,其核心文化特征越明显,不同圈层之间的融合就变得越难。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圈层文化并未扩大交流,反而更加封闭,更加固化。这进一步放大了信息茧房效应,使人们被困在自己偏好的信息之中,从而丧失生活的多样化和趣味性。伴随着互联网影响力的扩大,圈层文化的负面引导作用也得以扩散,不仅对圈层内部,也对潜在的圈层对象甚至主流圈层造成了文化认同上的冲击。

多数圈层文化的传播与扩展是无方向的,也缺乏明确的价值目标和有力的引导。如果没有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就会导致小众圈层与大众文化和主流价值的背离。而在信息社会中,人们除了主动获取信息,也在被动地接触大量信息。这些信息也会夹杂着不同的情感倾向与价值观念,有的裹挟着消费主义的内核,塑造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从而导致信息圈养现象,这是对当代青年主体的极大伤害。客观认识圈层文化现象,也需要理性辨析良性的圈层文化与被动的信息圈养之间的区别,破除信息圈养的弊端。

从更深层次而言,圈层文化背后是技术、文化资本和人性的驱动,技术本身并不向善。技术最终还是为政治、文化等服务的,只有监管到位才能服务于正确的导向。文化资本则更加需要限制与引导。资本的本质是逐利,一旦任由资本主导着青年圈层文化的发展,就会导致消费主义愈加盛行,与主流价值观愈加背离。与技术和资本相比,人性是圈层文化现象的内因,人性只有被真、善、美填充,才能坚定本心,避免技术至上、消费主义的侵蚀。

(摘编自《网络信息时代的认同乱象与对治之道》)

1.下列对上面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文化圈层不断发展,投资者通过特定文化产品,不断加深圈层中的文化认同度。
B.在圈层文化繁荣的当下,只有认识圈层文化,才能辩证地看待信息技术带来的发展与挑战。
C.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文化大圈层成为可能,圈层的影响力增大,最终造成群体极化现象。
D.信息化时代下的文化可以无障碍沟通,因此,圈层化的负面作用也得到了极大的扩散。
2.根据上面两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网络时代的时空限制被消弭,“网生代”青年更易在网络空间中得到社会层面的肯定。
B.“圈层化”的文化需求和文化产品的互相促进,助推了青年网络流行文化“圈层化”。
C.我们不应把注意力放在年轻人是否在粉圈中,而应关注粉圈如何影响青年的价值观。
D.无论如何,人性是圈层文化现象的内因,只有被真、善、美填充,才能避免被侵蚀。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在主题班会上,某高二学生表示在网络中认识的朋友才能够真正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B.某个UP主喜欢在作品中向粉丝介绍各地文化景点,因为他们都是热爱旅游的人。
C.近几年,很多人把“双十一”当作节日并在线上大量消费,满足自己的购物欲。
D.第75届法兰克福书展,重点展示了网文IP从文字到动漫、影视等衍生品的开发链条。
4.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作为“网生代”的一员,要如何在网络流行文化“圈层化”中保持开放的心态、理性的思考?请你结合两则材料内容,给同龄人提两点建议。
2024-02-25更新 | 41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千百年来技艺工匠的劳动实践即其生产的物质文明成果,遍布人类生活以及审美的各个方面,同时在精神文明层面形成了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工匠文化。

人民创造历史从根本上看是劳动创造历史。人类在改造自然的伟大斗争中,不断认识自然的客观规律,通过劳动实践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与技能,推动历史进步和创造更为丰富的社会财富。中国梦的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都来自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创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用辛勤劳动创造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一个人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可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才可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与褒奖。与此同时,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目标而产生的幸福感和愉悦感,会进一步激发劳动者的创造激情,从而为社会和他人创造更为丰富的财富。

几千年来,从事技艺劳动的各种工匠,其社会地位并不高,然而,他们以业维生,并以技艺为立身之本,无私地奉献自己的全部心血,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技艺,创造了灿烂的工匠文化。发扬工匠精神,就要提高我们的爱岗敬业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无论是三峡大坝、高铁动车,还是航天飞船,都凝结着现代工匠的心血和智慧。

重细节、追求完美是工匠精神的关键要素。我国古代工匠制造了无数精美的工艺美术品,如历代精美陶瓷以及玉器,这些精美的工艺品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中国工匠对细节完美追求的体现。现代机械工业尤其是智能工业对细节和精度更有十分严格的要求,细节和精度决定着成败。对细节与精确度的把握,是长期工艺实践和训练的结果,通过训练培养成习惯、气质、品格,就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的创新离不开技艺的创新。在现代工业条件下,对于工匠技艺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像传统工匠那样,只是从师傅那里学得技艺,保持和发扬祖传工艺技法;我们要将传承与创新统一起来,在传承的前提下追求创新。创新能力意味着对现有的生产技艺进行大胆革新,给行业技艺带来突破性贡献,促进生产技艺水平提升,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摘编自龚群《工匠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

劳动者的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不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产业,工业经济还是数字经济,工匠始终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工匠精神始终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精神源泉。

“道也,进乎技矣”。工匠以工艺专长造物,在专业的不断精进与突破中演绎“能人所不能”的精湛技艺,凭借的是精益求精的追求。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各类器物时精益求精、反复琢磨的工作态度。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批又一批劳动者在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弘扬工匠精神,用奋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正是一代代劳动者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扬,我国从一个基础薄弱、工业水平落后的国家,成长为世界制造大国。

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凭的是先进技术,先进技术需要优秀人才,而优秀人才离不开工匠精神。当今时代,工业化、机械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产品质量竞争越来越激烈,但在很多领域,超高精度产品的制造还是只能靠人工。新的时代需求丰富了劳动的内涵,使工匠精神成为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升华,强调了技术上的不懈追求。当前,我国正处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新业态出现,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都对劳动者知识技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大力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有助于推动中国产业向高端迈进,为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夯实根基。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树立匠心,把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贯穿工作始终,笃实专一、心无旁骛,把技艺的精准、精细视为生命,练就久久为功的坚定意志,经年累月、专注持续地在一个领域内钻研。铸就匠艺,不断探索技艺提升路径,在既有技艺水平的基础上寻求新的突破。胸怀理想,把国家、社会、行业的需要与自己的事业追求统一起来,不但热爱本职,还要精研本职,在平凡岗位上追求卓越。

(摘编自徐向东《弘扬工匠精神,以技能强推动中国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通过劳动实践获得经验和技能,从而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B.一个人只有通过诚实劳动,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目标,才能产生幸福感和愉悦感。
C.正是精益求精的精神,使工匠在专业的精进与突破中演绎“能人所不能”的精湛技艺。
D.工匠精神体现了对技术的不懈追求,是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升华,丰富了劳动的内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精美的古代艺术品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他们对细节与精确度的把握。
B.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工匠们在传承的基础上,对现有生产技艺作大胆革新。
C.每个人都专注于某一件事或某一职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前提。
D.保有理想和热情,这是一个高素质技能人才探索技艺,寻求新突破的不竭动力。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敏于事慎于言B.偏毫厘不敢安
C.择一事终一生D.千万锤成一器
4.材料一与材料二都在论述“工匠精神”,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有人认为,进入智能制造时代,“人”的作用将逐步被机器取代。你认同这一观点吗?请结合材料二加以论述。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意志,走过不同于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推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同步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

要深化研究中华文明特质,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西方很多人习惯把中国看作西方现代化理论视野中的近现代民族国家,没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来看中国,这就难以真正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等问题研究结合起来,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

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文明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中得以发展进步的。 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讲好中华文明故事,促使世界读懂中国。

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社会氛围。 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文化产品。 要教育引导群众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摘编自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材料二:

优秀影视剧能跨越不同文化,走进各国观众内心,帮他们了解并爱上中国。4 月以来,国产剧《开端》上线海外流媒体提供商网飞,并陆续发行至韩国、泰国等国。 随着走向海外的中国剧集数量不断增多、类型日益丰富,国产剧出海已成为重要的文化现象。

《“十四五”中国电视剧发展规划》提出,“电视剧‘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在此背景下,如何扩大国产剧出海的势头,在后续作品中寻找更好的表达方式,开拓国产剧出海航线,是从业者应思考的问题。

我们发现,国产剧在国际市场的传播正在走向多元化。 以古装剧作为对外传播突破口的时代已经过去,古装剧仍有广阔的海外市场,但海外观众已摆脱将其视为“文化奇观”的初级阶段,进入与剧中人物产生共鸣,并对消费精品内容有更多需求的阶段。去年播出的《山海情》、今年的《开端》等类型多元的作品,同样在对外传播中取得佳绩。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近来在海外口碑良好的作品本身,分析为何《山海情》这类扶贫题材“主旋律”剧集能在外国观众中引发共鸣,为何《开端》在故事设定的新奇性上贴近国际流行剧集,其保留的中国印记也能被海外观众接纳,是我们总结这些作品对外传播经验的价值所在。

在作品的策划阶段,主创团队便应思考其中蕴含的主旨表达与精神内核,要注重观众视角,寻找具有不同成长背景和人生经历的观众趣味的“最大公约数”。 影视作品是面向大众的艺术,这种创作方法论,为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打破文化壁垒提供了天然的基础与优势。《山海情》从个体的成长和经历入手,展现“闽宁模式”的发展,贴近“平民视角、国家叙事、国际表达”的创作需求。 创造者抓住“展现西海固地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创造历程,激发不同时空下观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精神内核。 这是身处不同地区、发展阶段人们的共同追求,是为人性驱动的普遍需求,是人类共通的“主旋律”。 在此剧中出现的不同角色,不论是基层干部、科技工作者还是辛勤劳作的村民,都具有质朴、真实的人物面貌,使此剧有广度、深度和温度,令其他文化环境中的观众容易产生亲切感,从而形成良好的对话关系。

放眼未来,国产剧出海前景可期、契机已显;回到当下,我们仍需意识到,能“破圈”“出海”的剧作一定是优秀作品,这需要创作者沉下心来,在剧本创作、拍摄技法、后期制作等方面深耕细作。 例如,与近期在国际上获得一定影响力的其他影视剧相比,《开端》在制作水准上仍有提升空间。

国产剧出海热潮的背后,是中国故事、中华文化对海外市场的吸引力增强。 加快“走出去”,国产剧的内容要更多元,从多维度呈现真实全面的中国。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不仅是题材的选择面,更应是一种创作态度,是对社会、生活、人的整体认知与审美表达。这类剧作在提供观赏价值的同时,润物无声地展现出中国当代蓬勃发展的社会面貌,以及向善向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摘编自侯鸿亮《国产剧“走出去”步伐加快》)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悠久的文明史,可以加深中国人民对中华文明发展史的了解,坚定文化自信。
B.一些西方人从狭隘片面的视野出发,没有看清中华文明发展史的全貌,难以真正了解中国文化,更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
C.尽管我国不再以古装剧作为对外传播的突破口,但对海外观众而言,他们看中国电视剧还是满足于看剧中所呈现的“文化奇观”。
D.“平民视角、国家叙事、国际表达”是让外国受众接受、宣传国家形象、利于国际传播等影视剧成功“出海”的必备要素。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端》一剧能被海外观众接纳,是因为故事的新奇性迎合了国际流行剧的新潮流。
B.面向大众创作的原则,是国产剧打破不同国家文化壁垒,进行对外传播的前提条件。
C.国产剧“主旋律”题材不是屏障,只要做到价值观共通,就可能让异域的受众共情。
D.经典国产剧“破圈”“出海”,成为文化名片扬帆国际,印证了中国故事传播的版图扩大。
3.下列选项的内容,不符合两则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三星堆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有利于理清我国文明历史发展脉络,提升民族自豪感。
B.《琅琊榜》西班牙语版风靡拉美,是对其呈现的东方美学这一独特审美表达的肯定。
C.入围柏林电影节的电影《隐入尘烟》展示了底层人物的喜怒哀乐,引发世人的共鸣。
D.中国电影难夺奥斯卡奖,主要由于主办方美国电影学院以意识形态来操纵获奖结果。
4.“讲好中国故事”是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言当中的高频金句,现已成为我国相关领域加强或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共识。请结合两则材料对此加以分析。
5.如何推动国产剧的海外传播? 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2024-02-23更新 | 17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共同富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一项开创性事业,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走好共同富裕这条前所未有的路,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没有教科书可参考。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一项重大的任务,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拓展深化对共同富裕社会形态的认识理解,推动示范区建设始终朝着正确方向探路前行。

共同富裕美好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更高阶段的社会形态,这是共同富裕社会形态的政治属性,也是本质特征。多年以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们要迈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这不是一个简单量变,它是充满生机活力的阶梯式递进、渐进式发展的过程。在这一伟大历程中,只有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走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之路。

共同富裕美好社会是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与共同富裕相互促进、螺旋上升的社会形态。共同富裕既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效率,又要防止两极分化、促进和维护公平,这是共同富裕社会形态的基本属性。一方面,要树立全面的效率观,创新驱动发展,以共同富裕进一步激发经济活力创新力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完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让发展更平衡,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发展成果人人共享。

共同富裕美好社会是社会结构更优化、体制机制更完善的社会形态。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发展概念,更是一场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为标志的社会变革,是一场涉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收入结构、区域结构的社会变革。要在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找到加快推动社会变革的方法和动力。这不是传统路径、传统方式、传统手段所能实现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数字化与绿色低碳的融合巨变,创造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核心驱动力。从党委、政府的角度来看,就是要塑造未来共同富裕社会的制度和规则,形成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的新机制。

共同富裕美好社会是文明全面提升的社会形态。精神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精神维度。共同富裕的大场景里,精神富有被赋予新内涵。文化是社会生活的总和,社会进步是先进思想文化不断积累、不断提升的结果。我们要引领社会思潮的变迁,以文化创新推动思想进步、文明提升,推动社会进步向更高级形态发展。文明全面提升还体现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和谐和睦向上。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扎实推进法治建设、平安建设、清廉建设,建成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的现代社会,形成人民精神生活丰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团结和睦的文明图景。

共同富裕美好社会是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的社会形态。共同富裕是属于全社会的共同富裕,一定是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是群众最关心、最期盼、最有获得感的领域,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要瞄准人民群众所忧所急所盼,率先高水平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形成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幸福图景。一个平安稳定、富裕富足、文明和谐、活力有序、清洁美丽的社会,美好可期!

(节选自《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有删改

材料二:

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既是静态的价值目标,也是动态的发展过程。在新发展阶段背景下,共同富裕的内涵得到不断丰富和深化。正确理解新时代共同富裕的重要内涵,对于我们准确把握共同富裕原则、坚持共同富裕方向、正确认识和解决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就确立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从社会主义本质角度将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思想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带领全体人民摆脱贫困、走共同富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初心使命。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提出了共同富裕问题,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邓小平同志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结合改革开放实践,对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制度保证、外部条件等进行了比较完整的阐释,创新地提出了“先富带动后富”的理念,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共同富裕思想,这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调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因此,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一小部分人的富裕,而是惠及全民的富裕。改革开放以来,从邓小平提出的“两个文明”建设到党的十六大提出“三位一体”理念,到十七大的“四位一体”,再到十八大的“五位一体”。进入新时代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表明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涵盖精神、文化、社会、生态、法治等相关领域,是全方位、多维度和高水平的富裕,包含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全面提升。共同富裕是奋斗的目标,又是历史发展过程,这就要求把握好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之间的关系。要对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有充分估计,遵循规律、积极有为;也要量力而行,不能脱离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

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的同等富裕,共同富裕绝不意味着社会财富和收入的平均分配,更不意味着城乡、区域和群体之间无差别、均量化、同速度步入富裕状态。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必然是渐进式的,也要允许在一定时期内存在贫富差异性。当然,这种在一定时期内富裕程度的差异性,要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财富的持续增加而不断缩小。这就要求通过动态的政策调节以及对于公共产品和社会保障的投入,来缩小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差距;要求先富起来的人和地区,来帮助后发展起来的人和地区,形成先富带后富的前进局面;要求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发挥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节选自《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和战略部署》,有删改)

1.下列有关“共同富裕”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同富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没有教科书可参考,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拓展深化对它的认识理解。
B.共同富裕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它具有两种属性,即既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效率,又要防止两极分化,促进和维护和平。
C.共同富裕不仅是指物质的共同富裕,精神的共同富裕也是其不可或缺的精神维度,相较于小康社会,这样的社会显然是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形态。
D.共同富裕要靠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其实现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数字化与绿色低碳的融合巨变,创造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核心驱动力。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如果要进一步迈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就必须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共同富裕是静态的价值目标,也是动态的发展过程,它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标志,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
C.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不是同等富裕,共同富裕实现的过程必然是渐进式的,当然,也要允许存在贫富差异性。
D.材料一和材料二虽然探讨的都是有关共同富裕,但角度不一样。前者围绕其社会形态展开论述,后者则针对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
3.以下几则材料,不能体现“共同富裕”诉求的一项是(     
A.“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诗经·大雅·民劳》)
B.“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老子》)
C.“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管仲《管子·霸言》)
D.“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
4.论证讲求逻辑的严密性,请分析材料二最后一段论证的严密性。
5.材料一画线句说“一个平安稳定、富裕富足、文明和谐、活力有序、清洁美丽的社会,美好可期”,试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概括这样的社会美好可期的原因。
2024-02-23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九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距今100多万年前,人类学会了利用自然界中的火,从此开启了能源时代。在经历过漫长的柴薪时代后,随着工业革命兴起,蒸汽机和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推动了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能源缺口。所幸,当木材已无法满足人类需求时,煤和石油等高热值的化石燃料登上了历史舞台,并迎来了大爆发。然而在短短200多年间,人类燃烧了数千亿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按照目前的储采比,全球已探明的化石燃料仅够人类再使用百年左右,化石燃料大量燃烧所导致的气候危机更是迫在眉睫,留给人类完成能源转型的时间屈指可数。

在2021年联合国举行的能源高级别对话会议中,联合主席阿奇姆·施泰纳强调:2021年必须成为可持续能源转型的“历史性转折点”,为了实现2050年全球净零排放和《巴黎协定》的主要目标,世界各国必须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电是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重要形式,而电池作为储存电能的主要装置,已成为新能源时代最重要的器件之一。

然而,目前大规模使用的各种电池,都存在各自的短板,例如铅酸电池重量体积大、能量密度低、使用寿命短且含有对人体和环境都有害的重金属铅;锂离子电池,虽然在电子设备和新能源汽车上应用广泛,但也存在安全隐患,易燃易爆且成本相对较高。

金属空气电池是一种新型电池,是利用锌、镁、铝等常见金属与氧气、海水制成的,具有许多电池所不具备的优势。由于性能卓越,金属空气电池有望成为大规模应用的未来绿色储能设备,多个国家都在积极推进这项研究。

首先,金属空气电池的蓄电量特别高,由于它消耗的是空气中的氧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理论上正极容量是无限的,再加上氧气不需要存储在电池内,使得金属空气电池的理论蓄电量比常用的锂电池大得多,理论电量是锂离子电池的6~10倍,实际蓄电量可达锂离子电池的3倍。如果用作汽车动力电池,有望实现1000公里以上的超长续航。

其次,金属空气电池成本低廉,电池组成材料常见易得,主要使用的耗材,如负极用的金属锌、镁和铝等,都是地壳丰度元素,来源丰富、价格低廉。最后,金属空气电池更为安全,由于使用水系电解质,没有易燃易爆成分,不存在燃烧或爆炸的风险。

金属空气电池结构简单,便于操作,无需专人维护,其制造、使用、回收等流程均无有害物质释出,也被称为“面向21世纪的绿色能源”。金属空气电池在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金属空气电池具有使用方便、安全性高等优点,可为助听器等小型用电设备供电,目前小型锌空气电池已被设计为纽扣电池,广泛用于助听器的电池。金属空气电池中的铝空气电池可以作为电动车、无人机和便携设备等的理想供能选择,而且只需要更换负极金属板,不需要充电,提高了充电效率和便捷性。将金属空气电池与锂离子电池联用,可使其兼具高蓄电量和长续航的优点,续航时间可达到锂电设备的2~3倍。镁空气电池和铝空气电池可作为应急电源、用于自然灾害发生时的电力供应或户外活动中的电源,关键时刻仅需加水即可提供可靠的电源供应,2公斤左右的金属空气电池即可满足三口之家的应急用电,并且不会产生噪声和有害物质,是绿色安全的电力来源。对于地形复杂的地区或者边远岛礁,采用金属空气电池供电,技术难度低,安全性高。

金属空气电池虽优点众多,是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型电源,但是并没有实现规模化应用,其实际使用过程中仍面临多种关键技术瓶颈。例如锌空气电池功率小、寿命短;镁空气电池续航短;铝空气电池放电过程析氢副反应严重,导致电解液短时间内沸腾,通常使用时长不超过15分钟,会出现“烧开水现象”;空气电极侧存在氧气获取速度慢、使用寿命短等缺点,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金属空气电池的应用和推广。

国内外多年来都在攻关。当前金属空气电池仍处于商业化早期阶段,大多数技术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但部分技术,如一次锌空、铝空电池已初步具备工程化应用的潜力。有国际市场咨询公司预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国内外对金属空气电池相关技术的整合以及电池器件结构的设计优化,金属空气电池将会真正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便利。

金属空气电池的最大优势在于其电极材料选择更多样,且资源储量丰富。可以预见,在大规模储能蓬勃发展的未来,空气电池作为储能技术备选方案之一,必将迎来大展拳脚之时。

金属空气电池绿色安全,可实现循环再利用,能进一步提高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风、光资源有随机性和不稳定性,在无风、夜晚等情景时,仍需要火电来维持电网的功率,而在风、光资源极佳之时却需要限功率运行以减小电网的负担,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弃风”和“弃光”,因此有人戏谑地将风电和光电称为“垃圾电”。以往的研究都致力于利用锂电和氢能存储这部分电能,而金属空气电池将为“变废为宝”提供更加绿色安全且廉价的途径。

(节选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在辽宁大连,自主研发全球领先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落地生根,不仅给城市加装了巨型“充电宝”,也给当地工业经济结构转型提供了新动能。

走进辽宁大连的融科储能全钒液流电池生产基地,首先看到的是一排排集装箱整装待发。这些即将运往各地的集装箱,并不是普通运货用的集装箱,而是一个个全钒液流电池模块。一个装的是电池电堆,另一个装是钒电解液,把两个集装箱上下摞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绿色储能电站,这里面可以一次性储存3000度的“风光电”,如果按一个家庭每月用200度电计算,它可以为一个家庭提供15个月的用电量。与常见的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等不同,全钒液流电池不仅安全性高,不存在爆炸起火燃烧的风险,循环使用寿命长,可以达到25年,对环境也更加友好。

风电、光电是来自大自然的绿色能源,但稳定性较差。如何把“风光”能源储存起来,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首要问题。这样的电池可以在零下35摄氏度的极寒天气下正常运行,也可以在零上50摄氏度高温下安全输电。无论环境多么恶劣的风光电站,有了这种集装箱式的“充电宝”,就可以大大减少风光电峰值时的浪费,提高并网发电的效率。

这些集装箱式的“充电宝”还能相互连接,形成更大规模的城市储能电站,更大程度地去调节整个电网的灵活性,在用电低谷的时候,可以尽量多充电,在用电高峰的时候,可以去承担电网发电的这部分任务,尽量多去对外输出电能,来保证整个电网的一个平稳运行。

眼下,北方正陆续进入冬季供暖期,这样的巨型绿色“充电宝”,不仅能保证城市电网的平稳,还能在城市遇到极端灾害断电时,提供电力输出,保障城市快速恢复运转。

要发展“全钒液流电池”绿色储能,钒矿资源是首要条件。勘探数据显示,我国钒矿储量层世界第一,占全球总产量的47%以上。但在之前,我国对钒的利用,大多用在钢铁冶炼中。而现在,炼钢的副产品有了新的“钒”响,它的含钒量可以达到90%以上,全钒液已成为储存能源家族的新成员。在钒电解液生产基地所用的钒,主要来自钢铁冶炼后产生的钢渣。

生产钒电解液的原料的来源是钒钛磁铁矿,在炼钢的过程当中,钒会富集到钢渣当中,钢渣再经过处理,最终变成钒的初级产品,那么钒的初级产品进入到化学和电化学的处理装置当中.最终变成钒的电解液的最终产品。目前,辽宁大连这个目前世界最大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生产基地,正在打造全链条的生产服务,让新能源储能加足马力、扬帆起航。

(节选自北青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实现2050年全球净零排放和《巴黎协定》的主要目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势在必行,而作为储存电能的主要装置的金属空气电池的发明可谓应运而生。
B.目前大规模使用的各种电池,只要解决各自短板问题,就能成为大规模应用的储能设备,因此,多个国家都在积极推进这项研究。
C.辽宁大连自主研发全球领先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是城市的绿色“充电宝”,同样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型能源。
D.在冬季供暖期,辽宁大连这种集装箱式的“充电宝”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能保证城市电网平稳,而且能在遇到极端灾害断电时,保障城市快速恢复运转。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属空气电池要真正给人类带来便利,可能还需要对金属空气电池相关技术的整合以及电池器件结构的设计进行优化。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分别阐释了金属空气电池或全钒液流电池的巨大优势和发展前景。
C.金属空气电池可将风电和光电这些“垃圾电”产生的“弃风”和“弃光”能源“变废为宝”,进而实现循环再利用。
D.我国钒矿储量占全球总产量的47%以上,这也为发展“全钒液流电池”绿色储能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现在我国对钒的利用,还大多用在钢铁冶炼中。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推进“未来绿色储能”研究的一项是(     
A.早在20世纪90年代,挪威和意大利就以海水为电解液开发了用于深海油气井探测控制系统的镁空气电池,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B.2014年7月,以色列一家公司曾采用铝空气电池作为电动车动力电池,实现了惊人的1600公里续航,震惊业内。
C.目前,在电动自行车的市场,铅酸蓄电池占到95%的市场,锂电池攻占了手机电池以及笔记本电脑电池等小型电池市场。
D.辽宁大连自主研发全球领先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落地生根,城市有了巨型“充电宝”。
4.“2021年必须成为可持续能源转型的‘历史性转折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原因。
5.作为“未来绿色储能”需必备哪些条件?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2024-02-23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百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②知识产权机制主要是通过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对人们就其特定的智力成果(主要是科技成果)在一定期限内的专有权的确认和保护,来鼓励科技成果的生产、传播和利用,从而刺激经济增长的机制。知识产权是科技、经济和法律相结合的典型形式。知识产权是促进和保障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基本法律机制,与经济发展牢不可分。

③知识产权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发明创造的完成人或持有人在一定时期内拥有排他性的专利权,抑制了他人的擅自实施,任何要生产、销售由知识所创造的成果的使用都必须得到有关的知识产权拥有人的许可并支付实施费。这就使得发明创造的完成人或持有人的劳动消耗或资金消耗能够得以收回或获利,并使专门从事发明创造工作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谋生职业,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人们从事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研开发专业队伍的形成。

④由于竞争的需要,人们总是倾向于对自己的发明创造特别是关于某种产品的制造技术严加保密,极不利于发明创造的及时推广应用和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在知识产权确立之后,发明创造的完成人或持有人要取得对发明创造的专利权,就必须将其发明创造的内容向社会公开,这使得科技信息得以迅速传播,任何需要采用该项发明创造的人,都可以及时以合适的代价取得实施许可。同时,也节省了科技研究开发的人力、财力、物力,有缩短科技进步周期的作用。

(摘编自《论知识产权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材料二:

①当下,知识产权侵权问题似乎无处不在。短视频、音乐等平台屡见不鲜的侵权问题只是当代知识产权侵权问题的“冰山一角”。除了其所属的著作权,知识产权还主要包含专利权和商标权,这三大知识产权类别都是发生侵权问题的重灾区。

②专利侵权问题已然成为当今知识产权保护道路上的一道关键性阻碍。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的数据资料显示,截至2021年11月,2021年全国各省(区、市)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案件数量达39728件,平均每天的专利侵权案件数量约为119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迫在眉睫。

③当下企业知识产权纠纷频发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大多数企业无核心知识产权,在看到有知识产权企业凭借自身知识产权优势等赢得市场认可后,便动起恻隐之心。此前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仅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知识产权核心技术,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尽管该数据在近十年来有所好转,但是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的企业仍占极少部分。

④二是大多数企业没有完善的知识产权内部管理制度,对知识产权重视程度不足,包括专利申请不及时、企业不重视知识产权管理、相应人才不足、以及管理制度不健全或不规范等,从而导致企业面对侵权问题缺乏有效的预警机制,无法及时完成相关知识产权认定或追责,从而为别有用心者留下可乘之机。

⑤但逐年向好也是近年来国内知识产权保护不争的事实。小米创始人雷军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小米对于智能手机产业的贡献之一便是帮助消灭了山寨机”,而这不过是国内知识产权保护向好的一个缩影。

⑥数据显示,2019 年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涉及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4346件、7430人,同比分别上涨31.5%、24.3%;2020年全国检察机关共批捕侵犯知识产权犯罪3918件、7155人,同比略有下降。

⑦对此,相关人员解释道,“导致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数量快速增长的因素主要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高速发展,含金量高的知识产权被不法分子觊觎。此外,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推动形成了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工作机制。”

(摘编自《当知识产权侵权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材料三:

①在视频平台的知识产权领域,诉讼方在侵权结果尚未判定时,如果申请了行为保全,有权申请“一刀切”地要求被申请人下架所有可能涉及相关内容的视频。

②虽然行为保全并不是惩戒性措施,但在互联网市场环境中,如果频频被实施禁令,被申请人的商业信誉、舆论环境和业务经营,都可能受到较大影响。对于短视频平台的用户而言,不管是否实际存在侵权行为,原创或是喜欢看的视频随时可能会被删除,封号,体验感当然会急剧下降。“扫荡式”的下架视频,可能引发一些不必要的纷争,让网络秩序产生混乱。

③当然,这并不是说,要对短视频侵权的乱象视而不见。但也要客观看到,短视频的创作门槛比较低,参与人数庞大,关于“版权”其实存在很多复杂的“灰色地带”。比如说,有些切条搬运式的短视频,的确存在较大的侵权风险,但还有一些评论类、搞笑类的二创视频,是否一定属于侵权?再比如说,有些短视频并未使用相关视频素材,而是重新演绎了知名作品中的“梗”,这又是否属于侵权?

④所以,短视频的侵权责任,认定起来本来就需要一个严谨的流程,而诉前禁令有“未审先判”的意味,如果被一些当事人恶意滥用,甚至成为了打击竞争对手的武器,让这一程序性的保障有点“跑偏”,诉讼禁令制度本身是程序性的保障,应避免禁令成为企业竞争的筹码。

⑤在著作权保护领域,尤其是涉长短视频市场竞争相关领域,要强化“平台自律、行业自治、政府监管”多方共治力度,推动市场竞争合理、有序,避免恶意或不正当竞争,妥善化解竞争冲突,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⑥同时,短视频的版权治理问题不可能仅依靠互相诉讼来解决,而应该通过科学有效的监管以及行业内的通力合作,去探索过滤审核机制。推动相关版权数据库建设,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给予大众创作适当的空间,营造更为开放和多元的版权生态和创作环境,助推视频内容产业创新发展。

(摘编自楚天都市报《知识产权应该保护,但恶性竞争也须防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产权的确立使得发明创造有利可图,有利于促进科研开发专业队伍的形成。
B.企业没有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就有可能发生专利侵权,引起知识产权纠纷。
C.保护知识产权必须靠各方面的通力合作,作为主体的企业应担当主要责任。
D.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应过于激进,必须明确地认定侵权责任,以防恶性竞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引用习近平同志的话引出知识产权概念,是为强调保护知识产权与保护创新的关系,强调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地位。
B.为了说明近年来国内知识产权保护逐年向好,材料二列举了两年全国检察机关翔实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C.材料三针对在版权诉讼中申请行为保全而导致“扫荡式”下架相关视频,指出要严谨认定侵权责任。
D.三则材料分别主要从知识产权的含义、知识产权侵权的危害以及短视频版权治理做法的方面谈知识产权保护。
3.根据材料内容,以下不属于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一项是(     
A.欧洲南方天文台拍摄并发出首张黑洞照片后,该图片被视觉中国列为“版权所有”编辑图片,企业相关负责人公开回复商业使用需付费。
B.奥迪公司于小满当天推出了一条品牌宣传短视频,其中文案使用的词语、诗句、逻辑几乎与视频博主“北大满哥”的某短视频一模一样。
C.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著作权拥有者允许,擅自在其经营的网站上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某图书PDF扫描件内容的在线阅读和下载。
D.某导演的新剧,其中男女主角的造型被发现和其十年前导演的另一部剧有一些相似之处,而其中一些故事情节可能与某网络小说“融梗”。
4.请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
5.试结合材料说说如何保护知识产权?请分条简要概述。
2024-02-22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几年,电视剧市场蓬勃发展,每年都有几百部的上新和逾万集的播出,人们对优质作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这样一类作品:它们具备精品剧的品相,一开始就给足人们观剧期待,然而随着剧情推进,陆续出现人物形象不连贯、剧情不合逻辑、结尾仓促等问题。比如,前不久一部非常火的家庭剧,情感刻画细腻、演员演技精湛、主题令人耳目一新,始播就赢得广泛好评。遗憾的是,该剧后半部整体质量下降,口碑随之滑坡。这类“半部好剧”的现象当前比较普遍。

相比于泛泛之作,“虎头蛇尾”的作品更令观众感到遗憾。电视剧出现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剧本不扎实。电视剧体量大、播出周期长、收看门槛低等特性,使其具有“陪伴”属性,能否迅速与观众建立共情,是很多编剧创作时首先考虑的问题。为了吸引眼球,编剧会在电视剧开头设置各种悬念,埋下各式伏笔,让观众迅速融入其中。但随着剧情的深入和多线叙述的开展,人物不断增加,故事变得复杂,很容易出现情节衔接不畅、人物设置前后矛盾等问题。如何避免出现“半部好剧”现象?编剧在动笔前要做大量准备工作。比如,可以为每个角色设置一份详尽的人物报告,这样不仅会让一个个角色立体丰满,还可以有效减少情节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好的编剧不仅要保持“局外人”的客观冷静,随时审视故事前后的连贯性,还要在情感上完全投入到作品中,与剧中人物同呼吸、共欢笑,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才可感可信,否则很容易把角色变成仅仅推动情节的“工具人”,虽然起初惊艳,后期却黯然失色。

电视剧创作是团体协作的项目,避免出现“半部好剧”现象需要整个行业提供支持。很多电视剧拍摄周期紧张,只有故事大纲或者前几集内容就立项拍摄,没有给“一剧之本”留有足够创作时间。为赶进度,有的作品往往多个编剧联合创作,这种情况尤需整体统筹,避免出现前后不一致问题。

“半部好剧”现象,也与当前电视剧盈利模式有关。《中国电视剧风向标报告2022》显示,仅20221月至8月,上新电视剧60部、网络剧162部。当前网络视频平台是电视剧播映的重要渠道,电视剧也是各平台吸引会员以增加营收的重要抓手。在这些视频平台上看剧,往往前几集免费,继续看下去就需要购买“会员资格”。因此,制作方往往在一部剧的前几集上花费最多心血:将节奏紧凑、高潮迭出的内容前置,吸引观众掏钱观看。

倾力打造作品“开头彩”本无可厚非,但作为集合各种社会资源、为人们提供精神食粮的文艺创作者,如果只追求“短平快”、赚“快钱”,让一部有可能成为精品剧的作品止步于“半部好剧”,就会格外让人“恨铁不成钢”。“半部好剧”的“希望”在于,它显示出当前电视剧创作者具备打磨精品的潜力,而差的这一口气,恰恰是严谨的创作态度和执着的艺术追求。为了写《大工匠》,编剧高满堂曾长期在工厂体验生活;为拍好《大江大河》《人世间》,主创团队对细节严格把控,小到一碗肉在剧中年代怎么吃,都认真“考据”一番。水平有高低,质量有高下,但创作态度和创作追求决定着作品最终呈现的品格。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四大名著改编电视剧,到《士兵突击》《闯关东》《潜伏》《父母爱情》,再到走出国门并受到海外观众欢迎的最新网络剧,经典的诞生都是主创人员耐得住寂寞、用心创作的结晶。期待我国剧集创作去掉浮华浮躁,重视创作规律,让“半部好剧”成长为精品力作。

(摘编自任飞帆《让“半部好剧”成长为精品力作》)

材料二:

且看,陈数、雷佳音搭档的《和平饭店》前10集,情节推进中,悬念迭着悬念,叫人一秒都不舍得快进。可10集过后,易容、掉包、制毒、徒手劫刑场等反逻辑、反常识的剧情一再出现,把之前累积的好感消解殆尽。《台湾往事》前15集完全有成为经典的潜力,但从第16集开始,关乎家国情怀的正剧就变成俗套的神剧,连骑个自行车都要动用技术抠图。《美好生活》也不例外,前20集凭细节戳中了中年心事,靠演技赢得了生活质感,但20集之后几乎所有出场人物都有了三角四角情感纠葛。于是,这些剧集的网络评分无不高开低走。

“半部好剧”谁之过?祸首就是如今国产剧的通病——注水。本应是戏核突出、节奏流畅的好故事,出于商业原因,硬生生被大量啰唆又俗套的“凑集数”拖垮。为了多放广告凑集数,往剧情里硬添加不必要的人物、情节,甚至一些段落重复剪辑,“闪回”段落越来越长。常常是十集之前,该放的戏剧钩子都已放置,观众也多“上钩”,此时在酒里兑水还是在水里兑酒,浓度全凭资本诉求。如果一集能卖120万,多剪五集就能多卖600万,何乐而不为!

反正拖拖拉拉几十集,只要关键悬念一直在,观众再不耐烦,在没有更好的剧集替代前,也不至于一怒弃剧。

电视剧行业,本应剧本至上,却成了经济账本为王,结果是,精品剧不精,水剧更水。要避免“龙头烂尾水蛇腰”的“半部好剧”层出不穷,需要平台自身把好品质关,更需要创作者澄净下来,少些商业投机,回归初心。

(摘编自王彦《电视剧高开低走半部好剧,谁之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半部好剧”总是前面几集或者十几集精彩,给足人们观剧期待,但后面就一集不如一集,越往后水平越低,口碑直线下降。
B.编剧在电视剧开头设各种悬念、埋各式伏笔,目的在于吸引眼球,建立共情,让观众迅速融入其中,从而激发和保持其观剧欲望。
C.像《和平饭店》《美好生活》等网络评分高开低走的作品,都应该像《士兵突击》《潜伏》一样从“半部好剧”成长为精品力作。
D.编剧在剧情里注水,使情节拖拖拉拉,剧集愈来愈多,根本原因是抓住了大部分观众在观剧的过程中不会一怒弃剧的心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些“虎头蛇尾”的剧作比泛泛之作更令观众感到遗憾,是因为它们有成为精品的基础,观众的期望值较大。
B.如果编剧能以“局外人”的客观冷静审视故事,在情感上完全投入到作品之中,精品力作的产生就值得期待。
C.编剧高满堂为写好剧本长期体验生活,《大江大河》主创团队严格把控细节,这种创作态度有利于作品的成功。
D.如果《台湾往事》15集之后的各集,依然能关乎国家情怀,就可以成为经典,就能改变评分高开低走的趋势。
3.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举出的家庭剧例子,论证了“半部好剧”的口碑必定是高开低走。
B.文章主体部分从剧集创作、盈利模式等多方面指出了“半部好剧”的成因。
C.从文章第四段数字的对照来看,网络视频平台已是当前剧集播映的重要渠道。
D.文章基于创作者有打磨精品的潜力,提出了让“半部好剧”成精品的观点。
4.两则材料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分析。
5.怎样才能避免“半部好剧”的产生?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02-22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他们想了解中国,想知道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现,想知道中国人对自然、对世界、对历史、对未来的看法,想知道中国人的喜怒哀乐,想知道中国历史传承、风俗习惯、民族特性等等。这些光靠正规的新闻发布、官方介绍是远远不够的,靠外国民众来中国亲自了解、亲身感受是很有限的。讲好人民故事,恰巧可以解决正规报道、官方介绍和外国民众有限了解的短板,通过讲述广大中国人民充满生机活力、朝气蓬勃的生活故事,介绍中国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科技等方方面面的新发展、新变化,帮助国际社会更加客观、真实地认识中国。

相较于中国故事中的其他故事。人民故事在国际传播中具有独特优势。

首先,人民故事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更容易引发共鸣。日常生活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的基本需要和共同关注,可以有效促进不同文化群体间的相互理解。相较于宏伟叙事,小视角切入讲述一个个鲜活普通的人民故事,刻画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状态,建立与目标受众的情感沟通,更容易引起外国民众的共情、共感和共鸣;同时,又通过具有地域特殊性的生活状态刻画,满足受众的好奇心,传播效果更好。

其次,人民故事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更容易产生认同。一个个实实在在、普普通通个人的故事,完全可以展现出中国人民日益富足的小康生活,真实客观地呈现中国当前各方面的建设发展,展现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帮助外国民众更加准确、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同时,打破西方政府和媒体的恶意污蔑和歪曲报道,润物无声,在外国民众中构筑对中国的正面认知,久久为功,促进国际舆论的改善。

最为重要的是,人民故事是中国故事的最真实写照。讲好了人民故事,就是讲好了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故事,就是讲好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故事。一个个普通人、普通家庭的故事,是中国成就、中国价值、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最自然、最生动阐释,也更容易被世界形象地感知和认同。

在讲人民故事的时候,哪些故事可以鲜明展现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呢?

人民发展的故事。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我们不仅要讲中国人民正在过的小康生活,还要讲中国人民从一贫如洗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演变,更要讲这样的全面小康生活是怎么实现的,尤其是要讲清楚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是如何实现全部脱贫的,进一步阐释中国独特国情、文化传统和道路选择,尤其是针对西方媒体刻意抹黑中国人民生活的方面,要坚决用数据和事实予以回击。

人民选择的故事。要向世界讲清楚,面对西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地区冲突不断的国际形势,中国人民选择了以和为贵,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面对全球环境恶化、资源浪费严重的现状,中国人民选择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面对全球疫情严重、疫苗缺乏的困境,中国人民选择了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主动向国际社会提供了超过22亿剂疫苗,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民追求的故事。要向世界讲清楚,近代的中国饱经沧桑磨难,中国人民经受深重苦难,中华民族追寻梦想、中国人民谋求幸福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止,国家富强、民族独立、生活幸福一直是中国人民不懈的追求。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

在讲好人民故事过程中,需要熟练运用普通人视角和故事化表达手法,呈现个人视角下、原汁原味的人民故事,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展现中国人民丰富多彩的全景式生活动态;注重细节刻画,传播价值理念:淡化意识形态和政治色彩,寻求单纯故事刻画,注重生活化表达;深入挖掘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素材,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制作展现中国特色的社会文化生活内容,满足国外受众的求异心理。

充分认知国内外政治文化差异,结合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文化传统和心理,设置故事逻辑和情节,使用受众易懂的大众化话语,打造精品故事;注重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使用容易引起共情、共感、共鸣的故事素材,注重跨文化传播方式方法和文化习俗的兼容性,增强可传播性;用宽口径、有特色、多样化的故事化表达,巧妙地将中国价值理念、时代精神、发展成果、历史文化等融入到人民故事中,提升故事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速度快、内容更迭频繁等特点,针对国外受众的关切、兴趣与疑惑,借助自媒体视频、纪录片、电视剧、话剧等多种形式,利用推特、脸书、油管等平台进行多元化传播,增强与受众的互动频率,从而进一步提升故事的影响力。

(摘编自李璇《讲好国际传播中的人民故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想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中国人对未来的看法,讲好“人民故事”是一个极好途径。
B.从日常生活切入讲述“人民故事”,更容易让外国民众通过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状态刻画,引起共情、共感和共鸣。
C.讲“人民故事”时,要特别注意西方媒体刻意抹黑中国人民生活的方面,对此要坚决用数据和事实予以回击。
D.故事化表达,可呈现原汁原味的“人民故事”,也可淡化意识形态和政治色彩,更可以满足国外受众的“求异”心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民故事”可以展现“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打破西方政府和媒体的恶意污蔑和歪曲报道,在国际传播中具有独特优势。
B.“人民故事”要以小见大,向世界讲清楚中国人在道路选择、谋求发展等方面的故事,并展现其背后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力量。
C.深入挖掘中外民众喜闻乐见的故事素材,注重跨文化传播方式和文化习俗的兼容性,才能进一步提升故事的表现力与影响力。
D.“人民故事”是中国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民生活状态的一个窗口,不仅要勇敢讲,更要让外国民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
3.下列选项中,最符合“人民故事”的一项是(     
A.2021年5—8月,中国云南境内15头野生大象北迁过程中,许多农民亲手砍下自己的农作物作为投喂大象的食物。
B.2023年10月7日,在华盛顿,一些美国学生在《中文拼图·我在美国学中文》纪录片首映式上倾情朗通中文诗词。
C.2023年8月24日,日本启动福岛核污水排海计划,引发了我国各大电商平台、各地超市中多起围盐、抢盐的现象。
D.2023年10月,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在中国武汉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齐聚一堂,展示了各国军队的风采。
4.请简要概括全文的论证思路。
5.2023年10月,在第三届“一带一路”高峰合作论坛上,播放了一则发生在健康丝绸之路上真实的“人民故事”,视频结束后,全场响起了经久不衰的掌声。请结合文本材料,分析它成功的原因。

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医院手术室,一场白内障复明手术正在进行中,人工晶体正要植入患者眼中,突然的停电让一切陷入黑暗。此时,一个灯,两个灯,三个灯,越来越多的手机灯光加入,照亮视野,点亮希望,微芒成炬,重现光明。这光,来自中国!复明手术成功完成,患者激动拥抱中国医生。

2024-02-22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