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73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优秀文艺作品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变?这是人们试图解答的问题。加拿大思想家麦克卢汉的支持者认为,既然媒介即信息,那么新媒介自然生成新文艺。实际上,优秀文艺作品离不开相应的媒介素养,创作者的学习、媒介经验的积累和外部力量的引导不可或缺。

近来受到好评的网络文艺作品,基本上都是多种媒介经验的融合,源于长期的学习储备和专业团队的策划。艺术创作不同于单纯的情感表达,仍然是需要专门技能和审美熏陶的高层次工作。尽管网上人人都能写帖子、传视频,但质量存在优劣之分。互联网需要更多内容,也为提升文艺作品的创造力提供了更丰富的途径。在传统的学校教学之外,人们可以通过视频号推送、知识人问答、在线求教等方式获取真正感兴趣的知识。通过网上的学习和创作发布,网络文艺显得分外活泼。繁荣的根源不在媒介,而在于更顺畅的学习渠道和更多的展示机会。也就是说,互联网本身并不必然孕育好作品,是专业训练下与媒介相适应的艺术素养孕育了好作品。多渠道学习、审美能力提升、有效运用新媒介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网络文艺从个人消遣走向精品创作的有效路径。

网络时代的媒介素养源于对文化资源的继承和媒介技术的掌握,表现为对时代文化主题的深入发掘,对传统审美模式的理解,对媒介表达力的凸显,同时也离不开网络文艺现场的清朗有序。优秀网络文艺的诞生有路径、可辨识,是新媒介时代价值引领和良好素养彼此成就的结果。

作品只要联网就向受众敞开,网络文艺将评议权留给公众,并受媒体形式、数据技术等影响。融合多媒介经验和技艺的网络文艺,以开放式、未完成为常态。与传统文艺相比,网络文艺更重视用户反应,其召唤式结构特别明显。德国美学家伊瑟尔指出,艺术作品的留白和不确定性,使之具备召唤受众读解的能力。在网络上,这种能力获得前所未有的释放。越是好作品,用户越愿意通过跟帖留言、发弹幕等方式第一时间表达观点。网络文艺评论的主要特点就是深入现场,是一种实践性的评论模式,也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评论样态。

网络文艺作品价值与评论数量和持久度密切相关。一些网络言论也许只是简单地吸引眼球,却能像鲇鱼一样产生刺激与回应的效果。在网络文艺评论现场,大量言论不仅标志着作品的丰富性,还意味着进一步开拓的余地。因此,一部作品受关注越多,各方面的评论随之越丰富,经过多方位的打量,作品内在脉络也越发清晰,从而有助于创作质量的不断提升。

网络文艺总体上具有混搭、交融的特点。比如说,屏面语实现口语与文字的跨界,玩劳动创造边生产、边消费的主体。网络社会文化和生产模式等层面的良性互动,为网络文艺超越媒介提供新路径。

网络文艺作品对构思独特和共情强度的追求往往大于对语言精致严密的追求。想象力和感染力带动网上阅读、聊天等结为一体,使消费行为串联成生产行为,把被动的接受者变成积极的创作者,读者”“观众成了用户。网络上年轻用户从起步,写故事天马行空,做播客有模有样,还拍摄、剪辑,当视频号博主,不仅产出多姿多彩的新媒体文艺,还提供差异化的小众课程。好奇心和新技术为创作主体打开新路径,人们借助智能应用,将变成有意义的生产。

这种生产模式恰好解答了人工智能时代,人将何为的问题。不可否认,人工智能以数字将原本专属于人的技艺推演到极致。大多数人无法与程序比逻辑,与机器拼理性。然而,艺术创作不在于完美无缺的技术,而是靠创意和情感取胜。苏东坡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法国艺术家马蒂斯说:精确描绘不等于真实。艺术与技术的差别不论古今、无碍东西。当人工智能将技艺推演到极致,人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识别、判断和个性化取舍,用媒介更好地辅助创作。人工智能挑战的不是文艺生产,而是主体性,即人是否愿为数据生成物署名。

总的来说,网络社会的新生代不忙于追逐技术变革,而是热衷享受文艺作品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全新审美表达。只有那些传承锦绣文脉、表达现实温情的作品,才真正展示出新媒介语境下人类艺术创造的魅力,激发出全社会参与创作的活力。

(摘编自许苗苗《良性互动让网络文艺不断生长》)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同麦克卢汉的支持者的观点,认为“媒介即信息”,新媒介生成新的学习渠道,文艺创作者从中获得素养的提升,自然产生新文艺。
B.新媒介为文艺创作者提供了更顺畅的学习渠道和更多的展示机会,为提升文艺作品的创造力提供了更丰富的途径,促进了网络文艺的繁荣。
C.网络时代的媒介素养包含了对媒介技术的掌握,对文化资源的发掘等能力,与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D.网络文艺将评议权留给公众,网络评论的持久度与丰富程度越高,意味着公众对该作品的审视越全面、深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艺作品如果构思独特,富有感染力,将会更具吸引力。
B.新媒介语境下优秀网络文艺作品能激发全民参与创作的热情。
C.网络具有召唤受众读解的能力,并使之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
D.人工智能时代,人不应做技术的奴隶,而应成为技术的主人。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5段观点的一项是(     
A.电影《长安三万里》在网上掀起艺术虚构与历史真实的热议。
B.中国四大名著改编电视剧,是网友混剪视频时颇为热衷的题材。
C.从网络文学“变身”电视剧的《甄嬛传》,又回头贡献了无数网络热梗。
D.网络小说《间客》融合科幻元素与武侠精神,创造出一个英雄传奇。
4.如何理解材料中“人工智能挑战的不是文艺生产,而是主体性,即人是否愿为‘数据生成物’署名”这句话?请简要分析。
5.古代文学教授戴建业主动学习技术,玩转技术,做播客,分享趣味古诗词,吸引了百万粉丝,受到了网友们的持续关注和热情评论,并在网上掀起一股学习古诗词的热潮。请结合材料对此加以分析。
2024-02-22更新 | 58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节选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材料二:

记者:近日,您和您的团队创作的铁画作品《湾区万象》在深圳会堂揭幕,反响热烈,您能简单介绍一下这幅“大制作”及其创作过程吗?

储金霞:这个作品是为了展示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40年发展成就而创作的,因此我们希望将它呈现得气象万千、大气磅礴。为此,我特地到深圳采风,之后和设计师、十几位弟子一起奋战5个多月才最终完成。

记者:您的铁画创作生涯中还有不少这样的“大制作”,您能和大家说说吗?

储金霞:我印象最深刻的要数半个世纪前随家父为人民大会堂创作的《迎客松》。当时各省都接到人民大会堂内部软装布置的任务。安徽很有名的当属“文房四宝”、“徽州三雕”以及我们的芜湖铁画。我们按照安徽省新安派著名画家王石岑的《迎客松》画稿潜心进行锻制。创作了两年,过程极为艰辛,例如迎客松的枝干上一圈一圈的鳞皮有凸有凹,有明有暗,需要各种形状的锤痕来呈现;每一节小树枝到大枝干,由60到80枚松针为一组锻接而成,需要通过手工一根一根锻打出来;枝干到主干的组接奇巧无比,在连接的时候,要将刚从炉里烧红的枝干趁热黏合在一起,这个过程持续时间只有几十秒,但需要多人配合且步调一致。这次创作,是我在铁画生涯中第一次感受到创作铁画需要千锤百炼。

记者:谈到铁画生涯,您方便说说您的铁画生涯是怎么开始的吗?

储金霞:我学铁画,其实是父亲要求的。16岁的女孩子,当时想考艺校,所以最初我是不情愿的,尤其是学徒阶段,基本上天天捶煤炭。晚上回家哭鼻子,母亲都为我感到委屈。父亲说:“如果她过不了这一关,就不可以去打铁画,铁画就要有铁的意志,我就是在磨练她必须要吃得了这个苦。”母亲被说得哑口无言,只能回来又劝我。于是我只能咬牙坚持。之后,我开始学铁画创作。有一次,我偷偷地作出了一朵小菊花,正自我陶醉的时候,发现父亲就站在身后,我以为父亲又要训我了,谁知父亲对我露出了笑容。

记者:这个笑容既是对您坚持的鼓励,更是对您发自内心地爱上铁画的赞许。一路走来六十年,关于您与铁画,您最大的领悟是什么?

储金霞:铁画的精髓是“铁为肌骨画为魂”,虽然我是一个打铁的女人,但我要做铁打的女人。如果不做铁打的女人,就成为不了打铁的女人。

(改编自史凯、董宇平《芜湖铁画传人储金霞:60年与铁打交道,我要做铁打的女人》)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从“匠”的文字意义出发,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阐述了“工匠精神”的多重内涵。
B.工匠的世界虽然简单,看似与外界脱节,却强化了中国制造,培铸了中国文化,凝聚了中国力量。
C.推崇工匠精神,体现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D.“时代品质”包涵时代中个人、企业、国家在品质、审美、价值、精神等方面的崇高追求。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访谈前记者对储金霞的相关情况作了一定的了解,这一点从四个问题中都能看出。
B.储金霞在讲述自己的铁画代表作品及创作过程时,也提到了铁画的一些创作技艺。
C.记者从储金霞近期的作品《湾区万象》谈起,提问环环相扣,使整个访谈充满趣味性。
D.作为铁画艺术的传人,储金霞认为要传承好铁画创作技艺,才能继承好铁画精神。
3.下列各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为展示深圳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成就,历时5个多月,创作《湾区万象》。
B.按照新安派著名画家王石岑的同名画稿,潜心锻制《迎客松》。
C.遵从父亲要求,放弃考艺校的愿望,选择学习铁画,开始艰难的学徒岁月。
D.秉承铁画“铁为肌骨画为魂”的精髓,做一个“铁打的女人”。
2024-02-21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竞速时代更需要慢生活

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木心《从前慢》

①今天,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城市成为一座座魔都,在工业化的高速流水线上,竞速成为现代人生活的追求和方向。现代人像旋转的齿轮一样沉沦于各种竞速中,日益成为机器的附庸。《从前慢》可视作一个现代性的寓言,一种对现代社会加速特征隐现的预见。从一定意义上说,他折射出竞速时代现代人的生存镜像、情感呼吁和审美救赎诉求。

②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会进入竞速时代,空前凸显的速度体验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社会中真诚而持久的情感关系。现代人通过虚拟网络空间,足不出户就能实现跨时空交流,但这种虚拟空间建立起来的亲密感却并不能使现代人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心理距离的增大逐渐成为其新的生存困境。现代人征服了越来越大的时空距离,但仍然感觉时间不够用,并发出时间去哪儿了的感叹。竞速时代,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由于速度而被不断拆解和重构,现代人感受着一种不断加速的时间体验,同时也衍生出许多社会文化问题。《从前慢》实则强化了人们对于慢速审美主题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对竞速时代现代人生存镜像进行反思和批判的视角。

③加速已成为生活的核心逻辑,不仅从物质层面,也从情感体验层面改变了现代人的生存模式,不断重塑现代人的时空体验和感知经验。虽然个体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得更加自由,但似乎越来越感觉到日常经验的匮乏,越来越感觉难以跟上社会的快节奏发展。竞速不仅使传统意义上的物理时空观念遭遇消解和颠覆,更以失去真实性体验为代价。

④由此,现代生活充满各种不确定和不可预测,现代人的焦虑感也越来越强烈。网购现象提供了很好的例证。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模式,网购极大地提高了消费速度,直播带货、拼单团购,以秒杀呈现惊人的购买速度。但需要反思的是,在购买速度背后,个体实际上获得的只是虚假的愉悦感,而展现出普遍的焦虑。鲍曼认为,购物者的欲望是出于一种自由获得身份的幻觉和表现内在自我的期望,一旦购买激情消退,失落、空洞和断舍离的焦虑情绪必然蔓延,网购反映的是速度对现代人购买欲望的宰制。

⑤同时,直面的亲密关系逐渐被虚拟网络关系所取代,个体之间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反而滋生彼此间更远的心理距离。屏社交”“气球式社交等又成为低头族的普遍交往模式:开始很兴奋,一旦彼此离开,热情就会戛然而止。现代人需要通过交际来充实孤独的内心,但过于频繁的交往又会让现代人感到疲惫和神经紧张,进而逐渐陷入一种越社交越孤独的怪圈。正如鲍德里亚所说,在加速时代,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耗尽的倒计时之中,现代性从时间感知维度上建构了情感现代性。但当理性走向极端而带来的是非理性,也即普遍的情感焦虑。

⑥对速度的追求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人们被速度控制,出现速度崇拜、速度异化,这也让我们更为怀念从前的慢生活,怀念传统社会的悠悠时光。因此,在看到速度成为现代性本质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其背后的审美文化问题,反思竞速下的现代性生存。我们需要通过慢审美及对慢生活的追忆与建构来实现远托邦的审美救赎,这也是慢记忆”“慢生活审美理念的救赎意义所在。

慢生活理念是对现代性时间观的一种反思,慢生活并非逃避生活,而是通过远离加速生活和撤回内心来实现自我保护。齐美尔认为,现代人要获得审美救赎,应当远离物质世界,依据个体的内心来体验和解释世界,这与慢生活的审美理念不谋而合。慢生活理念通过减速而与加速的外在生活保持距离,强调关注内心体验,正是对主体精神和情感的当下性关注。现代人对慢食、慢走和慢旅行等生活模式的倡导,也是希望实现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的平衡。在慢生活审美体验中,个体从外部物理时间中抽离,更亲近和关注当下,实现对竞速生存的审美救赎。

⑧中国对慢速审美的提倡古已有之,传统文化提倡欲速则不达,太极、书法、棋艺、茶道、园林等传统文化审美形式,都提倡在快与慢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保持适当的生活节奏和张力。慢城运动提倡一种新的城市规划,呼吁放缓城市节奏,关注城市美化、城市绿化和城市传统工艺的传承。慢旅游看似是换一种生活方式,实际是对加速社会关系的远离,是一种去社会化、去利益化和去异化的表现。又如《朗读者》《见字如面》等慢综艺也体现了现代人对慢生活的诗意渴望。这些都是在加速中进一步反思,期望建构慢审美的诗意空间。

⑨总之,慢记忆慢生活的审美隐喻意义应当被重读和重视。昆德拉对于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令人出神的速度,发出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的追问;朱光潜在论及人生艺术化时感叹:慢慢走,欣赏啊!的确,慢速生活是对个体生命审美意义的重新审视和发现。竞速时代的个体生存情境,需要寻求和建构走向慢速美学或慢速审美现代性的诗意生存路径。

(选自《探索与争鸣》有删改,2022.7

材料二:

乡土社会速率很慢的在变动,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道理使社会变迁在吸收社会继替之中,让社会安定祥和。在长老权力下的乡土社会,反对被时间冲淡,成了注释,注释是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

费孝通《乡土中国·名实的分离》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速度不断拆解和重构经济文化、社会结构,导致出现许多社会文化问题。
B.加速时代的速度体验,必然消解传统社会中人际间持久的情感关系。
C.速度建构一种“加速现代性”体验,重塑人们的时空体验和感知经验。
D.竞速使我们距离真实体验越发遥远,以致逐渐失去了真实性体验。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前慢》从一定意义上说,折射出了竞速时代现代人的生存镜像、情感呼吁和审美救赎诉求。
B.材料一第④段的论证方法是道理论证,论证结构严密,论证有力。
C.材料一观点是在竞速时代人们对慢生活的向往,材料二观点是传统乡土社会是慢生活形成的长老权力下的社会秩序。
D.乡土社会的社会变迁在吸收社会继替之中,避免了社会混乱。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网购”背后的情感焦虑可能源于商业逻辑与竞速逻辑的结合。
B.“低头族”的虚拟屏际关系更强化当下个体内心的孤独和无聊。
C.《极速挑战》的综艺收视率肯定不如《朗读者》等“慢综艺”。
D.片面打造“千城一面”的竞速规划将无法保留城市“慢记忆”。
2024-02-21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五区县重点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杭州第19届亚运会,既是一次体育盛会,也是一场科技盛宴。开幕式上,“数字人”吸引了全球观众的目光——踏着钱塘潮涌,步履坚定,奔向“大莲花”上空,跃入185米立体网幕,和第六棒火炬手相汇。除了“数字人”,开幕式的许多环节都充满了科技感、数字感、智慧感。譬如打破以往大型活动实体烟花表演模式,借助三维动画、AR技术等数字科技,用灿烂的电子烟花为观众奉上视觉盛宴。

作为史上首届提出智能办赛理念的亚运会,中国有备而来。这些年,我们从“3G突破”“4G同步”到“5G引领”,数字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掌上办”“指尖办”已经成为各地政务服务的标配,数字政府治理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城市发展呈现出“一屏观天下,一网治全城”的新气象。数字中国的巨轮已扬帆起航,开拓出智能时代的发展新航线,人民群众在“数字海洋”中向着“智时代”前行。

材料二

全球共有超1亿人通过“智能亚运一站通”成为“数字火炬手”,成功打造了覆盖区域最广、参与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线上火炬传递活动。由上亿网民进行线上“数字火炬”接力形成的“数字人”,和场内的火炬手一起“数实融合”,共同点燃了杭州亚运会主火炬。亚洲人民心手相连,穿越网络虚拟空间,跨越地理限制,将共同的心愿聚焦在亚运圣火之上。“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古代诗人的梦想在亚运火炬点火中有了独特的呈现。

亚运会是宏大的,展示人类对自身“更快、更高、更强”的挑战;亚运会又是由无数人的小心愿、小日子支撑起来的,其中有亿万普通人的身影,他们是人生赛场上的英雄。杭州公交车司机孔胜东是亚运火炬手,亚运期间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交通保障工作。不顾自身安危跳江救人的快递小哥彭清林也是亚运火炬手,当他跑过自己救人的大桥时,他感到无比美妙和光荣。还有很多普通人,他们有的在线下奔跑,有的是线上火炬传递中的一分子,在杭州亚运会开幕之夜,他们的心愿汇聚成熊熊火焰,跳动在主火炬塔,跳动在每个人的胸膛。

亚运会是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盛会。赛会中,到处都有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在忙碌;赛事外,亚运效应带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浙江各地近年来充分利用城市乡村的河道绿地、桥下空间,推进“金边银角”嵌入式体育场地建设,使之成为体育惠民的重要载体,极大提升了周边居民的生活品质。

亿万人线上火炬接力,展示了浙江快速发展的数字技术,点击鼠标,联通的是整个世界。杭州深入参与数字领域国际合作,越来越多的人在数字技术带来的便利中实现信息沟通、资源共享。这种合作共享跨越了空间限制,正如杭州亚运会主题歌所唱的:“同呼吸同感受同梦想,同爱同在同分享。”

材料三

“两个亚运,同样精彩”,有爱无“碍”彰显人文关怀。杭州亚残运会赛场内外的诸多贴心细节,让各国残疾人运动员真切感受到办赛的专业水准和贴心服务。在赛事场馆,19个亚残运会竞赛场馆实现功能完善、安全舒适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场馆各处可见人性化设计,在点滴细节之间彰显“中国温度”。在亚残运村,杭州亚运会志愿者“小青荷”们温暖续航,继续厚植“亚洲一家亲”的深情厚谊。

亚残奥委员会主席表示,很高兴看到以亚残运会为契机,杭州无障碍环境建设越来越完善,这些由亚残运会带来的改变将为当地留下更多实惠。升级硬件设施之外,杭州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为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软服务”。比如,在“浙里办”服务端上架“家医助残”应用,为群众提供残疾预防、在线预约、云上诊疗等服务,目前已直接服务辖区残疾人2200余人次。

尽管杭州亚残运会只有短短几天,但这场盛会的精彩不仅体现在赛事期间,还将体现在长期推动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和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进程中,为“残健融合”搭起一座坚实的桥梁。

(以上材料取材于李群、方益波、栾雨时等人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杭州亚运会”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幕式上的“数字人”是网络虚拟形象。
B.践行“智能”理念,展现了中国数字化技术的深厚积淀。
C.点火仪式包蕴了“天涯若比邻”的诗意。
D.在“共享”理念下,公交司机和快递小哥都参加了比赛。
2.根据材料三,下列对“中国温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服务意识”的体现B.主要表现在贴心细节上
C.包括了志愿者们的劳动D.升级了当地的硬件设施
3.第19届杭州亚运会的主题口号是“心心相融,@未来”。其中,“@”被译作“爱达”,口号呼吁人们拥有共同的理念和美好向往,友爱而通达。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说明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该主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6年12月28日,《中国电影报》发文质疑豆瓣、猫眼的评分机制。文章被《人民日报》客户端转载,电影评分网站被推上风口浪尖。但很快,《人民日报》评论发文指出应该容纳电影的网络评分才能保护电影市场的发展。

《人民日报》的评论《中国电影:要有容得下“一星”的肚量》全面地谈到了网络评分对于电影市场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这篇评论中,开篇就指出看电影前先上网看评分,看电影后上网打分已经是当下年轻人的观影习惯,同时摆明立场:电影评分网络的这种交流、分享丰富了观影体验,也解决了关于电影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篇评论正面回应了网络上的电影评价尤其是“差评”问题,认为“承认观众有用脚投票的权利,也就要承认观众有打星评级的权利”;既然是一个“开放的市场和开放的舆论,就必然有各种意外情况带来的压力”。文章正面指出“电影作品真的会被‘一星’毁掉吗?电影生态真会被‘差评’影响吗?却也是未必”。“电影市场的成熟,前提是要有一批成熟的观众。”毋庸置疑,豆瓣在培养成熟的观众这一战场是当前各同类网站中辈分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主力军;而只要豆瓣的用户持续增长,也就不断拥有新的“生力军”。《人民日报》的评论是官媒姿态对网络电影评分的肯定,大众赋权在这里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官方认定。“让网络平台的打分,成为‘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时重要的参考。”这个结论说得相当清楚。网络打分也许不会成为作品的最终分数,更不会是唯一分数,但一定是这些作品艺术价值的重要参考,因为它永远代表着当时当事、当代大众的审美,是真正的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需求的反映。

豆瓣电影上观影者、评论者、读者三者身份合一,平等交流,抹去了传统媒体中专业影评人与读者的不平等关系,在网络上时空界限被打破,身份上的等级特权被打破,这些电影评论中当然会有大量的意气用事、重复观点,甚至逻辑不通、艺术水准差等问题,但通过豆友们的选择、点赞,事实上形成了一个优劣排序。这个过程中的文艺评论有了更友好的创造性与倡导性。事实上,长期在豆瓣发表影评并且被较多关注的并不会是观点特别激进的意见领袖,而是能够与更多豆友产生情感共鸣的文章。这恰恰说明了豆瓣电影这种信息对称的新格局带来了文艺批评更健康的发展思路。

(摘编自刘茉琳《豆瓣网与新媒体时代的文艺批评新变》)

材料二:

2022年3月15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指导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派出工作督导组,进驻豆瓣网督促整改。消息一经公开,便将豆瓣网和豆瓣评分再次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近一段时间,豆瓣网因评分机制所暴露的问题而饱受争议。有的作品尚未播出,豆瓣上却已有评分存在;有的作品质量平平,却收获了高分好评,引来观众不满。为了排除刷分情况,豆瓣网虽然针对不同作品调整了开分时间和评分人数条件,但又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其评分的即时性,甚至被吐槽其开分时间成为“玄学”。如今豆瓣评分似乎陷入一种尴尬境地,为了尽可能保证评分的真实性,排除人为干扰,豆瓣网只能不断加深平台干预力度,调整算法策略,但这些干预措施却又引来其他方面的问题,与此同时,这种调整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反击水军干扰,无人可知。

豆瓣评分的参与评价者基本都是平台注册用户,平台对这些用户的区分仅限于是不是平台上的资深用户,但这种资深性却不一定代表专业性,参与评分的用户既不一定是专业影评人士也不一定是专业观众,即便是专业人士,由于平台并未将评价行为与他们的专业背景挂钩,因此难以保证他们做出的每一次评价都一定是基于自身的专业性、经验积累的严谨性、客观的评价,有时甚至只是一种基于直觉的情绪宣泄式的评论打分。同时,由于评价体系的指标过于单一、计算原则相对简单,给人为操控留下较大空间。

作为网络2.0时代的产物之一,豆瓣网的出现可以被看作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市场对大众文化消费习惯改变所带来的诉求的一种回应。其兴起带有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鲜明特点,不可避免地存在碎片化、快餐式、非专业、情绪化等与文艺评论并不完全适配的特性。由于这种特性是深植于网络传播的“基因”中,因此二者的矛盾并非简单依靠更新算法逻辑就能解决。豆瓣评分的根基是用户与算法技术,但二者都不能让其真正做到客观、科学、公正,用户评价缺乏专业性、严谨性,算法本身也并非全然中立,而带有平台的价值判断,甚至近年来这种倾向越来越明显。在豆瓣网与“水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博弈中,我们应当意识到,豆瓣评分作为一个有文艺作品网络评价的产品,其所暗指的“真实、客观、公正、科学的大众评价”仅仅是市场、用户对其赋予的一种误解式的期待,是当下网络文艺评论场域中各方的非良性互动所造成的一个后果,不但与其社交平台的功能定位不符,甚至与平台追求用户体验的价值目标与商业化诉求是背道而驰的。在被赋予了过多价值、期待后,豆瓣评分就像是被放在诸多放大镜下去检验,其不足之处不可避免地被放大,引来各方对于豆瓣评分的诟病。

在文化产品信息大爆发的时代,为尽可能提高内容消费效率,让自己有限的观影、追剧时间不被浪费,用户越来越注重文艺评论的专业性;在大量过度情绪化、浅表性的表达所催生的审美疲劳下,大众开始呼唤理性、客观、深度的评论。当这些自媒体、社交平台的文艺评论的可信度越来越多地遭到质疑时,我们应当意识到,重构网络文艺评论场域格局的时机已经到来。文艺评论需要在新媒体语境下,在官方立场与大众立场、专业性与非专业、理性分析与情绪表达之间寻找新的平衡,需要让更多专业、理性、客观的评论进入大众视野、并广泛传播。一方面,这需要曾依托于线下研讨会、纸媒、广播电视等非新媒体手段来提升影响力的专业文艺评论在传播方式上要转变思路,主动运用新媒体,积极拥抱大众,打开在大众传播领域的影响力,这种运用并非只是简单地把内容放到网上或新媒体账号上,而是要从传播思路模式上转变,充分尊重新媒体传播规律、把握利用不同平台的传播特性;另一方面,现有的自媒体、社交平台也可通过与主管部门、高校、专业研究机构、行业组织等专业力量的合作,引入更具专业性、权威性的评论,以增加自身评价体系的专业性、科学性、权威性,满足用户对于深度专业评论内容的需求。

(摘编自何紫薇《论豆瓣评分在网络文艺评论场域的价值认知偏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看前先上网看评分,看后上网打分成为当下年轻人的观影习惯,这种交流分享方式丰富了观影体验,带来了电影信息对称的新格局。
B.《人民日报》就《中国电影报》发文质疑豆瓣、猫眼的评分机制发表评论,指出要保护电影市场的发展,就应该接纳电影的网络评分。
C.《人民日报》的评论指出,拥有成熟的电影观众,电影作品不会被“一星”毁掉,电影生态也不会被“差评”影响。
D.《人民日报》评论肯定了网络评分对电影市场健康发展的作用,指出网络评分是电影作品艺术价值的重要参考,反映当代大众的审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豆瓣网为了尽可能体现评分的真实性,消除人为干扰,不断加深平台干预力度,调整算法策略,反击了水军的干扰。
B.参与豆瓣评分的评价者限于平台注册用户,是否是平台的资深用户是平台对这些用户的唯一区分。
C.基于参与豆瓣评分的评价者的复杂性,豆瓣评分所反映的是一部分观众对作品的直觉性主观判断。
D.豆瓣网作为网络2.0时代的产物之一,具有互联网时代信息碎片化、快餐式、非专业、情绪化等鲜明的特点。
3.下列不属于重构网络文艺评论场域格局举措的是(       
A.爱奇艺提出“以文学驱动影视”的发展方向,通过各期“云腾计划”助力自身文学业务的发展与影视化。
B.“豆瓣时间”首期节目《醒来——北岛和朋友们的诗歌课》邀请西川等16位诗人、译者和专家,朗诵并赏析51首中外经典现代诗。
C.2021年8月,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的总体要求。
D.第三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召开,论坛立足中国网络文艺的发展现状、时代机遇与责任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对新媒体时代豆瓣网络评分机制的认识。
2024-02-20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的尊严与名誉权

罗翔

①所有的权利一定有其所对应的义务。权利和义务孰先孰后,这并不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法国哲学家西蒙娜·薇依提醒我们,义务一定在权利之前,只有在一定的道德义务的基础上才可能衍生出法定的权利。义务是无条件的,如果义务需要一个基石,那么这个基石也是超验的。总之,如果没有人自愿承担义务,那么也就不可能产生法律上的权利

②近代权利理论的形成与道义论(道德义务违反说)有密切的关系。虽然道义论有不同的分支,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十诫道义论,还是康德的道义论,都对权利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十诫的禁止做假见证衍生出名誉权的观念。康德的道义论同样赋予了人性以尊严,人是目的,每个人都有权要求他的同胞尊重自己,同样他也应当尊重其他每一个人。人性本身就是一种尊严,由于每个人都不能被他人当作纯粹的工具使用,而必须同时被作为目的看待。人的尊严就在于此。正是这样人才能使自己超越世上能被当作纯粹的工具使用的其他动物,同时也超越了任何无生命的事物。

③名誉权的本质是对他人的尊重,但这并不是没有边界的。在1964年的沙利文诉纽约时报案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首次确立实际恶意规则,并提出了公共官员这一概念。公共官员若对媒体报导提起诽谤诉讼,必须由其承担举证责任,证明媒体出于实际恶意。同时,判决将诽谤行为划为民事侵权行为,从此掀起世界范围内诽谤罪的除罪化运动。

1967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将实际恶意原则适用范围由政府官员扩展到公众人物,随后又进一步明确了公众人物的涵义,公共职务的候选人、法官、警察、评说员、公立学校的行政官员、社会工作者、国内收入服务署官员和城建监察官都在公众人物之列。而且这一术语还包括选举产生的官员以及大部分虽不是政府雇员但对公共事务行为具有具体责任的职位人员。

⑤在当前的美国,诽谤已经不再是犯罪,并且在民事诽谤诉讼中,实际恶意的举证责任也由原告承担,而这种恶意几乎难以证明,因此,对公众人物的批评即使有不实言论,也很难追究。

⑥德国虽然没有在刑法中废除侵犯名誉的犯罪,也没有采取公众人物与非公众人物的区别,但是德国刑法第193条规定了公共辩论的除罪事由,德国刑法理论认为,如果一种言论涉及公共辩论,那它就是法治社会应当允许的危险,即便它侵犯了他人的名誉,也不构成犯罪。

1979年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在政客传单案指出:与普通人相比,政府官员必须忍受对其公共行为的强烈批评。该案被告发表文章指责两位政客曾是纳粹分子。两位政客提起诽谤之诉,被告在初审法院被判罪名成立,但宪法法院撤销了原审判决。法院认为,被告的文章引起了政治上的争论,这属于一种公共辩论。

⑧域外的经验值得借鉴,正如布伦南法官在沙利文判决书中所说的公众事务的辩论,应当是毫无拘束、富有活力和广泛公开的,与公共利益有关的公众人物,其名誉权应当受到限制。                          。因此,如果不能证明网络上的批评出于对方的故意,那就应当推定批评是正当的。

⑨我国的法律虽然没有区分公众人物与非公众人物,但是公众人物的言行可能与公共利益有着更紧密的关系,因此名誉权也会受到更多限制,但这并不意味公众人物就完全丧失了名誉权,所有的利益平衡都不能以完全丧失一种利益来进行平衡。今天许多人喜欢谈论的是娱乐明星私德,但是与公共利益有更多关系的也许是政府官员的言行举止。

⑩法律只是对人最低的道德要求,没有人喜欢成为被他人消遣的对象,只是对于他人名誉的尊重更多是一种道德自律。虽然在我们目力之所及范围,经常看到人被侮辱被伤害的情况,有时会让我们怀疑人之尊严这个预设。但是,所有的荒谬只是为了证明完美的存在,所有的亵渎都只是说明有些东西是不能亵渎的。虽然,我们无法在洞穴之内的现象界证明人之尊严的存在,但是我们可以把它安放在洞穴以外的理念世界,作为我们行事为人、安身立命的基础。

(选自公众号罗翔说刑法,有删改)

1.根据第①段画线句可以作出这样的推论:“现如今产生了法律上的权利,所以有人自愿承担了义务”,以下选项与题干中推理过程一致的是(     
A.凡代表进步势力的总有一天要胜利。我们是代表进步势力的,因此,我们总有一天要胜利。
B.个人利益只要是合法的,就应该得到保护。他的个人利益没有得到保护,那么,他的个人利益是不合法的。
C.只有大量植树种草,才能防止水土流失。这地方没有大量植树种草,所以水土流失了。
D.太平洋已经被污染;大西洋已经被污染;印度洋已经被污染;北冰洋已经被污染;所以,地球上的所有大洋都已被污染。
2.联系上下文,第③段加点词“边界”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填入第⑧段空白处,正确的一项是(     
①与一般人相比,公众人物能够调动更多的资源去维护自己的权益
②诸如官员、演员、企业家等社会名流
③特别是政府官员的言行举止,更是关乎公共利益
④当他们的名誉权受到侵犯,他们也能比普通人拥有更多的力量去保护自己
⑤让他们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避免拥权自重,腐化堕落,这是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
⑥本来就是媒体和公众关注的对象
A.②③⑤⑥④①B.①④⑤②⑥③C.②⑥③⑤①④D.②⑥⑤③④①
4.根据原文,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     
A.根据康德的道义论,每个人都有保守自身尊严和维护人的尊严的义务。
B.1964年,沙利文已经被认定为“公众人物”,在“沙利文诉纽约时报”案中被要求必须由其承担举证责任,证明媒体出于“实际恶意”。
C.在当前美国,“实际恶意”的举证难度较大,即使是对公众人物有不实的诽谤,仍难以追究。
D.德国“政客传单”案件,由于被告的文章引起了政治上的争论,属于“公众辩论”,即便侵犯了他人的名誉,也不构成犯罪。
5.阅读以下材料,《秋菊打官司》中的“讨说法”可以用《人的尊严与名誉权》中哪句话来解释?电影反映的问题与本文强调的重点相一致吗?请对此分析。

电影《秋菊打官司》1992年首映,以秋菊讨说法为最大的主线。故事发生在中国西北小山村,秋菊的丈夫与村长发生争执,被村长踢伤。秋菊怀着身孕去找村长说理,村长不以为意。秋菊要讨个说法,去乡里公安局上访。乡里的工作人员与村民们都有交情,以调解矛盾并赔偿二百元结束。当秋菊来拿钱时,村长把钱扔在地上,受辱的秋菊没有捡钱,而是上县公安局上访,县里复议书维持原判。秋菊还是不服,到市里,市里复议书仍然维持原判,秋菊向市中级法院上诉。过年时,秋菊难产,村长和村民连夜冒着风雪送秋菊上医院,使她顺利产下一名男婴。秋菊一家对村长非常感激,决定不再追究,但此时市法院发来判决,村长因伤害罪被拘留。望着远处警车扬起的烟尘,秋菊感到茫然和失落。

2024-02-17更新 | 133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史意识,为中华民族打下了维护大一统的人心根基,成为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复兴的精神支撑。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是文明连续的前提,也是文明连续的结果。团结统一是福,分裂动荡是祸,是中国人用血的代价换来的宝贵经验教训。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主张以道德秩序构造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际关系中以他人为重。倡导交通成和,反对隔绝闭塞:倡导共生并进,反对强人从己:倡导保合太和,反对丛林法则。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摘自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一些意见认为,1949年前后的中国历史文化中断了,不存在连续性了。大概是因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制度等等与1949 年前的中国完全不同,从中找不到历史的连续性。这种意见只是皮相之见。不了解中国的历史,不了解中国历史背后的文化支撑,是看不到中国历史的本质的。创新与改革是始终围绕中国历史进行的,中国历史、中华文明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

中国历史,从原始社会进入文明起源,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是不断变化的。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稳定,经历的时间很长,具体的社会制度如政治制度、土地制度、国家的组成方式,历朝也不完全相同。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它的社会制度与清朝以前的也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社会性质、国家性质、社会制度、土地制度与历代不同,这是中国历史的正常发展,反映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突出的创新性与历史连续性。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极大的创新,不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断裂。这种制度创新寓于中国历史文化的连续性之中。我们看中国历史文化的连续性,要看是否保持了国家大一统局面,是否保持了中央集权制度,是否保持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否保持了意识形态一致性,是否推动了社会发展进步,看是否提高了人民的福祉人民群众是否满意。

中华文明中的民本思想是可贵的,孟子民为贵思想,李世民载舟覆舟思想,郑板桥一枝一叶总关情,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对这一思想有了创新,我们的国家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为人民服务表明了党和国家宗旨;我国重视孝文化,古有二十四孝,新中国成立后,并未中断,创新出了新二十四孝;京剧、昆剧、沪剧等,新中国后都有了新发展;考试选拔人才、服饰文化也有继承与发展……这怎能说1949年前后的中国历史文化中断了、不存在连续性了?

(张海鹏《对国外有关中国历史文化中断的驳议》,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始终以创新精神不断创造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B.中华民族倡导保合太和,反对丛林法则: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使得中华文明具有和平性。
C.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它的社会制度与清朝以前的也不同,这与新中国推翻旧制度、走社会主义道路都属于创新,不是历史文化的中断。
D.以孟子“民为贵”思想、李世民载舟覆舟思想等为代表的民本思想,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有了新发展,“为人民服务”就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牢固凝聚,这凝聚是文明连续的结果,中华文明的统一性还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等信念。
B.当今国际形势动荡不安,中国不会趁人之危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也绝不搞对抗、搞文化霸权、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C.认为1949年前后中国历史文化中断了、不存在连续性的观点,是皮相之见,在中国历史、中华文明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面前站不住脚。
D.如果我们国家出现了像东汉中央集权制度崩溃的情形、三国时期魏蜀吴群雄纷争的分裂局面,那么,中国历史文化就中断了,就没了连续性。
3.下列选项,与鲁迅《拿来主义》的“拿来”思想最吻合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
B.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
C.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
D.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
4.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
5.语文老师要你写一段文字,先借用苏洵《六国论》开头“虚拟论敌”的方式提出论点,然后用材料二中的一个事例采用归谬法来驳斥你提出的论点,最后得出“新中国成立后,历史文化未中断,有连续性”的结论。
2024-02-17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通过与艺术互动,了解平凡和伟大的文学作品的区别,机器能不能学会文学创作,像我们为孩子写故事那样具有创造性,是作家和科学家一直在探索的课题。

1953年,罗尔德·达尔在短篇故事集《出人意料的故事》中,讲述了一个伟大的自动语法师的故事。主人公阿道夫·克尼普是一个计算机天才,但他一直渴望成为一名作家。然而,他的努力毫无成效。后来他有了一个灵感:语言遵循语法规则,在原则上基本上是数学的。有了这样的认识,他开始着手创造一个巨大的机器——伟大的自动语法分析器,这个机器能够在15分钟内根据在世作家的作品写出有获奖潜质的小说。有了这台机器,克尼普大获成功,并成立了一家出版公司。

用算法生成文学作品并不新鲜。最早为计算机编写的程序之一就是为了写情书而开发的。在布莱切利公园破解了英格玛密码后,阿兰·图灵前往曼彻斯特大学,将他的想法付诸实践。在他的指导下,英国皇家学会计算实验室很快就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商业化的通用电子计算机——费兰蒂·马克1号,这台计算机具有浪漫的一面,只要随机输入单词,它就能生成情书。20世纪60年代,法国一些作家和数学家一起使用算法来生成新的写作文本,这个团体自称乌利波,意思是潜在文学工作室。其创始人之一雷蒙德·奎诺认为,约束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盲目服从每一个冲动的灵感,实际上是一种奴役,而通过对写作施加准数学约束,可以实现一种新的自由。该团体的早期项目集中在诗歌上。任何写过诗的人都知道,对诗歌的约束往往会将其推向新的表达方式。

正如乌利波运动所表明的那样,诗歌创作特别适合算法的方式。诗歌形式的约束性提供了一个模板,算法可以尝试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来填充。例如,选中俳句或十四行诗的模式后,算法的任务就是选择与模式相匹配的词,同时想出某种形式的总体一致性。如果用押韵的模式来写诗,押韵的词语数据库就非常有用。这就是20世纪80年代由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创建的控制论诗人背后的代码伦理。库兹韦尔以雪莱、T.S.艾略特等有成就的诗人的作品来训练控制论诗人,并成功创作了一些诗歌作品——在库兹韦尔进行的图灵测试中,控制论诗人创作的诗大多数时候都能骗过人类裁判,冒充人类写的诗。

算法不仅在创作诗歌方面表现良好,在创作小说方面也有所尝试。乌利波团队成员约翰·莱斯库尔首先产生了将算法应用于现有文学作品的想法,这一想法后来被参加全国小说创作月活动的编码员所实现。软件开发人员和艺术家卡兹米认为,与其费尽心思每天写出那么多字,不如在这个月里编写出可以生成小说的代码——于2013 年发布在社交平台上的这一想法,开启了一年一度的文学黑客马拉松。许多参加全国小说创作月的编码者都通过打乱现有文本来创作新的文本,如通过工具过滤《傲慢与偏见》,通过科幻算法解释《白鲸》,通过代码对《一万个梦》进行解释和重新排序。但引起人们注意的是一部名为《探索者》的作品。这部小说记录了一个算法通过阅读网络上的不同文章,来了解人类如何运作的过程。 该算法有一个元代码:工作、扫描、想象、重复。在工作模式下,它搜索有关人类活动的概念;在扫描模式下,它从工作期间遇到的种子概念中搜索纯文本记忆;然后,它使用在扫描模式中没有识别的概念来想象种子概念周围的非视觉。《探索者》记录了该算法在探索网络数据库时从无知到理解的发现之旅。它查阅的第一个页面是如何让一个女孩约你出去。从这次扫描中发现了伤害这个词。在想象模式下,它产生了一个关于伤害的超现实翻版。这就是算法生成文学作品的最终目标:让我们了解一种新兴的意识(如果它真的出现的话),以及它与我们人类的意识有什么不同。因此,目前至少可以保守地估计,人工智能离创作伟大的文学作品还有一定距离,但在创作诗歌、畅销商业书籍方面已经相当成熟了。

(摘编自余静远《人工智能的创作:实践与问题》)

材料二:

人工智能会实现劳动解放吗? 学界对这一问题大多持较为乐观的态度,认为智能化生产方式的变革抑或是智能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必然会让劳动者从劳动中解放出来,获得自由,然后可以去从事自己想从事的事情。这些理论探讨触及人工智能的社会意义,超越了人工智能单纯的技术维度,为学界后续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生长点。但是,这些讨论大多从具体劳动维度,以免除直接劳动形式的技术层面进行人工智能与劳动解放的探讨。这一理论框架在认同人工智能带来劳动解放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落入了人工智能带来失业的恐慌之中。 这一症结使得我们有必要立足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域中,重新审视人工智能与劳动解放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对劳动解放的把握存在着两个向度:其一是价值性层面,将劳动解放看作是使劳动回归人自我发展本身的过程;其二是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出发,认为劳动解放就是自由时间的获得与扩大,是人们在自由时间中进行全面的发展,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经的历史阶段。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的确在这两个方面都为劳动解放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而且在事实上也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关于未来生产方式的预测

(摘编自刘伟兵《人工智能会实现劳动解放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伟大的自动语法分析器”指罗尔德·达尔在其作品中虚构的一种除在语言上遵循语法规则外基本上遵循数学原则的能够创作优秀小说的机器。
B.世界上第一台商业化的通用电子计算机费兰蒂·马克1号是在阿兰·图灵的指导下生产出来的,它能够在随机输入单词后生成情书。
C.对于“人工智能会实现劳动解放吗”这一问题,学界对此多持乐观的态度,同时认为人工智能必然带来失业。
D.根据马克思主义从价值性层面对劳动解放的阐释,如果不能让劳动回归人自我发展本身,那么就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劳动解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尔德·达尔早在 1953 年已在其作品中描写了一个可以创作小说的机器,说明人工智能的文学创作同样引起了作家们的关注。
B.库兹韦尔训练的控制论诗人创作出的一些诗歌作品在大多数时候都能冒充人类写的诗,说明将算法应用于诗歌创作已经具备可行性。
C.控制论诗人需学习雪莱等人的作品,小说编码者也总要从《傲慢与偏见》等文本中取材,可见人工智能在创作文学作品上始终赶超不了人类。
D.人工智能已经能在诗歌、畅销商业书籍方面进行相当成熟的创作,可以预见今后诗人和畅销商业书作家将面临更激烈的挑战。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四、五段层层递进,分别论述了算法在创作诗歌和创作小说两个方面的表现。
B.材料一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使论述内容丰富翔实,观点更具说服力。
C.材料二开篇以问题切入,有利于自然地展开论述,在论述中破立结合,逻辑条理清晰。
D.材料一和材料二虽然都谈到了“人工智能”这一话题,但论述侧重点却有着很大不同。
4.好文章讲究主次详略得当。在论述类文本中,主要的、详写的内容,往往由所要论述的问题或观点决定。材料一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 请简要分析。
5.ChatGPT是于2022年12月上线的一款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它能完成撰写某些类型的文本乃至文学作品的任务。请运用材料二的观点,对ChatGPT的应用进行评价。
2024-02-17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浙名校教育联合体高三上学期期末大联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对话英国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

记者:您刚刚提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中国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文明。您认为中华文明得以长期存续的力量何在?

伍德:简而言之,就是《论语》中孔子关于“斯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等)的著名论述。这个理念一直风雨无阻地伴随着中国人,即使有汉末或唐末那样的天下大乱。

尽管文化和语言种类繁多,但人们相信汉文化和文明,尤其是作为基石的文字及包含中华价值观的核心文本。

记者:杜甫在中国被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您为何认为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呢?

伍德:我之所以要说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原因就在于杜甫的作品所涉及的范围极广。其诗作既有关于战争的宏大叙事,也有他在三峡对于人与自然、风景以及宇宙之间关系的思考,还有关于亲情、友情的亲切描述,聚餐、画纸为棋局等生活场景的再现。杜甫广阔的想象力,不仅表现在他写下了“中文最伟大的词语”,而且创造了“中国文化的道德和情感词汇”。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杜甫信奉儒家的仁义道德,这些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运行及人际交往中仍然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我们说,这些因素“使社会运转”。

尽管杜甫寂然离世,但他以美妙的语言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一直流传到今天。

记者:您认为以杜诗为代表的中国古诗在全球化的今天有何特殊意义?

伍德:在我们这个时代,过去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从我们身边退去。但是,人们依然可以在当下的中国寻找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因为在这表面之下,所奔流的依然是所有中国人共同拥有的深深的源泉,其中诗歌就是中华文化得以长期延续的一大源泉。

中国有地球上最古老的诗歌传统。《诗经》中最古老的诗歌要早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今天人们依然公认,杜甫的言语从某些角度告诉我们,何为中国人。

但杜甫的诗作不仅仅是为中国人而写的——在我们这个动荡的时代,这位生活在8世纪之人的思索、关于友情的主题、唐诗的世俗视野、禅宗的宇宙人文主义,即使是通过翻译,也仍然具有当代意义。因此,随着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我们确实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我们今天追随杜甫当年的足迹并且了解其背后的深意,愈加凸显其重要性。

(摘编自《通过杜甫感受中华文明精神特质——对话英国历史学家、制片人、作家迈克尔·伍德》)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国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写照。古代文学史上的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现代文学史上的“鲁、郭、茅、巴、老、曹”等,他们所以赢得后人的尊重,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特质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含蓄内敛,坚强乐观,渊源有自,历久弥新。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与家人离散,在与妻子儿女分别三个年头后,杜甫终于可以去探望妻小,到家里写下著名的《羌村三首》。第一首写道:“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战争年代,死,也许是一种常态,而活着,哪怕苟且偷安,也不容易,反成偶然。夜深人静,这对饱受磨难的老夫老妻,执手相看泪眼,依然感觉像是梦一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简单的十个字,蕴藏着多么深厚的情感。这不正是我们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的生动写照吗?

我们的文学艺术,就是在这些平凡的细节描写中,充分展现中国人的美好心灵、崇高情感和不屈性格,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一种力量,并由此得到升华。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高头讲章,在朴素平凡的生活中,苦干实干,勇敢顽强,生动地诠释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用孔子的话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坚强乐观,充满理想。

这种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和坚强乐观的民族精神,源于我们的礼乐文明传统,知行合一,家国一体,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魏晋时期王弼解释《周易》说:“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这里强调一个“化”字,上善若水,润物无声,以文化人,以文化天下。它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强调真、善、美的完整统一,而不是刻意追求科学的“真”而忽略人伦的“善”和艺术的“美”。

从中国文学作品中不难发现,我们的文化重视个人修养,强调责任意识,倡导奉献精神,坚持合作理念。这种精神特质,与西方文化以利益为核心价值,强调天赋人权,崇尚个人主义,信奉丛林法则有着本质区别。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各种矛盾错综复杂。解决这些时代难题,中华文明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刘跃进《文学视野中的中华文明精神特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伍德认为中华文明能长期存续,源于中国人始终信守“斯文”,尤其是作为基石的汉文字及包含中华价值观的核心文本。
B.杜甫的作品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价值观,这是迈克尔·伍德认为他能超越李白成为中国最伟大诗人的主要原因。
C.作品所揭示的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特质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屈原、李白、曹雪芹、鲁迅等文学大家赢得后世尊重的最根本原因。
D.鲁迅所说的“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等四种人,就是中国人美好心灵、崇高情感和不屈性格的生动诠释。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现代生活的步伐越来越快,但是我们依然能在当下找到古代文化的含义,这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杜甫的诗歌就是最好的证明。
B.随着我们进一步清晰地认识到大家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我们愈加认识到杜甫的诗作不仅仅是对中国人,甚至对各国人民也具有当代意义。
C.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文学艺术给我们带来的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礼往往可以通过平凡的细节描写来完成,这就是以小见大的文学力量。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重视的精神特质,必将能在当下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世界局势风云激荡的时代大变局之中,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诗人梦中还乡,妻子“小轩窗,正梳妆”,两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B.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回忆到,刘和珍“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C.孙犁《荷花淀》中约水生嫂探望丈夫的一个女人说:“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D.王愿坚《党费》中黄新在白匪来搜人时,对“我”说:“按地下工作的纪律,在这里你得听我管!为了党,你得活着!”
4.为论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迈克尔·伍德使用了哪些事实性论据?结合原文简要概述。
5.孙犁的小说《荷花淀》描写水生嫂听到丈夫报名参军后的反应。有人曾质疑这种描写过于含蓄,可能会让读者不解。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材料二阐述你的理由。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寻常。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节选自孙犁《荷花淀》)

2024-02-17更新 | 28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前不久,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立项名单公布,95个项目入选。这一动作引发关注,冷门绝学这一表述更是让人不由联想到武侠小说里的秘籍绝技

其实从2018年起,我国就设立了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2020年又增设冷门绝学团队项目,旨在抢救、整理、发掘和强化那些濒临消亡、研究薄弱,但具有文化传承价值与重要学术意义的特色学科。套用生物界的说法,冷门绝学相当于珍稀濒危物种。从学科领域看,冷门绝学涵盖甲骨学、简牍学、敦煌学、古文字学等。

比如甲骨学,主要研究我国上古时期甲骨文字。作为我国最早的成系统文字,甲骨文是研究商周文化的第一手材料,可据以追索殷商时期的社会生活情况。从甲骨文发现至今120多年来,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4000余个,比较好认的字陆续被认出,但也只有1500个左右。中国文字博物馆曾发布悬赏公告:破译未释读甲骨文,单字奖励10万元;对存争议甲骨文作出新的释读,单字奖励5万元。然而这份悬赏令,却鲜有人揭榜成功,其中艰难可见一斑。

有学者指出,冷门绝学之所以冷门,并不在于其学术生命力的枯竭,而是其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较为疏离。可以说,冷门绝学绝非无关紧要的一笔,而是重要伏笔

冷门绝学也是济世之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这些学科看上去同现实距离较远,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需要时也要拿得出来、用得上。保护冷门绝学就是在保护文化多样性,因为我们不知道哪块云彩有雨。比如,拯救了无数人的青蒿素是屠呦呦团队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等古籍中获得的灵感,而出土医学文献文物研究是典型的冷门绝学,中医古籍卷帙浩繁、晦涩难懂,研究者们在旧纸堆里苦苦寻觅,不仅要掌握医学知识,还要打破学术壁垒。

冷门绝学承载基因密码。有人说,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都是从总结自己的遗产开始的。还有人说,文化的精髓就在于其潜移默化性,它会在我们心里生根发芽,并在与时代的碰撞中不断抽出生命的新绿。比如,唐宋古文运动,倡导先秦散文文风,提出反对骈文、提倡古文,一扫绮靡晦涩之风。

冷门绝学既是我们现在了解过去的媒介,也是世界了解我们的信使,能为我们埋下文化的种子。通过甲骨文,我们得以跨越三千多年,读懂商王武丁写给已故妻子妇好的情书;通过被誉为墙上博物馆的敦煌壁画,我们得以一窥被称为华戎所交一都会的古代敦煌,感受千年丝路的开放包容。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对过去与现在有一番独到理解,过去的事,看来像没有什么关痛痒,但是现在的情形,都是从过去渐渐变来。传统之用的最重要一点,就是要懂得向前人学习智慧。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现在与未来的负责。

目前,研究和保护冷门绝学,已经走出两条可行之路。一是通过复原历史、追溯源头知所从来,回答何以中国的问题;二是汲取历史智慧,守正创新,助力当代发展,回答知所将往的宏大时代命题。如何让冷门绝学走出的境况,进而绝处逢生、延绵生长,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思考。

甘于比慢,做长期主义者。对冷门绝学传承者来说,摆在眼前的最现实问题,是付出与回报不一定对等。在这个节奏要快、出名趁早的时代,绝学传承者应相信静水流深,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与此同时,时代也应该更多关注和回馈冷门绝学的研究者,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鼓励他们静下心来扎实搞研究。

敏于关怀,让无用大用。近年来,一些大学因市场需求和就业状况,撤销了一些进口不旺”“销路不畅的专业,导致一些冷门学科随之萎缩。加之,论文的影响因子、被引次数等,是学术界的硬通货,常常与职称评定、绩效考核、资源配置挂钩。对于冷门绝学这样的长期科研来说,高校和各类研究机构得量体裁衣,摒弃快见成效、多出成果的导向,鼓励十年磨一剑的治学精神,加强的保护与培养,加大的保障和支持。

善于上新,推动冷门绝学在当下。前段时间,一位全网最冷门专业的95后博主,因在线上平台教甲骨文而爆火出圈,让看似远离生活的冷门变成了大家爱看的热门。这启示我们,将原本深奥的专业知识轻量化,把有意义的内容做得有意思,以符合传播规律、大众口味是必要的。活起来”“火起来,冷门绝学能更好传下来

现如今,不少冷门绝学已经重回大众视线,但距离冷门不冷、绝学不绝仍有差距,尚需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摘编自之江轩《不让冷门绝学成绝响》)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破译甲骨文“悬赏公告”鲜有人揭榜成功,说明冷门绝学研究不能靠投入。
B.在现实有需要时往往拿不出、用不上,导致冷门学科的学术生命力不强。
C.冷门绝学要“传下去”,必须先借助现代传媒手段“活起来”“火起来”。
D.延续冷门绝学研究不能只依靠情怀,还要为研究者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
2.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     
A.经过几代学人的努力,中国敦煌学研究在石窟保护、艺术研究、文献利用等方面成绩斐然,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局面。
B.季羡林精通古老的梵文、吐火罗文,他借助少数民族语言文献的考证,解决了胡适和陈垣的浮屠与佛先后之争的问题。
C.mRNA领域被称为“科学上的一潭死水”,新冠疫情爆发后,科学家基于mRNA技术研制出了首批疫苗来应对燃眉之急。
D.樊锦诗选择条件艰苦、地处偏僻的敦煌,“一生就做一件事”,守护、研究、弘扬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被誉为“敦煌的女儿”。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由冷门绝学联想到武林秘籍,既借此引出对冷门绝学的介绍,又起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文章论述了冷门绝学的内涵、价值以及如何发展三方面的问题,符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
C.文章举唐宋古文运动为例,证明冷门绝学可以帮助我们汲取历史智慧,守正创新,并助力当下发展。
D.文章借用其他领域的词语,如“珍稀濒危物种”“硬通货”“上新”等,让专业性论述变得较易理解。
4.发表议论往往是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简要分析本文的现实针对性。
5.有观点认为既然是冷门绝学,说明研究的人少,没有什么用处,失传了也没关系。你要怎么说服持这种观点的人?根据材料列出主要观点。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