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电影的本质即在于文化。电影文化即电影媒介所承载的相关文化的总和。大众文化,是现代社会发展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民文化。电影文化本身也属于一种大众文化,它符合大众欣赏观念与艺术取向,同时也表现着大众欲念,释放着大众心理压力。电影为大众文化的传播与宣传提供了具体的形式,而大众文化也赋予了电影文化具体的内容。两者相互依托,相互促进。

电影文化活动,是通过商品消费的方式来实现的,电影除了商业包装外,还存在着精神与文化格调,更为关注的是人们的审美与娱乐需求,并传输着新思想。电影在推出后,很容易在观众群体中发挥影响力,引来众多模仿与学习,电影中存在的一些内容或元素,可能会成为流行文化,引导时代潮流。这种特征即大众文化的流行性。大众文化可以表现通俗,但并非是庸俗,而电影文化中则可能存在着一些庸俗性内容。将大众文化与电影文化相结合,应切实摒弃电影文化中存在的不良内容,切实提高电影审美品质。借助大众文化,电影文化应有更多追求,将具备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推向大众。在电影文化中,表现出一些暴力、拜金、醉生梦死等文化观念,其“虚假真实”会对大众的思想带来严重腐蚀。这些电影文化不利于电影的长期发展,同时也不符合大众文化的本质要求。

(摘编自刘海旭《论电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材料二:

但凡一部“现象级”影片,必与文化相关。《黑暗骑士》之所以令一部超英雄电影拥有前所未有的深度与严肃,在于它触碰了新世纪恐怖主义的文化神经,由蝙蝠侠来回答神秘的哲学问题:人性与责任,社会义务与政治信托。热门电影比热门书,能够抵达更为广泛的受众。相较于书所带来的更为主动而独特的个人体验,我们与他人一起走进影院获得的是一种共享体验;在影院,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感觉和认知、无法停顿或快进我们看到听到的,因此我们与作品的关系非常被动。这就是影像时代的哲学——所见即所信。在这个意义上,电影会对主流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想改变文化?试试电影吧。

唯有电影走进生活与人心,才会形成真正的电影文化。以全球热映的《星球大战7》为例,我的波士顿朋友如是描绘当地人的狂热:场场爆满,早早售罄。而我的巴黎朋友说:法国人也跟着凑热闹,但是热度明显不敌。为什么?因为《星球大战》影响的是整个美国文化。七部星战伴随一代人度过了少年、青年和壮年,他们与父辈、与同学、与恋人,时至今日又带着自己的孩子去看。“星战”成了现象,超越电影本身,归于成长记忆。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电影市场发展迅猛,然而基于有限的历史,观影主体与审美趣味都比较单一。一线与二三线城市、城市与乡村影院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差距,艺术影院与商业影院的极端不均等,都制约了一个成熟电影文化的成型。从13亿人口的庞大整体而言,走进影院看电影并未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即使在文化中心北京,也只有中国电影资料馆等极少影院常年放映艺术电影与经典电影,其他全部为放映最新好莱坞大片与国产喜剧的商业院线。而纽约,林肯中心剧院采用最豪华的室内装饰,有固定类型排片表,汇集主流电影、独立电影和外语片;被称为最精致影院的“巴黎电影院”建于1948年,只有一块银幕,是美国历史上坚持放映艺术电影的艺术影院。一国的电影文化,关乎文化、关乎生活、关乎人心。唯有如此,一个多元而充满活力的电影文化才会出现。

(摘编自王田《关于电影文化,我们该谈论些什么》)

材料三:

电影《哪吒》以《封神演义》为故事原型,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它在口碑与票房上的双赢,再度彰显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中国风”已成为近年国产动画的创意源头,“中国味”已成为一种自觉的美学追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小说《西游记》故事为蓝本,《白蛇:缘起》在民间故事《白蛇传》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它们并非照相似地再现传统文化,是找到与当下观众的共鸣点: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的孙大圣,被重塑为一个经历重创后萎靡不振、又希望得到他人认可的形象,白娘子在爱与不爱之间优柔寡断。他们走出传统,成为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能走进观众内心、赢得共鸣的活生生的普通人,他们的困顿与奋起,真实反映了当代人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追求。在汲取优秀传统文化营养的同时,国产动画广泛吸纳外国优秀文化,增强自身的创造力和感染力。视听语言上,《大鱼海棠》嫁接了日本动画的视觉呈现形式。人物塑造方面,《哪吒》中哪吒的命运和日本动漫形象火影忍者有颇多暗合之处。叙事上,《大圣归来》借鉴了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英雄之旅。

(摘编自赵贵胜《国产动画片更有“中国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电影文化属于大众文化,也是市民文化,表现大众欲念,释放大众心理压力,符合大众欣赏观念与艺术取向。
B.电影文化只要借助大众文化,就可以摒弃电影文化中存在的不良内容,从而将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推向大众。
C.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一个共同观点是电影与文化息息相关,电影文化能引来更多的模仿和学习而成为主流文化。
D.材料三认为当下国产动画不仅真实再现了传统文化,而且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实现作品与观众的共振。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部成功的影片,往往能反映社会、人性等严肃的主题以及对现实的思考,从而赢得广大普通人的共鸣。
B.通过看书我们可以主动获得独特的个人体验,看电影却是完全被动地接受所见所闻,无法控制感觉和认知。
C.《大圣归来》等影片立足传统经典,观照现代生活,为电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做出了积极探索。
D.电影可以反映一国文化也可能改变一国文化。中国电影和美国电影就都彰显了自己优秀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电影文化与文化、生活、人心相关”观点的是(       
A.《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等热播,使得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B.2017年,电影票房过亿的影片有92部,其中国产电影51部,国产电视剧生产量连年居世界第一。
C.《流浪地球》共做了3000多张概念图,8000多件镜头画稿,体现了制作者的精雕细琢。
D.《哪吒》以《封神演义》为蓝本,刻画了品行顽劣最终成长为有担当的少年哪吒形象。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请结合材料谈谈,如何使我国电影文化健康多元而充满活力。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家庭、家教、家风三者之间,家庭居于基础地位,家教和家风都要在家庭之中涵养。在家庭建设方面,中国古代具有注重婚姻、注重夫妇,注重教子的优良传统。而在婚姻之中,古人尤以夫妇为重。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只有夫妻和顺,才有家庭幸福和社会安康。子嗣是家庭的希望,代表着家庭的未来。古人还尤其重视教子,《格言联璧·齐家类》云,“至乐无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把教子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今天我们也非常重视教子,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重心是德行教育和规矩教育,是人之为人的教育,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教育。

在家庭之中,家教与家风又是什么关系呢?简而言之,家教是一个家庭的教化,它可以体现为家训,族规,也可以体现为父母的言传身教。家风则是一个家庭有别于其他家庭的风尚气质,是一个家庭中,所有成员共有的精气神。中国古代的家教、家风建设,具有几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父训母教,言传身教。在古代,父亲读书有文化,作用更多体现在规矩的制订上;而母亲一生围着家庭转,她的作用则更多地体现在规矩的实践与维护上。父训母教的配合,其实也就是言传身教的配合,它让家教不仅具有高度,更具有温度。今天,中国的家庭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父亲有文化,母亲也有文化;父亲有工作,母亲也有工作。正因为如此,相互协作、言传身教才显得格外重要。现在很多人都在批判丧偶式育儿,为什么这种育儿方式如此招人反感呢?就是因为父母之间的协作和配合不够。

第二,德育优先,底线思维。德行不是一句空谈,而是体现在家庭生活、邻里关系的方方面面。《朱子家训》云:“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这其实表现的就是古代仁爱的美德。另外,中国所有的家训、家教都不是顶点设计,而是底线教育。不求贵而求不贱,不求富而求不饥,不求立而求不倾,不求达而求不败,这样的底线思维,是中国古代家教最重要的智慧之一。近几年我们看到很多官员落马,他们忏悔的时候,往往会谈到丧失理想信念,突破人生底线,这才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过。这就从反面彰显了德育优先和底线思维的重要性。

第三,化家为国,家国一体。古代讲家国同构,家庭道德可以外化为社会道德、政治道德,家庭秩序也可以外化为社会秩序、政治秩序。正因为如此,“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才会成为古人为政的基本认识。中国古代的家训、家教虽然立足丁家庭,但绝不局限于家庭,而是有着鲜明的国家意识。《朱子家训》云:“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古代讲究学而优则仕,但是做官不是为了谋私利,而是要心存君国,志在圣贤。这是中国古代家教的特点,它不仅考虑着家庭,也考虑着国家,这让中国的家教、家风能够横跨公私两个领域,同时与家道、国运密切相关。古往今来,无数人舍小家,为大家,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事迹。

(摘编自光明网)

材料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一个“健全”,一个“加强”,再次彰显了家校社协同育人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体现了家庭教育这件“家事”不是一件小事,不仅是家庭的私事,而且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要事和全局事。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强家庭教育的重要论述,必须正视当下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如部分家长缺乏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把孩子看成“私人财产”,使孩子的身心不能全面健康发展;家校社之间缺少有效沟通与交流,家庭教育被卷入学校化和知识化的误区;社会关心和支持家庭教育的力度不足,“教”上不同频,“育”上难共振;等等。

站在国事的高度办好“家事”,家长应担起家庭建设的主体责任,树立家庭是孩子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第一任教师的责任意识,家长要正身,正言,正行;家长要站在少年儿童的立场,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家长还要树立和落实“陪伴是最好的教育”的家庭教育理念,多花点时间与孩子开展有意义、高质量的亲子互动,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

站在国事的高度办好“家事”,需要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事关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事关培养党和国家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正家而天下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可见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深入论述了家庭、家教和家风及其相互关系,不仅彰显了他的远见卓识和真知灼见,而且凸显了他的良苦用心和深情期盼。

站在国事的高度办好“家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有机统一、协同育人,共同画好培养健康下一代的“同心圆”。家长应让家庭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场域,让家庭教育回归和创造美好;学校要贯彻“家长是学校的同路人”的办学策略,实施开放办学,让家长成为家校共建的积极因素和有效资源;全社会应该关心并支持家庭教育,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和加大家庭教育指导资源的开发力度;家校社要构建起全员沟通、全程协同、全方位互补的“大育人”格局。

(摘编自叶青《站在国事的高度办好家庭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古以来我国就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好的家教尤其要重视孩子的德行教育和规矩教育。
B.在家庭、家教、家风中,家风是家庭的精气神,家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
C.现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职责发生了变化,现在父母的共同教育不如传统的父训母教的效果好。
D.部分家长把孩子看成“利人财产”,导致孩子不能健康发展,所以家长缺乏对教育规律的认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家庭、家教和家风的关系,相较而言材料一对此的论述更详细。
B.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只希望孩子能坚守底线,并不奢求把孩子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材。
C.党的二十大报告关注家庭教育,表明家庭教育很重要,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不是小事。
D.家庭、学校、社会在教育孩子方面各有其责,应相互配合,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直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曾子的妻子为哄孩子欺骗他说要杀猪给他吃,曾子听后真的把猪杀了。
B.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决定把家迁到学校附近。
C.岳飞的母亲在岳飞的身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字,激励他忠君爱国。
D.司马光写了一篇《训俭示康》,告诉他的儿子要做一个节俭的人。
4.两则材料都谈论了“家庭教育”,但材料内容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5.因父亲长年在外打工而母亲管教不了,作为高中生的李明逐渐养成了旷课、沉迷网游甚至偷窃的恶习。请结合两则材料,给李明的父母提几条建议。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在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国古代大型生态水利工程之所以能经受住漫长历史和实践的检验,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保持满足人的需求与尊重自然规律之间的平衡,做到既保护自然又利用自然,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福建省的天宝陂始建于唐代,这座集引水灌溉、排洪排涝和蓄淡拒咸于一体的大型生态水利工程,位于河流弯道下游河势较高处,既可拦蓄淡水,又可抵御咸潮上溯。同时,利用弯道环流原理,水砂分离,引清水自流灌溉,在航运、引水、灌溉、泄洪、排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出顺应自然、因势利导的高超生态智慧。这种生态智慧,集中体现在坚持整体性、系统性的自然观,将人与自然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来看待。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要在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中获得自然的回馈,而不是无序开发、掠夺自然。

当然,自然界的运行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有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有风雨交加的时刻。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方面,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要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在尊重自然规律、运用自然规律中因势利导,努力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将消极影响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因素,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摘编自赵渊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生态智慧》)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积淀丰厚、博大精深,对建设生态文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和理论滋养,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民族在悠久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自然观,蕴含参天地赞化育的生生意识、民胞物与的生命关怀,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思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好‘长江病’,要科学运用中医整体观,追根溯源、诊断病因、找准病根、分类施策、系统治疗。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自然观基础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阐明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自然是生命之母,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等等,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奠定了坚实哲学基础。

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按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独具特色的发展观。唐代陆贽讲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认为自然生长之物和人力创造之物是有限度的,在使用过程中要有所节制。实际上,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发展观在先秦诸子的思想中就得到了充分体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合理借鉴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发展观,结合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对之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强调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我国运用制度手段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历史十分悠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古代很早就把关于自然生态的观念上升为国家管理制度,专门设立掌管山林川泽的机构,制定政策法令,这就是虞衡制度[注]《周礼》中就有虞衡制度的相关记载,秦汉时期虞衡制度分为林官、湖官、陂官、苑官、畴官等。在我国,虞衡制度几乎贯穿整个封建社会,一直延续到清代。此外,周文王颁布的《伐崇令》规定:毋坏室,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秦律十八种·田律》也有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规定。重视生态制度建设的观念,对今天仍具有重要参考和借鉴价值。要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严格用制度管权治吏、护蓝增绿,有权必有责、有责必担当、失责必追究、保证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见效。

(摘编自赵建军《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注]虞是保护山林川泽的监督机构,衡是保护山林川泽的执行机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做到既保护自然又利用自然,是我国古代大型生态水利工程能够经受住漫长历史和实践检验的重要生存之道。
B.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主要的便是保护生态环境,把人的行为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范围内。
C.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来说,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D.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我们对待自然必须持有的正确态度。
B.避免无序开发、避免掠夺自然,才能获得自然的回馈,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C.解决长江生态出现的问题,可以从中医的整体观中获得借鉴,追根溯源、诊断病因等。
D.《周礼》、《伐崇令》和《秦律十八种·田律》都有详细的文字记载古代的虞衡制度。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
B.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C.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李白《日出入行》)
D.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贾思勰《齐民要术》)
4.材料一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选取两种论证方法,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如何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2022-12-25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心灵鸡汤可以通过正能量的传递激发受众的积极情绪,鼓励人直面挫折、挑战,改良心理图式,从而采取向上、向善的行动。受众通过心理环境的改善促进身体条件的转向,反之亦然,从而建立起心理与身体交互影响的亲密关系。从这个角度而言,鸡汤文化具有具身性。鸡汤文化不仅滋补心灵、洗涤灵魂,还通过大脑的物理结构与心智的互动感应形成肉身动能机制和先验知觉,从而调适身体环境和情绪向度,进而产生积极心理,推动肉身行动。好的鸡汤能够激励人上进,教人正确面对人生,是积极的人生导师和正能量传播者,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鸡汤文化建构的虚拟美好与肉身感知的现实压力形成较强的认知反差是反鸡汤文化流行的逻辑起点。心灵鸡汤书写的美好故事,提炼的哲理慧语,是他者的体会与认知,而青少年具身认知源于对日常生活的体察与感悟。时空转向与急功近利带来的压力与焦虑,驱动着他们在移动场域寻找减压或释放情绪的话语表达。反鸡汤大都是部分年轻网民在日常生活场域的细微感受与社会结构性现实之间紧张关系的一种戏谑化的表达。反鸡汤通过对鸡汤话语的改造与创异,采用逃避策略矮化主体性,否定正能量叙事和理想主义,建构灰色空朦的心灵世界,达到情感宣泄的目的。

心灵鸡汤的浅表意蕴易成为反鸡汤嘲弄反讽现实的由头或者铺垫。心灵鸡汤缺乏深厚的逻辑基础、文化底蕴以及实质性的指导和具体的方法。“反鸡汤”代言人马薇薇认为:“心灵鸡汤的特质是给你立志,但是不给你操作方案。没有逻辑的正能量就是负能量。比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反正明天也一样。挪用鸡汤语式反映无力、无奈的社会现实;一些自媒体或者商业机构的公众号批量生产的鸡汤文受商业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一味追求流量,而缺乏实际助力。凡此种种,让一些受众产生反感和厌恶,反鸡汤遂成为逆意公众"进行抵抗、调侃、嘲笑的话语武器。

反鸡汤是具有相同或者相近价值观的群体挪用鸡汤文的语式、修辞或语境建构一套观念反转、情绪灰暗、抵抗主流的话语模式。与心灵鸡汤一样,反鸡汤话语也是刻意制造的情感文本。在传统媒体难以栖身的反鸡汤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弹幕、直播等多模态话语在网络空间形成一种参与式文化形态。在碎片化阅读时代,它是变质的文化快餐。“反心灵鸡汤”绝大多数自带嘲讽,嘲讽传统、嘲讽主流、嘲讽他人,甚至嘲讽自己,可谓一种谑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形式,“反鸡汤”体现了人们在时代变动中的种种不适,通过反讽自嘲的话语来疏解焦虑、自我娱乐。

(摘编自漆亚林《鸡汤文化的生成逻辑与未来走向》)

材料二:

概括而言,鸡汤的故事语言有以下三个特点:

其一,以意义(随意)作为链接的主要方式。鸡汤的语言柔软而且弹性很大。它是以随意任性作为它创作的主要方向。因此在阅读的时候,人们很容易被这样的语言感动而且解绑。它用一种纯粹的情操上的追寻来代替了事实上的理解,以一种纯粹的默想来取代具体的推理。然而,在鸡汤故事语言的随意性的背后却有一种权威的力量。它在暗示中进行着权威的编码,有一定的情感规则,它实际上是利用名望、有钱或者有一定的影响力作为前提背景来确立一种话语优势的位置,从而为文章提供说服力。换言之,话语所提供的说服力,不仅仅是来自理性的逻辑,而是来自一种名人效应。

其二,句子呈现出流动和松散的特征。这种流动和松散,表现在句子的“魂”随意贴附,导致读者在理解的时候只是追踪自己一厢情愿的感觉,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情绪,而忽视了事实本身。而句子的流动和松散也带来了情感基调的灵活与多样性。在鸡汤文的语言之中,作者的情感往往是根据读者对象的情感需求表现出多样性和高适应性。如面对的是孩子的辛苦和劳累时,它的情感基调是赞同与呼吁;面对着渴望成功,但缺少行动力的人来说,它的情感基调是温暖、包容。个体的情感创伤成了心灵鸡汤能够获得认可和理解的重要前提。

其三,词语的鲜活性和隐喻性。鸡汤文之所以具有很大的市场也在于词语呈现出标题党的特征。比如一些代表鸡汤的电影标题和内容同样具有诱惑力。像当幸福来敲门”“阿甘正传等。在心灵鸡汤中,更多的是关于我的梦想”“我的成功”“我的奋斗之类的内容。然而无论内容如何积极向上,或者如何落寞感伤,其无法避免的一个永恒的抒情主题,那就是在虚拟时代,人们也越来越在低头族的大潮中去寻找着自我的认同和自我的存在感,他们排斥现实,而呈现出孤独但渴求、冷漠但疯狂的状态。他们对待现实的背离与对待自己的狂热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心灵鸡汤就抓住了的存在隐喻,将看似和毫不相关的孤独的、无名的、陌生的、困境中的人隐喻成自我的存在状态。或者说,心灵鸡汤所呈现的并不是故事的背景或者人物的阅历,它只是借助词语的外衣,切中读者的心理,进而迎合性地表达出读者的内心需求。

(摘编自田宏宇《心灵鸡汤的故事形态辩证研究》)

1.下列关于“心灵鸡汤”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心灵鸡汤”之所以能激发出受众的积极情绪,教人直面挫折、挑战,改良心理图式,是因为它构建了虚拟美好。
B.“心灵鸡汤”是他人的体会与认知,而青少年具身认知源于对日常生活的体察与感悟,难以从“心灵鸡汤”中获益。
C.“心灵鸡汤”缺乏深厚的逻辑基础、文化底蕴;它的特质是给人立志,但是不给实质性的指导和操作方案,因而是负能量。
D.“心灵鸡汤”的浅表意蕴易成为“反鸡汤”嘲弄反讽现实的由头;一些受商业主义和功利主义影响的鸡汤文缺乏实际助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心理环境与身体条件能够促进彼此的转向,从而建立起心理与身体交互影响的亲密关系,体现了“鸡汤文化”的具身性。
B.“反鸡汤”是刻意制造的情感文本,发布者多为年轻网民,“反鸡汤”难以在传统媒体出现,但在网络空间的影响不容小觑。
C.人们在阅读时很容易被鸡汤的语言感动是因为鸡汤的语言柔软而且弹性很大,这样的语言虽缺少理性却有“名人效应”。
D.鸡汤句子流动和松散的特征表现为句子的“魂”随意贴附,易使读者在理解时只是相信想要相信的情绪而忽视了事实本身。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二画线句中的“抒情主题”的一项是(     
A.我们渴盼外界的认可,最后方知,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B.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是通过肢体来表现内心情感的。
C.我不找你,不是因为你不重要,而是因为在你心中我不重要。
D.我年轻时以为金钱至上,而今年事已迈,发现果真如此。
4.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给“反鸡汤文化”下一个定义,不超过60个字。
5.根据两则材料,你认为“鸡汤文化”健康发展的途径是什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理想夙愿,而且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共同梦想,把国家、民族和个人连接为一个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实现中国梦意味着必须实现国家富强。国家富强既体现为国家经济实力强、科技实力强、国防实力强等“硬实力”方面的“富强”,又体现为国民素质高、民族凝聚力强、文化创新力强、国际影响力强等“软实力”方面的“富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实现中国梦意味着必须实现民族振兴。民族振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要求。在革命战争年代,民族振兴主要体现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民族振兴主要体现为中华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和进步。我们今天强调实现民族振兴,主要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和远大追求。

实现中国梦意味着必须实现人民幸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人民幸福”,“中国梦最根本的是实现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这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正是这样一个新时代,为14亿多中华儿女实现中国梦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摘编自《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梦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从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发展历程中提炼出一个基本结论,那就是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告诫全党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道路决定命运,要把蓝图变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从此出发,上升至国家、民族层面,首次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阐释了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及其实现条件,向全国各族人民发出了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动员令。他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就从三个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维度明确了中国梦的内涵。从国家层面讲,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民族层面讲,就是要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从人民层面讲,就是要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这就表明了中国梦的主体、实现力量以及所惠及的对象。

中国梦作为我们现实的奋斗目标,回答了“树立什么样的理想、怎样实现理想”“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怎样实现目标”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是一个高瞻远瞩的重要思想,道出了人民的心声,凝聚为民族的共识。中国梦既是国家之梦,也是个人之梦;既是长远之梦,也是近期之梦;既是宏大抱负之梦,也是温馨康乐之梦。所有的中国人,都能在中国梦感召下迸发出作为现代中国人的信心和决心。伟大的时代需要以梦想作为灯塔,需要以梦想作为激励所有人一起奋斗的目标。中国梦作为我们现实的目标,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是对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不断探索和总结。从“三步走”战略到“两个一百年”目标,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梦的实现路径越来越清晰。

(摘编自《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梦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
B.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不断增强的民族精神力量,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C.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民族的梦想出发,兼顾个人的理想、追求和梦想,首次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
D.中国梦是一个高瞻远瞩的重要思想,中国梦既是国家之梦,也是个人之梦;既管长远,也顾及近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共同梦想,才能把国家、民族和个人联系起来,让各方成为命运共同体。
B.在不同时期,民族振兴的内涵不同。如在革命战争年代,民族振兴主要体现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C.中国梦是我们现实的奋斗目标,中国梦归根到底是民族复兴之梦,这表明了中国梦的主体和实现力量。
D.中国梦是这个伟大时代的灯塔,中国梦的实现路径也开始清晰,即从“三步走”战略到“两个一百年”目标。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梦概念内涵的范畴的一项是(     
A.国民素质高,民族凝聚力强,国际影响力强。
B.既有强大的物质力量,也有强大的精神力量。
C.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和远大追求。
D.实现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实现更大的开放。
4.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有什么重要意义?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5.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梦,在内容上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请简要分析。
2022-11-27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春节最大的习俗是什么?是回家看看。看望父母、看望长辈。这中间蕴含着尊老敬长的文化精神,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用一个基础性的概念来指代。

孝为家风之本。甲骨文里的字,像一个孩子搀扶着老人的形状,《尔雅·释训》说:善父母为孝。中国人将作为家庭伦理的起点,认为每一个人都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生命,并在父母的养育之下成长起来,对这种生命和养育的报答,便是人伦道德的基础。儒家学说的入门读物《大学》中说: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总结了孝的责任和义务:做孩子时,孝顺是第一美德;做父亲时,慈爱是第一美德。父母慈爱孩子,孩子才会孝顺。为什么中国人以及儒家文化圈把孝道看得如此重要?主要源于中国人的社会认知。在周秦时期的人看来,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天定的,而不是人定的。既然人的生命是父母给的,那么人一切都源于父母。所以,人要常怀感恩之心,必须竭力报答父母。《诗经·小雅·蓼莪》中感慨父母的养育之恩:父兮生我,母兮掬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说这德行比天都高,值得终生铭记。

中国很早就进入了农业社会,家庭作为劳动的基本单元,不仅决定了生产的模式,也决定了社会道德的特点。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要想维持下去,必须树立一套伦理规范来维系家庭观念。家庭稳定了,社会才能稳定。元代陈天祥在《四书辩疑》中认为这是建立家风的基础:古之明王,教民以孝弟为先。孝弟举,则三纲五常之道通,而国家天下之风正。故其治道相承至于累世数百年不坏,非后世能及也,此可见孝弟功用之大,有子之合,可谓得王道为治之本矣。从正面阐释孝道在国家政治文化、社会观念、道德伦理建构中的基础性作用。

孝道成为道德自省的基础。《庄子·天地》中说: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把孝看成一种社会责任,真正的孝子,应该劝善惩恶,长辈做了不好的事,要么就劝他,要么就想办法让他改正。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孝,不在于奉迎长辈;真正意义上的忠,不在于奉迎国君,而是要按照仁义道德的标准来判断。

(摘编自曾胜高《文化的格调》)

材料二:

传统孝道体系本来是和农业社会结构相适应的,但即使从目前农村的情况来看,在人口流动已呈常态化发展局面时,农村老龄化更趋严重,在养老方面一些家庭仅仅具有形式上的意义而丧失了实际功能,加之缺乏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一些农村老人的养老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城市地区,传统孝道也要面临许多新的现象和难题,在这种情形下,发展传统孝道成为一种必然。

发展后的传统孝道体系从本质上说仍然没有超越传统孝道,而是将不合时宜的内容剔除掉,同时适度融入了新的内容或革新了其固有的存在和传播方式,无论如何发展,它的核心构成仍未超越传统孝道的边界,故从广义上来讲仍属于传统孝道的范畴。因此,准确来讲,在构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代际伦理体系的过程中,固然要以传统孝道为基础,但并不是要原原本本照搬传统孝道体系,必须要有发展。在发展传统孝道体系时确实面临着许多挑战,但是现代社会同样也提供了诸多前所未有的契机,此处可通过一个具体事例进行说明,例如,《论语·里仁》中讲道:父母在,不远游,这种要求当然很难与当前社会现状相适应,但它并未走向绝对主义,而是仍然预留了一定的灵活空间——游必有方。事实上,现代社会不断涌现出更多先进的交通设施以及通信设备使空间距离不断缩小,基于这种现实,可先从道德层面提出外出子女至少每周和父母通电话或视频一次等一些较为合理的要求,代际感情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维系。当然,在发展传统孝道时,要将相关伦理学理论和生活世界的普遍经验结合起来,使之既要有浓厚的生活基础,也要符合一般的道德要求,这样还可避免过多的泛政治化特征出现,有了发展,以传统孝道为基础的代际伦理体系的根基才能更为牢固。

(摘编自郭德君《传统孝道是老龄化进程中代际伦理体系构建的核心构成》)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传统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社会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现代背景条件虽然发生了变化,文化传统的资源作用不可低估。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对道德生活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培育孝道的爱心来制衡物质化的利益趋动;面对家庭结构的变化,我们需要培育孝道的爱心来孰化家风家俗。面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们需要继承与弘扬孝道来营造一个使得老年人感到温馨的社会。

(摘编自龚群、薛宝生《传统孝文化的当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是建立在家的基础上的,孝为家风之本,因此孝成为这个社会的基础性文化因素。
B.按照仁义道德的标准来判断如何尽忠和尽孝,体现了人的一种道德自省。
C.中国传统孝道体系是和农业社会结构相适应的,因此它依然适合目前的农村社会。
D.发展传统孝道需要与现实生活接轨,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将挑战变为机遇。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主要论述了传统孝道在当今社会对家风建设、社会安定、个人自省这三方面的重要意义。
B.材料二主要论述了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传统孝道文化体系需要融入新内容和革新固有方式的原因。
C.以传统孝道为基础、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而建立的代际伦理体系,可以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D.三则材料都体现了传承孝道文化的重要性,这也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提升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举措。
3.下列选项,与材料一中所阐述的关于“孝”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南怀瑾说:“父母好比两个朋友,照顾了你二十年,他们老了,你回过来照顾他,这就是孝。”
B.《孟子》:“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C.《红楼梦》中,元春得以省亲,就是因为皇上“体贴万人之心,世上大莫如‘孝’字……”。
D.《大学》:“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4.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谈一谈传统孝道面临哪些挑战?
5.如何理解“孝道是家风之本”?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本届大会以“汇聚向上向善力量,携手建设网络文明”为主题,旨在打造一个网络文明理念宣介、经验交流、成果展示和国际网络文明互鉴的平台。

网络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必然要求,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是加快建设网络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我国网络文明建设成果斐然,实施了一批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出台了一批网络法律法规规章,开展了一批网络专项整治行动,打造了一批网络文明实践品牌,让网络空间正能量更加充沛、法治保障更加有力、生态环境更加清朗、文明风尚更加彰显。

生活中,很多网民称自己为“草根”,那网络就是现在的一个“草野”。要让“草野”繁花似锦而不是荒草丛生,就必须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文明上网、文明兴网,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网络文明建设要求的思想观念、文化风尚、道德追求、行为规范、法治环境、创建机制。举办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展示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什么是真正的文明,来激发广大网民思想共振、情感共鸣、行动共进,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网络文明环境。

需要看到,截至目前中国网民数量达10.11亿,构成了全球最大的数字社会。网络空间纷繁复杂,文明创建任重道远。一段时间以来,网上历史虚无主义、网上水军、流量造假、黑公关、网上文娱及热点排行乱象广为诟病,用户账号名称信息违法违规、网络大V账号粉丝数量注水造假、恶意营销等问题影响恶劣。谁都不愿生活在一个充斥着虚假、诈骗、攻击、谩骂、恐怖、色情、暴力的空间。对这些网络生态乱象,必须加强网络空间思想引领、文化培育、道德建设、行为规范、文明创建,以铁的决心、铁的手腕、铁的作风一抓到底、坚持不懈,涤荡网上的歪风邪气,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实现民族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以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为契机,通过理念宣介、经验交流、成果展示、文明互鉴等方式,大力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引导广大网民尊德守法、文明互动、理性表达,引导全社会提升网络文明素养,满足亿万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一定能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和良好文化条件。

(摘编自《让网络空间正能量更加充沛》,人民网2021年11月19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可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B.加强网络文明建设,还需继续出台网络法律法规规章,开展网络专项整治行动。
C.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广大网民思想共振情感共鸣、行动共进。
D.加强网络文明建设,能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明确指明了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的举办地、主题以及目的,言简意败。
B.文章第三段运用一些具体事例详细阐述了举办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的重要目的。
C.文章第五段阐述我国网络的发展规模生态乱象及建设方法,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D.文章运用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从而使观点的阐释更具权威性和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只有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才能汇聚起向上向善的力量。
B.要想提升网民的综合素质,提高网民的地位,就要做到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文明上网、文明兴网。
C.为了让网络空间正能量更加充沛,需要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坚决打击网络生态乱象丛生的现象。
D.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可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面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如何让“历史的中国”成为“今天的中国”乃至“未来的中国”的更加坚实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意味着站在更高的时代境界来看待“历史的中国”与“今天的中国”的内在关系,读懂中华文明5000年历史所具有的当代意义和未来意义,厚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明根基。

从文明本体论的角度来看,人类文明是通过各个时代的人们的实践活动来构建和推动的,具有鲜明的不可逆性,也具有历史的进步性。每一个时代的人们都从前辈们留下的前提出发开始自己的生产和生活,传承传统文明,又通过改变了的活动来传承并创造着新的历史,延续、更新和丰富着文明传统。对于每一代人来说,能否自觉地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新的时代条件下,使之活化为当代文明的内在组成部分,并将其推向健康的未来,表征着一定民族、国度和人民的历史意识清晰程度和文明创造能力优劣程度。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强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文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能否正确认识历史上的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关系,能否看清文明发展的大势所趋和人心所向,表征着一定民族文明意识和历史自觉。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文明的进程,每个时代的人们离文明的源头越来越远;但也因此越能更加清晰地在长时段和大历史进程中看清历史发展的轨迹及其所具有的意义。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面对帝国主义的强势入侵,曾经产生了严重的文化困惑和文化危机,甚至产生了“全盘西化”思潮和极端的反传统主义。直到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形成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也是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国共产党人秉持高度的思想自觉,将对中华文明的认识不断推向纵深。

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从中汲取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在传承和创新中开启新征程,这正是把“历史的中国”和“今天的中国”内在联系起来所带来的方法论启示。深刻认识“历史的中国”对于“今天的中国”所具有的特殊意义,自觉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善于总结和吸取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经验,我们方能获得走向未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摘编自欧阳康《溯历史之源,启复兴新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树立大历史观就是要在长时段和大历史进程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
B.由于人类文明具有历史的进步性,所以优秀的传统文化都会自动传承下来。
C.离文明的源头越远越有助于看清每一个时代的发展轨迹及其所具有的意义。
D.“全盘西化”思潮和极端反传统主义是错误认识历史文明和现代文明关系的表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先设问提出了问题,接着引用习总书记的话实际上回答了这一问题,自然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B.文章在两个角度的论述中都使用了“能否”这样的句子,突出表现了作者对当今处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关系状况的担忧。
C.文章在从文明认识论角度论述时,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产生的文化上的问题与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探索进行了对比。
D.首段明确了了解中华文明历史对民族复兴的重要性,然后分别从两个角度加以论述,最后一段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3.下列说法,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现代女性应该摆脱传统观念中的“男性主导文化”的束缚,走向自立自强。
B.“天人合一”的传统宇宙观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生态哲学提供了重要参考。
C.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可以作为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有力依据。
D.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升华和超越。
4.从全文看,“历史的中国”与“今天的中国”的内在关系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时代应当能够产生伟大诗人及其伟大诗篇。这是新时代向诗人们提出的新课题。我们急切地向新时代中国诗人发出郑重的吁请: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诗歌的崇高美,是多样化的。在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我们既有呐喊型的崇高;又有饱含热泪深情型的崇高;还有国家情怀和人类意识的勇于担当型的崇高。这种多姿多彩的崇高“传统”,在新时代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那么,我们在已有丰厚的新诗崇高传统面前,如何接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来?

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以论崇高闻名于世的朗吉弩斯说:“没有任何东西像真情的流露得当那样能够导致崇高。”他强调了“真”及其“流露得当”对于崇高产生的必要性。以往我们唾弃文艺创作上的“假大空”,现今大家不满于文艺创作上的“假小空”。但并不是所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激越情感方能导致崇高的情感?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幸福感、境界感、责任感和光荣感,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许多诗歌故意淡忘人民,更不会去领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反而缩进自我的小天地,两耳不闻“人民事”、一心只写“自我诗”。这种把“个人写作”和“宏大写作”二元对立起来的观点和现象比较普遍,仿佛崇高性的“宏大写作”是非诗的,而唯有欲望性的“个人写作”才是诗的。殊不知,“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是可以互为借鉴的,从前者出发,可以抵达后者。

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崇高是“伟大的心灵的回声”。我们的心灵是可以锻炼的,锻炼得好,就可以到达崇高,进而孕育崇高的思想。所以,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有无此认识?我们有了此认识后,愿不愿意锤炼我们的心灵?以及我们该如何锤炼?这就要求诗人努力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同时要与自然和传统“竞赛”,而不是臣服于自我和大自然,并对自我和大自然的细枝末节进行乐此不疲的摹写;也不能对古今中外传统“无主脑”地模仿,而是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要与之对话,乃至对抗,进而超越它们,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诗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伟大的诗人必须大公无私、心怀远大志向,必须统揽全局、无私奉献、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国家、社会和历史进步,同时具备广博学识和良好学养,才能写出“第一等真诗”。

要有表达崇高情感和思想的卓越能力。长久以来,西方“纯诗神话”像宗教般控制了许多中国诗人。在西方纯诗那里,外界任何事物都是“非诗”和“反诗”的。纯诗唯技术至上和语言至上。纯诗成为一种看上去很美而实则平庸的文字游戏。显然,作为自娱自乐的文字游戏,纯诗有其合理性。但如果将其视为传达人类思想的武库,纯诗的合理性就极其脆弱。史诗性写作是对纯诗写作的置换。进入新时代,登月工程、大国重器和时代楷模等,这些恢宏雄壮的事物和英雄,一起来到了中国诗人面前;在丰沛的情感和高尚的思想催生下,它们会激发诗人磅礴的想象,最终凝结成崇高的诗歌意象。史诗的时代需要时代的史诗。

概言之,新时代的诗歌写作,既要力避“假小空”的真平庸,也要警惕“假大空”的伪崇高。真正具有活力、热力和魅力的崇高是不容躲避的,也不许玷污,更严禁消解。毕竟具有崇高美的诗歌不是说服,而是给人以狂喜、惊叹和激奋,并使人的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也只有具备如此崇高美的诗歌,才有普遍性和永久性。

(摘编自杨四平《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年来,中国新诗的崇高美丰富多彩,这种崇高“传统”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
B.并不是所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真情只是崇高产生的必要条件。
C.诗人应努力克服自我、战胜自我,不能臣服于自我,也不能模仿古今中外传统。
D.作为自娱自乐的文字游戏,纯诗有其合理性,但它难以表达人类的崇高情感和思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下某些新诗缺少崇高的情感,这些新诗的作者需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
B.当前某些诗人鼓吹欲望性“个人写作”,把自己缩进自我的狭小天地,这值得警惕。
C.新时代的诗歌创作应以净化思想、升华品格为价值追求,避免真平庸,警惕伪崇高。
D.文章重在提醒新诗创作者们要避免新诗创作中的“假大空”,诗作要有“崇高美”。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不能支持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A.“刘又源/一个人/在玩/手机/游戏”,这样的诗歌里缺少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只不过是一种玩弄语言文字的游戏。
B.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饱含深情型的崇高。
C.田间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曾经激励过许多爱国民众投身于中华民族抗战的伟大事业,这首诗具有崇高的思想。
D.只要将“神舟十二号顺利着陆”这一大事件放在诗人面前,就能激发诗人恢宏的想象,创作出崇高的时代史诗。
2022-11-10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五中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包装印有《觉醒年代》剧中形象的红砖冰激凌、含有中医药材的咖啡、从传统年画获取灵感的8K影片《门神》……在2021年服贸会首钢园文旅服务展馆内,经典的时尚“国货”随处可见。这些“中国智造”引领的“中国潮流”悄然崛起,向世界彰显着属于我们的文化自信。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调研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展馆内处处可见的中国元素与时尚潮流的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碰撞,意义非凡,是中国自信引领的全方位潮流的涌现,更是民族文化和大国科技驱动的全面创新。

“国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品牌与新时代潮流文化的交融,二者的结合,是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是“中国智造”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基因的“无缝对接”。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有关电商平台“618”促销活动期间,国产品牌销售额占比超过70%。首钢园区内,前往非遗文化体验基地、陶瓷艺术馆的人们络绎不绝。越来越走俏的“国货”背后,是国家创新力、创造力的提升,说明我们的产品和品牌更加“走心”,也更符合现代消费群体的喜好。

只有紧紧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搏,为传统文化寻找到转化发展的表达方式,才能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注入强大力量和不竭动能。

(摘编自陶玉《“国潮”崛起凝聚文化自信的力量》)

材料二:

表1   国潮品牌四大维度

表2   中国李宁——国潮市场新风口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2022年国潮品牌发展蓝皮书》)

材料三:

从《龙门金刚》到《只此青绿》,从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到闭幕式上的“折柳寄情”,绝美中国元素一次次令世界惊叹。随着中国传统文化频频出圈,国潮已成为一种时尚,在年轻人中大受追捧。

年轻也许无法怀旧,但经典对年轻人而言,永不褪色。近年来,随着中国传统元素在世界时尚舞台影响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与传统文化形成双向互进的新国潮现象。国潮一方面代表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新生代群体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消费主张的变化。

可以说,根植于年轻人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是国潮热的原动力。这些年,从曾经流行的韩流、日系、欧美风,到如今的国潮热,消费领域的流行趋势演变,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国人文化态度的时代转变。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时代舞台大放异彩,故宫文创、国家宝藏引爆话题榜,还是穿汉服、用国货、听民乐、看古装剧等等等,国潮正在成为年轻人的文化新宠。这虽然代表了一种时代的文化风潮、一种流行趋势,但也能够体现出自我风格和生活态度,获取一种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而且融进了社会热点、时代精神,因而年轻人在追逐文化潮流的过程中,寻找到了一种精神的契合。

围绕国潮下的国漫、国货、国艺、国乐、国学,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崛起、“圈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国潮作为追求表达自我情怀和文化态度的新形式,无疑振奋人心。可在这股追崇的热潮中,我们仍需多几分冷思考,不急功近利,不骛于虚声,要以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让国潮热持续热下去。

(摘编自张忠德《“国潮”崛起彰显文化自信》)

1.下列选项中,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某平台推出创作激励计划,鼓励创作者运用小视频、全息影像等多媒体手段,展现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B.2016年成立的国产牛奶品牌“认养一头牛”将抖音、小红书作为营销主阵地,与消费者建立了密切联系。
C.第15届中华老字号博览会上,国产老字号纷纷变身,如龙虎牌推出与潮玩家合作的DIY手作清凉油香囊。
D.三星堆博物馆推出了“青铜味”十足的月饼文创产品,尝到跨界的甜头后,又推出了“青铜面具”雪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断从传统文化中挖掘中国元素,在推陈出新中筑牢品牌自信,可以让老品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B.国潮品牌以“文化+科技”为支撑,立足于新人群、新产品、新IP和新营销等四个方面,谋求创新发展。
C.2021年3~7月,李宁品牌在运动服饰品牌天猫旗舰店的销售额同比增速第一,并4次荣登月度排名榜首。
D.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与传统文化双向互进,促进了国潮热的升温,提升了中国元素在世界舞台的影响力。
3.材料一和材料三都提到了“国潮热”的原因,但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