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小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6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怀石投江[注]

曹尧德

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短暂,时光的流逝如闪电,似流星,若瞬目,不觉东方已经泛白,雄鸡已经啼鸣。

白马咴咴嘶鸣,并不断地用前蹄刨那栏厩,发出一阵阵单调而枯燥的“嘣嘣”声。这声音提醒了屈原,该给白马添些草料了。然而当屈原来到马厩一看,槽里的草料满满的,昨夜所喂之草料竟然一点未少。这情景使屈原大吃一惊,他认为白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才一夜不饮不食。屈原并未掌灯,借着从木窗棂透进来的微弱晨曦,依稀可见那白马扇着两耳,喷着响鼻,双目半睁半闭,焦躁不安地拽着缰绳走来走去。屈原又在草中多撒了些麸皮,加少许水,用料杈搅拌均匀,亲切地拍着白马的脑袋说:“吃吧,我的老伙计,吃饱了好有力气赶路……”白马摇摇头,嗅也不嗅、闻也不闻,伸出长舌舔着主人的手背,两眼挂着混浊的泪水……

回到房中,屈原满脸泪痕地坐在窗前,整理着他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响动将小媭从梦中惊醒,她迷迷糊糊地问道:“爹,天亮了吗?”

屈原信口答道:“早着呢,尚可睡一大觉。”

小媭低声催促道:“爹,您好几夜不曾合眼了,还是上床睡一会儿吧。”

“这就睡,这就睡。”屈原这样应着,重返马厩,深情地望一眼那耳断头低的白马,然后到角落的乱草堆里取出那对硕大的石锁,这是他请石匠毛老爹专门加工的,一个足有三十余斤重,已经在这里掩藏了多日。他将石锁装进了被套里,一头一个,不偏不倚,放在马的鞍背上。一切准备停当,屈原返回堂屋,走到小媭床前。其时小媭睡得正香,她身体微胖,肌肉松弛,脸皮浮肿,嘴角挂着浅浅的微笑,大约正在做着什么美梦。见了女儿的这一美滋滋的睡态,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

此时,天光已经大亮,太阳快要出山了。屈原先吹熄了屋内的灯盏,然后走到外间舀一盆清水再次洗脸,为的是洗净满面泪痕,不让女儿生疑。盥洗之后,他又在正间静静地站了一会,想想还有些什么未尽之事或处理得不甚周到之处,然后返回西间,踱至女儿床前轻声唤道:“儿呀,快快起来,今天是端午节,华夏大地处处皆祭图腾,爹应友人之邀,欲到遥远的地方去主祭。你给我缝的那件长袍置于何处?快些拿来我穿。”

小媭闻听爹爹喊她,一个骨碌爬了起来,翻身下床。她知道爹爹要穿着自己亲手缝的袍子过节,还要出远门去做客,主祭,甭提心里有多高兴啦,急忙打开木箱,将折叠得规规整整的长袍,双手捧着交给父亲。

屈原接过长袍,抖开,穿好,又把切云高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然后将那柄陆离长剑挂在腰间,似欲出征的将军。

屈原打马跑了一段路程,然后缓缰而前,沿着汨罗江堤向西南方向走去。一路之上,百姓们看到屈原憔悴的面容,枯槁的形体,没有一个不感到痛心的,大家不断地和他打着招呼,询长问短,但今日屈原的话却特别少,很令众人吃惊纳闷儿。

一位渔翁手拿渔网,站在江边问道:“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屈原点了点头。

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剜野菜,见了屈原,硬是要拉他进屋去歇一歇,屈原摇了摇手。

正在这时,曾经将屈原安置到桃花园去避暑养病的那位老渔父从湘江打鱼归来,见了屈原连忙迎上前去,心急火燎地说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

屈原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

屈原骑着马走了一阵,翻身下马,攀上悬崖的顶峰,面对巨谷深渊而立,上顶天,下柱地,岿然崛耸,似巨峰,若山崖,类石雕。

屈原踱至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扬子江,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地烽火,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筒山头乌云滚滚,脚下则是山摇地动,泥沙软绵;举首环顾,天是昏濛濛的,地是黑沉沉的……

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伫立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

拜过之后,屈原用尽平生之力将被套从马背上掀了下来,从中取出石锁和麻绳,用麻绳系紧了石锁,一头又系紧了自己的一只腿,然后抱起那对硕大而沉重的石锁,纵身跃入罗渊。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一跃啊!就在这纵身一跃的刹那间,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转瞬即逝,炸雷落地,只震得山崩地裂,峰峦坍塌。正当这风暴雨狂之际,一颗明星划破铅灰色的苍穹,流向西北——她陨落了!

(有删改)


【注】节选自《屈原传》第36章,题目为临时所加。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满脸泪痕地整理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表明他对楚国当权者的失望以及对以往生活的感伤。
B.面对熟睡的女儿,屈原热泪滚落,编织自己去远方主祭的谎言,这些细节都生动地体现了屈原的不舍与不忍。
C.文中用“接”“抖”“戴”等一系列动词描绘了屈原的装扮过程,他有尊严地赴死,意在表明对现实的束手无策。
D.在屈原投江的刹那,“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山崩地裂”,作者极尽浪漫的笔法,昭示了屈原投江的象征意义。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堤上百姓们对屈原的怜惜、问候,无不体现出屈原深受民众关心爱戴。
B.老渔父的话表明当时楚国面临的艰难困境,也加剧了屈原内心的痛楚。
C.屈原攀上悬崖面对深渊而立,一个刚正不阿、顶天立地的形象跃然纸上。
D.屈原最后的一跳,既是对当权者的警示,也是对其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
3.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析屈原第二次面向西北的心理,并阐释作者在文章最后以一颗明星“流向西北”收束全文的寓意。
4.在课文《史记·屈原列传》(节选)中,屈原“被发行吟泽畔”,与渔夫展开了一段对话。但是,在本文中“渔翁”“老渔父”和屈原的表现却与之有很大不同,课文和此文哪一种处理效果更好?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麦海

徐广慧

老张来的时候,麦子都高过觅食的喜鹊了。麦田像是绿色的海,从天的那边,铺到天的这边。那老张,肩膀上挎着一个布书包,书包里放着写日记的本子。

老张走在大街上,像个谜语。老张走路一晃一晃的。见人就说,吃了呗? 干什么去呀?见到岁数大的,他就喊大爷大娘、叔叔婶子,见到岁数小的,他就喊哥哥姐姐。大家被他问得一蒙一蒙的,瞪着眼睛看着他,心里嘀咕:这人谁啊,俺不认识你啊。

那个自称老张的人是谁呢?慢慢地,村里的人就都知道了。老张是市委办公室派下来的驻村干部。来福村的扶贫工作队一共三个人,老张是队长,在来福村任第一书记。

您的梦想是什么?老张挨家挨户,问遍了村子里的每一个人。

呃,梦想,这个……梦想嘛……

被问的人看看天,陷入了沉思。也有的人装作挠痒痒,一把捂住了自己的鼻子,担心自己笑出声来。

老张还是问。老张像个小学生一样,把老百姓说的话都记到了他的小本本上。他像是追风筝一样,追着村子里的人,非要弄清他们的脑袋里到底装着什么。

老李是个有梦想的人。谈起梦想来,老李眼睛湿乎乎的。老李说,专员啊,俺从小的梦想就是把门前的这条路修修。真的,这也是俺爹小时候的梦想,现在俺爹没啦,俺也到了半百的年纪啦,这梦想还没实现。老李媳妇的嘴快,老李的话还没说完,老李媳妇就说,哎哟,专员,今儿个我把这话儿撂这儿,您要是真能把门前的这条路修了,我马素芬就在来福村大街上倒着走。

行!这事儿就这么定了,这个月我找人规划一下,下个月就动工。老张一拍大腿,整个人像弹簧一样,从杌子上跳了起来。

老百姓的梦想,就是我的梦想。老张在跟领导道别的时候,说出了这句话,声音不大还有点儿发颤,但很清楚。

红房子、黄土地、白杨树、绿麦子,是老张梦境的依靠。老张在工作前,每年的春夏之交,都会回到家乡,穿着布底鞋,到麦海里走一走。他喜欢麦子。麦子幼年时是绿色的,等到结了穗,灌满浆,就变为了黄绿色。阳光一照,一照,再一照,就又变成了金黄色。一行行,一片片,一眼望不到边的麦海像是一个热气腾腾的大油饼,铺满了整个田野。路过的人,没走几步,浑身上下,就都变成了香的。没有一棵麦子背叛过大地,哪怕是遗落在路边的,也会被拾麦穗的手收进粮仓。

老张拿着他的小本本说,包括进村的那一段,要是从东到西都修通,差不多有三公里。沙子、石子、水泥、沥青这些材料咱们自个儿买,机械和人工费都算进去,水稳一平八十五,油面一吨二百九,一吨可以铺五公分油面八平左右,我估计两百万应该够了。支书的脑袋垂了下去,两个委员趴下身子,眼睛死死地盯着地皮。

老张拿着他的小本本说,修路面临的首要问题不是资金问题,是清理路面的障碍物。最东边,是一个三四亩大四五米深的大坑,坑里和坑沿上长满了碗口粗的毛白杨。坑东边,依次是李袖中家的柴火垛、王二傻家的猪圈、老南瓜家的两棵梨树、麻花家的牛棚。坑西边是一个坍塌的断桥,断桥西边是刘金钟家的鸡窝、老李家的药铺、二黑家的老枣树、王又年家的榆树、三奶奶家的菜地、一根筋家的厕所、甄挺香家的车库……光障碍物,老张就在小本本上记了十几页。哪一个障碍物是谁家的,什么时候什么原因占了公共的地点,那一家有几口人,都多少岁,都是干什么的,有了事儿家里谁做主,谁好说话,谁不好说话,老张都记得清清楚楚。要想修路,首先得把路面上的障碍物清走。这个好办呀?不好办。老张琢磨了半天,把这事交给了马素芬。

哎哟喂,马素芬,叫她给别人家做工作,她自己哩,她家的那个药铺子别看只有一间屋,那可是她的命根子。他们一大家子,全凭着卖农药挣钱哩!她舍得把自己的药铺子拆了吗?她要是舍得,我立马把我们家的车库推平。这话是谁说的,街南的甄挺香说的。这话很快传到了马素芬的耳朵里。人们想,好啦,这下事儿闹大了,炮捻儿点着了,光等着看烟火,听响声了。大家屏住呼吸,捂好了耳朵,却没有见到一点儿火星,更是没有听到一点儿动静。要知道,在这之前,这俩女人是不说话的。现在俩人隔空对话,可把村里的人稀罕坏了。甄挺香说,她的药铺子拆了,我的车库立马拆,我不叫公家动手,我自己就把这活儿干了。马素芬说,好,沙地里拔萝卜,来他个干净利索的。人们睡了一晚,醒来后发现马素芬家药辅子的房顶不知哪儿去了,光剩下个屋茬子。那些红红绿绿的瓶子也不知去了哪里。

儿子开着挖掘机拆车库时,甄挺香也出来了,脖子里系着一条丝巾。丝巾是彩色的,紫、蓝、黄、绿、红……你所能想到的颜色,在她的丝巾上几乎都能找到。真是美呢,听说那条丝巾是老张的媳妇来看老张时送给她的,那丝巾像是一只彩色的蝴蝶,把甄挺香的脸衬托得好看极了。天空湛蓝湛蓝的,飘着几朵洁白的云。太阳干净得像是婴儿的脸。没有风,空气暖洋洋的。

转眼间,一条明晃晃的柏油路一直延伸到麦田里。麦到小满日夜黄。金黄的麦穗,像是一条条自带发光体的小鱼,在麦海里自由自在游着。那个下午,老张嗅着麦香,向麦海深处走去,他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棵会行走的麦子。

一阵风吹过,麦浪翻滚。

(选自《人民文学》2021年09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老张走在大街上,像个谜语”一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老张初到来福村时对村里情况的不熟悉。
B.老张在跟领导道别时的声音特点,既表明了他对理想的坚定,也表明了他对扶贫工作的开展没有把握。
C.修路是老李家两代人的梦想,老李媳妇激将老张的话,既含有怀疑也含有期盼,同时为下文拆药铺做铺垫。
D.甄挺香之所以会痛快地将自家车库拆掉,是因为与马素芬的“隔空对话”刺激了她,她不肯比别人落后。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老张来了”开头,并且单独成段,既醒目突出,有强调的意味,也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中的描写生动形象,如“麦海像是一个热气腾腾的大油饼”,所写之景如在眼前,有较强的画面感、镜头感。
C.小说情节设置不以曲折跌宕取胜,而是重点勾勒村民们的各色形象,有利于展现来福村的风貌,增加作品真实感。
D.小说详写老张对修路所需资金、路面上需要清理的障碍物及各家情况的记录内容,侧面刻画了老张的细心、严谨。
3.小说标题“麦海”有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022-08-12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马夫王得中

柳青

王得中是我们营部的一个马夫,依照这个怪老头子自己的说法,便是给一个“四条腿的战士”当勤务。这以前,他初参加部队的时候背过几天步枪,后来做第三连的伙夫:他的工作调来调去,只有一个原因,便是他力不胜任了。他已经五十七岁了,常常用手摸着他的胡须对别人宣布他早已成了一“废物”,不中用了。

现在,他等待着什么似地站在我们面前,不肯听从调动的时候,这些印象便活生生地浮现于我们脑际了。

“你不要太固执!”营长将他膝边的那块地图掀开,挪动了一下腿子,向王得中说,“平时行军你还掉队掉了老远,我们到宿营地半天等不着看马的人。何况现在这样繁重的战斗任务呢!”

“俺死了,也让人家说俺当八路军了。俺……”

“尽搞些怪名堂,你!”营长打断了他的啰嗦,说:“调你到县游击队就是把你踢出去了?你也不想一想,每个人带三天的干粮,两天的生粮,天又落了雪,这一仗打下来还有你没有?把你留在地方武装里,还不是想让你多吃几天小米饭哩!”

他一辈子是一条光棍,没有妻室儿女,没有财产和固定职业。阳春三月,他也许背起搭桩上庙会去赌博;而当农忙了的时候,他便给随便什么人做几天短工。1937年开始的这个战争——谢天谢地,他说——结束了他的永无休止的流浪。他参加了我们的部队不久,聪明地看清了我们的一切,逢人便说这下子解决了他死以前的一切问题……

“做在里边,吃在里边,这就是好家。又不受谁的冤气,一个人一辈子还想怎么呢?”他说。

我初到这营里不久的一次行军中,在大休息的时候,他端一碗水,腿子一拐一拐地双手送到我的面前。我感谢地接过来喝着,他站在旁边等待着他的碗。我喝完时将它交给他,他没有立刻走开,迟疑了好久,终于问道:“刘干事,听说你是才从延安来的……”

“是的。”我说。

“他们从延安养伤回来的同志都说,咱们那延安又是学校,又是工厂,又是医院,又是托儿所,嘿嘿……养老院有没有呢?”

他是一个“废物”,已经开始打听养老院的事情了。这种人在我们的战斗部队里不仅无用,而且有时会成为很恼人的累赘。若是王得中被俘了去,极刑使他供出了他所知道的我们的一切,那该多么糟糕啊!

突然,营长猛地转身过去,暴叫了起来:“脱掉你的军装,给你一套便衣走你的路!”

王得中冷不防这一着,打了一个寒噤,脸色刷地白了起来,瞪着眼了。好久,他才稍稍复原了一点——他弄不清这是吓唬,还是真要他离开队伍……

王得中却扯住自己的袖口,擦了擦嘴角的胡子,颤声说道:“俺跟队伍走。”

这使得我们都张起嘴来,莫名其妙了。对于这个老头子,我们还有什么办法可想呢?

就在这时,从我们所驻的村庄后边的高山上传来了喇叭声。我们立刻静悄悄地屏住气听着,号音落了的时候,教导员对营长说:“去吧,团部在叫我们两个。”

王得中也只好受命退了下去,以后再说。

我们收拾了地图,揣测着将会发生怎样的新的情况。直至半下午的光景,他们才回转来了。庭院里的积雪已经可以埋住鞋袜,天空的雪朵还像往下筛一般地落下来。我们猜想:在这样的天气里有可能提早行动。但是谁料五点钟晚餐,六点钟便走呢?

王得中的事当然无法解决了。

我看得清清楚楚,他跟着队伍出发了,脸上阴沉沉的,像我们所有的战士一样,一声不响,活像一队哑巴在前进着……我在路上碰到他,一半担心一半鼓励地说:“王得中,丢脸的事可干不得呀!”

“俺老王?放心!”他头一转向我说,正像他吹牛的神气一模一样。雪落在他的军帽上、肩膀上和背包上——他低头看着路,一拐一拐地追赶着队伍;他的那个老伙伴,一根未削皮的柳杖,帮助着他……

在部队开始行动和在战斗中间,军政首长们有更多的事务要处理。三天两整夜之内,我们进行了两次战斗,突破汾河和同蒲铁路,越过耸入云天的绵山,跑上了几百里路。我们谁也没有碰到王老头子。只在到达一个叫作马跑泉的山村里时,我突然想起在第二次战斗以后,我就再没见过他了。

驻扎在马跑泉村,我们的任务便只有恢复疲劳。可是,我刚刚闭起眼来,还没睡去,王得中便一拐一拐来到我的面前……

“俺跟队伍走。”我的耳朵好像听见他说。

我不知道我为这个“废物”心里难过到怎样。我知道这没有丝毫用处,然而我不能够克制我自己。但到驻扎这里的第三日,当我们的便衣收容队的同志们赶来,我从他们那里知道了王得中的结局时,我一下子感到好像他们卸去了压在我心上的一块石头——他们说他牺牲了。当他清楚自己无法赶上队伍的时候,他大约向从他身边跑过的一个战士,要到一颗手榴弹。他坐着,将它的保险盖揭去,用手指勾着它的铁丝环子,等待着他的死神。有三个日本兵要来活捉他,我想大约同我见到的一样,还喊着“巴格亚鲁”,而在他们到他身边时,手榴弹爆炸开来,四个人一同到另一个世界去了,当地的居民说那正是天将要亮的时候……

1941513日在杨家岭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营长和“我”都担心王得中掉队,但营长担心的是他牺牲,“我”担心的是他被俘,营长的形象在“我”的衬托下更加高大。
B.小说插叙了王得中参加部队前的流浪经历,让读者从中体会到革命队伍把一般老百姓改造为人民英雄的熔炉作用,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C.小说中多次出现“废物”一词,表面上是王得中的自称和“我”对王得中的评价,实际上“废物”在描写人物和表现主题方面颇含深意。
D.小说中的对话符合人物的身份,如王得中经常说“俺……”,营长经常加重语气,而“我”说话直截了当,突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
2.小说在刻画王得中的形象时,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这种写作方法有什么效果?
3.沈从文先生主张“贴着人物写”,而贴着人物的心理写是“贴着人物写”的重要体现。本文主要展示了王得中三个阶段的心理变化,每个阶段的心理状态各有不同。请结合全文对此作简要分析。
2022-08-11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件棉大衣

练建安

七月二十三日。上午,我到七里滩作客。

七里滩在千里汀江中游,往昔船帆云集、人货辐辏。时下,许多青壮年都打工去了。农村变了,小洋楼星散,就是见不到几个人。此时的七里滩,江水清浅,田野稻穗金黄。摩托车沿平坦的乡村水泥路风驰电掣,很快就到了大围屋。

围屋,又叫围龙屋,是南方客家人家族聚居的地方。我要找的,是大学同学邱文超。文超早等在门外了。门墙边,有张精致藤椅,端坐着一位孤零零的龙钟老人,眯眼晒太阳。他的穿戴有点奇特,老旧军装,崭新的“红色旅游”红军帽。文超说:“伯公太,好回家吃饭啦。”老人含含糊糊应了一声,哈喇子滴下来。

大半天后,我们出门,老人还是坐在原地,嘟嘟囔囔,浑浊的目光朝向近处,竹篙上翻晒着一件灰黑色破旧棉大衣。文超笑问:“吃饭了吗?”老人不响。

我搭载文超回县城,途中,我们在山腰凉亭歇息。

文超说,伯公太的嘟囔,说来好笑,反反复复就三个字,棉大衣。噢,又不是天贶节,晒什么棉大衣呀?

你知道他是谁吗?讲出名字来,你可要站稳啦。说吧,别卖关子。

邱禄贵。

老革命邱禄贵?正是!

邱禄贵是闽西的传奇人物,世代务农,念过几个月私塾,15岁参加红军,古田会议那会儿,他是门岗卫兵,参加了五次反“围剿”战斗,长征期间,是主席的马夫,要不是被敌机炸弹炸伤了脑袋,咱们家乡就铁定多了一颗开国将星。

革命胜利了,邱老主动要求回到家乡,组织上为照顾他的病残身体,任命他为粮管所主任。他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兢兢业业,直到离休。

关于邱老,传说甚多。某县长下乡,前呼后拥,随从吆喝挑粪的农妇让道,某县长却被邱老狠狠地打了几拐杖,抱头鼠窜。粮站多老鼠,他不让放毒药,说是不安全。经周密侦察,他发现了一个老鼠洞。手持铁锤,半夜埋伏在老鼠洞口,一动不动。老鼠探出头来,啪地一锤子,快如闪电。老革命坚持不懈的长年伏击,战果显著,鼠辈落荒而逃。

离休后,邱老回到七里滩老家。百岁老红军,逢年过节的,地方领导同志都要来慰问慰问,电视上不时有他的身影。老旧军装和红军帽,是邱老的标志。

棉大衣,是什么意思?大热天的,要它干什么?

文超苦笑,我也说不清楚。长征时,我们村出去了四十多人,就一个邱老回来了。传说,村里还有一个连长,叫钟石生,他们一起参加了飞夺泸定桥。邱老脑袋炸伤后昏死过去了,是钟石生把他背下来的,走了三天三夜,赶上了大部队,军医救活了他。军医说,小邱你命大,多亏了小石头哪。

八路军115师独立团驻守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考虑到邱老多次负伤,特别是头部重伤,老团长杨司令员安排他任供给处仓库主任。

1939113日,日军独立混成第二旅一部由沫源城出动“扫荡”,被八路军歼灭于雁宿崖。杨司令员判断,鬼子将大规模报复,遂请示上级获准,集中了晋察冀军区部队及120师特务团等部兵力,设伏黄土岭,计划诱歼敌军。

战斗打响前,一团一营三连的连长带人来供给处仓库领棉大衣。他们将设伏在最前沿的阵地。北方天气,夜晚苦寒。这个连长不是别人,是老弟兄钟石生。这一天傍晚,夕阳西下,寒风呼啸。钟连长带着一个班的战士突然来到仓库所在地。邱老喜出望外,二话不说,把钟连长拽到屋角,掏出大半瓶包谷烧酒,你一口,我一口,喝了个精光。

“阿贵,老伤咋样?”

“这不,搞两口,通经活血。”“有大行动。”

“晓得。”

“我们连,要吃肥肉。”“尖刀连嘛。”

“我们来领棉大衣。”

“有,有,被服厂刚刚送来入库的。尖刀连的,耳朵就是灵通。”“老伙计,给我128套。”

“好哟。批条。”

“没有。口头命令,司令员特批的。”“不行!”

“咋不行?问问老杨嘛。”

“石头,你去补批条,我立马安排出仓。”

“来不及啦,天亮前,我们连必须赶到设伏地点。”“没有批条,一件也不能给。”

“真的不能?就连我也不能给吗?”

“不行,绝对不行,天王老子也不行。这是铁的制度。”“好啊,阿贵呀阿贵,你可要给我记住喽!”

钟连长带着他的人马气呼呼地走了。邱老对身边的战士说,他是我的救命恩人呢,没有办法哪,制度就是制度嘛。

两天后,黄土岭战斗结束,八路军歼灭鬼子900余人,击毙敌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钟连长牺牲了。邱老赶到战场,脱下棉大衣,换下石头血迹斑斑的破旧棉大衣,一直珍藏。70多年了,每年定期取出来晒太阳。家人说,这些年,老爷子越老越糊涂了,三天两头瞎折腾,呆呆的,嘟嘟囔囔,干什么呀?

说完故事,文超问,你说呢?干什么呀?我说,回城吧。

车行山路。夕阳映照的山冈上,有一树一树的杜鹃花开放,迎风摇曳。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于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如写邱老经常嘟嘟囔囔,反反复复就三个字——“棉大衣”,引发读者的疑问与阅读兴趣。
B.小说对邱老形象的刻画,采用了正侧结合的方法,主要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进行描写,形象丰满而立体。
C.第二段的场景描写,多用短句,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不仅呈现了当下农村祥和安宁的景象,又反映出青年外流的现状。
D.石头与邱老的对话凝练传神,富有表现力,形象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反映人民军队纪律严明和战事吃紧的情况。
2.冯骥才说,小说的结尾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意味无穷”。请结合小说最后两段,谈谈你的理解。
3.小说是如何叙述邱禄贵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022-08-11更新 | 16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初雪(节选)

路翎

司机刘强和他的助手王德贵所在的汽车连,奉命从前线附近的地区往后方运送一批朝鲜老百姓。这些朝鲜人在敌人的炮火射程内顽强地生活了好久了,他们是因为紧急的军事情况而疏散的。刘强和王德贵的车子排在最后一辆开出,因为他们这一车全是年老的和年轻的妇女,带着一群孩子和很多的零碎东西。在十一月末的严寒的黄昏里,天色很快地黑下来了、前沿的炮声激烈起来了,山谷里震荡着一阵阵巨大的、单调的回声。妇女们的这些零碎的日用的东西,引起刘强许多感触。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者来到他家乡上海附近的时候,他的母亲和姐姐带着她们的篮子、罐子、大包小包爬上一辆拥挤的汽车,那时候他才十七岁,他讨厌这些破旧的东西,觉得它们没有价值,但是妇女们绝不肯丢掉它们。那时候他还不懂得在那些残酷的年代里人民生活的艰难。朝鲜妇女们的这些旧包哀,这些帘子、草席,这些盆子罐子,在他心里唤起了温暖的感情。这些东西仿佛在对他讲述着艰苦和贫穷,讲述着妇女们一两年来在炮火下的流血奋斗。放到车子上去的任何一件小东西,都叫他觉得这是对敌人的一个胜利。车上装得差不多了,他却继续在那里一件一件地往上搬着。看着这种情形、年轻的助手王德贵有些焦急了。

“不行啦,再耽搁咱们要赶不过去啦。”

“行!”刘强决然地大声说,接着他用愉快的鼓动的口气说,“来吧,小王,想个办法替这位阿妈把背夹绑在车子后边……这样那两床炕席也放得下啦。”

“这破炕席有什么用呀!”

“老百姓过日子什么都有用的,——哪怕是破烷席,能丢在这里叫敌人一炮打掉么?”

他的愉快而活泼的声音忽然变得严厉了,并且那闪耀的眼光向着王德贵瞪了一眼。从来不发脾气的刘强,个性其实是非常刚强的。王德贵本来想说:“叫炮打掉的东西呢!”可是说不出口了。

终于把所有的比较大的东西都安置好了。助手王德贵已经跑去发动了马达,他担心着,晚了公路上车多,赶不过封锁线。听见马达声,刘强就很沉重地向着司机台走去了,但走了几步又停下来,因为听见了车上面传出来一个婴儿的啼哭声。

那孩子就在母亲的胸前愤怒地哭着。刘强叫那母亲把孩子给他,他说,可以把这婴儿带到司机台里面去。做母亲的迟疑了一下,但这时刘强已经伸手把孩子抱过来了。

“辛苦啦,谢谢……”那母亲激动地说。

“不谢!小王!”刘强喊着,为了免除那母亲的不安,他特别用一种愉快的、幽默的腔调大声道:“来,小伙子,咱们找到一个活儿干啦!”

“这活主要是你的!”刘强愉快地说,不由分说地把孩子塞在王德贵的手里了。“这怎么好弄呢,我不会抱孩子呀!”那十八岁的青年助手说。刘强说:“做这么回妈妈不委屈你,将来你还不是得有儿子!”

王德贵很不满意——这老司机今天太婆婆妈妈了,妨碍完成任务怎么办呢——然而他仍然羞怯地笑了。他捧着孩子的那姿势实在笨拙,就像捧着一盆热水似的,车上的妇女们也都笑起来了。王德贵很不满意这些笑声,浑身热辣辣的。

敌机临空了,照明弹一直从前面划过来了。刘强的脸上马上有了凛然的、严肃的神气,司机台的门砰的一声关上了。迎着寒风,这台车投入了公路上的激烈斗争。

……

大雪纷飞……天渐渐地亮起来了。周围的景色,覆盖着雪的土坡、田地,大雪中顽强地弹起来的弯曲的黑色的树枝,可以模模糊糊地看见了。离目的地只剩下了十里路。车上的妇女们都醒着。她们披着被单和旧衣,默默地承受着这场大雪。这里就要到她们新的家了。忽然那个用花格子头巾包着头的、浓眉毛的姑娘唱起歌来。几个年轻的妇女跟着唱起来,最后全车的妇女,都唱起来了、

这一车冻僵了的、疲困的妇女,整夜都一声不响,顽强地抗击了那向她们袭来的敌机和严寒,现在唱起来了。她们就要到达她们新的家,她们欢迎这场雪,听着司机台里那个孩子的哭声,唱起来了。于是一下子这台车从困顿和沉默里醒来,被一种青春的、欢乐的、胜利的空气鼓舞着——最后这几里路,是载着歌声飞驰着的。

人们开始下车,被歌声和大雪所激动。司机和他的助手走了出来,在迷茫的大雪中笑着;司机的手里,捧着那个又睡熟了的孩子。

沉默着,站在纷飞的大雪中。王德贵抱过了孩子并且把他高举了起来。大家看着王德贵手里的孩子,又看到刘强的染着血的大衣和苍白、微笑的脸。那个做母亲的奔上来接过她的孩子,眼泪流出来了。她抓住了王德贵的手,把她的头在他的肩上靠了一靠,又跑向刘强,把头靠在他没有负伤的结实的右肩上。

忽然王德贵走向那个母亲、问着:“阿妈,这孩子他的姓名?”母亲来不及回答,有七八个声音叫起来了,说,这孩子叫金贵永!“金贵永,记着了!”王德贵红脸说。

“贵永,再见吧!”刘强说,显出了王德贵先前见过的那种严肃的、沉思的、父亲般的神情,俯下头去,在那母亲的臂弯里吻着孩子的脸。

和着这飘落在她们的土地上的今年的最初的雪,妇女们静静地站着。大雪无声地、密密地降落着,这台车后面的那两条很长的黑色的车迹很快地就被大雪盖住了。

一九五三年十月十六日,北京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插叙了刘强对日军侵略的记忆,既巧妙交代了刘强今天“婆婆妈妈”的原因,又控诉了战争的罪恶。
B.小说写王德贵担心因收拾“破炕席”而耽搁行程,说明王德贵比刘强对此次运送任务有着更清醒的认识。
C.小说写朝鲜妇女们在纷飞的初雪中激情高歌,表现了她们即将平安抵达的喜悦和对志愿军战士的由衷感激。
D.小说写刘强“俯下头去”亲吻小男孩的脸,一吻见真情,流露出刚强严肃的刘强那父亲般的温暖柔情。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借助“严寒的黄昏”、“很快地黑下来了”的天色、“前沿的炮声”、山谷里的“回声”等环境描写,渲染出严酷的战争气氛。
B.小说写王德贵抱孩子姿势笨拙引起车上妇女们的哄笑,“很不满意”“浑身热辣辣的”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王德贵恼羞成怒的心理。
C.小说通过“抓住”“靠了一靠”“跑向”“靠在”等一连串动作描写,刻画出金贵永母亲对王德贵、刘强两位志愿军司机由衷的感谢。
D.小说以雪景结尾,一方面,呼应标题,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另一方面,烘托出静谧平和的气氛,传递出胜利到达目的地后的喜悦。
3.小说特别写了小男孩金贵永备受一行人关注呵护这一情节,这样写有何作用?
4.有评论家说,《初雪》是“兼顾历史真实与审美感受的最大化”。请结合小说,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高速公路上的森林

[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

寒冷有千百种形式、千百种方法在世界上移动:在海上像一群狂奔的马,在乡村像一窝猛扑的蝗虫,在城市则像一把利刃截断道路,从缝里钻入没有暖气的家中。那天晚上,马可瓦多家用尽了最后的干柴,裹着大衣的全家人,看着暖炉中逐渐黯淡的小木炭,每一次呼吸,就从他们嘴里升起云雾,再没有人说话,云雾代替他们发言:太太吐出长长的云雾仿佛在叹气,小孩们好像专心一意地吹着肥皂泡泡,而马可瓦多则一停一顿地朝着空中喷着云雾,好像喷发转瞬即逝的智慧火花。

最后马可瓦多决定了:

我去找柴火,说不定能找到。他在夹克和衬衫间塞进了四五张报纸,以作为御寒的盔甲,在大衣下藏了一把齿锯,在家人充满希望的目光的跟随下,深夜走出门,每走一步就发出纸的响声,而锯子也不时从他大衣里冒出。

到市区里找柴火,说得倒好!马可瓦多直向夹在两条马路中间的一小片公园走去。空无一人,马可瓦多一面研究光秃秃的树干,一面想着家人正牙齿打颤地等着他……

小米开尔哆嗦着牙齿,读一本从学校图书室借回来的童话,书里头说的是一个木匠的小孩带着斧头去森林里砍柴。这才是要去的地方。小米开尔说,森林!那里就会有木柴了!他从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从来没看过森林,连从远处看的经验也没有。

说到做到,跟兄弟们组织起来:一个人带斧头,一个人带钩子,一个人带绳子。跟妈妈说再见后就开始寻找森林。

走在路灯照得通亮的城市,除了房子以外看不到别的:什么森林,连影子也没有。也遇到过几个行人,但是不敢问哪儿有森林。他们走到最后,城里的房子都不见了,而马路变成了高速公路。

小孩就在高速公路旁看到了森林:一片茂密而奇形怪状的树林淹没了一望无际的平原。它们有极细极细的树干,或直或斜;当汽车经过,车灯照亮时,发现这些扁平而宽阔的树叶有着最奇怪的样子和颜色。树枝的形状是牙青、脸、乳酪、手、剃刀、瓶子、母牛和轮胎,遍布的树叶是字母。

万岁!小米开尔说,这就是森林!

弟弟们则着迷地看着从奇异轮廊中露头的月亮:真美……

小米开尔赶紧提醒他们来这儿的目的:柴火。于是他们砍倒一株黄色迎春花外形的杨树,劈成碎片后带回家。

当马可瓦多带着少得可怜的潮湿树枝回家时,发现暖炉是点燃的。

你们在哪里拿的?他惊异地指着剩下的广告招牌。因为是夹板,柴火烧得很快。

森林里!小孩说。

什么森林?

在高速公路上,密密麻麻的!

既然这么简单,而且也的确不错。要新的柴火,还是学小孩的方法比较好。马可瓦多又带着锯子出门,朝高速公路走去。

公路警察阿斯托弗有点近视,当他骑着摩托车做夜间巡逻时应该是要戴眼镜的;但他谁也没说,怕因此影响他的前途。

那个晚上,接到通知说高速公路上有一群野孩子在拆广告招牌,警察阿斯托弗便骑车去巡查。

高速公路旁怪模怪样地张牙舞爪的树木陪着他转动,大近视眼的阿斯托弗细细察看。在摩托车灯的照明下,撞见一个大野孩子攀爬在一块招牌上。阿斯托弗刹住车:喂!你在上面干什么,马上给我跳下来!那个人动也不动,向他吐舌头。阿斯托弗靠近一看,那是一块乳酪广告,画了一个胖小孩在舔舌头。当然,当然。阿斯托弗说,并快速离开。

过了一会儿,在一块巨大招牌的阴影中,照到一张惊骇的脸。站住!别想跑!但没有人跑:那是一张痛苦的面像,因为有一只脚长满了鸡眼。哦,对不起。阿斯托弗说完后就溜烟跑掉了。

治偏头痛药片的广告画的是一个巨大的人头,因痛楚用手遮着眼睛。阿斯托弗经过,照到攀爬在上方正想用锯子切下一块的马可瓦多。因强光而眼花,马可瓦多蜷缩着静止不动,抓住大头上的耳朵,锯子则已经切到额头中央。

阿斯托弗好好研究过后说:喔,对,斯达巴药片!这个广告做得好!新发现!那个带着锯子的倒霉鬼说明偏头痛会把人的脑袋切成两半!我一下就看懂了!然后很满意地离开了。

四周那么安静而寒冷。马可瓦多松了一口气,在不太舒适的支架上重新调整位置,继续他的工作。在月光清亮的天空中,锯子切割木头低沉的嘎嘎声远远传送开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米开尔从童话书中获得灵感,做出去森林里砍柴的决定,这一细节十分符合其儿童的身份,也使情节展开合理化。
B.小孩们在高速公路旁看到了森林,并看到树枝的形状像牙膏、脸、乳酪等,遍布的树叶是字母,这样写是为了表明孩子们极富想象力和他们的天真可爱。
C.“马可瓦多蜷缩着静止不动,抓住大头上的耳朵,锯子则已经切到额头中央”,这幅画面看似滑稽,但实则蕴含着作者对马可瓦多的同情。
D.“马可瓦多松了一口气”“锯子切割木头低沉的嘎嘎声远远传送开来”这两处描写,表现了马可瓦多躲过警察巡查后侥幸但依旧沉重的心情。
2.小说多次提到“寒冷”,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有人说,这篇小说在荒诞中藏着真实。请从“荒诞”和“真实”两个角度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2-08-03更新 | 41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解冻

迟子建

冰消雪融时,小腰岭人爱栽跟头的日子也就来了。

小腰岭的女人恨透了泥泞,一旦暖阳照拂得屋顶的积雪脱胎换骨,屋檐滴答滴答地滴水了,她们便不愿让老人出门,不愿让男人喝酒,更不愿让孩子玩耍。不然,她们得一天洗一盆衣服,可是泥泞怎么能阻止得了他们呢?你时常能在路上,逢着那些栽倒后滚了一身泥水的人。女人们没办法,只好让家人穿最破旧的衣服和鞋子。若是外乡人这时节来小腰岭,看着一村人衣衫褴褛的,会说:这村子穷掉底儿了!

有一个在泥泞中依旧衣着考究的人,他就是小腰岭的小学校长苏泽广。只要上班,他必得穿上皮鞋和中山装,虽然他倍加小心,可是回家的时候,裤脚还是溅上了泥点,鞋帮沾满了污泥。他老婆黎素扇,少不了埋怨他几句,说你看看小腰岭的人,谁像你穿成这样,让人笑话!苏泽广说:我这么多年没穿中山装了,好不容易盼到能穿的日子了,再让它压箱底,不是可惜了吗!工宣队进驻学校的那年,他被发配到蓄牧厂养猪。平反后的苏泽广官复原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供销社买了一盒鞋油,把皮鞋打得锃光,然后又捧出了中山装,让老婆把它熨烫得板板正正的,挂在衣柜最显眼的位置。小腰岭人看他穿看中山装的样子,有的羡慕,有的则嗤之以鼻,说:臭老九又抖起来了!

苏泽广这天下班回家,滚了一身的泥水,显然他是摔倒了。黎素扇气青了脸,嚷着:我说让你穿破衣服吧,你非不干!这咔叽布的中山装,洗、熨都费劲,你知道不知道?!

知道。苏泽广吁了一口气,边脱衣服边说,你得赶快把它洗好晾干,我要去兴林开个会。”“什么会呀,要去兴林?黎素扇问。

我要是知道就好了。苏泽广说,邮递员下午送来急件,我打开一看,是教育局发来的,我后天到青峰报到,然后去兴林开个紧急会议,特别注明此事机密,不得外传。

黎素扇哎呀——叫了一声,打了个激灵,说:是不是出什么事了?

苏泽广阴郁地说:我也这么想。以前通知开会,什么内容,会期几天,都说得明明白白的。这次呢,既没说会议议题,也没说要开几天。而且,怎么会把人召集到兴林呢?我看这次,恐怕凶多吉少。

黎素扇说,你要是出了事,我们娘仨怎么活啊?说着,眼泪落了下来。

你放心,万一有不测,我会安排好你和孩子的生活的。苏泽广说。

黎素扇说:你估计,能出什么事儿?

我们这次去三个人,有两个是刚刚落实了政策回到教育岗位的,另一个呢,是刚成立的招生办的主任。你说能不能是高考出了问题?苏泽广似答似问地说道。

黎素扇望着丈夫,说:不会吧!没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想不明白什么事儿,今儿就不费这个脑筋了。

第二天吃过早饭,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

家中只剩黎素扇一个人时,她开始帮丈夫打点行装。想着丈夫离不开书,便把几卷丈夫常看的书也装上了。不过当她拉上箱子的一瞬,突然想起书是个惹是生非的东西,万一有一天这样的书再遭禁,他不等于带去了几颗炸弹吗?于是又把书抽出来。

苏泽广下午到学校开始清点办公室中他认为该销毁的东西。他把平素偷闲写的诗一页页从抽屉里翻出,逐一过目。这时的他宛如一个审判官,裁决着哪些诗该活,哪些该枪毙。当他读到我在月下独酌,邀一朵彩云,做我杯中的新娘,觉得过于小资情调了,就把它放到处决的行列中;就这样,经他裁定,只剩下五首诗了。他对这五首仍不放心,又仔细端详了一番,发现我的泪,落入黑暗,于是黑暗有了种子,生长出了黎明也容易惹祸,便让它作为最后的殉葬者。他把裁决的诗,连同一卷手抄的《纳兰词》,一并投入走廊的火炉里。只听轰——的一声,那些东西顷刻间就被腾起的火焰吞噬了。苏泽广叹息一声,离开火炉,回到办公室,枯坐着。

解冻时节的泥泞就像一个个流脓的伤口,治疗这伤口的,是阳光。只要天气持续晴好,这伤口的面积就会逐渐缩小,直至结痂。苏泽广走后,小腰岭始终春光烂漫,短短五天,路上的泥泞萎缩了,人们走路时敢挺胸抬头了。这天中午,从青峰过来的长途客车上下来一个人,他就是穿着中山装的苏泽广。他提着大旅行箱,神采飞扬地回家。

吃过午饭,黎素扇问苏泽广:究竟是啥会啊?虚惊了一场。

说了你也不相信。苏泽广喜滋滋地说招我们去,看了两场电影。

看电影?黎素扇挑起眉毛,说,青峰又不是没有电影院,何苦折腾到兴林,连来带去好几天,又是汽车又是火车的,耽误工夫又浪费钱。

这是好事啊,大好事!说明思想解放的时代到了。苏泽广亢奋地说着,从旅行箱里翻出一本书,说是要上班去。离开学校不到一周,他想得慌。

冰雪完全消融了,小腰岭的村路上,再也没有因泥泞而跌跤的了,人们在春光中忙着翻地,下种。

(有删改)


【注】①《解冻》:短篇小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为写作背景,发表于2009年。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写“小腰岭人爱栽跟头”,既交代了小腰岭人的一种日常生活状态,也暗示主人公的“遭遇”。
B.小说中人物语言起到刻画形象、充实情节等作用。黎素扇谈看电影的一番话既丰富了其形象,又点明了小说主题。
C.黎素扇在帮丈夫打点行装时,起初考虑丈夫的喜好,把几卷书装上,后来想起书可能给丈夫招来祸患,又把书取出。
D.小说没有刻意叙写重大历史事件,而通过表现小学校长苏泽广的生活和工作,反映时代人的变迁和社会思想的变迁。
2.“解冻时节的泥污就像一个个流脓的伤口,治疗这伤口的,是阳光”这句话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3.有人评论:“迟子建作品中的悲剧意识深藏于‘温情’的底色之下。”这篇小说写了哪些温情?请根据全文简要分析。
2022-07-27更新 | 24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边的雪

张炜

风肆无忌惮地吼叫着,绞拧着地上的雪。天就要黑下来了。他们一刻也没有多站,就返身回铺子里了。

金豹重新坐到炉台跟前,烘着手说:“这样的鬼天气只能喝酒。唉唉,到底是老了,没有血气了,简直碰不得风雪。”

“这场雪不知还停不停。等几天你看吧,满海都漂着冰矾。”老刚还在专心听着风雪的吼叫声。

“唉,老了,老了。”金豹把一双黑黑的手掌放在炉口上,像烤咸鱼一样,反反正正地翻动着。“就像雪一样,欢欢喜喜落下来,早晚要化的。”

老刚点点头,“像雪一样。”

金豹望着铺门上那块黑乎乎的玻璃:“还是地上好,雪花打着旋儿从天上下来,积起老厚,让人踏,日头照,化成了水。它就这么过完一辈子。”

“人也一样。真不容易啊!”老刚的声音有些发颤,他的眼睛直盯住跳动的灯火,眼角上有什么东西在闪亮。金豹慢慢地吸一支烟,把没有喝完的半瓶酒重新插到沙子里去。

两个老人挨在一起,闭着眼睛各自想心事。老刚想他的儿子——这时已经背上猎枪和金豹的儿子回家了。

老刚躺下了。金豹自己却睡不着了。他侧身吸着烟,静静地听外边的声音。海浪声大得可怕,他知道拍到岸上的浪头卷起来,这时正恶狠狠地将靠岸的雪砣子吞进去。他惯于在骇人的海浪声里甜睡。

可是今晚却睡不着了。仿佛在这个雪夜里,有什么令人恐惧的东西正向他慢慢逼近过来。他怎么也睡不着。他披上破棉袄钻出了铺子。

刚一出门,一股旋转的雪柱就把他打倒了,头被撞得有些懵。金豹望着四周,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突然想起了白天搬动的舢板,加固的锚绳也不保险哪!他像被什么蜇了似地喊着老刚,翻身回铺子去了。

凭借雪粉的滑润,他们将几个舢板又推离岸边好几丈远。彼此都看不见,只听见粗粗的喘息声。他们不敢去推稍远一些的小船,怕摸不回铺子。

他们的手脚冻得没有了知觉,终于不敢耽搁,开始摸索着回铺子了。金豹不断喊着老刚,听不到回应,就伸手去摸他、拉他。有一次脸碰到他的鼻子,看到他用手将耳朵拢住,好像在听什么?

老刚真的在倾听。听了一会儿,他的嘴巴颤抖起来,带着哭音喊了一句:“妈呀,海里有人!”

金豹像他那样听了听。

“呜喔——哎——救救——呜……”

是绝望的哭泣和呼喊。金豹跳了起来,霹雳一般吼道:

“有人!他们上不来了!”

“听声音不远!”老刚身上抖起来,牙齿碰得直响。

金豹在浪头跟前吼起来,浪头扑下来,他的身子立刻湿透了……老刚喊了一阵,最后绝望地说:“不行了,他们听见也摸不上来,他们不行了……”

金豹奔跑着,呼喊着,不知跌了多少跤子,伸开手在雪地上乱摸——他想摸些柴草点一堆大火:被海浪打昏了头的人,只有迎着火光才能爬上来,金豹想按海上规矩,为落水者点一堆救命的火。厚厚的大雪,哪里寻柴草去!他一声不吭地站在了老刚身边,突然说了句:“点铺子吧!”

铺子是他们承包组的全部家当哪。

大火燃起来了!风吹着,熊熊烈火四周容不得冰雪了。空中飞旋的雪花,都被映红了;雪地上,远远近近都是嫣红的火的颜色,狂暴的风雪比起这团大火好像已经是微不足道的了……

金豹钻到了水浪里,盯着水里的那团黑影。黑影近了,是抱着一块木板的落水者。金豹拖上他,刚迈开一步,就被一巨浪打倒了,他爬起来时,看到老刚也拖着一个人……他们把两个落水的人抱到了大火边上。

烤了一会儿,两个身体蠕动起来。

正在这时候,金豹和老刚听到了大火的另一边有一种奇怪的声音。他们跑去一看,惊得说不出话——从雪地里、从黑夜的深处滚来两个“雪球”!“雪球”滚到大火边上才展开,让他们看出原来是两个人。老刚低头瞅一瞅,惊慌地捏住其中一个的手说:“这是我儿子!”

原来他们终于没能冲出茫茫原野,在漫天的雪尘中迷路了!他们左冲右突,终于知道自己注定要冻死在这个雪夜里了。可他们绝境中望到了奇迹——一团生命的大火在远方剧烈燃烧,爆出了耀眼的白光!他们流着眼泪,爬过去,滚过去……

火势渐渐弱下去,那一堆炭火却红得可爱。两个落水的人能够坐起来了,他们看看炭火,看看远处的黑夜,放声大哭起来。

两个年轻猎人的双筒猎枪早已不知丢在哪里了。他们的一身冰砣融化着,水流又渗进沙子里。他们颤声叫着:“爸……”

他们和两个落水的人一块儿跪在了两个老人面前……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金豹烘手、饮酒取暖,突出风雪带来的寒冷程度之深,把酒瓶插到沙子里暗示了地点,这些描写紧扣了标题。
B.两位老人对海边正下着的大雪有一番对话。话语中流露出他们对自己“老了”的无奈心态,真实展示了老年人对未来生活的迷茫。
C.小说写金豹睡不着,目的是引出下文一连串情节,因为睡不着而走出铺子,直到他们点火救人,构思巧妙,环环相扣。
D.小说语言细腻生动,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极富画面感和表现力,把一个寒冷冬季风雪天气里的温暖故事,讲述得精彩动人。
2.小说极力描写海浪和风雪之大,这样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3.小说结尾写金豹和老刚的儿子也因为点燃的大火而得救,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2-07-26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八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贩梦者

石钟山

林又在讲自己的梦,说的是,一位盲人演唱师傅带着盲人徒弟走街串巷说书唱戏。一日,徒弟问师傅:眼睛如何才能看到光明?师傅应:等拉断第一百根琴弦时,眼睛就会看到光明。小徒弟有了希望,随师傅风里雨里奔走于演出场所。后来师傅离开了他,他又有了自己的徒弟,为了一百根琴弦的目标,他带着徒弟一如师傅带着他在执念中拉琴,一根根被拉断的琴弦都刻在了他的心里,终于在一次演出中,第一百根琴弦断了,然而期盼中的光明并没有如约而至。他病倒了,因为心里那浩大的希望落空。在小徒弟无微不至的照料下,他躲过了这一劫,他一下子明白了师傅的用意。徒弟问他:师傅,我的眼睛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光明呢?他说:当你拉断一百二十根琴弦时,自然会看到光明。徒弟笑着,心里已经亮了。他看不见徒弟,但他知道徒弟一定是这样的,亦如当年自己的样子。

林讲完这个故事时,宿舍里所有人都沉默着,仿佛自己做了一场梦,醒来久久地思考着什么,却想不到尽头。不久,宿舍的人便各自寻找自己的梦境去了。他却没有睡着,他还要继续想明晚的故事。

此刻,他们已是大四学生了,他讲了四年故事,每天晚上都是如此,就像故事中的徒弟一样,一根琴弦拉断了,又期待下一根。他不是盲人,只是贫困学生,记得自己很小的时候,父母跑运输,车出了事故,再也没有回来,是爷爷靠拾垃圾把他养大,又供他上大学。进入大学,他申请了助学贷款。为了还贷款,他一有时间就出去打工还贷。

四年前刚入学时,住在下铺的赵姓同学一日晚上睡不着,动员大家讲故事,并许诺说:谁的故事讲得好,就把他明天的一日三餐全包下来。赵同学家境殷实,吃穿用度都是全宿舍最好的。于是大家搜肠刮肚地拼凑着故事,但似乎这些故事总不能让赵同学满意,他仍然失眠。直到林开始讲,他讲完后,赵同学很快进入梦乡,甚至有的同学在故事还没讲完便酣然入梦。而赵同学也从不食言,包下了一日三餐,自己吃什么就让林吃什么。有肉有菜,有时还有水果或者酸奶什么的。

林节省了三餐的钱,生活轻松了不少。只是每日的故事,要常新求变才好,不然觉得对不起赵同学的一日三餐。一日,赵同学认真地凝视着他问:你怎么会有这么多故事?他沉吟一下,答:我讲的不是故事,是自己的梦。赵同学哑然,同学们亦哑然。在同学眼里,他便神秘起来,他每日的梦有头有尾,还丝丝入扣,引人入胜,这是什么人才能做的梦呀。他们的梦往往有头无尾,早晨睁开眼睛,梦境早忘光了。他在众同学羡慕的目光中度过了四年。在这四年中,一个宿舍其他五个人,都享受了他的“梦”,也有许多同学轮流请他吃一日三餐:赵同学并不争抢,没有别的同学主动请林时,他才会出现。

一晃四年大学生活结束了,林和赵被双双保研。他俩依然是一间宿舍,赵同学依然听林的故事,直到林听见赵同学的呼吸均匀起来,他的故事才会结束。在这期间,林也曾拒绝赵同学的一日三餐,但总会被赵同学驳回,赵同学感激地冲他说:你的故事治好了我的失眠,没有你的故事,我会睡不着觉的。

研究生毕业,赵同学留校做学术研究,林在家乡的省城联系到一家研究所。临别时,赵同学说:谢谢你每天给我讲的故事。林也感动地说:我吃了你这些年的饭,感谢的应该是我。两个同窗好友在用力拥抱中分别。

几年后,林突然接到赵同学的电话,说要到他所居住的省城出差。两人约好相见,地点是他定的。还没到约定时间,他就站在饭店门口张望了。饭店是五星级的,赵同学见到他吃了一惊,望着他身后的饭店责备道:怎么定在这了?咱们是老同学,就是叙叙旧,何必这么破费。他不说什么,领着老同学往里走。

偌大的包间就他们俩,菜品多,酒也是顶级的。赵同学扫了一眼酒桌上的菜品,正色道:今晚我请。他只是笑一笑,端起酒杯道:老同学,这些年我一直想找机会答谢你,是你让我大学生活有饭吃。说完一口喝光杯中的酒。赵同学凝视着他,半晌才道:我不失眠,不听你的故事也能睡着,但你的故事不是三顿饭能换来的。

那天晚上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谢谢老同学,我永远记着你的一日三餐。也感谢你让我讲故事。赵同学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说:你为什么把研究所的工作辞了,现在靠什么生活?他听了又淡然一笑:我现在是个贩梦者。赵同学似乎不解,怔怔地望着他。他解释道:我现在是个网络作家,每天在网上写故事,笔名就叫“贩梦者”。赵同学如梦初醒,惊叫一声,又一次狠狠地把他抱在怀里,小声地说:其实当年你不讲故事,我也会请你一日三餐,怕你不接受,才让你每日讲故事。他推开老同学,他认真地冲老同学鞠了一躬道:感谢你让我成为现在的贩梦者。

那晚两人走在街上,他又想起多年前讲的故事道:老同学还记得当年那个拉断一百根琴弦的小徒弟么?老同学望着天空悠长地说:当然记得,人得有梦才会好。

(选自《今晚报》,202197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徒弟笑着,心里已经亮了”这一细节说明,盲徒弟虽明知自己无法恢复光明,却依然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
B.林同学为求一日三餐而创新求变构思故事,无意中开发了文学创作思维,使自己初步具备了“贩梦”的能力。
C.赵同学应约和林在五星级酒店相聚,就餐前正色道:今晚我请。此举是为了显示自己在物质上依旧保持优越性。
D.林同学虽然凭借讲故事的能力成为网络作家,并过上了优裕的生活,但为此也辞去了公职放弃了最初的梦想。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词妥帖,如“但似乎这些故事总不能让赵同学满意”中的“似乎”一词表不确定性,暗含赵同学失眠是假,助人为真的意思。
B.小说多次写到“梦”:赵听了林的故事不再失眠酣然入梦,林在网络书写梦想……这些“梦”都属于虚写,可让小说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C.小说写到林、赵两位同学的两次不同场景的拥抱,心情各有不同:前者含有不舍、感谢和祝福,后者含有惊喜、赞赏和欣慰。
D.小说最后一段与小说开头所讲故事相照应,使林同学这一人物形象更丰满,使小说结构完整严谨,同时也起到凸显主旨的作用。
3.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林同学,还是赵同学?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4.《贩梦者》入选“中国小说协会2021年度好小说”,文学评论家认为其创新之处是将当代故事和民间故事相互融合,请结合文本分析其效果。
2022-07-22更新 | 177次组卷 | 3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邮轮碎片

刘心武

1

最近手机今日头条上连篇累牍展现许多的肌肉男,特别是腹肌男,但她在生活中却几乎没有见到过一位。在邮轮上她注意观察,甲板躺椅上、泳池中,裸露出身体的男子没有一个近似网络上呈现的,而且,许多臃肿颟顸的肉体总是要跃入她的视野,无从规避。

2

若瑟总是以最悲观的思维面对一切。她约若瑟结伴上邮轮,费了好大劲。及至登上邮轮,进入船舱,若瑟还是战战兢兢。警报响了,预演紧急集合,她拉着若瑟按指定路线到达应该集合的那只救生艇下面,若瑟手心里全是冷汗。其实周围许多游客还在嘻嘻哈哈。还有坐轮椅被推来的老人,毫无惧色,十分淡定。终于结束预演,回到舱房,若瑟几乎哭了出来:这不就是‘泰坦尼克号’吗?我们说不定就要《冰海沉船》!若瑟自打从网络上搜到黑白老电影《冰海沉船》,就不要再看温斯莱特和莱昂纳多演的彩色电影《泰坦尼克号》。她恶狠狠地告诉若瑟:这回肯定冰海沉船!不过坐救生艇妇女优先!我们俩你再优先!你死不了的!

3

若瑟习惯于把别人的罪愆算到自己头上。若瑟告诉她,前些时在学校监考,一位考生公然作弊,若瑟和另一监考老师都发现了。两人对视后,心照不宣,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以暗示终止其作弊最好。因为若当场抓住,考生不服,考场大乱,如何收拾?若是考完揭穿,上报起来,程序复杂,后患无穷。若瑟先踱到那考生座位一侧,轻轻咳嗽,以示提醒。那考生竟依然故我。另一位监考老师也踱到其侧,干脆弯腰用手指轻敲那考生用以作弊的小抄,那考生居然对之以恨恨的白眼……终考铃声响起,不得不对那考生宣布所答无效,又不得不写报告给校方。那考生不仅当场狡辩,还到校方告监考老师不公。若瑟以此事自虐,心里头总觉得自己沾了龌龊:别的考场怎么没出这样的事情,偏偏自己监考就出大丑?若瑟当晚给她打电话,倾诉良久,就仿佛是自己考试作弊被抓。说到最后,总结道:直到去那家常去的餐厅吃晚餐,点了清蒸多宝鱼,吃完整条鱼,我才觉得被上帝赦免、平静下来,要不,这通电话也打不了。

4

当晚在邮轮的免费点餐餐厅就餐。点餐需等候上菜,不如免费自助餐厅取菜方便,但自助餐厅未必有鱼、点餐餐厅的菜单上有鳕鱼。她就帮若瑟点了鳕鱼。吃了鳕鱼,若瑟总算不那么恐惧冰海沉船了。但是环顾左右,却又小声跟她说:那边有个人好像侦探。别又《尼罗河上的惨案》吧!她就大声回应:还《东方快车谋杀案》哩!

5

海景阳台房里,马自先的新婚妻子那二朵皱起鼻子:《长安街女子》这样的小说,如今谁看?忘了渣渣怎说的了?渣渣算起来是马自先的一个侄孙,这年才大学毕业,找到个外企的工作。渣渣当然是绰号。渣渣自认渣男,毫不以这绰号为意。渣渣是丧文化的积极拥趸。渣渣喜欢到一处丧文化咖啡厅去,点一杯前女友嫁了矮富丑奶茶、配一碟死不涨薪布丁,哭丧着脸慢饮慢用。到了他们新家,大模大样往客厅的沙发上来个葛优瘫,见茶几上有本《读者》,鼻子里哼几声:居然欣赏‘读者体’!这些个心灵鸡汤真恶心!那期《读者》转载了马自先一篇文章,马自先就斥责渣渣:难道就你们那些个‘丧文化’高明?

6

“1号家庭!领队点名,一个矮胖男子大声报告:到!邮轮靠岸,参加这个旅游团的18位游客在四楼中庭集合,跟领队下船游览。1号家庭4位。答的显然是儿子。这儿子也花白头发了。他和媳妇带着父母来的。团内其他游客很快就私下里称他大孝子。确实是大孝子。从北京机场登机的时候,有同团的注意到,孝子给父母订的是商务舱。孝子自己在经济舱找到座位放妥行李后,就马上去商务舱照应老父老母,起飞前再回自己座位。马自先从旁观察,感慨良多。

7

邮轮像联合国。各种肤色、操各种语言的人都有。黄种人很少,似乎就他们这么一个团。孝子凸显了儒家文化中的孝道。但马自先已经观察到不少异象,比如在自助餐厅,旁边一张圆桌,大概是来自非洲的一家。那个身高得有19的儿子,应该是得了一种舞蹈症,间歇性地双臂伸起乱摆,屁股在椅子上滑来滑去,双腿双脚乱抖乱踩,更可怕的是,不断地瞪眼吐舌扮鬼脸。其余家人见惯了,只顾吃自己的,只有母亲不时安抚他一下。这样的病人,也带上邮轮!相比之下,那个坐在轮椅上垂着头流着口涎的老人,那个架着双拐吃力地拖动萎缩的双腿挪动的人……倒不那么扎眼了。中国孝子把七老八十的父母带上邮轮,是尽孝,这些外国人把残疾者带上邮轮或者残疾者自己登邮轮,又是什么道理呢?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紧扣题目展开,“手机”“腹肌男”等词使小说充满现代气息;“在邮轮上她注意观察”以第三人称的叙述角度带领读者进入到邮轮世界。
B.“鱼”对于若瑟而言,可能有着不寻常的意义,吃鱼既能消除她因考场内考生作弊而自觉出大丑的愁绪,也能缓解她对邮轮“冰海沉船”的恐惧。
C.小说以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塑造了“丧文化”的积极拥趸——渣渣的形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他的不满,并借助马自先的“斥责”表现出来。
D.小说以“矮胖男子”“花白头发”等外貌描写表现对孝子的怜悯,以“找到座位放妥行李”“回自己座位”等动作描写对其伪孝进行无情的批判。
2.若瑟和“她”在紧急集合预演结束后有一段简短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
3.小说标题是“邮轮碎片”,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
2022-07-22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