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散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0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弱水河的守望

朱湘山

一条河,从高耸入云的冰川世纪傲世而出,一路北向,跋涉千里之遥,用大爱和深情滋养着浩瀚的戈壁沙漠。巍峨祁连是她的父,冰川雪线是她的母,她以孤独为伴,在弱水河畔和胡杨心手相牵,相濡以沫,孕育出感天动地的自然奇观。弱水河畔的胡杨树,以充满神性的姿态慰籍沙漠,那经霜后的秋韵,激情勃发又华彩烂漫,总能让跋涉者的灵魂为之震颤

②胡杨,一个神奇的树种,春夏为绿色,深秋为黄色,冬天为红色,像一曲恒久变换的生命之歌;这是一个坚强的树种,活着三千年不死、死后三千年不倒、倒后三千年不朽,只为在茫茫瀚海描绘一幅如痴如醉的奇瑰画卷。

③她那妩媚的风姿、倔强的性格、多舛的命运,每每激发人类无数的诗情与哲思。古往今来,胡杨已成为一种精神而被人们所摩拜,培养它的,是名叫弱水的母亲河……

④弱水河畔是胡杨的故乡,这里的胡杨林是当今世界仅存的三处天然河道胡杨林之一,是阻止巴丹吉林沙漠向北扩散的重要屏障,是中国西部生态的天然宝库。

⑤漫步在浓郁的胡杨林中,仿佛进入神话般的仙境。茂密的胡杨千奇百怪,神态万般。粗壮的几人难以合抱,挺拔的七、八丈之高,怪异的似苍龙腾越,虬蟠狂舞,令人叹为观止。仅就密密匝匝的树叶,也是风采独有。幼小的胡杨,叶片狭长而细小,宛若少女妩媚的柳眉,人们常常把它误认为柳树;壮龄的胡杨,叶片又变成卵形、阔卵形或三角形,犹如兴安岭的白桦;进入老年期的胡杨,叶片才定型为椭圆形。更令人称奇者,在同一棵胡杨树冠的上下层次,还长着不同形状的叶片,因此,又称“异叶杨”。

⑥初春,额济纳绿意未显,来到弱水河,两岸胡杨黑瘦,芦苇昏黄,河道一半冰,一半沙。乌鸦知春早,成群栖息冰面,静听弱水河,祁连山有融冰暗流的声响,心底多了盼望。春意近了,再来弱水,凭栏远望,弱水变成了欢快的河流,河面顿宽,两岸红柳、芦苇、梭梭草争先的绿着,胡杨林里也多了不知名的鸟,啾啾唱在岸边。

⑦暮春初夏,弱水河变浅,两岸却悄然绿满,沙枣开花、胡杨吐绿,沙鸡、野兔栖息,绿草丛边那不知名的罗布麻花、羊萝泡却也花团锦簇。

⑧入秋再看弱水,秋意渐凉,豁然一场大水过后,弱水河两岸胡杨尽染黄,黄羊、骆驼悠然于野,额济纳城有了最美的秋色。当第一场秋霜降临,大片的胡杨树叶由绿变黄,一眼望去,阳光下金色的树叶衬着湛蓝的天空于风中婆娑起舞,那强烈的反差,鲜明的影调,亮丽的色彩,足以令任何语言文字显得苍白无力。经过弱水河的滋润洗礼,当漠野吹过一丝清凉的秋风时,胡杨林便在不知不觉中由浓绿变浅黄,继而又变杏黄了。登高放眼,弱水似带,穿行在胡杨林中,金秋的胡杨林如潮如汐,高高低低,斑斑斓斓地漫及天涯,汇集成金色的海洋。落日苍茫,晚霞一抹,胡杨林由金黄变成金红,最后化为一片褐红,渐渐地融入朦胧的夜色之中,无边之际。一夜霜降,胡杨林如香山枫叶一样火红,像在熊熊燃烧。而每一棵高大的胡杨树冠枝头,间或又有浅绿、淡黄的叶片在闪现,错落有致,色彩缤纷。秋风乍起,胡杨金黄的叶片,飘飘洒洒落到地面,大地如铺金毯,辉煌而凝重。

⑨入冬,天寒地旷,弱水跟着蜇伏,黄沙裸露,萧疏凋零。

⑩蓝天、戈壁、沙漠,这是一片雄性的旷野,而雄性历来总是与苦难纠缠在一起的,苦难激活了生命中最富于抗争活力的原始基因,经过世世代代的沉淀,就成了一种地域性格,胡杨和弱水就是这种性格的代表。

弱水河没有黄河的阔大绵长,河水在这里最宽五十米,是不能容纳船只通行的国内第二大内陆河,没有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远景,孤独是戈壁留给弱水的最深馈赠。

从航天城到额济纳,是弱水河整个生命中最艰涩的一段,它那亮丽青春大都消磨在这段流程中,阳光因风沙而呆滞,戈壁滩的黄沙层是一种松燥的质感,那是渴望被滋润被撕裂的神情,一切都在等待着滋养哺育,弱水母亲也因此变得清癯瘦弱。但这两岸连绵百里的胡杨树,却在和母亲的相濡以沫中顽强存活。

弱水河看似柔弱,带着令人怜惜的疼,西晋人郭璞在《大荒西经》处注“其水不胜鸿毛”。就是载不住鸿毛的柔弱之水。事实上,弱水河不是想象中弱不禁风,她是脚踏千里的戈壁母亲河,她有高贵的血统,出生4000米以上,飘然而下,寂寞的奔向方圆千里的戈壁荒漠,“其水不胜鸿毛”的弱水不追求形式上的翻滚激流,安静是对戈壁荒漠最深情的表达。在弱水河边,总会看到沿河行走的羊群,河到哪里,人和羊群就跟到哪里,弱水河滋养着戈壁干旱的土地,多民族的儿女在这里邻水而居。从黑河变成弱水河,变弱、变瘦,那最后一丝的力气留在安静的居延海,世世代代陪伴着沙漠和胡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一片鸿毛足以承载最深情的厚重。

弱水河是传说中道家始祖老子成仙的圣地。祁连苍茫,一牛悠然,日暮苍山远,一鸟翔九天,老子李聃跃牛于祁连之巅,群山绵延千里,顺冰川而走,流水潺潺,李聃乐而忘返。沿河西行,河面无奔流之势,却行千里之远,无繁华息壤,却见牧羊自足而乐。青牛行千里,风沙袭扰,饮水于弱水,居延止,一片弱水流沙。李聃登海而望,鸟翔于水,烟波浩渺。叹“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如若此河,中土有解”。弱水虽被繁华遗忘,历史却一直惦记着她,老子骑着青牛成仙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

弱水河静默地奔流着,朔北的风吹开历史的画幕,蒸腾出西天无尽的云霞。西汉的张骞走来了,那100多人的马队,带着大唐气象,弱水无声,驼铃阵阵,通往西域声声不绝。大唐的玄奘打马来到弱水边,遗失在弱水边的经卷,入水化成胡杨三千,云霞里,胡杨傲然挺立天宇,像极霍大将军三千勇士,披坚执锐,猎猎西风。而今弱水河畔,航天塔架耸立,沉睡千年的弱水,伴着火箭腾飞的巨响,发出欢快的破冰之声。

来到了戈壁,就喜欢上了弱水河,来到弱水,就爱上了胡杨。弱水是心里的一条铁马冰河,装着天地苍茫;胡杨,是生命的抛光,岁月为马,驰骋在千年戈壁。

(节选自《朱湘山的作品集》,有删改)

1.下列文中词语,字形和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巍峨     慰籍     强(juè)     相濡以沫
B.松燥     摩拜     (qú)       恒久变换
C.震颤     宛若     (chuǎn)     叹为观止
D.虬蟠     蜇伏     育(fǔ)          婆娑起舞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弱水河的守望》这一标题聚焦于“弱水河”,但作者笔下的胡杨林却以其神性与大爱的形象,更为撼动人心。
B.本文主要从四季变换的角度,全面展示了弱水河及其河畔的独特景色,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风貌和魅力。
C.作者巧妙地引用了老子在弱水河畔骑青牛成仙的传说,不仅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还为其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
D.本文的语言表达自由流畅,不加粉饰,直白易懂,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整句,使得文章节奏感强,引人入胜。
E.作者引用《大荒西经》的内容,意在说明弱水河并非柔弱无力,它孕生灵,育人烟,播洒生机与希望。
3.请赏析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
4.本文题目是《弱水河的守望》,为何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胡杨林?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5.文章第⑮段,作者主要写弱水河的历史,却又写了今天弱水河畔的现代化气息,你觉得这样安排是否合理?为什么?
2024-04-02更新 | 22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校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风沙行

①1968年,中央号召青年要到最艰苦的、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们全班十二个党员纷纷带头表态,十二个人就全被分到北部边疆,东起黑龙江,西到新疆,一路撒开了去。我被宣布分往内蒙古巴彦淖尔盟,查了一下地图,在乌兰布和沙漠的边缘。心想,此生要和风沙打交道了。

②几经辗转,待安顿好住处,我就与几个先到的待分配同学到街上去转转。我们见惯了大都市里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忽见到电影里的沙漠,十分新奇。沙丘相拥而去,一个连着一个;连绵的弧线,一环套着一环,如凝固的波涛。我们几个萍水相逢的天涯学子,来做这沙海中的伴侣,一扇新生活的大门即将打开。大家兴奋不已,打滚扬沙,尽兴而归。

③谁知还没有两天,沙漠就露出了真容。因为我们还要继续下派到县里去,就借了人力排子车,拉上行李到火车站去办托运。走到半路狂风大作,飞沙走石,瞬间黄尘蔽日。前日里美丽温柔的沙海早不知躲到何处。街上的行人,男士一律帽檐朝后,女士以纱巾裹脸,艰难地躬身前行,好像正跟前面的一个人角力较劲。我们几个前拉后推护着车子,不让风吹翻行李,大口地喘气。可一张口,好像旁边正等着一个人,立即就给你嘴里塞进一把沙子。成语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没有行过船,却体验到了逆风拉车,不进则退。这是我到西北后经历的第一场风沙洗礼。

④还有一次我搭车出去办事,出发时还天清气朗,车行到北山脚下,山后渐渐升起一片腾腾的烟雾,先是深红暗黄,后渐成灰黑一团,滚滚而来。一会儿就感到了飓风的力量,像有一个无形的巨人,横挡于路的中央,用双手推住我们的车子不准前行。车子大喘着粗气,颤抖着左右摇晃。霎时风助沙威,沙借风力,一团沙、土、风搅成的旋涡将车子团团裹定。只见风挡玻璃上唰唰地卷过流沙的怒涛。车子如掉到了黄河深处,上下左右浊流滚滚,一片昏黄,人如在水下不辨东西。那时的北京吉普还是帆布棚,何谈密封。沙子寻着袖口领口、衣襟裤脚等一切可乘之隙,急急往身子里钻。赶紧停车,静待其变,大家都不敢说话,因为一张口就有一把土直塞咽喉。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次风沙与车子的较量。

⑤一年后我先在县委工作,后当省报的驻地方记者,仍少不了经常下乡,吃风浴沙。这里虽风沙肆虐,但人们居于斯,长于斯,也有了对付的办法。最有效的法子就是造林栽树。我们住的房子旁长着两排很密的灌木丛。当地人叫它沙枣树。沙枣有顽强的生命力,无论怎样干旱,它的根总是扎在白色的碱土上,枝总是那样红,叶总是那样绿。十几年来,当地人沿着沙漠的边缘造起了一条二十多里长的沙枣林带,沙枣后面又是柳、杨、榆等其他树,再后才是果木和农田。这长长的林带锁住了咆哮的黄沙。那浩浩的沙海波浪翻滚,但到沙枣林带前却停滞不前了。沙浪先是凶猛地打在树干上,但立即被撞个粉碎,又被气流带回几尺远,这样,在树带下就形成了一条无沙通道,像有一个无形的磁场挡着似的,黄沙总是不能越过,并且还逐年树进沙退。高大的沙枣树带着一种威慑力量巍然屹立在沙海边上,迎着风发出豪壮的呼叫。在太荣大队我曾见过一位林业队长,这位近六十岁的老人,二十多年来一直在栽沙枣树。花白的头发,古铜色的脸膛,深而密的皱纹,粗大的双手,我一下就想到,他多么像一株成年的沙枣,年年月月在这里和风沙搏斗。他的坚韧与顽强在育苗时通过满是老茧的手注入到沙枣秧里,在护林时通过期盼的眼神注入到古铜色的树干上。不是人像沙枣,是沙枣像人。

⑥沙地的可咏可叹之物还有许多,比如红柳、芨芨草。就是沙子本身也有许多特别的用途。老油瓶子是最难清洗的,在没有发明洗涤灵的时代,抓一把沙子,加半瓶水,来回晃荡几次,便洗得光亮剔透。沙性吸水存水,当地就总结出一门植树的特技:拿一空洒瓶装满水,放入扦插树苗,连瓶埋入沙土中,小苗靠这一瓶水就可熬到长出须根,翻出瓶外,接上地气。我们不能不惊叹人们的聪明,也不能不承认沙子的全能。

⑦人久生情,地久生恋。长年生活于沙地,人对这里就有了一种特别的情感。别看风沙脾气大,平歇下来也温柔可人。仲夏的夜晚,凉风过野,细沙打在窗纸上,簌簌唰唰,如春雨入梦,窗外明月如霜,沙束花暗香浮动。想来命运把我们扔到这沙地里来也是有一定的道理,古人不是说要给你一点重任,先得饿其体肤、苦其心志吗?学生刚出校门正该这样。在大自然所设的各种苦境中,风沙够得上上等之苦了。但它像一杯苦茶,喝过之后又有一点回甜。人生旅途漫长,但只要你曾经穿越过风涛沙浪,就懦者勇、弱者强,男女即可为壮士。一年后,我们挥沙分手,各赴前程。但不管走出多远,我们身上都有一个印记:从风沙中走出来的人!

⑧1983年我到新疆采访中国科学院新疆沙漠研究所,与他们谈沙说沙,如话乡音,格外亲切。后来去河南,在兰考捧起一把焦裕禄治过的沙子,倍感亲切。到山东看黄河入海口,滚滚而来的沙子竟在海边形成一片新的陆地。我在心中轻轻地喊道,这其中一定有几粒是认我当年的衣缝中抖落或者口鼻中喷出来的啊。

⑨从去年开始,国家对环境保护的内容已经调整为“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七字方针。这个“沙”字已经堂堂正正地升为国策的一部分了。我伴沙而行五十年也倍感光荣。

(取材于梁衡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以西北大漠为背景,讲述了作者在这里的经历,并通过对风沙、人文等多方面的描写,展现了大漠的宁静、壮观和神奇之美。
B.第④段叠词“腾腾”“滚滚”与描写色彩的词语“深红暗黄”“灰黑”,写出风沙的来势和变化,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与奇妙。
C.本文语言生动华丽,第⑤段中作者大量使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让人感受到风沙的肆虐和势不可挡。
D.第⑦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把经历风沙洗礼比作饮茶、以苦后回甘的滋味表达经历苦境后人生终获成功的喜悦。
E.作者“与沙为伴”的五十余载的生命体验,见证了西北地区自然生态的不断恢复与改善,勾勒出崇高伟大、坚韧不屈的生命之光。
2.伴沙而行五十载,作者对沙的特点有哪些认识?请加以概括。
3.请赏析文中划横线句子。
4.标题“风沙行”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
5.在作者看来“不是人像沙枣,是沙枣像人”,无论在老林业队长还是县委书记焦裕禄身上,都有着沙枣树一样可贵的精神,请结合文本探究这种精神的实质以及现实意义。
2024-03-29更新 | 22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部分区高三质量调查(一)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一寸墙 每一朵花

上海的马路纵横交错,总共5000多条,每年还会新辟出来一些路。每到年初,我会摊开新的上海地图,下棋一样看上半天。每一次,最早映入眼帘的是那些熟悉的马路。我有点路盲,找到它们,犹如找到坐标,这才能厘清陌生的新马路有多远、处在什么方位、如何能到达。

其实,我从不主动探访那些陌生的路,只是怀有一些好奇而已。说来惭愧,在上海居住超出60年,我熟悉的马路极有限,也许躲在书斋里,深陷写作的时间过多;也许我的居住、办公几乎集中在内环里,和母亲、兄弟的距离,按现在的说法,都是一碗汤的距离。个别亲友住得远,我每年邀请他们来这边聚餐一次,或改视频联系了。

熟悉的路,特别是有讲头,往深里看有螓的路有几处。想想每个人的人生也就一条路,生活中能有几条可恋的路,不觉得贫瘠。饱合深情的路未必和个人成长、情感轨迹、生命记忆相交织。爱上一条路,有时像爱上一个人,起源于某种相遇、相投,有时只是冥冥之中的偶然。

新华路,我从没在那儿居住过,但喜欢去。次数多了,那里的每一寸墙、每一朵花我几乎都认得。

19825月的一个中午,我第一次去新华路。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曾是国宾道,重要的外围宾客来往虹桥机场,车子从这里经过。当时我匆匆而去,不为马路风情、外国弄堂的建筑风格所感,直奔新华路邮局。当时的我是初出茅庐的文学新人,星星点点发表了一些作品,于是报社、杂志社、出版社陆续寄来样书和稿费,需要本人去邮局领取。从未去过的陌生马路,我心存好奇、从定西路左拐进入新华路,前行几十步,内心涌出一阵疑惑,太熟稔了,有前世今生一般的亲切感。

我找到一个常规的解释、这一截马路不宽,不是车流呼啸的干道,很少直通通对开的十字路口。马路带有微微的弯势。颇为好看、这气质和我从小居住的南昌路相像、于是好感呼之欲出。但是新华球朝气。清丽,不拘于老溺了沉稳、不停留在古朴。那里鲜有提鸟笼的、在弄堂口孵太阳的闲人,或什么摩登青年:沿街的洋房把明媚的花园敞开来,单纯清丽的初夏扑入我的怀中,耳朵清新了,仿佛能听得花朵和树叶沙沙地对话,偶然一抬头,因里一棵高瘦的杉树然是清俛。

也有翼笆、尾笆缝隙中探出一支可爱的小花。洁白花瓣、橘黄色的花蕊,嫩绿色的花茎上一抹星星似的亮光,花朵的形状如一个小风车,妩媚中带一点调皮和任性。迎着微风,仿佛能飒飒地飞转起来,它仿佛在对我微笑,让我回到童年南昌路老宅内绿意盎然的小花园。内心浮动久违的安谊。多好啊,不是每个人都能幸运地找回失去的童年心境。我略带‘痴迷地在微笑灿烂的风车茉莉所近兜兜转转,听民族乐团隐隐的琴声,欣赏法国梧桐合抱·而起的梧桐隧道、一些有浮雕的漂亮老别墅、欧式的半圆形阳台。

也在那一年底,我结识了我家先生,他是我中学好友的大学同窗,婆家恰巧住在新华路老烈墅群的后面。婚后,我俩周末去看婆婆,晚餐后回自己的小家,会特意绕过老别墅区,在新华路上走一段夜路。那里夜间灯光朦胧,无比静谧,仿佛一座小镇。

又过了几年,我们特地把家也安置在新华路附近。我喜欢清晨天光闪烁的新华路,葱郁的梧桐树冠覆盖下,它像一条秀丽的河,有光泽,有荡漾感。在那样的早晨散步,我会有脑子放空的状态,将路人按不一样的走姿和步态,想成鱼类、虾类,和我一起在晨光中自在地游走。缓慢而过的小车,被想成轻舟,频簸着,逐渐流逝。偶尔路过的轧得马路发颤的货车,成了伸着脖子的大熊,笨拙,气昂昂的。

我把新华路看成自己的地方,有事没事来走走、停停,沉浸在静谧的心境中。我笔下的很多作品,灵感都是在放空的散步中形成的。

新华路上坐落着百余套异国建筑风格的别墅、洋房、高级花园住宅,聚集地被称为外国弄堂。外国弄堂离路边不远,恰好听不见外面的车声,像有意隔绝尘嚣。别墅群里有英国乡村式花园住宅,白色的粉墙露出黑色的木根架,古典大方。有带有法式风情风格的建筑,布局上轴线的对称,麻柱、雕花、线条制作工艺精细考究,屋顶上有精致的老虎窗,贵气典雅。也有气势恢宏的中式建筑以及意大利式、荷兰式的老建筑。有一幢双层圆形,形似奶油蛋糕的蛋糕房子,拥有蓝色的屋顶,曾是西班牙公使馆。很多老洋房有庭院,偶然穿过,只见绿色连绵,植物茂密,老洋房只成了绿树中的美丽点缀。

新华路160号上海影城,也是我心心念念的地方,在那里度过了很多美妙的时光。尤其每年电影节期间,我换上宽松的服装,带着大号瓶装水,赶场子似的看很多场电影。有时夜场龟影落幕后,顶着一头的星光回家。

秋天的逝华路有落叶景观。飘落的金色树叶满地,非常有味道。记得有一次我和女儿萦袅一路谈笑,在新华路上沙沙、沙沙地踩着落叶,忽然,我们默不作声了,被秋天的壮丽和伤感深深触及。若干年后,我写《小香咕全传》,里面有一条名叫沙沙的小路,孤独的香咕常会去和沙沙倾诉心事,每次小路轻柔地回复她:沙沙,沙沙。

新华路不宽阔,不显赫,不张扬,全长不过2公里多一点,始建于1925年,将近百年。最初因这一带有个小寺庙,慢慢地聚集人气,成了一条路。曾叫作安和寺路,1965年改名为新华路。这条路今天的魅力绽放,来自人文和景观,更来自历经近百年的岁月酿就独有的格调和积淀。

上海越来越大,车流滚滚,不喧哗、有风采、静美的马路如今已不太多。上海有64永不拓宽的景观路,南京东路、淮海中路、武康路、新华路都在列,原则上说,50年、100年后,这些马路仍会保留基本的风貌。

但保持一条马路原有的风骨和风情太难,它们在被岁月销蚀。就在前不久,多少年静静开在新华路上的老牌面包房马可李罗悄悄关门了。新华路上的每一寸墙、每一朵花也被改变,我熟悉的篱笆也找不到了,但每年5月,我还会小心寻找曾对我微笑的风车茉莉,期盼那枝风车茉莉躲在隐秘的花丛中。可惜,始终没找到。多少年了,一枝也没有寻到。

也许我曾经邂逅的一株白色风车茉莉只是内心偶然闪过的幻影?有这幻影,不奇怪,人总想在时间长河的洗涤中,做回真正的自己。

1.本文作者饱含深情地记述了新华路,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喜欢新华路。
2.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3.文章最后两段作者再次提到风车茉莉,有何用意?   
2024-03-18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和平区耀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聆听草原

艾平

①很多年前,我经常跟随父亲在草原上漫无边际地游走。我们乘坐的是一辆老掉牙的苏制嘎斯六九吉普。所有的零件都在与车轮一起摇滚,我们就在这种摇滚中走走停停,迷恋地瞭望天和地的尽头,时而有一群遮天蔽日的银鸥叫着飞过,时而有孤独的牧马人像月亮似的慢慢在山岗上升起。父亲没有告诉过我这种游走的目的,后来我终于懂得,父亲原本也没有什么目的,他只是觉得在辽阔的空间里比较自在,而身旁有比呼伦湖冰面还要清澈的女儿相伴,他的自在中便多了一份开心。

②我记得父亲的车里总是带着大肚子玻璃瓶装的酱油,铁皮桶装的白酒,桦树皮篓装的咸盐,还有一些土霉素片和蛤喇油,这都是牧民需要的东西。我们用不着事先联系,在草原深处,每一座蒙古包里都有我们久违的亲人。那些蒙古包孤零零地坐落在茫茫的绿野中,像一朵白色的蘑菇。蒙古包的主人早知道我们即将来临,已经熬好了奶茶,开始杀羊煮肉。这教我好不奇怪,草原深远安,难道是天上的云朵给他们报了信?

③是套马杆在传递草原上的声音。牧人阿爸把手里的套马杆平放在草原上。牧草挺拔茂密,如无数只有力的手臂,托举着那根沉甸甸的柳木套马杆,草浪随着微风轻轻颤动,牧草却并不倒塌。我好奇地把手伸向套马杆下面的草丛,发现那个半尺多高的小空间,仿佛密而不宣的母体,无数小昆虫、小蓓蕾、小露珠都在里面静静地醒着,无限的季节,就在这薄薄的层面里成长。

④当我把耳朵俯在套马杆上的时候,便听到了一种清晰响亮的声音,那声音难以描述。好像一会儿把我推到了城市的街道上,一会儿把我带到了大海的波涛里。无序,错杂,时断时续,有时细腻,有时浑然,随着这种声音来临,貌似凝固的原野刻间变得栩栩生动——百草窸窣,群鸟鸣唱。许多莫名的动物在噬,在求偶,在狂欢,马群像石头从山上纷纷滚落,云朵推动大地的草浪。甚至,还有朝阳去露水时的私语,鸿雁的翅膀驱赶浪花的回声……这时候牧民阿爸说,要下雨了,咱们包里坐。我抬头看天,天空阳光灿烂,碧蓝如洗。我们进包,一碗奶茶方尽,暴雨真的来了,雨点打得蒙古包砰砰响,像群鸟在弹跳,雨滴时而从天窗射进来,落到肉锅里。

⑤风每天在草原上吹过,岁月都到哪里去了?传统的游牧,是大格局协作式的迂回迁,以满足畜群不同季节的不同需求,比如春天接羔,那就要到残雪消融的阳光坡地去;牧草返青时,要给畜群找到大片有营养的牧草;夏天要考虑哪些地方的草适合储藏,留下来待秋天打草,保证牲畜有过冬的食粮;水,温度,哪些牧草能为牲畜提高免疫力,哪些牧草能调节牲畜的胃肠,哪些地方的牧草适合牛吃,哪些地方适合马吃等等,这是一种生灵与自然共生的大学问,也是值得当代生态科学深入研究的课题。可是人们到底还是忽略了这一切,当然也很快尝到了苦果——牲畜被铁丝网于家家户户一小块一小块的草场上,食物结构单调,活动范围狭小,无法率性自在地生长,于是肌体不停退化,几代下来,牛羊肉的味道已经大不如从前。作为经营者的牧民,单枪匹马,缺少机械化的生产工具,在严酷的自然面前,往往力不从心,而面对市场经济冲击时,常常显得不知所措。于是,在一部分人富起来的同时,也有人无奈地卖掉或者出租自己的草场。

⑥现如今,汽车轮子和微信直播,将茫茫草原四面洞开,古的秘境变得一览无余。站在草原望北京,不再是夸张的修辞。一个从未走出草原的年轻牧马人,靠着百度导航,六天不到就用小汽车把阿爸阿妈带到了椰风弥漫的海南岛。那两个一辈子都穿着马靴,戴着包头的人,卸掉全身十几斤的重负,站在大海里,互相看着白的躯体和古铜色的双手,哑然失笑……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草原的老人常常这样教导不愿吃苦的儿孙:“要知道你的午饭在羊身上,不在销社的柜子里。”而现在,牧民从业的方式已经五花八门,草原的食物也变得丰富多彩,什么杀猪菜、肯德基、披萨、韩式烧烤、麻辣烫无所不有,吃一顿传统的手把肉,反倒要特意跑到饭店,端的十分奢侈。

⑦在我的记忆中,我的牧民阿爸,就是一切牧民的代表。他们淳朴,勤劳,真挚,好客,爱草原如生命,爱大自然里的一切,从不在草地上动土,从不捕鱼,不到(       ),不猎杀野兽,个个都可以信任,人人都可生死相托,八草原古老的游牧文化,(       )了一切人定胜天的谎言,其天人合一的哲学(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呈现无限的科学性,草原事实上意味着一种物竞天择、生命轮回的大境界,它属于万物生灵,而不仅仅(       )人类。

⑧我在草原上行走,聆听草原人的述说,尽管我还没有找到标准答案,所有的故事还刚刚开始,正在和遍地的春草一起生长,但是一个个崭新的主角已经登场,他们是那样朝气蓬勃,那样鲜活生动,意味着草原的新时代的主流。

⑨牧民们踏踏实实地剪断铁丝网,将数家草场连成一体,互助合作,回归大游牧,成立牧业生产和草原旅游的联合体,引入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畜产品开始显现品牌效应。特别有意思的是,他们开出的条件是,游客到了草原,每天要学会一句蒙语,游客每天回到宿营地要出示自己带回的垃圾,要是游客还捡拾了草原上的陈旧垃圾,就会得到食宿的优惠。新一代草原青年,自发组织到那达慕和祭教包现场清理白色垃圾,举办各种倡导敬畏自然的活动,并将这一主题的摄影展带到了北上广;在千万个家庭里,有千万个母亲和父亲在告诉他们的孩子——是地让你站起来的,是马让你跑起来的,离开了草原,你也要把草原的嘱托背在身上,不然你就会变成另外一个人……草原人已经登高望远,看到了幸福的杆,也看到了自身文化独具光彩的力量,尽管每进取一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没有人愿意放弃,这或许就是一种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吧——我们辽阔的草原是理性的,明媚的。

⑩历史是多条不同的河流,当它们汇入了大海之后,还会以波涛和涡的方式互相冲撞不已。看吧,在茫茫的草原上,无数时间的碎片,无数空间的远影,都在时代的大苍里闪光、发声、跳跃、裂变、融合、再生。昔日的淳朴,今日的开放,每一种内在的质地,都不足以固守原初的草原。草原的秘密在哪里?我依凭大半生的体验来书写草原,也时刻以高度的敏感注视着草原,我对草原的聆听,已经有了多元的方式,当然感情的因素是最重要的。我如此热爱草原,我手中的笔永远无法离开草原。草原告诉我一切。生命与自然,人生与历史,现实与梦想。

1.文中加点的词语,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瞭liáo望     安谧yì           顷qǐng刻       窸xī窣sū
B.啮chǐ噬       迁徙xǐ          囿yǒu于        亘gèng古
C.弥mí漫       白皙xī          供gōng销社       崭zhǎn新
D.漩xuán涡   苍穹qióng     桅wěi杆        拂fó去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在我的记忆中,我的牧民阿爸,就是一切牧民的代表。他们淳朴,勤劳,真挚,好客,爱草原如生命,爱大自然里的一切,从不在草地上动土,从不捕鱼,不到(     ),不猎杀野兽,个个都可以信任,人人都可生死相托。草原古老的游牧文化,(     )了一切人定胜天的谎言,其天人合一的哲学(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呈现无限的科学性,草原事实上意味着一种物竞天择、生命轮回的大境界,它属于万物生灵,而不仅仅(     )人类。

A.进退两难     粉碎     内含     观照
B.万不得已     粉碎     内涵     关照
C.进退两难     支撑     内涵     关照
D.万不得已     支搼     内含     观照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篇提到很多年前父亲经常在草原游走,而父亲当时的游走并没有任何目的。
B.草原上的人民淳朴,勤劳,真挚,好客,爱草原如生命,也热爱大自然里的一切。
C.交通和网络的发展,不仅让牧民能瞭望世界,也让草原外的人更加了解草原文化。
D.带着酱油、白酒、咸盐等物资去草原,是因为路途远,“我”和父亲需要在途中做饭。
E.“我”根据体验书写草原,时刻注视着草原,对草原的感情,早已让“我”难以离开它了。
4.通过阅读本文,你体会到了草原文化有哪些特点?
5.谈谈你对文章题目“聆听草原”的理解。
2024-03-13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北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杏花

①杏树是我国古老树种之一,北方居多,南方也不稀有。因而,杏花作为一种意象而多次出现在古人的诗词中。如北宋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南宋陆游的名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以及宋朝志南和尚的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诗境都很美。但我感觉大都写的是南方的杏花。花虽都是一样的花,但意趣却终究是不同的。南方的杏花能以枝来卖,说精巧、纤弱、柔媚应该都是不为过的,这也是与南方温润气候相关的,这种美是与北方杏花的美完全不同的。北方杏花的美以一个壮观统领着,说妩媚有一点儿,但绝不纤弱。我想,如果诗人们面对北方的万亩杏花,会做如何的感想呢?

②杏花是造物主献给北中国灿烂春天的一份礼物。杏花开了,开在北方春寒料峭的时节里,应该是花色贫瘠的北方春天里第一枝灿烂的花朵,因此给她贯之以造物主献给北中国春天的礼物并不为过。花开时节,这些满山满园壮观的美色不仅有蜂蝶欣赏,也让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像蜂蝶一样跑来欣赏。他们在城市的水泥森林里蛰伏了整整一个冬天,春天一到便迫不及待地跑到乡下,亲近泥土,续接地气。城里人的这种寻春行为,使得杏花节便这样诞生了。城里的赏花者盯着满田野的杏林花海,举办者则盯着城里人的腰包。杏花则什么都没盯着,她只是兀自开放着,迎接着扑向她们的蜂蝶

③过不了多久,你如果留心一下,会在某些场合,看到一些城里人吟咏杏花的文字,或柔媚,或雄壮,或平和,或激荡。这些文字其实流通的范围很小很小,根本抵达不了开满杏花的乡村;流通的时间也很短很短,在文字海洋中转眼就沉了底,顶多做为一种浮力,托举着那些流传了千古的经典文字。你如果再留心一下,还会发现,杏花节带来的种种成绩:有多少城里人外地人来此参观,那些人喝掉了多少矿泉水,吃了多少当地的小吃,带动了多少当地的经济指标……杏花依然不管这些,她们只管自己开放着,她们知道自己前面的路有多长。花开有期,在那些城里人走了没多久,万亩杏园就已经是落英缤纷、蕾生叶长了。

④和众多的赏花者一样,我也曾是家乡杏花的欣赏者。每年的春天,我和家人一起徜徉在杏花带来的春色中。至今我的相册里还保存着众多与杏花相伴的瞬间。但现在我却感到我们其实只是一群很肤浅的赏花人,我们只是蛊惑于杏花的美色,沉迷于杏花的芬芳,感叹于杏花的壮观,我们并没有真正读懂杏花。

⑤那一年到有名的杏乡观看了万亩杏林花海之后,一场冰雪忽然于夜间降临,覆盖了家乡的广袤田野,冰冻了杏花的一场春梦。我回到家乡的老村后,看到乡亲们面对受冻的杏花而流露出来一种深深的无奈,那是一种欲哭无泪的表情。这表情深深地刺痛了我,那一刻,我忽然感到了自己的浅薄,感到了乡亲们才是杏花真正的知音。事实上,这众多的杏树正是乡亲们用勤劳的双手种植出来的,如果说杏花是北中国春天使者的话,那么这使者也是乡亲们派遣的。种植杏树,从育苗、植苗,到锄草、裁剪、驱虫,哪一步没有浸透着他们的心血呢?

⑥而做为杏花本身来讲,它是杏树生命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实际上就是杏树的繁殖器官,它的美色和芬芳其实是专为蜂蝶而释放的,它是杏树通往杏果的一条生命的必经之路。我们许多人只是垂涎于杏花的美色,往往忽略了杏树的生命存在,就像我们过多关注于人的漂亮颜面而忽略了她们本身一样。而只有乡亲们才是杏花真正的知音,他们不仅懂得欣赏杏花的美,更懂得欣赏杏树的美,他们非常清楚,杏花美只是杏树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四月的杏花美只是杏树犹抱琵琶半遮面似的流露出的美的一角而已,是杏树在春天丢给人们的点点希望罢了。杏树的大美在七月流火的季节,缀满红杏的杏树表露出来的美才是一种成熟的美、完满的美。因此,乡亲们才会在面对杏花时,既能欣赏到杏花的美色,更能领会到寓于美色中的那一种生命的气息和希望。他们会将杏花的花事常挂在口头嘴边,挂在街头巷议,挂在地角旮旯。他们会说今年空花少、实花多,杏树能丰收,会说今年空花多、实花少,是树太瘦了,会说去年杏结得太多,今年该休枝了,会说可不要再下冷雨了,不然杏花该冻了……说这些话时,好像面对的不是杏花、不是杏树,而是他们精心哺育的孩子,语气中流露的是一种为父为母者对子女的无边的牵挂。这种深邃诚挚的情思,是众多的赏花者难以企及的。

(取材于安海同名散文,有删改)

1.下列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弱(qiān)       伏(zhé)     春寒料(qiào)
B.贫(jí)            惑(gǔ)     生叶长(léi)
C.育(pǔ)          (xuè)     街头议(xiàng)
D.垂(xián)        自(wù)     诚挚(suì)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三位诗人的诗句,表现了南国杏花美的意境胜过北国,同时为文章增加了文化韵味。
B.第②段加点词“她”指代杏花,拟人化称呼不仅利于抒发情感,更拉近读者与杏花的距离。
C.城里人远离乡村,一窝蜂地跑来欣赏,所以他们写的吟咏杏花的文字,注定流传不广或昙花一现。
D.杏花之所以给欣赏者带来不同的审美体验,某种程度上说是因为人们对杏花渗透的情感不同。
E.文章写“我”对杏花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加深,也对只关注表面而忽视内在和整体的社会审美风气进行了批评。
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4.文章多次运用对比手法,请列举说明。
5.文中两次写到“乡亲们才是杏花真正的知音”,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2024-03-09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远在眼前

韩小蕙

①太姥山,雄卧于中国东南大陆最顶端处,属福建省福鼎市,因太姥娘娘而得名。传说当年太姥娘娘带着村姑们种蓼蓝、植白茶,富邦强民。闽人感念其恩泽,将蓝姑奉为太姥娘娘,各种祭拜、大礼、奉连绵数千年。历代不乏歌颂功德的诗文,如孟丰敏《太姥娘娘赋》:夫何太姥之庄兮,澹娴兮若云海之丰盈。披虹霓之玉颜,莹兮若琼瑜之秀嫣……

②是了,赋之美,将太姥娘娘描绘成衣飘飘的仙女。然则事实是,太姥娘娘乃筚路蓝缕的开闽先民代表,克服艰险、开垦荒岭,种蓼蓝,植白茶,越过千条闵水,飞跃万重闽山,助力华夏黍、稷、麦、菽、稻的五谷丰登,将中华农耕文明推上了一个新高度。

③我来到太姥跟前,敬地看着她的手掌,那上面似满是一条条血痕,层层叠叠的老茧下面,露出星辰一样密布的血泡。千古蛮荒,沧海桑田,那些一马平川,那些千里良田,那些高楼大厦,那些上天入地,那些金融特区,那些水坝电站,那些卫星飞船,那些电脑手机……都是在我们自己的手上哦。太姥深深点头,缓缓道:我虽年老,不能再开路搭桥,但我还能站在这里,给航船做标,为祖国守门。

④曾在这里为中华守大门者,亦多矣!远的不说,自明以来,戍边守疆,抗击倭寇,驱除鞑虏,收复台湾,血战英军,保卫定海,一场场与外敌的殊死鏖战,杀出了太姥山的英雄儿女程伯简、张銮三、陈红花(女)、王建楠,张朝发。陈红花不幸为敌所擒,坚贞不屈,宁拔刀自刎也绝不苟活。张朝发率领几百将士,拼死迎击26艘进犯的英国军舰,虽舰不如夷,炮不如夷,然保家卫国的呐喊声气冲云霄,只许坚守,不许后退,直至以身许国,战死疆场!

⑤乌云低垂,惊涛拍岸,见证着前人、激励着后辈。直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中,太姥山的子孙们始终追随着前辈先烈的脚步,留下了一个个浴血御敌的身影……

取义成仁,丹心炳照,这是太姥山后人对先烈的尊奉。大东海滔滔,每当朝阳从东天升起,第一缕阳光都是先照亮这八个大字;太姥山巍巍,每天晚霞告别大地的最后一道霞光,也一定要吻别这八个大字。这八个大字,不仅高悬在用汉白玉修建起来的英烈义上方,亦镌刻在福鼎人民的胸膛上。这是他们最烈的情感表达,天天有人来照拂,日日有人来凭吊,逢重大节假日和纪念日,更是扶老携幼,呼邻唤友,前来拜、祭奠、缅怀、讲述、宣誓,誓要把太姥山的血脉和精神,一代代浇灌、传承下去,这是他们世世代代最要守护的珍宝!

⑦有大海就有高山,有武将也一定缺席不了文人。这些人里面,最著名的当属朱熹,这位昔日名震朝野的帝师,为避政治迫害与奸臣追杀,一路南奔,栖惶惶,直至远遁在福建的崇山峻岭中,大有举头何处是中华的无望,人生似乎走进了再也见不到天日的黑洞里。孰料就在那至暗时刻,是太姥山张开了宽阔的双臂,将他迎迓在温暖的怀抱中。湜湜绿水,洗去了蒙在朱子心头的尘垢;绵绵青山,驱逐了压抑在朱子头脑里的忧愤;大海辽远无垠,开阔了朱子处江湖之远的家国胸襟。浪涛声声,鸣镝声声,学子们尔聚来的问学声声,重新振作起了朱老夫子的学问境界。伟人之,并非永远昂首阔步地一往无前,而更在于能在逆境中迅速修复自己的伤楚,重新高昂起不屈的头颅,登高望远,去完成历史托付的重任。朱熹从未想到,自己竟还能在太姥山完成《中庸》一书的重校与注释。还留下了一座石湖书院,泽被远在天边的八闽弟子们,致理学中的闽派,历元明清三代而不衰。前清一代,闽中科甲之盛,敌得过江苏,远超过浙江(郁达夫语)。

⑧是的,至此我方才顿悟,为什么走在太姥山树茂林密的小道上,忽一阵炊烟的背后,就会闪出一座文气森森的汉家寺院。一甩头,猛然间就看见一座熟悉的中华式七级浮屠,高耸在雄崛的山峰之上;而身边触手可抚的,则是一座座由巨型条石、块石、鹅卵石修筑的明清古城堡和炮台,它们的姓氏也都是中华”“中原”“中国”“华夏”“炎黄。就连头顶上不掠过的喜鹊、麻雀、野雉、中华鹇,乃至不知名的各种山雀与飞虫,也似都在叽叽喳喳地念着鹅鹅鹅,曲项向天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必须缀上一笔的是,中华鹇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的体型比野雉大,黄喙,红脸,漆黑披肩发,浑身白羽上有着褐色和黑色的、前卫画家们最爱用的规则与不规则相结合的条纹,再缀着两条二尺多长的、飘飘逸逸拉风的大翎尾,可真乃中华神鸟是也!它一点儿也不怕人,仪态万方地来到我们面前,优雅地食用我们投下的花生米,吃相可圈可点。可见,它是见过大世面的,同时亦能显见太姥山群众对它们是多么的珍爱。

⑨这神奇的太姥山!

(选自《散文百家》2022年第4期,有删改)

1.下列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蓝(liào)       (sì)       边守疆(shù)
B.敬(qián)       (zhǒng)       殊死战(áo)
C.烈(zhì)       (ní)       栖惶惶(xī)
D.衣(jué)       (hè)       尔聚来(jù)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篇盛赞太姥娘娘的恩泽,并以赋为证,但第二段又讲她是开闽先民代表,这在行文上有前后矛盾之嫌。
B.文章第3段太姥娘娘的“为祖国守门”的话承上启下,引出下文一系列“为中华守大门”的英雄儿女、太姥子孙的事迹。
C.文章讲述朱熹隐居此地后,重新振作并教徒授业泽被八闽的事,是在说明福鼎天姥是个治病疗伤的好地方。
D.文章题目中的“远”字是说太姥山地处之远,“眼前”则是指自己不仅身处太姥山中,而且亲身感受太姥的博大与深邃。
E.闽山闽水孕育了智慧勇敢的闽人和颇有影响的闽派文化,而闽派文化不仅造就了“闽中甲科之盛”,也进一步弘扬了中华文化。
3.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4.有人说,文章的第8段与文意不紧密,可以删掉。你同意吗?为什么?
5.文中“取义成仁,丹心炳照”,对这句话你有何感悟,请试做阐述。(上句出自孟子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下句出自南宋刘黻的“丹心炳炳照白发,力扶国是消民愈”。)
2024-02-21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部分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为了盛开的等待

刘建东

①初春时节,茫茫苍苍的大山里,寒气袭人,如果没有人提醒,根本意识不到,被冰霜包裹着的任性生长的古树,竟然是杜鹃。放眼望去,漫山遍野,枝枝杈杈,层层叠叠,在悬崖绝壁上,在平缓的漫坡上,在竹林掩映处,它们生长得无拘无束、恣意率性。它们属于高山乔木杜鹃,在这海拔2000米之上的山林间,如果不是我们的到来打破片刻的宁静,它们会继续与穿行于山间的风,与不期而遇的冰雪,与飘洒自如的雾霭,与凝结成霜的空气,一起安静地、沉着地、耐心地,迎接着昼夜轮转、寒暑交替、时光荏苒,迎接着下一次的花团锦簇、万紫千红。

②重庆出发向东南,金佛山被浓浓的雾气笼罩着,这让我不免有些忧心。我们来的目的,并不是专程看杜鹃。很明显,这个季节,并不是杜鹃绽放的时候。每年四月至五月,五颜六色、争奇斗艳的杜鹃花,会把金佛山装点得妖娆多姿。我看到过杜鹃开满山谷的图片,各种粉的、红的、白的、紫的、黄的杜鹃花,千娇百媚,一丛丛、一片片硕大的花朵,相互依存着,奋力从浓密而耀眼的重重绿色之中挣脱出来,向着阳光,向着更高处,展现着俏丽的身姿和缤纷的笑颜。而这番美景,这番期盼,只能留待日后,只好暂时地把它珍藏在心中。因为刚刚下过一场雪,通往山顶的盘旋山路湿滑难行。窗玻璃不时被路边宽大竹叶上的冰碴儿打扰到,发出碰撞的巨大声响。望着车窗外依旧阴沉的天空,我的心中也是一片乌云不散。因为见不到阳光,雾的颜色暗淡、阴郁。起初还能看到山的模,越往山顶走,雾气越浓重,山的形状也就慢慢地被湮没了。金佛山属大娄山系,最高峰有2200多米。山体连绵起伏,从远处看,好似一个巨大的睡佛。山崖并排而立,宛如金刚罗汉,守护着这尊佛祖。据说,夕阳残血中,晚霞映照山崖峭壁,金碧辉煌,蔚为壮观,形成一条长长的金黄色的彩带,金佛山之名由此而来。我们来得不是时候,无缘目睹杜鹃的芳容,也将完美错过山峦披金的奇景。我只是暗自祈祷,希望雾散云消,金佛山全貌能一览无余。

③终于到达山顶。此时,北方已经加快了春回大地的节奏,而金佛山却仍然不愿脱离冬天的拥抱,在无休止的寒意中沉睡。山间的路被零星的残雪覆盖着,路旁就是当地盛产的方竹。阔大的竹叶被一层厚实的冰覆盖着,晶莹剔透,似透着翡翠的绿光。本来秀丽挺拔的竹子在重重冰层的压迫下,谦逊地低下头,弯曲着身体。但是它们仍然相拥着,互相依靠,竹叶碰着竹叶,像是低语的智者。几根不屈的竹身,依旧保持着自己的尊严,从弯曲者的行列中脱颖而出,孤傲地昂起头,刺向寒冷的空中。山上的植被大多披上了冰洁外衣,白茫茫地铺展开,深入到弥漫的雾境之中,让坚硬与柔软在一个时空里成为亲密的伴侣。

④雾是另一个生命的主题,金佛山宛如梦境。山崖、植被、空谷之间,是激情四溢、自由洒脱的雾。雾从山顶处缓缓下移,并向四周扩散,翻卷着,似是在冰霜织成的植被上嬉戏玩耍。时而,它凝重如一块人生的帷幕,把山崖甚或整个山体,都紧紧地遮掩住,让人永远看不穿雾后的山形,却又永远在揣测与希冀之中。时而,它又飘忽不定,轻盈灵动,游戏于整个高山森林,左右着我们的视野,偶尔让山的一角、崖的一片显露出来,待我们定睛细看时,浓雾又卷土重来,倏忽间吞没了一切,只剩下惨白惨白的大团大团的雾。时而,它是一个可以忽略的配角,欢快地随性飘移,只成为金佛山二月风景这出大戏的装饰,你以为它只是匆匆的过客。时而,它又失魂落魄地停下来,定定地裹住你看到的一切,成为整个风景的主角。不只是山林被雾戏弄着,便是我们,又何尝不是呢?我们眼睛看到的,又有多少是事物的本来面貌呢!

⑤即使我们不是为杜鹃树而来,但随处可见的它,仍然是一道顽固而无法绕开的风景。它不时出现在视野之中,令人忍不住驻足。据记载,金佛山的杜鹃有50万株之众,品种多达64种,树龄超过50年的就有1.5万株。在高山寒冷空气的包裹中,寒湿的空气凝结成水汽,一旦与赤裸的树干、树枝相遇,便迅速地紧紧相拥在一起,结成冰霜。树枝变粗了,变壮了,外观呈透亮的洁白。相比于花朵满枝的季节,此时,在冰霜的陪伴下,古杜鹃树显得安静,似是陷入沉思,怀念它们经历过的漫长岁月。目光努力地穿透迷雾,看着不远处的一棵棵古杜鹃树,便像是穿行于童话世界之中,仿佛,每一棵树都有过一段不凡的故事。也许,它们更愿意相信一个事实,它们生命所及的并不是童话,而是更严酷的现实。花朵满枝的景象还停留在并不遥远的、不断重复的记忆里,我看到的一棵棵古杜鹃树更有骨感,更能展现出每一棵树的个性和灵魂。它们把自己的身体完全交给了比春夏更加宽广的空间,舒展着扭曲而不羁的身体,更加自由地呼吸和伸展。那棵传说中的杜鹃王子,据说经历过1000多年的雨雪风霜。它树身伟岸,树冠巨大,成一面扇形,体态雍荣华贵,含蓄内殓,丝毫不张扬。不敢想象,花期时,能有万朵杜鹃花竞相开放,压弯树枝。

⑥古佛洞口,一棵形状奇特的杜鹃树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它从山石的缝隙之中,顽强地伸展出坚硬却并不高大的身体,枝杈斜着向空中生长。令人稀奇的是,它肥厚的树叶仍然保持着青绿之色,因为外表薄冰的衬托,绿叶更加鲜嫩欲滴。在绿叶的烘托和簇拥中,一枚鹅黄色的花蕾饱满圆润,像是一场梦,正随时等待着花季的召唤。这是金佛山特有的品种。据介绍,阔柄杜鹃是世界上最美的杜鹃,每年的45月开花,钟状花朵呈粉红色,随风摇曳时,仿佛有钟声回响。花开后果实不落,称为蒴果,经历89个月漫长的蜇伏和等待,经日月光华、雨打风吹,才再次喷薄而出,把最美的笑颜开放在春风里。这是一种自然的力量,更是一种自然的精神。唯有恒久的蕴积与蓄势,唯有不懈的耐心与坚持,才能迎来爆发的瞬间,才能舒展最畅快的身段,才能绽放出最美丽的姿色。

⑦赶路匆匆,就会有失之交臂的遗憾与感伤。也许,把最好的春光里山花德与感伤。也计,把取好的春光主山化烂漫的景象,留在日后的想象中,才会生出最美的幻想和最长久的期待。而有关金佛山,有关冰与雾的留恋与抒怀,在记忆里,会如同阔柄杜鹃般,慢慢地成为一枚花,等待着,一朵鲜艳夺目的杜鹃花的盛开。

(选自《光明日报》20234714版,有删改。)

1.下列文中词语,读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zì)意       (yān)没       样(mó)        时光(rén)苒
B.(qí)祷       (zhé)伏       唤(zhāo)       失魂落(pò)
C.(shū)忽        (jì)       晶莹透(tī)       (bì)辉煌
D.摇(yè)       (lěi)       (liǎn)       (yōng)荣华贵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标题“为了盛开的等待”,既概括了全文主要内容,又点明了主旨。
B.文中多次浓墨重彩地描绘金佛山杜鹃四五月盛开时的景象,主要为了表达作者此次未能如愿欣赏到美景的遗憾与失落。
C.“让坚硬与柔软在一个时空里成为亲密的伴侣”一句中,“坚硬”可以理解为植被上的冰层,“柔软”则指周遭的雾气。
D.文中几处引入杜鹃生长环境与生长过程的数据资料,突出了金佛山杜鹃在等待花期到来的漫长过程中的坚韧。
E.全文对金佛山杜鹃进行了细致的描摹,语言清新隽永,描写路旁方竹和山间雾气,只是闲笔,为文本增添了诗意。
3.赏析第①段画线句子。
4.第⑥段中写道,“这是一种自然的力量,更是一种自然的精神”,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5.联系全文分析,“为了盛开的等待”包含哪些深刻意蕴?
2024-02-18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重点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滴水经过丽江

阿来

我是一片雪,轻盈地落在了玉龙雪山顶上。

在许多年的沉睡里,我变成了玉龙雪山冰川的一部分。我望见了山下绿色的盆地——丽江坝, 望见了森林,田野和村庄。 张望的时候,我被阳光融化成了一滴水。 我想起来,自己的前生,在从高空的雾气化为一片雪,又凝成一粒冰之前,也是一滴水。

是的,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在高山上,我们沉默了那么久,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大声喧哗。一路上,经过了许多高大挺拔的树。名叫松与杉。 还有更多的树开满鲜花,叫做杜鹃,叫做山茶。经过马帮来往的驿道,经过纳西族村庄里的人们, 他们都在说:丽江坝, 丽江坝。那真是一个山间美丽的大盆地。从玉龙雪山脚下,一直向南,铺展开去。视线尽头,几座小山前,人们正在建筑一座城。后来我知道,视野尽头的那些山叫做象山,狮子山,更远一点,叫做笔架山。后来,我知道,那时是明代, 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族率领百姓筑起了名扬世界的四方街。四方街筑成后,一个名叫徐霞客的远游人来了,把玉龙雪山写进了书里,把丽江古城写进书里,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

我已经奔流到了丽江坝放牧着牛羊的草甸上,我也要去四方街。

但是,眼前一黑,我就和很多水一起,跌落到地底下去了。丽江人把高山溪流跌落到地下的地方叫做落水洞。落水洞下面,是很深的黑暗。曲折的水道。安静的深潭。在充满寂静和岩石的味道的地下,我又睡去了。

再次醒来,时间又过去了好几百年。

我是被亮光惊醒的。我和很多水从象山脚下的黑龙潭冒出来。咕咚一声翻上水面。看见很多不同模样的人。黑头发的人,黄头发的人。黑眼睛的人,蓝眼睛的人。我看见了潭边的亭台楼阁。看见了花与树。我还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潭水映照雪山,真让人目眩神迷啊。人们在桥上,在堤上,说着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语言里,都有那个词频频出现:丽江,丽江。这时的丽江已经是一座很大的城了。城里也不是只有最初筑城的纳西人了。如今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要来丽江,看纳西古城的四方街,看玉龙雪山。

我记起了跌进落水洞前的心愿:也要流过四方街。

顺着玉河,我来到了四方街前。

进城之前,一道闸口出现在前面。过去,把水拦在闸前,是为了在四方街上的市集散去的黄昏,开闸放水,古城的五花石的街道上,水流漫溢,洗净了街道。今天,一架大水车来把我们扬到高处,游览古城的人要把这水车和清凉的水作一个美丽的背景摄影留念。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建的重重房屋,看见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 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

从水车上哗然一声跌落下来,回到了玉河。在这里,我有些犹豫。 因为河流将要一分为三,流过古城。作为一滴水,不可能同时从三条河中穿越同一座古城。来不及作出选择,我就跌进了三条河中的一条。 叫做中河的那一条。

我穿过了一道又一道小桥。

在又一座桥边,一个浇花人把手中的大壶没进了渠中。我立即投身进去,让这个浇花的妇人,把我带进了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院子里,兰花在盛开。浇花时,我落在了朵香气隐约的兰花上。我看到了,楼下正屋、主人一家在闲话。楼上回廊,寄居的游客端着相机在眺望远山。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交谈。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太阳出来了,我怕被迅速蒸发,借一阵微风跳下花朵,正好跳回浇花壶中。

黄昏时,主人再去打水浇花时,我又回到了穿城而过的水流之中。这时,古城五彩的灯光把渠水辉映得五彩斑斓。游客聚集的茶楼酒吧中,传来人们的欢笑与歌唱。这些人在自己所来的远处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很快,我就和更多的水一起出了古城,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一些露珠从树叶上落下,加入了我们。在宽广的丽江坝中流淌,穿越大地时, 头顶上是满天星光。 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黎明时分,作为一滴水,我来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江边,跃入江流,奔向大海。我知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

(摘自《我与丽江,遇见美好》,有删节)

1.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文章多次提到丽江古城和古城里的四方街,请结合文本概括古城前世今生的样子。文章写一滴水“再次醒来”“再次醒来”之前的内容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
3.纵观全文,作者采用第一人称“我”叙写一滴水经过丽江,请简析其中的妙处。
2024-02-05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地的理想

①那年距小雪还有五天,我去横峰访友。友人慰留我说,去乡间走走,有很多好地方。就这样,我先去了新篁,又不可自抑地去了司铺、莲荷、铺前、港边、龙门畈。冬雨绵绵,大地始终垂降暮色。我却义无反顾地扎入丛林、川峦、田畴之中。

②起伏的山峦在灵山脚下形成凹陷的皱褶。葛溪河和岑港河,像大地上两条被风吹散的飘带,在丛林间和田畴深处飘忽。村舍里,隐隐传来犬吠和鸡鸣。更远一些,是绵绵的山峦。开阔的田野沿着葛溪河倾泻,网状的田埂勾勒出田野的筋脉。我想起俄罗斯油画家希施金笔下的《黄昏,雨后》:微红的夕光溢出大地,条状的黑云把夕光分割出斑斓的色彩,低洼里的积雨有了银色,让人感觉到大地轻轻的晃动,裸露的树根和腐朽的树干,一切都是那么古老,稀稀疏疏的树叶透出几分祥和又哀哀的冷色,灰蓝的天空像一块布片盖在树林之上,一只小鸟站在高高的树梢,守着孤独的旷野。

③在去港边的路上,因为车子出了故障,停在一个村子里换胎。我一下车,便被村子迷住了。池塘里,不时有鱼儿扑出水花。青翠的竹林在村舍间,汹涌。雨丝从竹叶滴下来,油亮。村外,是疏朗的菜地和浅青色冬田。鹅毛绒一样的青草,在冬田里,多了一份人烟气息。矮山冈的菜地,把山地分出层梯级,矮山冈看上去像一座堰卧的雕刻品。我到了村口,瞬间恍惚。路边两排柳树,柳枝垂下来,可以想见的是,春风一日暖一日,迎春花羞涩地打着朵儿。柳枝芽细细地发青,枯黄的枝条水肿似的发胀,转青,树根的苔藓往上爬,淌出水溃。山樱花在山间飘荡着白雪般的花瓣,柳条葳蕤,暖风和面,阳光和煦,进村的人不自觉地唱起了欢快的歌谣。村前是几千亩的田畈,在一个平面上摊开,细雨中,素净,灰白的稻茬像是另一种古老的时间。

④在司铺,探访过山中村庄搬迁后的生活遗址。车上了王家坞水库坝堤,便沿山边草径步行。许是暖秋吧,杜鹃又有了一次花期,零星地点缀在萁蕨等地衣植物上。雏菊在山崖下,金黄耀眼。水面有白鸥几只,翩翩翔舞。明末清初散文大家王猷定在《螺川早发》咏道:“露湿鸥衣白,天光雁字青。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鸥至雁离,是旅人孤独、人生无常的隐喻。白鸥是迁徙的鸟,但鲜有来中国南方越冬。时隔三十多年,才见到白鸥。它是远去的旧时光,再次带给我。它像一团白雪,炽燃山野。

⑤步行约三华里,到了废弃的村子。村子馅子一样包在山坳里,竹林和油桐树在屋后发出呜呜呜呜的风声。小路铺满了落叶和腐烂的植物枝干。几棵柚子树挂着涩黄的柚子。山涧在荒草遮掩的沟渠里,叮叮咚咚。有几间瓦屋已然倒塌,成了颓圮。外村借地种菜的农人,把山田垦出来,种上了时鲜菜蔬,大部分的山田还刚刚下了秧苗。山田沿山垄,梯级延伸。可惜,我没看到打秧苗的农人。我估摸这个农人在年轻时,可能是做木匠活的,菜种在一条线上,像一个棋盘,每块菜地从山田里垦出来,像豆腐箱里压出来的豆腐块。他不是木匠也该是乡村画师。用美学眼光去审视去从事平凡之物的人,是最精细的人,也是陶醉于生活的人,从俗至雅,乃生活大师。

⑥多褶的群山,向北堆叠。横峰北高南低,群山渐渐低缓,消失,有了丘陵地带和莲荷小平原。纵横的河汊掌纹般密布,村舍被河流串起来,如一条藤蔓上的牵牛花。众河穿境而过,注入信江,汇入浩渺的鄱阳湖。发源地同属灵山山脉。灵山像一列巨型火车,由东向西呼啸奔驰。

⑦水是大地的精魄。畜养精魄的是山塘水库。去一个山坳,拜访一座山,一座水库出其不意尽览眼底,让人短暂晕眩,蛇一样安静下来,沉默无言。在铺前,见黄源水库,便是这样。黄源水库往左右两条山垄伸进去,像两条岔开的脚。翻过山,便是葛文化发祥地葛源了。葛源的千亩高山梯田,又是另一番景象。梯田沿山修筑,田埂是不规则的弧形,水映蓝天,像翻卷的大海。野花葱郁。初冬的枫树、山毛榉、梓树、栾树、青桐、漆树,和竹林迎接了大地的白霜,野刺梨长出了甜蜜蜜的浆果,山间红遍,到了春天,千亩梯田会是层层叠叠的花海。

⑧乡友告诉我,在梧桐畈将种植千亩荷花,在司铺无人耕种的丘陵地带将建一个大型野生动物园。乡人都充满了期待和兴奋。这是一个贴近大地的构想,一个有呼吸的构想。有此构想的人,是一个有大地情怀赤子之心的人。我们该把大地应有的东西还原给大地,各俊其美,各颜其色,各悦其声,各夺其目,各味其果。

⑨友人的一次慰留,我自己也没料到,两个星期内竟然四次去横峰。去了横峰,我深深自责自己是一个浅薄的人,对身边的大地是那么的无知。我们需要一次次去投奔大地,像雨一样,去熟悉大地的细胞、脏器、骨骼、血液、筋脉。大地是我们的父母,是我们的胞衣,也是我们的摇篮和眠床。任何时候,我们站在大地面前,都是初洗的婴孩。

(取材于傅菲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因为友人的挽留而游览横峰,欣赏了丛林、山峦、田畴,陶醉于横峰各处的村景山景。
B.第②段作者对油画中的景致展开细腻的描绘,将画中虚景和眼前实景有机融合,丰富了文意。
C.第⑤段作者猜想农人可能是木匠,或是乡村画师,表达了作者对人在大地上创造美的赞赏。
D.作者主张一次次投奔大地,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熟悉大地,欣赏大地的美丽,感受大地的抚慰。
E.第⑨段中,“我深深自责自己是一个浅薄的人”,此处的“浅薄”是肤浅、轻浮之意。
2.赏析第③段的画线部分。
3.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2024-02-02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重点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祁连雪

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当你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杨柳、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

当然也不是说,整个河西走廊尽是良畴沃野,它的精华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平原,黑河、弱水流域的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平原。这片膏腴之地,是仰仗着祁连山的冰川雪水来维系其绿色生命体系的。祁连雪以其丰美、清冽的乳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孙,一代又一代。

祁连山古称天山,西汉时匈奴人呼祁连,故又名祁连山,一过乌鞘岭,那静绝人世、复列天南的一脉峦叠峰,就投影在我们游骋的深眸里,映着淡青色的天光,雪岭的素洁的脊线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面对着这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的高山丽景,领略着空际琼瑶的素影清氛,顿觉凉生襟腋,情愫高洁,它使人的内心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

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动情,但平心而论,祁连山确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这里难以计数的神话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压低了祁连山、涂饰了祁连山,丰富了祁连山。在那爱做梦的少年时代,一部《穆天子传》曾使我如醉如痴,晓夜神驰于荒山瀚海,景慕周天子驾骏马巡行西北三万五千里,也想着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当时把其中的故事都当成了信史。真正知道它恍惚无征,夸言寡实,是后来的事,但祁连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减,反而益发强化了,四十余年的渴慕,近日终于得偿,其欢欣之情是难以形容的。

旅途中我喜欢把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结合,车过山丹河(即古弱水)时,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会西王母于酒泉南山。《淮南子》里也有后羿过弱水向西王母请不死之药的记载;神话传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情感、体验以至行动的载体,深入地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

观山如读史,驰车河西走廊,眺望那笼罩南山的一派空蒙,仿佛能谛听到自然、社会、历史的无声倾诉,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激动和沉甸甸的时间感被呼唤出来,觉得有许多世事已经倏然远逝,又有多少天涯过客正在匆匆走来,我们这些河西走廊的过客,与祁连雪岭朝夕相对,自然就把它当做了热门话题,有人形容它像一位仪表堂堂,银发飘洒的将军,俯视着苍茫的大地,守护着千里沃野;有人说祁连雪岭像一尊圣洁的神祗,壁立千寻,高悬天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是恋人、挚友般亲切,千里长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一种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

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150年前的秋日,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时,曾写下诗句: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甘、青路上,我也即兴赋诗,寄情于祁连雪: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

(取材于王充阁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
2.作者曾说,“雪”是文章的“文眼”,其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旁征博引,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并触及了当下现实,把河西走廊的精华所在与江南相提并论。
B.神话传闻和历史积淀“压低”、“涂饰”了祁连山,反映了历史带给祁连山以无法摆脱的沉重负担。
C.河西走廊的过客对祁连山的形容之所以见仁见智,是因为雪岭常被一派空蒙笼罩,真相难以认清。
D.作者在游历河西走廊的同时,也以恋人、挚友般的心态去贴近祁连山,试图体验祁连山的“心史”。
E.本文既从空间的视野描述祁连山特有的自然美景,也从时间的角度传达一种绵长凝重的历史感。
2024-02-02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第三次学情调查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