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报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第二、三部分,梳理青蒿素的发现过程。
2023-01-10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大单元作业设计—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22-23高二上·浙江嘉兴·期中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习近平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具体方略有:一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二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三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四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摘编自《人民日报政文·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

材料二:

“生态”一词源于希腊文,意谓居所、栖息地。生态不仅指涉人与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同时也切入经济活动和社会结构。

收敛侵占自然物的欲望是可以达到的理性认识,先民便有这样的睿智,值得今人借鉴。荀子谓:“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荀卿并非以为人可以任意摆布自然,而是主张人与天地配合,如果与天地争职分,就是犯糊涂。

《易传》把天地人并称“三才”,天人协调是理想境界。《淮南子》讲:“禹决江疏河以为天下兴利,而不能使水西流;稷辟土垦草,以为百姓力农,然不能使禾冬生,岂其人事不至哉?其势不可也。”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说:“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无论作哪一解释,都包含天地人皆以自然为归依、为原本之义。

人类必须顺从自然,而不可违逆自然。反对逆天而行,主张天人一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宗旨。如果把人创造的文化比喻为一株参天大树,是自然提供了大树赖以生长的阳光、雨露和土壤。

然而,现在的时代往往背离此道。工业革命以来,“征服自然”成为主流意识,物本主义压过人本主义,更蔑视自然生机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病态扩张。当下迈入后工业文明的信息化时代,物本主义的工具理性更趋发达,掌握了核裂变、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尖端技术的今人,似乎可以得心应手地“改造自然”,但背弃自然法则,违背生命伦理,包括生物工程在内的科技创造,必招致自然铁腕的回敬。卡普拉在《转折点》中说:“我们第一次被迫面临着人类和地球上所有生命灭绝这样一场确确实实的威胁。”这种威胁,并非来自毒蛇猛兽、地震火山,也不是天然病菌,而可能是自以为超越自然、左右自然的愚妄之人的逆天而行。这是当下人类必须时刻自警的。

(摘编自冯天瑜《人类应当对自然深怀敬畏》)

材料三:

东西方文化的形成主要是在原始自然观基础上,原始自然观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初始审视,从卡西尔的思想观念中,原始自然观就体现了人与自然是一体的关系,人和其他动物以及所有的自然物都属于一种生命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由于生产力的落后,人类的生存需要顺应自然,依赖自然,人属于自然的一部分。在这一时期,人类生产活动发明的人工取火,保存火种,制造石器、骨器等,就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的成就,从创造的劳动工具方面来讲,人和其他动物就存在了本质的区别,人和自然界区分开来,但本质上仍然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一体性。

从东西方文化发展进程的差异性角度来讲,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生产工具的快速迭代、科技的进步,体现出了人对自然的征服观念和行为。但是,从中国历史文明发展的过程来看,原始自然观中生命一体化思想逐渐演变为天人合一,具有顺应自然和改变自然的双重性。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理念继承发展了东西方传统自然观,是当代自然观的最新体现,与工业文明时代中天人对立的自然观存在较大的差异。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下,人和自然之间不是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工业文明的自然观是将自然和社会碎片化,利用技术和资本将其重新组合,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成为掠夺、被操纵的一种形态。自然界成为人类征服的对象,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对自然资源过度使用,从而使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恶化。工业文明时期,人和自然之间由相互依存转变为相互对立,由于对自然任意开发,自然生态平衡被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形势逐渐严峻。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理念是在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社会发展和生态系统平衡之间遵循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缓解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

(摘编自金凤姬“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理论基础及实践路径分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虽没有“生态”一词,但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已经有了不违背天地规律、顺应自然使用人力的生态思想。
B.目前,人类和地球上所有生命都面临灭绝的威胁,这种威胁来自自以为超越自然、左右自然的愚妄之人的逆天之行。
C.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下,人和自然之间的形态不是掠夺、被操纵,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D.“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继承和发展了传统自然观,顺应当今人类的生存需求,是当代自然观的最新体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讲天地人关系的时候,认为天人协调才是理想境界,人的生产生活不应该违逆自然,逆天而行。
B.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有了生态文明的思想,儒家所说的“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C.生态文明思想是西方环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思想核心是强调对环境的绝对意义上的爱护和保护。
D.无论天人一体、天人对立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都是对天人关系的有益探索,都有合理的一面。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用来警醒“人类中心主义者”的一项是(     
A.要使我们祖国的河山全部绿化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自然面貌要改变过来。(毛泽东)
B.良好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胡锦涛)
C.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恩格斯)
D.征服自然的工作是一项造福人类、促进社会进步的伟大事业,必然受到神的鼓励。(培根)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请结合材料,阐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2022-11-14更新 | 164次组卷 | 4卷引用:第二单元(B卷·能力提升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关于清明节,《历书》如此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由此可见,注重“清”和“明”,一直是清明节的一个重要文化内涵。今天的我们,也应当让这个节日气清景明。

让“奇葩祭品”走开,让祭奠情感保持气清景明。祭奠是一种礼敬、怀念,更是一种情感升华。站在历史和先人的肩膀上,让自我得到精神净化,智慧启迪,以期走得更远,这是清明节的一个内涵。所以,应当杜绝花哨的“护照”“房产证”“私人飞机”等“奇葩祭品”,这些“祭品”和传统文化、公序良俗、传统美德不合拍,更和崇德向善的主流价值格格不入。

让陈规陋习走开,让祭奠形式保持气清景明。源于周代的清明节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时间跨度长,存留下来的惯性做法很多,而有些做法和当下社会已经格格不入,比如动辄大烧纸钱冥物,这不仅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也会污染环境,甚至酿成悲剧。所以,我们要让祭奠形式保持气清景明,多倡导文明、健康、干净、祥和的祭奠方式。例如,可以通过种植纪念树、召开家庭追思会等等,将感恩的心,思念的情,融入清明祭奠中。

让“代人扫墓”走开,让祭奠仪式保持气清景明。清明祭奠,就是要祭祖拜宗,追思先人,慎终追远,思亲念故。所以,这个祭奠必须有一定的仪式感。《论语》云“吾不与祭,如不祭”,意思是如果自己不亲自进行祭祀,而找别人替代,这对祖先来说是一种大不敬。毕竟,“代人扫墓”的商业化运作再精美、再细致,也终归是一种木偶式的虚假表演,是一种空洞的文化躯壳,它消损了清明节的庄严氛围,违背了气清景明的节目内涵。

文明祭扫,责在心意;平安清明,需要每个人从自己做起。这样,不仅为个人积存正气,更为社会积存正能量。让我们用绿色清明寄哀思,还清明节一个气清景明。

(摘编自雷泓霈《回归清明的节日内涵》)

材料二: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

清明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有人不顾山高水远也要返乡祭祖,有人千里迢迢携老带幼只求叶落归根,有人庄严肃穆深切缅怀英雄先烈……2020年受疫情影响,为避免人员扎堆聚集,减少交叉感染风险,各地倡导“云”祭扫。

通过“云平台”,献上一束鲜花、留一首歌曲、点一根蜡烛,种一棵松柏、写一篇祭文,举办网络追思会等方式祭奠先祖,同样可以表达追思与悼念。《朱子家训》说:“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这句格言告诉我们,祭祀的关键在于“诚”。只要心诚,哪怕人在天涯海角,祭祀的目的已然达致。多一些诚心,对于逝者来说,这是最大的敬意。纪念不在形式而在心,让祭奠形式也持有“绿色”,保持气清景明,也是“云祭祀”的题中之义。

祭奠是一种礼敬、怀念,更是一种情感升华。人们称清明节为“根的节日”。无论走到哪里、去往何方,故土家园水远是不变的精神很根脉,家庭亲情永远是最深沉的精神依恋。在祭祖寻根中省思生命的意义,在行孝尽哀中体味亲情的价值。不忘根本、清心明志,让自我得到精神净化、智慧启迪,重整行囊再出发,这是“绿色”清明节之于我们的启示。

“绿色化”,不仅是一种生产和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价值取向。多一点文明、少一些粗俗;多一点自律、少一点放纵,愿更多的人都能转变传统观念,恪守生态道德,倡导绿色文明、简朴节约的祭祖新风尚,真正把“生态环保”理念实践到生活中来,以自己的绿色文明举止为清明添“明”,为春光增色。

(摘编自李群《清明需要更多“绿色”》)

材料三:

每逢清明,人们或是来到公墓祭拜祖先,或是走进革命陵园缅怀先烈。在青松绿柏之下,在哀思怀念之中,庄重肃穆的仪式让中国传统文化情怀得以抒发。只是眼下,新冠疫情还未到结束的时候,人群大量聚集公墓陵园祭奠,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巨大的健康安全隐患。此时,网上祭奠成为一种新常态。

重在心,而不拘于形。网上祭奠并不是新鲜事物。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一种全新祭奠方式,它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英先祖和先烈。只是,国人对清明祭奠多有“在现场”的庄重感,加之“不负四月天”的户外出游需求,使得网上祭奠显得相对冷清些。2020年形势的特殊性,让网上祭奠有了更多的现实操作性:在网页或是微信里献上一束鲜花、点一根蜡烛、写一篇思文,亦是一种“祭之以礼”。

指尖连着心灵。网上祭奠的绿色低碳,不正是“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的绝佳映照吗?祭祀自古就是千家万户的大事,朴素的家国情怀与互联网充分融合,既有时代发展的“轻推”,也有科技前行的使然。在清明祭英烈的网络祭奠主题中,可以看到中小学生们“没有你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英雄永垂不朽”的众多留言。让传统不老,让英雄常在,在网上祭奠中,家族、民族,国家的共同记忆,也得以凝聚和升华。

网上祭奠,传统清明也当有些新常态。辩证去看,传统民俗的打开方式,只要是弘扬新风、摒弃陋习的,不正是要“多多益善”吗?

(摘编自谢伟锋《网上祭奠,传统清明节里的新常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节应倡导绿色文明,简朴节约的祭祖风尚,要摈弃焚烧冥币,购买奇葩祭品和代人扫墓的陈规陋习。
B.举办网络追思会,也可以表达追思与悼念,心诚是对逝者的最大敬意,只要心诚,祭祀的目的就能达到。
C.古代非常认同“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由此可以推知,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反对焚烧冥币冥物的做法。
D.“清明”的本质文化内涵是“清洁面明净”,只有网上祭奠才真正回归了清明的文化本源,不必追求“在现场”的庄重感。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节的一个内涵是礼敬、怀念历史和先人,升华情感,从而净化身心、启迪智慧,这和崇德向善的主流价值是合拍的。
B.带有商业化色彩的“代人扫墓”是一种虚假表演,与清明节的庄严气氛格格不入,凡请“代人扫墓”者,其心必不诚。
C.从《论语》的记载看,古代可能有“代人扫墓”的现象:从《朱子家训》的说法看,古代也有远在他乡祭祖的活动方式。
D.人们未必—下子就能接受绿色文明、简朴节约的祭祖新风尚,这需要强化宣传和引导功能,而不能一味强行管制。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选择用读写家书的方式传递哀思,也是一种缅怀逝者,传承清明文化的风尚。
B.还原和挖掘清明节背后的文化底蕴和社会心理,以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C.于一个民族而言,祭奠先烈和英雄,是责任与担当,价值与使命使然。
D.共同记忆是清明节祭祀的实质,也是维系家庭感情的纽带。
4.材料—运用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清明节网上祭奠有怎样的好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1高一上·全国·单元测试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字母词指汉语中单独由字母构成,或者由字母、数字、符号、汉字混合构成的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字母词在汉语中得到广泛使用,已成为汉语词汇系统产生新词的重要形式之一。

通过对1990—2014年《人民日报》语料库中字母词使用情况的调查发现,《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所收录的字母词总数(239个)约占25年里《人民日报》使用的字母词总数(约8000个)的3%,使用总词次(110748次)约占所有字母词使用总词次(近200000词次)的50%。

词典收录的239个字母词中,高频使用的字母词(66个)约占27%。其中字母词GDP的使用频次最高并一直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GDP的汉译词“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频次呈下降趋势。这一变化趋势体现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重视,也体现出在词汇系统接纳这一经济领域术语的博弈时,字母词形式所表现出的表达优势。类似的字母词还有A股、CPI、IPO等。还有一类高频字母词的使用频率与当时的社会热点有关,波动较大。如WTO一词在2001和2002年使用频次特别高,与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WTO这一事件息息相关。而字母词APEC、PM2.5的使用频次,与2001年APEC会议在上海召开、近年来悬浮于空气中的细颗粒物的社会热点话题密不可分。还有些高频词如卡拉OK、VCD、IP电话等,虽然25年总使用频次很高,但是正处于年度使用频次变化的下降期,进而可能进入低频期。25年里总使用频次小于50的字母词被划入“低频字母词”,占收录字母词总词条的40%。从语言学视角分析,导致低频的原因有:第一,接受度不如其汉译词高,如AI(人工智能)、DC(数码相机)等;第二,只在口语交际中使用占优势,如K歌等;第三,只在非大众传播媒介,如专业领域交际中使用占优势,如SSD(固态硬盘)、HDMI(高清晰度多媒体接口)等。

综上所述,在汉语系统中,真正高频稳定使用的字母词总数并不多,使用总词次却很多,并通过反复使用而渐渐为人们所熟知。

(摘编自王秋萍《关于“字母词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材料二 百名学者投诉《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正式收录外来字母词涉嫌违法,引起了较大争议。

这些学者认为《现代汉语词典》违法,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汉语言出版物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但这一规定当时主要针对的是汉语方言和不规范汉字(包括繁体字和异体字)。字母词是汉语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字母词才大量进入汉语。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2000年公布的,对字母词的使用并未做出规定。“法无禁止即可为”,因此,不存在《现代汉语词典》因收录字母词而违法的问题。

当然,由于汉语发展了,汉语言文字使用中出现了新情况,相关法律应该对此做出规定。笔者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应该尽快修改,对字母词的使用等相关问题做出规定。

(摘编自邹玉华《字母词入词典,既不违法又不违理》)

材料三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收录的字母词从最初的39条增至239条,表明字母词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范围扩展得相当快。我们也几乎处处都会碰到字母词。像X光、B超、QQ这些词,都已深入人们的生活。但也确有一些字母词,存在生造冷僻、使用不当等现象。近日见报上一则标题《教师节幼儿园老师不收红包,只收小朋友DIY贺卡》,干吗一定要用“DIY”替代“自做”?直讲“智商”挺好懂,又何必定要玄乎成“IQ”呢?有些生造的字母词,更是一种人为的时髦。如分明是中国自己的篮球联赛,却要用英文称作“CBA”,岂不见“中超”“乒超”这种实在的称呼也挺好嘛。此外,还有许多只在特定场合使用、专业人士才能懂的字母词,像股票市场中的行话、药品说明书上用词、通讯传播术语等,现在常广泛使用在媒体上。这样滥用的结果是,不仅很多人看不懂,而且易招人反感。可见字母词一滥,就难免走向反面。

(摘编自李景瑞《必须高度重视净化语言生态》)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选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和《人民日报》作为调查的对象,看重样本的权威性、典型性;材料三使用的论据较有生活气息。
B.材料一通过周密的调查分析得出明确的结论,尽量避免引起争议;而另两则材料的观点则更加个性化,允许不同观点、不同意见的争鸣。
C.材料一依照调查内容的性质进行分类、归纳,体现了调查的科学性;另两则材料则依照先述后评的思路来写作,体现了评论的写作特点。
D.材料一语言准确,逻辑严密;另两则材料的语言都比较通俗易懂。材料三比材料二在表达上更加口语化,因而比材料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2.下列针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则材料都结合字母词在汉语中得到广泛使用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而且对词典收录字母词一事都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B.三则材料分别侧重于字母词使用情况、合法性、负面影响这三个角度,但都围绕着“如何对待字母词”这一话题展开分析。
C.材料一对字母词使用情况的调查较为详尽,力求准确严谨;而另两则材料侧重于对新闻热点的评论,力求迅速及时地反映生活。
D.材料三中对词典收录字母词一事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认为在生活中滥用字母词,导致语言表达晦涩,招人反感。
3.字母词的广泛使用,对汉语发展有哪些利与弊?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
2020-10-07更新 | 87次组卷 | 2卷引用:第8单元测评 课后训练—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民以食为天,而现在的年轻人或许“以外卖为天”。《2017中国外卖发展研究报告》统计显示,基于互联网的外卖平台活跃用户超过8000万。外卖不仅深度渗透写字楼、办公楼和格子间里年轻人的日常餐饮,甚至在春运车厢里,只需在“铁路12306APP上,提前一小时预订高铁外卖,就不用再吃“火腿肠+方便面”了。外卖风行,有人点赞,有人拍砖,但毫无疑问,外卖成了都市年轻人常见的饮食方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饮食是重中之重。历朝历代,“吃货” 绝不罕见。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伊尹则在《本味》中列举了美食的苛刻标准,“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在正统饮食文化中,“如何吃”的仪式、流程比“吃什么”还重要。寻常百姓至少要做到孔子说的“食不言”,招待客人也要严格按照主客、长幼等主次有序落座。皇室就更讲究了,清朝标准御膳有120道菜,分为主食、点心、果品等。

外卖,将“怎么吃”的繁文缛节全部去掉,直接回归到“吃什么”的本质。从品类来说,外卖的口味也相当丰富,完全不输堂食。美食家蔡澜说过,“其实,有自信的店,才会用外卖宴客”。

外卖解放了厨房,也解放了家庭主妇。传统社会里,要求女性“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做饭这事儿,成了家庭主妇强制性的角色使命。但专业的事交给专业人士不是更好吗?再说,从职场来看,女性的压力丝毫不比男性小。晚上加班后回家,与其花一小时做饭、半小时洗碗,倒不如一键点个外卖,半小时内送上门,省事省力省时。外卖还拯救了“单身贵族”。早在2015年,中国单身人口数量就超过两亿人,相当于俄罗斯和英国人口的总和。美团点评集团曾透露,平台65%的订单来自单身用户。

当然,外卖有利也有弊。中国饮食文化既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聚食制长期流传,是中国人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重视食材、顺序、餐具,满足了人们的审美与礼节需求。而传统烹饪中的精华,也无法在一份外卖中得到体现。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2)

材料二:

材料三:

1978年到2018年,改革开放已走过四十个年头,老百姓经历了从缺吃少穿到迈向小康生活的巨变。

“半夜吃一碗热气腾腾滑溜溜的粉,外面是星光点点,人间真值得。”现身长沙就忙着“寻味”的纪录片导演陈晓卿笑说,吃过最好吃的东西就是“饿”,“只要饿了,吃什么都好吃。只要饿,你会有特别多的朋友,也会有突然出现的很好的厨师和美食家,不饿的话,谈不上什么吃。”从《舌尖上的中国》到《风味人间》,陈晓卿打造了一批让吃货“欲罢不能”的作品。

谈到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饮食变化,陈晓卿直言中国人从吃饱到吃得精细、吃得健康,确实变化特别大。但在这种变化的背后,我们吃东西的礼仪和对食物的敬畏消失了。这也是陈晓卿做《风味人间》的初心,“不能因为走得太快,就碰碎东西,我们选的角度是那些弱小的,可能会没有的东西。我们想给农耕时代的食物留下一个背影。”

(摘编自2018.12 “人民网”)

材料四:

《风味人间》全片共8集,历时四年精心准备。虽然同样是讲述以美食为线索的人文故事,但与《舌尖上的中国》着眼于中国传统美食不同,《风味人间》 把地域范围扩展到了全球。在全球视野里审视中国美食的独特性,在历史演化过程中探究中国美食的流变,深度讨论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并勾勒出恢弘的中华美食地图,从美食中折射出中国人民族个性的侧面。这样大范围的追根溯源,意在表达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都是异曲同工的。除了以往常用的航拍、延时,制作团队还和中科大的“美丽科学”团队合作。在拍摄中加入了超微摄影和显微摄影。

(摘编自2018.11“人民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7年中国外卖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外卖成了都市年轻人主流的饮食方式。
B.2013—2018 年在线外卖市场增速与同时期在线外卖用户增速成正相关关系。
C.陈晓卿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们在饮食方面有很大的改善,但也有遗憾。
D.《风味人间》的制作团队没有墨守成规,能够引进先进技术拍摄高品质纪录片。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饮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希望食物做得越精细越好,伊尹则强调做美食要把握好度。
B.2011—2014年在线外卖用户增速上升,点外卖人数持续增加;2014—2018年在线外卖用户增速下降,点外卖的人逐年减少。
C.陈晓卿说,吃过最好吃的东西就是“饿”,这句话与俗语“饿时吃糠甜如蜜,饱时吃蜜蜜不甜”有异曲同工之妙。.
D.《风味人间》与《舌尖上的中国》同中存异。前者在全球视野里审视中国美食的独特性,并从中折射出中国人民族个性的侧面。
3.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外卖这种饮食方式的利与弊。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未来,中国智能移动设备将越来越普及化,移动阅读市场的活跃度将进一步提高,用户规模的增长将推动整体阅读市场的发展。预计2017年,中国移动阅读市场规模将达到160亿元,增长率有望达20.4%;2017年移动阅读市场活跃用户将达到7.2亿人,增长率为4.3%。

中国移动阅读市场活跃用户规模预测


(摘编自《2016年中国移动阅读行业现状及2017年市场发展预测》)


材料二: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连续8年上升,达68.2%,图书阅读率为58.8%。手机接触时长增长显著,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26分钟。

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新兴媒介的时长整体上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手机阅读接触时间最长。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为66.1%,连续三年超过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并逐渐拉开距离。2016年,有62.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微信阅读,较2015年的51.9%上升了10.5个百分点。

(摘编自《中国国民阅读调查:人均每天微信阅读26分钟每年读书7.86本》,2017年4月18日新华社)


材料三:

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纸质读物阅读仍是5成以上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这是18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

在手机阅读接触率连续8年增长的今天,身处触屏时代,我们该如何阅读?

手机阅读能否打开阅读新天地?

“逛街或吃饭时,我都会随时拿出手机刷刷朋友圈,看看新闻。坐地铁时间长的话,我就会看网络小说或电影。”在北京工作的一位男士表示。

手机阅读正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的习惯。此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我国66.1%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较2015年增长了6.1个百分点。我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手机阅读时长连续8年增长。

“手机阅读极大扩展了阅读的方便程度,也极大扩展了国人阅读空间,这是对阅读的整体带动,是一个好的起步。但也要防止碎片化阅读的弊端。”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说。

专家认为,经过数字化处理的文化资源越来越丰富,手机让公众便于接触文字,已变成获取咨询和知识的入口,成为数字化阅读新的增长点。

创新如何让传统阅读回归?

为了给读者增加更丰富的文化体验,北京图书大厦每逢节假日都会举办名人签售,专家讲座,主题展览等各类活动,在吸引更多读者的同时,扩大自身影响力。

在北京一家咖啡厅,青年作家与读者谈阅读、谈创作,谈生活;在青岛一家美食书店,人们在享受美食、品味咖啡的同时,领略阅读之美,度过一段慢下来的愉悦时光;在北京三里屯,各色书店吸引了众多年轻人,每逢周末还举办图书交流会,作家见面会等活动,让这里不仅成为潮流地标,也成为文化“宝地”。

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看来,传统阅读的回归,在于传统书店不断创新,找到了在数字化背景下人们阅读的兴趣点,即体验式的阅读需求,这是网上书店,在线阅读所不能提供的。因此,亚马逊、当当、阿里等电商也纷纷扩展线下渠道。此外,得益于全民阅读的大环境,促使更多人走进书店。

全民阅读如何厚植土壤?

“全民阅读关键在于培育民众对阅读的兴趣。”第五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的一位金牌阅读推广人认为,诸如邀请外国专家参与的交流活动,优秀图书作者见面会等具有优质内容价值的阅读活动更能提升公众对阅读的理解和兴趣。

(摘编自《触屏时代,我们该怎样阅读?——全民阅读新观察》,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移动阅读市场的活跃度进一步提高,主要原因是中国智能移动设备将越来越普及化。
B.2017年,中国移动阅读市场规模达到了160亿元,移动阅读市场活跃用户达到了7.2亿人。
C.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较高,其中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连续上升,手机接触时长增长显著。
D.我国国民手机阅读接触时间最长,每天接触新兴媒介的时长整体上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居高不下,连续三年超过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并呈逐渐拉开距离之势。
B.逛街或吃饭时,随时拿出手机刷刷朋友圈,看看新闻,坐地铁会看网络小说或电影,这都说明了手机已完全控制了人们的生活。
C.亚马逊、当当、阿里等电商也纷纷扩展线下渠道,是得益于全民阅读的大环境,促使更多人走进书店。
D.第五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的一位金牌阅读推广人认为,邀请外国专家参与的交流活动,优秀图书作者见面会等具有优质内容价值的阅读活动才能提升公众对阅读的理解和兴趣。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在当今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期,如何才能使传统阅读得以回归。
2019-12-29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人教版高二必修5第二单元检测卷4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国际奥委会正式宣布,认证电子竞技运动为正式体育项目,代表着国际奥委会将开始把电子竞技纳入奥运会比赛项目,并正在考虑是否纳入2024年巴黎奥运会。

随着互联网和游戏产业的快速发展,电子竞技的受众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对电子竞技的关注度也不断提升,电子竞技正蓬勃发展。作为互联网+竞技体育,蕴藏无限商机的新兴产业,大量的资本涌入,也促使行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某互联网相关企业表示,移动电竟成了公司核心竞争力之一。

电竞产业的蓬勃发展态势也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出台了相关指导意见,对电竞产业进行规范引导。教育部也在大学设立电竞产业相关专业。

广义的电子竞技拥有带动游戏、数字内容,硬件以及泛娱乐等环节的产业链能力,被众多地方政府视为产业升级重要驱动力之一。在电竞产业、商业行为以及地方政府的推动下,电竞内容与商业融合,电竞产业地方化、电子竞技赛事城市化等建设得到了不断推进,未来电子竞技将作为重要的城市泛娱乐生态内容在商业、产业、文化三个方面深度融入城市发展。城市电竞文化的塑造也有利于电竞的进一步发展。

(选自互联网,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电子竞技市场与用户规模预测(2015—2019)

(选自互联网)

材料三:

蓬勃发展的电竞产业,正遭遇专业人才缺乏的瓶颈。

2016年,教育部公布了高校13个增补专业,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赫然在列。2017年,18所高校开设该专业并开始招生。2018年,更多高校增加了电竞专业或方向。

然而,对于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一些参加高考的学生及其家长仍然比较陌生。

近日,记者就“你是否愿意让孩子报考电竞方面的志愿”采访了多名考生家长,其中只有一名家长明确表示如果孩子选择报考他会支持,其余的家长不是回答“了解下再说”,就是直截了当地表示反对。而反对的理由,就是他们想当然地以为“电子竞技就是教孩子打游戏”,认为电竞专业是“洪水猛兽”,生怕孩子由此染上网瘾不可自拔。

(选自人民网《人才缺口较大   你了解电子竞技专业吗?》,有删改)

材料四:

虽然中国电子竞技市场近年来非常火热,但不为人知的是,在一线战队光鲜亮丽的背后,也有许多二线战队因打不出成绩面临直接被解散的命运。曾担任多届WCG裁判长的Hunter表示,战队解散不是因为成绩不好,也不是因为资金不够,关键在于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俱乐部无法得到高效的管理与运营。

Hunter表示,如今中国电竞俱乐部的管理人员专业度很低,基本上都是职业选手退役后转型担任,或者是一些电竞爱好者,且大多数都是年轻人,在文化程度与社会阅历上受了很大的限制。

(选自搜狐网《中国电子竞技产业发展现在存在的三大问题》,有删改)

完美世界教育董事长王雨蕴指出,当前电竟教育鱼龙混杂,且多数局限于培训技术工人,教育与-线产业脱钩,产业也没有反馈明确的人才需求和标准。她提出,电竞教育的发展必须走产业与教育相结合的道路。经过长期一线开创性探索,王雨蕴对电竞教育的现状有深刻认知。她提出应该仿照职高、本科及硕博研究生体系,将产业需要的人才划分为金字塔三层:最基础的是技术型人才,例如游戏裁判,视频技术人员等;中坚部分是复合型人才,能解决产业链中的复杂专业问题;处于顶端的是创意型和研究型人才,能以科学的方法深化行业认知,并衍生出强有力的流行文化和商业模式。

(选自《经济日报》《完美世界王雨蕴:电竞教育不能局限于技术培训,要着眼产教融合》,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际奥委会认证电子竞技运动为正式体育项目,并正在考虑是否将其纳入2024年巴黎奥运会,这体现出国际社会对电子竞技认可度的提升。
B.为促进我国电子竞技产业的蓬勃发展,许多网络游戏公司纷纷布局电子竞技产业,探索电竞产业发展之路。
C.国家多个部门面对电竞产业的蓬勃发展态势相继出台电竞产业相关政策,一方面是为推动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是为了对其进行规范和指引。
D.电竞内容与商业融合,电竞产业地方化,电子竞技赛事城市化等建设得到不断推进,其背后的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对电竞产业的重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显示,自2017年始,到可预测的2019年,电竞市场规模和用户规模的增长率均呈现急剧下跌的趋势,行业前景不容乐观。
B.材料二显示,2019年我国电子竞技用户规模的增长率虽略有滞缓,但仍处于上升趋势。
C.材料二显示,2017年我国电子竞技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这一年,不管是电子竞技的市场规模还是用户规模都实现了爆发式增长。
D.材料二显示,我国电竞用户规模增长率和市场规模增长率曲线基本吻合,这说明大众的接受是电竞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3.材料三、四围绕电竞产业专业人才缺乏的困境,侧重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19-12-28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统编版(2019)高一上册综合检测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千百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孕育了众多具有浓郁民族特色、享誉国内外的老字号。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有老字号1万多家,分布在餐饮、零售、医药等众多行业。

老字号承载着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是新时期开展诚信兴商的核心内涵和宝贵财富。但由于历史原因和体制转换的影响,我国老字号企业在发展中遇到了许多新问题。部分老字号企业组织化程度低,技术、管理落后,市场开拓能力较弱。特别是长期以来,由于对老字号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缺乏合理的发展规划,在继承和发展老字号传统特色技艺和文化方面缺少必要的政策支持,这些都严重制约了老字号的发展。

(摘编自《关于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的若干意见》)

材料二: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有1128家,发展良好的如片仔癀、稻香村等仅占20%~30%,受困于缺资金、缺人才和缺品牌三大问题,多数企业经营情况欠佳。以云南省为例,该省的老字号企业共计89家,但只有38家实现持续3年盈利。

老字号价值在老,出路在新,这个“新”不仅体现在对传统产品的改造上,而且还体现在发展理念的转型、销售方式的变化中。要创新理念、开阔视野,打破固有格局,多角度地提升老字号品牌的市场活力;要创新产品形态和营销模式,善于用互联网思维挖掘老字号的文化内涵,在知名度、忠诚度方面赢回顾客群体,在“互联网+”的大潮中找到生存之道。

(摘编自《老字号价值在老 出路在新》)

材料三

“中华老字号”的招牌和“非遗”文化赋予老品牌新的增长点,但其传承百年的生命力归根结底还在于久经考验的制作技艺,正如同仁堂古训所言:“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中华老字号传承百年,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诚信严谨,追求卓越品质。品牌新星上榜百强有其专长,在稳健中开拓进取,用人才,重服务,讲诚信,担责任。不管是老字号还是百强企业,透过各家官方网站上关于企业文化的相关介绍,我们可以发现,“创新、诚信、卓越”的共同价值观是中国品牌永不消退的底色。

中华老字号核心价值观关键词TOP10   中国百强品牌核心价值观关键词TOP10

(摘编自《从“老字号”到“百强企业”,看中国品牌本色》)

材料四:

在调查中发现,部分消费者对本地的老字号品牌比较熟悉,但对其他城市的老字号品牌的认知度偏低。而对于国外老品牌,消费者的认知度普遍较高。中华老字号品牌与国外老品牌相比的不足,大多由于传播、推广、销售上缺乏延展性与国际化发展策略,使得中华老字号品牌不断老化,国外老品牌中约有90%已通过品牌延伸来重塑品牌形象,恢复和提升了品牌活力。

消费者对中华老字号的印象仍停留在老字号的“传统”上,未能直观地感受老字号的发展与创新。据统计,最能直接吸引消费者的途径是通过创新来重塑视觉形象以实现中华老字号品牌的崛起。中华老字号品牌的改造和创新可以系统而又规范化地重塑品牌视觉形象,结合多元化传播推广模式,全面塑造、提升品牌形象。

(摘编自《中华老字号品牌的形象重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目前的中华老字号企业数量明显减少,企业自身规模缩小,持续盈利的企业则更少。
B.中华老字号能传承百年,既有坚守的因素,也有创新的因素,而最根本的原因是精湛的制作技艺。
C.由材料三可知,无论是老字号还是百强企业,它们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是创新、诚信、卓越。
D.消费者对中华老字号的品牌形象的认知往往停留于直观的感受,因此,老字号品牌的产品包装显得至关重要。
3.根据上述材料,请分析中华老字号企业如何才能做到传承与创新的统一。
2019-12-26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人教版高二必修5第一单元检测卷3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因为需要,所以繁荣。走出国门的孔子学院,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向前发展着,一年大约有50所学院诞生。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国家汉办主任许琳说:“目前,还有71个国家的约400所大学强烈要求办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以文化的姿态向世界发出强有力的中国声音,显现正面的中国形象。美国圣玛丽中学孔子课堂负责人弗兰克·菲利普斯8年前参加该国孔子学院的会议,会上一句“让我听懂你的声音”启发了他。孔子课堂的使命,就是传递和平的信息,面对质疑的声音,找到听众,让听众了解我们在做什么。

文化的交流,观念的碰撞、思想的升华,孔子学院并非简单地教授与传播,它的一些活动对当地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利比里亚大学副校长沃特·韦尔什说,孔子学院对大学而言意味着多样性。美国特洛伊大学孔子学院的陈女士说,该院活动涉及41所学校,举办过67场会议、11次培训,组织过15次专家旅行等,足迹几乎遍布整个州。

爱丁堡大学校长提摩斯·奥谢赞赏孔子学院的建院模式,由外方先提出申请,双方在充分协商基础上签署合作协议。这种模式造就了平等、友好、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校长,孔子学院美国中心主任纳普说:“在全球化背景下,孔子学院可以成为教育文化交流的典范。”

(摘编自杨桂青等《孔子学院给世界带来什么》,2013年12月9日《中国教育报》)

材料二:

2006~2014年全球孔子学院分布情况

(资料来自高永安《十年来孔子学院的布局及其相关性报告》,2014年10月)

材料三:孔子学院已经成为汉语推广和体现中国“软实力”的文化品牌。2010年至今,孔子学院的发展呈现多元化和专业化趋势,成立了一系列特色孔子学院和特色课程,其中包括中医孔子学院、农业特色孔子学院,纺织服装特色孔子学院,舞蹈和表演孔子学院、音乐孔子学院、饮食文化孔子学院、茶文化孔子学院等,促进了汉语的推广和对外文化的传播。当前,孔子学院在文化传播方面,也面临着缺乏中国文化品牌、传播理念不够创新、传播方式过于单一等问题,同时也被一些西方国家鼓吹成“中国威胁论”的说辞。未来,应加强孔子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

(摘编自《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5~2016)》)

材料四:创建孔子学院是一项大规模行动,它无疑是本千年之初最重要的地缘文化之举。有人将其比作“语言上的人类登月工程”。孔子学院主要传播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培育汉语教育。到2020年,该学院将拥有1000个分校,分布在全球各大陆,它将成为一支庞大的无敌舰队,征服人类的精神和心灵。该工程肩负的使命是让中国以外的1亿人学习汉语,确保中国语言的国际扩展,让普通话成为另一种国际语言。汉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和屏幕上的第二大语言,但不久的将来,汉语将位居第一。

(摘编自让·路易·鲁瓦著、袁粮钢译《全球文化大变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学院的建院模式造就了平等,友好,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
B.2009~2014年亚洲孔子学院数量的增速落后于北美洲。
C.中医孔子学院以中医为特色开展汉语言教育和中医文化推广。
D.到2020年,汉语将会超越英语,成为国际社会第一通用语言。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有较多引语(新闻写作时插入采访对象或有关人士的话),包括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间接引语使得新闻报道丰满生动、可信可读。
B.材料一报道了孔子学院事业发展与促进世界教育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的骄人成绩,说明我们应该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C.根据材料二可知,欧洲、北美洲、亚洲的孔子学院数量明显高于非洲、南美洲、大洋洲,说明孔子学院的设立与所在国的经济实力成正相关。
D.材料三先肯定孔子学院创建工作取得的突出成就,再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指出努力方向,遵循了报告类公文撰写注重逻辑性的要求。
3.关于创办孔子学院的目的,材料一和材料四在表达观点时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4.(新高考新导向原创题)本大题与上一大题都是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侧重点有何不同?有何联系?
2019-12-24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高一必修2第四单元把关题 引领新高考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年上半年,我国对美货物贸易出口增长5.4%,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13.9个百分点。其中,6月对美出口增长3.8%,增速下降23.8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在2018年上半年,我国对美出口机电产品增长8%,占同期我国对美出口总值的62.6%。中商产业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1—5月中美贸易进出口总值15766.2亿元,同比增长5.3%。

(摘编自《中美贸易战进行时:关税再升级影响分析》)

材料二:

从企业层面看,经贸摩擦对部分外向型企业有冲击,可能带来成本增加、订单量下降等问题,企业面临减产歇业、调整重组的挑战。电子通信、电气机械、木材加工、化学产品等行业企业受影响相对较大。不过要看到,一方面美国对我国部分出口商品加征关税,将逐步向着产业链和价值链上下游传导,最终结果会由出口商、上游原材料和零部件供货商以及美国采购者分担。另一方面,我国商务部已明确表示,在反制措施中增加的税收收入将主要用于受损企业及员工、鼓励企业调整进出口结构等,努力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不久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下半年把稳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也充分反映出中方对经贸摩擦的充分评估和积极应对。

从国内消费看,中美经贸摩擦带来的影响可控。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认为,中美经贸摩擦对中国老百姓的影响并不大。比如大豆,从美国进口的大豆占比已经不到三分之一,而且美国大豆在我国只能用来榨油,豆油价格可能会上升。我国现在进口一吨大豆加上关税的价格为3750美元,比原来多了750美元,平摊到每公斤豆油价格可能高几元钱,对老百姓生活的影响不大。不过,去年进口猪肉价格为每公斤10元至11元,今年加征关税以后为每公斤17元多,猪肉价格上涨会带来一定影响,但牛羊肉、鸡肉、鱼肉等都可以替代。

(摘编自2018年8月12日《经济日报》)

材料三:

中国在贸易战过程中,一方面与美国针锋相对,一方面争取国际社会支持。一是调整改善与周边国家关系,加强双边经济合作。二是将争端诉诸世贸组织,寻求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舆论支持。三是在反制美国,对美国大豆加征25%关税的同时,豁免了包括印度等国家在内的大豆和动物饲料的进口关税。四是继续推进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2002年以来,我国已经与24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16个自由贸易协定,目前正在进行的自贸区谈判有13个,已与10个国家开展自贸协定联合可研或升级联合研究。

精准打击,利用好贸易战的“飞去来器”效应。我国货物出口的40%、高科技产品出口的2/3都是通过在华外资企业实现的。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对中国的贸易制裁在不同程度上转化为对自己企业的“制裁”。因贸易战引起成本上升,一些受影响的美国企业已开始减产或裁员,有的企业正在谋划把生产线迁出美国。美国商会发出警告称,共计260万个美国就业岗位可能面临风险。中国政府针对美国痛点进行“定向打击”。中国对美国农产品加征关税后,美国农业遭受较大损失,已迫使特朗普政府不得不给农场主补贴。对原产于美国的汽车加征关税,使美国汽车对华出口受到影响,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受到挤压。

(摘编自《中美贸易战:挑战和机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上半年,我国对美国贸易出口较2017年有所放缓,与此同时,中美贸易进出口总值也有所下降。
B.我国对美国企业加征的关税,多数用于受损企业及员工、鼓励企业调整进出口结构等,有效降低损失。
C.我国能有效控制中美经贸摩擦影响,美国进口的大豆和猪肉,加征关税后,价格虽有提高,但对老百姓生活影响不大。
D.中国在经贸摩擦中,多管齐下,积极推动自由贸易协定,加强双边经济合作,力求最大程度减少损失。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电子通信、电气机械、木材加工等行业企业受中美贸易战影响相对较大,机电企业在对美出口中占了较大比例。
B.美国对中国部分出口商品加征关税,影响着中国生产者、销售商和美国采购者,甚至让美国企业减产或裁员。
C.中美经贸摩擦影响我国外向型企业的生产和销售,给成本、订单量带来一定影响,可能使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D.中国政府对美国痛点进行“定向打击”,美国相关企业受到相应影响,美国政府被迫对农业、汽车行业进行相应补贴。
3.面对特朗普咄咄逼人的打击,我们的政府和企业将如何面对?结合相关材料进行分析。
2019-12-20更新 | 77次组卷 | 2卷引用:2019人教版高一必修1第二单元检测卷3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