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辽宁省阜新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辽宁 高一 期末 2021-07-22 35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关于清明节,《历书》如此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由此可见,注重“清”和“明”,一直是清明节的一个重要文化内涵。今天的我们,也应当让这个节日气清景明。

让“奇葩祭品”走开,让祭奠情感保持气清景明。祭奠是一种礼敬、怀念,更是一种情感升华。站在历史和先人的肩膀上,让自我得到精神净化,智慧启迪,以期走得更远,这是清明节的一个内涵。所以,应当杜绝花哨的“护照”“房产证”“私人飞机”等“奇葩祭品”,这些“祭品”和传统文化、公序良俗、传统美德不合拍,更和崇德向善的主流价值格格不入。

让陈规陋习走开,让祭奠形式保持气清景明。源于周代的清明节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时间跨度长,存留下来的惯性做法很多,而有些做法和当下社会已经格格不入,比如动辄大烧纸钱冥物,这不仅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也会污染环境,甚至酿成悲剧。所以,我们要让祭奠形式保持气清景明,多倡导文明、健康、干净、祥和的祭奠方式。例如,可以通过种植纪念树、召开家庭追思会等等,将感恩的心,思念的情,融入清明祭奠中。

让“代人扫墓”走开,让祭奠仪式保持气清景明。清明祭奠,就是要祭祖拜宗,追思先人,慎终追远,思亲念故。所以,这个祭奠必须有一定的仪式感。《论语》云“吾不与祭,如不祭”,意思是如果自己不亲自进行祭祀,而找别人替代,这对祖先来说是一种大不敬。毕竟,“代人扫墓”的商业化运作再精美、再细致,也终归是一种木偶式的虚假表演,是一种空洞的文化躯壳,它消损了清明节的庄严氛围,违背了气清景明的节目内涵。

文明祭扫,责在心意;平安清明,需要每个人从自己做起。这样,不仅为个人积存正气,更为社会积存正能量。让我们用绿色清明寄哀思,还清明节一个气清景明。

(摘编自雷泓霈《回归清明的节日内涵》)

材料二: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

清明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有人不顾山高水远也要返乡祭祖,有人千里迢迢携老带幼只求叶落归根,有人庄严肃穆深切缅怀英雄先烈……2020年受疫情影响,为避免人员扎堆聚集,减少交叉感染风险,各地倡导“云”祭扫。

通过“云平台”,献上一束鲜花、留一首歌曲、点一根蜡烛,种一棵松柏、写一篇祭文,举办网络追思会等方式祭奠先祖,同样可以表达追思与悼念。《朱子家训》说:“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这句格言告诉我们,祭祀的关键在于“诚”。只要心诚,哪怕人在天涯海角,祭祀的目的已然达致。多一些诚心,对于逝者来说,这是最大的敬意。纪念不在形式而在心,让祭奠形式也持有“绿色”,保持气清景明,也是“云祭祀”的题中之义。

祭奠是一种礼敬、怀念,更是一种情感升华。人们称清明节为“根的节日”。无论走到哪里、去往何方,故土家园水远是不变的精神很根脉,家庭亲情永远是最深沉的精神依恋。在祭祖寻根中省思生命的意义,在行孝尽哀中体味亲情的价值。不忘根本、清心明志,让自我得到精神净化、智慧启迪,重整行囊再出发,这是“绿色”清明节之于我们的启示。

“绿色化”,不仅是一种生产和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价值取向。多一点文明、少一些粗俗;多一点自律、少一点放纵,愿更多的人都能转变传统观念,恪守生态道德,倡导绿色文明、简朴节约的祭祖新风尚,真正把“生态环保”理念实践到生活中来,以自己的绿色文明举止为清明添“明”,为春光增色。

(摘编自李群《清明需要更多“绿色”》)

材料三:

每逢清明,人们或是来到公墓祭拜祖先,或是走进革命陵园缅怀先烈。在青松绿柏之下,在哀思怀念之中,庄重肃穆的仪式让中国传统文化情怀得以抒发。只是眼下,新冠疫情还未到结束的时候,人群大量聚集公墓陵园祭奠,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巨大的健康安全隐患。此时,网上祭奠成为一种新常态。

重在心,而不拘于形。网上祭奠并不是新鲜事物。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一种全新祭奠方式,它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英先祖和先烈。只是,国人对清明祭奠多有“在现场”的庄重感,加之“不负四月天”的户外出游需求,使得网上祭奠显得相对冷清些。2020年形势的特殊性,让网上祭奠有了更多的现实操作性:在网页或是微信里献上一束鲜花、点一根蜡烛、写一篇思文,亦是一种“祭之以礼”。

指尖连着心灵。网上祭奠的绿色低碳,不正是“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的绝佳映照吗?祭祀自古就是千家万户的大事,朴素的家国情怀与互联网充分融合,既有时代发展的“轻推”,也有科技前行的使然。在清明祭英烈的网络祭奠主题中,可以看到中小学生们“没有你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英雄永垂不朽”的众多留言。让传统不老,让英雄常在,在网上祭奠中,家族、民族,国家的共同记忆,也得以凝聚和升华。

网上祭奠,传统清明也当有些新常态。辩证去看,传统民俗的打开方式,只要是弘扬新风、摒弃陋习的,不正是要“多多益善”吗?

(摘编自谢伟锋《网上祭奠,传统清明节里的新常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节应倡导绿色文明,简朴节约的祭祖风尚,要摈弃焚烧冥币,购买奇葩祭品和代人扫墓的陈规陋习。
B.举办网络追思会,也可以表达追思与悼念,心诚是对逝者的最大敬意,只要心诚,祭祀的目的就能达到。
C.古代非常认同“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由此可以推知,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反对焚烧冥币冥物的做法。
D.“清明”的本质文化内涵是“清洁面明净”,只有网上祭奠才真正回归了清明的文化本源,不必追求“在现场”的庄重感。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节的一个内涵是礼敬、怀念历史和先人,升华情感,从而净化身心、启迪智慧,这和崇德向善的主流价值是合拍的。
B.带有商业化色彩的“代人扫墓”是一种虚假表演,与清明节的庄严气氛格格不入,凡请“代人扫墓”者,其心必不诚。
C.从《论语》的记载看,古代可能有“代人扫墓”的现象:从《朱子家训》的说法看,古代也有远在他乡祭祖的活动方式。
D.人们未必—下子就能接受绿色文明、简朴节约的祭祖新风尚,这需要强化宣传和引导功能,而不能一味强行管制。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选择用读写家书的方式传递哀思,也是一种缅怀逝者,传承清明文化的风尚。
B.还原和挖掘清明节背后的文化底蕴和社会心理,以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C.于一个民族而言,祭奠先烈和英雄,是责任与担当,价值与使命使然。
D.共同记忆是清明节祭祀的实质,也是维系家庭感情的纽带。
4.材料—运用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清明节网上祭奠有怎样的好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女孩与鼠

孙春平

前几年,我去辽西大山深处支教。那个村庄真是太偏远了。学校在村东的坡岗上,教室倒是不少,但学生只有四五十人,包括一到六年级,所以实际只占用了两间教室,一三五年级一间,二四六年级一间。我住村里,村主任说让年轻的女老师住村外,不放心。眼下的东北农村,中青年外出打工,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儿童,新常态,不奇怪。

教室是几十年前盖的,虽然地面也铺过水泥,但啮齿类动物的牙齿可谓天下无敌,再加上当初用的水泥标号低,时间一久就成了豆腐渣。时常是,大白天的,半尺多长的老鼠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教室里,甚至蹿到讲台上去。我这人天生就怕鼠,一看见鼠游脚下,难免大惊失色。每到这时,教室里就闹腾起来,胆小的孩子哇哇喊叫,胆大的男生则又是用扫帚打又是甩石块土疙瘩。好不容易有学生抱来从亲友家借来的猫,可是那养尊处优惯了的猫见了老鼠非但不扑不咬,而且竟从窗口跳出远遁。为这事,我也曾几次找村主任,建议买鼠夹买鼠药,没想到村主任摇头苦笑:“可不敢再试,学生们都不大不小的,真要一眼没照应到,手脚被夹了,或者鼠药被孩子送进嘴巴,那事情可就大了!”我说:“那就用水泥将教室地面重铺一次。”村主任仍是苦笑:“钱呢?”

有一天放学时,三年级的小秋有意留在最后,她小声对我说:“老师,我能打耗子。我家的耗子早被我打绝啦。”

我大惊。小秋不过十岁,瘦瘦弱弱的一个黄毛丫头,平时不爱说话,学习却很努力,从来不耽误作业。我问:“你怎么打?”

小秋说:“反正我能打,你一看就知道了。但是,我要夜里打,天黑后我不敢一个人待在教室,老师能陪陪我吗?”

我说:“好,我陪你。但家长会让你夜里一个人出来吗?”

小秋的神色顿时黯然,但只一瞬,她又咧嘴笑了:“我也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呀。”唉,又一个留守儿童,而且是自己独守。那晚,我把小秋拉到我的住处,煮挂面,还为她卧了两个鸡蛋。返校前,小秋说:“我回趟家,总得带上打耗子的武器呀。”

在村中路口,我再见小秋时,她仍是背着双肩书包,手上并没多出任何物件。我问:“武器带来了吗?拿出来给我看看。”

小秋仍是笑:“暗器不可轻易示人的,别急嘛。”那夜,天空高悬着圆圆的月亮,教室里铺满了银辉。小秋拉我坐在暗处,掰碎一块饼子撒在脚下,示意我不许出声。果然,耗子出现了。我刚要提醒,小秋突然出手,甩出去个什么东西,砰,一只耗子应声倒毙。小秋急将甩出的东西扯回,又将那只死耗子远远地踢到墙角,重坐回我身边,小声说:“耗子鬼得很,不远点儿踢开,别的就不来了。”我去抓她放到课桌上的小物件看,小秋忙拨开我的手,说:“老师别碰,脏死了。”

果然是暗器。老式10斤盘秤的小秤砣,铁铸的。因拴了两米多长纤细而结实的尼龙绳,沉甸甸的小物件打出去便有了收放自如的快捷。我惊异的是这么小的女孩子竟有如此手段,稳准狠,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是让人难以相信呀。

那夜,小秋一共击毙五只老鼠。本来还可以击中更多,但夜半时分,第六只出现时,小秋突然发了慈悲。那是一只大老鼠,身材颀长,却显疲惫,重要的是,它身后还跟着三只小老鼠,看来是刚出窝的,一只衔着另一只的尾巴,形成长长的一串。我问怎么不打,小秋发出一声与她的年龄极不相称的叹息,说:“打死大的,三个孩子就都没有妈妈了。唉,够了,十天半月的,耗子不敢出来,这东西有记性。”

那夜,我和小秋同睡在我住处的土炕上。我问:“你怎么不跟你爸妈一起去外地呢?”小秋说:“我爸和我爷爷下矿,都死了。我妈出去打工了。”我问:“那你怎么不跟你奶奶在一起?”小秋说:“我奶奶帮我叔我姑照看孩子呢,他们都比我小。”我再问:“是谁教的你打秤砣呀?”小秋说:“村里的孙爷爷呀。他说,女孩子一人在家,不能没有防身之术。所以,夜里我都是枕着秤砣睡觉的。孙爷爷还说,梁山泊有个好汉,叫没羽箭张清,专用这个办法制敌,老厉害了。老师,我打秤砣的事你可一定要替我保密呀。”

我在那个小山村只待了两年。时至今日,我在街上看到半大的女孩子,还不时地发呆。小秋也长这么大了吧,她还好吗?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回忆的形式讲述了“我”在辽西大山深处支教的故事,那里老人和儿童留守是常态。
B.教室里常出现老鼠,村主任拒绝了“我”用水泥把教室地面重铺一下的请求,因为村里太穷了。
C.小秋要帮“我”打老鼠,“我”带她回住处给她做饭,“卧鸡蛋”表现了“我”对她的怜惜。
D.“我”在街上看到半大的女孩子“还不时地发呆”,是因为没能帮助小秋,“我”感到愧疚。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女孩与鼠”为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设置悬念,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第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主要人物,这一背景使后文的故事合情合理。
C.小秋之所以选择放过大老鼠,是因为可怜三只小老鼠,这为后文交代小秋的身世埋下伏笔。
D.“我”是小说的讲述者,既能起到串联故事情节的作用,又是小说中的价值判断的窗口。
8.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秋的性格特点。
9.这篇小说让人既感到沉重,又感到温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沉重”“温馨”分别表现在哪里,并探讨这样写的好处。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董昭传

董昭公仁。绍逆公孙瓒于界桥,钜鹿太守李邵及郡冠盖,以瓒兵强,皆欲属瓒。绍闻之,使昭领钜鹿。问:“御以何术?”对曰:“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时郡右姓孙伉等数十人专为谋主,惊动吏民。昭至郡,伪作绍檄告郡云:“得贼安平张吉辞,当攻钜鹿,贼故孝廉孙伉等为应,檄到收行军法,恶止其身,妻子勿坐。”昭案檄告令,皆即斩之。一郡惶恐,乃以次安慰,遂皆平集。事讫白绍,绍称善。会魏郡太守栗攀为兵所害,绍以昭领魏郡太守。时郡界大乱,贼以万数,遣使往来,交易市买。昭厚待之,因用为间,乘虚掩讨,辄大克破。二日之中,羽檄三至。昭弟访,在张邈军中。邈与绍有隙,绍受谗将致罪于昭。昭欲诣汉献帝,至河内,为张杨所留。太祖领兖州,遭使诣杨,欲令假涂西至长安,杨不听。昭说杨曰:“曹今虽弱,然实天下之英雄也,当故结之。”杨于是通太祖上事,表荐太祖。建安元年,太祖定黄巾于许,遣使诣河东。会天子还洛阳,韩暹、杨奉、董承及杨各违戾不和。昭以奉兵马最强而少党援,作太祖书与奉曰:“将军当为内主,吾为外援。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奉得书喜悦,遂共表太祖为镇东将军,袭父爵费亭侯。三年,昭迁河南尹。时张杨为其将杨丑所杀,河内太守缪尚城守待绍救。太祖令昭单身入城,告喻洪、尚等,即日举众降。昭年八十一薨,谥曰定侯。

(节选自《三国志》,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
B.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
C.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
D.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古代成年男子在本名之外另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称呼别人的字,一般表示尊敬。
B.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对郡守的尊称,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自行任免所属掾吏。
C.檄是古代用于官方的文书,如果在其上插鸟羽,则表示十分紧急,欲其急行如飞,称之为“羽书”或“羽檄”。
D.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被用来指开国之君,也有不是帝王而被后人追授的,文中的曹操就是这种情况。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昭伪造檄文,制服钜鹿豪族。他伪造了一份袁绍的檄文,称贼人将攻打钜鹿,孙伉等人给贼人做内应,以此斩杀了孙伉等人。
B.董昭巧使妙计,平定魏郡贼乱。他兼任魏郡太守时,郡中贼人四起,他先是厚待他们,然后利用他们做间谍,趁机击败了贼人。
C.董昭富有远见,直言劝说主将。在曹操尚势弱时,他就看出曹操是一位英雄,劝说张杨帮助曹操联系朝廷并让他举荐曹操袭父爵。
D.董昭智勇双全,只身劝降缪尚。张杨被杀后,薛洪、缪尚守城等待救援,董昭奉曹操之命独身入城,最终成功说服他们率城投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郡惶恐,乃以次安慰,遂皆平集。事讫白绍,绍称善。
(2)邈与绍有隙,绍受谗将致罪于昭。昭欲诣汉献帝,至河内,为张杨所留。
14.董昭为什么选择杨奉和太祖合作?请简要回答。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

岑参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注:①大历四年(769),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此时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②其那:怎奈。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为诗人在成都客舍向幕中诸公倾诉情怀之作,叙事抒情,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读来不禁令人唏嘘长叹。
B.首联“三度为郎”“一从出守”两句自叙平生,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这里说“三”是言其为多数,且与下文“五”字不重复。
C.颈联“客舍秋风今又起”,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写出了诗人寄居成都客舍的情景,融凄凉的情感于萧瑟的秋景之中。
D.尾联“江上蝉鸣空满耳”,以景结情,动静结合,“空满耳”的“空”与“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表意不同。
16.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诗人年老多病,远离亲友,以舟为家,流落在外的凄凉心境。
(2)《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的意思是人们做事往往有美好的开端,却很少能够坚持到底。
(3)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对比手法,形象地写出秦人严酷搜刮人民财富而又肆意挥霍的情形。
2021-07-20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阜新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放养教育本身是没错的,但一定要有合适的度,有边界有规矩。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教育植子的最好方法。如果说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复印件,复印件上出了问题,要去改正的应该是原件。面对孩子的问题,父母应该先从自身思考,而不是一味利用自己的权威不断逼着孩子改正。卢梭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简简单单的言传身教,其实是最有效也是最难实现的。简而言之,你希望孩子变成什么样,(①),不要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必须做“行动上的巨人”。对于那些熊孩子,家长该管的时候,是必须要管的,如果不想让他们继续熊下去的话。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②)良好的教育就是要让天使战胜恶魔,让孩子快乐平安幸福健康地长大。盲目的放养教育,对于不愿意保持自己的学习力,不愿意精进自己的教育方式的父母来说,最轻松。真正的放养教育,放的是孩子的思维,养的是孩子的习惯。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行动上的巨人”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B.鲁迅在书桌上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
C.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D.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19.仿照文段中画横线处的句子,另写一个句子表达你对“家庭教育”的理解。
20.在文中括号内填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21. 下面是某学校文学社社长李明给某著名作家写的邀请函,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来并作修改。
尊敬的曹老:

我们很荣幸地邀请您忝列我校文学社顾问,为我社发展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兹定于本月28日上午9时在本校大礼堂举行文学社成立十周年大会,届时请务必莅临。另外随函附上本社大作一册,敬请先生拜读指教。

再拜稽首。

李明

2021年6月2日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22.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港珠澳大桥的三个特点。(每个特点不超过5个字)

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境内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护栏采用四横梁结构的金属梁柱式护栏,防护能力达到SS级,可做到车辆以15度、80千米/小时速度撞向护栏后不会冲破护栏坠海。隧道内每隔135米设有一处安全门,连通紧急逃生通道;发生火灾时,防火感应系统可通过电脑指令打开就近的电动排烟阀,通过人工岛上的大型轴流风机将烟火抽出。隔震支座的承载力约3000吨,若地震发生,隔震支座竖向通过加劲钢板提供稳定可靠的承载力,有效支撑建筑物;水平方向利用橡胶黏性大、吸收震动能量、变形能力强等特点,在外力作用下产生一定变形,吸收地震的能量。


(1)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我们党带领人民革命、搞建设、抓改革、战洪水、防非典、抗地震、控疫情,用一个又一个光辉业绩证明中国共产党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华民族攻坚克难、迈向复兴的根本保障。

回望2020年,从抗疫到抗洪,从复工复产到脱贫攻坚,党中央保持战略定力,科学谋划部署,团结带领全国人民顽强奋斗,经历大风大浪,付出巨大努力,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红船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魏巍巨轮。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2021年正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请结合材料内容,结合你的体验和思考,以学生代表的身份写一篇文章,参加校学生会举办的以“回眸历史时光,感受温暖力量”为主题的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征文活动。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3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65报告非连续性文本
6-90.4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陈寿(233-297)  《三国志》  文言文翻译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岑参(715-770)  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仿写句子  标点符号  连贯语言表达
210.65得体语言表达
220.65压缩语段语言表达
六、作文
230.4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