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三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内蒙古 高三 阶段练习 2022-01-09 28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易(0.8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明是怎样发生的?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人类进入文明的时间,只占人类全部历史的千分之一多一点。文明之所以形成得如此晚,是因为它需要诸多条件,其中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原始状态中人群之间的交流,迫使他们改变原有的生存状态,形成地域性的社会组织,即早期国家。最古老的文明出现在大河流域。河流是远古人类最便捷、最容易利用的交往通道,住在水边的先民们,最容易与其他人群进行交往。文明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水给人类带来文明,把散布在各处的早期文明幼芽连接在一起,形成了文明成长的中心。

欧洲最早的文明也出现在水边,只不过那片水是海而不是河。和其他地区的早期文明不同,古希腊文明以“城邦”为最显著特点,几百个城邦组成“希腊世界”,相互间有永远打不完的仗。而在世界其他地方,最终都发展出许多地区性的强大国家。但古希腊没有,结果很快就湮没了。古希腊情况很特别,可是近代以后却有人把这种独特现象说成是“普世”的。指出这些事实,只是想说明:文明从一开始就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文明都有它特定的时空背景。

在西方人眼里,最神秘、最难以理解的是古代中国。大约在5000年前,从黄土高原到东海之滨的广阔土地上,已经形成众多“酋邦”;这些“酋邦”渐渐融合,最终向统一国家方向发展。当欧洲尚处在荷马时代,周天子已经用分封制规范了土地分配形式和社会等级秩序,而类似的制度,要到西罗马帝国崩溃后,才在欧洲法兰克王国逐步形成。西周分封制造成社会严重解体,持久的动乱延续了数百年——正如同在西罗马解体、封建制形成后,西欧也经历了数百年动乱。秦始皇在公元前三世纪统一中国,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绵不断。

中华文明是唯一自远古至今日未曾中断的一个文明,除了政治统一这个因素,还有一种强大的思想黏合剂,那就是孔子的学说。孔子生于轴心时代,他希望结束动荡,回归秩序,因而设计了一套关于秩序的学说。这套学说承前启后,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载体。文明有两个载体,一是政治的载体即国家,二是精神的载体即意识形态。轴心时代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产生了人类多种文明的精神载体,后来各种文明的发展,多少都表现为轴心时代精神产物的继承与变异。孔子的学说与帝国的结构高度结合,形成了思想与国家的完美对接。

相比之下,西欧的情况不是这样,思想与国家未能理想对接,对后来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公元七世纪,唐帝国在东方崛起,欧洲却进入“封建时代”,国家政权与意识形态分离。从这以后,东西方文明拉开距离。东方“先进”、西方“落后”的态势长期不变。西欧的封建制度使社会高度碎片化,缺少凝聚力。因此,西方想摆脱落后,就需要重新建立统一的国家;这一次,他们创造出现代民族国家。这种国家以民族共同体作为政治支撑点,以民族认同感作为思想支撑点,在这种国家的扶持下,西方开始了它在近代的崛起。欧洲早期的民族国家从专制制度起步,西方崛起正是从这里开始。尽管现在有些人很不愿意说:专制统治也曾在西方“普世”过。人类文明从来就有多样性,它以时空的规定性为转移。这样,在1500年前后,人类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它以西方崛起为标志,翻转了东方“先进”、西方“落后”的局面。从那个时候起,西方就成了世界的牵引机,“西方中心论”从那个时候开始,“普世”之说也由此而来。普世主义的真正含义是将西方等同于世界,由此一来,文明的多样性就不复存在。

(摘编自钱乘旦《文明的多样性与现代化的未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的学说作为一种强大的思想黏合剂,维系着中华文明从远古走向未来,源远流长。
B.以“城邦”为显著特点的古希腊文明因为城邦之间的无休止的征战而直接走向毁灭。
C.思想与国家的完美对接,使孔子学说与帝国结构高度结合,并促进了各种文明的发展。
D.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欧的封建制都造成了社会解体和国家动乱,这不利于文明的传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文明产生的条件及地域特点说起,然后又谈到文明的多样性及文明发展的因素。
B.文章比较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意在论证局面翻转的原因及西方“普世”之说。
C.文章叙述古希腊文明的特点,是用事实论证了文明的多样性及具有的特定的时空背景。
D.欧洲早期的民族国家从专制制度起步,实现了思想与国家的对接,开始了近代的崛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历史上唐帝国的崛起和西方在近代的崛起,都体现了意识形态和国家政权的完美对接。
B.随着东西方发展态势的变化,西方牵引着世界发展,但先进的西方文明并不能消解文明的多样性。
C.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水,因为水使人群交往更加便捷,也把早期文明幼芽连接在一起。
D.孔子学说之后,意识形态领域蓬勃发展,可见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取得重大突破的时期。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日前联合发布《“十四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和托育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这份重磅文件关注“一老一小”的服务供给,提出到2025年,进一步改善养老、托育服务基础设施条件的明确目标。在养老服务体系方面,《实施方案》提到,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支持养老服务骨干网建设,夯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显著优势。健全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服务体系,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从长远来看,服务好“一老一小”不但有利于改善民生福祉,也有利于培育和发展经济新动能。老年群体消费持续迸发,将逐步形成万亿级大市场。

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年龄构成       单位:人、%

年龄人口数比重
总计
0-14岁
15-59岁
60岁及以上
其中:65岁及以上
1411778724
253383938
894376020
264018766
190635280
100.00
17.95
63.35
18.70
13.50
2020年各省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

摘编自《“十四五”养老、托育释放明确信号》,央广网2021年6月27日)

材料二:

按照国际上通行的界定,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到7% ,就意味着该国或地区已经处于老龄化社会。

中国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防指出,201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到达峰值,形成老龄化的第一个人口转折点。接下来中国人口将出现第二个转折点,以总人口达到峰值并开始负增长为标志。

生育率下降和寿命延长,是人口老龄化的两个主要原因。相比于其他国家,中国的老龄化过程还有几个突出特点。首先,中国的老龄化进程是最快的。其次,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老年人口,而且这个地位将长期保持。最后,中国的老龄化具有未富先老的特点,即老龄化程度在世界排位远远高于人均收入的世界排位。

(摘编自蔡防《人口老龄化如何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新京报》2021年5月12日)

材料三:

优秀的养老机构在日本等其他老龄化国家发挥着关键作用。但专家说,中国人均财富相对较少、护理人员不足,限制了这一行业的发展,把照顾老人的负担压在了家庭身上。

中国60岁以上人口在2020年约2.64亿,这一数字还在迅速上升。在政府补贴的帮助下,最近几十年有数万家养老机构注册。但大多数养老机构都很空——统计数据显示,平均入住率低至50%左右,远低于日本或英国的80%至90%的水平。

长期研究中国老龄化问题的学者吴蓓说,养老院收费太高而人手太少,让有意入住的老人望而却步。不久前,几乎所有老年人还都由家人照顾。但家庭规模的缩小、人口的迁徙以及孝道的淡薄,导致家庭支持系统被侵蚀。由于养老一线人手不足,而基于社区的护理又无法推广,家庭承受的压力将会增加。

来自河北的工程师杨威说,他的祖父在一次严重摔伤后,为减轻家里人的压力,搬进了一家每月收费4000元的养老院。但杨威说,那里的员工似乎并不关心老人的健康,员工不专业,人手也不够。即使你多花钱,老人在养老院也很难得到悉心照料,家人无法彻底放心,所以我们把祖父接回家了。

(摘编自《中国养老院令老人望而却步》,《参考消息》2021年7月12日)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正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B.夯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是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目前国家层面已经有了实施方案,并且有真金白银的投入。
C.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趋势,造成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养老负担和公共服务供给压力增加,阻碍了我国的经济增长。
D.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18%,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分省份来看,东北、川渝、上海、江苏老龄化最严重。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我国已经处于老龄化社会,只有尽快地消除老龄化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才能延迟中国人口出现第二个转折点的时间。
B.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应该鼓励生育,提高生育率,还要努力发展国民经济,较好地提高国民收入,使人们不再未富先老,老而不富。
C.中国的老龄化程度在世界的排位远高于人均收入的世界排位,这是中国的老龄化过程的重要特点,也是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最大困难。
D.中国的养老机构虽然数量足够,但入住率却非常低,远低于日本或英国的80%至90%的水平,根本不适应中国人养老的基本需求。
6.在建设养老机构方面,我国应该做出怎样的努力?请依据材料提出你的建议。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另一个人

[阿根廷]博尔赫斯

事情发生在1969年2月,地点是波士顿北面的剑桥。

那是上午十点钟光景。我坐在查尔斯河边的一条长椅上。灰色的河水夹带着长长的冰凌。河流不可避免地使我想到时间的流逝。

我的长椅的另一头坐着另一个人。

我宁愿独自待着,但不想马上站起来走开,以免使人难堪。另一个人自得其乐地吹起了口哨。

乐曲的调子把我带到一个已经消失的院落,想起了多年前去世的阿尔瓦罗·拄菲努尔。接着他念起词句来,那是开头一节十行诗的词句。声音不是拉菲努尔的,但是学拉菲努尔。我惊骇地辨出了相似之处。

我凑近对他说:先生,您是乌拉圭人还是阿根廷人?

阿根廷人,不过从1914年起我一直住在日内瓦。他回答道。

静默了好久。

我又问他:住在马拉纽街十七号,俄国教堂对面?

他回说不错。那么说,我蛮有把握地说,您就是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我也是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我们目前是1969年,在剑桥市。

不对,他用我的声音回答,声音显得有些遥远。过了片刻,他坚持说:我现在在日内瓦,坐在罗丹诺河边的一条长椅上。奇怪的是我们两个相像,不过您年纪比我大得多,头发也灰白了。

我回说:我可以向你证明我不是瞎说。我可以告诉你陌生人不可能知道的事情。那幢房子里有一个银制的马黛茶罐,底部是盘蛇装饰,是我们的曾祖父从秘鲁带回来的。鞍架上还挂着一个银脸盆。你房间里的柜子摆了两排书。

他回道:这些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如果我在做梦的话,你当然知道我所知道的事情。

他反驳得有道理。

为了让他和让我自己安心,我装出绝不存在的镇静。我对他说:我的梦已经持续了七十年。说到头,苏醒时每人都会发现自我。我们现在的情况正是这样,只不过我们是两个人罢了。你想不想稍稍了解一下我的过去,也就是等待着你的未来?

他不做声,但是点头同意了。我接着说:我不知道你写了多少本书,只知道数目太多。你写的诗只讨你自己喜欢,写的短篇小说又太离奇。

我发现他根本不注意听我讲话。我见他手里捏着一本书。我问他是什么书。

费奥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邪恶的人》,这位俄罗斯大师,比谁都更了解斯拉夫民族灵魂的迷宫。他不无卖弄地回答。

我问他在写什么,他说他正在写一本诗,书名打算用《红色的颂歌》或者《红色的旋律》。解释说他的诗集要歌颂全人类的博爱。

我陷入沉思,接着问他是不是真的对所有的人有兄弟之情。比如说,对所有的邮递员,所有的潜水员,所有无家可归的人等等。他对我说他的集子谈的是被压迫、被遗弃的广大群众。

我们不可避免地谈起了文学,不过我谈的无非是常向新闻记者们谈的话题。我的另一个我喜欢发明或发现新的隐喻,我喜欢的却是我们的想象力已经接受的隐喻:人的衰老和太阳的夕照,梦和生命,时间和水的流逝。

我回想起先前他曾热切地重复沃尔特·惠特曼的一首短诗,惠特曼在其中回忆了他与人同享的、感到真正幸福的海滩上的一个夜晚。

如果惠特曼歌唱了那个夜晚,我评论说,是因为他有此向往,事实上却没有实现。假如我们看出一首诗表达了某种渴望,而不是叙述一件事实,那首诗就是成功之作。

他朝我干瞪眼。您不了解,他失声喊道,惠特曼不能说假话。

半个世纪的年龄差异并不是平白无故的。

我们两人兴趣各异,读过的书又不相同,通过我们的谈话,我明白我们不可能相互理解。我们不能不正视现实,因此对话相当困难。每一个人都是对方漫画式的仿制品。情况很不正常,不能再持续下去了。说服和争论都是白费力气,因为它不可避免的结局是我要成为我自己。

我提出第二天再见面,在两个时代、两个地点的同一条长椅上碰头。他立即答应了,他没有看表,却说他已经耽误了时间。我们两人都没有说真话,每人都知道对方在撒谎。我对他说有人要找我。

我们没有握手便告了别。

第二天,我没有去。另一个人也不会去。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具体时空和场景,并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将读者带入故事情境中,给人以真实感。
B.“我”和“他”邂逅在河边的一条长椅上,“我”在剑桥的查尔斯河边,“他”在日内瓦的罗丹诺河边。河流隐喻着时间的流逝,打通了两个不同的时空。
C.小说没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没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通过“我”与“他”相遇后的对话来传达作者对于人生的一些感悟。
D.“我”和“他”约好第二天再见面,但我们都不会去,作者意在告诉读者:“我”和“他”身处两个时代、两个地点,再次相遇已无可能。
8.两人在长椅上的对话是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请结合这些对话分析“我”与“他”有何不同?
9.小说就是通过叙述虚构的世界与人生,抵达必然和应然的真实。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小说“虚构”和“真实”之间的关系。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金主亮死,耿京聚兵山东,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绍兴三十二年,奉表归宋,授承务郎,改差江阴佥判。乾道六年,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绍熙二年,起福建提点刑狱。尝摄帅,每叹曰:“福州前枕大海,为贼之渊,上四郡民顽犷易乱,帅臣空竭,急缓奈何!”至是务为镇静,未期岁,积镪至五十万缗,榜曰:“备安库”。谓闽中土狭民稠岁俭则籴于广今幸连稔宗室及军人入仓请米出即粜之候秋贾贱以备安钱籴二万石则有备无患矣。又欲造万铠,招强壮补军额,严训练,则盗贼可以无虞。事未行,台臣王蔺劾其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旦夕望端坐“闽王殿”。遂丐祠归。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卒。

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弃疾怒曰:“佐国元勋,忠简一人,胡为又一赵鼎!”掷之地。次阅《礼记》卷,弃疾曰:“观其议论,必豪杰士也,此不可失。”启之,乃赵方也。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无棺敛,弃疾叹曰:“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既厚赙之,复言于执政,诏赐银绢。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谓闽中∕土狭民稠∕岁俭∕则籴于广∕今幸连稔宗室及军人∕入仓请米∕出即粜之候秋贾∕贱以备安钱籴二万石∕则有备无患矣∕
B.谓闽中土狭民稠∕岁俭则籴于广∕今幸连稔∕宗室及军人入仓请米∕出即粜之∕候秋贾贱∕以备安钱籴二万石∕则有备无患矣∕
C.谓闽中∕土狭民稠∕岁俭∕则籴于广∕今幸连稔∕宗室及军人入仓请米出∕即粜之候秋贾∕贱以备安钱籴二万石∕则有备无患矣∕
D.谓闽中土狭民稠∕岁俭则籴于广∕今幸连稔∕宗室及军人入仓请米出∕即粜之∕候秋贾贱∕以备安钱籴二万石∕则有备无患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簿:掌管文书的佐吏,隋、唐以前,权势颇重,隋、唐以后,重要性减弱。
B.屯田:军队为取得给养由政府组织经营的农业集体耕作制度,产生于两宋时。
C.刑狱:宋代特有官职名称,主要掌管刑狱之事,对本路的各级官员实施监察。
D.棺敛:即棺殓,棺是装殓死人的器具,殓指给尸体穿衣下棺,也叫“入殓”。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为官一任,全心为民。他担任知州时,适逢百姓受到战火的波及,他先后出台了减轻赋税,安顿流离失所的百姓,训练民兵等政策。
B.辛弃疾精通军事,才能卓越。他在福建主持军事,从钱财、粮食、铠甲、士兵等方面,分步骤补充了军需军备,成绩卓著,却遭台臣弹劾。
C.辛弃疾善做伯乐,识拔人才。有人状告考官胡乱录取,他去查明,通过对《春秋》答卷与《礼记》答卷的审阅,爱憎分明地表明了其态度。
D.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他与朱熹是朋友,在朱熹学说不被朝廷认可、门生朋友无人送葬的情况下,他写祭文前往凭吊,肯定其价值。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福州前枕大海,为贼之渊,上四郡民顽犷易乱,帅臣空竭,急缓奈何!
(2)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

岑参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注:①大历四年(769),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此时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②其那:怎奈。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为诗人在成都客舍向幕中诸公倾诉情怀之作,叙事抒情,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读来不禁令人唏嘘长叹。
B.首联“三度为郎”“一从出守”两句自叙平生,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这里说“三”是言其为多数,且与下文“五”字不重复。
C.颈联“客舍秋风今又起”,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写出了诗人寄居成都客舍的情景,融凄凉的情感于萧瑟的秋景之中。
D.尾联“江上蝉鸣空满耳”,以景结情,动静结合,“空满耳”的“空”与“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表意不同。
15.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6. 默写。
(1)苏轼《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洞箫声音凄切婉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描摹出音乐中的休止部分,以无胜有,隽永含蓄,为后文积聚了无穷的力量。
(3)《陋室铭》中“__________”一句化静为动,将外景引入室内,春意盎然;“__________”一句表现出不受政事烦扰的陋室生活的安适。
2022-01-05更新 | 174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三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劳动是做人的根本,历来被舆论定位于美德范畴。一个厌弃劳动的人是没有出息、无法自立于世的。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生人格的陶冶和良好习惯的养成。生活即教育。他们将在这里涂就耀眼的青春底色,铺下人生观第一块 的基石。(     

劳动教育不能只是口头动员和文本宣读,而要让劳动融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           ,随机而动,身体力行,出点力,流点汗,动真招、让他们经受          ,变得坚强自信,逐渐夯实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正确价值观。

时下有些家长见孩子劳动,不是怕孩子累着,就是嫌孩子干得不合格,赶忙接过工具替他们干。这种做法无助于孩子成长。因为人生的某个阶段,是需要做某种劳动训练的。这个阶段过去了。以后就很难弥补。呵护孩子成长,不能溺爱:不需要越俎代庖,需要引导。教育是一种慢艺术。也是等待艺术,劳动教育尤其如此。要允许孩子们起初对劳动教育不理解、不满意,要允许十七八岁的高中生出现点瑕疵,或搞点恶作剧。允许他们慢慢来。试想,谁不是从 的毛头小子蝶化过来的?

17.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端庄   力所能及   磨难   跌跌撞撞B.端庄   竭尽所能   磨难   冒失莽撞
C.端正   力所能及   磨砺   冒失莽撞D.端正   竭尽所能   磨砺   跌跌撞撞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只有生动活泼,收到实效,才能让劳动融入他们的生活。
B.因为,劳动只有融入他们的生活,才能生动活泼,收到实效。
C.因此,劳动只有融入他们的生活,才能生动活泼,收到实效。
D.因此,只有生动活泼,收到实效,才能让劳动融入他们的生活。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孩子成长需要引导,但不需要越俎代庖;需要呵护,但不需要溺爱。
B.孩子成长需要呵护,但不需要溺爱;需要引导,但不需要越俎代庖。
C.孩子成长需要引导,也需要越俎代庖;需要呵护,也需要溺爱。
D.孩子成长需要呵护,也需要溺爱;需要引导,也需要越俎代庖。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通常认为,除了遗传,近视主要和个体长时间伏案学习或工作有关。然而近几年的研究表明,近视__________________,而不是因为伏案学习或工作的时间过长。也就是说,如果接受的户外光照充足,_________________,也不容易近视。这可能是因为阳光能够刺激视网膜中多巴胺的分泌,而多巴胺的增加可以抑制眼球的伸长。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孩子每天在1000勒克斯的光照中待上3小时就可以防止近视。这样的光照值相当于一个人在晴朗的夏天配戴太阳镜,站在树荫下所接受的光照值。而一间亮灯的办公室或者教室的光照值通常小于500勒克斯。目前,有些国家已将孩子每天________________定为一项准则。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2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2020年12月10日,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落实“健康码”全国互认、一码通行。对于不使用、不会操作智能手机的老年人群体等,行动通知要求可采取识读身份证、出示纸质证明、亲友代办或一人绑定多人防疫“健康码”等替代措施。此外,对于防疫“健康码”数据的规范使用,通知强调要强化数据安全管理,切实保护个人隐私。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7月23日,东京奥运会拉开了帷幕。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表示:“这不仅是为了应对新冠疫情,更是为了应对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

24日,女子10米气步枪决赛上,中国00后小将、来自清华大学的杨倩不负众望一举夺冠,拿下东京奥运会首金。接着,侯志慧举重若轻,不负众望,以抓举94公斤,挺举116公斤,总成绩210公斤成功夺冠,抓举、挺举和总成绩均打破奥运会纪录。随着比赛进程的推展,中国体育代表团捷报频传,成绩令人振奋。

在比赛过程中,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选手们互相鼓励与促进,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奥运“新理念”,很多瞬间动人暖心:张雨霏,两个小时获得两枚金牌,比赛结束后一直在等日本选手池江璃花子,对方曾是她最大的竞争对手,2019年确诊白血病,如今战胜病魔重返赛场。张雨霏想和她说句话,给她一个拥抱;巩立姣铅球夺冠后,新西兰选手、铜牌获得者亚当斯,第一个走来拥抱巩立姣,祝贺她终于圆梦;羽毛球男单决赛,谌龙不敌丹麦选手安赛龙落败。胜利后安赛龙激动落泪,谌龙对他比起了大拇指,安赛龙主动过来与谌龙交换球衣……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10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3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3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30.85学术论文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论述类文本
4-60.65新闻、通讯、访谈非连续性文本
7-90.65博尔赫斯  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外国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30.65脱脱等  《宋史》  文言文翻译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4-150.65岑参(715-770)  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7-190.65连贯选择题组
200.65情境补写语言表达
210.65压缩语段  提取关键词语言表达
六、作文
220.4青年成长  价值理念  任务驱动型作文  梦想 追求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