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广元市广元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四川 高一 开学考试 2023-04-23 3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易(0.8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明是怎样发生的?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人类进入文明的时间,只占人类全部历史的千分之一多一点。文明之所以形成得如此晚,是因为它需要诸多条件,其中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原始状态中人群之间的交流,迫使他们改变原有的生存状态,形成地域性的社会组织,即早期国家。最古老的文明出现在大河流域。河流是远古人类最便捷、最容易利用的交往通道,住在水边的先民们,最容易与其他人群进行交往。文明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水给人类带来文明,把散布在各处的早期文明幼芽连接在一起,形成了文明成长的中心。

欧洲最早的文明也出现在水边,只不过那片水是海而不是河。和其他地区的早期文明不同,古希腊文明以“城邦”为最显著特点,几百个城邦组成“希腊世界”,相互间有永远打不完的仗。而在世界其他地方,最终都发展出许多地区性的强大国家。但古希腊没有,结果很快就湮没了。古希腊情况很特别,可是近代以后却有人把这种独特现象说成是“普世”的。指出这些事实,只是想说明:文明从一开始就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文明都有它特定的时空背景。

在西方人眼里,最神秘、最难以理解的是古代中国。大约在5000年前,从黄土高原到东海之滨的广阔土地上,已经形成众多“酋邦”;这些“酋邦”渐渐融合,最终向统一国家方向发展。当欧洲尚处在荷马时代,周天子已经用分封制规范了土地分配形式和社会等级秩序,而类似的制度,要到西罗马帝国崩溃后,才在欧洲法兰克王国逐步形成。西周分封制造成社会严重解体,持久的动乱延续了数百年——正如同在西罗马解体、封建制形成后,西欧也经历了数百年动乱。秦始皇在公元前三世纪统一中国,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绵不断。

中华文明是唯一自远古至今日未曾中断的一个文明,除了政治统一这个因素,还有一种强大的思想黏合剂,那就是孔子的学说。孔子生于轴心时代,他希望结束动荡,回归秩序,因而设计了一套关于秩序的学说。这套学说承前启后,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载体。文明有两个载体,一是政治的载体即国家,二是精神的载体即意识形态。轴心时代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产生了人类多种文明的精神载体,后来各种文明的发展,多少都表现为轴心时代精神产物的继承与变异。孔子的学说与帝国的结构高度结合,形成了思想与国家的完美对接。

相比之下,西欧的情况不是这样,思想与国家未能理想对接,对后来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公元七世纪,唐帝国在东方崛起,欧洲却进入“封建时代”,国家政权与意识形态分离。从这以后,东西方文明拉开距离。东方“先进”、西方“落后”的态势长期不变。西欧的封建制度使社会高度碎片化,缺少凝聚力。因此,西方想摆脱落后,就需要重新建立统一的国家;这一次,他们创造出现代民族国家。这种国家以民族共同体作为政治支撑点,以民族认同感作为思想支撑点,在这种国家的扶持下,西方开始了它在近代的崛起。欧洲早期的民族国家从专制制度起步,西方崛起正是从这里开始。尽管现在有些人很不愿意说:专制统治也曾在西方“普世”过。人类文明从来就有多样性,它以时空的规定性为转移。这样,在1500年前后,人类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它以西方崛起为标志,翻转了东方“先进”、西方“落后”的局面。从那个时候起,西方就成了世界的牵引机,“西方中心论”从那个时候开始,“普世”之说也由此而来。普世主义的真正含义是将西方等同于世界,由此一来,文明的多样性就不复存在。

(摘编自钱乘旦《文明的多样性与现代化的未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的学说作为一种强大的思想黏合剂,维系着中华文明从远古走向未来,源远流长。
B.以“城邦”为显著特点的古希腊文明因为城邦之间的无休止的征战而直接走向毁灭。
C.思想与国家的完美对接,使孔子学说与帝国结构高度结合,并促进了各种文明的发展。
D.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欧的封建制都造成了社会解体和国家动乱,这不利于文明的传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文明产生的条件及地域特点说起,然后又谈到文明的多样性及文明发展的因素。
B.文章比较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意在论证局面翻转的原因及西方“普世”之说。
C.文章叙述古希腊文明的特点,是用事实论证了文明的多样性及具有的特定的时空背景。
D.欧洲早期的民族国家从专制制度起步,实现了思想与国家的对接,开始了近代的崛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历史上唐帝国的崛起和西方在近代的崛起,都体现了意识形态和国家政权的完美对接。
B.随着东西方发展态势的变化,西方牵引着世界发展,但先进的西方文明并不能消解文明的多样性。
C.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水,因为水使人群交往更加便捷,也把早期文明幼芽连接在一起。
D.孔子学说之后,意识形态领域蓬勃发展,可见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取得重大突破的时期。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从现实来看,乡村振兴要提高乡村产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乡村的传统功能是为社会提供农产品。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乡村的这一功能都无可替代。要更好地发挥乡村这一功能,既要坚持原来的好方法,还要探索新路径。要继续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抓好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保障粮食和其他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农产品数量充足后,要把提高品质放在突出位置。聚焦农产品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四个关键环节,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不断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整体发展水平,让农民得到更大比例的增值收益。与此同时,还应积极发挥乡村在休闲观光、生态涵养、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新功能,依托各地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底蕴等优势,促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从长远来看,乡村振兴还应准确把握乡村演变规律,提高乡村建设的前瞻性。随着乡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以前为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而形成的村庄布局,会逐步面临新的问题,如农村人口空心化,一些村庄常住人口大幅减少,留下的多是老年人;农村土地利用空心化,一些村庄中大量房屋无人居住,有些年久失修就垮塌成废墟;农村公共资源闲置化,越来越多的学生到城镇上学,农村学校在校学生越来越少。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逐步调整优化现有村落布局。村落布局优化调整应因村制宜,对人口净流出较多、但又需要长期保留的村庄,应着重调整优化内部空间,盘活闲置资源,改善村容村貌,提高留守村民的生活品质;对人口空心化严重、趋于消失的村庄,可适当撤并搬迁,逐步实现相对集中居住;对产业集聚、人口流入的村庄和集镇,应适度超前规划,加大建设投入,提升人口和经济承载力。

(摘编自马建堂《在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材料二:自今年“十四五”开局以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坚持农牧业农牧区优先发展,以增强乡村自我发展能力为核心,以提高农牧民收入为关键,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海西州多举措支持农牧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以培育产业发展能力为抓手,促进农牧区低收入人口稳定就业增收,加大在硬件设施投入上的支持力度,以政策倾斜为乡村振兴铸基铺路。

坚守耕地“红线”,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优先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向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安排,强化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应用。为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提高畜牧业生产能力,海西州勇于探索新路径,大力推广舍饲和半舍饲养殖,成为乡村振兴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持点。

依托州内龙头企业,以开发利用村级资源的方式来发展产业,以村集体经济资产租赁经营等方式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以“园区十企业十村集体十农户”的新模式带动发展村级产业,建立起经营灵活、管理有效、运行稳健的集体经济发展机制。鼓励以自主开发、投资入股和就业参与等方式,拓展村集体经济发展途径,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质量效能,为乡村振兴探出新路。

(摘编自青海新闻网《“多手联弹”谱写乡村振兴乐章》)

材料三:丽江市将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全力打造拉市乡村振兴示范园。拉市乡村振兴示范园,包括核心区以及外围辐射区两部分,总占地面积为69.86平方千米,总投资约35.83亿元。该项目围绕云南省委省政府打造“一流产业基地+乡村旅游+美丽乡村”的乡村振兴示范因建设模式要求,坚持生态优先,重点实施山体修复、水体治理、湿地修复等措施。

在打造高原绿色经济示范基地方面,拉市乡村振兴示范园通过特色化育种、科技化培育、精细化加工、智能化商贸等方式,将形成海东村“百果园”种植试验田、吉余村“千亩蔬菜基地”的农业种植基地。拉市海是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也是国际重要湿地,拉市镇以此为依托,重视发展生态旅游。此外,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上,该地将运用自然教育研学、纳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度假三类产品体系,打造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营建纳西生态人居示范区。

拉市镇资源禀赋良好,地理位置优越,拉市乡村振兴示范园高原农产业发展方向的确定以及农产品规模化种植、产供销一体的发展方式,将成为丽江高原特色农产业发展的标杆,引领带动全市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丽江市已要求各部门制定政策,落实责任,做好督导,积极推进拉市乡村振兴示范园高原特色农产业发展,加快推进示范村建设,完成田园综合体服务中心建设等工作。

(摘编自《丽江: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园建设 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经济发展,乡村向社会提供农产品的这一功能会越来越重要,而要更好地发挥乡村这一功能,让农民获得更多收益是关键。
B.实现乡村振兴,还需发挥乡村在生态涵养、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新功能,拉市镇所打造的乡村振兴示范园就是在进行这样的探索。
C.海西州推广舍饲和半舍饲养殖的做法,是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积极尝试,在助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助于改善草原生态环境。
D.拉市海是云南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拉市镇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资源来发展旅游业,未来拉市镇有可能会成为丽江旅游的新亮点。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原有的村庄布局将难以适应发展之需,其面临的农村人口空心化、公共资源闲置化等问题会逐渐显现。
B.乡村振兴任务艰巨,所面临的情况也十分复杂,因此要准确把握乡村演变规律,结合具体情况,因地制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C.海西州的龙头企业对当地乡村振兴作用明显,在新模式的驱动下,这些企业帮助当地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带动了村级产业发展。
D.拉市镇是乡村振兴中因地制宜的典范,其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打造出的高原特色农产业,引领着丽江的农业发展方向。
6.在推进乡村振兴方面,海西州与丽江市有哪些相同的做法?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国文教员

金克木[注]

我上小学时白话文则代替文言文,国语教科书很浅,没有什么难懂的。五六年级的教师每星期另发油印的课文,实际上代替了教科书。他的教法很简单,不逐字逐句讲解,认为学生能自己懂的都不只提问,试试懂不懂。先听学生朗读课文,他纠正或提问。轮流读,他插在中间讲解难点。课文读完了,第二天就要背诵。一个个站起来背,他站在旁边听。背不下去就站着。另一人从头再背。教科书可以不背,油印课文非背不可。文长,还没轮流完就下课了。文短,背得好,背完了,一堂课还有时间,他就发挥几句,或短或长,仿佛随意谈话。一听摇铃,不论讲完话没有,立即下课。

他选的文章极其杂乱,古今文白全有。有些过了六十多年我还记得。不是自夸记忆力好,是因为这些文后来都进入了中学大学的读本。那时教小学的教员能独自看上这些诗文,选出来并能加上自己的见解讲课,不是容易的事。现在零星写几段作为闲谈。

记得五年级上的第一篇油印课文是蔡元培的《洪水与猛兽》。文很短,又是白话,大家背完了还有点时间。老师就问:“第一句是“两千多年前有个人名叫孟轲’,为什么不叫‘孟子’?你们听到过把孔夫子叫作‘孔丘’吗?”那时孔孟是大圣大贤,是谁也不敢叫出名字的。我在家念的《论语》里的“丘”字都少一笔而且只能念成“某”字。对孟子轻一点,轲字不避讳了,但也不能直呼其名。老师的问题谁也答不出。于是他讲。这第一句用一个“轲”字就是有意的,表示圣贤也是平常人,大家平等。这就引出了文中的议论。

还有一篇也是白话,是《老残游记》的大明湖一段。这篇较长,背书时课堂上有许多人站着,他们会高声唱古书,不会背长篇白话。好在选的还是文言多白话少。有一篇是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从他讲课中我第一次听到桐城派,阳湖派,“不立宗派”的名目。课文背完了,老师说了一句:“希望你们长大了不要做病梅。”刚说完,铃声响了,他立即宣布下课。

他也教诗词。教了一首七言古体诗,很长,题为《看山读画楼坐雨得诗》,写雨中山景变化。诗歌提到不少山水画名家。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等名字,我就是从这篇诗知道的。当然那时我们也无福见到古画。教词,他选了两首李后主的,两首苏东坡的。背完了,他又提出问题,说,“罗衾不耐五更寒”,“高处不胜寒”,两个“寒”有什么不同?一个怨被薄,总是皇帝。一个说太高,是做官的。为什么一样寒冷两种说法?他还没发挥完,下课了。

有意思的是他选了《史记》的“鸿门宴”。文较长,他教得也较久,还有许多人背不出,站着。老师说,重念重背,第二天背完有时间了,他又高谈阔论了。他说,起头先摆出双方兵力。刘邦兵少得多,所以项羽请他吃饭,他不能不去。不能多带人,只带一文一武:张良、樊哙,这就够了。司马迁讲完这段历史,最后一句是“立诛杀曹无伤。”这个“立”字是什么意思?有人回答是“立刻”。又问:为什么着重“立刻”?自己回答:因为这是和项羽通消息的内奸,非除不可,还要杀得快。项伯对刘邦通消息,又在席上保护刘邦、也是内奸,为什么项羽不杀他?反而把自己人曹无伤告诉刘邦,难道想不到刘邦会杀他?从这一个“立”字可以看出司马迁要指出刘邦有决断。项羽有范增给他看玉玦也决断不下来,刘邦是聪明人,所以兵少而成功。项羽是糊涂虫,没主意,办事犹犹疑疑,所以兵多将广也失败。他把自己手下的韩信、陈平都赶到刘邦一边去了。太史公司马迁不仅叙述历史还评论历史,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字字句句都再三斟酌的选用,所以是头一位大文人,大手笔。看书做文,必须这样用心思。不背不行,光背也不行。

这位教师引我进了文字、而我也被文学纠缠了一辈子。我究竟应不应该感谢他?自己也不知道。

文本二:

评曰:这些小品文算不算小说?绝不是从外国介绍进来的essay,那种散文的标准是法国蒙田和英国培根的议论短文以及英国兰姆的随笔文章。这些小小说倒像是中国的老传统,《汉书·艺文志》说小说家者流出于稗官,是“九流”之外的第十流,但仍旧是出于“王官”即中央政府部门,不过气派不大,所以比作小稗子。《世说新语》也是一类小说。尽管里面的大人物有名有姓,但其言行查考起来,还是传闻居多。若不叫“小说”而叫“世说”,那就既好听又符合《汉书》里关于稗官小说的说法“街谈巷语道听途说。”清末民初所谓社会小说、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侦探小说等等的分类多指长篇,短篇的叫作笔记小说。把唐人宋人的一些短文有点故事的都弄进去,不论所记是真是假。外国到了现代,小说的体裁也够包罗万象了。所以这里的一些小文收入小说集不能算错。好在都没有列出姓名,是真是假,也就无须考证了。


注:金克木(1912-2000),著名学者,晚年曾写有多篇回忆性的短文,集为“化尘残影”随笔集,并附自评。文本一《国文教员》为“化尘残影”之一,文本二即“化尘残影”自评。
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文教员在教科书之外自编讲义,在课堂上又往往“随意谈话”,文章重在塑造他潇洒率性的先进知识分子形象。
B.国文教员讲授课文时的“发挥”,不但有他本人对诗文的独到见解,而且含有指点学生读书作文的方法。
C.这篇“闲谈”文回忆国文教员的课堂言行,清淡中有深意,其行文体现了国文教员潜移默化的影响。
D.尽管也曾因为文字而经历波折,被文字纠缠了一辈子,作者始终对引领他走上文字生涯的国教员心存感念。
8.作者自评“这些小小说倒像是中国的老传统”。请结合文本二,分析作者心目中传统小说的特点。
9.如欲以“一则新世说”为题写一则《国文教员》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卢绾者,丰人也,与高祖同。卢绾亲与高祖太上皇相爱,及生男,高祖、卢绾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贺两家。高祖为布衣时,有吏事辟匿,卢绾常随出入上下。及高祖初起沛,卢绾以客从,入汉中为将军,常侍中。从东击项籍以太尉常从出入卧内衣被饮食赏赐群臣莫敢望虽萧曹等特以事见礼至其亲幸莫及卢绾。长安,故咸阳也。

汉五年冬,以破项籍,乃使卢绾别将,与刘贾击临江王共尉,破之。七月还,从击燕王臧荼,臧荼降。高祖已定天下,诸侯非刘氏而王者七人。欲王卢绾,为群臣觖望。及虏臧茶,乃下诏诸将相列侯,择群臣有功者以为燕王。群臣知上欲王卢绾,皆言曰:“太尉长安侯卢绾常从平定天下,功最多,可王燕。”诏许之。汉五年八月,乃立卢绾为燕王。诸侯王得幸莫如燕王。

汉十一年秋,陈豨反代地,高祖如邯郸击豨兵,燕王绾亦击其东北。当是时,陈豨使王黄求救匈奴。燕王绾亦使其臣张胜於匈奴,言豨等军破。张胜至胡,故燕王臧荼子衍出亡在胡,见张胜曰:“公所以重於燕者,以习胡事也。燕所以久存者,以诸侯数反,兵连不决也。今公为燕欲急灭豨等,豨等已尽,次亦至燕,公等亦且为虏矣。公何不令燕且缓陈豨而与胡和?事宽,得长王燕;即有汉急,可以安国。”张胜以为然,乃私令匈奴助豨等击燕。燕王绾疑张胜与胡反,上书请族张胜。胜还,具道所以为者。燕王寤,乃诈论他人,脱胜家属,使得为匈奴间,而阴使范齐之陈豨所,欲令久亡,连兵勿决。

汉十二年,东击黥布,豨常将兵居代,汉使樊哙击斩豨。其裨将降,言燕王绾使范齐通计谋於豨所。高祖使使召卢绾,绾称病。上又使辟阳侯审食其往迎燕王。绾愈恐,闭匿。辟阳侯归具报上,上益怒。又得匈奴降者,降者言张胜亡在匈奴,为燕使。於是上曰:“卢绾果反矣!”使樊哙击燕。燕王绾悉将其宫人家属骑数千居长城下,侯伺,幸上病愈,自入谢。四月,高祖崩,卢绾遂将其众亡入匈奴,匈奴以为东胡卢。绾为蛮夷所侵夺,常思复归。居岁馀,死胡中。

(节选自《史记·韩信卢绾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东击项籍/以太尉常从/出入卧内/衣被饮食赏赐/群臣莫敢望/虽萧曹等/特以事见礼/至其亲幸/莫及卢绾。
B.从东击项籍/以太尉常从/出入卧内/衣被饮食/赏赐群臣/莫敢望/虽萧曹等特以事见礼/至其亲幸/莫及卢绾。
C.从东击项籍/以太尉常从出入/卧内衣被饮食赏赐/群臣莫敢望/虽萧曹等/特以事见礼/至其亲幸/莫及卢绾。
D.从东击项籍/以太尉常从出入/卧内衣被饮食/赏赐群臣/莫敢望/虽萧曹等特以事见礼/至其亲幸/莫及卢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里:古代地方行政组织。自周始,后代多因之,其制不一。或二十五家为一里,或五十家为一里,甚至有一百家为一里。
B.羊酒:羊和酒。亦泛指赏赐或馈赠的物品。不同于牛酒,古代用作馈赠、犒劳、祭祀的物品。到了元明清时期,羊酒常作定亲礼品之用。除用作定亲礼品而外,也用作进见、致谢或慰问某人之时的馈赠礼品。
C.太尉:中国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后人以秦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为“三公”。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
D.王:古代的最高统治者。秦汉以后,帝王改称为皇帝,“王”就成为封建皇族或功臣封爵的最高项,异姓不得封王爵。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绾与高祖同乡,两家自上辈起就一直交好。布衣时,卢绾就追随高祖左右,立下功劳,被封为长安侯。
B.高祖平定天下后,因为卢绾功高,受群臣百官拥戴,被封为燕王,是天下非刘氏而封的七个异姓王之一。
C.陈豨反后,卢绾亦出兵平叛。但受臣下张胜蛊惑,有了养寇自重之心,并为张胜和其家属脱罪,让张胜成为匈奴的间谍。
D.高祖派樊哙攻击卢绾,卢绾逃到长城边上,直到高祖崩,卢绾也未回归汉室,卢绾和高祖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张胜至胡,故燕王臧荼子衍出亡在胡,见张胜曰:“公所以重於燕者,以习胡事也。”
(2)燕王绾悉将其宫人家属骑数千居长城下,侯伺,幸上病愈,自入谢。
2022-01-06更新 | 149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