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科学立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年来,虽然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成效显著,但是生态问题仍然严峻。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加快黄河立法工作。随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制定黄河保护法列入2021年立法工作计划,国务院相关部门多次公开征求意见,召开专家论证会和立法座谈会,进行实地调研,反复研究修改,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草案)》。经三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后,《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高票通过并于2023年4月1日起施行。该法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工作;黄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

材料二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站在对人类文明赓续负责的高度,科学阐明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鲜明特征的新的文明发展形态。这一思想指引中国不断深化对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不断开创生态文明的新境界,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作出重大贡献。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黄河保护法的制定及内容是如何体现科学立法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关知识,分析为什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能指引中国不断开创生态文明的新境界,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作出重大贡献。

2 .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律的权威在于法之必行。

【立法先行】

地方组织法是关于地方人大、地方政府的组织和工作制度的基本法律。《地方组织法》于1979年7月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并公布施行。此后,根据形势发展变化,于1982年、1986年、1995年、2004年和2015年先后作了五次修改,推动地方政权机关工作和建设不断与时俱进、发展完善。为适应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2022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对《地方组织法》又进行了第六次修正并表决通过。全方位回应民生关切,多层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既回应现实问题,又彰显法治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趋完善。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完成下列任务。
(1)有人认为,良法之下必有法治国家。请结合材料,运用全面依法治国的知识评析该观点。

【良法善治】

★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发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地方组织法的制定严格遵循宪法确立的制度、原则和规定,保持地方政权机关组织、职权和工作的稳定性连续性。

★地方组织法的制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和反映渠道,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地方组织法明确了地方政府建设的原则要求,明确地方政府要坚持政务公开,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明确地方政府应当依法接受监督。


(2)地方组织法制定过程是科学立法的典范,请根据材料加以说明。
(3)结合材料,分析立法工作如何体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的。

【学法用法】

保障个人信息安全,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2021年11月1日起,我国第一部系统、全面保护个人信息的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施行,个人信息保护从此有了“安全锁”。某同学参加班级组织的以“个人信息保护法与我”为题的演讲活动,以下是他的演讲稿提纲。

个人信息保护法与我
同学们:
《个人信息保护法》是个人信息的基础性法律,明确禁止大数据“杀熟”行为、加强敏感个人信息保护等,为公民在数字社会中的权利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将深刻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

法律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我们应该自觉把个人信息保护法作为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                        
(4)运用“全民守法”知识,帮助该同学续写完演讲稿提纲。
要求∶①紧扣主题②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③合乎逻辑,条例清晰④字数不超过100字。
2022-06-20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政治试题
3 .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宣告中国“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

“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立法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编纂《民法典》,是对我国现行的、制定于不同时期的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和人格权方面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全面系统地编订纂修,形成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

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对《民法典》草案展开认真审议和热烈讨论。根据各方面意见,又作了100余处修改,其中实质性修改40余处。

《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我国现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将同时废止。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民法典》的制定过程,是科学立法的一个典范,请你根据材料加以说明。
(2)阐述《民法典》的制定过程是如何体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
2022-06-06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沛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学情调研政治试题

4 . 召开党的二十大,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开展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网络征求意见,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相关工作面向全党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充分彰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优良作风,充分展现出中国共产党自信开放、守正创新的良好形象。自2022年4月15日起,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网络征求意见正式启动。

材料一   找准前行航向,不负人民

人民网开设“我为党的二十大建言献策”专栏,就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的内容主要包括8个方面,每个方面都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党倾听人民心声,把握时代脉搏,更深刻地理解身上肩负的沉甸甸责任,更好找准前行的方向,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1)结合材料,运用中国共产党的相关知识,说明党应怎样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材料二   点击依法治国,网友支招


内蒙古网友152****1090:一些网络主播虚假宣传,希望国家加大力度规范、整治网络主播等职业,制定行业规范,使短视频平台成为合法合规的网络净地。

河南网友188**6055:司法机关必须严守司法公正的底线,将公正严格执法作为司法工作的灵魂和生命线,正确行使司法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青海网友181***5865:建议各行政部门加强法律法规解释工作。引进法学研究专家,从基层执法实际发现不足,发现需要补足的漏点,同时提升系统内成员法治意识。

新疆网友151*球*1669:我是从事基层教育的一个工作者,希望小学阶段能有专门的法律课程,由专业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法律课程,将普法真正的从小抓起。


(2)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怎样才能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2022-07-04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宜兴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终调研考试政治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7月17日至18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材料一   我国现有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并且未来能源资源需求仍会保持刚性增长,但原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高。当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成为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国在风电、光伏等绿色产业方面蓬勃发展,风电和光伏发电制造业近10年持续高速增长,“十三五”时期我国共建设2000多家绿色工厂和170余家绿色工业园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在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说明为什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材料二   近年来,虽然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成效显著,但是生态问题仍然严峻。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加快黄河立法工作。随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制定黄河保护法列入2021年立法工作计划,国务院相关部门多次公开征求意见,召开专家论证会和立法座谈会,进行实地调研,反复研究修改,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草案)》。经三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后,《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高票通过并于2023年4月1日起施行。该法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工作;黄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黄河保护法的制定及内容是如何体现科学立法的。

材料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站在对人类文明赓续负责的高度,科学阐明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鲜明特征的新的文明发展形态。这一思想指引中国不断深化对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不断开创生态文明的新境界,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作出重大贡献。


(3)结合材料,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关知识,分析为什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能指引中国不断开创生态文明的新境界,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作出重大贡献。
2023-09-02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太原市师苑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分班测评政治试题

6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在民法典编纂过程中,立法机关认真开展研究,广泛深入调研,采取多种形式听取意见建议,先后10次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建议。针对这些意见建议所涉及的问题,立法机关认真研究,并在草案修改中加以体现。民法典姓“民”,所涉及的领域贯穿每位公民的一生,大到房产买卖、公司设立,小到针头线脑交易、物业费缴纳……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高空抛物、占道纠纷、个人信息保护等问题,民法典也一一为人们解答。从抽象地规定公序良俗,到具体地要求赡养父母、抚养未成年子女,民法典一个个法条符合中国国情、体现时代特色、反映人民意愿,必将正确调整民事法律关系,更好保护民事主体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障人民美好生活,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完备的民事法治保障。


(1)阅读材料,结合民法典编纂,围绕“科学立法”、“良法之治”、“公民权利”等相关主题,自拟题目,撰写一篇15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观点鲜明,可以就一点深入分析,也可以全面论述,知识运用准确、贴切,论述合乎逻辑,条理清晰。
(2)“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民法典的生命力在于实施。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为民法典的实施提出两条建议。
2022-01-04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7 .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告中国“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

材料一   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立法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编纂民法典,是对我国现行的、制定于不同时期的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和人格权方面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全面系统地编订纂修,形成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

材料二   2015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启动民法典编纂工作。2017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民法总则。2019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了由民法总则与经过常委会审议和修改完善的民法典各分编草案合并形成的民法典草案,并决定将民法典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2020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对民法典草案展开认真审议和热烈讨论。根据各方面意见,又作了100余处修改,其中实质性修改40余处。

材料三   2019年12月28日至2020年1月26日,民法典草案在中国人大网公布,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开征求意见期间共收到13718位网民提出的114574条意见。民法典草案内容全面,体例科学,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编纂民法典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公众的民事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充分彰显、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成果和制度优势。

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1)良法善治是法治的本质内涵,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出台过程说明应如何制定良法以保障善治。
(2)假如你是一名人大代表,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你将如何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实施。
2021-11-12更新 | 295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政治试题(B)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展现出独有的特征和优势,是一条发展中国家走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路,法治建设的中国经验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明确党在法治建设中的核心领导作用,强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的协商性法治,坚持在实践中渐进发展法治。

材料二   建设法治社会需要多方合力:法律要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各级国家机关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公民要尊法信法守法用法。


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一,说明我国法治建设应坚持的原则。
(2)结合材料二,谈谈我们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告中国“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

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立法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2015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启动民法典编纂工作。2017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民法总则。

2019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了由民法总则与经过常委会审议和修改完善的民法典各分编草案合并形成的民法典草案,并决定将民法典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2020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对民法典草案展开认真审议和热烈讨论。根据各方面意见,又作了100余处修改,其中实质性修改40余处。终于形成了这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


(1)结合材料,说明民法典立法过程如何体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民法典立足中国国情明确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请你谈谈应该如何在守法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自2021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施行。现行婚姻法等9部法律同时废止。编纂民法典,是对我国现行的、制定于不同时期的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和人格权方面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全面系统的编订纂修,形成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

2015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启动民法典编纂工作。2017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民法总则。2019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了由民法总则与经过常委会审议和修改完善的民法典各分编草案合并形成的民法典草案,并决定将民法典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

2020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对民法典草案展开认真审议和热烈讨论。根据各方面意见,又作了100余处修改,其中实质性修改40余处。


(1)民法典的制定过程是科学立法的一个典范,请你根据材料结合“科学立法”的相关知识加以说明。
(2)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请就如何“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提两条合理建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