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实施以来,戏曲进校园,进乡村让学戏,懂戏,爱戏的人越来越多,节令饮食、中医养生,传统体育渐成时尚。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国家古籍保护工程、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等持续推进,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中华文化广播电视传播工程做出系列探索——《中国诗词大会》中国地名大会》《国家宝藏》《朗读者》(经典咏流传X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深度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突出展示诗词,文物,戏曲,民歌等传统文化元素,赢得广大观众的点赞。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自信。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说明。
2 . 马克思指出:“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这体现了(     
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
②思想变革是时代变革的先导
③生产方式对整个社会生活具有决定作用
④社会历史是由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构成的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1-06-09更新 | 7816次组卷 | 61卷引用: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A卷·知识通关练)
3 . 缺林少绿时,希望城市尽快绿起来;绿色增多时,又有了“飞絮年年飘”的烦恼。为治理飞絮,北京今年首次研发飞絮防治APP,精确到每条街道、每段路,逐一录入杨柳雌株的位置、生长状况等,为后续治理提供依据;首次向市民发布杨柳飞絮预测预报信息。这表明(     
①矛盾普遍存在又推动事物变化和发展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③科技进步是方法和手段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④实现创新必须立足实践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1·河北·模拟预测
名校
4 . F市国家级非遗项目资源丰富,该市人民政府为此组织当地非遗传承人、专业艺术家对国家级非遗南丰跳傩、宜黄禾杠舞进行改编,融入潮流元素,吸引某视频APP平台用户学习和传播当地新潮非遗舞蹈,视频点赞量达千万次。既提升了城市形象,又带动了当地旅游发展。该地的成功经验在于( )
①立足优秀传统文化.为其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②借助现代传媒推动非遗文化大众化传播
③锐意创新,实现了非遗文化回归人们的日常生活
④丰富文化形式,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历史文化以各种方式保留在城市肌体里,沉淀为独特的记忆和标识。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保护它有利于(     
①保障城市文脉得到有效传承和大众认可
②让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交相辉映
③广大市民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④丰富了文化景观,拓展文化视野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6 . 冰上丝路,携手逐梦。2021年1月,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举办的“北京2022冬奥文化全球行”主题活动启动。该活动通过“冬奥之窗”“云上冬奥”等多种形式,在全球49个国家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全面展示北京冬奥会场馆建设、可持续发展、人文交流等特色亮点工作。举办该活动意在(     
①讲好“冬奥”故事,在国际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②吸收各国“冬奥”文化精华,创新“冬奥”文化
③推动体育文化交流,提升“冬奥”文化的影响力
④探寻奥运文化的印记,传递体育文化平等的理念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1-03-13更新 | 2277次组卷 | 23卷引用: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单元检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重大成就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国考古成就的取得(     
①延伸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
②延长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丰富了历史内涵
③展示了我国历史文化成就,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④活化了历史场景,重构了人类社会发展历史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8 . 什么是“学”?让我们从古老的汉字说起(见下图).早在甲骨文中,就有“学”了。到了金文和小篆,基本已具备“学”的字形结构。“学”的上面有两只手,手里拿的是“爻”,“爻”是算筹,是一种算算数的教学工具。再下面是“子”,谁来学习?当然是小朋友!在“子”的上面,还有一个类似房屋的形状,一般认为它代表古代教室。由此可见(     

①“学”字的演变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②“学”字在融汇多种文化的过程中实现形体简化
③“学”的字形结构是对学习这一实践活动的能动反映
④“学”的构字内涵表明学习要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9 . 文以载道是唐宋古文运动时期提出的命题。唐代的古文运动把“文以明道”作为理论纲领,北宋周敦颐明确提出“文以载道”。中国文学的“文以载道”的命题(       
①表明“道”在世界文学中最具优势②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
③能展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④旨在传承和解释中国人的“道”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5月28日,凝聚新中国几代人夙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终于在万众瞩目中诞生。

中国民法典不仅仅是一部法律,更是一个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集大成者。在民法典第一条明确了立法目的和宗旨:“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民法典直接规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六个关键词,包括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公正、诚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民法典》立法目的之一,这也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立法史上的一个创举。在“法典”名义的立法中,这是第一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民法典的核心和灵魂写入立法宗旨,体现了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鲜明中国特色。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法典中的重要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