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35 道试题
1 .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
①表明我国古代科技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②表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同时又是世界的
③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增强中华文化自信     
④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展示世界文化包容性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
①来自实践,对人们生产、生活有促进作用       
②具有科学性,表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作为自然规律,支配着自然界的变化发展        
④对人的生产生活有指导作用,因而是真理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 . 2016年4月23日,中英共同纪念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两位大文豪逝世400周年。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戏剧虽有着不同的创造结构和形式,但都包含着对梦酬述、对人生的追求。两国文化巨人跨越数百年的“邂逅”,成为中英文化交流的又一佳话,透过这扇窗户,人们看到中英人文互鉴的累累硕果和巨大潜力。这说明             
①不同民族文化有差异也存在共性          ②中英人文互鉴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③文化交流认同和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④中英人文互鉴增进了两国的相互理解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3 . 《最忆是杭州》实景演出交响音乐会是一台彰显中西合璧、文化交融的演出。民间小调《采茶舞曲》展现江南采茶女们充满诗情的劳作之美,让整个西湖都随之轻盈律动;一曲古琴、中国鼓与大提琴的对话,呈现了中西合璧的《高山流水》,传递出中国与世界各国相知相近的美好寄望。由材料可以看出
①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②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③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得到融合与创新       ④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特点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4 . 随着珠三角经济的崛起,广东方言“猴赛雷”(很厉害)通过一女网友发布“择偶标准”而在2016年风靡全国;猴年春晚吉祥物“康康”形象公布之后,因其脸颊的部分有两个球状的凸起,被网友谐音称作“猴腮雷”,因此又引申出了另一个调侃的含义。这表明(   
①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得到融合与创新        
②经济发展推动文化传播
③珠三角文化推动了广东经济的崛起        
④网络文化具有区域性与民族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5 . 湖南卫视《我是歌手4》强调以评审的大众化、过程的冲突性、结果的不可预知性及选手的创新演绎作为评判的重要依据,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这表明
①文化创新的本质是形式创新                  ②大众传媒是当今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③文化作品的生命力在于创新                  ④文化创新要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6 . 乡村老地名不但是地理信息标志,更是历史人文记忆,上面往往附着了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等,记录着沧海桑田,见证着物是人非。然而随着现代化、城镇化的推进,乡村老地名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保护乡村老地名是基于
①老地名积淀、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
②老地名是当地文化一脉相传的见证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④老地名对守护人的精神家园有重要意义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7 . 《人民日报》于2016年5月27日载文指出,书法进课堂,毫端蕴秀、笔墨含香,寄寓着传统文化的接续,寄寓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文明力量。材料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有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④文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16-12-13更新 | 627次组卷 | 21卷引用:内蒙古包头一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8 . 2015年9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等机构面向全球为我国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征名,截至10月31日共收到了有效名称方案32517个,经过专家评委投票和中科院批准,最终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主人公齐天大圣的名字悟空人选。开展这一活动的意义在于(     
①发挥现代科技对文化传承的促进作用     ②激发人们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热情
③能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科普教育     ④扩大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A.②④B.①③C.②③D.①④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是国家的“金色名片”,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实物见证。合理利用是文物工作的重要方面。在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8位全国人大代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送审稿)》提出了修改建议,认为现行的《文物保护法》只讲保护、不讲利用;只讲被动保护,不讲积极利用,因此主张将《文物保护法》的名称改为《文物法》。
国务院2016年3月4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充分吸取以往文物利用中出现的不当、过当等问题的教训,强调要合理、适度利用,提出了任何文物利用都要以有利于文物保护为前提,以服务公众为目的,以彰显文物历史文化价值为导向,以不违背法律和社会公德为底线。
(1)文物古迹既要“保下来”,又要“用起来”。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的意义。
(2)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相关观点,分析“将《文物保护法》的名称改为《文物法》”的建议的合理性。
(3)在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的今天,请就如何合理适度利用文物提出两条建议。
10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小西最近参加了被称为“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网络学习。他通过在线学堂选修了名校的三门课程,其中两门是计算机相关的、一门是现代西方艺术。在完成在线听课、讨论互动、完成作业等环节后,通过线上考试获取了学分和相关证书。关于“互联网+教育”,说法不正确的是
A.网络传媒超越时空局限,推动了文化的沟通、传递和共享
B.反映了科技进步推动了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
C.增加了教育供给,提高了顶尖大学的门槛
D.有利于构建学习型社会,实现教育公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