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族节日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2月4日晚,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隆重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宣布本届冬奥会开幕。

材料一   2022年2月4日这一天,正是中国农历大年初四。“早在申办冬奥时,我们就把春节这个环节设计进来,通过举办冬奥会来展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过年文化等。”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在接受采访时说到。中国传统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春节遇上冬奥会,年画、春联、中国结、香囊、剪纸、京剧脸谱等中国民俗文化,同冬奥主题元素巧妙融合,一届拥有浓浓“年味”、洋溢中华传统文化的冬奥会与世人见面,让底蕴深厚、大气自信的中国文化散发出新时代更加独特的魅力。

材料二   1913年,经“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的提议、国际奥委会正式批准,“更快、更高、更强”正式被写入《奥林匹克宪章》,从此固定下来。2020年的疫情深刻改变了世界的前行轨迹,也使奥运的道路更为曲折。“我们必须使奥林匹克格言适应我们的时代。格言加入了‘更团结’后,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即我们特别注重团结,这是我们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解释称:“当前,我们更加需要团结一致,这不仅是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更是为了应对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当今世界彼此依靠,单靠个体已经无法解决这些挑战。因此,我发起提议,为了实现更快、更高、更强,我们需要在一起共同应对,我们需要更团结。”2021年7月20日,国际奥委会第138次全会投票表决,同意了巴赫的提议,在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Faster,Higher,Stronger)之后,加入“更团结”(Together)。四个词在一起的呈现形式是“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奥运会是全人类最为重要的体育盛会,也是展示更快、更高、更强拼搏奋斗精神的舞台。从现在起,它还将多承载一层内涵——更团结。在新口号的感召下,全世界的人们都将被运动员的精彩表现、锲而不舍的精神所吸引,加入这场“全民狂欢”。


(1)冬奥会弘扬春节文化对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加以说明。
(2)结合材料二并运用唯物史观的有关知识,说明修改奥运会格言的合理性。
(3)2022年3月4日至3月13日,北京冬残奥会在北京和河北张家口举行。假如你是本届冬残奥会的宣传员,请你以“更团结”为主题,为北京冬残奥会写两句宣传口号。
2023-02-01更新 | 15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政治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雪之约,中国之邀。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党和国家的一件大事,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我们“一起向未来”。

材料一   2021年7月20日,国际奥委会第138次全会一致同意对奥林匹克格言进行修改,在“更快、更高、更强”后面加上“更团站”.这是奥林匹克格言100多年来首次修改。这也与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脉相承。无论是国际奥委会的“更团结”,还是北京冬奥会的“一起向未来",都彰显了全世界人民一起努力奋进、追逐梦想与希望的决心和勇气。奥运会是世界级运动盛会,成功精彩的奥运会需要奥运大家庭的共同努力。在新冠肺炎疫情依旧在全球肆虐的当下,奥运团结精神,对增强全人类守望相助的信念和共克时艰的决心具有特殊的激励作用。我们相信在奥林匹克精神的引领下,北京冬奥会将成为凝聚全世界、鼓舞全世界的一次重要契机。

材料二   “五环彩帜迎春舞,九城红梅傲雪开"。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阁、最重要的节日,是集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春节+冬奥,让北京冬奥会迸发出更加绚烂夺目的光彩。北京冬奥会于2022年2月4日拉开大幕。这一天,也正是中国农历大年初四。“早在中国办冬奥时,我们就把春节这个环节设计进来,通过举办冬奥会来展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过年文化等。”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于再清曾如此介绍。伴随着虎年春节的到来,与冬奥会相关的场所、设施的“年味”也已越来越浓。比如,冬奥村与冬奥场馆里就挂满了灯笼、中国结,贴上了喜庆的福字与春联。在北京、延庆、张家口三赛区,融合了冬奥、春节、民俗元素的城市景观也已经布置完成。激情的冰雪与暖心的春节交融,北京冬奥会整个会期都与中国农历新年“完美重合”。可以肯定,冬奥会既是全球瞩目的体育盛会,也是一场文化盛宴。


(1)请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性。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说明冬奥会弘扬春节文化对增强文化自信的意义。
(3)2022年2月4日~20日,第24届冬奥会将在北京、张家口举行,北京将成为全球唯一的双奥之城。假如你是本届冬奥会的宣传员,请拟写两条宣传标语。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贺岁活动,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飘色、舞龙、游神、庙会、逛花街、赏花灯、游锣鼓、游标旗、烧烟花、祈福、掼春,也有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等。春节期间贴年红、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等各地皆有之。春节民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的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愿,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春节文化”对中国人的价值。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河南卫视推出“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破圈”成功,掀起一股“国潮”热。该节目依托7个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和重阳节,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讲好中国故事。

《唐宫夜宴》讲述了正值青春的唐代女乐官在赴宴路上发生的一系列趣事,身着唐朝襦裙的14名舞者穿梭于梦幻般的山水和妇好鸮尊、莲鹤方壶等国宝文物之中,时而嬉戏打闹,时而优雅端庄;《清明奇妙夜》打造二次元虚拟人物唐小妹,将现实与VR虚拟场景相结合,打开清明上河图,以穿越的形式在各处踏青、游玩;《端午奇妙夜》采用网剧+网综的模式,从唐朝的社会视角出发,贴合现代社会青年思想现状,以唐朝小妹妹进宫献艺的奇经历为主线,融入赛龙舟、吃粽子、缅怀屈原、艾草祛病等端午习俗;《中秋奇妙夜》用剧情的方式来触发节目的呈现,舞者的轻步曼舞与探月宇航员形成了一幅绝美的跨时空画卷,表达了人们从古至今对于探月的美好愿景。在“互联网+”时代的融合互动,节目组通过小屏向大屏引流、大屏再反哺小屏等多屏互动方式,剪辑播出最核心、最精彩的内容,持续让话题发酵,吸引年轻受众参与互动,达到互联网传播的最佳效果。


(1)河南卫视推出的《中国节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
(2)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知识,分析《中国节日》“破圈”成功的意义。
(3)如果《中国节日》栏目组延续“推动国潮热”的风格推出2022年系列节目,请你为节目组提供1个节目创意设计,包含节目名称和具体节目创意介绍,要求紧扣主题,字数在100字以内。
2021-11-20更新 | 544次组卷 | 3卷引用:云南省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文综政治试题(五)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9月19日晚,由河南卫视制作的“中国节日”系列晚会之《中秋奇妙游》一经播出就连上六个热搜,引得无数网友纷纷点赞称绝。

《中秋奇妙游》以网剧+网综的形式,从唐小月为了与父亲团圆而进行的一段奇妙之旅展开,以主人公的视角穿越千年历史,领略中华文化的“团圆”之美。武术节目《少林·功夫》以岳嵩山少林寺壁画为原型,结合XR技术,展现了中国人不屈的精神;民乐节目《豫见》以豫剧为基础,着重河南元素在民乐重的腔调,并通过虚拟场景进行呈现……短短一个小时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场绝美的视听盛宴,更是华夏儿女对悠久历史文化的骄傲和自豪之情。

从春节《唐宫夜宴》的火爆全网,到后续的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系列晚会的经典频出,路红莉导演将成功原因归结为:要认认真真地真正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一颗敬畏之心去做它,这是第一根本;其次,技术赋能,每个特技跟内容要很好的结合,节目中蕴含着文化内涵;再者,跟网友沟通,真正感受大众所需所爱,用大家较为认可的讲述方式,才能得到共情共鸣。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火爆网络的原因。

6 . 传统节日承载着我们这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是中国人生活情感的共同表达。一个个节日习俗,犹如一种纽带,联结着传统与现代、过去和现在,不仅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也激活着人们的共同记忆,引发精神共鸣。

中秋节期间,各地纷纷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节日活动。别出心裁的中秋灯光秀,月饼文化线上体验馆,中秋主题音乐会……不断创新的形式,丰富多样的内容,让节日文化得到了更好呈现。与社区邻里一起动手制作月饼,和孩子共同剪纸和做花灯,带上家人参加游园活动……人们在参与中感受节日的丰富内涵、领略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中秋民俗还吸引了外国友人跟着当地居民学习做月饼、画牡丹……体验中国传统文化。


结合材料,分析开展节日活动的文化意义。
2021-10-14更新 | 161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如皋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政治试题

7 . 党的十八大以来,每逢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都要抽出几天时间走进人民群众中,看实情、听民声、问冷暖、送祝福。

【最深的期盼:高质量发展】

2013年甘肃,在引洮供水工程工地,习总书记叮嘱负责同志“民生为上、治水为要”;2016年江西,总书记提出“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2021年贵州,总书记再次强调“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2015年陕西,在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总书记要求广大科技人员要树立强烈的创新责任和创新自信;2018年四川,总书记提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梳理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思路。

【最牵挂的事:脱贫攻坚】

连续9年春节,习近平总书记走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在徐海成家算收入支出账,一笔一笔,计算的是简单数字,给予的是生活信心;在贫困户吉好也求家,摸摸被子够不够厚实,问小孩多长时间洗一次澡,对困难群众的冷暖有多挂心,关怀就有多细致入微;在革命老区井冈山,“在扶贫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真挚的话语,既是承诺也是行动。2020年,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更为世界减贫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结合政治生活,谈谈脱贫攻坚的重要意义。

【最惦记的人:人民群众】

从2013年至今,无论是登上海拔1000多米的阿尔山市边境哨所,还是下到20多米深的北京地铁地下作业平台,或是踏过飞扬的黄土、绕过九曲十八弯……心之所系,行之所至,习近平总书记都会来到群众身边。  

“以群众为重、以民生为本”,是总书记春节考察的不变宗旨。我们也坚信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


(3)“以群众为重、以民生为本”是总书记春节考察的不变宗旨。请说明其宗旨所蕴含的唯物史观依据。

【最暖的问候:幸福安康】

春节,是中国人共同的文化图腾。无论身处何方,一句“过年好”,都能唤起人们最温暖的情愫。习近平总书记入乡随俗,常以各地风俗民情同大家一起喜迎新春。其中,2019年在北京草厂四条胡同,总书记同老街坊们一起包饺子、贴福字、炸饹馇;2020年在云南司莫拉佤族村,总书记敲响三声木鼓,为乡亲们送上新春祝福……我们坚信在习总书记的亲身感召下,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凝聚一心,一定能托起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4)阅读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以“传承春节的意义”为主题,写一篇150-200字的体会。
2021-05-07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北区2021届高三一模政治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春节是个欢乐祥和、合家团圆的节日,也是人们抒发对幸福、自由向往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过节前,背井离乡的人们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2020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疫情肆虐,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国内多地出现聚集性感染,2021年的春节则不同以往。新冠肺炎病毒主要是通过呼吸道飞沫、密切接触、在密闭空间里高浓度气溶胶等途径进行传播,而春运的拥挤和较密闭的空间环境为其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为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各地积极出台政策鼓励引导外地人员“非必要不返乡、就地过年”,众多游子纷纷表达会积极响应这一号召。“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传统思想逐渐转变为“视频团圆,就地过年”。

在当今的数字时代,即使身在异地,也可以将对家的思念通过网线跨越千里传达到家。提倡就地过年,是提倡跨越时空的线上团聚,是一个节日,两处温暖。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一谈“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传统思想转变为疫情条件下“视频团圆,就地过年”的认识。
2021·广东·模拟预测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相传,端午节是为纪念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2020年端午节,某学校举办迎端午相关活动。声情并茂的诗词散文演绎,制作龙舟、学包粽子、学做香囊、戴五彩绳等传统民俗互动……为端午节量身定制的这一系列文化活动让学生们体验了端午节蕴含的独特文化内涵,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切的认知,坚定了文化自信,增强了爱国情感。近年来,该学校精心策划贯穿全年的“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推进传统节日、优秀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融合,坚持把好方向、定好基调,深挖活动内涵,创新活动形式,努力做到价值引领和文化传承相融合、教育作用和社会效果相统一。


(1)学校重视举办庆祝民族节日的活动是其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体现。请结合材料并运用哲学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某校开展弘扬中国传统节日的活动,作为活动开幕式的发言人,请你以“为何要弘扬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列举两条发言要点。
2021-03-30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广东省新高考测评政治试题(第四模拟)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春节是个欢乐祥和、合家团圆的节日,也是人们抒发对幸福、自由向往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过节前,背井离乡的人们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2020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疫情肆虐,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国内多地出现聚集性感染,2021年的春节必将不同以往。新冠肺炎病毒主要是通过呼吸道飞沫、密切接触、在密闭空间里高浓度气溶胶等途径进行传播,而春运的拥挤和较密闭的空间环境为其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为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各地积极出台政策鼓励引导引导外地人员就地过年,众多游子纷纷表达会积极响应这一号召。“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传统思想逐渐转变为“视频团圆,就地过年”。在当今的数字时代,即使身在异地,也可以将对家的思念通过网线跨越千里传达到家。提倡就地过年,是提倡跨越时空的线上团聚,是一个节日,两处温暖。


(1)运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人们为什么会积极响应就地过年的号召。
(2)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一谈“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传统思想转变为疫情条件下“视频团圆,就地过年”的认识。
(3)请为就地过年设计两条宣传语,要求紧扣主题,朗朗上口,每条在16个字以内。
2021-03-08更新 | 27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2021届高三一模政治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