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遗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2022年10月6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第九批),中国江苏省兴化垛田、四川省通济堰、浙江省松阳松古灌区、江西省崇义上堡梯田4个工程全部申报成功。至此,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30项。中国古灌溉工程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①体现了中华文化既是本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能集中展示中华文化,为世界提供灌溉经验
③表明世界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高度的认同感
④能展现中国历史成就,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 .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设立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我国重视文化遗产保护是基于(     )
①保护文化遗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③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④文化遗产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 . 巴米扬大佛深藏在阿富汗的山谷中。2001年,巴米扬大佛在内乱中被毁。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遗址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此后该组织强调,如果要保留世界文化遗产的称号,巴米扬遗址内的文物、古迹必须只能是“古物保护、维修”,不能有用新材料建造成的新的东西。也就是说,如果用新的材料去建造一个全新的巴米扬大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会承认其文化遗产的身份。此后诸多艺术家纷纷想用各种方式来“重建”巴米扬大佛。德国的考古学家认为可以对几千个大佛碎片进行沉积特征分析。这种相当于“地质DNA分析”的方式,可以确定每个碎片在佛像上的位置。日裔美国艺术家计划用激光束打在大佛的遗址上以恢复其本来面目;2015年,来自中国的张昕宇和梁红夫妇及其侣行团队,利用先进的建筑投影技术,成功对53米高的大佛进行了光影还原,并以此方式向中阿两国友谊致敬。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出(     
①巴米扬大佛是该国乃至该地区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因此不能轻易用新材料重建
②多国艺术家计划修复大佛,是为保护大佛这一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与普遍的规律,所以艺术家们达成了修复手段的共识
④我国张昕宇和梁红夫妇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通过光影技术修复大佛重视了文化多样性
A.②④B.②③C.①④D.①③
2022-01-20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贵州铜仁伟才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4 . 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为中国又一项世界文化遗产。泉州作为宋元中国与世界文明的对话窗口,展现了完备的制度体系、发达的经济水平以及包容的文化态度。对泉州海洋遗产的挖掘和保护(     )
①旨在展现中国古代文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征
②对于研究人类海洋商业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③表明贸易是推动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有利于向世界展现中国海洋文明的优秀成果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1-11-23更新 | 105次组卷 | 3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期中思想政治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截至2021年6月12日,我国共有4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中央财政每年投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从2011 年的4.14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8. 08亿元,累计达到77. 66亿元。文化和旅游部支持地方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就业工坊超过2000所,带动项目超过2200个,带动近50万人就业,助力20多万贫困户实现脱贫。边远偏僻地区往往是传统工艺项目的富集区,让贫困户从剪纸、刺绣、绘画、食品加工等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获益成为很多人的共识。从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杂技到书法、木雕、瓷器、刺绣等,其精彩的展示、精湛的技艺精美的产品,具有跨越时空的魅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分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
(2)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角度,分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影响。
6 . 2021年6月13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自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我国已成功申报世界遗产55项,其中,文化遗产37项、自然遗产14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世界遗产总数、自然遗产和双遗产数量均居世界第一,是近年全球世界遗产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我国积极申报文化遗产(       
①体现我国日益提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增强了文化自信
②有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
③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能够促进各国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鉴
④旨在让世界各国认同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吸引力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7 . 2020年8月17日,北京圆明园遗址公园在微博、微信、直播软件上直播考古实况,直接向公众展示西洋楼遗址区的远瀛观考古现场,让更多的人可以在网络上“近距离”观看并了解考古工作。通过微博、微信等直播考古实况(     
①说明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②对了解中华文化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③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④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活动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8 . 5000多年前的“河洛古国”遗址的发掘,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包括“北斗九星”遗址、骨质蚕雕艺术品等,其中背壶、陶器等器物还含有许多外来文化因子。遗址的发掘证明了中华文化(     )。
①源远流长        ②无比优越       ③博大精深     ④兼容并蓄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冈石窟考察时强调,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把保护文化遗产放在第一位是(  )
①基于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②为了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精神和物质内涵 
③共同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 
④因为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1-09-22更新 | 590次组卷 | 28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红桥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文)
2021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10 . 2020年10月22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阶段性总结推介会在京举行,该丛书收集了自2012年以来,涵盖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民俗、曲艺等多个领域的7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被陆续记载、梳理,集结成册,并翻译为英语、日语、阿拉伯语等语言,受到海外读者的喜爱,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材料表明,编撰《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     
①提高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体现了包容性
②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③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文化多样性
④可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