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春节不仅是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日子,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据不完全统计,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近年来,海外“春节热”不断升温。每逢春节,多国政要纷纷向中国人民拜年,送上新春祝福。

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名为《会议时地分配办法》的决议,将农历新年(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中国推动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联合国大会决议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得到了联合国会员国和联合国秘书处工作人员的热烈欢迎和踊跃支持。作为“浮动假日”,决议提出设在联合国总部和庆祝此节日的其他工作地点的联合国机构避免在春节这一天举行会议,并鼓励今后在起草会议日程表时考虑到这一节日安排。

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和“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春节何以获列联合国假日。
2 . 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24年2月22日,2024年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在福州上下杭开幕。本次民俗文化节特设两岸同福台湾民俗展馆,用于展示台湾手作文创、台企品牌商品、台湾少数民族服饰等。现场还设闽都有福县(市)区民俗文化展馆,用于展示各县(市)区的民俗特色,不仅有各地的本土民俗好物,还有特色展演与技艺互动。活动期间,还有非遗民俗市集贯穿全程,呈现优质的非遗技艺及产品。更有杭肆云集文创市集,现场展示和销售台湾民俗技艺、手工艺品和文创产品,带大家感受传统工艺美学的魅力。市民游客还可在曾氏祠堂参观“定格福俗”非遗民俗主题摄影展,赏近百幅民俗摄影作品,从光影里看非遗。

材料二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文化发展历程中最珍贵、更具特色文化精髓,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加强传统民俗文化保护必将助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和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时代精神风貌的展现,是人类发展进程中重要的成果,也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随着文化大融合加快,加强两岸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很多人认为传统民俗文化在今天已经显得过时,但实际上传统民俗文化在今天仍然扮演着自己独特的角色。它让我们有别于世界其它民族,彰显了我们民族的特性,文化的个性也深深根植于我们民族的血液之中。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知识分析做好两岸民俗文化交流工作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分析如何加强两岸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
2024-04-17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开幕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和而不同”是中国人自古尊崇的处世之道,在国际文化关系上我们应坚持“和而不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更要重视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应提倡不同文化间的和谐共处、取长补短。


运用“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的知识说明在国际文化关系上,我们应如何做到尊重文化多样性。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共赴东方之约,见证开放中国。

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于2022年11月5日10日在上海举办。进博会不仅是全球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的“集中地”,也是人文交流的“大舞台”。世界透过进博会看中国,中国与世界的优秀文化也在此交流互鉴。

全国多省市在本次进博会上设置了展台,展示百年老字号品牌、年度新品、非遗技术。四川清音《绣蜀》讴歌了“天府之国”的雄阔境界和灿烂前景;国家级非遗赣南采茶戏展示了浓郁的客家文化;观众在杭罗织造技艺传承人指导下,亲自上机体验手工织造过程;牛羊肉泡馍、麻酱凉皮、黄桂稠酒等“老字号”美食则展示着陕西非遗美食的魅力……

来自摩洛哥的铜质手工艺摆件、巴西的“生命之恋祈祷图腾”、智利的马普切部落银制装饰品、玻利维亚的锡制骑士人偶也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而世界名画马克夏加尔的《巴黎的天空》、爱德华蒙克的《藤椅上的模特》、草间弥生的《南瓜》、班克斯的《爱在空气中》等让文物艺术品板块成为进博会最具艺术气息的展区,人们足不出境就能欣赏到高质量艺术名品。

进博会打开的,不仅是商业、物质的交流之窗,也是文化、精神的交汇之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东西文化交融并蓄、熠熠生辉,共谱着“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华章。


进博会是文化、精神的交汇之窗。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与文化》中文化部分的知识谈谈应如何进行文化交流。
2023-08-03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柏拉图曾说:“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当前,中国尚处在话语低位状态,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存在巨大的文化逆差。国际舆论格局依然是西强我弱,但这个格局不是不可改变、不可扭转的,关键看我们如何做工作,如何增强对外交流的话语权。所以我们要找到一套有效的中国话语去说明中国、解释中国。讲好中国故事,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文化是民族性与多样性的统一,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谈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什么要讲好中国故事。
2023-05-28更新 | 221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段考政治试题

6 . 金剪飞舞,一张普普通通的红纸幻化成飞禽走兽;以糖为笔,一气呵成,还没回过神来,可吃可玩的糖画摆到了你面前;简简单单的六根小木头,就可组成一个孔明锁……如今,某些中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民俗文化底气不足甚至不屑一顾,但它们却走出国门,在世界面前大放异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由此可见,民俗,于我们,是一种传承、一种自信;于世人,是一扇窗口、一个视角。“民俗,于我们,是一种传承、一种自信;于世人,是一扇窗口、一个视角。”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2023-05-17更新 | 146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九认识类非选择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而且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源头活水。其间,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创立和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理论成果表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对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回望历史,习近平总书记认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在他看来,正是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进发出强大精神力量”。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将“两个结合”写入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2022年5月27日,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体学习时,他再次强调,要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意义。
(2)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谈一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的认识过程体现的辩证思维方法。
(3)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知识,分析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要性。

8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章程》申明:“在人类的历史上,对他人习俗和生活方式的互不了解是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猜疑和不信任的重要原因……”事实上,世界上的大多数冲突都有其文化层面的因素。因此,为了和平、稳定与发展,有必要开展公开的跨文化对话。不仅在经济方面,而且在社会、智力、情感、道德以及精神等方面,文化多样性都是发展的主要动力。文化还影响着我们和自然环境的关系。5月21日是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习近平主席多次阐述重视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亲自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交融、互学互鉴。中华文明不断与世界其他文明在交流对话中展现和合之美,为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作出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有关的知识,说明重视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2022-12-15更新 | 153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第二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政治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百年筚路蓝缕,百年求索奋进。值此党的百年华诞历史性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希望各国携手努力,多一份平和,多一份合作,变对抗为合作,化干戈为玉帛,共同构建各国人民共有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孕育理念,思想引领方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契合于人类文明的共通内核,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描绘了各国人民共享美好未来的积极愿景,源源不断释放出跨越国家、文明界限的文化吸引力和思想感召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回应了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普遍诉求,为人类找到了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基本路径,开辟了21世纪国际关系演进的崭新境界。

2021年8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冠疫苗合作国际论坛首次会议致辞中强调,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我们愿同国际社会一道,推进疫苗国际合作进程,向世界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理性。
2022-07-17更新 | 261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统考政治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古代,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七下西洋....中华民族曾经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也曾经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在今天,宛如同心圆玉璧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奖牌,铭刻冰雪纹和祥云纹。古老东方文明与奥林匹克精神,于方寸之间交相辉映。一枚奖牌,是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生动缩影,彰显着温润优雅的文明气度,寄托着人类的共同梦想。

当前,环顾全球,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激荡,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沉渣泛起。冲突还是对话、对抗还是合作,已成为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中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1)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知识,说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交流中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依据。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批驳“文明优越论”的错误观点。
(3)请就促进中外文明互学互鉴拟订两条宣传标语。
2022-06-15更新 | 396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二模文综政治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