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9年9月21日晚,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西安圆满落幕。本届艺术节秉承中华文化“和平、和谐、合作”价值理念,聚焦“丝路核心、中华文化、国际元素”三大主题,坚持“丝路艺术的盛会,民心相连的桥梁,人民群众的节日”办节宗旨。参与本届艺术节各项活动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16个,其中,有17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参与舞台艺术表演,总演出场次达到98场,参演的大部分剧目涵盖门类广,有戏曲、芭蕾舞剧、音乐剧、话剧、交响乐、民乐等。题材丰富,有现实题材,有历史题材,有红色题材等。通过这些活动为陕西乃至中国西部的文化艺术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交流合作和发展机遇,为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及关联国家经济发展、文化交融、思想交流、民心相通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作用。


运用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播的有关知识,说明举办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的合理性。

2 . 澳门自古就是中国领土,尽管经历了葡萄牙长期的殖民统治,中华文化仍然是澳门文化的根基。从古老的妈祖信仰、节庆民俗,再到如今与内地频繁的文化交流和相同的历史、地理教材,四百多年来,澳门与内地的文化关联从未间断。澳门回归以来,特区政府高度重视国情教育,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对在校学生推行国旗、国歌、国徽教育;鼓励澳门学生到内地参观高校、博物馆、历史古籍,增进其对国家经济文化、社会民生的理解……澳门不仅实现了法理的回归,更实现了人心的回归,澳门同胞对“中国人”身份有了高度的认同。


结合材料,分析说明澳门同胞对“中国人”身份有高度认同的文化因素。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应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邀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5年10月19日至23日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英国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也是吸引中国留学生、开办孔子学院最多的欧盟国家。习近平访英期间,在伦敦出席全英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年会开幕式时表示,他高兴地看到,通过人文交流,中英两国文化中的精华正在对中英两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着奇妙的“化学反应”。

材料二 孔子学院创办于2004年,采取中外学校合作办学模式,旨在帮助各国人民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推动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让“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得到传承和发扬,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平台。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中英人文交流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说明孔子学院为什么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平台”。

4 . 2019年4月至10月,被称为“长城脚下的世园会”的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会在北京市延庆区举行。由于“世园会”能给举办地带来巨大的国际影响和综合效益,吸引了世界上许多城市积极申办。迄今为止,“世园会”共举办了20多次,基本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举办。中国在昆明西安青岛唐山等地举办。此届办会主题是“绿色生活美丽家园”。

【举办愿景】:

“会徽、吉祥物是北京世园会视觉形象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宣传推介、市场开发的重要载体。宣传什么?推介什么?又要开发哪些市场?我们,不愿停留在为了办会而办会的层次上,而是希望借办会,广泛传播绿色理念,大力推动园艺走进生活,带动园艺生产消费、旅游休闲等绿色产业的发展。”


(1)“举办愿景”体现了哪些《文化与生活》的观点? 

【文化盛宴】:

2019北京世园会将汇聚不少于1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等官方参展者,不少于100个国内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国内外专业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等非官方参展者,吸引不少于1600万人次的参观者。深化相互交流,促进共赢发展,让绿色成为生活的主旋律,让园艺成为创意的新载体,打造“世界园艺新境界,生态文明新典范”的文化盛宴。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有关知识,说明中国打造“文化盛宴”的原因。
2019-10-08更新 | 16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12-13高二上·四川·阶段练习
5 . “和而不同”是中国人自古尊崇的处世之道。“和而不同”的意思是说,要承认“不同”,在“不同”基础上形成的“和”(“和谐”或“融合”),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如果一味追求“同”,不仅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反而会使事物衰败。我国著名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指出,承认不同但是要“和”……这种“和而不同”思想,将是世界多元文化必走的一条道路。
思考在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时,如何做到“和而不同”?
6 . 我们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提高文化软实力。
材料   2017年9月,金砖国家领导人第9次会晤在中国厦门举行。会议期间,当地举办了以《扬帆未来》为主题的文艺晚会。晚会以中国古典文化形式与西方交响乐和音乐剧的形式,呈现出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并祈福金砖和世界,表达出“让我们心手相牵,扬帆未来,共同开启新的‘金色十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的愿景。整台晚会具有鲜明的金砖主题和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充满了浓浓的“中国范”;同时又将许多国际化的表达和中国元素有机统一,将传统媒介与现代科技相统一,为与会嘉宾奉献了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凸显了国家品质,闽南特色、厦门风情,展现了真实、主体、全面的中国!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材料对我们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启示。
7 . 尊重和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已成为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普遍接受的国际关系准则。世界各国,无论强弱,无论大小,都应在尊重各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应当提倡不同文化间的和谐共处、取长补短,提倡各种文明相互间共处而不是冲突,对话而不是对抗,交流而不是封闭,兼容而不是排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为什么普遍接受尊重和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018-01-11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届高三(普通班)上学期第三学月月考政治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3年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2年主要经济数据,可谓“国家年报”。国家统计局还首次公布了近十年的基尼系数:
年份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基尼系数
0.479
0.473
0.485
0.487
0.484
0.491
0.490
0.481
0.477
0.474

注:基尼系数,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经济学家们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三次改革与发展的“浪潮”:第一次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这场变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连年增长,解决了绝大多数地区的温饱问题;第二次是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通过“离土不离乡”的乡村工业化模式,转移了1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中国农村正面临改革与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即农村城镇化。
材料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产业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时下,国际交流中,传统文化“中国元素”无所不在。“皮影剪纸灯笼花轿,亭台楼阁宝塔城堡,小桥流水小巷古道,国粹凤凰国宝熊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投资时,也开始加入中国文化的元素:吉利汽车在法兰克福车展上用原汁原味的京剧脸谱做表演,吸引了大量的参观者驻足,取得了不菲的经济效益。
(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信息。并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怎样才能解决材料中所存在的问题?
(2)结合材料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分析我国农村的三次“浪潮"。
(3)结合材料三,根据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中国元素”在世界经济领域的影响不断增强的原因。
2016-12-12更新 | 3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陕西西安长安区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政治试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镇化进程中,拆旧建新无法避免。然而,什么样的建筑该拆、可以拆,哪些具有传统文化或民族地域特色的建筑应该保留,甚至重点保护,却界定模糊。
“认古不认近”的保护观,导致了一批丧失经济功能与生活功能,但极具文化与研究价值的近现代历史建筑被拆除损毁。“喜新厌旧”的建设观导致看起来破旧的真文物被拆毁,而“涂脂抹粉”的仿古建筑与仿古街区泛滥。
古建筑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载体,传承离开保护就会消亡,如何保护古建筑是业界人士深思的问题。“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唐朝诗人司空图的这句诗,道出了传统建筑保护与发展的真谛,保护传统古建筑不是简单的复制,更不是一律拆除,而是“与古为新”。
(1)请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保护和发展传统古建筑对传承中华文明的意义。
(2)请运用辩证否定的观点,说明保护和发展传统古建筑要“与古为新”的正确性
(3)请你为保护传统古建筑设计两条公益广告,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字数在15字以内。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世界打开一扇了解中国的美丽窗口。
       “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是倡导者,也是践行者。他坚持用“海外民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从也门撤侨行动中的感人瞬间,到陕西梁家河村的今昔对比,他在不同国家的演讲中别具智慧的讲述,带来一股外交新风,重塑着中国对外传播新格局。
       在文化领域,越来越多的“中国故事”走出国门。电视剧《木府风云》在东南亚兴起“中国风”。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用地道的中国美食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征服了大批海外“粉丝”。一套中国味十足的“ 诸子百家国风画展” 丛书已成功展开版权输出……一股勃勃涌动的“华流”正吸引着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并不断走进世界人民的心里。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对发展中华文化的意义。
(2)结合材料,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关知识,说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用海外民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的理由。
(3)青年要做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请你从文化交流的方式或手段角度,就如何将“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提出两条建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