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6 道试题
21-22高二下·湖南邵阳·期末
1 .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阐明了中国人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那就是万物竞相生长,但是彼此之间并不妨碍;日月运行、四时更替各有各的规律,相互不冲突。下列观点与这句名言意思一致的是(     
A.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B.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C.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内容极为丰富D.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21-22高二下·河南开封·阶段练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百年筚路蓝缕,百年求索奋进。值此党的百年华诞历史性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希望各国携手努力,多一份平和,多一份合作,变对抗为合作,化干戈为玉帛,共同构建各国人民共有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孕育理念,思想引领方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契合于人类文明的共通内核,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描绘了各国人民共享美好未来的积极愿景,源源不断释放出跨越国家、文明界限的文化吸引力和思想感召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回应了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普遍诉求,为人类找到了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基本路径,开辟了21世纪国际关系演进的崭新境界。

2021年8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冠疫苗合作国际论坛首次会议致辞中强调,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我们愿同国际社会一道,推进疫苗国际合作进程,向世界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理性。
2022-07-17更新 | 261次组卷 | 2卷引用: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同步练习
3 . 从开幕式上惊艳全场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黄河之水天上来”等中华文化展示,到颁奖典礼上穿戴“瑞雪祥云”“鸿运山水”“唐花飞雪”服饰的礼仪人员;从造型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美轮美奂的“雪如意”“冰玉环”等场馆,到灵感来自古代同心圆玉璧的奖牌,一系列中国元素讲述着匠心独运的“东方故事”,呈现着中国文化和冰雪文化、奥运文化的完美融合。以下对北京冬奥会解读正确的是
①诠释了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
②增强了世界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③推动了奥林匹克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广泛传播
④集中展示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2-07-14更新 | 142次组卷 | 3卷引用: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同步练习
4 . 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的传统文化渊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蕴含着“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美好愿景;全球治理的改革诉求中,借鉴了和衷共济、协和万邦的传统智慧……这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①可以解决中国和世界发展中所有问题
②能够为理论文化创新提供丰富的营养
③需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④成为全球治理体系中唯一的指导思想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2-06-08更新 | 282次组卷 | 5卷引用: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时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21-22高二上·新疆阿克苏·期末
5 . 有文化学者指出,菲律宾在文化上是亚洲最美国化的国家,很多人热衷于庆祝华盛顿诞辰、感恩节、圣诞节和吃火鸡等美国风俗习惯,文化生活的美国化对其传统文化造成严重冲击,菲律宾民族精神成了一具空壳。这对我们的警示是(     
①全盘接受外来文化会造成自身文化的断层
②摒弃民族文化也就阻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③民族精神是不同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
④对待外来文化要坚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2022-04-04更新 | 182次组卷 | 3卷引用: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作业设计
21-22高二下·安徽阜阳·开学考试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烈日下,在洪都拉斯首都特古西加尔巴西北200多公里处的科潘遗址,中国考古队正在丛林中工作。随着考古挖掘进程的深入,珍贵文物不断出土,玛雅古城科潘的兴衰之谜被一点点揭开。为什么要万里迢迢跑到这里来?考古队领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家李新伟从泥土里挖出一件羽蛇神头像,对记者说:“中华文明和玛雅文明都是世界古老文明的典型代表,既有差异性,又有相似处。通过欣赏其他文明之美,能更深刻感知我们中华文明的独特灿烂。”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从解密玛雅文明,到赴非洲研究人类起源,再到探索古埃及文明……近年来,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中国考古学者积极参与国际考古交流合作,共促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与文化》中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应如何处理中外文化间的关系。
2022-03-01更新 | 333次组卷 | 2卷引用: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课时1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珠算”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徐岳撰的《数术记遗》,其中有云:“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


算盘萌于商周,始于秦汉,成于唐宋,《清明上河图》中就画有算盘,到12世纪我国珠算体系已经相当完备,并在商界广泛应用。中国珠算,从明代以来,极为盛行,先后传到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后在美洲也渐流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珠算的计算功能逐渐被削弱,当前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已不见了算盘的踪影,有人说珠算该进博物馆了。某省小学尝试将珠算与数学中笔算、口算结合进行“三算”教学实验,取得成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珠心算教育,极大地开发了儿童智力、简化了数学教育,让人们重新认识了珠算的功能。人们深入研究,发现珠算与计算机各有各的功能,把珠算符号化并内化脑中,运用于现代科技中,能够培养适应现代技术需要的人体智能,古老的珠算依然有顽强的生命力。
结合材料,根据你学习的本课知识,说一说你不赞成“珠算该进博物馆了”这一观点的理由。
2022-02-23更新 | 124次组卷 | 2卷引用:统编版(2019)必修4课时作业:8.2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8 . “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采用“传统展示+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汇集亚洲47国及希腊、埃及两个文明古国伙伴共451件组文物,展示亚洲历史悠久、文化融合、多元共生的文明特征,彰显亚洲文明之间对话、交流、互鉴的轨迹,反映地缘相近、民心相通、和平相处的亚洲文化。由材料可知(  )
①立足社会实践推动文化创新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③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④科学技术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2-01-25更新 | 216次组卷 | 2卷引用:同步课课练(统编2019必修4):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9 . 在德国法兰克福举办的书展上,《中国速度——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纪实》《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篇》《我的七爸周恩来》等一系列讲述中国故事的图书闪亮登场,备受关注。这些故事是独一无二的中国故事,而中国故事背后,是人类共同的主题。这说明(  )
①中国故事的永恒魅力在于其独特性 
②中国故事促进中外文化的传播 
③中国故事的创作源于作者对中华文化的感悟 
④中国故事的人类主题引起外国读者共鸣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2022-01-25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同步课课练(统编2019必修4):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21-22高二上·山东滨州·期末
10 . 文化因交流而精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2021年12月,中国和阿盟书法文化交流展在迪拜世博会上举行。本次书法展览把阿拉伯书法和中国书法对照展示,让参观者在审美过程中感受到了两种文化的魅力,加深了对中阿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这表明(     
①文化交流加深了民众对各国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②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重要动力
③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④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汲取世界各国文化成果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