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的中秋佳节承载着中国人关于家庭、亲情、团聚的文化内涵。2109年中秋时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大事喜事的交汇点,据报道:“家国情怀”也因此成为2019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秋晚会的核心理念。“家,是家园、是团聚、是乡愁,是中秋这个传统节日的主体。国,是国逢盛世、喜事,新中国成立70周年,澳门回归20周年。情,是亲情、友情,是全世界华人的中华情缘。怀,是面向未来的胸怀、日新月异的感怀。”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秋晚会的两位总导演李申、景欣介绍,围绕着这一理念,晚会设计了《花月圆》《山河恋》《共婵娟》3个篇章,以歌会形式为主线,采用舞蹈、器乐、交响乐、情景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及虚拟场景、高空焰火等多种形态的包装手段来精心创意编排、层层推进,不断深化主题。

材料二   皎洁的明月在圆,中国在圆,百姓的日子在圆,建设美丽中国的前程,也在圆。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传承中秋节传统文化,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青年一代应有的责任。


(1)根据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谈谈应该怎样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如何传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3)明月寄托着对国家昌盛,生活幸福的期盼。请你为中秋传统习俗的传承提出两条建议。

2 . 《经典咏流传》是中央电视台2018年推出的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流行乐填上古诗词,古诗词谱上新曲调,由一组经典传唱人献演,而后由专家与音乐人组成的鉴赏团普及传统文化背后的内涵,这是新节目的形式。节目响应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精神,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音乐相融合。总导演田梅说:“节目注重时代性和时尚性,时代性是几千年的古诗词,时尚性就是当下的音乐。我们是在为传统古诗词插上音乐的翅膀,不是沿用,更要创造,才更能让年轻人接受传统文化。”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依据。
2019-08-21更新 | 3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人教版高二必修3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检测卷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秋分不仅是秋耕秋种的重要时节,更是收获的好时机。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天人合一、取物有时等传统农耕理念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于一体,是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地方还保留着传统的农耕文化习俗。但社会的快速发展让基于农耕文化的生产生活习俗逐渐离我们远去。“中国农民丰收节”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是中华文明延续融合的鲜明符号。

中国农民丰收节是中华文明延续融合的鲜明符号,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019-01-03更新 | 182次组卷 | 5卷引用:统编版2019 必修4 :第三单元综合把关卷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适应多元媒体的发展和人们多样化的文化艺术需求,古老的河南豫剧工作者们引入市场机制,把传统戏曲艺术和现代媒体相结合;在继承河南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其他艺术门类优秀艺术元素,大胆探索创新;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等不同部门的共同重视与保护下,立足群众,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深入群众生活积累艺术素材,通过多种形式调动群众参与创作和表演;豫剧亦通过不同途径传播到海外,积极学习国际化的舞台经验,与外国演员合作交流等等。豫剧采取种种措施,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文化新模式,服务于“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日益焕发出勃勃生机。

材料二: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新华社精心打造的微电影《红色气质》很快在多家媒体的客户端、网站,以及微信朋友圈掀起了转发浪潮。该片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法,通过历史照片讲述与三维特效结合,高度浓缩了中国共产党95年的光辉历程,展示了一代代共产党人的信仰与追求、责任与担当、气质与情怀。影片中,故去的共产党人跨越时空,与同志“相聚”,与家人“重逢”;3D还原的历史瞬间,人物和场景“动”了起来,照片背后的故事也“活”了起来,让人们仿佛穿梭在历史长廊之中,感受红色信仰、红色气质代代传承。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谈谈豫剧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应该如何进行文化交流,以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微电影《红色气质》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
2019-01-03更新 | 233次组卷 | 3卷引用:《2020-2021学年高二政治同步单元AB卷》人教版必修3第02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单元测试(A卷基础篇)
5 . 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强国的推进,是我国进入新常态下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四川省南充市文化底蕴深厚,可利用的文化资源丰富,有“嘉陵江文化”、“三国文化”、“丝绸文化”、“红色文化”、“古城文化”等。还拥有众多的文物景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和浓郁生活气息的民俗文化,川北皮影、川北剪纸、篆刻、竹编等都是南充文化的精品。“十二五”期间,南充市围绕“嘉陵江文化”这条主线,深度挖掘“三国文化”“丝绸文化”等优势文化资源,通过大力实施重大文化活动、舞台电影电视艺术,为实现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战略目标的“文化南充”、“魅力南充”、“实力南充”发挥了先导作用。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南充市是怎样着力打造“文化南充”、“魅力南充”的。
2017-12-01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安陆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文化生活第二单元试题

6 . 近年来,网络直播行业火了。据相关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网络直播用户共3.43亿,占网民总体的45.6%。相比文字、图片、传统视频,网络直播可以随走随看随拍,极大的丰富了应用场景,增加了参与感。从明星、网红直播发展至今,不少普通市民也加入了网络直播大军。某知名大学的老教授通过直播平台讲授微积分,吸引了万人同时上课。南京云锦、龙泉青瓷、古琴艺术、昆曲等多项世界级非遗项目通过网络直播,让“高大上”的文化活起来;农业生产、教育课堂、国粹艺术等“正能量”内容纷纷走进直播间,为网络直播带来新内容、新活力。直播为各种“民间高手”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成为更多网民表达自我和休闲娱乐的新方式。

然而,网络直播在传递文化和价值、推动文化消费升级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有的网络主播为追求新奇内容,以低俗内容作为吸睛手段,大打“擦边球”,甚至逾越法律底线,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网络直播行业快速发展的积极意义。
(2)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观点,说明我们对待网络直播行业发展的正确态度。
(3)请你结合实际,就如何规范网络直播活动提出两条具体建议。

7 .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邀请全国各个年龄段、各个领域的诗词爱好者共同参与,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该节目充分吸收《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节目的宝贵经验,在娱乐综艺节目大举入侵之时,树立了一个新的风向标,唤醒了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对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圈粉无数。对于当下的古诗词热,有人提出“记诵是因循的步履,思考才是创新的源泉”。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观点进行驳斥。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16年中国正式启动了传统村落调查活动,同年(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甄选工作也正式开始。这将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件意义重大而深远的事件。

我国拥有7000年农耕文明史,全国各地遍布着各具地域与民族特色的古村落。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所形成的传统村落,承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是宝贵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世界文化遗产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下,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有效保护、深入研究幸存于世的形式与类型丰富、地域与民族特色突出、历史文化信息承载厚重的古村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保护和开发传统村落的文化意义。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享誉全球。保留和继承中国味道,让中国味道满园飘香,是发展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体现。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大型美食节目《中国味道·寻找传家菜》以“寻找传家菜”为核心主旨,透过美食向观众呈现一个个普通人身上的人情温暖和技艺传承。节目通过展示一道道传家菜的传奇故事、独门技艺,以及一个又一个沉浸于美食世界的传奇人生,让埋没于市井的美味珍馐,隐藏在普通家庭餐桌上的家常菜,在节目中大放异彩。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保留和继承中国味道,让中国味道满园飘香。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假设你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者,请就如何传承中国味道提出三点建议。

10 . 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开启了中国民法法典化的新时代。

民法总则编撰过程中,尊重民事立法的历史延续性,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道德理念融入到民法总则中,让民法总则体现鲜明的民族高尚情操。在继承民法通则、民事单行法规的基础上,民法总则总结提炼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事立法和司法经验,还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抓住新的时代特征,例如,增加了保护胎儿利益的规定,对网络虚拟财产、数据信息等新型民事权利客体作出规定,这些都鲜明体现出立法以人为本的理念,彰显法律文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时代精神。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知识,分析民法总则的编撰过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