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特定功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一个伟大的成功者,必有一个伟大的母亲。”“孩子的成长,成也母亲,败也母亲。”这从一个角度说明(     
①人的文化素养是后天逐步培养出来的
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人的素养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重要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 . 儒家思想流传几千年,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深远影响,都与孔子设立私学、广收门徒密切相关。这表明
①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的功能
②教育是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③教育是文化传播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④儒家思想是传统思想的精华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3 . 习近平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教育、妇联等部门要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之所以重视家庭教育是因为
①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③文化都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④其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中有决定性作用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4 . 随着中华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的推进,古诗文诵读在全国范围内火热开展着。有专家指出,古诗文进课堂,传递给学生的不应该只是被量化的“知识点”,更应该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与热爱、对民族精神和主流价值观的认同。该观点强调
①古诗文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②古诗文教学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③古诗文应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④古诗文教学应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019-01-03更新 | 1664次组卷 | 49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政治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优先位置上。关于教育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教育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与标志B.教育在人的教育上扮演重要角色
C.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和手段D.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2018-06-05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校级联考】江苏省沭阳县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6 .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这些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歌曲中透射出的是浓浓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也是对自己国家、家乡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是一个人深厚的精神家园。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培养家国情怀的意义。
(2)运用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知识,简析如何培养家国情怀?
2017-07-04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政治试卷
7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面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我们之所以重视教育是因为
①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②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③教育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④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8 . 天道酬勤,“勤”应是孩子的必备素质,但如今“勤劳”却被质疑,勤劳挣钱被认为是“死脑筋”;勤奋学习被嘲笑为“不聪明”;勤恳工作被定义成“有点傻”。因此,加强勤劳教育迫在眉睫。加强勤劳教育有利于()
A.实现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
B.奠定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C.增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内在气质
D.弘扬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民族品格
11-12高二下·安徽宿州·阶段练习
9 . 徽州位于钟灵毓秀的皖南山区,其特殊的区位使之成为多元文化的最佳接纳地,历史上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使中原文化与南方山越文化得以融合并获到思辨性的发展,也使得徽文化兼具南北之长并最终形成浪漫、优游、柔静、华美的精神特质。这说明(   
①文化在交流中得以融合与创新
②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016-11-21更新 | 388次组卷 | 2卷引用:2011-2012学年江苏宿迁洪翔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10 .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核心素养的获得是后天的、可教可学的,具有发展连续性,也存在发展阶段的敏感性。近期,全国20省陆续公布了高考改革方案。我国本轮高考改革要实现教育由“教书盲人”到“育人教书”的转变,学生从“学业发展”到“全面发展”的转变,这些转变势必要求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方向。
江苏高考改革启动时间为2018年,总体框架实施“3+3”模式,选考科目从“6选2”调整为“6选3”、高中文理不分科……在综合素质评价上,江苏将国家提出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要求,具体拓展为:思想品德与公民素养、学习近平与课程修习、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审美素养与艺术特长、创新能力与社会实践、自我认知与生涯规划等六个部分,以更有针对性、引领性、操作性和有效性。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文化的作用角度,说明学生具备“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2)教育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3)作为学生,应如何提高自身“素养”适应新高考,请谈谈具体看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