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1 . 气候会影响树木年轮的形成与宽窄变化。因此,树木年轮记录可以替代气象资料,帮助科学家追溯过去的气候变化,还可以为气候模型提供量化、精确的背景参数,帮助科学家更可靠地模拟未来的气候变化,这表明(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②科学实验可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③科学家可以认识气候变化规律          
④准确认识规律是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3-07-10更新 | 6162次组卷 | 26卷引用:第二单元(B卷能力提升练)
2 . 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从筹办之初就开始全面规划管理冬奥遗产。2017年9月,北京冬奥组委就在总体策划部单独设立遗产管理处。此后,遗产协调工作委员会成立,遗产战略计划发布,第一份遗产报告发布……。遗产理念始终贯穿于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筹办过程。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①只有实践才可以把遗产理念变为现实的存在
②利用超前思维,能够合理规划冬奥遗产的利用
③遗产理念和遗产利用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④应当树立全局观念,让冬奥筹办全过程都服从和服务于冬奥遗产的利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2-09-17更新 | 11678次组卷 | 43卷引用:第四单元遵循逻辑思维规则(B卷能力提升练)
3 . 穿山甲原来被作为重要的药用野生动物,近年来受人类活动影响我国穿山甲数量急剧下降,在2020年版《中国药典》中,穿山甲未被继续收载。2020年6月5日,国家林草局发布公告,将穿山甲调整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人们对野生动物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这表明(     
①认识只有不断变化才能正确指导实践
②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③认识发展的目的在于不断创新原有观点
④社会实践的需要是认识发展变化的动因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2-06-12更新 | 8432次组卷 | 41卷引用:第二单元(B卷能力提升练)
4 . “玉米的祖先”——野生玉米“大刍草”蛋白含量是现代玉米的3倍多,对我国而言每提高玉米蛋白含量1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少进口800万吨大豆,但野生玉米人工驯化过程中丢失了控制玉米高蛋白的基因。我国科学家经过十年反复实验,成功找回并克隆了首个丢失的主效基因THP9,使玉米蛋白含量接近翻倍,提高了营养价值。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控制玉米高蛋白含量的基因丢失是降低其营养价值的关键
②没有科学家十年的实验就找不到提高玉米蛋白含量的方法
③科学家经过研究建立起了现代玉米与大刍草之间的联系
④“野生祖先”遗传变异引入优质作物促进了其功能的改良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3-03-09更新 | 3863次组卷 | 33卷引用: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B卷能力提升练)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你读过的课文中哪一篇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某论坛的这一话题,吸引了数万人参与讨论。下面是不同年龄的人分享重温课文的感受:重温课文(     
甲:我记得诱人的高邮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乙:《匆匆》让我开始知道要珍惜时间,不能让时间白白流逝。
丙:十几岁的日子和思想很简单,其实当年并没有完全读懂《我与地坛》的深意。
丁:学《记承天寺夜游》时也有清凉月夜,但不懂得知己难遇,不懂得能在夜半时分找到人“相与步于中庭”的可贵。

①可以唤醒人们的文化记忆,丰富精神世界
②获得的是理性认识,有助于实现认识的飞跃
③让历经岁月洗礼的人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深刻
④让不同年龄的人思昔抚今,形成对当下生活的共同认知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2-09-17更新 | 8053次组卷 | 41卷引用:第二单元(B卷能力提升练)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过去食物的生产来源主要是耕地,形成了“以粮为纲”的粮食观。现在通过设施农业、生物技术等手段,有了更多获取食物的途径。同时,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食物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这就要求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从“以粮为纲”到“大食物观”,应对粮食安全问题有了更宽广的视野。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分析大食物观的形成过程。
2023-06-21更新 | 3856次组卷 | 24卷引用:第二单元(B卷能力提升练)
7 . 同是长江,几度遭贬的苏轼铁板铜琶高歌“大江东去”,而李煜则多愁怨叹“一江春水向东流”;同是明月,张九龄吟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触发了思亲的无限情愫,而张若虚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引出的是深邃的哲理思考。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看,材料表明(       
①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
②认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③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④认识根源于主体独特的内心感受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8 . 历经半个多世纪探索,“枫桥经验”铺就了一座座连接党心民心的连心桥,巩固了公安民警与人民群众鱼水深情的警民桥,架设了社会和谐、乡村和美、百姓和顺美好愿景的平安桥。如今,“枫桥经验”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告诉我们(       
①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认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②立足自身需要可以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③认识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反复过程
④人可以认识、把握、创造和利用社会规律造福人类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2-06-14更新 | 5725次组卷 | 44卷引用:第二单元(B卷能力提升练)
9 . 近年来,用竹子代替塑料的理念受到广泛认可竹子具有生长快、强度高、可塑性佳、可迅速无害化降解等特点;我国竹子种类丰富,种植业发达。“以竹代塑”理念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有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     )
A.属于感性认识,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
B.基于竹子自身优良属性,符合我国的客观实际
C.具有客观物质性,有利于推动我国竹产业发展
D.立足已有经验,有利于推动“减塑”实践发展
10 . 北宋理学家周敦颐酷爱莲花,长期观察莲花的形貌特征与生长环境,领悟到莲花之美与“夫唯大雅,卓尔不群”的高雅情操有共通之处,创作出“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的千古名句。由此可见(       
①艺术作品是人仅凭灵感创作出来的
②艺术体验不能脱离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经验
③艺术修养是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④审美标准具有客观性,不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2-07-08更新 | 5686次组卷 | 25卷引用:第二单元(B卷能力提升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