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舒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安徽 高二 阶段练习 2020-12-20 2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年来,不少年轻人喜爱穿汉服等传统服饰,在一定范围内形成新的“古风”时尚。稍微深入了解,我们便会发现,传统文化元素已经活跃于当代中国年轻人感兴趣的诸多领域,包括音乐、网络文学、服饰、动漫、影视剧、纪录片、吟诵、射艺、艺术摄影等等。简单概括,“古风”是一种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为风格特征的当代文化现象。其形成和传播可追溯到十余年前,主要在二十岁上下的年轻群体中流行。

年轻人为何喜爱古风?伴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精神需求更加突出,加速发展的互联网为个性表达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满足精神需求提供丰富资源。于是,不少有心者尝试将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转化,形成富有个性的时尚气息、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流行元素,经过社交媒体的传播,受到众多青少年的喜爱。古风既满足这些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也体现他们对生活仪式感的需求。仪式感让生活更加有节奏和秩序、有期待和回味。仪式形式和种类无限多样,但都是为了营造富有意味的特殊氛围。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人们寻找文化差异和个性,跨越时代的“古风”是以流行。

认同感和仪式感都需要有足够丰富的形式因素。影视剧、网游、社交媒体中的服装、化妆、道具等形式设计有时比情节和思想更吸引青少年关注,这种对形式美的追求联结着古与今。诸如声音、颜色、线条、辞藻、姿态等形式因素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被称为“文”,孔子讲到育人的高级阶段即“文之以礼乐”。宫室、车马、衣冠、器物、乐舞等古代礼乐文化,多是当今古风的源头;宋词元曲的意象、戏曲表演的典范等也构成古风的创意资源。

当代青少年中流行的古风审美并不意味想要复古。激发古风的触媒主要还是当代文化样式:如动漫、网游、Cosplay、网络文学以至网络商铺等,从一开始就具备鲜明的新媒体特点。正因如此,古风时尚与世界流行文化有着深刻的相通处——重在展示个性认同和审美偏好。

不过,与一般流行文化不同,基于古代文化符号的古风毕竟还有传统的制约。古代文化符号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以规范性为首要考虑。就像如今各种制服,不能怎样好看就怎样穿,就像戏曲表演讲究“宁穿破,不穿错”,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对照这一标准,当前基于网络文化和流行时尚的古风审美则有碎片化、不稳定的特点。这种特质的积极方面是有一定创造性,另一面则是随意和粗糙,有些作品或现象甚至被讥为“辣眼睛”。此外,因对创新尺度理解不同,古风爱好者群体内存在各种取向:有的强调要严格尊重传统形制,有的只把古风作为设计元素来运用。两方面推向极端都有偏颇之处。

从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应该看到古风在年轻人中的流行,让传统文化以当代时尚的方式再一次迸发活力,文史专业研究者或可深入进来,帮助年轻人将兴趣爱好发展成为可持续、有后劲的创新之举。全面审视和整合古今中外各种文化资源,跨度既大,歧路纷杂,经典也往往正是在大量试验和探索中淬炼出来的。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当代时尚为土壤,我们有底气和耐心静候这一流行文化的发展成果。

(摘编自《挖掘传统文化的时尚之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古风的源头是宫室、车马、衣冠等古代礼乐文化,而古风的创意资源中有宋词和元曲的意象。
B.激发古风的源头具有鲜明的新媒体特点,这导致古风时尚与世界流行文化有着相通之处。
C.古风爱好者群体内存在或严守传统或力求创新这两种取向,因而对创新尺度的理解不同。
D.只要我们去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当代时尚为土壤,古风这一流行文化的发展前景就一定会光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具体阐述了古风是以活跃于当代年轻人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为风格特征的文化现象。
B.第二段是从社会背景的角度,论述年轻人喜爱古风是因为古风能满足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与生活仪式感。
C.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将古风与一般流行文化进行比较,突出了各自的优点与不足。
D.文章先提出问题,再对问题展开分析,最后从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总结论述了古风流行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全球化时代,人们为寻找文化差异和个性,将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转化,于是富有个性时尚气息、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古风”就形成了。
B.形式因素在古代文化中被称为“文”,而对形式美的追求联结着古与今,带有古风元素的设计一般要考虑声音、颜色等的效果。
C.“宁穿破,不穿错”强调了古代文化符号在实际运用中的规范性,否则就会“辣眼睛”。
D.古风是以时尚的方式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而将古风从兴趣爱好发展为创新之举,还有赖于文史专业研究者的帮助。
2020-12-06更新 | 166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多地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夜经济在激发消费潜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腾讯与瞭望智库联合发布的《2019中国城市夜经济影响力报告》中显示,中国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商场每天18时至22时的销售额超过全天销售额的50%,2018年,国内夜间餐饮消费较上年增长47%。

“在中国经济致力于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新的历史时期,夜经济由于其蕴含巨大的消费潜能、市场空间开始被人们关注。”在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付晓东看来,“随着人们对高质量、高品质生活的追求,特别是对自然的钟爱和深层的理解,夜间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日益重要、更加关注的部分。”

的确,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推进,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与习惯。人们开始追求高品质、多样化消费,与此同时,精神消费、文化消费等消费需求更为旺盛,消费者开始在能力范围内追求更加丰富多样的生活方式。

(摘编自刘发为《吸引人更要打动人   夜经济快步复苏》,《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5月28日)

材料二:

恢复“地摊经济”为城市生活增添了平易近人之美,但也并不是意味着可以“放任发展”。从“地摊经济”可以看出一座城市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各地还要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完善顶层设计。例如,划定临时摊点,加强执法引导,让执法更带城市温度。对流动商贩加强宣传疏导,提升食品安全质量,引导商贩合法合规合理经营。同时市场监管部门也要加强抽检频次,让“地摊经济”活起来,“夜经济”动起来。城市管理部门还要跟上服务,垃圾及时进行运输清理,合理疏散人流,确保不扎堆、不聚集。“地摊经济”与文明创建并不相悖,反而更能体现出城市温度,“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民生的基本考量,不应让一些管理方面的顾虑拖住“保民生”的步子,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在危机中找新机,积极面对困难,化解痛点,释放消费活力,促进底层百姓就业,接地气、暖民心。只要不侵害公共利益,在做好疫情防控的措施下,保证清洁卫生,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安全,“地摊经济”就值得鼓励。

(摘编自周茂盛《搞活地摊经济,让城市治理更有温度》,“荆楚网"2020年5月29日)

材料三:

多个平台大数据显示,文旅消费在“夜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文旅消费发生在夜间。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说,“夜经济”既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消费需求,也成为海内外游客感知当地文化、体验当地生活方式的重要渠道。而从长期来看,戴斌认为,发展“夜经济”,应充分挖掘本地夜间休闲资源、场所和项目,结合自身文化特点,打造休闲娱乐项目。

上海在去年4月出台《关于上海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围绕“国际范”“上海味”“时尚潮”三个特点打造“海派夜经济”,其中提出,丰富业态种类,增加文化旅游项目供给。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上海将继续做好引导、协调工作,推动更多文旅企业加入,为民众提供差异化、多元化的夜生活选择;以发展“夜经济”为契机,上海将全面提升文旅公共服务效能。

(摘编自《多地文旅消费复苏点亮“夜经济”》,《经济参考报》2020年6月18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前,我国公民的夜间消费占比已超过日间消费,大型商场与餐饮的夜间消费呈逐年大幅上涨趋势。
B.“地摊经济”丰富了城市的夜生活,同时也对城市的现代化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C.“地摊经济”应以不侵害公共利益和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安全为前提,体现城市文明应有的温度。
D.夜间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夜经济不仅包括餐饮等日常生活消费,也有文旅等精神层面的消费。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经济”尽管目前存在诸多问题,但是我国十分重要的经济形态,努力发展好“夜经济”,将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B.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推进,在不同的消费观念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不同的生活方式,“夜经济”才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
C.作为“夜经济”的一种,“地摊经济”要良性发展,就需要城市管理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等加强合作,以更好地服务于百姓生活。
D.上海市打造“海派夜经济”,特点突出,将不断推动文旅企业加入,为民众提供差异化、多元化的夜生活选择,促进该市文旅公共服务效能的提升。
6.当前,我国发展“夜经济”有哪些有利条件? 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小说,回答下面小题。

在工地

甫跃辉

阿爸在县城干活,离学校不远,一路找过去,在楼下喊,阿爸,阿爸。不记得喊了几声,搅拌机的轰鸣声停歇了,阿爸从一栋盖到一半的红砖楼里走出来,听我说钱用光了,他从兜里翻出钱,一张一张捻出,递给我。不记得拿了多少钱,只记得阿爸转身,朝红砖楼里走去。搅拌机的轰鸣声复又响起,轰隆轰隆轰隆。

这一年我读高一。再次和阿爸到建筑工地,我已经读大一。

天不亮起床,打着呵欠,很快,困意全无,多少有些兴奋。我和阿爸在昏暗的院子边,洗脸,刷牙,各自推出单车,跨上去,叮铃叮铃打响车铃,拐出还在沉睡的村庄,朝大公路骑行。路两边的作物静默着,绿色还没从黑暗里剥离出来。说话间,来到镇上一处建筑工地。

此时,太阳正慢慢拱出东山,照得西山顶一片红。不一会儿,建筑工地也一片红。散落的红砖,成堆的红砖,砌到一半的红砖墙,在朝暾的映照下,愈发显出红来。周边的水稻、玉米和山药藤,绿叶闪动着柔嫩的光。

我摘下眼镜,擦一擦镜片,又戴上。那年我刚戴上眼镜,镜框比较松,稍微出汗,就会往下滑脱。我不时会下意识地伸手扶一下。

阿爸在二楼砌墙。砌墙看上去很简单,抹一点儿沙灰,搁一块砖头,然后用瓦刀敲一敲。但真做起来,也是很需要技术的。建筑队可不敢把砌墙的重任交给我这戴眼镜的“书生”。那我负责什么呢?负责搬砖。

从一楼搬到二楼,一块红砖重四五斤,每只畚箕里放不了几块。扁担压在肩头,汗水流了满头,走了才两趟,肩上的肉已是又酸又痛,汗水流到眼镜片上,前路一片模糊。和我一起挑砖的,是几个女人,三十岁到五十岁不等,她们一看就是干惯了这活的,粗手大脚,每趟挑的砖都比我的多,走得还比我轻快。她们纷纷拿我开玩笑,怎么大学生会来搬砖啊,戴着眼镜看不看得清路啊。

她们说到眼镜时,眼镜似乎忽然意识到了我脸上的汗水,立时变得沉重,不可阻遏地往下滑。终于,在我歪头耸肩蹭脸上的汗水时,眼镜掉了,跳跃两下,落在脚后。此时,我正走在一段楼梯的中间。世界,瞬间起了一场大雾。已近中午,目之所见,只是一片耀眼的朦胧的光。我一时踌躇,乱糟糟的逼仄楼梯上,要放下担子,有可能砖头会滑脱,我便一手撑住墙,一手扶扁担,前脚立稳,后脚下伸,勾起眼镜,慢慢抬起,同时腾出扶扁担的手,探下去,终于,手和脚在空中成功会师。幸好眼镜没摔坏,擦一擦镜片,重新戴上,世界复归原位。没人看到我刚才的狼狈样。

女人们见我许久才上来,又说了些什么,并没丝毫恶意,只是为了调剂无聊的劳作吧。但那时候我实在内向,只顾低头搬砖。她们便在自说自话里,爆发出一阵又一阵的笑声。我在她们的笑声里,扔下砖头,逃也似的下了楼。

楼边装了个滑轮,从楼下拉沙灰上楼。砖垛离和沙灰的地方不远。我站在砖垛边,抬起头看头顶的滑轮,一桶沙灰正摇摇晃晃地往上拉。天真是蓝,装满泥水的沙灰桶摇摇晃晃,不时有几坨沙灰掉下,捎带着灰暗的光芒。我知道,这问题没法问,不用问我也知道答案:如果能多一个滑轮运砖头,还需要我们这些挑砖头的人么?

时间像是陷在了沙灰里,极其艰难地挪动着。一天,竟然可以这么漫长。

不记得午饭是什么时候吃的,吃了些什么,只记得饭后几乎没有休息,又开始了下午的劳作。阳光更加猛烈,肩膀的疼痛趋于麻木,脚步的挪动也趋于麻木。女人们对我调笑的热情,似乎也减了许多。只一个上午,她们已然习惯了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跌跌撞撞默默无语地跻身她们中间。想起自己正在读大学,大学毕业后,是不会做这样的工作的。不由得有些庆幸,转而又想,阿爸他们呢?五六个蹲在脚手架上打砖的男人,拿砖头,抹沙灰,放砖头,举手投足,犹如机器;那些女人们呢?她们对我的调笑或许让单调的劳作多了一抹异样的色彩,也让工地短暂地有了一份快活的空气,可现在她们沉默了,沉默地挑着扁担,上楼下楼,下楼上楼。

天是怎样黑下来的?不知是谁喊,收工了,收工了!更多的人喊,收工了!收工了!男人们跳下脚手架,掏出烟点上;女人们扔下扁担,一屁股坐在红砖堆上。我卸下最后几块砖头,挑着空空的畚箕朝楼下走。

西山坡顶,漫天云霞,缓卷慢舒。

田野里的水稻、玉米、山药藤,静滞在浓稠的绿色里。

我们坐拢在工棚里的一盏灯下。饭菜端上来了,一大一小两只铁盆,大盆里装满水煮青菜,小盆里装满白切五花肉。从来不知道米饭这么香,从来不知道白切五花肉这么香,从来也不知道水煮青菜这么香。男人女人们,吃到半饱了,方才舒缓了动作,轻松地谈笑,灯光下看,每一张脸都格外生动。就在这一瞬间,我和他们每一个人,都有了一种亲人似的感觉。

太阳早已落山,坝子四面亮起灯火。我和阿爸一前一后骑着单车,穿过蚊子织成的罗网,哪怕戴着眼镜,哪怕眯了眼睛,仍然有两三只蚊子射进眼中。

阿爸告诉我,我一天的工钱是十二块钱。他的呢?记得是二十块钱。

这一夜,梦里我都感到浑身酸痛。迷迷糊糊,听到楼下开门声,刷牙声,泼水声。我知道,是新的一天了。隐约听到妈说,不喊阿辉了?阿爸说,让他多睡会儿吧。我仄身在现实和梦境的缝隙,听到阿爸推出单车,出了大门,叮铃叮铃打响车铃。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描写阿爸一张一张捻出钱,递给“我”,表现阿爸挣钱不易,与结尾处阿爸告诉“我”一天工钱的数目,前后呼应。
B.文章运用排比描写“我”在工地上吃晚饭的感受,表现“我”的饥饿感,暗含辛苦劳作后“我”对生活有了新认识。
C.文章画横线处,用时间流逝之慢,烘托出工地劳动的漫长和辛苦,表现出“我”对工地劳动的厌恶之情。
D.“我仄身在现实和梦境的缝隙”一语双关,既是描写“我”早晨似醒非醒的状态,又表现“我”对生存压力的真切感受。
8.作品中多次写到“我”的“眼镜”,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描写“眼镜”的用意。
9.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景色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0-12-19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舒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宗悫,字元干,南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不富贵,即破我家矣。”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拒贼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义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独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江夏王义恭为征北将军、南兖州刺史,悫随镇广陵。元嘉二十二年,伐林邑,悫自奋请行。义恭举悫有胆勇,乃振武将军,为安西参军萧景宪军副,随交州刺史檀和之围区粟城。林邑遣将范毗沙达来救区粟,和之遣偏军拒之,为贼所败。又遣悫,悫乃分军为数道,偃旗潜进,讨破之,拔区粟,入象浦。林邑王范阳迈倾国来拒,以具装被象,前后无际,士卒不能当。悫曰:“吾闻狮子威服百兽 。”乃制其形,与象相御,象果惊奔。众因溃散,遂克林邑,收其异宝杂物,不可胜计。悫一无所取,衣栉萧然,文帝甚嘉之。三十年,孝武伐元凶,以悫为南中郎谘议参军,领中兵。孝武即位,以为左卫将军,封洮阳侯,功次柳元景。孝建中,累迁豫州刺史,监五州诸军事。先是,乡人庾业,家甚富豪,方丈之膳,以待宾客;而悫至,设以菜菹粟饭,谓客曰:“宗军人,惯啖粗食。”悫致饱而去。至是,业为悫长史,带梁郡,悫待之甚厚,不以前事为嫌。

大明三年,竟陵王诞据广陵反,悫求赴讨,乘驿诣都,面受节度,上停舆慰勉。悫耸跃数十,左右顾盼,上壮之。及行,隶车骑大将军沈庆之。初,诞诳其众云:“宗悫助我。”及悫至,跃马绕城呼曰:“我宗悫也!”事平,入为左卫将军。五年,从猎堕马,脚折不堪朝直,以为光禄大夫,加金紫。悫有佳牛堪进御,官买不肯卖,坐免官。明年,复职。废帝即位,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卒,赠征西将军,曰肃侯。

(节选自《宋书•宗悫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悫年十四/挺身拒贼/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义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独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B.悫年十四/挺身拒贼/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义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独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C.悫年十四/挺身拒贼/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义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独/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D.悫年十四/挺身拒贼/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义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独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授予官职,《张衡传》中的“公车特征拜郎中”的“拜”也有这层含义。
B.长史是中国历史上职官名,其执掌事务不一,但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
C.表,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一种,用于劝喻或讽谏。
D.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贵族、大臣以及其他有地位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悫年少志大。他“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却不愿“以文义为业”,家中遇强盗,十四岁的他挺身而出,打跑强盗。
B.宗悫有勇有谋。元嘉年间,征伐林邑,宗悫自愿请战,在作战中善于思考,仿制狮子形状大破敌军“大象阵”,取得赫赫战功。
C.宗悫廉洁朴素。攻占林邑后,面对珍奇异宝,他除随身携带的衣物木梳篦子等物外一无所取,皇帝非常赞赏他。
D.宗悫正直豁达。同乡庾业家甚富有,招待客人多用美味佳肴,而对宗悫却只是酸菜、糙米饭。宗悫任豫州刺史后,不计前嫌,反而举荐他任长史。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林邑遣将范毗沙达来救区粟,和之遣偏军拒之,为贼所败。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2020-12-19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舒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山夜月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第三联“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以及将要离开时依依惜别的深情。
B.在本诗中起提纲挈领、统率整首诗的句子是“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C.本诗的结尾用“南望”的景物来作结,诗人把目光投向远处,呼应、深化了开头的忘归之情,表达了诗人对胜景的留恋向往。
D.尾联“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一句在描写上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以远处楼台的钟鸣之音表现出山中月下的幽静。
15.近日,导演陈传兴将自己为叶嘉莹先生精心拍摄的纪录片取名为《掬水月在手》,尤见其对这首诗的喜爱程度。很多评论者都曾表达过该诗第二联的偏爱,请简要赏析“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的精妙之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