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题 > 按关键字
试题 试卷 专辑
更多:
显示答案
|
2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名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沈阳虽然较早地迈入近代化行列,但它与中国大多数较发达城市一样,不是经过工业革命,而是伴随着外力的侵入而快速发展起来的。近代沈阳在日本殖民势力、中央政府、奉系军阀三者之间的博弈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板块式的城市空间形态。

近代沈阳城市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由军事、政治发展需求,带来的阶段性用地规模的扩张。日本殖民者、晚清中央政府、奉系军阀和地方政府等多方主体在同一地区相互对抗,扩张势力,从而带动了沈阳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奠定了今天沈阳城以盛京古城、满铁附属地、商埠地、张作霖时期扩建区、铁西工业区等为基础的板块式空间发展格局,并促使沈阳进入一个超常规的城市化、工业化发展时期。

——摘编自孙鸿金《近代沈阳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8981945)》

材料二 在新中国的建设史上,沈阳具有东方鲁尔之称号和共和国工业的长子之美誉。194811月沈阳解放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这一时段内,妥善接收城市并迅速恢复各项功能之后,在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影响和推动下,沈阳城市发展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不仅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工业城市和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而且对此后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李响《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研究(19491957)》

材料三 沈阳在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中,建成了具有高工业化水平的重工业基地,为支援全国工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后,老工业基地开始逐渐陷入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集中爆发所造成的发展困境,面临着经济增长衰退,国民经济地位急剧下降,大批企业濒临破产,工人大量失业待业的严峻的挑战。

——摘编自李响《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研究(1949195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沈阳城市形态的形成特点,分析近代沈阳城市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振兴“老工业基地——沈阳”的具体举措。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乾隆时期,粮价不断上涨。江苏苏、松、常、镇四府,康熙年间米价每升七文,到乾隆时期每升涨至三十四、五文,京城、广东、安徽,江西、福建、湖北等地无不如此。这些地区米贵的原因有多种,但人口增长过快是主要原因。为应对粮食供应紧张的问题,清政府放松了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允许人多地少的百姓到古北口、关外等地区垦荒;以行政力量进行地区间的粮食调剂,还积极鼓励粮商从中发挥作用;在禁止粮食外运的同时,鼓励粮食进口;限制非粮食作物的种植;禁止酿酒等耗粮现象; 倡导节俭精神,要求地方官员教导百姓“以节俭留其有余,以勤劳补其不足”。这些措施对缓解粮食紧张问题起到积极作用。                                     

——摘编自王跃生《清代人口与粮食供应》

材料二   17 世纪前期,英国几乎每年都有粮食出口,很少从国外进口粮食。但自17世纪中叶,由于肉类价格昂贵 而粮食价格低廉,许多耕地转化为牧场。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大幅增加,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导致土地生产能力下降,粮食产量减少,英国逐渐从粮食出口国转化为粮食进口国。自法国大革命后的 20多年对英战争,尤其是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政策,使英国粮食进口变得更加困难,不得不更多的依靠本国生产粮食,粮食价格随之上涨,甚至增加到以前的5倍。因粮食价格上涨过快,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摘编 自任艳《工业化进程中英国农业的兴衰及其启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政府应对粮食问题所采取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述导致中英国两国粮食问题的原因。
2021-05-17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1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棉花的中心地位的变化也是关于全球资本主义及现代世界的缔造和重塑的变迁过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棉花的驯化、纺纱和织造是在南亚、中美洲和东非三个区域内独立发展的。欧洲人长期处于棉花世界的边缘地位,但地理大发现以及跨大西洋贸易网络的建立,棉花种植和生产的方式与地点发生剧烈改变,同时棉花以一种令人震惊的方式把整个世界整合在一起。这并非由于技术进步、生产组织方式的优势,而是因为欧洲人具有跨越大洋投入资本和力量的能力和意愿,由此重塑和主导全球棉花网络。在这一过程中,诸多独立的棉花世界变成了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棉花帝国。

材料二   棉产品的需求几乎是无上限的,只要人类的财富在增加,人口在增多,棉花制造和棉花种植就会一直增长。在工业革命前,棉花种植和棉花纺织大国是印度、中国、巴西等,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出现在了英国,西方第一次成为棉花生产的大国。生产力骤然提高,很多事情发生了改变,工人的需求,不断开厂的资本的需求,更多的原棉的进口需求,更多的出口倾销需求,渐渐的,一切都变了,工业资本主义诞生了。而在这些变化中,每一个纱锭,每一包原棉,背后都是一长串的链条,这链条诞生于地理大发现,是最早的全球化。在这条链条里,先掌握工业化的对后发的地区开展无情掠夺,城市化的地区对农村地区开展了血腥的剥削,这些事情发生在英美法德,也发生在殖民地,同样发生在中国,链条太长了,以至于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在里面,从1780年到现在,不曾改变……年的时间,两三代人因为棉花纺织积累了原始资本。美国北方的巨头们向矿产、钢铁、冶炼、铁路等更高一级的工业进军,他们看上了南方占据了的大量土地,想把农业用地变成工业,利益的矛盾无法调和,南北战争爆发,南方战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欧洲为中心的棉花帝国成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棉纺织业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2021-05-09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铜仁、六盘水市、黔南州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名校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法国农村改革政策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农村实行结构改革,重点开发西部、西南部和中央高原欠发达地区,由政府制定计划投资,加强农村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从20世纪60年代起,增加农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贷款和补贴,推动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同时,发展旅游业和其他经济活动,繁荣农村经济。20世纪70年代起,法国政府制定法令,以低息贷款、财政补贴等形式,推行农业现代化开发计划。政府还实行一系列财政刺激和扶持政策,鼓励发展农村工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村人口,采取多项奖励措施,鼓励人口向农村流动,以促进农业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由于经济基础的巩固和社会福利的完善,法国人对乡村景观、自然环境的诉求愈发强烈。

——摘编自陈晓律《世界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   新中国建立以后,新生的人民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从根本上解决导致近代中国农村衰落的封建土地制度问题,这为走一条不同于西方工业化道路的现代化之路奠定了重要基础。195312月,中共中央批准发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以生产关系的变革为导向,通过农业合作化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走向社会主义,使其成为支持工业现代化的基础。由此,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由农村支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现代化建设格局得以形成。

——摘编自钱宁《从摆脱贫困到乡村振兴—对当代中国农村变迁的历史考察和现实思考》

材料三   2020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到2022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现代农业体系初步构建,农业绿色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果。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摘编自《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1)根据材料,概括中、法两国农村发展战略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乡村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21世纪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意义。
论述题 | 较难(0.4)
名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回顾我国1950年至今的城市化进程,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即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

分期状况
计划经济时期城市化起步阶段(19501957年)1957城市化率达到15.39%
城市化剧烈波动阶段(19581965年)前期城市化率由1957年的15.4%上升到1960年的19.7%;后来城市化率下降到1965年的17.74%
城市化停滞倒退阶段(19661977年)城市化率从1966年的17.86%下降到197717.55%,基本上处于逆城市化状态
改革开放时期恢复阶段(19791984年)城市化率由1979年的19.99%上升到1984年的23.01%
小城镇高速发展阶段(19841994年)城市化率由1984年的23.01%提高到1994年的28.62%10年间提高了5.61个百分点
城市迅速发展阶段(1994年以来)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它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政府更大程度的重视,这时各级地方政府大力推动城市化,各地纷纷建立经济开发区和新城区

——摘编自许迎春《中西城市化发展的比较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其中一个或多个历史阶段提炼出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从1950年起我国在农村广泛推行代耕制度,即军烈属家庭缺乏劳动力或没有劳动力,由政府出物资请人代为耕种。1956年,农村的代排制度逐渐取消,开始推行优待劳动日制度,即给予军、烈属家庭一部分劳动日补偿以保障其生活水平不低于一般家庭。这种变化(     
A.反映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B.提高了军、烈属的优待标准
C.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D.适应了城市化的发展需求
2022-07-29更新 | 1330次组卷 | 14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清华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下面是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中西方在城市化上的差异主要表明
国家总人口(单位:万人)农村人口百分比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1851年)约180048%52%
法国(1851年)约360075%25%
中国(1851年)约4320089%11%
A.在城市化上,工业文明明显优于农业文明
B.中西方在城市化上,走上了明显不同的道路
C.在城市化上,西方是主动的,中国是被动的
D.中西方农村人口对城市化的态度不同
2022-03-23更新 | 1088次组卷 | 23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东升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自从1819年汽船"萨凡纳"号横渡大西洋抵达利物浦和彼得堡后,从欧洲国家到美洲的航行时间从约2个月缩短到10-—15天。19世纪70年代以后,汽船在数量上压倒木船。英、美、法、德等国都相继建立远洋运输公司,开辟了欧美之间及欧美各国通向亚非各重要港口的定期航线。材料作为直接论据可以用来探究
A.殖民扩张和美国独立战争B.交通革命和世界贸易的发展
C.动力革命和城市化的进程D.工业革命和社会结构的转型
2022-02-03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普通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名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统治者对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和推行的政治经济措施,为人口增长提供了必要的政治保证。统治者为恢复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采取了一系列与民休息的措施;生产力的大发展和高产农作物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以及清前中期既无内敌又无外患的空前政治一统与社会的稳定和平,这一切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人口高峰。然而这样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剩余人口,与土地的有限承载力形成尖锐的矛盾。土地的有限承载力伴随着农业发展的“内卷化”现象,农业人口呈现出极度贫困化,致使一向安土重迁的农民为了生存而被迫走向充满荆棘与坎坷的迁移之路。

——据陈辉《鸦片战争前清朝人口发展的特点及原因探讨》整理

材料二 1923年之后几年各省开往东北三省的移民人数几乎是逐年增加,这种情况直至九一八事变后出现明显下降趋势,也还有过回升趋势,这完全是人们为了躲避战乱而开始流往战争后方的内地,这仍然足以说明当时移民潮的汹涌与狂热。这种大型农村人口流动致使东北等边疆土地得到开垦,工商业得以发展,社会资源被广泛利用。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通商口岸开放,商品与资本输出的辐射客观上加速了中国城市化发展。中国城市数量与城市人口的增加是密切相关的,而城市人口增长主要是由人口迁入造成的。城市移民主要发生在工业化程度较高的沿海、沿江及铁路沿线地区,这促使了关内外大规模区域性人口流动和人口城市化运动的加速。

——据徐德莉《近代化视角下的中国农村人口流动》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乾盛世时期人口增加的原因,并指出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人口流动的主要路径,并作简要评价。
2021-10-14更新 | 118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第八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模拟调研(五)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名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立国之初,即令开封府行政长官兼领当地河堤使,要求每年巡查河堤,以保无虞。为防止暴雨引发的城市内涝,北宋政府在城内开挖各种暗渠、水沟,通往城中各个河道以泻多余积水,据记载,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开封府奏报说“新、旧城为沟注河中,凡二百五十三”,成就巨大。”每年初春,城市相关部门都会派人沟挖河渠,保障水路畅通。如果发现侵占沟路水渠,或者设置杂物阻碍通行,政府会立即处理或命开封府对相关违法行为进行处置。

——摘自李伟峰《宋代城市管理制度研究》整理

材料二   在英国,迅速到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不可避免地引致一系列灾难。当时大部分城市污水都是通过大大小小的“阴沟”通往厕所或死水塘。居住的拥挤和卫生状况的恶化导致瘟疫横行。为解决水污染和城市用水问题,1847年,英国议会颁布了《河道法令》,1849年,英国政府任命约瑟夫·巴瑟杰为工程师,负责改进伦敦排水系统。整个工程历时六年,将全部污水都排往大海,伦敦上空的臭味终于消失了

——摘自《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病及治理》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解决都城内涝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伦敦排水系统兴建的背景并分析其影响。
2020-10-11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思南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