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走进生命世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4 道试题
1 . 菘蓝是我国广泛栽培的植物,其叶(大青叶)可提取染料,根可入药。

(1)据图观察可知菘蓝在分类上属于___(填“裸子”或“被子”)植物。
(2)菘蓝叶肉细胞的___(结构名称)中含有色素成分,可提取蓝色染料。菘蓝根(图1)也称作板蓝根,含有多种有药效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是沿着输导组织的___(填“导管”或“筛管”)运输而来的。
(3)菘蓝依靠种子繁殖,图2中菘蓝花粉落到[   ]___上完成传粉,再经过___过程后,[   ]___会发育成为果实,果实内的种子由[   ]___发育形成。
(4)菘蓝种子不耐储藏,储藏不当易造成种子及幼苗退化,从而影响根的产量和品质。为探究不同处理方式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科研人员做了如下实验:每组选取均匀饱满、大小一致的菘蓝种子100粒并消毒;各组分别用等量的不同处理液浸泡24小时,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测定7天内的发芽率及第15天的幼苗鲜重。结果如下表:
分组处理液发芽率(%)幼苗鲜重(g)
1蒸馏水220.32
2硝酸钾1g/L170.30
3硝酸钾2g/L180.27
4硝酸钾3g/L150.25
5赤霉素0.1g/L310.52
6赤霉素0.2g/L360.59
7赤霉素0.3g/L290.47
①本实验的变量是___。每组选取100粒种子的目的是___
②实验中最有利于菘蓝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处理方式为___
2024-03-29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2 . 目前我国生活垃圾中厨余垃圾和塑料垃圾占比最大,亟待对垃圾进行“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研究人员发现,厨余垃圾中的淀粉可被淀粉乳酸杆菌分解为乳酸。乳酸可用于生产可降解塑料。
(1)淀粉乳酸杆菌没有成形细胞核,这样的生物称为______(填“原核”或“真核”)生物。
(2)细菌都是______(填“单”或“多”)细胞的。细菌的生殖方式是______。淀粉无法通过______(填细胞结构)直接进入细胞。
(3)淀粉乳酸杆菌分解淀粉产生乳酸的大致过程如下图:

淀粉乳酸杆菌向细胞外分泌一些酶,将淀粉分解为______,该物质进入细胞后,可进一步被分解为乳酸,并释放出______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4)为研究不同乳酸杆菌对厨余垃圾发酵的影响,研究者进行如图甲实验。结果表明,菌株______(填字母)分解淀粉的能力最强,请推测原因:______。其中“不添加菌株”组起到什么作用?______

(5)研究者进一步检测了该菌株发酵液中淀粉、乳酸及生物量(乳酸杆菌的总质量)随时间的变化,结果如图乙。请推测12h后,发酵液中生物量不再迅速增加的可能原因是:______
2024-03-26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渌口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3 . 生物防治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七星瓢虫是蚜虫等害虫的天敌,在生物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某研究团队为探究极端高温对七星瓢虫生长发育的影响,每组各取100粒虫卵,在不同温度下放置6小时后,转至25℃恒温培养。结果如下:
组别温度/℃
(前6小时)
平均存活率/%
幼虫成虫
2599.398.792.992.9
3671.370.365.263.3
3952.150.441.941.2

(1)由表可知,七星瓢虫的发育属于______(填“完全变态”或“不完全变态”),理由是______
(2)本实验的变量是______,对照组为______。该实验重复做3次,目的是______
(3)根据实验结果可知,极端温度越高,七星瓢虫卵的存活率越______;随着生长发育进程,七星瓢虫存活率越来越______。因此,夏季极端高温天气会______七星瓢虫的生物防治效果。
(4)为进一步优化极端高温下七星瓢虫的生物防治效果,请你提出一个可行性建议。______
2024-03-08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4 . 为探究细菌是否对植物遗体具有分解作用,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步骤如下:
步骤1:取两套干净的培养皿,将写有甲、乙字样的标签分别贴在培养皿底部(分为甲、乙两组)。
步骤2:分别在两套培养皿内放入等量的同一种树的树叶后盖上培养皿盖,并将此两套培养皿都进行高温处理。
步骤3:在无菌条件下,在甲套培养皿内的树叶上加入事先准备好的能够分解树叶的细菌和蒸馏水,在乙套培养皿内的树叶上加入等量的蒸馏水。
步骤4:分别把甲乙两套培养皿放在温暖的地方。
请分析并回答:
(1)本探究实验提出的假设是:______
(2)将装有树叶的培养皿进行高温处理的目的是为了______
(3)分成甲、乙两组的目的是为了形成______实验,该实验变量是______。如果将步骤2中“等量的同一种树叶”改为“等量的两种树的树叶”,你认为科学吗?______,原因是不符合______原则。
(4)“在甲套培养皿内的树叶上加入事先准备好的能够分解树叶的细菌”相当于细菌培养过程中的______步骤。
(5)实验结果预测:______组(填“甲”或“乙”)培养皿内的树叶被分解。因此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
(6)“实验过程中要添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这样做的原因是为细菌生长繁殖提供适宜的______条件。
2024-02-23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在公共场所聚餐时倡导使用“公筷公勺”。某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就餐时使用公筷能否减少病菌的传播,设计了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如下,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步骤1:餐前,分别对6道菜进行取样。步骤2:然后,将每道菜平均分成两份,分别放在A、B桌。步骤3:就餐时,兴趣小组的成员随机分成人数相等的两组,一组使用公筷在A桌就餐,另一组不使用公筷在B桌就餐。步骤4:餐后,对每桌的每道菜再次进行取样。步骤5:所有采集的样本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下进行培养,统计菌落数。结果如下表:
菜名
菌落数(个)
凉拌黄瓜盐水虾牛肉茶树菇炒芦笋火爆牛肉干锅牛蛙
餐前140001601100306060
餐后A桌1600015046004080150
B桌45000220790005305000560

(1)本实验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
(2)实验中,将每道菜平均分成两份,分别放在A、B桌,这样操作的目的是设置__________;本实验的变量是是否使用__________。实验中除变量外,影响实验结果的其他条件应保持__________
(3)凉拌黄瓜餐前餐后的菌落数目远高于其他菜品(经过调查发现菜品制作过程符合卫生要求),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
(4)实验结果显示,餐后每道菜培养得到菌落数目,A桌的都比B桌的__________,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
2024-02-22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6 . 为探究使用公筷公勺能否有效降低细菌、真菌的传播风险,科研人员招募十名健康状况相似的志愿者模拟真实用餐过程。就餐完毕后,对三组剩余菜品进行取样检测。
五道实验菜品中的菌落总数含量(单位:菌落总数/克)
实验菜品菊花蛋汤丝瓜菱米老豆腐胡椒炒软兜红烧狮子头拆烩鱼头捞饭
第一组:留样564210
第二组:使用公勺公筷1820612020
第三组:未使用公勺公筷30320180420280

(1)取样检测的其中一个步骤是接种,在接种前需要将培养基进行高温灭菌处理,其目的是___
(2)接种好的培养基需要放置在恒温箱中进行培养,说明细菌和真菌的生长需要___
(3)科研人员从其中一个光滑粘稠的菌落中随机挑取了样本,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该微生物无成形的细胞核。科研人员可能看到的是___。
A.   B.   
C.   D.   

(4)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第一组对照的菜品中也检测出了不同数量的菌落,这些细菌、真菌可能来自于___
(5)经过重复实验,发现“使用公筷公勺”组比“不使用公筷公勺”组的菌落总数要___(选填“多”或“少”),可以得出实验结论:___
(6)虽然一些细菌和真菌可传播疾病,但是合理利用,也可以对人类有益。举出一个利用细菌、真菌的例子:___
2024-01-17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7 . 家蚕是人类饲养最早的经济昆虫之一。勤劳智慧的中华人民取桑葚,去果皮,用种子繁殖桑苗,采摘桑叶喂养家蚕,用蚕宝宝吐出的丝织成美丽的丝绸,灿烂的丝绸文化代表着中国古老文明,家蚕除了可以吐丝织绸外,蚕茧、蚕蛹皆是药材。
(1)为提高吐丝量可设法延长______期。
(2)某同学进行了“探究温度是否对家蚕卵孵化率有影响”的实验。他选取了紫黑色的蚕卵(这种颜色的卵是已经受精的卵)若干,分成三组放到多功能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实验结果如下表。请回答:
组别
蚕卵数(个)800800
温度(℃)172028
湿度75%75%75%
孵化出蚕蚁所需的时间(天)1098
孵化率89%98%68%
①依据实验,丙组的蚕卵数应该是______个。
②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蚕卵孵化的最适温度是______℃。
③该同学最终得出的实验结论应该是______
2024-01-11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巩昌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8 . 泡菜是一种经过微生物发酵的腌制食品。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若干种新鲜的蔬菜、花椒、生姜、辣椒、泡菜坛、食盐、清水等材料用具制作了泡菜,方法步骤如下:
①先将泡菜坛清洗干净,再用开水冲洗几遍,晾干备用。
②将适量的花椒、姜片和辣椒等调味料放入锅中,加清水煮沸,冷却后备用。
③洗净新鲜的蔬菜,沥干水分,切成条状,放入泡菜坛。放入蔬菜的同时,撒入适量食盐。然后,将冷却的调味料汁注入容器中,没过蔬菜即可。
④盖上坛盖,向坛口的凹槽内注入清水。将泡菜坛放在阴凉处。请分析回答:

(1)在①和②中,多次用开水冲洗泡菜坛、煮沸加了调味料的清水,进行这些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在④中,向坛口的凹槽内注入清水的目的是________
(2)泡菜坛内有来自空气中悬浮的或是附着在蔬菜上的________,这种微生物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将蔬菜中的有机物转化为______使蔬菜变成有酸味的泡菜。
(3)在制作泡菜时,兴趣小组的同学还探究了“盐水浓度对泡菜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下表是实验数据(注:较高浓度的亚硝酸盐具有致癌性)。
泡菜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发酵温度:15℃单位:mg/kg)

             发酵天数


盐水浓度

第3天

第5天

第7天

第9天

第11天

第13天

1号坛4%

1.6

3.2

3.8

3.5

3.4

3.2

2号坛6%

1.2

5.5

4.0

1.8

1.2

1.2

3号坛8%

0.5

2.0

1.8

1.6

1.5

1.2

①由实验数据可知,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随发酵天数增多呈现的变化趋势是______
②本实验中除________不同、蔬菜和调味料的品种、重量、处理方法等都要相同。
2024-01-10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承德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9 . 2022年“3·15”晚会上,老坛酸菜登上头条热搜,原因是老坛酸菜是在露天“土坑”制作而成。泡菜是四川人喜爱的食品,但传统泡菜的制作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亚硝酸盐致癌性强,危害人体健康。某兴趣小组同学在制作泡菜的过程中进行了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过程如下:
①选择等量的新鲜蔬菜(白菜、芹菜、胡萝卜)洗净凉干,切成条状放入干净的泡菜坛中。
②加入适量的食盐和冷却后的调味汁料(花椒、姜片和辣椒等),淹没蔬菜即可。
③盖上坛盖,向坛口的凹槽内注入清水。将泡菜坛放在阴凉处。
④每天取样榨汁,测量其中的亚硝酸盐含量。每种泡菜至少测量3次,然后取平均值。
下图为兴趣小组依据测量结果绘制的亚硝酸盐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分析回答问题:

(1)该实验研究的变量是_______
(2)我国卫生部《食品中亚硝酸盐限量卫生标准》规定,亚硝酸盐的残留量在酱腌菜中不能超过20mg/kg。分析曲线可知制作的泡菜至少_______天后食用更健康。
(3)选择等量的新鲜蔬菜的目的是_______
(4)实验中每种泡菜至少测量3次,然后取平均值,目的是_______
(5)泡菜的制作离不开_______(填一种微生物)。制作泡菜时,泡菜坛既要加盖,还要用水来封口,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选择下列一个选项)。
A.隔绝空气,避免杂菌干扰             B.隔绝氧气,利于微生物的发酵
10 . 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时,生物兴趣小组利用天竺葵进行了如下实验:第一步:将整株天竺葵放置在黑喑环境中一昼夜。

第二步:如图1所示,用黑卡纸对叶片乙做局部遮光处理;用装有氢氧化钠(可吸收二氧化碳)的透明塑料袋,将叶片丙包裹密封;叶片甲不做处理。
第三步:将图1植株放置于阳光下3-4小时。再分别摘取叶片甲、乙、丙,按图2的步骤进行检验。
(1)将天竺葵放置在黑暗环境中一昼夜的目的是__________
(2)图2中步骤 a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水浴加热,目的是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果:甲变为蓝色,乙见光部分变为蓝色、遮光部分不变色,丙不变色。由叶片甲和叶片丙的对照结果分析得出:___________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由叶片乙的见光部分与遮 光部分的对照结果分析得出:___________是光合作用的条件。
(4)根据实验结果,为提高温室大棚蔬菜的产量,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2点即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