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57 道试题
1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表述清楚,史论结合。)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爱能战胜恐惧》(佚名,1840年)

   漫画中,远处是手拿鞭子的监工,两名男童似乎即将分离去做不同的工作,其中一位面露害怕、痛苦之色,另一位男童在拥抱亲吻和鼓励他,还有一位儿童在纺纱机下爬行,而身边与童工们一起劳动的成年妇女表现得相当冷漠。

——选自吴广伦主编《老漫画中的世界史》

材料二

(宪章运动中工人游行请愿的情景)(绘画作品)

1836年,伦敦工人协会成立。后来,协会拟定了呈送议会要求普选的请愿书,并以“人民宪章”名义正式公布,得到全国响应,这是宪章运动开始的标志。宪章运动持续时间超过10年,数次向议会递交请愿书,百万工人先后在请愿书上签名,大大激发了工人的斗争热情。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三

《巨人罗德斯》(爱德华▪桑伯恩,1892年

罗德斯为英国殖民者,画面中,罗德斯被描绘成一个巨人的形象屹立在非洲大陆的版图上,他右肩将枪,双脚立足点分别是埃及的开罗和南非的开普敦,他张开双臂的手中牵着连接开罗和开普敦的电报线。

       ——选自吴广伦主编《老漫画中的世界史》


归纳三则材料中历史现象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中任一则材料进行历史解释。(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中国革命纪念馆关于“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探索的展板有四幅图片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为“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探索的展板写一份解说词。(要求:解说全面,史实准确,语言流畅,表述成文)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辛亥革命曷为成功于武昌乎?论者⋯⋯精神上、物质上皆比较彼时他省为优。以是之故,能成大功。虽为公所不及料,而事机凑巧、种豆得瓜。

——摘编自张春霆《张文襄公治鄂记》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中“(武汉)精神上,物质上,皆比较彼时他省为优。以是之故,能成大功”的观点进行论证。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转变过程中,罗马法发挥了重要作用。

材料罗马法是以个人权利为本位的法。梅因曾把人突法律文明演进史概括为“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亦即个人逐步摆脱血缘家族等群体关系的束缚而确立自身法律主体地位的过程。

继希腊之后,罗马建立了共和宪政制度。较之希腊宪政,罗马宪政在规模上一度覆盖了意大利全境及其海外征服地区,超越了城邦宪政的狭小空间。在结构上更加重视各权力要素之间的分立与制衡,在制度细节上更加切实有效,呈现出“实用科学与技术远比理论科学发达”的特点。在法律制度建设上成就尤为突出,法治色彩更为浓厚。其中关于公法和私法的明确划分及其发达的私法自治制度,为限制公权力的肆意扩张发挥了显著作用,即使在走向帝制以后,以个人为本位的罗马私法传统也未被湮没中断,而是为中世纪的欧洲所继承。如果说希腊宪政以民主的肇始而著称,那么罗马宪政则是以法治的滥觞而见长。

——据程汉大《西方宪政史论》

编写一幕生活在罗马帝国时期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罗马法发展过程中的重大议题;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023-02-22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南京路校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面对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如何挽救民族危亡,探索国家出路,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进行了积极的努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的矛盾。当然还有别的矛盾,例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反动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上述这些矛盾的斗争及其尖锐化,是近代中国革命运动发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


根据材料,任选一个阶级,指出该阶级领导的一个探索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清晰,说明其背景、主要过程和影响)
7 . “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统治者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

材料   秦汉王朝建立后,“海内为那县,法令由一统”,大一统从思想观念转变为现实。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表现出四个重要特点:一是国家统一。我国历史上曾数度出现分裂割据的状况,但无论怎样分裂,最终都会走向统一。二是“要在中央”,中央政府通过文书律令、官僚行政、考植监察等方式,推行政令,维护中央权威。三是郡县体制。郡县体制是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的概括。历代思想家、政治家对那县体制的治理方式表现出高度认同。四是因俗而治。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模式,并非一味地追求整齐划一,也有高度的灵活性。“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适度保持自治、分治,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状况采取不同治理方式也取得不少成功经验。

历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其一,创造并长期维护了中华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体系。其二,形成并不断丰富完善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系列治理理念与制度体系。其三,构建并传承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共同价值观。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以“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与国家治理”为主题,运用中国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02-18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地图中的历史】

材料   历史地图兼具历史和地图的双重价值,在研究和教学中拥有独特的地位。历史地图也是浓缩的历史,能够直观、简明地反映客观历史进程。




选取上述材料中两副或两副以上的历史地图,以“地图中的历史”为主题,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02-18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市2022-2023学年高一2月调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事件
19世纪506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6070年代洋务运动(前期)
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戊戌维新运动
1911~1919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前期)
1921中国共产党诞生
20世纪20年代后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角度拟定一个主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2-15更新 | 111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第一中学等3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10 . 边缺制度是清代为缓解边疆“缺官”问题建立的官员选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前期随着南明势力平定,产生大片新辟之地,需要增派大量官员入边实施行政管辖权。但边疆民族地区距离遥远、环境险阻,且多民族杂处集聚,素称难治之地,官员视赴边为“畏途”,形成了复杂难解的供需矛盾。

清政府以“督抚题补”和“俸满优升”构建了制度架构。“督抚题补”,指因督抚更熟悉地方情形和属员才能,给予督抚题补地方官员选任的人事权,量地选才、因缺授官。“俸满优升”,指打破官员循例“推升”常规,根据官缺地的区域差异缩短官员的历俸年限,加速官员升迁。

整体上看,“边缺”与边疆行政秩序的新形势、新需求相呼应,是清代边疆职官制度创新和边疆治理深化的重要体现。

一一摘编自张轲风、戴龙辉《清前期“边缺”与边疆治理述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代边缺制度做出合理解释。(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