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飞梭的发明提高了织布的效率,也引发了棉纱的供不应求;1764年,纺织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了手摇纺纱机。棉纱产量的增加又凸显织布技术的落后,1769年,出身于工匠家庭的詹姆斯·瓦特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改良了蒸汽机,开启了蒸汽时代。为了适应工业运输的发展,1814年,矿工出身的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掀起了英国铺设铁路的热潮。

——摘编自程西筠 王璋辉《英国简史》

材料二:德国统一后,德意志中央集权政府成立,国家统一了货币并开始大力推动铁路建设,扶植私人企业,相继颁布了“商业法”“营业自由法”等法律。此外,慕尼黑工业大学、柏林工业大学等相继建立,柏林机械工业的核心人物玻尔西希就毕业于此类学校;国立物理、化工、机械等研究所也相继建立。

——摘编自李富森《试论德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心之原因》

材料三:硅谷是全球公认的电子、医疗设备、互联网等尖端领域的领军者,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这里著名的学府,他们与投资者、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坐落在这些大学周边的创新企业数量更是惊人;此外,许多大学的教授都在各个公司担任工程师。

——摘编自王仲立《硅谷的秘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技术创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心的原因。
(3)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未来科技发展的认识。
2 . 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2022-03-01更新 | 1276次组卷 | 156卷引用:2015-2016学年安徽马鞍山二十二中高二下期初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巩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巩固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A.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
C.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D.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
2022-01-13更新 | 83次组卷 | 85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宋史》记载:“宋初置教坊,得江南乐,已汰其坐部不用。自后因旧曲制新声,转加流丽。……播之教坊,颁之天下。”据此推断,“制新声”有利于
A.昆曲的繁荣B.词的创作C.京剧的流行D.诗的兴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中国古代某一学派认为周文王因施行仁义而王天下,数百年后的徐偃王奉行仁义却丧其国,并提出了“时移而法不移者乱”的观点。下列符合该学派思想主张的是
A.克己复礼B.君主集权C.兼爱非攻D.隆礼重法
6 . 有评论认为《蒙娜丽莎》“将人的精神升华为一种可视的形象,她的眼睛、额头、嘴、绝无仅有的手,都是生动具体的,而不是简单概念的翻制。”该作品体现了
A.人文主义B.理性主义C.浪漫主义D.现实主义
7 . 1513年,德意志科隆市民向市政厅提出154项要求书,包括要求限制教会神职人员的特权,如:主教、修道院长的亲属不得任市政厅官员,神职人员犯法与平民同罪,神职人员必须纳税,神职人员不得借宗教活动向教徒索费等。这些要求反映了市民
A.废除宗教信仰的诉求B.改革教会的强烈愿望
C.建立新型政治的追求D.发展民族经济的主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是唐高宗时编修的
A.《千金方》B.《本草纲目》C.《唐本草》D.《天工开物》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在希腊悲剧《安提戈涅》中,安提戈涅的哥哥因背叛城邦,在死后被国王下令禁止安葬。而安提戈涅毅然以遵循“天条”为由,埋葬了哥哥。最终,她因违背国王禁令被处死,而一意孤行的国王也遭致妻离子散的命运。该剧上演后受到了民众的欢迎。作品折射出告希腊
A.自然法精神深植人心B.城邦利益高于一切
C.世俗权力受到了挑战D.崇尚理性成为共识
2021-04-24更新 | 206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4年爱伦堡发表了小说《解冻》第一部。作者笔下的主人公茹拉甫辽夫是苏联某工厂的厂长,他思想保守,没有人情味。为追求生产指标,他将工人盖宿舍的钱用来造车间,却最终因工棚倒塌造成死亡事故而被撒职。该作品一改斯大林时代粉饰歌颂的文学风格,将苏联社会生活的阴暗面展现在人们面前,并以“冰河”解冻为结尾影射个人崇拜的冬日已去,思想解放的春天已经到来。小说发表后引起了轰动,催生了一大批类似的作品,形成了蔚为壮观的“解冻文学”潮……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后,“解冻文学”走向低潮。

——摘编自李华《赫鲁晓夫与苏联“解冻文学”潮流》等

材料二   1978年初卢新华发表了短篇小说《伤痕》。故事描写了一位年轻的红卫兵王晓华在极左思想影响下,坚决同自己的“叛徒”母亲断绝关系。九年后,当母亲的冤案平反,觉醒的王晓华去看望母亲,母亲却在几个小时前离开了人世。小说从侧面揭示了文革十年活劫在人们心灵刻下的难以弥合的伤痕,因此一发表就引起了共鸣。后来人们把70年代来80年代初要求清除文革恶果,并进一步探讨其历史根源的文学称为“伤痕文学”。此后,中国文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摘编自杨民《“解冻文学”与“伤痕文学”前后的中苏文艺政策》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60年代苏联“解冻文学”潮流出现的背景。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解冻文学”与中国“伤痕文学”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形成原因。
2021-04-22更新 | 213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