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5 道试题
1 . 有学者评论道: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材料反映作者(  )
A.认为“中体西用”有很大的局限性B.认为“中体西用”可挽救民族危机
C.强调“中体西用”以维护封建制度D.认为“中体西用”具有一定必要性
2 . 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1865年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1894年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1903年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1913年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实现中国工业化B.推动中国近代化
C.实行民主政治化D.启蒙与救亡并重
2020-10-11更新 | 144次组卷 | 28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六单元练习题1
3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从中得出的认识有
A.“中体西用”是近代中国走向近代化的成功选择
B.“中体西用”的提倡者并不反封建
C.“中体西用”的提出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D.“中体西用”遭到近代士人的反对
4 . 1875年,总理衙门官员郭嵩焘认为“中国与洋人交涉,当先究知其国政、军政之得失,商情之利病,而后可以师其用兵制器之法”。这一观点
A.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B.批评了师夷长技的认知缺陷
C.反思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
D.提出了变革政治的迫切要求
5 . 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
李鸿章“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郑观应“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章太炎“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梁启超“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启蒙与救亡并重B.向西方学习,实行民主政治
C.实现中国工业化,自强求富D.推动中国近代化,挽救民族危机
2020-09-21更新 | 337次组卷 | 63卷引用:2011—2012学年内蒙古巴市中学高二第一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6 . 1870—1898年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直是当时的流行语,“举国以为至言”。当时,“中体西用”一词的流行
A.增强了人们的参政意识B.便利了西方技术的引入
C.打破了国人的思想禁锢D.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革
7 .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道:“以孝佛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这反映出张之洞意在
A.践行实业救国B.维护封建统治
C.突破中体西用D.培养新式人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877年,郭嵩焘自伦敦寄给朋友的信中论及:“往常论近日考求洋务三人。合肥伯相(李鸿章)能见其大,沈尚书(沈葆桢)能得其实,丁中丞(丁日昌)能致其精。吾于诸君无能为役。精神才力,穷极推求,亦万不能逮。独所及见透顶第一义,则亦有诸公所未及者。”由此可知,郭的思想
A.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B.反映了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C.深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D.是对传统洋务思想的发展
9 . 有学者说,“中体西用”作为洋务时代的流行语,其内涵常因时因人而异,那时一些爱谈时务者和早期维新派也看重以此为立论,在此外衣下塞进不同的内涵。由此可知,当时“中体西用”
A.具有广泛的适用性B.颠覆了封建正统思想
C.已成为社会的共识D.奠定了维新思想基础
2020-08-30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据统计,从1862年至1894年的30余年间,洋务派共创办外语、机械、军医、陆军、矿务等类新式学堂24所。这些新式学堂
A.突破了中体西用的范畴B.蕴含了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怀
C.导致了科举制度的瓦解D.排斥儒学作为学堂课程内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