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康梁维新思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康有为高唱托古改制,借孔子儒家之名,行君主立宪之实;严复通过大量介绍西学名著,鼓吹进化论以启迪民智促进改革;谭嗣同以独特的洞察力,反思传统文明,语出惊人,“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这几人都(     
A.奉行绝对的文化观B.顺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诉求
C.打破君主制度迷信D.竭力提倡西方民主共和思想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一直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国置于个人和天下间的位置,在国之上还有天下。传统的中国是一个王朝接连一个王朝的延续,虽然随着一个王朝的毁灭,另一个新王朝开始建立,但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并没有覆灭,而是一直传承下来,以致于后来的我们一直喜欢向别的国家展现我们悠久的历史,喜欢以“天朝大国”的形象自居。传统中国没有用法律来规定自己的领土范围,更多的是一种模糊的界定,与臣服于自己的周边国家的关系更像是一种伦理似的关系。

——摘编自田庆建《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变化研究》

材料二   1840年后,林则徐等把视野从“皇朝”拓展至“海国”,通过编纂书籍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各国的状况,客观上表达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念。19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民权平等思想的传入,无形中构成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尤其是国际公法的输入,不仅帮助国人认清列国并立的国际态势,也使废除领事裁判权、取消不平等条约的呼声此起彼伏。戊戌变法时期,维新志士在谋求国家变制的过程中不仅提出“国地”“国权”“国民”的理念,还发出“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的呐喊。20世纪初,孙中山则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完整地提出建设民族国家、国民国家和社会国家的构想,代表了当时先进中国人国家观念的最高水平。

——摘编自李华兴 张元隆《中国近代国家观念转型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国家观念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演变历程及其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896年康有为创办《强学报》,并在首刊上发表《京师强学会序》说:“处四强邻之中而为中国,岌岌哉!”并强调“普鲁士有强国之会,遂报法仇;日本有尊攘之徒,用成维新”,号召知识分子要合众人之财力、心思,拯救国家前途。全文激昂慷慨,爱国之情溢于言表,“读之者多为之泪下”。由此可知,当时(     
A.维新变法运动群众基础雄厚B.国人的民族意识已彻底觉醒
C.康有为注重思想舆论的引导D.报刊是启迪民智的主要方式
4 . 19世纪80年代来,康有为在其著述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孔子假托古圣先王尧、舜、禹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该著作是(     
A.《四洲志》B.《海国图志》C.《孔子改制考》D.《变法通议》
2022-12-12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2021年12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儒家始终以积极心态和入世情怀对待社会、对待生活。树立高尚的道德信仰,强调个体修养、社会教化、国家治理方面的重要价值。儒家爱国主义认为个人从来就是与一定的国家民族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就没有个人的私人利益。儒家的仁学爱国思想强调“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以血亲之爱为基础发展起对国家民族的爱,使血亲的骨肉之爱与对国家民族的爱合为一体。在忠与孝之间,主张牺牲对父母的孝而对国家尽忠,甚至主张大义灭亲。这种价值导向深入中华民族的内在心灵培育出一种国而忘家、精忠报国、以身殉国的浩然正气。

——摘编自史康健《略论儒家仁学的爱国主义精神》

材料二   梁启超在《爱国论》中写道:“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在避难日本期间,梁启超走向了以思想影响社会,构造国民思想,以服务于社会变革的文化改造活动。梁启超希望国家的建立,要既实行宪政,又能保持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孕育民族文化内涵的现代国家。这样的国家的国民必须是“新民”--时时为国家与民族一体化而存在的“国民”“公民”,是以一种整体性而存在的国民。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实践中,梁启超的思想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摘编自商植桐郭瑞军《论梁启超的个人自治思想与共和爱国主义、文化民族主义的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爱国主义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及其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阶段特征
19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唤醒了经世致用的传统危机应对机制,清政府的内忧外患推动了洋务派借助“中体西用”思想谋求地主阶级的自救。尽管经世致用和“中体西用”的救亡策略不可能突破君主专制体制,但却不经意地点燃了现代科技意识、世界意识、救亡意识的启蒙星火,为民主在中国的萌生积累了条件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的战败引发了空前的民族觉醒,但清王朝依然固守君主专制制度。于是,中国的救亡运动在经历了短暂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之后,走向了民主革命
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民主救亡和民主启蒙的旗帜,并最终造就了人民民主的新中国

——摘编自刘永春《近代中国救亡与启蒙中的民主问题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就“救亡、启蒙、民主”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022-07-20更新 | 159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阿拉善盟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梁启超在1902年写了《新中国未来记》,这是一部政治幻想小说。他描述了未来六十年以后中国的景象

“其时正值万国太平会议……各国全权大臣在南京,已经将太平条约画押……恰好遇着我国举行祝典,诸友邦皆特派兵舰来庆贺,英国皇帝、皇后,日本皇帝、皇后,俄国大统领及夫人……皆亲临致祝。其馀列强,皆有头等钦差代一国表贺意,都齐集南京,好不匆忙,好不热闹。”

“那时我国民决议在上海地方开设大博览会……竟把偌大一个上海,连江北,连吴淞口,连崇明县,都变作博览会场。”

“原来自我国维新以后,各种学术进步甚速,欧美各国皆纷纷派学生来游学,据旧年统计表,全国学校共有外国学生三万余名。”

“我们今日得拥这般的国势,享这般的光荣,有三件事是必要致谢的。第一件是外国侵凌压迫已甚,唤起人民的爱国心。第二件是民间志士为国忘身,百折不回,卒成大业。第三件是前皇英明,能审时势,排群议,让权与民。”

——据许子东《重读<新中国未来记>: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幕礼》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未来记》作者的理想与观念进行评述。
2022-06-01更新 | 324次组卷 | 5卷引用: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康有为根据严译《天演论》进一步增补了《孔子改制考》,匠心独运地把进化论注入中国传统的公羊三世说,对历史倒退论和历史循环论做了改造,论证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祖宗之法必须跟随时代而不断变化,都是历史之必然。这表明(       
A.康有为力倡西学救中国B.传统思想受到严重挑战
C.中华民族自我体认增强D.思想界思维方式出现转型
2022-04-24更新 | 540次组卷 | 12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太平天国运动初期捣毁孔子牌位,焚烧古书;洋务运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戊戌变法时维新派打着儒家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出现这些现象主要是由于
A.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冲击B.近代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
C.儒家文化自身在不断与时俱进D.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
2022-04-23更新 | 396次组卷 | 22卷引用:2019届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四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