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康梁维新思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1 道试题
1 . 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例举了多项清朝未遵守经义或违背经义的事件,并提出“吾中国法古经之治足矣,本非取于泰西”。康有为意在(       
A.践行“中体西用”B.宣传儒学主张C.减轻变法的阻力D.促进思想启蒙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材料中的三位历史人物引领中国社会进步的核心思想分别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位历史人物领导的实践活动。
2023-03-24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作为近代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梁启超除了在政治、文学和史学上影响非凡,在教育领域也占据一席之地。梁启超对子女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人生道路指导和交流学习经验的过程中体现出三大核心理念:主足国粹,兼融西学;互相尊重,自由平等;俯仰皆乐,不失趣味。在他的悉心教导下,其九个子女无一例外地成为国家各领域的栋梁。

长女梁思顺具有很扎实的国学功底,在古诗词方面造诣很深。长子梁思成是我国建筑业的奠基人,先后就读于清华大学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成归国后,和妻子林徽因参与了新中国国旗、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次子梁思永是中国现代考古界的奠基人。1948年,梁思成和梁思永两兄弟共同登上中国研究院院士榜单。次女梁思庄是著名图书馆学家。三子梁思忠任炮兵校官。四子梁思达曾参与《中国近代经济史》一书的编写工作。三女梁思懿是“一二·九”运动的学生骨干,常年奔走于爱国救国活动。四女梁思宁在抗战期间参加新四军队伍,1941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奉献了一生。幼子梁思礼是我国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于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梁氏子女们不仅才学高超,而且人格高尚,都饱含拳拳报国之心,这与梁启超先生卓越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摘编自沈杰《梁启超的教子之道及其当代启示一以家庭教育的理念选择为视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梁启超教育思想的意义以及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多选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梁启超在甲午战争后曾言:“今之言变法者,其荦荤大端,必曰练兵也,开矿也,通商也,斯固然矣”,然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 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由此可见,梁启超(     
A.认识到洋务运动的不足B.主张改革旧式官制
C.反对引进西方科学技术D.力求实行共和政体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一直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国置于个人和天下间的位置,在国之上还有天下。传统的中国是一个王朝接连一个王朝的延续,虽然随着一个王朝的毁灭,另一个新王朝开始建立,但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并没有覆灭,而是一直传承下来,以致于后来的我们一直喜欢向别的国家展现我们悠久的历史,喜欢以“天朝大国”的形象自居。传统中国没有用法律来规定自己的领土范围,更多的是一种模糊的界定,与臣服于自己的周边国家的关系更像是一种伦理似的关系。

——摘编自田庆建《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变化研究》

材料二   1840年后,林则徐等把视野从“皇朝”拓展至“海国”,通过编纂书籍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各国的状况,客观上表达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念。19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民权平等思想的传入,无形中构成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尤其是国际公法的输入,不仅帮助国人认清列国并立的国际态势,也使废除领事裁判权、取消不平等条约的呼声此起彼伏。戊戌变法时期,维新志士在谋求国家变制的过程中不仅提出“国地”“国权”“国民”的理念,还发出“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的呐喊。20世纪初,孙中山则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完整地提出建设民族国家、国民国家和社会国家的构想,代表了当时先进中国人国家观念的最高水平。

——摘编自李华兴 张元隆《中国近代国家观念转型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国家观念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演变历程及其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严复选择用文言翻译西方书籍。他的文言书写是使其译本在士人阶层流行开来的一块敲门砖,而且历史表明他的这种做法是行之有效的。他的翻译作品在晚清风行二十年之久。这表明(     
A.西学成为社会主流B.民主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C.洋务运动成效显著D.语言认同助推思想传播
7 . 社会存在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它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材料二   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流亡海外的梁启超因身处异域而对国家这一问题的思考就显得极为急迫。他在《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一文中清算了传统的国家观念,区别了以国为一家私产之称国家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国民这两个概念。梁启超综论世界各国政体类型,认定君主立宪为最良世界之政体有三种,一曰君主专制政体,二曰君主立宪政体,三曰民主立宪政体。君主专制政体当然不可取,民主立宪政体因为竞争太烈,梁启超也不认同,于是他选择了改良型的君主立宪政体。在阐述国家观念的同时,梁启超还注意到与国家相关联的另一个词——民族。1901年,他在《清议报》上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在追溯中国民族历史演变时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这一概念。

——摘编自欧阳哲生《近代国家观念之兴起——以孙中山国家观为中心探讨》

材料三   作为革命家的孙中山从走上反清革命道路起,他的国家认同就是建立新的美国式的共和制国家。通过革命打造中央政府,揽天下英雄于联邦共和国之政府,这是孙中山选择共和的理由。孙中山在解释恢复中华建立民国两项时,表达了新的国家观念——民族的国家以及国民的国家。很多革命党人抱着一民主义(民族主义)的目的投身革命,对民权不求甚解。孙中山着重对民权作出了解释:民权主义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如果不进行政治革命,即使将来民族革命成功,中国数千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也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能忍受的。民国初建,孙中山对革命时期具有排满性质的民族主义做了调整,提出五族共和。孙中山国家观的基石是民族国家、主权在民、五权分立。他的国家观对中国的国家制度从君主制向共和制的转型,对民国的国家建构起了主导作用。

——摘编自欧阳哲生《近代国家观念之兴起——以孙中山国家观为中心探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理想中“大同”社会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大同”观的时代成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梁启超与孙中山国家观的异同。
2023-02-23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02年,梁启超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在书中,他指出中国传统小说是“中国群治腐败之总根源”;“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必新小说”。据此可知,梁启超旨在(     
A.批判传统文化B.推行维新变法
C.发起文学革命D.推动社会改良
2023-02-22更新 | 200次组卷 | 6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B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02年,康有为写成《大同书》描绘了一个工业发达、推行民主选举的世外桃源。在书中,他称赞儒家的井田之法可使“人人不忧饥寒”;主张人类应该建立“公政府”,统一掌握全球各地物产并合理分配其使用及销售。《大同书》的创作(       
A.反映出传统隐逸文化的复兴B.受到了苏俄十月革命的影响
C.体现了融合中西文化的特点D.指明了世界文明发展的方向
10 . 康有为认为,政治之学最美者,莫如吾《六经》也;泰西所以强者,皆暗合吾经义者也;严复也认为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与《大学》所谓诚正修齐治平之事有不期而合者。这反映维新派(     
A.倡导中学西源的学说B.形成成熟的向西方学习理论体系
C.肯定儒家文化先进性D.托古改制以减轻维新变法的阻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