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康梁维新思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史记•商君书•弱民》有曰:“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燔诗书而明法令”。近代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讲演,办报纸,议论时政,宣传维新变法。这反映了两个改革的主要不同在于(       
A.前者是奴隶制改革,后者是封建制改革
B.前者在于弱民愚民,后者在于开启民智
C.前者意在打击儒学,后者意在弘扬儒学
D.前者引发“百家争鸣”,后者促进思想解放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传统的文化优越感,在鸦片战争中受到了一次不大的冲击。堂堂天朝竟败在了“蕞尔岛夷”手下,着实使君臣们为之一惊。但这场战争毕竟只使君臣慑于对手的船坚炮利,峰回路转,化作阵阵水沫,大有雨过忘雷之意”。君臣们仍然在自圆自足的文化心理支配下昏昏睡去。

﹣摘编自沈渭滨《困厄中的近代化》

材料二:“中体西用”正是在中国的大门被强行打开不久产生的一种社会思潮。这种社会思潮的出现,正说明一些中国人改变了“夷夏之防”的旧观念,提出了如何学习西方的一种战略思想。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的第一阶段,“中体西用”的提出者们只好在维护“中体”的大旗下学习“西学”。如果没有“中体”作为皮,则“西学”之毛亦无所依托。当时除了“中体西用”,还找不出别的更好的口号来。

﹣摘编自王双印《“中体西用”思想的制约与甲午之败》

材料三:甲午战争后各方人士包括维新派知识分子、朝廷及地方的开明官员,如梁启超、孙家陈宝箴、盛宣怀等人,都突破了洋务派对“中体西用”的解释。他们认为洋务派的变法仅“是变事耳;只向西方学习器械、技艺,尚未学其根本,若要改变中国积弱积贫之现状,必须“尽弃旧习,这些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对“体”进行变革的要求。

﹣摘编自刘长生《“中体西用”思想与维新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对西方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体西用”思想在当时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争后维新人士突破“中体西用”思想的原因。
3 . 1901年,梁启超在《南海康先生传》中提出,其师康有为是“孔教之马丁·路德”。然而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人士在提到路德时,几乎都是集中于对路德个人事迹的论述和对其勇气的称赞。由此推知(     
A.改良主张缺乏群众基础B.制度改革难以深入人心
C.国人抵触西方思想传播D.维新变法具有空想色彩
2023-06-04更新 | 492次组卷 | 7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红河州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熹对中华传统“人文化成”的美育观念有着深刻的洞见和精辟概括,他说:“圣人作乐以养性情,育人材,事神祇,和上下,其体用功效,广大深知如此,今皆不复见矣,可胜叹哉!”这明确表达了朱熹美育教育的三个诉求:“以养性情”即“养心”、“育人材”即“成人”、“事神祇,和上下”即“厚风俗”。

     ——据赵贤迪《朱熹:养心,成人,厚风俗》

材料二   达·芬奇认为,“美,是一种聆听,来自内心,来自人对现实世界的切身感受。美,是一种自觉信仰,不屈服于任何居坐高大教堂中的红衣主教。”“绘画实际上是科学与大自然的合法女儿。”后世研究者广泛认为,达·芬奇的美育思想,拨动了近代欧洲思想解放的琴弦。

       ——据张冲《达·芬奇美育思想探析》等

材料三   1896年,梁启超在其著作《学校总论》中提出:“世界之运,由乱而治于平。胜败之原,由力而趋于智。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要义。”在他看来,“美育要尽量发挥情感的真善关,而且要淘汰邪恶与奸丑。进而推之,美育的真谛是国民在道德法律、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等上必有一种独立的精神。”

       ——据邱嵘《梁启超美育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以朱熹、达·芬奇、梁启超美育思想的相似之处,阐释美育的重要性。
(2)根据材料,运用史实说明达·芬奇美育思想“拨动了近代欧洲思想解放的琴弦。”
(3)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与朱熹美育思想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梁启超美育思想的社会原因。
2023-03-23更新 | 309次组卷 | 10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1902年,梁启超创办《新小说》杂志,发起了“小说界革命”。
主题类型内容特征
开明智类宣传民主、自由、科学等新思想、新知识。
谴责类揭露时弊,抨击政府,谴责社会黑暗。如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言情、历史、武侠类把干预现实作为出发点,如描写造成爱情悲剧的直接原因,往往是政治风云的变化。

据此可知,晚清“新小说”(     
A.推动了维新变法的发展B.否定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C.践行了白话文运动改革D.成为了社会改造的武器
2023-03-14更新 | 128次组卷 | 3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富民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康有为高唱托古改制,借孔子儒家之名,行君主立宪之实;严复通过大量介绍西学名著,鼓吹进化论以启迪民智促进改革;谭嗣同以独特的洞察力,反思传统文明,语出惊人,“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这几人都(     
A.奉行绝对的文化观B.顺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诉求
C.打破君主制度迷信D.竭力提倡西方民主共和思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A.反映了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B.三人最终目标一致,可谓殊途同归
C.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D.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
2023-02-09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文山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898年7月,康有为在《答人论议院书》中写道:“一诏既下,天下风行,虽有老重大臣,不敢阻挠一言,群士不敢阻挠一策,而新政已行矣……故今门之言议院、言民权者,是助守旧者以自亡其国者也。”据此可知,康有为(     
A.反对社会变革B.主张渐进性改革C.思想日趋保守D.提倡君主立宪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896 年,梁启超说:“西国- -切条教号令,备哉灿烂,实为致治之本,富强之由。今之译出者,何寥寥也?彼中艺术,日出日新,愈变愈上,新者一出,旧者尽废。今之各书译成,率在二十年前,彼人视之,已为陈言矣。”因此,梁启超主张(     
A.建立君主立宪制度B.引进西方先进科技
C.批判传统儒学思想D.学习西方最新成果
2022-09-18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3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三)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02年,梁启超围绕如何铸造“新民”这一国民性改造问题,在体育方面形成了“进化、尚动的生命观”“爱国尚武的体育道德观”等思想。梁启超把具有尚武精神的“新民”视为国家强盛之基础,并将体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由此可知,梁启超的体育思想(     
A.强调了个人的尚武精神B.顺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C.冲破了封建伦理的桎梏D.体现了人人平等的民权意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