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严复与《天演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2 道试题
1 . 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宣扬的主要思想是(   
A.“物竞天择,适者生存”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兼容并包,思想自由”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2020-05-29更新 | 214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江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中国近代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 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下列思潮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三民主义”②德先生,赛先生     
③“师夷长技以制夷”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A.②③①④B.②④③①C.③②④①D.③④①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自古即重视对民众的教化,以至从中央到地方均有专人掌管教化。士人希望统治者贯彻儒家“民惟邦本”的理念,做到轻徭薄赋,使民以时,爱惜民力,为民请命成为优秀士人的重要任务。早在先秦,儒家便提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的原则, 主张“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中国古代士人的社会批判不少是 直接正面地向君主提出的……概言之,作为社会基本价值、准则的自觉维护者,中国古代优秀士人从未放弃社会批判的责任。

--摘编自张踢勤《论中国古代士人的使命感》

材料二 对道德重建进行了思考与探索。康有为在《论语注》中提出了 “德贵曰新” 的思想,主张价值观念变革要适应时代潮流。梁启超在《释“革”》等文中又提出了“新道 德”、“道德革命”的主张,批评“今世士大夫谈维新者,诸事皆敢言新,惟不敢言新道德”。严复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启蒙三民主义,“新民德”的立意即在进行道德重建、道统重构。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号召冲决“三纲五常”的网罗,成为近代史上首位激烈挑战传统道德的思想家,又致力于重建新仁学体系,重建新时代的道德准则。革命派也提出了“道德革命”、“三纲革命”、“家庭革命”等口号。

--摘编自命祖华《清末新型知识群体:从传统士大夫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及其原因。
2020-05-14更新 | 61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严复指出:“种以之弱,国以之贫,兵以之窳(败坏),胥于此焉阶之厉耶!是鸦片、缠足二事不早为之所,则变法者,皆空言而已矣”。对此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维新派提出剪辫易服的主张B.维新派痛斥歧视、损害妇女的陋习
C.维新派主张革除吸食鸦片的恶习D.维新运动提倡社会风气变化
2020-05-13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示范校)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测验历史试题
5 . 请观察下边两幅人物及其活动的照片。它们所包含的历史主题应该是

严复《天演论》手稿陈独秀《新青年》杂志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B.自由平等引领时尚
C.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思想解放潮流涌动
2020-04-13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主张“民”主“君”仆、主权在民,用民权否定君权的中国近代思想家是
A.郑观应B.康有为C.严复D.梁启超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19世纪末,“天演”、“物竞”、“天择”、“淘汰”等西方进化论术语在中国流传并渐成爱国志士的口头禅。最早将这些术语系统传播到中国的思想家是
A.魏源B.郑观应C.梁启超D.严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严复《文钞•原强》:“中国知西法之当师,不自甲午败衂之后始也。海禁大开以还,所兴发者亦不少矣。译署一也,同文馆二也,船政三也……拉杂数之,盖不止一二十事。此中大半皆西洋以富以强之基,而自吾人行之,则淮橘为枳,若存若亡,不能收其效。”据此,严复的主旨是
A.肯定了师夷长技的成就B.阐释了富国强兵的内容
C.否定了学习器物的价值D.强调了政治变革的必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严复戊戌时期在《救亡决论》中历数中国传统文化弊端,并倡言:“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而1918年严氏力主回归传统,高唤:“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文明的弊端日益显现B.反帝反封斗争的逐渐深入
C.民主思想已成为时代潮流D.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
10 .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西人立国,……驯至富强,亦具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摘自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二 【张之洞】的《劝学篇》认为“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但“讲西学必先通中学”,“必以中学固其根底”,这是“不忘其祖”,是“知本”。……在“知本”的基础上,“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缺者用之,西政之起吾疾者取之”,这样才能“有其益而无其害”……。

——摘自汤志钧《近代经学与政治》

材料三 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也。有牛之体,必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

——摘自严复《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


请回答:
(1)概括洋务派代表人物的“体、用”观的内容和实质。
(2)早期维新派的“体、用”观是否与洋务派相同?简述早期维新派的“体、用”观。
(3)严复批评了上述哪一种观点?你如何理解他的批评?
2020-03-09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101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