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景博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宁夏 高二 期末 2021-07-15 1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经典的重构指的是通过对现有的文学经典的阅读和阐释,在获得新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对现存的经典书目进行修订使之变得更加完善和实用。因此,文学经典的重构不是把现有的经典推倒重来,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增添与删除,从而接纳被历史确认了的新的经典,剔除被历史证明为不是经典的作品。通过重构,文学经典才能与历史同步,文学经典的书目才会变得完备和可靠,文学经典的质量才会得到保障。事实上,重构最大的作用在于增补和删除,增补主要针对现在而言,即把现在被视为经典的作品补充进去。删除主要针对过去而言,即把过去误认为是经典的作品从经典书目中清除出去。因此,这一重构的过程也是文学经典化的过程。经典的确受到文学传统、文学流派、艺术风格、审美趣味等的影响,文学经典书目实际上一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变化着。

文学作品能够变为经典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布鲁姆认为,作家及其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在于“陌生性”。他说:“一切强有力的原创性文学都具有经典性。”原创性对于文学经典是重要的,但是我们无法据此解释那些大量被排除在经典之外的同样具有原创性的作品。例如西方的骑士小说和我国的武侠小说,它们的陌生化特点往往让阅读它们的人爱不释手,但是它们却不能成为经典。这就是说,布鲁姆提出的原创性标志的陌生性,难以成为文学作品经典化的标准。布鲁姆接着又提出另一个标准:“神性与人性的爱恨纠葛”是文学作品成为经典的又一标志。但是,无论是陌生性还是神性和人性的爱恨纠葛,都难以成为大家所共同接受的文学经典化的标准。

当我们从起源上对文学加以研究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文学作品的产生,从本质上说,完全是出于伦理道德的需要。古今中外发现的最早文本,都与记载宗教祭祀仪式的活动有关。在那些古老的极其简略的文字记载中,如我国殷商时代留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就包含内容丰富的故事文本。这些记录宗教祭祀活动的古老文献,就是文学的最早的源头。这些文献的基本功用,就是教诲,并为其他人或后来者提供范例,建立规范,让后来者有例可援,有法可依,形成体制。一直到后来,文学始终保持着这一基本功用。文学的历史告诉我们,文学产生的目的就在于伦理表达的需要,文学的功能就是教诲,而文学的审美功能则只是文学教诲功能的衍生物,是为教诲功能服务的。文学缺失了教诲动能,即伦理价值,文学的审美价值则无法存在。文学价值的大小在于其所发挥的教诲功能的大小。作为文学经典,其教诲的功能都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反之,文学就难以成为经典。这就是说,文学经典的价值在于其伦理价值,其艺术审美只是伦理价值的一种延伸,或是实现其伦理价值的形式或途径。因此,文学能否成为经典是由其伦理价值决定的。

(摘编自聂珍钊《史学经典的阅读、阐释和价值发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经典的确认基于对文学经典的阅读和阐释,对现存的经典书目进行修订,使其更加完善和实用,这是对文学经典进行重构的必要前提。
B.文学经典化过程也就是文学经典的重构过程,通过增补和删除去旧纳新,保障经典的质量,实现与历史的同步。
C.针对现在或过去,对经典书目进行增删,文学经典就可以与历史同步,其书目就可以变得完备和可靠,其质量就可以得到保障。
D.文学经典书目一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变化着,因为文学经典的确受到文学传统、文学流派、艺术风格、审美趣味等的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在论述“文学经典的重构”时,先对概念进行明确而严谨的定义,并进而指出重构对于文学经典起到的积极作用。
B.第二段引用并分析布鲁姆关于文学经典成因的看法,与下段形成对照,如此“先立后破”,使得作者的观点更为鲜明。
C.第三段运用例证法,分析殷商龟甲兽骨上的卜辞,从文学的源头证明了文学作品的产生,从本质上说,完全是出于伦理道德的需要。
D.全文三段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文学经典需要进行重构,而明确其成为经典的根本原因,是重构文学经典的必要条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的最早的源头是记录宗教祭祀活动的古老文献,这些文献的基本功用是教诲,这是从文学的源头上探寻文学经典的特性。
B.骑士小说和武侠小说具有较强的原创性,对它的读者往往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但其教诲功能不足,被排除在经典之外。
C.东西方关于文学经典的成因的观点各有侧重,西方侧重艺术性,东方侧重功能性,两者可以相互补充。
D.文学能否成为经典是由其伦理价值决定的:发挥教诲的功能越大,其价值就越大,无法体现教诲功能的作品难以成为经典。
2021-07-15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景博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睡前拖延是荷兰学者Kroese等人提出的概念,是指个体在可以自由选择的情况下,习惯性地推迟其预定的就寝时间的行为。这一概念在国内常被称为晚睡强迫症习惯性熬夜。已有许多研究表明,习惯性睡前拖延带来的睡眠不足会导致激素异常和免疫力下降,使人们患糖尿病、肥胖症、癌症、心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疾病和慢性感染等各种疾病的风险加大。

由于每个人的生物钟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其睡眠——觉醒节律也不同。睡眠——觉醒节律代表了个体对睡眠和清醒时间的偏好差异,表现为不同的睡眠类型。已有研究表明,个体睡眠——觉醒节律与睡前拖延存在关联。偏晚睡晚起型的青少年更倾向于推迟就寝时间,偏早睡早起型的青少年更不易于睡前拖延。偏早睡早起型的人更容易考虑他们行为的未来后果,采取更具策略性的行动,懂得延迟满足;而偏晚睡晚起型的人则更容易冲动和冒险,寻求即时满足,更看重眼前而不顾长远。

研究显示,睡前拖延特别容易发生在个体心理能量不足或自我控制力弱的状态下,因为决定去睡觉的时间点本来就是在一天结束时,而那时个体的自我控制资源通常都是比较匮乏的,所以往往会自我调节失败,不能按预期的时间去睡觉。

(摘编自李露、孙慧敏《睡前拖延研究综述》)

材料二:

年长、年轻两辈作息规律及认识比较

年长一辈年青一辈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规律华灯初上,我的精彩才开始
按照中医养生来说,23点开始肝脏排毒,是子午觉的黄金时期西医认为,人的生物钟不一样,只要整体睡眠时间够就行
遵守自然规律,天黑了睡觉,天亮了起床,这样才健康根据个体习惯自定规律,我的时间我做主,适合自己就好

萤火虫族的六大特征

年轻化族群构成因为职业选择和互联网影响,以90后、95后、00后年轻群体为主
主动熬夜为主他们熬夜是工作或个人原因的主动熬夜
越夜越关,享受夜时光习惯夜晚,享受夜晚
在夜间发光发热在夜间,通过工作和消费切实为中国夜间经济发展创造价值
多样化夜间生活夜间活动丰富多彩,有的在奋斗,有的在工作,有的在享受,各得其乐
不断扩大的萤火虫部落随着00后、10后互联网一代的成长,群体不断扩大,并形成独具属性的夜间社群

(摘编自《2020 中国睡眠指数报告》)

材料三:

《2020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国人平均睡眠时长为6.92个小时,接近六成的人每周熬夜超过3次,拥有深度睡眠的不到1/3,睡得晚,睡得短,睡得浅成为当代国民的三大睡眠现状。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光污染打破睡眠节律,职场、社交和社会阶层压力导致身份焦虑和群体孤独,失眠成为常态。另一方面,干扰睡眠的因素不断增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2019年我国手机网民达8.47亿。某科技公司数据则显示,中国人平均每天在移动设备上花费6.2个小时,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娱乐文化的繁荣和对自由时间的把控欲让熬夜成为一种主动行为,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趋势。

报复性熬夜”“解压式狂欢是职场人在内心焦虑状态下带有证明性的自我宣誓,此外,00后和年轻妈妈也是萤火虫族中的典型人群。00后学生党娱乐学习两手抓,而年轻妈妈处于职场和家庭双重压迫中,在工作+带娃的模式下过着双面黑洞的生活,20%的人甚至发生天天熬夜的现象。

(摘编自(2020 中国睡眠指数报告解读》,消费日报网)

4.下列关于“睡前拖延”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荷兰学者Kroese等人提出的“睡前拖延”,是指个体在可以自由选择的时候,习惯性地推迟自己预定的就寝时间的行为。
B.偏早睡早起型的人更容易考虑他们行为的未来后果,采取更具策略性的行动,懂得延迟满足,即使睡前拖延也会补足睡眠。
C.睡前拖延可能会影响激素和免疫力水平,增加人们患上糖尿病、肥胖症、癌症、心血管疾病、慢性感染等各种疾病的风险。
D.决定去睡觉的时间点就是在一天结束时,而这时自我控制资源通常比较匮乏,往往导致调节失败,引发种种睡前拖延现象。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年长一辈信奉中医“子时入眠、肝脏排毒”的自然规律,而年青一代认为这并无科学道理,更愿意按照自己的习惯自由安排睡眠时间。
B.受职业选择和互联网影响,萤火虫族以90后、95后、00后年轻群体为主,年轻妈妈是“萤火虫族”中被动性熬夜的典型人群。
C.萤火虫族的夜间活动丰富多彩,他们或为工作而努力奋斗,或为享受夜晚生活而消费的同时,为我国夜间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D.近六成人每周熬夜超过3次,拥有深度睡眠的不到1/3,20%的人甚至天天熬夜,这反映了当代国民睡得晚、睡得浅、睡得短的现状。
6.根据材料,概括人们习惯性熬夜的原因。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偏枯

王思玷②

刘四,……唉,这个苦人儿!他得了半身不遂的病了。……他没日没夜地,躺在他的屋子里,失却了一切举动的自由,生活的快乐。

他的屋子,是靠着佛寺的院墙盖的。屋子的右边,土炕上,躺着刘四,二子睡在他的脚下,左边一口小锅,墙上贴着灶神码子,还有乱杂的一些破盆,破罐子,破锄头,破镰刀,新沉几年的斗笠,蓑衣,愈多愈显着不值钱。

院的左边,树底下,进门的一边,铺一片破席,阿大哄着他兄弟小三儿,在那里玩耍,忽然一个燕子飞过了,吱吱啁啁地叫着,把阿大惊觉了。他一边仰着脸看着,一边喊:“妈……妈……燕子来了!……财主们又好盖屋了!……该锄地了!……收麦的时候也快了!……”

他母亲不但不看那个燕子,更极可怜地说:“傻孩子,不要再提那一些了!你父亲睡在那里,有谁再去锄地,再去作泥瓦匠给人家盖屋。唉,麦与我们也断缘了!”

“不!”他在屋里说,“我不时就要好了。我常常梦着在屋上工作,或在地里割麦呢!唉,我的那张锄,卖得可惜!唉,这都是因为我的病呀!这是个什么病呵!”

一个催命的判官来了!他的小二子起来了。他呆着小脸定省一会,一边用手揉着眼,慢慢地走到他母亲的身边。他母亲又犯了愁了,好歹地哄着他睡了的,怎么又起来?又要闹吃了。那种干煎饼,他一定还是不愿意吃。好的,又哪里有?她不由地就恳求似的说:“你那边给你兄弟玩去吧!一会我烧煎饼汤给你喝,好孩子,去吧!”

一时,一个小院落都寂静。她又自己念着:“怎么和尚也不来呢?”

阿大急促地说:“母亲,快别提他了!那人,老大地不好。我昨天见他把他徒弟按在凳子上,使板子把臀打得通红,就要露出血来了!我怪害怕的。”

于是她的头垂下去了,忧愁,恐惧,而且悲伤;又极力地隐藏着,不愿叫小孩子看见,只说:“不好吗?……那个人不好吗?……不好?……”

这时,二子急促地说:“母亲,母亲,张奶奶来了!”

她转过脸去,擦擦眼,果然张奶奶来了。刘四也凄惨地抬起他病黄了的脸,但是他的身子,却不服他的命令,不能起来致敬来宾。他无奈地喊着:“张婶子!张婶子!”他的两个嘴角,就酸下去了,再不能说了。他的妻子,只怔着眼,看定张奶奶的脸儿,包藏无限的恐惧,无限的忧思,好像有许多吉凶参半的问题,亟待张奶奶判断出来,但是她不敢先问她。

张奶奶看着他们,开口就吁出一口气来:“唉!我适才来又遇见和尚。他也说:‘怪可怜的。无论怎样,我没有不应承的。’论起来,也不错,不过是他的规矩大点,唉……”

“我都给你串通好了,你若愿意做奶妈,钱可多啦!每月三吊大钱!我是和孙老爷说的。孙太太还应承我叫你带着二子。他那样人家,每天吃他两顿饭,是不要紧的,这样可倒怪好。阿大,二子,都有了吃饭的地方。你的工钱,也满可以养活病人——只有一件,这个吃奶的小孩子,是必须离……”

“我的小孩吗?”

张奶奶开始说的时候,她的一双眼睛就盯在她的脸上,以后渐渐有了泪了,以后竟哭起来了。

“你们不要急躁!咱慢慢商议。”张奶奶说。

“不用商议了,张奶奶。”她决断地说,“一定是得走这条路的!大的一定得去当和尚的!只有小的……”

阿大猛然哭起来了!口里不住地喊:“母亲……母亲……俺不愿当和尚呀……俺怕呀……母亲……俺不愿意当和尚呀……俺怕呀……母亲……”

张奶奶说:“阿大别哭了,你母亲是说不叫你做和尚了!叫你和你弟弟,都跟你母亲上李太太家吃馒头去!等你父亲好了再回来。我看四哥的脸上,好了老多了,也像快要好了。”

刘四说:“婶子说得不错。我从来没有做过坏事,难道叫我就这样了吗?”

这时的太阳,将要沉下去了。大白果树上,满含着弥漫的春烟。金日脚从大殿的红山墙映到小院子里,像一片血雾。人们的愁惨的面庞,都像浴在血里。这时,外面忽然又有一阵脚步声,想是和尚来了。


【注】①偏枯,中医指半身不遂的病。②王思玷(1895-1929),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一个贫穷家庭的悲惨经历来表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民生凋敝的社会现实,体现了短篇小说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
B.作者对刘四家境的描写突出了一个“多”字。盆、罐、锄头、镰刀、斗笠,蓑衣……,可见在刘四生病前,这个家的生活还是富足的。
C.小说语言很具地方特色,人物对话使用民间方言。“催命的判官”“老大地不好”“怪害怕”等,使小说充满生活的气息。
D.小说结尾处景物描写沉郁、凄凉,本该盎然的春日却弥漫血色,暗示了本该其乐融融的家庭却妻离子散、骨肉分离的悲惨结局。
8.小说的题目“偏枯”有什么含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小说中“和尚”这一人物虽未出场,但对小说人物心理刻画与主题表现均有重要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躬字仲孙,顺川阳翟人也。家世衣冠。父弘,习《小杜律》。太守寇恂以弘为决曹掾,断狱至三十年,用法平。诸为弘所决者,退无怨情。年九十五卒。

躬少传父业,讲授徒众常数百人。后为郡吏,辟公府。永平中,奉车都尉实固出击匈奴,骑都尉秦彭为副。彭在别屯而辄以法斩人,固奏彭专擅,请诛之。显宗乃引公卿朝臣平其罪科。躬以明法律,入议。议者皆然固奏,躬独曰:“于法,彭得斩之。”帝曰:“军征,校尉一统于督。彭既无斧钺,可得专杀人乎?”躬对曰:“一统于督者,谓在部曲也。今彭专军别将,有异于此。兵事呼吸,不容先关督帅。且汉制棨戟即为斧钺,于法不合罪。”帝从躬议。又有兄弟共杀人者,而罪未有所归。帝以兄不训弟,故报兄重而减弟死。中常侍孙章宣诏,误言两报重,尚书奏章矫制,罪当腰斩。帝复召躬问之,躬对:“章应罚金”。帝曰:“章矫诏杀人,何谓罚金?”躬曰:“法令有故、误,章传命之谬,于事,为误,误者其文则轻。”帝曰:“善”。

后三,元和三年,拜为廷尉。躬家世掌法务在宽平及典理官决狱断刑多依矜恕乃条诸重文可从轻者四十一事奏之。事皆施行,著于令。章和元年,天下系囚,在四月丙子以前减死罪一等,勿笞,诣金城,而文不及亡命未发觉者。躬上封事曰:“圣恩所以减死罪使戍边者,重人命也。今死罪亡命无虑万人,又自赦以来,捕得甚众,而诏令不及,皆当重论。伏惟天恩莫不荡有,死罪已下并蒙更生,而亡命捕得独不沾泽。臣以为赦前犯死罪而系在赦后者,可皆勿笞诣金城,以全人命有益于边。”肃宗善之,即下诏赦焉。

(选自《后汉书·郭躬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躬家世掌法务/在宽平/及典理/官决狱断刑/多依矜恕/乃条诸重文可从轻者四十一事奏之
B.躬家世掌法/务在宽平/及典理/官决狱断刑/多依矜恕/乃条诸重文可从轻者四十一事奏之
C.躬家世掌法务/在宽平/及典理官/决狱断刑/多依矜恕/乃条诸重文可从轻者四十一事奏之
D.躬家世掌法/务在宽平/及典理官/决狱断刑/多依矜恕/乃条诸重文可从轻者四十一事奏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赦”是指免除或减轻罪犯的罪责或刑罚,由帝王在登基或更改年号等时机施行。
B.“迁”是指古代官员官职调动,“迁”单独出现时一般是指升职,“左迁”指降职。
C.“辟”是指君主招募名士授予官职。“召”则不同,“召”是指官府感召能士任职。
D.“尚书”指东汉尚书台的首脑尚书令,负责处理机要政务。尚书令直接对君主负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躬子承父业,精通法律。郭躬的父亲郭弘是断案专家,后来郭躬讲授法律时,学生也常达数百人。
B.郭躬行事依法,通晓事理。面对秦彭一案,他认为秦彭应该被斩首,但根据实际情况,应另当别论。
C.郭躬明辨是非,宽严相济。他认为犯罪有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对过失犯罪的处罚应比故意犯罪轻。
D.郭躬思虑细致,心系百姓。郭躬认为,在大赦前犯了死罪又在大赦后被抓捕的罪犯也应被免除一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今彭专军别将,有异于此。兵事呼吸,不容先关督帅。
(2)臣以为赦前犯死罪而系在赦后者,可皆勿笞诣金城,以全人命有益于边。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卫八处士(节选)

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了人生挚友就好比西方的参星和东方的商星,此出彼没,不得相见。
B.前四句从离别说到聚首,亦悲亦喜,悲喜交集,把强烈的人生感慨带入了诗篇。
C.最后一句“热中肠”是指诗人内心痛苦,心急如焚,表现了他为百姓担心焦虑。
D.此诗与诗人那首被后人称“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相比,语言风格不一样。
15.请概括本诗的思想感情,并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