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贵州省贵阳市五校2021-2022学年高三11月联考(三)语文试题
贵州 高三 阶段练习 2021-11-25 37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载体,在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过程中,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容易引发“大城市病”。大城市病是指在大城市中出现人口膨胀,从而引起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环境恶化、资源紧张、信息严重不对称等“症候群”。面临这些日益加重的城市问题,建设新智慧城市,必须借助大数据技术、智慧城市技术,并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来探索新的路径和模式。

在城市规划工作中,以构建大数据系统为基础,可以使每项工作贯彻和落实规划政策,有助于提高各项工作的基础建设水平,进而使获得的数据更加真实可靠。以城市规划工作的角度进行分析,通过应用大数据技术,将城市的人文历史有效融入规划工作,一方面使城市规划体现出人文特点,另一方面使规划工作更加简化。工作人员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呈现出直观的规划图形,在图形内实时产生数据,用于向规划人员提供决策依据。以城市核心区域人流分布情况为例,大数据技术可以收集限定区域内人流分布情况,根据人流分布情况分配交通资源,使限定区域内的交通压力得到有效缓解,避免在限定区域内发生安全事故,并且保证限定区域内用户的生活和工作不受到影响。

许多城市在规划过程中,已经将智慧城市技术作为规划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发达国家,智慧城市技术应用较为广泛,并且技术应用较为成熟。以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为例,城市规划中应用智慧城市技术,将公共照明系统与城市智慧系统相互连接,在夜幕降临时,城市系统会控制照明系统,根据光度的变化调整照明亮度,直至进入完全照明状态。同样,智慧城市技术可以对城市交通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在监测过程中会使用到多种设备,包括卫星、无人机以及摄像机等,上述设备可以构建交通动态监管系统,对城市交通状态进行全面分析,通过分析判断交通在一定时间内的变化,及时对交通做出调整,以便缓解交通压力,保证人们出行更加方便。

为推动智慧城市快速发展,需要城市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建设基础设施过程中,应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以及工作需求,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的作用,使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相互融合,突出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提高城市空间的利用率,进一步整合城市资源,可以提高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就土地资源利用而言,在保证农田生产不受影响的前提下,选定适合的位置配置基础设施,优化和调整空间资源,使各项生产保持协调发展关系。基于宜居角度进行城市规划时,应将公共安全作为规划的重点,让人们在进行工作和生活的同时,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在有限的空间内,提高生态环境建设的水平,使城市富有丰富的生态文明内涵,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城市规划工作应用大数据技术、智慧城市技术等,可以使城市规划内容贴近城市发展需求,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

(节选自郝江陵《智慧城市与大数据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我国城市在发展中都出现了“大城市病”,这使得城市发展必须探索新的路径。
B.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使用智慧城市技术有利于收集限定区域内人流分布的情况。
C.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关系到城市多种资源的利用,是建设新智慧城市的重要一环。
D.智慧城市的建设虽然利用了新的技术,但依然建立在人文性和生态文明的基础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针对城市中交通拥挤、资源紧张等“大城市问题”提出论点,有明显的现实指向。
B.第三段以阿姆斯特丹照明系统为例,论证了智慧城市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
C.第四段注重列举具体事例对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论证,使得论述更有说服力。
D.文章从大数据和智慧城市技术的使用、基础设施的建设三方面进行论述,层次分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能充分使用大数据系统技术,就会有利于工作人员与城市规划部门实时交流。
B.针对城市的变化,智慧城市技术的处理方式相较于其他技术,更具独特的智能性。
C.目前我国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还需发展和完善,就应多学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D.使用新型技术,不能脱离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样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021-04-12更新 | 171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第七次仿真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是一个古老而博大的美学范畴,也是笙的前身。甲骨文的,一边表示形,如同笙的样子,一边的字表示读音。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符号,而是取象于笙这件和谐共鸣的乐器。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也。作为乐器的,通生长,有万物生发的意思。笙斗就像大地,簧片像种子,笙苗就像生长出来的万物。当我们演奏笙的时候,一呼一吸好似一阴一阳,与《道德经》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殊途同归。这说明了笙与道家文化天人合一观念的同一性。《齐物论》中讲到了地籁”“人籁”“天籁三位一体的和谐观念,字也是笙的名宇。笙发音,气振簧鸣,气停音止,恰恰蕴藏着天地间万物欢歌的含义。

笙可以中和那些个性鲜明的民族乐器,如唢呐、二胡、琵琶等。这些乐器独奏的时候,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在合奏的时候,若个性过分夸张,反而让彼此间无法交融。有了笙,这种问题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因为笙的每一个音,都用两个以上的音组合起来演奏。这种多音组成的传统和声具有很宽的泛音频谱,可以补偿合奏中缺失的频段,让音乐听起来更加丰满圆融。

二胡的滑音,唢呐的嘹亮,鼓的高亢,《十面埋伏》里一把琵琶就能演绎出千军万马,这些音乐表达对于笙来说,都是望尘莫及的。笙是簧片乐器,这种发音原理决定了它的局限性。但笙奏出的音乐虽然直接但不僵硬,可以委婉但决不谄媚妖娆,这种疏朗简洁的艺术魅力,是其他乐器所无法比拟的。这让人联想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节制之美,笙的这种音乐之美,恰恰是庙堂之气与君子之义的绝佳表现;喜不必得意忘形,悲不必哭天抢地。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习惯用一种有节制的优雅姿态来抒发内心的感情。这种细腻而深刻的处置,或许就是我们祖先面对无常人生的淡定和从容。

清朝人评价姜夔的词如瘦石孤花,清笙幽磐,唐代《游春台诗》中亦有凤凰三十六,碧天高太清,这里的凤凰,指的就是笙。笙声为,而是中国独有的美学概念。诗文要清丽”“清奇为人要清雅”“清心。18世纪时,笙传到欧洲,但在那之后产生的手风琴和口琴却没有什么清的音色。原因在于笙的结构,至少1000年前,笙片就有了一层用五音粉做的防锈涂层,演奏时,涂层也在震动,细小的铜粉和石粉也在摩擦共振,于是产生了类似于管风琴的声响。

《周礼》中笙师原是一个官名,被誉为五音之长。小型民族乐队、大型民族管弦乐团,甚至丝绸之路乐团,大都由笙来校定音准。在为笙校音时,要进入一种极为平静的状态,观察音与音之间是否相和,簧片在呼与吸之间是否平衡,找到一种最大限度的和谐——这样一攒笙调下来,通常要几个小时。这同时是一个正心调性的过程。经过深度沟通之后,人与笙之间的距离更近,达到一种合二为一的状态。心无挂碍,人器合一,只听到那中正平和的笙音,带着我们深深地向往飘散到无边的天际。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笙所具有的美学精神,不但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的先民对人类文明做出的伟大贡献。

(选自2017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笙”的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A.笙融入了道家的“阴阳”理论和“天人合一”观念,其发音象征着“天籁”“地籁”“人籁”三位一体,和谐交融。
B.笙是簧片乐器,发音原理简单,决定了它的局限性,因而在音乐表达上比不上二胡、唢呐、鼓和琵琶等乐器。
C.笙奏出的音乐直接但不僵硬,委婉而不妖娆,这种疏朗简洁的艺术魅力能使个性鲜明的器乐合奏的音乐更加丰满圆融。
D.笙能产生和管风琴相似的声响,是因为演奏时其内部震动的防锈涂层带动铜粉和石粉摩擦共振,这是口琴不具备的特点。
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骨文的“和”取象于笙这件乐器,“笙”又通“生长”的“生”,这说明在中国先民心里,“万物生发”与和谐圆融紧密相关。
B.笙在乐团合奏中可以中和其他乐器的乐音,因为笙都用两个以上的音组合起来演奏每个音,具有很宽的泛音频谱。
C.心无挂碍,人器合一,是校音的理想境界;给笙校音的过程,不仅是寻求不同乐器间乐音和谐的过程,同时也是修养自身的过程。
D.笙作为民族乐器,具有独特的音色,其乐音背后,蕴含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美学精神和对优雅节制的君子之义的追求。
6.请结合原文内容,概括分析文中笙的美学精神内涵。
2021-11-29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五校2021-2022学年高三11月联考(三)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杏花村访酒

梁衡

一般的可游之处,大约有两类。一是风景特别好,悦目赏心,怡人情怀;二是古迹名胜,可惊可叹,长人见识。可当我去过我国著名的汾酒产地山西杏花村后,真不知道,该怎样来将它归类了。

说是村,并名以杏花,但其实现在这里是一个大型的国家名酒厂。历史上这里确曾杏林千亩,繁花如云,直到现在也保持着历史古韵及风格,但凡来晋之人,无不尽力设法去游览一次。这魅力实在是因为它那值得骄傲的产品——汾酒。游人之意并不在山水之间,而在酒。

来参观的人,最少安排两个节目,一是品酒,二是参观。

餐厅墙角有一个酒柜,内有两个坛子,分别装着汾酒竹叶青。服务员按照一般酒馆的做法,打开坛盖,将酒灌入瓶,再由瓶斟入杯。当液面停止了波动,你看杯中的汾酒,纯净透明,就像刚才并没有注入什么。竹叶青呢?则呈现出一点浅淡的黄色,令人想起春天里新柳的鹅黄。不觉间,一阵清香已渐渐地像一层看不见的薄雾漫过桌面,扑入你的胸怀,钻进你的衣袖。人们这时赏酒并不要靠眼鼻,因为全身已经无处不感觉到它的美了。主人举杯,我试酌一口,唇初沾而馨绵,口将咽又生甜,其味柔和隽远。客人都笑了,脸上泛出甜甜的酒窝。但人们并没有大声赞美,只是微笑着颔首,仿佛怕喧声破坏了这酒厂的恬静。

原来我国的名酒有五个香型:浓,酱,清,米,混合。这汾酒是清香型的代表。它不求那浓、那烈,只要这纯、这真。共他酒如艳丽少妇,浓妆艳抹,这汾酒呢,则如窈窕淑女,淡着轻妆。大约正是因为这纯,它才成为名酒之祖。

观看酒的制作,是很有趣的。先将高粱等原料粉碎,蒸熟拌上曲,压入一个个大瓮里,这瓮又要深埋入土中。发酵之后,便放在一个大甑中蒸,一会儿便蒸馏出一股清澈的细泉,流入筒中,淙淙有声,这便是酒。酒泉接着汇入酒海。那是一个三层大厦的酒库,内放着13000多只半人高的大缸。酒在这里一直要静静地待上二至四年才能出厂,这叫熟化。这套工艺大约在酿酒之初就如此。这些粗则粗点儿、丑亦够丑的瓮甑,已有1500多年历史,其间有什么奥秘,人们一时还难以明晰。另外,更神秘者还有二:一是这地下的水,二是这杏花村的空气。这里经年制酒,空气中便生出一种特别的微生物来,于酒的发酵特别有利。开始人们不知此道,有的老师傅退休后,身怀绝技,受聘他乡,但使出浑身解数,那酒终不姓。技艺可传,水与气难移。主人每向游人讲到此处,脸上总要漾出一种微笑,神秘、自豪、得意。这汾酒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甲等大奖章,后又被列为我国的八大名酒之一。以后虽然其他名酒各有交替,它却稳坐交椅。当你参观完全部生产线,在包装车间里对着透明胶管中那一股股急涌而出的、晶莹的酒流,看着它迅速注满了一个个透明的玻璃瓶时,你不禁又一次惊异于这酒的纯了,纯得像山泉。这山泉不知来自多么深的地层,经过了多少砂石、岩层的过滤,终于溢出地面,在杂花野树与茂林修竹的覆蔽下静静地流淌。这实在是它的魅力,它的奥秘。

喝过酒,我们被带到招待所里小憩。这招待所也很别致,是一所传统的四合院,取名曰醉仙店。院心有古井,有假山。山下有水,有草。草地上有一条汉白玉的牛,牛背上牧童横笛,旁边的碑上题着杜牧那首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名诗。环院,南北为客房,东侧为碑廊,记录着南北朝以来汾酒的历史,西侧为展览馆和历代酒器陈列馆。出出进进的游人无不感受到酒文化的博大精深,馆内也有许多关于汾酒的名人题赠。这时,虽主人已在房中泡好热茶,连声招呼客人休息,但大家仍在院中流连。不错,人们是为访酒而来,但若这里没有这些酒外之物,只是酒的话,何处没有呢?人们之所以固执地要到杏花村来,实在是要来品味与凭吊一会儿这酒中所凝聚的民族文化,就像在八达岭长城上远眺,在故宫大殿前的柱础旁沉思。

杏花村,实在是一个特殊的去处。来游的人,其意并不在山水,但也不全在酒。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写“可当我去过我国著名的汾酒产地山西杏花村后,真不知道,该怎样来将它归类了”,以此设置悬念,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同时,自然地引出下文。
B.文章巧妙运用对比,将其他酒的“浓妆重抹”与汾酒的“淡梳轻妆”相较,旨在批评其他酒的浓烈,赞美汾酒的纯真。
C.“这汾酒呢,则如窈窕淑女,淡着轻妆”,作者用形象的比喻描写了汾酒作为清香型的代表,不求浓烈,只求纯真的特色。
D.作者细致地描写了酒的制作过程,认为粗糙丑陋的瓮甑、杏花村的水与空气都是让汾酒独具魅力的原因。
8.文章第四段运用多种手法描写所品之酒,请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9.文末处画线句子“来游的人,其意并不在山水,但也不全在酒”,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1-11-29更新 | 190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五校2021-2022学年高三11月联考(三)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熹幼颖悟,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粟赏行,遂受职名。熹始拜命,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和买、役法、榷酤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光宗即位,除江东转运副使,以疾辞,改知漳州。奏除属县无名之赋七百万,减经总制钱四百万。以习俗未知礼,采古丧葬嫁娶之仪,揭以示之,命父老解说,以教子弟。常病经界不行之害,会朝论欲行泉、汀、漳三州经界,熹乃访事宜,择人物及方量之法上之。宁宗之立,韩侂胄自谓有定策功,居中用事。熹忧其害政,数以为言,且约吏部侍郎彭龟年共论之。会龟年出护使客,熹乃上疏斥言左右窃柄之失,在讲筵复申言之。御批云:“悯卿耆艾,恐难立讲,已除卿宫观。”庆元二年,沈继祖为监察御史,诬熹十罪,诏落职罢祠。四年,熹以年近七十,申乞致仕,五年,依所请。明年卒,年七十一。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而以居敬为主。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穷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官。平生为文凡一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

(节选自《宋史·朱熹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
B.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
C.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
D.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土。
B.丁钱,人口税,封建时代政府向成年男子征收的一种赋税,亦称“丁口钱”。
C.耆艾,古以五十岁为艾,六十岁为耆,与“耆宿”同义,指年高而素有德望的人。
D.罢祠,免去祠禄官之职。宋京师的庙宇、宫观设有祠禄官,常由宰相、翰林学士等兼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熹救灾有方,政绩卓著。浙东饥荒,他通过减免税收的形式来招募各地米商,为灾区捐赠粮食;同时他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做出长远的谋划安排,得到皇帝的认可。
B.朱熹爱民如子,移风易俗。任职浙东时,凡政事方面有不利于百姓的地方,全部加以改正和革除;任职漳州时,因当地的百姓不懂得礼节,他采用多种方式积极教化百姓。
C.朱熹作风严峻,不畏权贵。他的下属州县官吏惧怕他作风严峻,有些人甚至自行离职,他所管辖的地区风纪肃然;他上疏直言韩侂胄等近臣窃取权柄的危害,却并未被采纳。
D.朱熹钻研理学,著述颇丰。朱熹做学问注重深入研究事理并与实践结合,同时注重加强自我修养;他研究圣贤经典,在他死后,朝廷把他对《大学》等作训解的书立于学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
(2)会朝论欲行泉、汀、漳三州经界,熹乃访事宜,择人物及方量之法上之。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送黎六郎赴阳翟少府

韦应物

试吏向嵩阳,春山踯躅芳。

腰垂新绶色,衣满旧芸香

乔树别时绿,客程关外长。

只应传善政,日夕慰高堂。

【注】①踯躅:杜鹃花的别名,又名映山红。②芸香:书香。芸草香味能杀死书虫,读书人就反把其夹在书中,时间久了书也就有了这种味道。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试吏”即出任官吏,表明黎六郎刚刚被任命为阳翟少府,这与颔联的“新绶”相照应。
B.腰垂新绶、衣满芸香,是对黎六郎赴任时的状貌的描写,说明他并没有因为做官而忘了读书。
C.第五句“乔树别时绿”照应了题目中的“送”字,同时写出了为黎六郎送行时的自然环境。
D.全诗表达方式多样,既有写景,又有叙事和议论,最后两句谆谆告诫:做官勿忘孝顺家中父母。
15.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____________”;月亮时圆时缺,“____________”。
(2)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壮美西藏,满目盛开的格桑花迎风绽放。多年来,一批批教育援藏工作者满怀热情、不断奋斗,跨越万水千山,将知识和智慧_______在雪域高原。教育是民生之本。改变面貌,根本要靠教育。让连绵群山不再遮蔽________学生的视野,贫困代际传递,帮助孩子改变自身命运,是一批批教育援藏工作者内心的深切愿望。从藏东到阿里,教育援藏持续改善当地办学能力,在120多万平方公里西藏的广袤土地,学校已成为亮丽的风景线。西藏教育事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整体教育理念不断提升。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使全区各族群众学有所教,教育援藏工作也使西藏教育水平和群众获得感得到有力提升。进入新时代,西藏人民和援藏者们都在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新西藏,这也为教育援藏工作指明了方向——援藏,是为了变“输血”为“造血”,加速提高当地自身发展能力。喜马拉雅山巍然屹立,雅鲁藏布江______。来自祖国各地的教育援藏工作者正团结一心、______,为接续助力西藏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不懈奋斗。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播撒       阻隔       奔流不息       力争上游
B.播种       切断       川流不息       锐意进取
C.播种       阻隔       川流不息       力争上游
D.播撒       切断       奔流不息       锐意进取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藏东到阿里,教育援藏持续改善当地办学条件,在西藏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学校已成为亮丽的风景线。
B.从藏东到阿里,教育援藏持续改善当地办学条件,在120多万平方公里西藏的广袤土地上,学校已成为亮丽的风景线。
C.从藏东到阿里,教育援藏持续改善当地办学,在西藏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学校已成为亮丽的风景线。
D.从藏东到阿里,教育援藏持续改善当地办学能力,在西藏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学校已成为亮丽的风景线。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体现在各族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不分城乡、不分地域享有公平教育,还体现在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
B.不仅体现在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还体现在各族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不分城乡、不分地域享有公平教育
C.不仅体现在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不分城乡、不分地域享有公平教育,还体现在各族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D.不仅体现在各族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还体现在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不分城乡、不分地域享有公平教育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较易(0.8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什么真人往往比照片好看?这就涉及大脑视觉处理时的选择性问题——  ①  ,大脑更容易识别动态的脸。

研究者做过一个试验:让参与者对20个人的2秒钟视频,以及从这些视频里截下的1200帧静态图打分,结果发现,同样一张脸在视频中的得分比在静态图中要高,也就是说,在人们眼中,  ②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视觉中枢会对在不同位置、不同角度的同一张脸进行信息提炼、并倾向于抓住特征最明显、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信号。此外,大脑在动态识别时,还会下意识地对五官下对称的地方进行修饰,选择性地忽略一些不完美的细节。

有研究者认为大脑对动态图片的加工优势是进化的选择。照相机被发明出来不过两百余年,而人类进化了几千万年,在漫长的时间里,  ③  ,而短短两百年不足以让它习惯并擅长处理静态图片。

看到这里,希望不上相的朋友们可以释然一些。

20.在上文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字。
21.一位朋友向你吐槽自己不上相,没有好看的照片发朋友圈。请根据材料信息写一段话,安慰朋友并传达其中的科学道理。要求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70字。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教育家罗家伦曾提出成为强者的三个基本条件:最野蛮的身体,最文明的头脑,不可征服的精神。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的人生感悟出发,比较三个条件,谈谈哪一个条件是最重要的,并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1-08-04更新 | 549次组卷 | 19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高2022级)7月月考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3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篇名句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30.65学术论文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论述类文本
4-60.65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
7-90.4记叙性散文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30.65脱脱等  文言文翻译  分析信息,归纳要点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4-150.65韦应物(约737-791)  诗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0.85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7-190.65一般词语选择题组
20-210.85情境补写  简明  连贯选择+表达
六、作文
220.4青年成长  引语式材料  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