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苏省如皋市2021-2022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江苏 高三 阶段练习 2021-12-19 38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所以历经磨难而愈挫愈勇、奋发奋起,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自身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和丰厚文化滋养。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一个民族如果抛弃自己的文化,就会失去精神支撑,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赋予时代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例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又如,崇德向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新时代,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需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将其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让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创新表达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相契合,需要在创新表达形式上下功夫,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开来、传承下去。一方面,让表达形式和传播渠道跟上时代发展。适应群众的文化需求、审美情趣、生活习惯,通过文学、美术、音乐、电影等各种形式,运用报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各种载体,借助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各种机构,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吸引群众、感染群众,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认同感、获得感,营造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比如,面向基层、面向大众,深入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加强礼仪教育,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行动等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人民日报》 20210218日)

材料二:

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民族积淀了丰富多彩、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如何让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在当代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深刻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以儒、道、禅为一体的思想系统,这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开放性和包容性。要想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就需要对它的思想体系进行学习和理解,因此教育在这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让青少年去学习四书五经、古典诗词等国学经典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举措。但是不能让学习中国传统经典成为一种形式主义——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背诗而背诗,这与让中国传统经典进教育的真正目的——学习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是本末倒置的。只有通过教育让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内化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才能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把握住其精神内核。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而中国传统艺术可以说是其最集中的表现形式,中国戏曲种类繁多,不论是昆曲、京剧,还是黄梅戏、河北梆子,其化妆、服装、语调、唱词、身段、步法无不体现着中国特色,与欧洲的歌剧、日本的能剧等外国戏曲艺术明显不同。中国的水墨画使用宣纸、毛笔、墨汁,讲究“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追求在一幅有限的画境里觅得无限的天地,才有了“马一角”“夏半边”“留白”等绘画手法,这与西方油画的画布、笔刷、颜料等工具以及将绘画当做科学从而追求客观、逼真的传统绘画态度也大相径庭。中国书法更是发展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字体,成为世界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中国传统艺术就是美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美的精华,传承中国传统立化,就需要将美通过这些艺术形式传承下去。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上,还应身体力行,落实到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行为范式。炎黄子孙在华夏大地躬耕多年,已形成许多对自然和生活的认识。比如“二十四节气”就是中国先人指导农业耕种的历法,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包括“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在内的中国传统节日则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注重调理、治根的中医让中国人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联系着自然与人的身体,针灸、拔火罐等古老的医疗智慧在海外悄然盛行。不仅如此,品茗、焚香、抚琴、对诗等生活场景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当代社会生活中。所以,通过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更多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因素,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又可以间接地促进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总之,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已成为当代中国文化自觉的一个生动体现。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古今中外、优胜劣汰”的原则,即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厚古薄今或厚今薄古,也不能崇洋媚外或唯我独尊,还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就是说要坚持开放、发展和辩证的态度。三个途径虽各有不同,但殊途同归,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实现中国的文化自觉并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中国文化报》2018126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其生命力和影响力,才能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铸就文化新辉煌。
B.赋予传统文化时代内涵,需要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并转化为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
C.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在于丰富文化表达形式,更新传播渠道,充分利用各种载体,也在于增强群众的参与感、认同感和获得感。
D.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厚古薄今或厚今薄古,对待外国文化则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崇洋媚外,即坚持开放、发展和辩证的态度。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创新传统文化表达形式的一项是(     
A.《经典咏流传》围绕经典诗词进行旋律新编和歌曲演绎,同时引入微信“摇一摇”的互动模式,让观众在收看的同时达成分享,发酵和引爆二次传播。
B.2021年河南春晚舞蹈《唐宫夜宴》以隋唐歌舞人俑为原型,用唐俑、太极等具象的载体,融合现代科技手段,完美地呈现大唐盛世,获得了空前好评。
C.《弟子规》在一些国学机构举办的经典诵读比赛中,成为首选读物,甚至走进幼儿园、小学等公立教育体系之中,成为国学启蒙教育的必读书目。
D.河南卫视“端午奇妙夜”晚会中水下舞蹈《洛神水赋》以洛河之神宓妃作为主角,以曹植的《洛神赋》为灵感,用水下舞蹈的方式追忆端午起源的传统文化。
3.材料一和材料二均论述如何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2021-12-19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如皋市2021-2022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鹅非鹅

张大勇

相较于其他家禽,鹅不宜亲近,但我打小就偏爱它,及至中年,爱得格外深切。

第一次读到骆宾王的《咏鹅》,我就认定这位早慧的才子一定特别喜欢鹅,要不然,七岁的孩子怎么能吟出那首流传千古的名作来。雏鹅甚是可爱,通体黄毛,间或杂以灰黑几种颜色,摸起来毛茸茸的,连杜甫老人家都爱不释手,赞不绝口:“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成鹅依然逗人喜爱,块头肥硕,白衣胜雪,尤其走起路来,一跩一跩,派头十足,嗓门高爽,说起话来,声大音隆,就连扇扇翅膀,也是一副大大咧咧的模样,到哪儿都动静不小,唯恐他人不晓。

在苏北老家,人们称鹅为“嘎鹅”,不仅仅缘于它会“嘎嘎”朗叫,还含有“家鹅”的亲昵成分在里面,吾地方言“家”与“嘎”发音切近。乡亲批评亲熟的人,爱用“呆头鹅”,这词似贬实褒,多为亲切的嗔怪,受者不会生气,一律笑纳。

我偏爱鹅有勇者之气。它能守家防盗,与狗一样机警,一有动静就会大叫,我们庄上养鸡养猪的人家,都会养上几只鹅看家守舍。据我祖父讲,黄鼠狼和窃贼最怵鹅。它那“凡我目力所及皆为我之领地”的大气概,凛然不可犯。鹅除了自己的主人不咬,其他不论何等人物,只要它认定不是造访而是造次,必然见谁啄谁,一个也不放过。它比量人而吠的狗率真,比起相机而动的人忠勇,洵属可贵。

一日翻看闲书,英国农民“复古”养鹅之事让我心头生暖。鹅作为“低科技报警系统”,最早在古罗马时期就被用来警戒高卢人的突然袭击,它们用响亮的叫声提醒主人起来防御,还会迎着外敌又啄又咬,一往无前,天生不知胆怯为何物。当下,因了窃贼增多,英国农民不得不使用中世纪的方法来自卫。

后来知道,鹅勇猛无畏,是因为它的眼睛呈凸透镜结构,物体进入它的眼睛后会缩小,所以,一条蛇它看作是一条蚯蚓,一只黄鼠狼它看作是一只幼鼠。无任对手如何强悍,鹅皆视如微物。而牛的眼睛结构与鹅恰恰相反,是凹透镜结构,看什么都比原物大了几倍,耕夫在它眼里就是一座山峰,挥在半空中的鞭子在它眼里就是一道闪电,所以有畏惧之心,温良恭谦让。

潘玉毅随笔《鹅与隐士》认为,鹅有晋士之风,我初觉有些牵强,后深以为然。徐敬业在扬州起兵造反,骆宾王挥笔作剑,写下震铄古今的天下第一雄文《讨武曌檄文》,叛军被朝廷剿灭后,首领徐敬业被杀,“反动文人”骆宾王下落不明,生死未卜。后来有人说他出家灵隐寺,据说宋之问代表作五言诗《灵隐寺》中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便是骆宾王的句子,这种悠逸,还真有一股鹅的隐士之风。

据考证,鹅的先祖是野生大雁,只因恋上了大地,甘愿放弃了蓝天,它决绝的选择透露了内心的隐士特质。

纵览古今,天底下爱鹅至极者,非东晋大书家王羲之莫属,他爱鹅酷似米芾痴石,称得上是教科书级的了。

兰亭第一景便是鹅池。《晋书》记载,王羲之任职会稽郡内史时,治下有位孤寡老妪,养了一只鹅,因善鸣声震四方。王羲之托人要买下这只鹅,老妪不舍,王羲之便携亲带友前去赏看,老妪听说大名鼎鼎的王大人来了,家徒四壁用啥招待?她咬了咬牙把这只鹅宰烹了。王羲之叹息多日。《晋书》还记载:会稽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独往欣赏后,心里很是欢爱,便欲求购。道士为了考验他是不是叶公好龙,竟让王羲之为他抄录一遍《道德经》,抄毕客主双双满足。

后来有书家说,王羲之的书法从鹅身上得益颇多,才能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他爱鹅师鹅,开创“妍美流畅、雄逸洒脱”的新气象,自成一家。

鹅与菊、莲、鹤并为“古代四大雅物”。传说李白成名前,曾随山中隐士也养过几年白鹅。 还给鹅取了个好听的名字:珍禽。名动京华之后,他效仿王右军,以诗换白鹅。还有杜甫、韩愈、皮日休、范成大等等,皆是同好,如果没有时空阻隔,他们必定引为知己。

鹅之隐士之风,还在于它们有一种随遇而安的大自在。恰如潘玉毅先生所说,“若是路遇一条江,一条河,一条溪流,适才持戈而立俨然一队白衫军的大鹅纷纷跳入水里,翻江倒海,自在嬉戏,仿佛整个江湖都是它们的了”。

从“持戈而立”到“自在嬉戏”,画风自然转换,我以为鹅既是怒目相向的金刚,又是澹泊轻逸的隐士,它们不莽,不呆,有智有情,有张有弛,有舒有敛,它不只是骆宾王的精神领袖,不只是王羲之的行墨导师,它值得身为灵长动物的我们学习与致敬。

鹅,已不再是一只鹅。

4.“羲之爱鹅”与“陶渊明爱菊、周茂叔爱莲、林和靖爱鹤”并称为“四爱”,皆以高雅脱俗之物衬托文士高士的风雅清逸和超然情志,文中“羲之爱鹅”典故的运用相反,请简要分析。
5.文章标题“鹅非鹅”看似矛盾,实则别有匠心,请简要分析其深刻意蕴。
2021-12-19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如皋市2021-2022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升 旗

夜风

你看,从福州到北京才二十厘米,还没有俺的脚长,咋就去不了吗?宝胜不知从哪捡了张残破的地图在宝现脸前晃着。

宝现用手指弹掉宝胜胡茬儿上挂着的米粒,把滚刷蘸到涂料桶里,支稳了梯子,才笑着应声,没你脚长?也不看北京是啥地方?就你这样,还想去北京看升旗。

大哥,你啥时候去看升旗,带俺也去呗。蹲在墙角正在倒腾电饭锅的宝祥嘀咕了一声。

看啥看,两千多公里呢,看个毛线啊。宝现跨上梯子对宝祥说,你大哥脑子不好使,你脑子也不好使?别光在这儿瞎说瞎想好好刷墙才是正经事。

宝胜和宝现是亲兄弟,一年前宝现在福州跟一个卖涂料搞装修的老板做活儿,老板人好,同意宝现带着他兄弟宝胜。宝胜脑子出过问题,但身体没啥毛病,力气大,让他干啥他就干啥。

宝祥妈是宝现的婶子,半个月前给宝现打电话,宝祥高考分数出来后不听劝,非要报考北京的大学冲一把,结果落榜了,宝祥想复读,家里拿不出钱,可又拗不过他,就想着让他趁暑假出门赚点儿学费。宝现一合计,反正活儿多,也不怕再多一张嘴一双手,就让堂弟宝祥也来了福州。宝祥刚到那天,宝现去旧货市场买了个陶罐,称了捆水嫩水嫩的芹菜,回到租住的小平房,从老家带来的口袋里掏出两把黄豆泡上,将芹菜切段用开水焯了,一股脑儿腌上。仨人去给人家刷涂料,带着压了糙米的电饭锅和咸菜,中午凑合着吃,每月能省不少钱呢。

祥子你咋恁憨哩,北京的大学是比省内的大学要香吗?宝胜偷听到了宝现和宝祥妈的电话,一边嘟囔着,一边提了桶涂料放在宝现的梯子下边。

宝现蘸了稀溜溜的粉浆滚刷往上一举,“啪”的一声,点滴不漏地划过屋顶。破刷飘下来蘸到粉浆桶的时候,宝现瞪了宝胜一眼,就你话多,不提北京你吃不下饭吗?

晚饭后,借着水洗般白亮的月光,宝现拉着宝祥爬上平房顶。

祥子,你想去北京上大学,你大哥犯病就想去北京看升旗,我知道这是你俩的梦想,可这梦想啊,也得看我们有没有那个条件。宝现说着把褂子往上一撩,卷在腋下,双手扑腰说,以前你大哥在煤矿做工,别说看升国旗了,每月见到太阳的次数,两只手也能数过来。

二哥,那我们一起去北京吧?

咋去?恁远哩,咱不是在电视上看过天安门升国旗吗?

跟电视里看的不一样,没在现场,没那个氛围。宝祥鼻子一哼,脸仰得老高。

这倒是。宝现仰起头盯着脸盆大的月亮,思索片刻后说,有了,你等等。话音未落,他一拍屁股蹿下楼梯。宝祥刚要喊,见宝现喘着粗气一手提着红涂料桶,一手提着黄涂料桶,吭哧瘪肚爬了上来。

你要干嘛?宝祥问。

给你和大哥升国旗啊。宝现头都没顾上抬。

啥?宝祥差点儿惊掉下巴。还没等他反应过来,宝现又下楼端上来一盆白涂料说,你去把大哥那破地图拿上来。见宝祥愣着没动弹,他放下搅拌涂料的板刷,推了宝祥一把说,快去。

哎,好。宝祥应了声,踉跟跄跄奔下楼拿来地图。爬上平房顶时,宝现已经开了灯,灯光和月光交织在一块儿,整个房顶都是通明的。宝祥把地图递到宝现跟前问,要这干嘛?

画个中国地图。宝现撇撇嘴说,别忘了祥子,二哥我可是考过地理满分的。

啊?宝祥一边呆站着,边看宝现拿起板刷蘸了白涂料画出了“雄鸡”的轮廓,又拿红涂料在鸡脖子那块儿画了个五角星,写上“天安门”三个字。

别光愣着啊,你去把昨晚上咱逛街时那些学生发的小国旗拿上来一个,对了,把胶带也拿上来,找根竹竿把国旗绑上拿过来。宝现边说边撅着屁股一扭一摆画得挺起劲儿,不大一会儿三间平房顶上赫然站着一只“雄鸡”正昂首遥望明月。

宝现左右看看,又在“鸡胸”下方添了两处大一点的岛屿,接着星星点点洒下几片“群岛”最后才满意地点点头,扭头对宝祥说,到北京不就两千来公里嘛,你看,我们两大步都走过去了。说着,宝现抬脚从“福州”标记处跨了两步,就站到了标有“天安门”的五角星处。

看着宝现堆满笑容挂满汗珠的脸,宝祥喉咙一紧,像突然被人塞了块东西,憋得上不来气

快,收拾停当了,明天早上给大哥个惊喜。宝现一挥手,扯着宝祥下楼钻进了被窝。夜里,宝祥梦见大哥宝胜在手机播放的国歌声里,迈着正步从福州走到天安门,对着迎风飘扬的国旗行着注目礼。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1.10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手指弹掉宝胜胡茬儿上挂着米粒”“支稳了梯子,才笑着应声”,可见宝现是一位友爱兄弟、沉稳踏实的刷墙工人。
B.二哥宝现在平房顶上画地图、用胶带粘国旗,使宝祥和宝胜“梦想成真”,体现了普通劳动者的智慧和对祖国的由衷热爱。
C.画完了“雄鸡”,宝现又在地图“鸡胸”下方添加了岛屿和群岛,该细节可见,在宝现心目中祖国领土的完整性是很重要的。
D.小说构思巧妙,开头宝胜手中的地图这个物象既是引发故事的缘起,又是解决问题的道具,作为小说的线索贯穿始终。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插叙宝祥高考落榜的相关情节,表明宝祥对北京的强烈向往,为后文宝现想办法“实现”堂弟宝祥“去北京”的梦想做铺垫。
B.小说善用环境描写,白亮的月光为兄弟诉说心事营造氛围,也为宝现在平房顶上画地图创造条件,脸盆大的月亮更是给了宝现创作的灵感。
C.小说主要用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来刻画宝现的形象,同时用“脑子不太好使”的宝胜和“高考落榜生”宝祥来侧面烘托宝现友爱兄弟的形象。
D.小说主人公用看似荒诞滑稽的方式“实现了”梦想,让人在心酸之余多出一份敬佩,即使生活在“阴沟”,亦要有“仰望星空”的希望和行动。
8.请简要分析小说画线句中人物的内心活动。
9.小说中二哥宝现的形象与《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有诸多相似之处,请结合相关情节简要分析。
2021-12-19更新 | 100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如皋市2021-2022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译道,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留岁余,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

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其地形所有,语皆在《西域传》。

骞曰:“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俗,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则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天子欣欣以骞言为然。

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是岁,元朔六年也。后二年,骞为卫尉,与李广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是岁,骠骑将军破匈奴西边,杀数万人,至祁连山。其秋,浑邪王率众降汉,而金城、河西并南山至盐泽,空无匈奴。匈奴时有候者到,而希矣。后二年,汉击走单于于幕北。

(《汉书·张骞李广利传第三十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
B.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
C.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
D.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元,每年纪历的开始,也指开国后第一次建立年号,文中指汉武帝的第一个年号。
B.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文中张骞虽被匈奴扣留仍不失符节。
C.蛮夷,古代泛指周边少数民族。东方少数民族被称为蛮,而南方少数民族被称为夷。
D.庶人,指无官爵的平民,文中张骞按军法当处以斩刑,后用财物赎为平民得以保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骞作为郎官,当仁不让。得知朝廷有意与月氏联合以攻匈奴,在明知出使月氏有危险的情况下,仍然主动响应征募,后从陇西出发出使月氏。
B.张骞作为使节,忠心耿耿。他在出使月氏途中被匈奴人抓获,被扣留了十余年,在已娶妻生子的情况下,仍保持着从汉朝出使的符节而未丢失。
C.张骞作为汉使,尽忠职守。因被扣留期间住在匈奴的西边,便趁机与部下向月氏方向逃去,向西逃了数十天,到达大宛,最终联合月氏共反匈奴。
D.张骞作为臣子,建言献策。他向汉武帝讲述出使期间的见闻,描述异域国家的地形物产,分析异域地区的气候风俗,推断出使大夏的安全道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
(2)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
14.张骞认为出使大夏的最佳路径是经蜀地前往,理由是什么?
2021-12-16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如皋市2021-2022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三、小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1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描写词人亲眼目睹扬州城如今凋残和败坏的景象,“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用移情手法写出了人民的苦难和胡人的罪恶。
B.上阕今昔对比,用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上片用今日的“空城”来反衬昔日的“名都”;昔日“春风十里扬州路”和今日的荒凉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C.下阕运用杜牧的典故,杜牧虽是俊才情种,但当他面对眼前的凋残破败的景象,必不能写出昔日的款款深情来,深化了“黍离之悲”的主题。
D.本词造境清雅空灵,用“犹厌言兵”表现兵燹后的残破,用杜郎名句表现扬州昔日的繁华,用“波心荡”“冷月无声”表现清幽伤感的气氛。
2021-12-16更新 | 313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如皋市2021-2022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小阅读-课外 | 适中(0.65)
1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寄韩潮州愈

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注】①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切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②潮水:河流名,流经潮州。③篇章:指韩愈赴潮州途中创作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④城根:犹城脚。⑤浪西楼:潮州一处楼阁。
有人评价本诗颈联与韩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为互诉衷曲之语,请简要分析。
2021-12-16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如皋市2021-2022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的《赤壁赋》中运用借代的手法,描写船儿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诗词中,“小楼”常常作为主人公抒怀的平台,思念、愁苦、感伤、无奈蕴含其间,如李煜《虞美人》中有“____________”,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有“____________”。
(3)古代文人常在诗文中用成双成对的动植物意象来反衬主人公孤独的处境,如晏几道《临江仙》中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如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12-19更新 | 27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如皋市2021-2022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我真正站在血渭草场上,仰望这座“妖楼”时,心中的震撼_________。

“九层妖楼”是一座在自然山体形成的平台上起建的覆斗形封土墓,墓葬基础为三层梯形大台。每层大台是由中心的自然山体和其周边砾石砌筑的包边组成,由底向上逐层内收。每层大台台高一米,层与层间平铺一层排列整齐的穿木,穿木直径8-15厘米,经鉴定均为柏木。网络上疯传这种穿木共有九层之多,         ①          。从正面看,等腰梯形的山体断面加上逐层内收的墓葬封土,         ②          ,故而有人将其称为“东方金字塔”。

这座大墓东西长56米,南北宽37米,封土高12米,加上其下的山体总高约33米。据测绘,经历了2000多年的风雨侵蚀、地貌沉降后,今天的秦始皇陵高50余米。“九层妖楼”只比始皇陵低十几米,其壮观_________。

但在我眼里,“九层妖楼”的气势并不逊于始皇陵。         ③          ,大墓所在是高原荒野,天然具备一种_________雄浑的意境,更是因为,这座古墓两侧背倚的山脉酷似雄鹰展志翅,将古墓护在怀中,透露着一股_________天下的王者之气。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无以复加       可想而知       悲凉       傲视
B.无以复加       不言而喻       苍凉        睥睨
C.无与伦比       可想而知       苍凉        睥睨
D.无与伦比       不言而喻       悲凉       傲视
19.下列各句中引号的作用与画横线的句子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无论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心态都不同于旧时,“过大年,逛庙会”这一古谚,在今日语境中,多少有股祭典地意味了。
B.武侠小说《天龙八部》里的段誉,虽不懂搏击,但凭借一套反迫害技能——“凌波微步”,竟也毫发无损。
C.变是一种意义,不变和少变也是种意义。在追求“变”的同时,我们有无智慧收留一种“不变”,养护和传递一种常在呢?
D.鲁迅《拿来主义》这样评价文化交流:还有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20.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与画波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一致的一项是(     
A.从一棵草开始,到另一棵草,一棵草和一棵草的背后都是一棵草,然后才是无数棵草。
B.客厅的灯光白而亮,洞明世事,执拗地填充着空旷,我静静地坐在沙发上,毫无睡意。
C.夏天,厚重凝滞的空气管控着一切,金晃晃的阳光泼洒下来,令楼房和水泥地面滚烫。
D.黄栀子刚开出来的花朵像月光和雪一样皎洁白净,慢慢就开始泛黄直至覆盖一层锈迹。
21.在文中画线处补写语句,使整段文字完整连贯、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021-12-16更新 | 20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如皋市2021-2022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22. 下面这幅漫画是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漫画评选出的优秀漫画,请简要描述漫画内容(80字以内),并用对偶句给漫画拟写一个标题(20字以内)。

   


(1)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何为轻,何为重?对此的判断往往决定了将来。

有人说:不知轻重,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

还有人说:有时候影响结果的,看似很轻,其实很重。


作为高三学生,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为校报“青年论坛”栏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10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3
文言文阅读
1
小阅读
2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3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4-50.65其他散文文学类-单文本
6-90.65其他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班固(32-92)  《汉书》  史传文
三、小阅读
150.65分析、理解古诗内容  表现手法  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课内
160.65赠友送别  分析、理解古诗内容  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课外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10.65一般词语  修辞手法  标点符号  连贯选择+表达
220.65漫画/照片语言表达
六、作文
230.4人生感悟  任务驱动型作文  理性思辨  反思 反省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