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2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四川 高三 一模 2021-12-29 16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动物纹样是商代及西周早期青铜器上最著名的装饰特征。商代安阳时期,动物纹样发展到了巅峰。及至商代晚期(安阳时期)到西周早期,动物纹样则极为复杂多变。这些纹样中的动物可以分为两类:其一为真实存在的动物,如犀牛、兔、龟、鱼、鸟、象、虎、牛等;其二为现实中不存在,但见于古代文献中的神话动物,最具代表性的如饕餮、夔、龙、虬等。

②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有没有特定的含义呢?研究古代中国青铜器的学者大多相信这种意义的存在。不胜枚举的既往研究认为,特定的动物代表特定的图腾或神灵,然而这一点在商周文献中却几乎从未提及。与此相反,少数研究者坚持认为,动物图形由几何图形发展而来,是几何图形的衍生,因此不具有任何意义。我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同时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我们可以先确定动物纹样发展的历史顺序,来比较一下几何图案是否确实比动物纹样出现得更早。其二,我们可以根据具有说服力的事实依据来提出一个图形学方面的理论解释。就第一点而言,动物形装饰纹样不仅与古代中国青铜器最早的那些装饰纹样同时出现,甚至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就第二点而言,我们需要提出一个学者们认为有理可依的、令人信服的含义,以解释理论。这一理论必须源自对古代文献和考古发现的脚踏实地的研读,并且应该涵盖上述所有动物纹样的特征。我相信这种理论是存在的。

③事实上,先秦文献中确实保存着古人对青铜器本身及其动物图案含义的解释。《国语》中有关于绝地天通神话的描述,其中提到了(牺牲)和(礼器)。此传说表明,巫觋借此来交通天地或人神,礼器和牺牲就是天地交通仪式必需物品的一部分。

④如果青铜器的诞生是为了协助完成沟通生死的仪式,那么动物纹样是否是青铜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呢?《左传·宣公三年》给出了明确的解释。这一年,楚庄王讨伐陆浑。当行进至洛河时,他在周都洛阳附近驻足检阅军队。周定王派王孙满迎接楚王,楚王却肆无忌惮地向王孙满问询象征王室的鼎的尺寸和重量。王孙满回答说: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全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⑤这段文字的意思是:夏代铸造铜鼎时在上面铸造了一些的形象,这样人们就能一目了然地认出哪些是能够帮助人类交通天地的动物,哪些是无助甚至有害的动物。因而,王孙满清楚地告诉我们,有些动物能帮助巫觋完成其交通天地的使命,它们的形象会被铸造在古代青铜礼器之上。王孙满回答楚王时申明的重要一点就是,周王仍旧同上天保持着密切联系。

⑥在《左传》的这一篇中有一个关键词是,其释义并非物品,而是牺牲助天地交通之动物。如果说青铜礼器是交通天地之巫术的必需用品,毫无疑问,动物形象也作为该使命的辅助者而被铸刻在礼器上。这个词在《左传》中出现了六七十次,用法各异,但大多时候都是以神权动物牺牲的含义出现。这些文献结合《国语》皆表明牺牲就是那些具有协助巫觋完成交通使命的动物,献牲祭祀是达到交通天地、沟通生死的具体方式。鉴于此,我们必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确实具有其图形含义,它们是协助巫觋完成交通天地人神使命的各种动物的形象。

摘编自张光直《艺术、神话与祭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代安阳时期到西周早期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B.特定的动物形象代表特定的图腾或神灵,这是研究古代中国青铜器的学者的共识。
C.青铜器以及其上的动物纹样诞生的意义都是协助巫觋完成沟通夫地人神的使命。
D.“物”在《国语》《左传》等先秦文献中都有“牺牲”的含义,表明动物纹样确有图形含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②段提出解决问题的两个角度并一一进行分析说明,使论述更严密。
B.文章引入《左传》片段,指出“物”具有特定含义,为文章得出结论提供证据。
C.文章第⑤段最后一句话的内容与本文论证的问题关系不大,应该删去。
D.文章主要采用道理论证,通过对问题的解释和分析,步步深入推进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踏实研读,认真研究,体现了严谨务实求真的学术精神。
B.《左传》中楚王和王孙满的对话,让我们隐约感受到了周王朝的衰落。
C.本文将考古和艺术、文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分析,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D.研究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有助于保护和发扬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是生存机器,但这里我们并不单指人,它包括一切动物、植物、细菌和病毒。

地球上生存机器的总数很难计算,不同种类的生存机器具有千变万化、种类纷繁的外部形状和内脏器官。章鱼同小鼠毫无共同之处,但它们的基本化学结构却相当一致,尤其是它们所拥有的复制基因,同我们——从大象到细菌——体内的分子基本上同属一种类型。我们都是同一种复制基因——即人们称之为DNA的分子——的生存机器,但生存在世上的方式却大不相同,因而复制基因制造了大量各种各样的生存机器供其利用。猴子是保存基因在树上生活的机器,鱼是保存基因在水中生活的机器。DNA的活动方式真是神秘莫测。

一个DNA分子是一条由构件组成的长链,这些构件即核苷酸小分子。同蛋白质分子是氨基酸链一样,DNA分子是核苷酸链。DNA分子大小不能为肉眼所见:但它的确切形状已用间接的方法巧妙地揭示了出来。它由一对核苷酸链组成,两条链相互交织,呈雅致的螺旋形,这就是双螺旋不朽的螺旋圈。核苷酸构件仅有甲种,可以把它们简称为A、T、C和G。在所有动物和植物中这四种都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它们缠绕交织在=起的顺序不一样。人类的G构件同蜗牛的G构件完全相同。但人类构件的序列不仅同蜗牛的不同,而且人类不同个体之间的序列也不相同。

我们的DNA寄居在我们体内。它不是集中在体内的某一特定的部分,而是分布在所有细胞之中。人体平均大约由1000万亿个细胞组成。除某些特殊情况我们可以不予以考虑外,每个细胞都含有该人体的DNA的一套完整的拷贝。这一DNA可以认为是一组有关如何制造一个人体的指令。以核苷酸的A、T、C和G字母表来表示。这种情况就象在一幢巨大的建筑物中,每个房间里都有一只书橱,而书橱里存放着建筑师建造整幢建筑物的设计图。每个细胞中的这种书橱称为细胞核。建筑师的这种设计图人类共有弱卷,我们称它们为染色体。在不同的物种中,其数量也不同。染色体在显微镜下是可见的,形状象一条一条长线。基因就沿着这些染色体有次序地排列着。但要判断基因之间首尾相接的地方却是困难的,而且事实上甚至可能是无意义的。

DNA分子要做两件重要的事情。第一,它们进行自身复制。自有生命以来,这样的复制活动就从未中断过。现在DNA分子对于自身复制已技巧精湛,驾轻就熟了。一个成年人,全身有1000万亿个细胞,但在胚胎时,最初只是一个单细胞,拥有建筑师蓝图的一个原版拷贝。这个单细胞一分为二,两个细胞各自把自己的那卷蓝图拷贝接受了过来。细胞依次再按4、8、16、32等倍数分裂,直到几十亿。每次分裂,DNA的蓝图都毫不走样地被拷贝了下来,极少发生差错。

但如果DNA真的是建造一个人体的一套蓝图的话,又如何按蓝图开展工作呢?它们将如何转变成人体的组织呢?这就是DNA要做的第二件重要事情。它间接地监督制造了不同种类的分子——蛋白质。以四个字母构成的核苷酸字母表所表示的DNA密码信息,通过机械的简单形式翻译成另一种字母表。这就是拼写出的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字母表。

制造蛋白质似乎同制造人体还有一大段距离,但它却是向制造人体这一方向前进的最初一小步。蛋白质不仅是构成人体组织的主要成分,它们还对细胞内一切化学过程进行灵敏的控制,在准确的时间和地点,有选择地使这种化学过程继续或停止。这一过程最后到底如何发展成为一个婴儿说来话长,胚胎学家要花费几十年,也许几世纪的时间才能研究出来。但这一过程发展的最后结果是个婴儿,却是一个确凿无疑的事实。基因确实间接地控制着人体的制造,其影响全然是单向的:后天获得的特性是不能遗传的。不论你一生获得的聪明才智有多少,绝不会有点滴经由遗传途径传给你的子女。新的一代都是从零开始。人体只不过是基因保持自己不变的一种手段。

(摘编自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鱼和老鼠毫无共同之处,但它们的基本化学结构相当一致,有基本相同的DNA分子和核苷酸链。
B.将染色体比喻为建筑师的设计图,充分体现了染色体,特别是其上的基因对整个人体发展的重要作用。
C.一个单细胞最终能发展成一个婴儿,很大原因是DNA能进行自身复制,并间接监督制造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分子。
D.DNA间接控制着人体的制造,使得基因得到遗传,但这是单向的,个人习得的知识无法遗传给自己的子女。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通过科学的方法,确切观察到DNA分子由两条核苷酸链相互交织而成,呈雅致的螺旋形。
B.作者以建筑设计图设喻,将比喻性语言同专业性语言恰当地结合在一起来叙述,有利于非专业读者理解。
C.要判断基因之间首尾相连的地方是困难的,而事实上甚至是无意义的,因而不值得进行研究。
D.基因控制着人体的制造,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进行基因筛查,明确自己的基因缺陷,尽早防治遗传性疾病。
6.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我们是生存机器”?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2021-12-26更新 | 18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跑警报

汪曾祺

西南联大有一位历史系的教授,每回上课,都要先问学生:我上次讲到哪里了?”班上有个女同学,笔记记得最详细,一句不落。先生有一次问她:我上一课最后说的是什么?这位女同学打开笔记本,看了看,说:您上次最后说‘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我们下课’。

这个故事说明昆明警报之多。我刚到昆明的头二年,三天两头有警报。昆明那时几乎说不上有空防力量,日本飞机想什么时候来就来。有时竟至在头一天广播:明天将有二十七架飞机来昆明轰炸。日本的空军指挥部还真言而有信,说来准来!一有警报,别无他法,大家就都往郊外跑:叫做跑警报,也有叫逃警报躲警报的,都不如跑警报准确。,太消极;又太狼狈。唯有这个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

警报有三种。如果在四十多年前向人介绍警报有几种,会被认为有神经病,这是谁都知道的。然而对今天的青年,却是一项新的课题。一曰预行警报。五华山是昆明的制高点,三个大红球挂出,全市皆见。

一有预行警报,市里的人就开始向郊外移动。大西门外,有一条由南向北的用浑圆的石块铺成的宽可五六尺的小路,据说是古驿道,一直可以通到滇西。路在山沟里,平常走的人不多。有了预行警报,这条古驿道就热闹起来了。从不同方向来的人都涌向这里,形成了一条人河。走出一截,离市区较远了,就分散到古道两旁的山野里,各自寻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呆下来,心平气和地等着——等空袭警报。

联大的学生见到预行警报,一般是不跑的,都要等听到空袭警报——汽笛声一短一长——才动身。新校舍北边围墙上有一个后门,出了门,过铁道,就是山野了。要走,完全来得及。只有预行警报,联大师生一般都是照常上课的。

跑警报大都没有准地点,漫山遍野。但人也有习惯性,跑惯了哪里,就愿意上哪里。

说是漫山遍野,但也有几个比较集中的。古驿道的一侧,有一片马尾松林,就是一个点。这地方除了离学校近,有一片碧绿的马尾松,树下一层厚厚的干了的松毛,很软和,空气好——马尾松挥发出很重的松脂气味,晒着从松枝间漏下的阳光,或仰面看松树上面的蓝得要滴下来的天空,都极舒适外,是因为这里还可以买到各种零吃。昆明做小买卖的,有了警报,就把担子挑到郊外来了。最常见的是丁丁糖丁丁糖即麦芽糖,一个直径一尺多,厚一寸许的大糖饼,放在四方的木盘上。有人要买,糖贩即用一个刨刃形的铁片楔入糖边,然后用一个小小铁锤,一击铁片,丁的一声,一块糖就被震裂下来了,所以叫丁丁糖。其次是炒松子。昆明松子极多,个大皮薄仁饱,很香,也很便宜。我们有时能在松树下面捡到二个很大的成熟了的生松球,就掰开鳞瓣,一颗一颗地吃起来。

预行警报大概是表示日本飞机已经起飞,空袭警报大概是表示日本飞机进入云南省境了,等到汽笛拉了紧急警报——连续短音,这才可以肯定是朝昆明来的。空袭警报到紧急警报之间,有时要间隔很长时间,所以到了这里的人都不忙下沟——沟里没有太阳,而且过早地像云冈石佛似的坐在洞里也很无聊,大都先在沟上看书、闲聊、打桥牌。很多人听到紧急警报还不动,因为紧急警报后日本飞机也不定准来,常常是折飞到别处去了。要一直等到看见飞机的影子了,这才一骨碌站起来,下沟,进洞。联大的学生,以及住在昆明的人,对跑警报太有经验了,从来不仓皇失措。

联大同学也有不跑警报的,据我所知,就有两人。一个是女同学,姓罗。一有警报,她就洗头。别人都走了,锅炉房的热水没人用,她可以敞开来洗,要多少水有多少水!另一个是一位广东同学,姓郑。他爱吃莲子。一有警报,他就用一个大漱口缸到锅炉火口上去煮莲子。警报解除了,他的莲子也烂了。有一次日本飞机炸了联大,昆明北院、南院,都落了炸弹,这位郑老兄听着炸弹乒乒乓乓在不远的地方爆炸,依然在新校舍大图书馆旁的锅炉上神色不动地搅和他的冰糖莲子。

日本人派飞机来轰炸昆明,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意义,用意不过是吓唬吓唬昆明人,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弹性的,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六日(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教授问女同学讲课内容的事情来引起话题,显得好笑而轻松,奠定了全文基调。
B.文章描写马尾松林给跑警报的人们带来了“都极舒适”的感觉,与跑警报的紧张形成了反差。
C.文章写两位“不跑警报”的联大同学,这与题目“跑警报”不符,给人造成了不和谐的感觉。
D.文章娓娓道来,语言质朴简练,在质朴简练中又间以幽默风趣的话语,使文章充满阅读乐趣。
8.本文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本文最后提到的“‘不在乎’精神”,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光闻先帝丧,入临。时光罢官居洛十五年矣,田夫、野老皆号为司马相公,妇人、孺子亦知有君实。至是入临,卫士见光皆以手加额,民遮道呼曰:公无归洛,留相天子,活百姓。所至,人聚观之,光惧,亟还。太后遣梁惟简劳光,问为政所当先。光疏曰:臣闻周易,天地交则为,不交则为。君父,天也;臣民,地也。是故君降心以访问臣竭诚以献替则庶政修治邦家乂安君恶逆耳之言臣营便身之计则下情壅蔽众心离叛自生民以来治乱未有不由斯道者也。夫道犹歧路,近差跬步,远失千里。今陛下新临大宝,太皇太后同断万几,初发号令,斯乃治乱之歧涂,安危之所由分也。当以要切为先,以琐细为后。臣窃见近年以来,风俗颓弊,士大夫以偷合苟容为智,以危言正论为狂,是致下情蔽而不上通,上恩壅而不下达。闾阎愁苦,痛心疾首,而上不得知;明主忧勤,宵衣旰食,而下无所诉。皆罪在群臣,而愚民无知:往往怨归先帝。臣愚以为今日所宜先者,莫若明下诏书,广开言路,不论有官无官之人,有知朝政阙失及民间疾苦者,并许进实封状,尽情极言。仍颁下诸、州、军,出榜晓示。在京则于鼓院投下,委主判官画时进入;在外则于州、军投下,委长吏即日附递奏闻。皆不得取责副本,强有抑退。群臣若有沮难者,其人必有奸恶,畏人指陈,专欲壅蔽聪明,此不可不察。诏从之。夏四月甲戌,诏曰:先皇帝临御十有九年,建立政事以泽天下;而有司奉行失当,几于烦扰,或苟且文具,不能宣布实惠。其申谕中外,协心奉令,以称先帝惠安元元之意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元祐更化》)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君降心以访问臣/竭诚以献/替则庶政修治/邦家乂安/君恶逆耳之言臣/营便身之计/则下情壅蔽/众心离叛/自生民以来/治乱未有不由斯道者也
B.是故君降心以访问/臣竭诚以献替/则庶政修治/邦家乂安/君恶逆耳之言/臣营便身之计/则下情壅蔽/众心离叛/自生民以来/治乱未有不由斯道者也。
C.是故君降心以访问/臣竭诚以献/替则庶政修治/邦家乂安/君恶逆耳之言臣/营便身之计/则下情壅蔽/众心离叛/自生民以来/治乱未有不由斯道者也
D.是故君降心以访问臣/竭诚以献替/则庶政修治/邦家乂安/君恶逆耳之言/臣营便身之计/则下情壅蔽/众心离叛/自生民以来/治乱未有不由斯道者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否泰,属于《周易》六十四卦中的两个卦象,“否”指好运,“泰”指坏运。
B.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C.鼓院,官署名,是宋太宗所设置的登闻鼓院的略称,主要掌管受理臣民章奏。
D.甲戌,甲为天干首位,戌为地支十一位,干支搭配可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被罢官后,因先帝驾崩回到京城哭吊先帝,所到之处百姓聚集围观,司马光感到恐惧,急速返回了洛阳。
B.司马光认为近年来风气不正,为官者不仅苟且偷安,还狂妄地发布危险的言论,致使朝廷不了解民间疾苦,皇恩不能惠及到百姓。
C.司马光认为不管是谁,只要了解民间疾苦和朝廷缺失,都一律允许密封上奏,尽情地把话说完,保证信息沟通渠道畅通,这样可以避免百姓把怨恨归于先帝。
D.先帝在位十九年,恩泽天下,但是由于主管部门执行不当,朝廷政令成了一纸空文,不能给百姓带去实惠。所以,朝廷昭告天下,奉行诏令,安抚黎民百姓。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遮道呼曰:“公无归洛,留相天子,活百姓。”
(2)群臣若有沮难者,其人必有奸恶,畏人指陈,专欲壅蔽聪明。
2021-12-26更新 | 20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