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一中南街分校2021-2022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河南 高三 阶段练习 2021-12-31 7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中国文章学成立的时代,目前学界比较集中的意见有魏晋南北朝说南宋说两种。这个问题很值得认真讨论,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点的问题,更关乎中国文章学的本体特征、文体范围及理论体系等方面的重要问题。

文章一词在魏晋以前就大量使用,但直到司马迁的《史记》才首次在文章学意义上使用文章一词。魏晋以后,人们更是广泛地在这个意义上使用文章一词了。如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有文章专论。作为文章学的集大成论著,刘勰的《文心雕龙》共用文章一词26处,这是在文章学意义上广泛使用文章一词了。

探讨如何写好文章,是文章学的根本要义。魏晋南北朝文论追求文章艺术,辞采要求漂亮。刘勰《文心雕龙》著书的出发点即探究为文之用心(《文心雕龙·序志篇》),即如何写好文章,所以对文章艺术非常重视。刘勰专门设有丽辞篇,主张丽句与深采并流;又设章句篇”“练字篇”“附会篇,专门探讨文章的遣词造句、篇章结构等方面的技巧问题。可以说,重视文章艺术是魏晋南北朝文坛的普遍风气。

一门学问只有上升到自成体系的理论层面,才标志着这门学问真正成立。在魏晋以前也有不少作品谈及文章,但只是零散的片言只语,不成体系。曹魏以后,出现了专门的文章学论述。曹丕的《典论·论文》可以说是中国文章学史上第一篇专论,至于刘勰的《文心雕龙》更是体大思精的文章学巨著,其内容包含文章本体论、文章文体论、文章创作论、文章批评论。哪怕以今天的学术体系标准来衡量,《文心雕龙》也是当之无愧的体系完整严密的文章学理论著作。

一门学问如果只是曾经出现过,随后销声匿迹,只是昙花一现,那这门学问并没有起来。以《文心雕龙》为代表的魏晋南北朝文章学理论,对当时和后世文章创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唐宋文章的兴盛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文章学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分不开。理论上,比如唐宋古文运动讲文道关系,从文以明道文以载道,再到作文害道,这实际是《文心雕龙》道术之辨的延续。实践上,说唐代骈体文继承魏晋南北朝,恐怕没有人有异议;而唐代散文也传承了魏晋南北朝的艺术基因。清代袁枚说:唐以前,未有不熟精《文选》理者,不独杜少陵也。韩、柳两家文字,其浓厚处,俱从此出。(《随园诗话》卷七)许梿说:三唐奥窔,未有不胎息六朝者。(《六朝文挈原序》)这些话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唐代文章的成就离不开魏晋南北朝文章学的滋养。

总之,中国文章学成立的时代应定在魏晋南北朝,成立的标志就是刘勰的《文心雕龙》。南宋说弃魏晋南北朝文章学兴盛不顾,也无法合理全面解释唐宋散文兴盛的原因。南宋时期的确出现过一批文章学论著,但只能说是中国文章学的深化和细化,而不是成立。

(摘编自吴中胜《(文心雕龙)是中国文章学成立的标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中国文章学”成立于何时目前主要有“魏晋南北朝说”和“南宋说”两种观点。
B.在《史记》以前“文章”一词就已经使用了,但并不具备文章学意义上的内涵。
C.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坛,从辞采方面来探讨如何写好文章已成为一种普遍风气。
D.唐宋古文运动中讲到的文道关系与《文心雕龙》中的“道术之辨”一脉相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的观点是中国文章学成立于魏晋南北朝,成立标志是刘勰的《文心雕龙》。
B.文章论证的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论证思路严谨,论证结构完整。
C.文章多次用引证法、例证法,使论证有理有据,观点令人信服,也让文章内容更丰富。
D.文章主体部分以两种观点进行对比论证,更突显了对“魏晋南北朝说”的坚定支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辞·九章·橘颂》中“青黄杂糅,文章烂兮”中的“文章”不属于文章学意义上的词。
B.曹丕的《典论·论文》、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以及刘勰的《文心雕龙》都属于文章学专论。
C.唐代无论是骈体文还是以韩愈、柳宗元文章为代表的散文都深受魏晋南北朝文章学的影响。
D.从南宋时期批量出现的文章学论著来看,中国文章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人类活动已造成气候系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1970年以来的50年是过去2000年以来最暖的50年,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浓度高于200万年以来的任何时候。201l年至2020年全球地表温度比工业革命时期上升了1.09摄氏度,其中约1.07摄氏度的增温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预计到本世纪中期,气气候系统的变暖仍将持续。到本世纪末,全球地表温度将比工业革命前上升1.0摄氏度至5.7摄氏度。未来20年,全球温升将达到或超过1.5摄氏度。如果未来几十年内进行全球范围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大幅减排,温升将在本世纪内低于2摄氏度。

随着气候变暖,全球许多区域出现并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复合型事件的概率将增加。同时发生极端事件的情况会更加频繁,例如高温热浪及干旱并发,极端海平面和强降水叠加造成复合型洪涝事件加剧。

未来温升由历史累积和未来排放的温室气体共同决定,实现净零碳排放将有助于控制温升。要将人为引起的全球变暖限制在特定水平,需要限制累积二氧化碳排放,并至少达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在低排放情景中,实现将温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目标,需在2050年之后实现净零排放;而实现将温升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目标,则需要在2050年左右实现净零排放,并在之后采取强有力的负排放措施。

(摘编自庄国泰《气候变化前所未有,灾害防御未雨绸缪》,《人民日报》2021年08月20日)

材料二:

在4月16日举行的中法德领导人视频峰会上,三国领导人一致认为,要共同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中方在峰会上强调将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充分彰显中国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为全球气候治理增添中国动力的决心和信心。在全球气候治理中,中国反对个别国家将自身利益置于人类整体利益之上,主张各国应自觉履行《巴黎协定》相关义务,有能力的国家和行为体应该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援助弱小国家,提升其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如今,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已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内政外交的重点方向之一。各国应当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展开积极的气候合作,真正做到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商全球气候治理方案、共建全球气候治理规则、共享全球气候治理福祉,化挑战为机遇,造福人类和子孙后代。

(摘编自郭言《为全球气候治理增添中国动力》,《经济日报》202I年4月17日)

材料三:

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司长介绍,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灾害风险管理,中国气象局将强化基础性工作,通过科技创新支撑气候治理。

在中国气候系统关键区,协调推进气候观象台和大气本底站建设,拓展温室气体立体观测网络功能与布局。加强气候变暖对我国典型脆弱地区影响的监测,推进青藏高原气候系统综合观测能力建设,加快冰川站网建设。

建立全球百年以上时间尺度地面温度序列。建立完善全球区域一体化大气和陆面再分析系统。基于气象卫星观测数据,研发主要温室气体浓度变化产品,研制全球和中国区域植被、海温、冻土、积雪长时间序列气候数据集。

推进气候系统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持续开展气候变化检测归因研究。深化气候系统多圈层、多时间尺度相互作用及其对中国气候变化与异常的影响过程与机理的认识,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响应与城市效应,分析气候系统突变与反转点等前沿科学问题。

发展地球系统模式,实现不同圈层分量模式的高效耦合,继续参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提高东亚区域气候变化模拟与预估水平。研发中国10至30公里高分辨率精细化区域气候模式。

开展中国区域极端事件未来预估,关注未来10年至100年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变化,以及可能的“阈值”和突变点。建立中国区域精细化网格月一季一年际预测业务,提高月、季预测和年景预测水平。建设气候变化风险早期预警平台。开展面向农业、水资源、海洋、人体健康、基础设施等重点方向的早期灾害预警和风险预估技术,加强城市气候变化风险评估。

围绕应对气候变化新形势和新需求,针对气候变化关键、热点问题开展决策服务。强化气候变化专业服务,例如研发推广适应需求的精准气候保险类产品、建立全国—地方巨灾气候保险模型试点示范区等。

(摘编自刘毅《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坚实科学支撑》,《人民日报》2021年8月24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2011年到2020年人类活动造成全球地表温度升温约1.07摄氏度。
B.预计到本世纪中期,气候系统的变暖仍将持续,未来20年,全球地表温度将比工业革命前上升1.5摄氏度或更高。
C.高温热浪及干旱并发,极端海平面和强降水叠加造成复合型洪涝事件加剧等极端事件将会随着气候系统变暖更加频繁发生。
D.人类如果想实现将温升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目标,就必须在2050年左右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并在之后采取强有力的负排放措施。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彰显中国为全球气候治理增添中国动力的决心和信心,中方在峰会上强调了将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
B.中国主张各国应自觉履行《巴黎协定》相关义务,有能力的国家和行为体应该在一定范围内无偿援助弱小国家,提升其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C.如今,全球各国都已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内政外交的重点方向之一,各国也应当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展开积极的气候合作。
D.未来温升由历史累积和未来排放的温室气体共同决定,达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有助于人们将人为引起的全球变暖限制在特定水平。
6.请结合材料三概括,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气象部门将重点从哪些方面开展工作?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打铁的父亲

徐迅

“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家去打铁……”在父亲去世后的日子里,这首儿歌总会在我耳畔响起。我仿佛看见一棵桃花怒放的树下,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边相互拍着巴掌,一边大声念着儿歌。父亲静静地站在他们的身后,脸上露出一丝难得的笑容。奇怪的是在父亲生前,我却很少有这种感觉。

铁匠行里有句话叫“小锤带路,大锤定性”。父亲一生就是挥舞小铁锤的。打铁时,小铁锤在父亲手中起起落落,他指向哪里,抡着大锤的徒弟就打到哪里。他象征性地轻敲一下,徒弟也会轻敲一下;他在铁砧上当的一声空敲,徒弟立即心领神会,抡圆大锤就重重地砸下来。若遇上锻造一块很大的铁器,父亲还得再带一人上阵,那人叫作“甩大锤”的。那大锤看似腾在空中,然后又稳又狠地砸在铁块上。一时间,沧桑而暗沉的铁匠铺里火星四溅,恍若电闪雷鸣。“叮叮当当”的锤声,时而密集如暴风骤雨,让人如处惊涛骇浪之中;时而舒缓如流泉叮当,让人为之神驰。师徒三人浑然一体的动作又像是一个舞蹈,一张一弛,一松一紧,大开大合,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这样的情景若是出现在暖阳当空的午后,对有幸看到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父亲希望我跟他学打铁的时候,我在他的铁匠铺里拉过风箱。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很少亲自去拉风箱,也许怕我累着,或是给我做示范,他经常放下小锤,去拉风箱,脚尖微微翘起,左腿后退一步,当风箱把手拉到尽头,他再慢慢向前推动,右腿又随着风箱的节奏,自然前倾。在拉推之间,身子俯仰进退,舒缓自如。火焰也随之“呼呼”地回应着,明暗之间,炉灶里的铁块被烧得通红透彻,父亲脸上一片慈祥。

我不知道逝者究竟有没有灵魂存在,但我的灵魂里分明住着父亲。时间愈久,愈是一个巨大的存在。我从小目睹他打铁的姿态,他艰辛的劳动,他开怀的笑容,他人生的不顺,他对儿女们的担忧……尤其是我跟他学过打铁,尽管没有学成,却近距离地看到他打铁的姿态。我曾不止一次地发现,每当一个铁块在火中烧得红彤彤时,他的眼睛就会突然射出一道亮光,那亮光锋利如刀,明亮如火,仿佛能射进铁块里,看清铁与火的内部变化。其实,锻打铁器的每道工艺都很复杂,不仅有着手艺人的劲道,还有着手艺人的智慧。比如打一把镰刀,也需要经过选料、生火、烧煅、定型、搭钢、淬火、回火、磨铲、抛光等环节,炉火的燃烧,大小铁锤的反复锻打,一块铁料才宛如凤凰涅架,脱胎换骨,变成一把崭新瓦蓝的镰刀。

多年后我更加清醒地明白,那些生寒的铁,一旦有了人的体温,有了人的血性,也就有了血脉。淬火后的铁已不再是物质的铁,而是一件有着生命的铁器,父亲锻造的铁器是别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却是他生命的全部。那些在家乡至今流传的铁器甚至就有他的灵魂,有了一定的神性。

父亲是带着他一生的手艺与他的神性走的。

家乡有句谚语—“铁匠没样,边打边像”,是说铁匠有着非常高超的想象力,无论是方圆,还是长扁尖的形状,铁匠总能将铁块打成大家需要的形状。但作为铁匠的儿子,我却没有做成一件像样的事,甚至连一首像样的诗也写不出来。我自愧没有父亲那样的想象力。这样延伸开来,我感觉我其实也没有理解父亲,甚至没有走进父亲沧桑的心灵世界。

“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家去打铁……”我还想回到开头的那首儿歌上来。父亲的肉身消失了,永远也不会回家打铁了,似乎这首儿歌对我来说终归于虚空。但我确实喜欢这首儿歌,喜欢它那有些浪漫的东西,让我把桃花、铁砧和打铁的人莫名地联想到一起。只是到了某一天,一位朋友郑重地告诉我,这首《打铁歌》另有玄机。他说,这儿歌里的张,是指明朝的张献忠;李,是指李自成。民间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张献忠幼年学过打铁,他要造反时,姐姐劝他说:“你造起反来,我们还能活吗?”张献忠说:“姐姐不用急,唱这首《打铁歌》可免难。”于是这首歌便传散开来。我听了,竟一下愣怔住了:年岁渐长,我对父亲的理解,竟像我对这首儿歌的了解一样,总有意想不到的地方。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题目统摄全文,本文主要篇幅在描写父亲打铁的动作和神态,而这些细致的描写亦是为了凸显父亲的形象。
B.描写师徒三人配合打铁的动作,文章接连运用比喻的修辞来写锤声,调动视觉与听觉,劳动场面写得极为生动。
C.文中说“我的灵魂里分明住着父亲”,寄托了对父亲的深切思念,也说明父亲对他的整个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跟父亲学打铁而无果;父亲去世后,也没有做成一件像样的事情;文章以我的庸碌无成来反衬父亲的技艺精湛。
8.文章写打铁的父亲,为什么在开篇结尾都写了《打铁歌》?请谈谈你的看法。
9.文章写父亲打铁的过程富有美感,请简要概括其内涵。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人也。好读书,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汉兵起,异以郡掾监五县,与父城长苗萌共城守,为王莽拒汉。光武略地颍川,攻父城不下,屯兵巾车乡。异间出行属县,为汉兵所执,时从兄孝从光武,因荐异。得召见。异曰:有老母在城中,愿归据五城,以效功报德。光武曰:。异归,谓苗萌曰:今诸将多暴横,独有刘将军所到不虏掠。观其言语举止,非庸人也,可以归身。苗萌曰:死生同命,敬从子计。即开门奉牛酒迎。光武署异为主簿,苗萌为从事。光武自蓟东南驰,至饶阳无蒌亭,时天寒烈,众皆饥疲,异上豆粥;及至南宫,遇大风雨,入道傍空舍,异复进麦饭。因复度呼沱河,从破王郎,封应侯。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

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从平河北,诸将并劝光武即帝位,异遂与诸将定议上尊号。时赤眉暴乱三辅,乃遣异讨之。拜为征西大将军,与邓禹共攻赤眉。异使壮士变服与赤眉同,伏于道侧。伏兵卒起,衣服相乱,赤眉不复识别,众遂惊溃。追击,大破之。异久在外,人有章言异专制关中,威权至重,百姓归心。帝使以章示异。异上书谢曰:臣充备行伍,过蒙恩私,位大将,爵通侯,受任方面,以立微功。见所示臣章,战栗怖惧。诏曰: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赐以珍宝衣帛。异稽首谢曰:臣今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十余日令异妻子随异还西明年夏,与诸将攻落门,未拔,病发,薨于军,谥曰节侯。

(节选自《后汉书·冯异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今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十余日/令异妻子随异还西/
B.臣今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十余日/令异妻子随异还西/
C.臣今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十余日/令异妻子随异还西/
D.臣今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十余日/令异妻子随异还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
B.从事,文中指官职,亦称“从事掾”,为汉刺史的佐吏;现代指干某项事业。
C.尊号,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文中指刘秀登上帝位之后自封的名号。
D.稽首,古代跪拜礼,头触碰在地上且停留片刻,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礼节。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异慧眼独具,投身明主。他赞赏刘秀不虏掠的行为,为其风采气度所折服,认定此人值得托付,苗萌深表认同,和他一起归顺了刘秀。
B.冯异领兵有方,鞠躬尽瘁。他带领的队伍,进退有度,军容严整;他为刘秀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惜在攻打落门时,出师未捷便病死军中。
C.冯异为人谦让,不矜己功。路上遇到其他将领,他主动避让;诸将聚在一起评议功劳,他没有参与而选择独处树下,被誉为“大树将军”。
D.冯异忠心为主,获得信任。有人构陷冯异,冯异得知此事后,上书向皇上表明忠心并且主动认罪,最终刘秀顾念旧日的恩情而宽恕了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异间出行属县,为汉兵所执,时从兄孝从光武,因荐异。
(2)异久在外,人有章言异专制关中,威权至重,百姓归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