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黑龙江 高二 开学考试 2022-03-06 9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习近平总书记对未来人类文明将走向“命运共同体”的判断,既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文明交往理论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性,又是着眼于未来人类和平与发展所做出的时代新诠释,对人类普遍交往形成的价值共识进行了中国表达。其中所承载的文化意蕴可以具体从三个方面予以阐释。

从本质上看,它是超越了种族中心主义叙事的全球观。不同国家利益、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的分歧甚至对立亘古有之,与之相伴的则是种族中心主义的观念和行为。这种观念以自身文化的价值和理念为“取景框”,以此评判其他文化的优劣,并试图将自身价值强加于其他人群、组织、民族或文化形态上。在漫长的历史中,它从深层影响了各民族国家处理国际关系、地区关系的立论点,间接或直接导致了近代之后世界纷争和冲突不断。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尤其是晚近以来,几乎成为偏见和曲解代名词的种族中心主义不断被反省,和平共处、有序竞争成为了国际秩序的主流。维护人类共同价值、以人类理性选择世界的未来,已经成为文明发展的诉求。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含着对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超越,对“高下”“优劣”文化评判框架的超越,对种族中心主义叙事的超越,正是应时顺势而生的全球观。

从特征上看,它是依托中国文化面向世界文明的文化哲学表达。面对人类的全球性困境,长久以来,世界上很多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及“他者是敌手”的冷战思维,只能导致对抗、挑动战争,并不能给人类带来美好未来。只是,形成文化哲学意义上的、既能平衡民族利益又能深刻观照人类命运的理论,需要深厚的文化渊源和长久的历史经验做支撑。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与宗教多元并存,在漫长的数千年文明史中,虽履险而能如夷、经百折而犹向前,始终保持着统一、和平发展的主基调。维持这种多元一体、差异相融文明格局的凝聚力,来自中国哲学中“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天下一家”的世界观、“民胞物与”的人类观、“和而不同”的中道智慧。而其内含的“道法自然”“天下为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等理念,则为今天全球意义上的生态保护、社会治理、民族交往、道德建设等方面都提供了重要启示和方法论。

从实践上看,它是具有自律性和非强制性的价值范导。中国文化精神的特征,决定了在实践和操作层面上,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靠共识和自律来达成的。其本质和特征决定了它的约束力来自人们对解决问题最优途径的认可,决定了它要依靠自律、反省、互相监督等软性方法来维系,而不是靠硬性手段贯彻执行。全球交往的历史证明,一旦用强制性手段推广“普遍性”的价值,就等于向一些强势文化提供了执行者和法官的角色,从而隐性地取消了各个文化传统之间对等的地位,使得霸权主义再度有可乘之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途径总结起来即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量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这些都要靠各民族国家的协商、交流和自律来完成。

(选自邹广文、刘文嘉《文化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命运共同体既具有文明交往理论的内在逻辑,又对未来人类和平与发展做出了时代新诠释。
B.种族中心主义观念试图将自身价值强加于他者之上,直接导致世界纷争和冲突不断。
C.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有文化渊源和历史经验做支撑,是能够深刻观照人类命运的理论。
D.中国文化精神的特征就是共识和自律,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不能靠硬性手段贯彻执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本论部分分别从本质、特征和实践三个方面,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较为细致地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承载的文化意蕴。
B.文章以种族中心主义在历史上的负面影响和两次世界大战后人类文明发展的诉求,论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是超越种族中心主义叙事的全球观。
C.文章借助引用论证,罗列了中国哲学中的多个观点,论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是依托中国文化面向世界文明的文化哲学表达。
D.文章以历史上霸权主义用强制手段推广“普遍性”价值的具体事例,从反面证明了共识和自律对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命运共同体立足于全球关系,更符合国际秩序的主流要求,能够满足文明发展的诉求。
B.中国哲学中的许多观点能够为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提供思想和方法上的启迪。
C.人们认可了解决问题的最优途径,就会形成共识,自觉接受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约束。
D.“普遍性”的价值需要普遍性的认可、人类命运共同体不能让强势文化做单一的评判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理论上,讲好一个故事需要考虑三种主体:讲述主体(谁在讲述),故事主体(谁被讲述),接受主体(谁在观看)。互联网时代参与主体边界模糊、角色重叠,各民族、各群体、各阶层都在讲述”“被讲述,也都在观看”“被观看,多主体多元化传播已成现实。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把握这一时代特征,并从以上三种主体入手,创新思维,调整策略,从分散失衡走向多元协同。

从故事主体来看,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讲好中国普通人的故事。在权力、资本与眼球经济的驱动下,传播场域两极分化的现象仍很严重,国际传播秩序处于失衡状态。国内的普通人和弱势群体作为讲述主体的话语权和作为故事主体的存在感都过于弱化,尤其在被西方媒体遮蔽、忽略之后。更多地让他们发声、为他们发声,对高举人民性旗帜、秉持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大国而言,是国际传播秩序再平衡的使命担当,这也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软实力巧实力的战略选择。

从接受主体来看,讲好中国故事还要进一步明确中国故事的受众群体。我们要相应地调整方向,不囿于影响有影响力的人,而采取边缘突破战略。以欧美为中心的西方精英群体和意见领袖,他们属于西方意识形态最顽固、对中国成见最深的受众群体。我们应该把战略重点从他们向发展中国家以及西方国家中的草根群体、非政府组织转移。就前者而言,我们虽然经常强调提高议题设置能力、增强话语权,而实际上常常被议题设置,围着西方媒体的议题打转,从客观原因来看,我们和西方存在软硬实力差距;从主观原因来看,我们不够自信,太在乎西方,且存在缺乏省思的战略失误,就后者而言,他们在发展阶段、发展诉求、价值观和利益点上与中国很接近,这使他们对中国故事有更多共鸣,他们的中国观也更具可塑性,相关调查报告印证了这一点。

从讲述主体来看,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做到多方协作,一起来讲,讲述主体是最能动、最重要的要素,在讲述主体层面,有两个并行的趋势:一个是多主体多元化,一个是战略传播和整合传播,从多主体多元化角度看,政府不是国际传播中的唯一主体,非官方的传播主体以其更具亲和力的民间立场,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若要扩大与主导话语权,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不可替代,所以,从战略传播和整合传播角度看,国家需要高度整合内政外交、对外广播以及网络媒体等资源,联动合作。讲好中国故事,除了发挥非官方传播主体的作用,还要做好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以便发挥国家统筹协调的优势,在这方面,我们还有一段路要走。

(摘编自李成《抓住三个主体,讲好中国故事》)

材料二:

讲好中国故事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世界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国,更重要的是把中国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传播给世界,争取文化上的领导权。但近年来,我国对外宣传力度很大,实际效果却不甚理想,基本停留在讲述中国故事的层面。要实现中国故事从讲述讲好的转变,就必须认清讲好中国故事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一方面,当今国际舆论格局呈现西强东弱”“北强南弱的特征,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世界新闻舆论,控制世界传媒市场,外国民众对中国的看法主要是从西方主流媒体获得。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昔日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的辉煌已成遥远的过去,当前中国文化传播缺乏高超的传播技巧和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此外,由于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相对有限,外国民众获得有关中国的信息不多,加上西方媒体给外国受众造成的先入印象,使得他们即使看到我们的报道也很难相信。

(摘编自李子祥《新形势下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探索》)

材料三:

李子柒能够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案例,必有其不寻常之处。作为真实的人,李子柒所选择的生活洋溢着中国风的美,满足了人们对传统中国、诗意生活的想象,有效缓解了工业化社会、高风险社会中人们的焦虑,特别能够绕开海外用户的心防。作为网红,李子柒有着明显服务于市场营销所需要的清晰人设,她活跃在国内外社交媒体平台,并取得成功,这显然是有策略、有布局的。作为文化符号,李子柒已经在人们的接受过程中,被确认为可以代言中国文化的最新的、可能也是最具辨识度的符号,外国网友称李子柒为中国的迪士尼公主,央视称赞李子柒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成为话题后,李子柒一如既往,并没有急切地想要乘势做大,一飞冲天。这种稳扎稳打,其实就是内涵式发展,具有国际传播方法论意义。当然,没有中国发展成就的备受瞩目,没有中华文化吸引力在全球范围的重获认可,也很难想象李子柒的成功。她是中国制造在软实力领域中极具代表性的那一个。她的走红海外洋溢着新时代的气息,预示着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走向新阶段。

(摘编自李习文《李子柒走红海外的国际传播逻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主体多元化格局存在不平衡现象,国内弱势群体的话语权和存在感都很弱,西方媒体的遮蔽与忽略是其重要原因。
B.与以欧美为中心的精英群体和意见领袖相比,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故事有更多共鸣,面向他们的宣传效果会更好。
C.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国际新闻舆论,控制世界传媒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外国民众客观而全面地认识中国。
D.李子柒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不但要做一个真实的人,还要成为一名网红和特定的文化符号。
5.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特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采取总分结构,先点明“讲好故事”的三大主体,再分别提出具体策略。
B.材料立足时代背景,基于大国立场,强调国家在讲好中国故事时的重要作用。
C.材料在论述讲述主体的策略转变时使用因果论证,阐明了多方协作的重要性。
D.材料通过比较,论证中国故事的接受主体应该是发展中国家而不是西方精英。
6.讲好一个故事需要考虑三种主体,请据此分析材料三中李子柒案例值得借鉴之处。
2022-03-06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隐

马宝山

酒一醒,孟浩然就后悔了,他知道又一次失去了求仕的机会。

几天前,襄州刺史韩朝宗约孟浩然吃酒吟诗,谈得甚欢。刺史十分欣赏孟浩然的才学,决定把他举荐给皇上,为朝廷效力。说好两天后一起赴长安去见皇上。

第三天,当韩朝宗派人前来孟家,唤他一同进京时,和朋友喝得醉醺醺的孟浩然说:已经喝酒了,哪有时间管他。来人见劝不走孟浩然,回去禀告刺史。韩朝宗很生气,一人独自进京去了。

说来,这已经不是头一回了。六年前,孟浩然正在王维处谈诗论文,唐玄宗李隆基忽然来了,王维以孟浩然是布衣不能面圣为由,叫他躲在床底下。皇上与王维谈了一些政务之后,看到桌上有诗笺,便随手拿起来看。这诗正是孟浩然所写的《岁暮归南山》,诗云:“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玄宗看了“不才明主弃”一句不大高兴,悻悻然对王维说:“这人岂有此理,他自己不来找我,怎么可以说我弃他呢!”

皇上走后,王维很是埋怨了几句孟浩然。仕不成还受一顿奚落。那一次的求仕之路也就这样断了。

这两件事,使原本一心报国的孟浩然心寒。加上孟浩然读些史书,发现自己的性格根本无法适应尔虞我诈的官场,决定不再求官,进山隐居起来了。

孟浩然隐于鹿门山的鹿门寺。寺院里有殿堂僧房数十楹。除了一二十个僧人外,没有闲杂人来,十分清静。

鹿门山东南三十里外是襄阳城,有一位叫姚邺宸的长史。这是一个为襄州刺史做文案的七品官。姚长史雅爱诗书,特别是喜欢孟浩然风神散朗、清淡自然的山水田园诗。姚长史听说孟浩然在鹿门山就跑来,想与诗人切磋,向他请教。

头一回进山,孟浩然醉酒,没有见到。第二回进山,说是孟浩然病了,也没有相见。姚长史真是个执着的文人,没过一个月,再次进山。寺里住持告诉姚长史,说孟浩然游山去了。姚长史在寺里等了半天,游山的孟浩然还不见回来。长史告别住持下山去了。走到半路,他看到一个樵夫坐在一块石头上歇息。见到自己就热情地打招呼:“官家,下马歇歇脚吧。”

姚长史就下马,刚坐下,樵夫就问:“是来见孟山人的吧?”

姚长史奇道:“你怎知道?”

樵夫笑了笑:“时常有读书人来见孟山人,可是,这个孟山人却有些怪异,来人十之八九是见不到他的——您也是来与山人说诗论文的吧?”

姚长史说:“孟浩然是与王维并称‘王孟’的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文名扬天下,我是来向先生讨教的。”

樵夫从腰带上解下两个装酒的葫芦,一个递给姚长史说:“秋天里山风硬,喝两口酒驱驱寒吧。”说着自己先饮了一口,“孟浩然应试不第,仕途困顿,纵情山水,对自然景致、田园风光感慨几句,哪有多少好诗呀。”

“世人说孟山人的诗句句尽堪传,此话不虚啊。”姚长史呷一口酒说。

他们坐在路边石上,好一阵谈论孟浩然的诗文,姚长史才上马走了。他很是奇怪,自己怎么和一个砍柴的人议论诗文这么长时间呢?

说着冬天就到了,姚长吏就要随刺史大人进京赴任,他想走前再去拜见孟浩然。姚长史就踏雪进山,进鹿门寺院,在住持僧房里喝茶暖身。住持问:“又访孟山人来啦?”

姚长史说:“年底就要进京了,想见一下孟先生啊。”

“去吧,刚才还见先生往屋子里抱柴,想是暖屋子迎长史的吧。”

姚长史推开孟浩然的屋子,里面暖暖的,却不见主人。长史就翻看先生散放在桌子上的诗笺。许久也不见主人影子,他便走出屋子在院子里一边寻人,一边游览这座始建于东汉的寺院,一直到晌午也没有找见孟浩然。姚长史心中索然,与住持告别。

住持送姚长史出山门,住持问:“可与孟先生畅谈?”

姚长史悻然道:“哪里畅谈,影子都没见一个,满院子寻,只见一个头戴幞头的扫雪人。”

“带紫色幞头的人?哈哈,那便是孟大山人啊。”住持仰头大笑。

姚长史愕然:“失之交臂,看来我与山人真是无缘啊。”

住持笑了:“你们是见过面的,就在路边一块石头上,还说了好大一阵子话嘛。”

此时,他们的脚步已经走到那块路石边。姚长史一下子想起秋天坐在石上与樵夫谈诗论文的情景来了,他“啊”了一声,“那个樵夫就是孟浩然,孟大山人哪?!”

住持长笑不止。

人说: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可谁见过孟浩然这样隐居的呢?姚长史不胜慨叹:“孟浩然乃真正大隐啊!”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体部分以姚长史的经历、见闻和感受来写孟浩然,与《林黛玉进贾府》中通过林黛玉的眼睛、行动和心理来写贾府有相似之处。
B.小说语言自然流畅,“吃酒吟诗”“谈诗论文”“仕途困顿”“失之交臂”等四字词语的加入,又让语言显得典雅厚重。
C.文中两次写到孟浩然醉酒不见人,意在说明孟浩然出仕不成不能全怪别人,他自己醉酒误事也是原因。
D.孟浩然与姚长史坐石谈诗论文的情节在文中两次出现,前后照应,一设迷,一解谜,给文章添了曲折,也增了趣味。
8.文末姚长史慨叹“孟浩然乃真正大隐”,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姚长史这样评价孟浩然的原因。
9.小说前几段写孟浩然错过出仕机会的两次经历,在文中起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炳,其先平湖人。祖墀,以军籍隶锦衣卫为总旗。父松,袭职。世宗始生,松妻为乳媪,炳幼从母入宫中。稍长,日侍左右。炳武健沉鸷,长身火色,行步类鹤。举嘉靖八年武会试,授锦衣副千户。松卒,袭指挥佥事。寻进署指挥使,掌南镇抚事。十八年从帝南幸次卫辉夜四更行宫火从官仓猝不知帝所在炳排闼负帝出帝自是爱幸炳。屡擢都指挥同知,掌锦衣事。帝初嗣位,掌锦衣者朱宸,未久罢。代者骆安,继而王佐、陈寅。及炳代寅,权势远出诸人上。未几,擢署都督佥事。又以缉捕功,擢都督同知。炳骤贵,同列多父行,炳阳敬事之,徐以计去其易己者。又能得阁臣夏言、严嵩欢,以故日益重。尝捶杀兵马指挥,为御史所纠,诏不问。言故昵炳,一日,御史劾炳诸不法事,言即拟旨逮治。炳窘,行三千金求解不得,长跪泣谢罪,乃已。炳自是嫉言次骨。及嵩与言构,炳助嵩,发言与边将关节书,言罪死。嵩德炳,恣其所为,引与筹画,通赇赂。炳先进左都督,录擒哈舟儿功,加太子太保。后加少保兼太子太傅,岁给禄。 三十五年三月赐进士恩荣宴。故事,锦衣列于西。帝以炳故,特命上坐,班二品之末。明年疏劾司礼中官 李彬侵盗工所物料,营坟墓,僭拟山陵,与其党杜泰三人论斩,籍其赀,银四十余万,金珠珍宝无算。寻加炳太保兼少傅,掌锦衣如故。三公无兼三孤者,仅于炳见之。炳任豪恶吏为爪牙,悉知民间铢两奸。富人有小过辄收捕,没其家。积赀数百万,营别宅十余所,庄园遍四方,势倾天下。时严嵩父子尽揽六曹事, 炳无所不关说。文武大吏争走其门,岁入不赀,结权要,周旋善类,亦无所吝。帝数起大狱,炳多所保全,折节士大夫,未尝构陷一人,以故朝士多称之者。三十九年卒官。赠忠诚伯,谥武惠,祭葬有加,官其子绎为本卫指挥佥事。

(节选自《明史·陆炳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十八年从帝南幸/次卫辉/夜四更行/宫火/从官仓猝不知帝所在/炳排闼负帝出/帝自是爱幸炳
B.十八年从帝南幸/次卫辉/夜四更行/宫火/从官仓猝不知帝所在/炳排闼负/帝出/帝自是爱幸炳
C.十八年从帝南幸/次卫辉/夜四更/行宫火/从官仓猝不知帝所在/炳排闼负帝出/帝自是爱幸炳
D.十八年从帝南幸/次卫辉/夜四更/行宫火/从官仓猝不知帝所在/炳排闼负/帝出/帝自是爱幸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锦衣卫:明清两代长期设置的军政搜集情报机构,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工作,也参与收集军情、策 反敌将的工作。
B.会试: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由礼部主持。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贡士”,第一 名称“会元”。
C.伯:爵位,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三等。爵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D.三孤:少师、少傅、少保的合称,是三公的副职。其地位低于公而高于卿。明清时是荣衔。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炳承袭祖职,屡进官位。陆炳的祖父任锦衣卫总旗,父亲陆松袭其职,陆松去世后,陆炳袭其指挥佥 事一职,后经多次升迁任都督同知等职。
B.陆炳结交权臣,为非作歹。陆炳能够讨得内阁大臣夏言、严嵩的欢心;他曾经用棒打杀过一名兵马指挥, 皇帝居然没有过问这件事情。
C.陆炳任用恶吏,势倾天下。陆炳任用豪强恶吏为帮手,悉知民间极其轻微的违法情况,并利用此没收富 人家产,积累资产数百万,势倾天下。
D.陆炳结交良善,礼贤士人。陆炳与良善之人打交道毫不吝啬,在皇帝制造大案要案时对受牵连的人多有保护,降低身份结交士大夫,不曾设计陷害过一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炳骤贵,同列多父行,炳阳敬事之,徐以计去其易己者。
(2)故事,锦衣列于西。帝以炳故,特命上坐,班二品之末。
2020-06-01更新 | 74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八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